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00158]思维模型1-20.7z

思维模型No1|第一性原理

第一原理(又叫第一性原理)是个今年很火的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它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即在每一个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或命题,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比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是初中数学中的第一原理,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第一性原理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算,无需任何经验参数,只用少量基本数据做计算,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

将第一原理这个概念带火的是埃隆·马斯克——一个改变游戏规则,不断颠覆传统的创业者。在马斯克开发电动车的过程中,一些人说现在的电池组很贵,每千瓦小时要耗掉600美元,未来价格也不会低,因为它一直就那么贵。很多权威人士也都声称电池行业已经到达了顶峰,再没有改进的空间,也不可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

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考虑,电池的材料构成都是什么,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如何?

马斯克在采访中说,他将电池组分解成最基础的材料组成部分: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在加上一个盒子。这些都是电池组重要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优化、改进,最终的优化程度也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人的聪明才智。于是,特斯拉现在电池的价格就变成了每千瓦小时80美元。

与其根据参照物去推论,不如我们把问题分解成几个最基本的事实,然后检查每个事实部分。即使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还是要从问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入手,重新审视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马斯克一直推崇的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

我们的生活中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正在做这件事,我们也就去做。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微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找到里面的本质,然后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个思考过程需要耗费很多脑力,而我们的大脑又喜欢“省电模式”,所以第一性原理思考需要持续的刻意锻炼才能熟练运用。

下面是一些被证明错误的预言。或许我们应当经常拿出来看看,这些伟人沉溺于过去的经验,使用“省电模式”的后果是给自己打脸打得啪啪响:

l  我觉得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吧。——托马斯·沃森,IBM 主席,1943

l  演员们表演就可以了,谁 TM 愿意听他们的声音呢?——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 哈利·华纳,1927

l  640K 内存妥妥够用了。——比尔·盖茨,1981

举例来说,学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
这条原理就是:
1.学少数的“绝对真理”(比如我们的101种思维模型);
2.每天做刻意练习。

芒格说过,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
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
第二步:非常严格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我们看到,学习和赚钱的的第一性原理是相通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有助于我们抛开其他干扰因素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尝试分析共享单车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颜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配上充电宝对提升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思维模型No2|动态系统之存量与流量

今天听曾鸣的《智能商业二十讲》讲到“活数据”的概念,让我意识到数据系统的构建将会成为一个小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实施的策略。

他说活的数据,就是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数据被不断的消化,处理,产生增值服务,同时又产生更多的数据,形成数据回流,这个数据系统能够直接做决策,自我进化,形成闭环。在不久,企业和个人构建自我进化的数据决策系统将会越来越重要,我们今天先了解动态系统中存量与流量的概念。

存量是所有系统的基础,是指在任何时刻都能观察、感知、计数和测量的系统要素,它是要素在一段时间内的累积量,比如浴缸中的水,学校的学生数量,微信钱包里的钱等。

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让它发生改变的就是“流量”。所谓流量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改变状况,也即一段时间内流入/流出系统的数量。

比如浴缸中注入或流出的水量,新入学或毕业的学生数量,你今天微信扫码消费的金额等。我们用一张图来说明存量和流量的关系:

我们以一个“浴缸”为例,来说明存量和流量的动态特性,也就是它们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

想象一下,一个盛满了热水的浴缸,排水口已经堵上,注水的龙头也关闭。这就是一个没有变化,没有活力的系统。我们试了试,觉得水太热,想放掉一些,于是拔掉塞子,水位会不断下降。如果不再打开注水龙头,水很快就会流尽。

你为了不让它流尽,于是打开了注水龙头,如果你注水的速率和流出的速率相同,浴缸中的水位就会保持不变,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此时浴缸中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热水,在一段时间后,它的温度将接近自来水的温度。

此时这个浴缸就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只有一个存量,一个流入量和一个流出量。所有的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借助这个简单的模型我们可以推断出几项重要的规则,它们同样适用于其他复杂的动态系统:

1.只要所有流入量的总和大于流出量的总和,存量就会上升;
2.只要所有流入量的总和小于流出量的总和,存量就会下降;
3.当所有流入量总和与流出量总和相等,存量就会保持不变。
事实上,在任何情况下,系统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同时,系统就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我们的大脑总是更加关注存量,而不是流量。比如相亲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对方是否有房有车(存量),而较少关注具体月收入(流量)。这也不能怪我们目光短浅,

