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温里剂】

凡以温里祛寒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等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里寒证的成因大致有三:一是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二是素体阳虚,寒从内生;三是误治,或服寒凉峻下药物太过,损伤阳气而生。由于寒邪所在的部位不同,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故其为病就有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之分。因此本类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本类方剂多由辛燥温热之品组成,非“里寒”证不宜使用。对热证、真热假寒证,阴虚证等禁用。

此外尚应注意患者体质及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    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各 9 g(汤剂量)

【功效】    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主治】    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稀,腹胀食少,呕吐,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脾胃虚寒引起的失血,小儿慢惊,喜唾涎沫等。

【方解】    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常用方剂。本证多因脾阳素虚,或过食生冷,或寒湿内侵,损伤脾阳而致。寒凝中焦,阻碍阳气,气机不展,故腹痛,喜暖喜按;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呕吐;阴盛湿聚,则不渴,喜唾;水谷精微并走于下,故大便清稀;小儿慢惊风是由脾阳虚衰,土虚木郁而动风。方中干姜辛热走中焦,温中祛寒,振奋中阳,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助运,为臣药;白术温燥,健脾祛湿,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补土,为使药。诸药合用,药专力宏,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常用方。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寒证的主方。临证除见吐、利、满、痛等主症外,应以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依据。

1、本方加熟附子,脾肾双补,补火生土,适用于中焦虚寒较甚,或兼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者,或脾胃虚寒,风冷相乘,心痛,霍乱,吐痢转筋者,方名附子理中丸。

2、本方加半夏、茯苓以燥湿化痰,利湿健脾,适用于中焦虚寒而又兼痰湿内停,咳唾多涎,食少难化者,方名理中化痰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热,对热证及阴虚者不宜用。

【歌诀】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    芍药 18 g    桂枝 9 g    炙甘草 6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    饴糖(兑服) 30 g

【功效】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脾胃虚寒所致脘腹挛痛,喜暖喜按,纳差便溏,面黄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涩。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自汗恶风,心悸不宁等。

【方解】    本方证为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所致。中焦虚寒,凝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脘腹挛痛,得温则减;运化失司,则纳少便溏;气血化源不足,则面黄无华,舌淡脉细;心血不足则悸动不安;营卫俱虚,阴阳失和,劳则阳气外张,故发热;阴不内守,则常自汗出而恶风。治当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甘酸化阴,标本兼治。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补中缓急,伍桂枝味辛甘温,助饴糖温中散寒通阳,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意,共为君药;芍药酸甘微寒,助饴糖滋阴养血,和营敛阴,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合饴糖、桂枝辛甘化阳、益气温中,又合饴糖、芍药甘酸化阴、缓急止痛,为佐药;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二药相使为用,外则调和营卫,内则升腾中焦阳气,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既可温中补虚,健旺中焦脾胃以治其本,又可缓急止痛以治其标,阴阳平调,营卫协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则诸症悉除。方名“建中”,即建立中气的意思。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两方仅一药一量之差。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外感风寒从汗而出,故重在主外。本方则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收,意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故专以主内。

【临床运用】    本方性偏甘温,既能温建中气,又可甘温除热。是治中焦虚寒、里急腹痛的常用方。临证以虚寒性脘腹挛痛和虚劳发热为辨证依据。

1、本方加黄芪增强益气升阳之力,适宜于小建中汤证见气虚自汗、时时发热者,方名黄芪建中汤。

2、本方加当归补血和血,适宜中焦虚寒、营血不足证,尤以产后虚羸(léi)更宜,方名当归建中汤。

现代常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痉挛、肠痉挛、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者。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等有内热者不宜使用本方。

【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cuó)。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 9 g    生姜 18 g    人参 9 g    大枣 4 枚

【功效】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    ①阳明寒呕。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吞酸噪杂,苔滑,脉沉弦。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③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    本方证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肝胃虚寒,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食谷欲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吞酸噪杂;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则巅顶头痛;浊阴阻滞中焦,故胃脘疼痛;脾胃升降失常,则下利、呕吐;苔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征。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温肝暖胃,尤擅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辛温重用,温胃止呕,为呕家圣药,以增吴茱萸温胃之功,为臣药;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益气健脾,甘缓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共奏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以食谷欲呕,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苔滑脉沉弦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梅尼埃病等属肝胃虚寒者。

【使用注意】    呕逆拒药不受者,可采用冷服或少量频服法。

【歌诀】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    炮附子(水煎) 9 g    人参(另炖) 12 g

【功效】    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    元气大亏,阳气暴脱证。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方解】    阳气暴脱,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元气衰微,不能鼓动心脉,搏动无力,则脉象细微欲绝;阴液随阳气外脱,故冷汗淋漓,气息微弱。在此急救固脱之时,非大温大补之品,不可以固将脱之气,非大辛大热之品,不可能回将衰之阳。方中重用人参甘温大补元气,激发脏腑机能,益气固脱为君;附子辛热,温补真阳,回阳救逆为臣。二药同用,药专效宏,作用迅速,对真元大亏、阳气暴脱、危在顷刻者,浓煎频服,疗效确凿。

