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理血剂】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或制止出血作用,以治疗瘀血或出血证的方剂,称为理血剂。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若因饮食劳倦或七情内伤致使血液不足或血行不畅,瘀积体内,或溢出脉外,即可造成血虚、血瘀、出血等病证。治疗之法,血虚宜补,血瘀宜活,出血宜止。补血剂已在补益剂中讨论,本节只讨论瘀血及出血的治法及方剂。

血病病情复杂,既有寒热虚实之别,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应用理血剂时,应针对病因,根据标本缓急,灵活应用,不可单纯见血止血,见瘀化瘀。活血祛瘀剂,有耗血伤正之弊,使用时应辅以扶正之品,使瘀血去而不伤正。止血剂多有留瘀之弊,使用时应注意辨明出血原因,审因论治,使血止而不留瘀,血止而无复出。

【(一)活血化淤剂】

活血化淤剂具有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各种瘀血内阻的病证。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等。本类方剂性多破泄,易于动血、堕胎,故妇女月经过多或孕妇当慎用或禁用。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    当归 9 g    川芎 9 g    赤芍 6 g    生地 9 g    桃仁 12 g    红花 9 g    柴胡 3 g    枳壳 6 g    桔梗 5 g    牛膝 9 g    甘草 3 g

【功效】    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或内热憋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眠,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    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刺痛不移;若瘀血化热,阴伤不能制阳,则入暮潮热,烦闷;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则失眠心悸;瘀血内阻,络脉不通,故头痛难愈;血瘀气滞,胃气上逆,故呃逆日久或水入即呛;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故急躁易怒;舌、脉均为血瘀之象。治宜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为君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为臣药;桔梗、牛膝一升一降,既上行舒畅气机,又下行祛瘀通脉,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防止逐瘀药伤及正气,为使药。本方气血兼顾,升降并用,祛瘀生新,气行血行,是常用的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方剂。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胸中血瘀证之要方,使用本方的依据是:胸痛如刺,固定不移,心悸,失眠,急躁易怒,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

现代多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之胸痛、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妇科诸疾属血瘀气滞者。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歌诀】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    黄芪 120 g    当归尾 6 g    赤芍 4.5 g    地龙 3 g    川芎 3 g    红花 3 g    桃仁 3 g

【功效】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口眼㖞(wāi)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不利或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解】    本方证系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由于久病,大病耗伤正气,行血无力,则瘀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不能行津则小便不利;气虚不能摄津则流涎,小便频数或失禁;舌为心之苗,若络脉被阻,则语言不利。此瘀血是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故方中重用生黄芪四两,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配以当归尾活血养血,有祛瘀生新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止痉息风,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王氏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损五成则肢体半身不遂,故创本方,使元气恢复,血型流畅,络通瘀祛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矣”。故方名“补阳还五汤”。

【临床运用】    本方证为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之主方。临证应以兼见神疲,舌淡苔白,脉缓或弱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面神经麻痹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足瘫痪、截瘫或下肢痿软而属于气虚血滞者。

【使用注意】    肝风内动、痰阻血瘀、阴虚内热者,忌用。

【歌诀】    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    当归 24 g    川芎 9 g    桃仁 6 g    炮姜 3 g    炙甘草 3 g(加黄酒同煎)

【功效】    活血化淤,温经止痛。

【主治】    产后瘀血腹痛症。症见产后恶露不行或延期淋漓不止,小腹疼痛。

【方解】    产后气血两虚,瘀血留阻胞宫,致恶露不行或延期淋漓不止,小腹疼痛。产后既有血虚又有血瘀,血虚,本当培补,然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宜养血化瘀为主,使瘀血化,新血生,方可痊愈。方中重用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为臣药;桃仁活血,炮姜温经鼓舞血中阳气,以助血行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补中为使药。用黄酒同煎,温通血脉,助药力直达病所,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运用本方的依据是产后恶露不行或延期淋漓不尽,小腹痛。若寒重,加肉桂温经散寒;淤滞腹痛,加生蒲黄、五灵脂活血行气止痛。

【使用注意】    气虚不摄出血者慎用或禁用。

【歌诀】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温经汤(《金匮要略》)

【组成】    吴茱萸 9 g    桂枝 当归 川芎 芍药 牡丹皮 阿胶(烊化)各 6 g    麦门冬 9 g    人参 甘草各 6 g    制半夏 6 g    生姜 6 g

【功效】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症见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五心烦热,口唇干燥,或小腹冷痛,或久不受孕。

【方解】    本方证是由冲任虚寒,瘀血阻滞,阴血虚损,虚热内生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皆起于小腹,冲任虚寒,血凝气止,故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或久不受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濡润不足,故口唇干燥;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则见傍晚发热,五心烦热。对于瘀血阻滞而月经不调证,《金匮要略》中有下瘀血之法,但体虚有寒者,又非纯下血瘀所宜,故另立一法,本方乃温经散寒与祛瘀养血并用,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自无淤血停留之患。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药;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祛瘀通络、并退虚热,共为臣药;阿胶、麦冬宜阴养血,人参合甘草补中气、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半夏能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通经,生姜温胃气以助生化,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温通经脉以散寒,补养血气以固本,则瘀祛新生,虚热得消,经调病解。

【临床运用】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淤血内阻的痛经证,以月经无定期,傍晚发热,唇口干燥,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具体运用时,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去丹皮、麦冬,加小茴香、炒艾叶以散寒止痛;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漏下色淡不止者去丹皮,加炮姜、炒艾叶、熟地以温经补血止血;气虚甚者去丹皮、川芎、吴茱萸,加黄芪以益气。

本方多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属于虚寒瘀滞者。

【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成因很多,本方只宜于冲任虚损、瘀血内阻者,若纯属血虚或情志等原因所致者,则不宜使用。