存量的变化需要时间,因为改变它的流量运作就需要时间。
就算你月入10万+,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也需要很多年是不是。

存量,尤其是很大的存量,要应对变化,必须通过逐步的增加或减少来实现,即使对于突然的变化也是如此。存量变化缓慢会导致一些问题,但它也是系统稳定性的根源所在。可以让我们有一定的余地去调整,尝试一些做法,并根据反馈来修正那些不起作用的效果。明天我们再来讨论反馈的概念。

本文观点来自于图书《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想学习更多系统相关的知识可阅读此书。

思维模型No3|反馈回路--脱缰的野马和牵马的缰绳

昨天我们说由于存量具有变化缓慢和滞后的特性,从而可以让我们有余地利用反馈去调整一些无效的措施。在浴缸一例中,我们用眼睛观察水位,然后人工去调整注水量和出水量,这样就能让浴缸中的水位保持在刻度线范围内。

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过程自动化,不需人工干预。我们给浴缸装个浮子,这个浮子连接着水龙头开关和排水口开关,当水位低于刻度线时,浮子就会打开注水开关,当水位高于刻度线时,浮子就会打开排水开关,此时,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反馈回路。在没有其他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水位长期保持在相应刻度范围。

我们能够通过观察这种长期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来寻找反馈回路线索。比如我们观察到一个人每天早上都准点去跑步,他应该是形成了一个锻炼的反馈回路。

我们再在浴缸里做点文章,你跳进了浴缸,你的身体让浴缸的水位上涨(存量发生了变化),浮子监测到存量增加,于是会打开排水口放水,直到水位下降到刻度线下。在你洗完出来后,浮子又监测到水位太低,就会打开注水开关。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存量本身的规模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关的流入量和流出量也会随之改变。

负反馈:牵马的缰绳

我们设计的浴缸中的这个反馈回路具有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一个目标进行调整或校正的作用,我们称它为“调节回路”,也叫做“保持平衡的回路”,它也像牵马的缰绳,让马不会跑的太远。

这个能够起调节回路作用的反馈我们称它为负反馈,在负反馈作用下,系统在一个条件变化时,系统会作出抵抗该变化的行为。例如人的体温上升时会流汗,流汗会散热使体温下降,就是负反馈的一个例子。

调节回路这一行为模式在自然中非常常见,它不管系统存量的初始值怎样,也不管它是高于或低于目标状态,调节回路都会将其引导之目标状态。如水库的蓄水或放水,身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汽车的巡航定速等。

但是,反馈机制并总是有效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可能会失效。比如信息到达的太晚,或者没有传送到合适的地方,或者信息有可能不清晰,或者难以被解读;或者信息触发的行动受资源所限,能力不足等。

正反馈:脱缰的野马

既然有负反馈,那么还会有一种反馈是正反馈,它能不断放大,增强原有的发展态势,自我复制,想滚雪球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当A产生了更多的B,B会回过来产生更多的A,这个过程就称为正反馈。示例如图:

正反馈如是良性循环,就会让系统不断成长,越来越好;如果是恶性循环,就像脱缰的野马,会导致趋势越来越差,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毁灭。我们将正反馈形成的回路称为“增强回路“,也可叫做“不断强化的回路”。看两个增强回路的例子:

  • 两个小朋友闹了矛盾,一个小朋友打了另一个小朋友一拳,后者不甘示弱,就会踢前者一脚,前者为了报复,会采取更大力度的反击……这样,冲突不断升级。
  • 我的文章被点赞越多,我获得的成就感就越高,这让我更愿意去写作,从而就会获得更多的赞。(记住,读完要点赞,哈哈)

我们发现增强回路是自我强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增强回路会导致指数级增长或者加速崩溃。比如化学或核反应的增强回路会导致爆炸。

脱缰的野马需要牵住缰绳

正反馈带来的增强回路会造成系统振荡和不稳定,因此大多数的系统会加入负反馈,避免系统因振荡造成不稳定甚至损坏。这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不及时牵住缰绳(负反馈),它会越跑越远,无法控制。