【临床运用】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为益气救脱的代表方剂。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

本方证汗出很常见,如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等敛汗固脱之药,则尤为周全而效果更好。

【使用注意】    本方为纯阳之品,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以免助火伤阴耗血。阳证热厥者禁用。

【歌诀】    参附汤是救脱方,补气回阳效力彰,元气大亏阳暴脱,脉微肢厥自尔康。

黄芪桂枝五味汤(《金匮要略》)

【组成】    黄芪 9 g    芍药 9 g    桂枝 9 g    生姜 18 g    大枣 4 枚

【功效】    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    虚劳血痹证。症见肌肉麻木不仁,脉微细涩。

【方解】    本方证是由正气不足,营卫不和,感受风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肌肤所致。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劳而汗出,腠(còu)理开,风邪入,客于血脉,致营血不畅,不能濡养肌肤,而麻木不仁;脉细涩为血少血行不畅之象。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是一首振奋阳气,温通血痹的方剂。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气旺则血行,为君药;桂枝温经通阳,助黄芪达表而通痹,为臣药;营阴内虚,则佐以芍药养血和营;倍生姜宣散外邪,大枣补中以资化源,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行血畅,则血痹自除。

【临床运用】    本方辨证依据是“肌肉麻木不仁”。

1、对中风后遗症之手足无力、肢体不仁者,本方有效。血虚加当归、鸡血藤补血;气虚倍黄芪,加党参补气;筋骨痿软可加木瓜、杜仲、牛膝以强筋骨;血痹久病入络,可加地龙、鸡血藤养血通络;阳虚加附子以温阳;夹瘀加桃仁、红花以活血散瘀。

2、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炎、脑中风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硬皮病、心肌炎、褥()疮、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属于营卫气血不足,复感风邪入侵血脉者。

【使用注意】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痛者不宜用。

【歌诀】    黄芪桂枝无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七、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的作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虚证,系指人体的正气不足所产生的病证。引起虚证的原因较多,但总不外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两方面。无论是先天或后天引起的虚证,归纳起来不外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治疗虚证的方剂也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阳剂、补阴剂五类。

气虚者,当补气;血虚者,应补血;气血两虚则气血双补,这是治疗气血虚弱的常法。但气与血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古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脾胃论》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又说:“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因此治疗血虚证,常加入补气药,以助生化。失血时更是重用补气药,扶元固脱。气虚之证,一般只用补气药治疗,很少运用补血之品。因补血之品偏于阴柔、有滞气之弊。然而,气虚则不能生血,血虚又可导致气虚,因此在临床应根据气虚血虚的主次、原因、转化,适当地配伍方药予以治疗。

阴虚者,滋其阴;阳虚者,补其阳;阴阳俱虚,治当阴阳双补,这是治疗阴虚和阳虚的常法。但人体之阴阳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作用,也就是“阴阳互根”的密切关系。因此,有些补阴的方剂中常酌加补阳药,补阳的方剂中也常配伍适量补阴药,即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可导致有关脏腑的虚证。治疗这些虚证,除按《难经》所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的五脏分补法外,还可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即“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肝虚补肾以“滋水涵木”,肺虚补脾以“培土生金”等,可称为间接补益方法。

在五脏补益方法中应重点放在补脾或补肾脏上。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之所在;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补先天也即激发推动后天功能;补后天也即充养先天之精。精气血旺盛则五脏得养,诸虚百损因此而告痊愈。

使用补益剂时应注意:其一,补益剂多滋腻,多服久服或脾胃虚弱者,应注意健脾、和胃、行滞以资运化。其二,虚实真假应辨清,“大实有羸状”的假虚证候,误用补益,或“至虚有盛候”的假实证候;当补反攻,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其三,虚实并见时,当视具体情况扶正、祛邪并举。其四,补益剂为虚证而设,绝非食饵,不虚勿补,不可滥用。其五,补益药质多浓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一)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气虚证。主治脾肺气虚,症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纳差便溏,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弱或缓大无力,或劳则发热,自汗恶风,脱肛,子宫脱垂等。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炙甘草 9 g

【功效】    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黄,语言低微,神疲自汗,乏力气短,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方解】    本方为治脾胃气虚常用方剂,也是治疗一切气虚证的基本方剂。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无力则纳差食少;水谷精微不能向上转输而并走大肠,大肠燥化不及则溏泻;气血化源不足,不能荣养于面部,则面色萎黄无华;神失所养而疲倦;气虚不固,则汗自出;土不生金,肺气虚则气短不接,语声低微;舌脉均为气虚之象。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大补元气,健脾益胃,以资化源,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助其运化,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中,为使药。全方甘温补气,健脾益胃。因其补气者从脾胃而治是走正道,且作用平和,如谦谦君子,故名“四君子”汤。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组成药物仅一药之别,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中,但四君子汤中三药配茯苓,且人参为君药,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中三药配干姜,并以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

【临床运用】    本方是补气剂的基本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面黄食少,神疲乏力,脉缓。