【歌诀】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二)止血剂】

具有促进血凝、制止出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证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使用止血剂应注意:止血当防留瘀。骤用止血,或单纯固涩止血,每易产生留瘀之弊,故止血剂中常佐少许行血之品,或选用兼有祛瘀作用的止血药,既有导血归经的作用,又不致产生止血留瘀之弊。止血应治本,治疗出血病证辨证施治,切勿一味止血,血热妄行宜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宜升提止血。大失血之证,每易气随血脱,故宜重用补气药,此即“血脱者益气”之理。另外,出血之证常兼血亏,故止血剂亦常配伍补血药,以利标本兼顾。

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炮附子    阿胶(烊化)    黄芩各 9 g    灶心黄土 30 g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症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    本方证为脾阳不足、统血无权所致。脾主统血,脾阳不足则统血失职,血从上溢则吐血、衄血,血从下走则为便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中焦虚寒、阴血不足之征。治当标本兼顾,以温阳止血、健脾养血。方中灶心土辛温而涩,温补脾阳且收敛止血,为君药;白术、附子温阳健脾,助君药以复脾胃统摄之权,为臣药;又恐辛温之品耗血动血,故佐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更配苦寒之黄芩佐制术、附温燥之性并能止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肠道出血、子宫性出血、先兆流产、痔疮出血等属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者。

【使用注意】    血热出血者忌用。

【歌诀】    黄土汤中用黄芩,术附地黄阿胶草,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    生地 24 g    小蓟 9 g    滑石 12 g    木通 9 g    蒲黄(炒) 9 g    藕节 9 g    淡竹叶 9 g    当归(酒浸) 5 g    山栀子 9 g    炙甘草 5 g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主治】    血淋。表现为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方解】    热结下焦膀胱,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尿中带血;郁热阻滞,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涩赤热痛。治宜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方中生地、小蓟为君药,凉血止血利尿;蒲黄、藕节止血消瘀为臣药;木通、竹叶、栀子、滑石清热利尿通淋,当归养血和血、以防寒凉太过,共为佐药;炙甘草缓急,调药和中为使药。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临床运用】    本方辨证依据为血尿,尿急,尿频,尿热痛,舌红脉数。

1、若血淋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用量,并加入党参、黄芪、阿胶以补气养血,凉血止血。

2、如果热盛、小便赤痛甚者,加入蒲公英、黄柏、石韦,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泌尿系结石而有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或气虚血尿者不宜用。

【歌诀】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

【十三、治风剂】

凡是以辛散疏风或滋阴潜阳息风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及平息内风的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称为治风剂。

风证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侵犯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脉、关节等处所致病证。外风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内风大多数是指脏腑功能失常,风从内生所致的病证,临床常见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内风主要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在治疗上,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因此,本类方剂可分为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类。

治风剂的运用,首先必须辨别风病的属内熟外,其次需辨别寒、热、虚、实。如外风多属实证,有挟寒、挟热、挟湿、挟痰的不同,应分别与祛寒、清热、化湿、化痰等法配合;内风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分别与潜阳、清热、滋阴、养血等法配合。此外,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证候错综复杂,立法用方,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 荆芥各 12 g    白芷 羌活 甘草各 6 g    细辛 3 g    防风 4.5 g    薄荷 12 g

【功效】    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解】    本方治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风邪外袭上犯头目,清阳被遏,则头痛、目眩;风邪在表,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即为头风。方中川芎为君药,辛香走窜,长于祛风活血止痛,善治少阳、厥阴二经头痛,被誉为“诸经头痛之要药”。羌活辛散疏风,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疏风解表,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散寒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共为臣药。薄荷、荆芥、防风疏风散邪、清利头目,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原方用时以清茶调服,取之苦凉性味,既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太过温燥与开散。

【临床运用】    本方为主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辨证依据。

现代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而属外感风邪为患者。

【使用注意】    因气血亏虚或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头痛不宜使用。

【歌诀】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甘草薄荷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    僵蚕    全蝎各等份

【功效】    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解】    本方证是因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而致。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风邪,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筋脉失养,风性主动,故见口眼歪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方中白附子辛温,祛风化痰,擅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通络息风,白僵蚕化痰止痉,为臣、佐药。三药合用,力专效著,并用热酒送服,直达病所而祛邪。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中经络,口眼歪斜为主要方剂。以猝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歌诀】    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㖞斜定能康。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    羚羊角 0.5 ~ 1 g(冲服)    钩藤(后下) 9 g    霜桑叶 6 g    菊花 9 g    生地 15 g    白芍 9 g    川贝母 12 g    竹茹 15 g    茯神 9 g    甘草 3 g

【功效】    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治】    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症见高热不退,烦躁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舌红绛,脉弦数。

【方解】    邪热亢盛,津液耗伤,津亏血少,筋失所养而引动肝风,故症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热扰神明,则烦躁神昏;舌、脉均为热极之象。治宜清热凉肝,平息内风。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润入肝,清热息风,为臣药;风火相煽,最易耗津,故用白芍、生地黄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贝母清热除痰,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止痉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主治肝经热盛动风的代表方剂。以高热,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辨证依据。

1、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

2、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应用。

【歌诀】    羚角钩藤茯竹贝,桑菊芍药生地草,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牛膝 30 g    代赭石(先煎) 30 g    龙骨(先煎) 15 g    牡蛎(先煎) 15 g    龟板(先煎) 15 g    白芍 15 g    玄参 15 g    天冬 15 g    川楝子 6 g    麦芽 6 g    茵陈 6 g    甘草 5 g

【功效】    镇肝息风。

【主治】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或肢体渐觉无力,或口眼歪斜,面色如醉,或眩晕昏仆,不识人事,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原,脉弦有力。

【方解】    本方证是由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阳盛则化风,上扰清窍,引起头晕目眩,目胀耳鸣;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见面色如醉,脑中热痛;血阻经络则眩晕昏仆,口眼歪斜,或肢体无力,或半身不遂。治宜重镇降逆,潜阳息风。方中重用牛膝、代赭石为君,滋补肝肾,引血下行,降逆气平阳亢,以治上盛下虚、气血上冲;龙骨、牡蛎、龟板补肝肾、潜阳降逆、平息肝风,玄参、麦冬、白芍滋养阴血、柔肝熄风,共为臣药;茵陈、川楝子、麦芽,清泻肝热,舒畅气机,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以潜阳息风为主,标本兼治,确有“镇肝”之效。