反馈回路让我们有了系统化的视野

当我们有了反馈回路这个概念后,发现世界没那么简单了,以前班里的学霸学习好,我们可能会简单的归因他聪明。但有了反馈系统知识后,我们会这样思考,学霸学习好,会让他更聪明,而越聪明,他就学的越快,会更聪明,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

这让我们基于因果关系的分析特别艰难,我们很难推断出是因为他聪明让他学习好还是因为学习好让他更聪明。因此 我们需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的概念,这块是系统理论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动态的。明天我们讨论系统的三要件,并用学到的系统理论去构建一个自我循环的学习/成长/赚钱系统。

思维模型No4|系统之美--打造高效学习/赚钱的系统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

一千辆马车连在一起也不能成为一列火车。

一千辆马车简单的拼凑在一起构不成一个系统,而一列火车却是个完善的系统。生物学中对于系统的定义是:
“系统是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任何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组成要素,连接方式,功能或目标。这三者相互联系,各司其职,使系统稳定运行。那么三者中谁是最重要的呢?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三者缺一就形不成系统。但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我们依次来分析这三个构件:

看不见的目标决定着系统

一般来说,系统中我们不容易看到,不明显的部分,即功能或目标是系统行为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例如特朗普去年当选总统后,很多人都担心美国的发展方向。我们把美国看成一个大的系统,在短时间内,特朗普是很难改变美国的组成要素(比如人口,经济结构等),也很难改变这些要素间的连接方式,大家担心的是他可能会改变美国这个大系统的目标,比如将发展经济改为军事扩张。这个目标的改变,就决定未来的系统走向会跟原来有非常大的不同。

连接是至关重要的

改变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改变他们之间的连接,通常会改变系统的行为。
很多公司为了提升创新力,提倡扁平化管理,将原来的多层级管理模式调整为矩阵模式,这个调整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企业内部连接方式,这种改变如果能有效实施,会让企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通常要比引进几个高管有效的多。

要素是可以替换的

要素虽然是系统的主要构件,但单个要素的改变或替换并不能让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只要不触动系统内在连接和总目标,即使替换掉所有的要素,系统还会保持不变,或者只发生缓慢的变化。

有句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营盘(连接方式和总目标)在,兵(要素)即使全部换掉也不会改变这个军队系统。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改变一个要素能导致连接或目标的改变,那么系统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将军队的统帅刺杀。很多创业公司发展势头很好,被大公司收购后不久创始人离职,公司业务就急剧衰退,这是因为像统帅和创始人这些重要元素可以改变系统的连接或目标。

至此,我们从No2到No4,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无处不在,又不被我们重视的系统原理。我们列举的系统都是简化过的,真实世界的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可能会有多个反馈回路,系统中还嵌套着一个或多个子系统。

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是具有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的特征,它能够在外界的有限冲击下自我调整和修正,精妙而和谐的运行,这就是系统之美。

系统理论模型的2个使用举例:

打造高效学习系统

下面我们尝试利用学会的系统知识去构建我们的学习系统。我们用三步来实现:
第一步:确定系统的目标/功能
比如我们想学好英语,达到流利的口语对话。

第二步:分析当前存量
认清自己当前状态,你可能觉得自己的词汇,语法水平都很差,也就是说你的存量比较小,我们前面讨论过,存量越小,对输入输出的反馈越敏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存量低反而是个好事情。有些教练教学前会专门跟我们讲,要先清空原有经验和知识也基于是这个考虑。

第三步:打造反馈回路
如果流利的口语是系统的输出,为了实现这个输出,我们必须有高质量的输入,比如记单词,语法,组织消化后,我们再输出,比如找外国人练习。在跟外国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输出效果的反馈,然后利用这个反馈再去修正输入,比如一些语法错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在这个回路作用下,我们的口语水平会越来越高。

打造赚钱系统

大家都喜欢的赚钱的话题,我们再用学到的系统知识去打造一个赚钱的循环系统:

Step1:确定大目标为赚钱,在将目标分解
我们将这个系统的大目标制定为赚钱。但这个目标比较虚,不好落实,再细化一下,我们想赚3岁以下儿童妈妈的钱,为了赚到她们的钱,我们需要先找到她们,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拉够100人的宝妈微信群。