1、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症见脘腹闷胀,加陈皮以理气化滞,方名异功散。

2、脾胃虚弱兼痰湿,症见咳嗽痰白清稀,舌苔白腻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方名六君子汤。

3、脾胃虚弱兼有痰湿气机不畅,症见脘腹闷胀、嗳气、欲呕、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者,加陈皮、木香、半夏、砂仁以理气,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和胃祛湿化痰。

4、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表现为脾胃气虚的,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燥,故阳盛、阴虚者不宜。

【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治,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 10 g    茯苓 10 g    白术 10 g    扁豆 7.5 g    山药 10 g    莲子肉 10 g    薏苡仁 5 g    砂仁 5 g    桔梗 5 g    炙甘草 3 g    大枣 3 枚(汤剂量)

【功效】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胃气虚挟湿证。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纳少气短,脘腹满胀,大便溏泻或肠鸣泄泻,自汗乏力,或泛泛欲吐,口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解】    本方证由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收纳失职,湿自内生,阻碍中焦气机,则食少不化,脘腹满闷,大便溏泻或肠鸣泄泻;胃气不降则呕恶频作;气不摄津则自汗出;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则乏力、形体消瘦;血是神志的物质基础,今气血不足则神疲倦怠;血不荣于面,则面色萎黄;舌脉均为脾虚夹湿之象。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君药;扁豆、薏苡仁、山药健脾助运,渗湿止泻为臣药;莲子肉甘涩、健脾止泻,砂仁辛温、芳香醒脾,助君药促进中州运化为佐药;桔梗疏利气机,助清阳上升为使药。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使脾胃健,内湿除,则诸症自愈。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及保肺作用,主治脾胃气虚夹湿的泄泻证,并可用于肺脾气虚兼夹痰湿的咳嗽证,为“培土生金”法的具体应用。

【临床运用】    本方是脾虚湿盛之泄泻和肺脾气虚之痰湿咳嗽的常用代表方剂。使用本方的依据是:气短纳少,脘腹满闷,吐泻倦怠,脉缓无力。

1、可用于小儿疳积,吐泻消瘦,流涎不止。

2、单纯性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属脾胃虚弱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歌诀】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 15 g    炙甘草 6 g    人参 12 g    当归 9 g    陈皮 3 g    升麻 3 g    柴胡 3 g    白术 9 g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症见乏力气短,神疲自汗,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2、气虚发热证    症见不耐劳作,劳则发热汗自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黄,头痛,纳差便溏,舌淡白,脉大而虚。

3、气虚下陷证    症见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胃下垂,眼睑下垂,小腹空坠等。

【方解】    本方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饮食劳倦或他病失养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化源不足,则神疲乏力,纳差便溏,面黄,气短懒言,自汗,四肢无力;气虚卫外不固,劳则阳气外越,故发热,脉大而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中气不足以托举脏器而下陷,空坠,或久泻久痢不止。治疗当温补脾胃,益气升阳,鼓动中焦阳气,输布精微,气血化源充足,诸症才能自除。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大补元气,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甘缓健脾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清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脾胃调和,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虚弱诸症得除。并且通过甘温药与升麻、柴胡配伍,起到甘温除热的作用,阴阳平调,气血充足,气虚发热证得以治愈。

本方与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三方中均用人参、白术、甘草以益气健脾,治疗脾胃虚弱证。其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的基本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职之证;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又加渗湿健脾止泻之药,故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证;补中益气汤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再加黄芪、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等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而致的多种疾病。

【临床运用】    运用本方的依据是乏力懒言,面色萎黄,便溏脉虚,或气虚下陷证,或虚劳发热证。本方是升阳益气的代表方,若灵活运用则用途很广。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倦怠多汗,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加枳壳,可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眼睑下垂、子宫下垂、胃下垂、脱肛等。

3、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等。

【使用注意】    本方甘温外散,故对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禁用。

【歌诀】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人参 9 g   麦冬 9 g    五味子 6 g

【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气阴两伤证。症见肢体倦怠,气短声低,汗多懒言,或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脉微细弱,或虚大而数。

【方解】    本方证为外感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所致。气虚则倦怠乏力,语声低微,气短懒言,脉微细弱或虚大而数;热灼阴液或寒邪津伤,而见干咳痰少,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等阴津亏损之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固脱止汗,为君药;麦冬滋阴润肺为臣药;人参、麦冬相协,气阴双补,相得益彰。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与参、麦相伍,既可固气津之外泄,又能复气阴之耗损,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临床以体倦气短,自汗神疲,口燥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依据。方中人参为益气固脱要药,元气大虚者,可用红参;阴虚明显者,可用西洋参;病情危重者,全方用量加重。

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率不齐、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肺心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属气阴两虚者,以及各类休克、中暑、老年性痴呆症属气阴两伤者。临床急症多用生脉注射液。

【使用注意】    气阴两虚兼实邪者,不宜使用。

【歌诀】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养阴效力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二)补血剂】

补血剂具有补益营血的作用,主治血虚证,临床以面色、口唇、爪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经闭不行等为主要表现。代表方如四物汤、归脾汤等。根据气能生血的理论,使用补血剂时,常配伍补气药。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方》)