【临床运用】    使用本方的依据是头晕目眩,目胀耳鸣,心烦,肢体渐渐不利,面赤,脉弦有力。无论在中风前、中风时、或中风后,属肝阳上亢化风者均可应用。若心中热甚者,加石膏清热;痰多者,加胆南星化痰;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头痛较剧者加夏枯草、菊花等清肝热。

【使用注意】    阴虚津亏、血虚气虚风者不宜。

【歌诀】    镇肝熄风楝麦茵,牛膝赭石加龙牡,玄参天冬龟板芍,肝阳上亢能奏功。

【十四、治燥剂】

凡以润燥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燥邪和滋养润燥等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多为感受秋令燥邪所致,又有凉燥、温燥之分。一般初秋有暑热之余气,致病多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致病多为凉燥。内燥多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治疗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治燥剂多由滋腻药物组成,易于助湿碍气,故素体多湿者忌用,脾虚便溏以及气滞、痰盛者慎用。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6 g    半夏 9 g    茯苓 12 g    甘草 3 g    前胡 9 g    桔梗 6 g    枳壳 6 g    生姜 6 g    橘皮 3 g    杏仁 9 g    大枣 2 枚

【功效】    轻宣温润,治燥化痰。

【主治】    外感凉燥。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脉浮。

【方解】    时至深秋外感凉燥,肺胃失宣,则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燥盛则干”,故咽干不润;素有痰湿,肺气不降,则咳嗽痰稀。治宜辛温宣润,化痰止咳。方中苏叶解表散邪、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而解,杏仁温降而润、止咳化痰,二药一宣一降,共为君药;前胡、桔梗宣肺化痰止咳,为臣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枳壳理气宽胸,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安内攘外,共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使用本方的依据是: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干,苔白,脉浮。现代常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外感凉燥或风寒袭肺、痰湿内阻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温,温燥、外感热病、或津伤较重者慎用。

【歌诀】    杏苏散内用二陈,前胡枳桔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 15 g    玉竹 12 g    生甘草 3 g    冬桑叶 9 g    麦冬 12 g    生扁豆 9 g    花粉 9 g

【功效】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    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黏,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    肺阴虚则干咳少痰而黏,胃阴不足则咽干口渴;津伤则血少,脉道不充,故脉细;阴虚内热,血流加速则脉数;津亏不能上润而苔少。方中沙参、麦冬相须为用,滋养肺胃为君药;玉竹、桑叶养阴清宣为臣药;天花粉清热生津,生扁豆健脾生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不中为使药。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是内、外伤肺胃阴虚常用方剂。津亏甚者加玄参、知母,以养阴清热;咳重者加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气虚者加太子参气阴双补。外感热病或秋燥伤津,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肺胃阴虚,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歌诀】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组成】    百合 4.5 g    熟地 生地 当归身各 9 g    白芍 甘草各 3 g    桔梗 元参各 3 g    贝母 麦冬各 9 g

【功效】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症见咳痰带血,咽喉燥痛,咳嗽气喘,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由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所致。肺肾阴虚,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灼伤肺络故见咳痰带血,咽喉燥痛;骨蒸,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方中二地为君药滋阴补肾,生地又能凉血止血;麦冬、百合、贝母为臣以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养血清虚热,当归养血润燥,芍药养血益阴,桔梗宣利肺气而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阴液渐充,虚火自降,肺肾得养,则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    本方使用依据是咳嗽,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之常用方。

现代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咽喉炎、自发性气胸等属肺肾阴虚者。

【使用注意】    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歌诀】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枯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 30 g    麦冬 24 g    生地 24 g

【功效】    养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    热性病,津亏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难下,口干渴,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是由热病伤津或素体阴虚导致的肠道失润,粪便燥结难下,属“无水行舟”,当用增液润燥之法。方中重用玄参养阴生津,启肾水以润肠燥,为君药;麦冬、生地养阴润燥,增液行舟,为臣药。三药合用,质润味厚、生津润燥之功专宏,津复肠润,便秘自通。

【临床运用】    本方用治热病伤津,肠燥便秘。以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为辨证依据。由于本方功擅养阴润燥,故又多用治内伤阴虚液亏诸证。

1、若津亏燥热已甚,服增液汤大便不下者,可加生大黄、芒硝以清热泻下,软坚润燥。

2、肛裂、慢性牙周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胰腺炎、肠结核、复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等属阴津不足者,均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本方咸寒苦甘同用,为增水行舟之剂,脾胃虚弱、湿盛者,或阳明腑实便秘,均非本方所宜。

【歌诀】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舟便自通。

【十五、祛湿利水剂】

祛湿利水剂是以化湿、燥湿、利水药为主组成,具有利水化湿、通淋泄浊等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各种疾病。根据作用不同,祛湿利水剂可分为芳香化湿剂、利水渗湿剂、清热利湿剂、温阳利水剂。

祛湿剂多由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及孕妇水肿者慎用。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藿香 10 g    紫苏 6 g    白芷 6 g    大腹皮 10 g    厚朴 6 g    桔梗 6 g    半夏 10 g    陈皮 10 g    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炙甘草 3 g    生姜 3 片    大枣 3 枚(汤剂量)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满闷,腹痛呕吐,肠鸣泄泻,口不渴,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方解】    外感风寒,卫阳失宣,则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则脘腹闷胀;湿滞胃肠,升降反作,则上呕下泻,腹痛肠鸣。此表里同病,外寒内湿之证。治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中藿香用量偏重,能辛散风寒,芳香化湿,升清降浊,善治吐泻为君药;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君药外解风寒,芳香化湿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共为佐药;生姜、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升清降浊,气机畅通,则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本方是芳香化湿剂的代表方。是四时感冒、外感风寒内有湿阻等常用方剂。尤其是暑月感冒,更是必用之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恶寒发热,头痛,腹痛吐泻,苔白腻。若表证重,寒热无汗,加香薷以发汗解表;兼食滞,症见脘痞腹胀,加神曲、鸡内金、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现代常用于夏秋季节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对于防治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亦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    本方辛温香燥,病情偏热及阴虚者忌用。