Step2:找出我们已经认识的宝妈
我们翻了翻通讯录,发现有6个3岁以下儿童的宝妈,这是我们的存量,需要好好利用起来。

Step3:构建自循环的反馈回路
我们都知道,人们是生活在与自己相似的圈子里的。通常来说,宝妈认识宝妈的机会更大。我们有6个种子用户,想通过这6个种子用户带来更多的目标用户。

于是我们设定了一个奖励机制,比如每介绍一个宝妈用户发一个2元红包,在这个奖励下,宝妈会拉来她们认识的朋友,后进来的宝妈看到奖励后又会拉她认识的朋友进群,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增强的自循环反馈回路。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用户为了奖励拉进并不满足我们要去的用户,所以,我们还需要设计一套审核的回调机制,以确保这个循环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目标发展。

系统相关的知识非常复杂,大辉只是个入门者,这块内容本计划放在后面,但这两天听曾鸣的《智能商业二十讲》(得到今年最值得听的音频,而且还是免费的),有了系统相关的知识后会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故着急发出,期待能帮上大家。
明天更新的模型是“网络效应”。

思维模型No5|网络效应--快速增长的奥秘

网络效应是经济学和商业应用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是指随着节点不断添加到网络中,网络会变得更有价值的一种现象。当网络效应出现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使用它的其他节点数量。梅特卡夫定律还对这一现象做了定量解释,即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

我们对比电话系统和电力系统: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间房子有电,它仍然价值巨大,可以照明,可以让空调运转;但如果只有一间房子有电话,它就没有任何用处,只有其他电话的加入,构成一个网络,才会有价值,网络越大,价值呈现指数级增长。

我们将网络效应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

直接网络效应:
直接网络效应就是使用者的增多会增加其他使用者的直接价值。例如,电话系统、传真机和社交网络都会让使用者直接从网络中获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线游戏玩家,比如王者荣耀玩家获得的游戏快感是与网络中的其他玩家合作/竞争过程中得到的。

间接网络效应:
间接网络效应是一种产品或网络衍生品的使用增加了互补产品或网络的价值,这又反过来增加了原产品的价值。

互补产品的例子包括软件(如用于操作系统的办公套件)和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阅读器销售的越多,人们就需要更多电子书内容,而电子书内容的增加会满足更多人的阅读需求,从而让他们更愿意花钱去买阅读器。

大多数双边市场(或平台中介类市场)具有间接网络效应。淘宝就是一个既具有直接网络效应又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多边市场。

此外,在分析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时,还可以从两种经济价值来源来入手:
内在价值:我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的价值;
网络价值:我从别人对产品的使用中获得的价值。

网络负效应:
和其他任何现象一样,网络效应除了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它也会带来负效应。当很多人使用网络时,网络的效率就会降低,这就降低了使用它的价值。负效应和负反馈一样,产生平衡的力量,是对稳定的负责,它会限制网络无限增大。

比如手机通信网络,如果太多的人使用,就会产生网络拥堵,网速变慢,传输延迟,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一些使用者就会离开这个网络。

规模经济VS网络效应 
规模经济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例如,滴滴拼车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更便宜。越多的人使用滴滴拼车,拼车价格就会越便宜,这也就是网络效应当中,越来越多用户加入的好处。

另外一个例子是快递服务。如果总订单量很低,每一个订单的价格就会很高。如果订单量增加了,价格就会降下来,因为快递员可以一条路线送多个快递。

总的来说,规模经济需要大体量业务。如果你一次性向供应商购买大量物品,就可以向供应商要折扣。

从网络效应中得到的启发:
在个体间分工协作越来越多,连接方式多样化,而又比较分散的市场中,网络效应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网络效应的指数级增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投资和创业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有没有网络效应,即每个新加入者能不能从网络中获得好处,并让这个网络价值更高。

2.如果只有规模经济,没有网络效应,项目发展速度就是线性的,规模经济发挥作用还需要大的投入形成大体量。

3.规模经济也很难构筑护城河而获取丰厚利润。

思维模型No6|现代达尔文主义--为什么公司的老乡越来越多

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芒格经常提到的“现代达尔文主义”。现代达尔文主义又叫现代进化综论,是将实验遗传学家、自然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整合,并结合了两个重要发现:进化选择单位(基因)与进化机制(天择)而形成,其基本观点包括:

1. 所有的进化现象都能够用一个遗传机制和观察到的现象统一起来的方式来解释。

比如比如我们要解释现代人的牙齿相对于原始人的牙齿的在退化这个现象。因为现代人继承了牙齿(遗传机制),但是我们吃的都是熟的和软的食物(观察到现象),牙齿并不需要那么坚硬,就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

2. 进化是渐进的:

微小的变化也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
物种(性状)的不连续性可以用进化过程中的地理隔离和物种灭绝事件来解释。

物种这个词大家都理解,这里我解释下性状。性状就是生物体可遗传的特征,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特征,如大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热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

3. 自然选择是目前为止主要导致变异的因素。
微小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时间积累也会导致显著的性状变化;
自然选择影响物种在其生存环境中的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叫做表型,它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性状不同的是,表型是不可遗传的,比如父母的性格,并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4. 遗传漂变的作用不可忽视。
遗传漂变是指种群中基因库在代际发生随机改变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种群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越少,遗传漂变的效应就越强。

人工选种、人工育苗等就是利用这种遗传漂变人为地决定哪些个体可以交配,使得某种性状保留下来,从而就培养出了特殊的品种,比如某位育种家在田野里发现一株水稻穗特别大,经过几代的培育,他就能培育出高产的水稻种苗出来。

我们详细解释下这个过程:用瓶子中的20个小球来代表某种群及其20个初始个体。其中半数小球是红色,半数是蓝色,代表种群中的两种等位基因。

每一代的生物体都随机繁殖。模拟繁殖的方法是从第一瓶中随机选取一个小球,并在第二个瓶中投入一个同色球,直到装满20个新球为止。第二个瓶子表示种群的第二代个体。相比上一代,由小球数量表示的等位基因频率通常会发生改变,除非瓶中恰好有10个红色、10个蓝色球。

重复几次,以随机“繁殖”每一代的小球。每一代中取到的红球、蓝球的累计数目都会上下浮动,有时红球多些,有时相反。这正是遗传漂变——由代际等位基因分布的随机改变所导致的基因频率变化。

若在某一代,选取的所有小球都是同一颜色,那么这一等位基因就被固定,另一等位基因则永久丢失,而接下来的所有后代都将携带同一种等位基因。在较小的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可能在几代之内就被固定下来。

5. 群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个体。
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进化的重要因子。在自然群体中,自然选择的作用比之前认为的更大。

《人类简史》中提到,牛这个物种,如果从群体进化上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这么多年来经过人类的选种饲养,牛的总数量增长了很多倍,基因一直延续并扩散。

但从牛这个个体来说,它们的处境是非常不好的,大部分牛活不过2岁就被宰杀。在偏远山区用来耕地、拖东西的会活的时间久一些,那也是在鞭子的驱逐下工作,远不如它们的祖先活的舒适和自在。

从今天的内容中得到的启发:

  1. 进化是渐进的,突变可能会产生好的结果,但几率不高。记得逻辑思维前两年曾经说过,乐视是个新物种。乐视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突变的新物种,但是风光一段时间后,我们看看现在的结果。
    现在也有很多自媒体鼓吹什么“跃迁”,跃迁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稳定,你把一个人突然从基层员工升迁到公司高层,因为能力不相匹配,他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可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补足自己欠缺的能力,几年时间下来,他的成长率可能还不如逐级升上去的。
  2. 遗传漂变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一个领导非常喜欢招聘自己的老乡,刚开始公司可能就几个老乡,但几年后公司会有非常多的老乡,利用生物学上知识解释这是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联合作用。
  3. 大势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很多人整天喜欢看趋势,什么互联网加,共享经济等。就算你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未来趋势也正如你所料,但对你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更多更强创业者的加入,可能让你的产品竞争力降低,更难盈利。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呢?请在留言区与大家交流。

思维模型No7|冗余备份--论第二收入的重要性

备用轮胎、第二份工作和额外的桥梁支撑之间存在着什么共同之处呢?