【组成】    熟地 12 g    白芍 12 g    当归 12 g    川芎 12 g

【功效】    补血调经。

【主治】    营血虚滞证。症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或女子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或妊娠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尽等。

【方解】    本方证是由血虚血滞所致。营血不足,不能荣润,故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神失所养则失眠健忘;血不足精也亏,髓海空虚,故头晕目眩;心血不足,搏动无力,故心慌心跳,悸动不安;营血虚滞,冲任虚损,则月经量少色淡,不能应时而下,或前或后,月经不调;营血亏虚,胞宫失养,则经行腹痛;冲任不固,则崩漏下血;孕育胎儿,全凭精血濡养,今血虚则胞胎失养,故胎动不安;产后既有血虚,又有血瘀,故恶露不下,下而不尽。上述诸症,总由营血亏虚所致,法当补血调血。方中熟地填精补髓,髓旺则血生,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调经,为臣药;芍药养血和阴,为佐药;川芎行气活血,引经直入血分,为使药。本方配伍补血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为治疗一切血虚证之基础要方。

【临床运用】    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以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辨证依据。

1、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者,加炮姜、桂枝、吴茱萸、香附、川断以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2、若妊娠胎漏、先兆流产者,加阿胶、艾叶以养血止血安胎,方名胶艾四物汤。

3、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淤,方名桃红四物汤。

4、气虚血虚者,加黄芪、人参补气养血,方名参芪四物汤,又名圣愈汤。

现代常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使用注意】    脾胃阳虚,食少便溏及虚火旺盛者,不宜用。

【歌诀】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    黄芪 30 g    人参 15 g    茯神 30 g    白术 30 g    炙甘草 6 g    木香 1 5 g    生姜 3 g    大枣 3 枚    当归 3 g    龙眼肉 30 g    酸枣仁 30 g    远志 3 g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眩晕、健忘、失眠、乏力气短、纳差、便溏、神疲自汗、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细。2、脾不统血所致的月经不调、先期量多,以及妇女崩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便血齿衄、肌衄等。

【方解】    本方是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常用方剂。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眩晕、健忘、失眠神疲;脾主运化而统血,脾虚则运化无力,故纳差便溏;气不摄津则自汗出;气不统血则见各种出血症状。法当养心健脾,然养心不离补血,补血不离健脾,气旺才能生血。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君药;黄芪、当归(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为臣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中和胃,为使药。全方配合,益气健脾为主,补血养心为辅,目的在于气旺才能生血,血旺才能养心。故方名“归脾”。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健脾。但本方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故功在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及脾不统血证;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药配伍升举清阳药为主,故功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证。

【临床运用】    本方是主治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使用本方的依据是心悸失眠,食少倦怠,面黄脉细,或便血,或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血色淡红。

气血两虚伴心神失宁之症者,本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能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名人参养荣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神经衰弱、心脏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肿瘤放疗、化疗后支持辅助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白血病等属于心脾两虚者。

【使用注意】    阳盛、阴虚者不宜用。

【歌诀】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心悸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三)气血双补剂】

气血双补剂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主治气血两虚证,代表方如八珍汤。

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    当归(酒拌) 9 g    川芎 6 g    白芍 9 g    熟地黄(黄酒拌) 9 g    人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甘草 4.5 g

【功效】    气血双补。

【主治】    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㿠白或萎黄,心悸怔忡,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方解】    气血两虚之证,多由饮食失调,久病失养,气血不生,或失血耗气所致。人赖气血而生存,气血充足,则脏腑得养而安和。若气血不足,则诸疾丛生。治法上当补气养血。方中四君子汤补气为君药;四物汤补血为臣药。煎药时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中益脾为佐使药,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气血双补的基本方剂,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目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依据。凡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疾病、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痈疡久不收口等证,属于气血两虚者,皆可加减运用。

现代常用以治疗贫血、病后虚弱、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歌诀】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枣生姜,再加黄芪和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 12 g    生姜 9 g    桂枝 9 g    人参 6 g    生地黄 50 g    阿胶 6 g    麦冬 10 g    麻仁 10 g    大枣 10 g

【功效】    益气养血,通阳复脉。

【主治】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解】    本方证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气血阴阳俱虚,形体失于充养,则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瘦小。唐代王焘用治虚劳肺痿乃同病异治之法。方中炙甘草用量大,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充脉养心,共为君药,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人参、大枣补益心脾,阿胶、麦冬、胡麻仁甘润养血,共为臣药。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以助脉气接续,为佐药。原方煎煮时加入清酒温通血脉,以行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可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旨在复脉定悸,故本方又名“复脉汤”。方中炙甘草用量大,功在益气补心,缓急定悸,非同于通常调和药性之用,故方名“炙甘草汤”。

【临床运用】    本方为阴阳气血俱补之剂,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红少苔为用方依据。

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心率不齐、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亢等有心悸、气短、脉结代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慎用。