【歌诀】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    茵陈 18 g    栀子 9 g    大黄 6 g

【功效】    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微满,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湿郁热蒸,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则面目皮肤黄染;热损津液则口渴;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湿阻中焦气机则腹满;舌、脉均为湿热熏蒸之象。治宜清热利胆,祛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走胆经,功专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专用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湿热由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泻,则黄疸自退。

【临床运用】    本方是清热利湿代表方剂,是治疗湿热黄疸之第一要方。使用本方的依据是面目皮肤黄染,色鲜明,小便短赤。

本方之大黄,用作攻下者,宜后下;用作行瘀热者,宜共煎。《伤寒论》原方后注:“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汗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可知大黄之用不在攻下。

现代常用于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属于湿热并重而致的黄疸症,均可酌情加减使用。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寒凉,寒湿黄疸不可使用。脾阳不足者要慎用,必要时加干姜或炮姜,以制约其寒。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萹蓄    滑石    甘草梢    山栀子    制大黄各等份(煎时加灯芯草)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下注证。包括热淋、血淋、石淋,症见小便浑赤,频数涩痛,淋漓不畅,尿道灼痛,甚至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证为湿热下注,结于膀胱所致。湿热蕴蓄膀胱,水道不利,则小便频数涩痛,淋漓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邪热炽盛则口燥咽干,茎中灼痛;舌脉均为湿热征象。热邪灼伤血络则血淋;煎熬尿液成砂石,则成石淋。治宜清热通淋。方中木通苦寒入心经、膀胱经,清热利湿,为君药;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栀子利水通淋,清利湿热共为臣药;制大黄攻下之力缓、泄热降火之力专,灯芯草导热下行,为佐药;甘草梢清热引经,和药缓急,为使药。诸药合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为诸热淋证通用之方。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湿热淋证的代表方剂,尤治热淋最为适宜。临证以小便淋沥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肾结石、急性前列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属于湿热证型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对淋证日久,体质虚弱,以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    泽泻 12 g    猪苓 9 g    茯苓 9 g    白术 9 g    桂枝 6 g(汤剂量)

【功效】    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主治】    ①外感风寒,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吐泻等证。③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    本证为外感表证未解,传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由于表邪未尽,故见发热头痛,脉浮;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淋漓;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故烦渴欲饮;水湿上泛口腔则吐涎沫;水湿聚久则成痰饮,阻碍清阳,则头眩;饮停胸中,肺失宣肃,气道不利则短气而咳。症状虽多,但总以水湿停聚为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白术健脾,运化水湿为佐药;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淡渗利湿的代表方,凡水饮内停所致的多种病证,无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临证应以水肿,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小腹胀满,苔白为辨证依据。

1、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渗湿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方名四苓散。

2、五苓散加茵陈,利湿清热退黄,主治湿重热轻之黄疸,方名茵陈五苓散。

现代常用以治疗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脑水肿、耳源性眩晕、青光眼、渗出性胸膜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使用注意】    方中药性便于渗利,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    茯苓 9 g    芍药 9 g    白术 6 g    生姜 9 g    炮附子 9 g

【功效】    温阳利水。

【主治】    阳虚水泛证。症见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恶寒不渴,小便不利,或心悸,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

【方解】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或泛溢肌肤,或上凌心肺所致。肾为水火之脏,主化气而行水。肾阳衰微,气化失常,故畏寒而小便不利;寒凝水聚,气机不畅,故腹痛下利;水湿溢于四肢,经气不利,则沉重疼痛或浮肿;内停寒水,故口不渴;肾阳虚衰,心阳不振,搏动异常则心悸;清阳不升则头眩。治宜温阳利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化气行水,散在里之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为臣药;生姜辛温宣肺发散,通彻表里,为佐药;白芍既可和营止痛,又可酸收敛阴,制约生姜、附子辛热伤阴之弊,使阳气归根于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适用于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临证以四肢沉重或浮肿,小便不利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肠结核、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属于阳气衰微,寒水内停者。

【使用注意】    阳盛、阴虚者不宜。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rún)惕保安康。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 9 g    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 6 g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症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犯人体所致。肝肾两亏,筋骨不健,气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故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气血不足,不能养心,故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方中独活长于祛下半身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秦艽祛风胜湿,桂枝温通经脉,细辛祛风止痛,共为臣药;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强筋壮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既祛风湿、止痹痛,又益肝肾、补气血,标本兼顾,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    本方适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属风寒湿痹兼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使用注意】    湿热痹痛证忌用。

【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十六、祛痰剂】

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痰散结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痰的成因很多,凡内伤、外感、饮食不节,皆能生痰。而痰又每可引起咳嗽、心悸、眩晕,以及中风、癫痫、惊厥等病证。从其性质而言,不外寒痰、热痰、燥痰、风痰几种。因此本类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其代表方如二陈汤、清气化痰丸等。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 10 g    陈皮 10 g    炙甘草 5 g    茯苓 9 g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症。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痞闷,恶心呕吐,或头晕心悸,精神疲倦,舌胖大苔白润,脉滑或缓。

【方解】    本方证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所致。“脾为生痰之源”,饮食失调,情之所伤,外邪所犯,皆可导致脾运失常,水湿不化,积久生痰成饮。痰邪上犯于肺,气道被阻,则咳嗽,痰多,色白易咳;痰阻胸膈,气机不利,故满闷不舒;痰阻中焦气机,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痰阻清阳,上窍蒙蔽,则眩晕常作;痰阻脉道,血行不畅,则心悸。“百病多为痰作祟”,治痰必治生痰之源。方中半夏为君,其味辛能开结,性燥能胜湿,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陈皮为臣,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茯苓为佐,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复再生;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方中陈皮、半夏二味药,宜用陈久者,则无过燥之弊,故名“二陈汤”。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痰基础方剂,是治疗湿痰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闷,呕恶。加减应用可治多种痰证。如风痰可加胆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热痰加黄芩、瓜蒌以清热化痰。

