第五讲:韩信被杀之谜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个什么人?他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他出此计谋是在什么时候?

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由前面两个前提,将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把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灭你了。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w坣g),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由于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走了。如果说从项羽这边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的,那么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劝说他及早独立则是一心为其着想的。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呢?

韩信对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宁肯死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那么对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的关系吗?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

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不厉害?蒯通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为什么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蒯通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总之你不能犹豫。他又说了一句:“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要失败却很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却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

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面对蒯通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

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想,比如一个小孩子,尚且在婴儿期,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的,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奶就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它已经构成我们“文明人”身体的一部分,做一个“文明人”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它代表我的身份,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结果她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于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晴雯已经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刻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虚名。所谓枉担的虚名是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也不冤枉了。

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而终于背叛刘邦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这样的人生道路呢?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5:韩信被杀之谜相关推荐

  1.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7:韩信功过之谜

    韩信功过之谜 内容简介: 韩信出身贫穷,但是胸怀大志.他等到了一个时机,就是秦末的乱世.他也等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他和刘邦有一次谈话,对时势有出色的分析,这确实表现了 ...

  2.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8:韩信成败之谜

    第八讲 韩信成败之谜      刘邦知人善任,韩信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回乡后,韩信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 ...

  3.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10:刘邦胜利之谜

    刘邦胜利之谜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破秦军,驻军霸上.这时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面对全国形势,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刘邦打下关中后,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表示打算自杀,白 ...

  4.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12:刘邦对手之谜

    刘邦对手之谜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豪纷纷起兵抗秦.刘邦48岁起兵,56岁称帝,八年的时间,就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虽然后世对刘邦的出身做了诸多的神化,比如说刘邦是真龙天子 ...

  5.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1: 冤死的晁错(上)

    大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因为在它之前的秦朝,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汉王朝强大,持久,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现在称汉人.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都是以这个王朝为标记的.这个王朝前后持续 ...

  6.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9:刘邦崛起之谜

    第九讲 刘邦崛起之谜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到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刘邦,因为刘邦是汉代风云人物的一号人物,NO.1.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也叫汉高帝,或者也叫高皇帝,刘邦他想过 ...

  7.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4:窦婴与外戚

    第四讲:窦婴与外戚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发神经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 ...

  8.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03:袁盎与士

    第三讲:袁盎与士 袁盎和晁错确实搞不来,但袁盎不是小人,按当时的标准看,他的道德品质不亚于晁错.司马迁为袁盎和晁错作传,说袁盎的道德品质是宅心仁厚.慷慨仗义.聪明睿智.老成谋国,堪称"无双国 ...

  9. 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妙说,首先作者得有趣,有文学修养,有体验历史.品味历史.把握历史情调的能力.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 ...

最新文章

  1. 目前常用的服务器端网络操作系统有,目前常用的服务器端网络操作系统是()。...
  2. Neutron — VLAN aware VMs 与 VLAN transparent
  3. vue中父子组件先后渲染_vue父子组件传值(子传父,非父子组件传值)
  4. Sublime Text 2搭建Java开发环境
  5. 2022网络工程师必看好书(最新整理,附PDF下载)
  6. ajax 传json数组对象,ajax传递json数组
  7. 内存映射文件原理(转载)
  8. 加号和减号在一起怎么读_加号和减号
  9. h2o java_h2o steam
  10. pom通过profile设置打包运行环境
  11. 新冠病毒研究进展:维生素D或许能挽救新冠患者
  12. 408 知识点笔记——操作系统(绪论、进程管理)
  13. win7临时文件_小甲办公 | 如何在2020年优雅地使用win7
  14. java热敏打印机_用java在POS热敏打印机上打印PDF或PNG
  15. 倭黑猩猩机器人_倭黑猩猩会使用火柴生火做饭酷似人类(图)
  16. 银行板块行情发令枪已打响12月7日天弘中证银行ETF发售1天
  17. 基于STM32CUBEMX驱动多个VL6180X
  18. JAVA+SWING超市销售管理系统开发(JAVA实训作业增删改查)
  19. npm run dev关闭终端后如何停止?退出vscode不行, 杀掉进程node.exe就行  Port 3030 is already in use [nodemon] app crashed
  20. 写一个trim函数,兼容IE firefox chrome(正则)

热门文章

  1. 2021年四川高考成绩及录取结果查询,2021年四川高考录取状态查询系统,录取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公布...
  2. UltraDefrag(磁盘碎片整理工具) v8.0.1中文绿色便携版
  3. 单摆模型,控制器及其MATLAB图形仿真
  4. 【UI 设计】PhotoShop基础工具 -- 移动工具
  5. Luogu P5069 [Ynoi2015] 纵使日薄西山
  6. 想进BAT?这些测试面试题助你一臂之力(附答案)
  7. 尝试 对网游私人服务器架设的一些接触
  8. ​即将过去的2021年。
  9. 【参赛作品78】参加openGauss课程21天学习有感
  10. 如何修复老照片?这三个方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