【歌诀】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通阳复脉第一方。

【(四)补阴剂】

补阴剂具有滋补阴液、清泻虚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临床常见阴虚证有肺胃阴虚,肝肾阴虚,除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等一般阴虚症状外,肺阴虚见干咳少痰,胃阴虚见干呕,饥而不欲食,肾阴虚见腰膝酸软、梦遗耳鸣,肝阴虚见目干涩、烦躁耳鸣等。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 24 g    山茱萸 12 g    山药 12 g    丹皮 9 g    茯苓 9 g    泽泻 9 g(汤剂量)

【功效】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颧红盗汗,多梦遗精,或虚火上炎,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乃肾精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肾藏精、精生髓以养骨,若精不足,髓少而骨失所养,则腰膝酸软;脑为髓海,精不足则脑失充养,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靠精血以充上窍,肾精不足则上窍不利,故耳鸣耳聋;阴虚则内热,故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虚火扰动精室则遗精;循经上炎则咽干口燥,牙痛;阴虚津亏则多饮;肾虚不固则多尿,消渴乃生。方中重用熟地填精补髓,补肝肾,滋阴血,为君药;山茱萸补肾养肝,山药滋肾健脾,共为臣药;与熟地合用,成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益精血,化生真阴,以收治本之功,是谓三补。泽泻清利以泻相火、并制约熟地滋腻之弊,丹皮性凉泻虚火、并制约山茱萸温涩之嫌,茯苓甘淡渗利、以制约山药壅滞之憾,共为佐使药,此即所谓三泻。如此配伍,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其配伍之精妙,为后世之楷模。

【临床运用】    本方为滋补肝肾的基础方,临证以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舌红苔少,脉沉细数为辨证依据。

1、肾阴不足而虚喘者,加五味子补肾纳气,以治虚喘,方名七味都气丸。

2、阴虚火旺,潮热遗精较甚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方名知柏地黄丸。

3、肝肾阴虚,视物昏花,两目干涩者,加枸杞子、菊花以补肝肾、明目,方名杞菊地黄丸。

4、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加麦冬、五味子滋肾敛肺,方名麦味地黄丸。

5、现代可用治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不孕症、不育症、抗衰老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种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肾阴虚者。

【使用注意】    本方阴柔滋腻,若消化不良、脾虚便溏,不宜使用。

【歌诀】    六味地黄益肾肝,三补三泻功效专,熟地八两山山四,丹皮泽泻茯苓三。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服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味加入长寿丸。

【(五)补阳剂】

补阳剂具有温补体内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临床常见脾阳虚、肾阳虚和脾肾阳虚证。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频数,夜尿增多,大便清稀或五更泻,或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以及水肿,喘咳等。代表方有肾气丸。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    熟地 24 g    山茱萸 12 g    山药 12 g    茯苓 9 g    泽泻 9 g    丹皮 9 g    熟附子 3 g    桂枝 3 g(现在多用肉桂)(汤剂量)

【功效】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或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或遗尿、遗精,或消渴、浮肿等。

【方解】    肾中元阳激发温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若阳气虚弱,则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少腹拘急;肾主水、主气化,但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见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或尿多清长;夜晚属阴,阳更不足,故夜尿增多,甚则水湿泛滥于肌肤而见水肿;肾气不固则遗尿、遗精。虽见证不一,但其根源皆在肾阳不足。故方中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用量虽少,取“少火生气”之意,为君药;阳根于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臣佐药。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阴阳协调,肾气充足,则诸症可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温补肾阳之基础方,使用本方的依据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1、肾阳不足,水液潴留所致的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加牛膝、车前子以温肾利水,方名济生肾气丸。

2、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肾炎、神经衰弱、前列腺肥大、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肾阳虚者。

【使用注意】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使用。

【歌诀】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丹皮苓泽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八、固涩剂】

凡以收敛固涩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敛汗、涩精、止泻、止带、固脱等作用,用以治疗气血津液散失、滑脱等证的方剂,称为固涩剂。

气血津液散失滑脱之证,临床指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遗尿及崩漏、带下不止等久病虚证而言。其本为正气亏虚,气血精津的散失、滑脱仅为其标,所以治疗总宜固涩止脱,急则治其标,然后再以补虚之法治本。根据病因、病位的不同,治疗之侧重各异。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    防风 6 g    黄芪蜜炙 18 g    白术 12 g(汤剂量,散剂各等分)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证以及虚人易患感冒者。症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    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邪容易侵袭,故见恶风而易于感冒;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出;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缓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固表。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以资气血化生,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固,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思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但本方之自汗为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故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临床以治卫虚不固之自汗为主;桂枝汤所治之自汗,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故功专调和营卫以止汗,并长于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缓,易患感冒为辨证依据。

1、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2、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使用注意】    若属实证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歌诀】    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灵。

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    补骨脂 12 g    五味子 6 g    肉豆蔻(煨) 6 g    吴茱萸 3 g(汤剂量加生姜、大枣)