现代常用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和十二指肠肠溃疡、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内耳性眩晕等。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凡阴虚咳嗽者不宜用。

【歌诀】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    瓜蒌仁(去油) 10 g    陈皮 10 g    黄芩(酒炒) 10 g    杏仁 10 g    枳实 10 g    茯苓 10 g    胆南星 5 g    制半夏 10 g    生姜三片    (汤剂量)

【功效】    清热化痰。

【主治】    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咳,胸膈痞满,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为清热化痰代表方剂。因外邪入里化热或内湿久聚化热,痰热交结于肺,清肃失常,故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膈痞满;热伤津液,肠道失润,则尿黄便干;舌脉均为痰热交结之象。方中以胆南星为君,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实痰实火之壅闭;以黄芩、瓜蒌仁为臣,降肺火,清热痰;治痰当须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行气开痞、消痰散结,茯苓、半夏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共为佐药;杏仁苦降,生姜宣散,一升一降,化痰止咳,共为使药。诸药相合,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应以咳嗽痰黄,黏稠难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属痰热者。

【使用注意】    凡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歌诀】    清气化痰杏瓜蒌,枳芩茯苓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 12 g    甘草 6 g    干姜 9 g    细辛 3 g    五味子 6 g

【功效】    温肺化饮。

【主治】    寒痰或寒饮证。症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清涎,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方解】    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饮内停,上犯于肺所致。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聚湿痰化饮,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也为寒痰水饮之象。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辛温、温肺散寒,茯苓甘淡、健脾渗湿、杜绝生饮之源,共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止咳,又防干姜、细辛温燥伤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寒饮而咳痰清稀者可用本方。

【使用注意】    痰热阴伤者忌用。

【歌诀】    苓甘五味姜辛汤,寒痰咳嗽常用方,气逆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    制半夏 5 g    天麻 3 g    茯苓 3 g    橘红 3 g    白术 9 g    甘草 3 g    生姜 1 片 大枣 2 枚

【功效】    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主治】    风痰上扰。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痰多色白,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本方是治风化痰的代表方剂。脾胃素虚,痰湿内生,则痰多色白;土虚木郁,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窍,则眩晕头痛;痰浊中阻,则胸闷呕恶。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息风、以止头眩,二者合用,是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缓急止痛,共为使药。各药相配,具有健脾祛湿,化痰息风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的常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眩晕头痛,胸闷痰多,苔白腻,脉弦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以祛风止痛;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有热痰者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等属风痰上扰者。

【使用注意】    肝阳上亢型眩晕不宜用。

【歌诀】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加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十七、消导剂】

凡以消导、化积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宽中、消食导滞、消痞化积功能的一类方剂,称为消导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    山楂 18 g    神曲 6 g    半夏 9 g    茯苓 9 g    陈皮 3 g    连翘 3 g    莱菔子(炒) 3 g    (汤剂量)

【功效】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积。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溏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食滞胃肠,气机被阻,故脘腹胀痛;胃失和降,故呕吐酸腐;伤于食者恶食;脾胃运化失职,食积浊物,下迫于肠,故大便溏泻。方中山楂酸温,善消油腻之积,神曲辛温,善消面食之积,共为君药;莱菔子行气除胀,消积化滞,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陈皮、半夏行气化痰、和胃降逆,连翘散结而清热,共为佐使药。由于药力较缓,其性平和,故有“保和”之名。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剂。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依据。本方为消食轻剂,适用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之证。若食滞较重者,可酌加枳实、槟榔等以增强其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可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加白术以健脾。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加减用之。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十八、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安蛔、驱虫、消积等作用,以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称为驱虫剂。

肠道寄生虫病有蛔虫、钩虫、蛲(náo)虫、绦虫病等,虽各有临床特点,但大都具有脐()腹疼痛,时发时止,不食或多食易饥等症。迁延日久,则面黄肌瘦,肚腹胀大,青筋暴漏,目精无神。本类方剂常以驱虫药为主,根据整体寒热虚实情况,予以适当配伍组成。代表方剂有乌梅丸。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    乌梅 10 g    细辛 3 g    干姜 4.5 g    当归 4.5 g    制附子 3 g    蜀椒 2 g    桂枝 4.5 g    黄柏 3 g    黄连 4.5 g    人参 3 g (汤剂量)

【功效】    安蛔止痛。

【主治】    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发作过后,复如常人。

【方解】    蛔厥一证,是病人素有蛔虫,在胃热肠寒时,蛔虫不安于位,上行入胃,或则入胆所致。因蛔虫喜温而恶寒,故逆行于上,入胃入胆,导致腹痛,烦闷呕吐,甚则肢厥。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治疗经验,本方重用乌梅,胃酸安蛔,制其扰动而止痛,为君药;蜀椒、细辛味辛性温,制蛔暖脏,为臣药;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下蛔清热,干姜、附子、桂枝大辛大热、温脏祛寒,大量辛开苦降之品,可以通降气机,调整胃肠,而达安蛔止痛之效,共为佐药;人参、当归补气血以扶正虚,为使药。全方寒温同用,邪正兼顾,对寒热错杂之蛔厥,极为适合。

本方为治蛔厥的代表方剂。临床以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痛止则如常人,或吐蛔、或胁下绞痛,手足厥冷为辨证依据。

【临床运用】    若寒证不甚者,可去桂、附;正气未虚者,可去参、归;腹痛甚者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呕吐甚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暖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加槟榔、枳实、芒硝等行气导滞,通泻大肠。

【使用注意】    本方辛、苦、酸、燥,阳盛、阴虚者不宜用。

【歌诀】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泻热又安蛔。

附表 常用中成药简表

方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用法与用量
银翘解毒片 金银花 连翘 薄荷 荆芥 淡豆豉 牛蒡子 桔梗 淡竹叶 芦根 甘草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 发热头痛

咳嗽口干 咽喉疼痛

口服, 1 次 4 片, 1 日 2 ~ 3 次
桑菊感冒片 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油 苦杏仁 桔梗 甘草 芦根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热感冒初起,咳嗽,

头痛,口干,咽痛

口服,1 次 4 片,1 日 3 次
羚翘解毒丸

羚羊角 连翘 金银花 天花粉 葛根 黄柏 大青叶 石膏 栀子 钩藤 赤芍 马勃 贝母 桑叶 枳壳 黄芩 知母 薄荷 玄参 冰片

解表疏风 清热解毒

感冒高热 咽喉肿痛

头痛咳嗽 四肢酸疼

口渴咽干 烦躁便秘

口服, 1 次 1 丸,1 日 2 次
藿香正气水 苍术 陈皮 厚朴(姜制) 白芷 茯苓 大腹皮 生半夏 甘草浸膏 广藿香油 紫苏叶油

解表祛暑 化湿和中

四时外感 中暑头晕

脘腹胀痛 呕吐泄泻

饭后口服, 1 次 5 ~ 10 mL,1 日 2 次
感冒清热冲剂 荆芥穗 薄荷 防风 柴胡 苏叶 葛根 桔梗 杏仁 白芷 苦地丁 芦根 清热解表

感冒头痛 发热恶寒

全身酸重 鼻流清涕

咳嗽咽干

开水冲服,1 次  12  g,1 日 2 次
牛黄上清丸

牛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大黄 石膏 连翘 菊花 薄荷 荆芥 白芷 川芎 当归 赤芍 地黄 桔梗 甘草 冰片

清热散风 泻火通便

头痛眩晕 暴发火眼

口舌生疮 咽喉肿痛

牙龈肿痛

口服,每次 1 丸, 1 日 2 次
牛黄解毒片 牛黄 冰片 雄黄 桔梗 黄芩 甘草 大黄 生石膏 清热解毒

温热郁火 咽喉肿痛

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

目赤肿痛 大便干燥

口服,每次 2 片,1 日 2 ~ 3 次
锡类散 珍珠 牛黄 冰片 青黛 象牙屑 人指甲 壁钱炭 清热解毒 化腐生新

咽喉、口舌、牙龈糜烂、肿痛

外用少许,吹敷患处,1 日数次
冰硼散 冰片 硼砂 朱砂 元明粉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咽喉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

每次少许,吹敷患处,1 日数次
珠黄散 珍珠 牛黄 西瓜霜 硼砂 雄黄 儿茶 黄连 黄柏 冰片 解毒消肿 化腐生肌

咽喉、口舌肿痛、糜烂

每次少许,吹敷患处,1 日数次
上清丸 大黄 川连  栀子 黄芩 白芷 菊花 黄柏 防风 桂枝 连翘 荆芥 薄荷 桔梗 疏风清热 解毒通便

上焦热盛致头晕耳鸣,鼻眼发干,口舌生

疮,牙齿肿痛,二便不利

每次 6 g,1 日 2 次
橘红丸

橘红 贝母 北杏仁 茯苓 麦冬 生石膏 瓜蒌皮 陈皮 生地 桔梗 紫菀 法半夏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肺热咳嗽 痰多气促

胸中满闷 口舌干燥

口服,每次 2 丸,1 日 1 ~ 2 次
蛇胆川贝末 蛇胆汁 川贝母

清肺除痰 止咳

肺热咳嗽 痰多 口服,每次 0.3 ~ 0.6 g,1 日 2 ~ 3 次
治咳枇杷露 枇()杷()叶 桔梗 百部 白前 桑白皮 杏仁等 润肺止咳

肺热咳嗽

口服,每日 3 次,每次 10 mL
蛇胆陈皮末 蛇胆汁 陈皮

理气化痰 祛风健胃

风寒咳嗽 痰多呕逆 口服,每次 0.3 ~ 0.6 g,1 日 2 ~ 3 次
大山楂丸 山楂 神曲 麦芽 开胃消食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脘腹胀满

口服,1 次 1 ~ 2丸,1 日 1 ~ 3 次,小

儿减半

更衣丸 芦荟 朱砂 泻火通便

内热肠燥 大便秘结

每日睡前服 1 袋
参茸丸 人参 鹿茸 熟地 巴戟 丹参 党参 栀子 肉苁蓉 莲子 芡实 龙眼肉 远志 山药等 补气固肾 益精安神

体虚神疲 耳鸣心悸 遗精早泄 贫血萎黄

神经衰弱

每日 2 次,每次 1 丸(蜜丸)
二冬膏 天门冬 麦门冬

养阴清肺

肺胃燥热 咽喉疼痛 痰涩咳嗽 口服,1 次 9 ~ 15 g,1 日 2 次
河车大造丸 紫河车 麦冬 黄柏 天冬 熟地 牛膝 杜仲 龟板 补肺益肾 肺肾阴虚 潮热咳嗽盗汗 腰膝乏力