【功效】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泄泻。症见久泻或五更泄泻,纳呆,食后不消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    肾阳虚衰,不能温暖脾土,以至虚寒内生,运化无力,固摄无权而纳呆,食而不消,甚则完谷不化,下利不止;五更即是黎明前,正是阴气盛极,阳气萌发之际,肾阳虚衰者,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阳气衰微,精神不振,故神疲乏力;舌脉均为阳虚阴盛之象。肾阳虚,不能温煦下焦,故腰酸肢冷。方中补骨脂辛苦性热而善补命门之火,为壮火益土之要药,故为君药;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湿,二药合用,既助主药温暖脾肾以治本,又可涩肠止泻以治标,并为臣药;五味子收涩固肠,并能养阴,为佐药;生姜、大枣温中散寒,滋养脾胃,并为使药。如此配合,则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神,故方名“四神”。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脾肾虚寒泄泻之专方,临证应以久泻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痿肢冷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功能性腹泻等属脾肾虚寒者。

【使用注意】    食滞不化,或肠胃积热所致泄泻,禁用本方。

【歌诀】    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泄泻最相宜。

缩泉丸(《魏氏家藏方》)

【组成】    乌药 9 g    益智仁 9 g

【功效】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    下元虚寒之小便频数证。症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淡,脉沉弱。

【方解】    本方证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约束无权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下元虚冷,膀胱开合失司,不能约束、固摄水液,以致小便频数,或遗尿、滑精;舌淡,脉沉弱也为虚寒之象。方中益智仁为治肾气虚寒之遗精、遗尿的要药,功在温肾固精,缩尿止遗,为君药;乌药调气散寒并止小便频数,为臣药;原方中以山药粉糊丸可健脾补肾,固涩精气,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下焦得温,膀胱固摄有权,则尿频、遗尿、滑精可除。

【临床运用】    本方以小便频数或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尿崩症等证属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者。

【使用注意】    湿热之尿频者禁用。

【歌诀】    缩泉丸治小便频,膀胱虚寒遗尿斟,乌药益智各等分,山药糊丸效更珍。

金锁骨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    沙苑(yuàn)蒺藜 10 g    芡实 10 g    莲须 10 g    煅龙骨 5 g    煅牡蛎各 5 g(汤剂量,加莲子肉)

【功效】    固肾涩精。

【主治】    肾虚不固,封藏失职所致的遗精滑泄,腰酸耳鸣,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方解】    本方证为肾虚精关不固所致。《素问 · 六节藏象论》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则遗精滑泄;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腰酸耳鸣;肾气虚,不能振奋精神,故见神疲乏力;舌脉均为肾虚精气不足之征。方中沙苑蒺藜补肾涩精,为君药;莲子、芡实助君药以补肾涩精,健脾益气,共为臣药;莲须、煅龙骨、煅牡蛎性涩收敛,专以涩精为用,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药性平和,既可涩止精液外泄,又能滋补肾经不足。因其秘肾气,固精关,效如“金锁”之固,故名“金锁固精丸”。

【临床运用】    本方乃补肾固精之专方,主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临证应以遗精或滑泄,腰酸耳鸣,神疲乏力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来治疗男子不育证、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的滑精遗精等属肾虚精关不固者。

【使用注意】    本方对心肝火旺、下焦湿热所致遗精,不宜使用。

【歌诀】    金锁骨精芡实研,莲须龙牡沙苑填,莲粉糊丸盐汤下,肾虚精滑此方先。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    炒白术 30 g    炒山药 30 g    人参 6 g    白芍 15 g    车前子(包煎) 9 g    苍术 9 g    甘草 3 g    柴胡 3 g    陈皮 3 g    黑芥穗 3 g

【功效】    益气健脾,燥湿止带。

【主治】    脾虚带下证。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纳差便溏,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解】    带下一证多与肝脾有关。本方证为脾虚不运,或肝气不疏,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带脉失约所致。治以健脾燥湿,佐以疏肝理气。方中重用白术、山药补气健脾,燥湿止带,是为君药;人参、苍术、陈皮燥湿运脾,芳香行气,为臣药;车前子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白芍、柴胡柔肝解郁、疏肝理气,黑荆芥穗收敛止带,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是为使药。诸药配合,补散并用,使脾健而湿化,肝脾调和,带下自止。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脾虚湿盛白带证的常用方,临证应以白带清稀,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缓为辨证依据。

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子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等属脾虚肝郁者。

【使用注意】    湿热带下,色黄或赤白,黏稠臭秽,苔黄脉弦者不宜使用。

【歌诀】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和人参,柴芍

【九、安神剂】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以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神志不安证乃因脏腑功能偏盛偏衰、阴阳失调所引起,且以心、肝、肾三脏为主,有虚实之分。实证由心肝火盛所致,表现为精神亢奋,惊狂善怒,心神烦乱,躁扰不宁等症,治宜重镇安神;虚证多由心肝血虚,心肾不足所致,表现为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治宜养心安神。故本类方剂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

重镇安神剂多由金属、贝介类药物组成,煎煮时宜打碎或久煎,且易伤脾胃,必要时应配神曲、麦芽等消食和胃之品调理脾胃,同时不宜过服或久服。养心安神剂所用药物较为滋腻,可少佐理气药。

属情志抑郁者,尚应结合心理疗法,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朱砂 15 g    黄连 18 g    甘草 16 g    生地 8 g    当归 8 g

【功效】    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主治】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症见心神烦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舌红,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由心火上炎,灼伤阴血所致。心火上炎,则心神被扰,灼伤阴血,则神失所养,故见心神烦乱,失眠,惊悸等症;舌红,脉细数皆由心经有热,阴血内耗所致。方中朱砂为君,质中性寒,功专重镇安神,清心泻火;配黄连清心泻火除烦而为臣药;生地滋阴清热,当归补养心血,以补其灼伤之阴血,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火得清而神自安,失眠、惊悸、怔忡诸症得解,故以“安神”名之。

【临床运用】    本方适用于心火偏亢、灼伤阴血的心神不安之证,以心悸,失眠,舌红,脉细数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之心悸失眠,或精神抑郁症的神志恍惚,以及心动过速等属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朱砂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不宜与碘化物或溴化物同用,以防导致医源性肠炎。

【歌诀】    朱砂安神东垣(yuán)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镇心泻火可复康。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    酸枣仁 15 g    知母 6 g    茯苓 9 g    川芎 3 g    炙甘草 3 g

【功效】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    肝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热上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口燥咽干,脉弦或细数。

【方解】    本方所治虚烦失眠,是肝血不足,虚热上扰所致。“母病及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虚烦不眠、心悸盗汗;肝血不足则头晕目眩;虚火上炎则咽干口燥。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中酸枣仁为君,养肝血,安心神;川芎为臣,通心脉,调肝血;茯苓健脾安神宁志,知母养阴清热除烦,共为佐药;甘草为使,协调诸药。诸药配伍,共收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心肝之血滋养有源,阴升阳潜,于是失眠与一切阴虚阳浮之证皆可自愈。

【临床运用】    本方辨证依据为失眠,心烦,心悸眩晕,脉细弦。虚热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或白芍、生地滋阴养血;心悸、大汗出者,加五味子、龙骨、牡蛎滋阴潜阳,敛汗止汗。

现代常用以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者。

【使用注意】    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及心阳虚之心悸失眠不宜用。

【歌诀】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十、开窍剂】

以辛香走窜的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之证的一类方剂叫开窍剂。

临床常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热闭证,或痰浊内闭引起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壅盛等寒闭证,亦可治疗中暑昏厥。根据作用不同,开窍药可分为凉开剂、温开剂(表9 - 1)。

开窍剂只用于邪气盛实的闭证,对于大汗肢冷、神昏气厥等虚脱证,不宜使用。开窍剂中多有辛散走窜药,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以防耗伤正气。部分开窍剂含有活血通经及堕胎作用的药物,孕妇慎用。

表 9 -1 开窍剂常用成药类表

方名 组成 功能 主治
万事牛黄清心丸 牛黄 朱砂 郁金 黄芩 生黄连 栀子

清热解毒

开窍安神

热闭心包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脉数;

小儿痰涎壅盛,惊风,烦躁不安,手足抽搐;

中风,痰少郁闭,神昏语謇(jiǎn)。

安宫牛黄丸 牛黄 朱砂 郁金 黄芩 犀角 黄连 雄黄 山栀 冰片 麝香 珍珠

清热解毒

豁痰开窍

温热病,热陷心包证。

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

小儿痰热惊厥。现代用于乙脑、流脑、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等。

紫雪丹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 水牛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沉香 玄参 升麻 甘草 丁香 朴硝 麝香 朱砂

清热解毒

镇静开窍

温热病,热毒内陷心包证。

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痉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唇燥。

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 犀角(水中角代) 玳瑁 朱砂 琥珀 雄黄 龙脑 麝香 牛黄 安息香

清热解毒

化浊开窍

中暑、中风及温热痰、热内闭心包证。

症见神昏谵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现代用于脑血管意外、

中毒性脑病、肝昏迷、小儿急惊风等。

苏合香丸

白术 青木香 犀角(水中角代) 香附 朱砂 诃()子 白檀香 安息香 沉香 麝香 丁香 荜()茇() 龙脑 乳香 苏合 香油

温中开窍

解郁醒神

塞闭证。

痰壅气闭,中风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时疫霍乱,腹痛,吐泻,昏迷。现代用于脑血管意外、癫痫、冠心病等。

【十一、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舒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以治疗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使用理气剂时,应注意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容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勿使国剂,尤其是年老体弱以及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用。

柴胡疏肝散(《证治淮渑》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    柴胡 6 g    陈皮 6 g    川芎 6 g    香附 6 g    枳壳 6 g    芍药 9 g    炙甘草 3 g(汤剂量)

【功效】    疏肝理气,止痛。

【主治】    肝气郁结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善叹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    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经布散两胁,气机不畅则胁痛,胸腹闷胀,善叹息;不能调畅情志则易怒抑郁;横逆胃腑,则胃气上逆,故嗳气频作。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行气理气为臣药;川芎辛温香窜,既行血分,又行气分,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共为佐药;白芍养阴柔肝,甘草调和、缓急,为使药。诸药合用,疏肝理气,胁痛自止。