口服,水丸 1 次 6 g,1 日 2 次;大丸

1 次 1 丸,1 日 2 次

补肾丸

远志 川芎 砂仁 菟丝子 五味子 陈皮 龙眼肉 熟地 甘草 白芍 黄芪 黄精 栀子 丹参 蛤蚧 白术 麦冬 百合 党参 芡实 红枣

滋阴补肾

肾亏体弱 腰脚无力 贫血 滑精 食少肢冷

失眠健忘

每服 1 丸,用淡盐水松下
耳聋左磁丸 磁石 熟地黄 山茱萸(制) 牡丹皮 山药 茯苓 泽泻 竹叶 柴胡 滋肾平肝

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口服,水蜜丸 1 次 6 ~ 9 g,小蜜丸 1 次 9 g,大蜜丸 1 次 1 丸;1 日 2 次
乌鸡白凤丸 乌鸡 人参 鹿角胶 牡蛎 白芍 当归 黄芪 鳖甲 桑螵蛸 生地 熟地 川芎 甘草 丹参 芡实 山药 柴胡 鹿角霜 天冬 制香附 补气养血 调经止带 气血亏虚致身体瘦弱,腰膝酸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口服,每次 1 丸,1 日 2 次
坤顺丸 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益母草 黄芩 牛膝 橘红 沉香 木香 砂仁 琥珀 调经养血 血虚体弱,月经不调,痛经,腰腿酸痛,经期浮肿 口服,1 次 1 丸,1 日 2 次
八珍益母丸 益母草 党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 补气血调月经 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口服,水蜜丸 1 次 6 g,大蜜丸 1 次 1 丸,1 日 2 次
虎骨木瓜酒 制虎骨 木瓜 川芎 川牛膝 当归 天麻 五加皮 红花 续断 白茅根 玉竹 秦艽 防风 桑枝 追风定痛 除湿散寒 风寒湿气流入经络而致筋脉拘挛,四肢麻木,骨节酸痛,口眼㖞斜,历节风痛 每次温服 15 ~ 30 mL,每日 2 次
天麻丸 天麻 羌活 独活 杜仲 牛膝 萆()藓(xiǎn) 附子 当归 地黄 玄参 祛风除湿 舒筋通络 活血止痛 风湿疼痛 肢体拘挛 手足麻木 腰腿酸痛 口服,水蜜丸 1 次 6 g,大蜜丸 1 次 1 丸;1 日 2 ~ 3 次
木瓜丸 木瓜 当归 川芎 白芷 威灵仙 狗脊 牛膝 鸡血藤 海风藤 人参 川乌 草乌 散风祛寒 活络止痛

风寒湿痹 四肢麻木 遍身疼痛 腰膝无力 行步艰难

口服,1 次 30 粒,1 日 2 次
伤湿止痛膏 生草乌 生川乌 乳香 没药 生马钱子 丁香 肉桂 祛风除湿 活血止痛 风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痛 剧痛处大小适量贴
狗皮膏 枳壳 青皮 大风子 赤石脂 赤芍 天麻 甘草 乌药 牛膝 羌活 黄柏 补骨脂 威灵仙 生川乌 木香 续断等 43 味药 祛风散寒 舒筋活络 消瘀止痛 风寒湿痹 腰腿疼痛 肌肤麻木 跌打损伤 温热化开,贴于患处,每隔 7 ~ 10 日换药 1 次
茴香桔核丸 小茴香 橘核 桃仁 昆布 肉桂 川楝子 延胡索 木香 莪术 八角茴香 荔枝核 青皮 穿山甲 香附 补骨脂 乳香 槟榔 散寒行气 消肿止痛 小肠疝气,寒疝,睾丸肿痛 每次 6 ~ 9 g,1 日 2 次
开胸顺气丸 槟榔 牵牛子 陈皮 木香 三棱 猪牙皂 莪术 厚朴 消积化滞 行气止痛 停食停水 气郁不舒 胸痞腹胀 胃脘疼痛 每服 3 ~ 6 g,每日 1 ~ 2 次
十香丸 沉香 木香 荔枝核 猪牙皂 丁香 茴香 香附 陈皮 乌药 泽泻 行气散结 祛寒止痛 气滞腹痛及诸疝胀痛,妇女痛经 每服 1 丸,每日 1 ~ 2 次
舒肝丸 厚朴 片姜黄 豆蔻 枳壳 沉香 白芍 陈皮 砂仁 延胡索 木香 川楝子 茯苓 朱砂 疏肝解郁止痛 胸胁胀满 胃脘刺痛 呕逆噪杂 嗳气吞酸 每服 1 丸,每日 1 ~ 2 次
化癥(zhēng)回生丹 麝香 乳香 三棱等 35 味 中药 消癥瘕化瘀血 妇女产后,瘀血攻心 癥瘕积块,干血痨,血淤通经 温开水送服,每次 1 丸,每日 1 次。瘀甚者,黄酒送服。孕妇忌服
益母丸 益母草 当归 川芎 木香 活血调经 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 月经不调 经期腹痛,产后恶露不净 口服每次 1 丸,1 日 2 次,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跌打丸 三七 当归 土鳖虫 血竭 乳香 没药 自然铜 丹皮 姜黄 刘寄奴 红花 桃仁 赤芍 白芍 骨碎补 川断 苏木 三棱 甜瓜子 枳实 桔梗 木通 防风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跌打损伤 闪腰岔气 瘀血肿痛 口服每次 1 丸,1 日 2 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孕妇忌服。
金黄散 姜黄 大黄 天花粉 黄柏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芷 生天南星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外用于痈疖肿痛,痰湿流注,下肢丹毒,天疱(pào)疮,乳痈等 红肿热痛,用清茶调服;漫肿无头,用醋调敷;1 日数次,适量
云南白药 国家保密处方 止痛止血 祛瘀生新 跌打刀伤 远年瘀患 劳积内伤 咳血吐血 筋骨肿痛 风湿麻木 心胃积痛 产后腹痛 5 ~ 10 岁,每次服半筒;10 岁以上每次服 1 筒,每日服 2 ~ 3 次,或遵医嘱。服药后忌食酸冷食物、萝卜。孕妇忌服。兼刀伤者,兼用外敷;跌打筋骨肿痛瘀积者,可用白酒调和外擦
明目地黄丸 熟地 山茱萸 丹皮 山药 茯苓 泽泻 当归 白芍 枸杞子 白菊花 白蒺藜 石决明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 目涩畏光 视物模糊 迎风流泪 口服,水蜜丸 1 次 6 g;小蜜丸 1 次 9 g;大蜜丸 1 次 1 丸
八宝眼药 珍珠 熊胆 炉甘石 海螵蛸 朱砂 硼砂 冰片 麝香 地栗粉 清热消肿明目 目赤肿痛 眼缘溃烂 畏光怕风 眼角涩痒 每用少许,点入眼内,1 日 2 ~ 3 次
牛黄抱龙丸 牛黄 胆南星 茯苓 全蝎 僵蚕 竹黄 琥珀 明雄黄朱砂 麝香 清热镇惊 祛风化痰 小儿风痰壅盛,壮热神昏,惊风痰厥 口服,每次 1 丸,1 日 2 次。3 岁以下小儿酌减
安神补心丸 丹参 五味子 石菖蒲 合欢皮 女贞子 地黄 菟丝子 首乌藤 旱莲草 珍珠母 养心安神 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口服,每次 15 粒,1 日 3 次
牛黄保婴丸 牛黄 琥珀 胆南星 竹黄 僵蚕 麝香 全蝎 朱砂 茯苓 雄黄 清热定惊 祛风化痰 小儿惊风抽搐,高热,神昏,痰涎壅盛 口服,每次 1 丸,每日 1 ~ 2 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猴枣散 猴枣 牛黄 麝香 珍珠 琥珀等 除痰镇惊通窍 小儿痰涎壅盛,咳嗽气喘,惊风发热

未满 1 岁者,每服半瓶,1 岁以上者,每服 1 瓶用滚开水服

避瘟散 檀香 零陵香 白芷 香排草 姜黄 甘松 玫瑰花 丁香 木香 冰片 朱砂 薄荷脑 麝香 甘油 芳香辟秽 开窍止痛 伤风头痛 鼻塞流涕 暑令受热 晕船晕车  每用少许,闻入鼻窍
牛黄清心丸 牛黄 朱砂 生黄连 黄芩 栀子 郁金 清热解毒 开窍安神 高热烦躁,神错谵语,舌红,脉数;小儿痰涎壅盛,惊风,烦躁不安,手足抽搐;中风,痰少郁闭,神昏语謇 口服,1 次 1 ~ 2 丸;1 日 2 次,小儿酌减
紫雪丹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 水牛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沉香 升麻 甘草 丁香 朴硝 麝香 朱砂 清热解毒 镇惊开窍 温热病,热毒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痉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唇燥;小儿热盛惊厥 口服,冷开水调下,每次 1.5 ~ 3 g,每日 2 次,周岁小儿每次 0.3 g,每增 1 岁,递增 0.3 g,1 日 1 次,5 岁以上小儿遵医嘱。忌食辛辣油腻,孕妇忌服。
至宝丹 犀角 玳瑁 朱砂 琥珀 雄黄 龙脑 麝香 牛黄 安息香 清热解毒 化浊开窍 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品为蜜丸,每丸重 1.5 g,口服,必要时化服 1 丸,每日 2 次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65607/blog/2222195

【中医学】9 方剂-4相关推荐

  1. 【中医学】9 方剂-3

    [六.温里剂] 凡以温里祛寒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等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里寒证的成因大致有三 ...

  2. 【中医学】9 方剂-2

    [三.和解剂] 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 ...

  3. 中医学:—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http://bbs.etiandi.com/viewthread.php?tid=1656 如果谁想研究.评判中医学,那么他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在明白中医学使用的是一种什么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中 ...

  4. 【中医学】0 绪论 + 1 阴阳五行学说

    [绪论]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诊治经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 ...

  5. 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谱

    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谱 前文自顶向下构建中药知识图谱初探中,已经介绍了知识图谱和中药知识图谱构建的相关基础概念,本文将研究中药方剂数据,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 ...

  6.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_中医学2019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附影响因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6种中医学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626,其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共两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 13种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 ...

  7. 计算机在中医学有哪些最新应用,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

    一.计算机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的完美契合-二进制和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对计算机二进制理论有着默契的启发,从以下例证中可窥其端倪. <老子>[1]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8. 2022年广西医院三基考试中医学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题库来源:优题宝公众号 2022年广西医院三基考试中医学综合训练题及答案,根据最新中医学大纲与历年真题汇总编写,包含中医学常考重点题型与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复习备考医院三基考试,取得好成绩. 1. 望诊 ...

  9. 张景明:方剂【方歌】——清热剂

    张景明:方剂[方歌]--清热剂 白虎汤: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热在气分或伤寒热入阳明) 白虎汤加减方 竹叶石膏汤: 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清营汤: 主治:热入营分证 犀角地 ...

  10. excel使用教程_汉字资料如何进行数据分析?Excel中医学汉字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视频教程——If/Iserror/Find函数的结合使用...

    杏花开医学统计 医学统计教程,统计分析服务 关 注 Excel中医学汉字资料 如何转化为数字资料 关键词:Excel 我们平时使用Excel记录的绝大多数的医学资料是以汉字形式记录的.以汉字形式记录的 ...

最新文章

  1. Java开发工具(Eclipse中内容辅助键的使用)
  2. linux 0.01内核分析与操作系统设计 pdf,《Linux 0.01内核分析与操作系统设计——创造你自己的操作系统》...
  3. 如何终止SAP cloud connector的服务
  4. python爬虫爬取音乐单曲_Python爬取qq音乐的过程实例
  5. Linux7使用光盘作为本地repo源
  6. AI 生态赋能 2018 论坛来袭!转型 AI 看这里!
  7. 我的世界java版袭击_袭击 - Minecraft Wiki,最详细的官方我的世界百科
  8. Linux下把ncsi设置成OCP模式,NCSI简介
  9. linux libssl.so.6,centos6 安装directadmin出现libssl.so.6找不到问题
  10. 数学 导数表 求导公式求导法则
  11. kuka机器人焊接飞溅大_关于KUKA 焊接机器人
  12. Python爬虫之Scrapy框架系列(12)——实战ZH小说的爬取来深入学习CrawlSpider
  13. 域控制器是什么及其功能
  14. RISC-V Linux 启动流程分析
  15. 5月刊推荐:怎样才是真正的架构师
  16. Python问题解决7:爬虫报错SyntaxError: Non-UTF-8 code starting with ‘\xbb‘ in file
  17. cadence自动生成铺铜_Cadence Allegro简易手册连载7:内层及铺铜
  18. 企业网络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19. Chocolatey离线安装
  20. telnet服务器端口

热门文章

  1. matlab世界坐标系转化,坐标变换_世界坐标系与用户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 一图看懂16个英语时态
  3. javascript 模块加载器——coolie
  4. 一种深度学习方法---迁移学习
  5. win10远程桌面出错
  6. 在windows系统调试ydlidar详细记录(物联网机器人方向)
  7. labview与matlab接口,LabVIEW Comms与MATLAB®的互联接口
  8.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9. 神书《笛卡儿几何》读后感
  10. 【微信小程序系列:三】前端实现微信支付与代扣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