【临床运用】    本方为疏肝解郁常用方剂。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依据。若胁痛甚者,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加山栀、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气虚或阴虚者不宜服用。

【歌诀】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    旋覆花 9 g    人参 6 g    生姜 10 g    代赭石 9 g    炙甘草 6 g    半夏 9 g    大枣 4 枚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症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    本方证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胃虚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宣降,故立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法。方中旋覆花苦辛温,降气止嗳祛痰,为君药;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止呕,为臣药;旋覆花与代赭石相配伍,善治胃失和降所致的嗳气、呃逆、呕吐等症。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散结消痞;生姜辛温,暖胃荡饮止呕,二药合用,协助君、臣增强降逆止呕功效;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中以治胃气虚弱,以上五味药物均为佐药。甘草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痞硬得除而嗳气自止。

【临床运用】    本方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之常用方剂。以心下痞硬,嗳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等属于胃虚痰阻所致嗳气、呕吐、呃逆者。

【使用注意】    妊娠呕吐不宜服用。

【歌诀】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生姜草枣临,降逆化痰益胃气,痞硬呕逆症尽祛。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65607/blog/2222196

【中医学】9 方剂-3相关推荐

  1. 【中医学】9 方剂-2

    [三.和解剂] 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 ...

  2. 中医学:—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http://bbs.etiandi.com/viewthread.php?tid=1656 如果谁想研究.评判中医学,那么他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在明白中医学使用的是一种什么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中 ...

  3. 【中医学】0 绪论 + 1 阴阳五行学说

    [绪论]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诊治经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 ...

  4. 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谱

    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谱 前文自顶向下构建中药知识图谱初探中,已经介绍了知识图谱和中药知识图谱构建的相关基础概念,本文将研究中药方剂数据,趁热打铁,再构建百万节点关系中药方剂知识图 ...

  5.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_中医学2019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附影响因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6种中医学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626,其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共两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 13种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 ...

  6. 计算机在中医学有哪些最新应用,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

    一.计算机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的完美契合-二进制和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对计算机二进制理论有着默契的启发,从以下例证中可窥其端倪. <老子>[1]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7. 2022年广西医院三基考试中医学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题库来源:优题宝公众号 2022年广西医院三基考试中医学综合训练题及答案,根据最新中医学大纲与历年真题汇总编写,包含中医学常考重点题型与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复习备考医院三基考试,取得好成绩. 1. 望诊 ...

  8. 张景明:方剂【方歌】——清热剂

    张景明:方剂[方歌]--清热剂 白虎汤: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热在气分或伤寒热入阳明) 白虎汤加减方 竹叶石膏汤: 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清营汤: 主治:热入营分证 犀角地 ...

  9. excel使用教程_汉字资料如何进行数据分析?Excel中医学汉字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视频教程——If/Iserror/Find函数的结合使用...

    杏花开医学统计 医学统计教程,统计分析服务 关 注 Excel中医学汉字资料 如何转化为数字资料 关键词:Excel 我们平时使用Excel记录的绝大多数的医学资料是以汉字形式记录的.以汉字形式记录的 ...

最新文章

  1. 某程序员吐槽自己追求某字节HR,暧昧半年,见面后却被告知是普通朋友!心态已崩!网友:别追HR!道行太深!...
  2. javaone_JavaOne 2012:调查JVM水晶球
  3. angular html清除元素,在Angular js中单击时删除HTML元素
  4. 看这玩意复习你还会挂科?《网络原理篇》
  5. Entity Framework 4.1 DbContext使用记之三——如何玩转实体的属性值?
  6. Spring MVC @RequestMapping Annotation示例
  7. mosquitto源码分析(三)
  8. mysql存储引擎 索引优化_MySQL存储引擎,索引及基本优化策略
  9. 魅族Flyme5系统内置原生铃声免费下载
  10. 软件测试基础知识【归纳】
  11. C语言把输入值放入数组,//从键盘上输入若干整数,并将其存入数组中,并统计输入数据的个...
  12. spark代码中添加logger_JAVA代码如何设置SPARK的日志打印级别
  13. cocos2d-x 3.2线程安全的消息中心
  14. asp.net开源项目及学习资料
  15. CentOS7 yum 安装 maven
  16.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保)
  17. win7下ACE+TAO环境搭建
  18. 【AcWing 学习】图论与搜索
  19. 2D 到 3D 的跨越,探索最佳 AR 交互设计之道
  20. handle与HWND的差别

热门文章

  1. app版本更新提醒方案
  2. 叶问【转自知数堂微信公众号】
  3. uniapp 微信小程序 保存图片到本地
  4. html标签的message,Message 消息提示
  5. 基于JAVA-超市会员积分管理系统-计算机毕业设计源码+系统+lw文档+部署
  6. 利用python做出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
  7. 文献(5):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人类纤维化皮肤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8. 网易微专业python全栈工程师_Python 的工作已经饱和?那是因为你只会 Python
  9. 傅福:我可能是杭州接受BCH付款的第一个数码商家
  10. 8.3 单位矩阵和逆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