答案是它们都是冗余备份的实现方式,这种模式就是“冗余工程”系统,英文为Redundancy(这个词在英文中还有“裁员”的意思)为达成目标多准备一份或多份可以实现同一功能的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减少失败的可能性。

冗余方案可以添加到各种系统中,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灾难的发生。了解工程中的冗余模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备份,可使我们应对生活中突发的意外情况。

工程中的冗余是什么

典型的工程冗余指的是向系统添加“额外”的关键组件,它是利用系统的并联模型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手段,这样当某个系统出现中断时,另一个系统就可以接管。

在工程领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从飞机的控制和动力系统,到数据中心大量使用的额外硬盘和第二电源。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典型冗余实例,它的大多数核心传输网络和站点都被设计成可以抵御单个链接或节点的故障。

工程以外的应用
冗余备份是查理芒格提到的一个重要模型,它源于工程学,但思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一旦你尝试给自己的生活增加稳定可靠性,就会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看看你住的房子:

  • 如果停电了怎么办?
  • 下暴雨排水口堵了怎么办?
  • 冬天家里的水暖坏了怎么办?
    安装一台发电机。
    提前准备一个抽水机。
    准备一个电暖气。

冗余备份并不总是值得的
我们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得出关于冗余的两个特征:

  • 向系统中添加冗余肯定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成本。
  • 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场景中,失败带来的后果是不一样的。

考虑了这两点后,在向系统中添加冗余时,就要权衡增加它的成本和如果没有冗余机制所带来的后果。

  • 如果系统中断,你会失去什么?
  • 预防某种故障发生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 增加冗余的成本是否大于潜在的损失?

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美国的总统和副总统出行去同一个地方开会,会分别乘坐不同的专机。这就是一个冗余备份方案,如果有架飞机出事,也不会使国家陷入没有领导人的境地。

那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去同一个地方会不会这样做呢?

一旦你发现为系统增加冗余可以避免一些失败,就可能会不计成本的增加一些备份方案,但它们并不都是值得的。

为个人财务增加冗余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冗余方案的使用。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就是个人财务的冗余应用。把你的收入当做一个系统:

  • 你是怎么赚钱的?
  • 你有多少个收入来源?
  • 如果主要收入出现问题,会发生什么?
  • 假如你是双职工家庭的一员呢?
  • 若夫妻双方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情况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通常不会对个人及家庭的收入使用冗余方案,但这一点其实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

很多理财顾问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建议双职工家庭的夫妇不要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以防出现公司裁员或倒闭等带来的不可承受事件发生。

一些顾问还会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主收入之外,增加更多的收入渠道。我设计的副业赚钱课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个学员开创一个稳定的第二收入。

冗余备份模型还可以用在那些方面呢
下面列表中的项目都应该使用冗余备份吗?它们值得吗?

  • 冰箱
  • 婚礼(比如准备下雨天和晴天的不同方案)
  • 电脑(如果你的电脑硬盘坏了,你的重要资料能找到吗)
  • 安全通道(进入陌生的会场或公共场所,你会专门去找步行楼梯或出口的位置吗)

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强化思维,从而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看完后请留言,说说你认为有用的冗余方案,哪些是让你花较小的成本而能够让生活更踏实的备份。

思维模型No8|奥卡姆剃刀--简单的通常是有效的

第8个模型我们了解一个“奥卡姆剃刀定律”,又被称为“简约法则”,它的内容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这个剃刀是我们探索事物时一种启发方法,用于在相互竞争的解释中进行选择。“剃刀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适合在特定情况下,消除不可能的选项。有很多这样的剃刀思维模型,奥卡姆定律是常用的一种。

在科学论证中,奥卡姆剃刀可以被概括为:

在相互竞争的假设中,应该选择最少的假设。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不要把事情弄复杂,有效的通常并不是复杂的。爱因斯坦做了一个更加严谨的说明:

科学理论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奥卡姆剃刀表示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避免寻找过于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关注在具体情况下可行的方法。

奥卡姆剃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在没有经验证据的状况下,它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决策和建立真理的手段。这种思维模式也能够让我们在获得充分的信息之前,用它来推断出初步的结论。

大量的数学和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奥卡姆剃刀的正确性和持久性。最小能量原理就是支持奥卡姆剃刀的例证。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只要有可能,能量的使用就会被最小化。总的来看,宇宙的规律是趋向于简单。

物理学家经常使用奥卡姆剃刀,他们认为一切事物总是尽量让自身所需能量最低。所以山顶上的石头会往下落,以达到最小势能。

同样的原理也存在于生物学中。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相同的线索和奖励的基础上重复同样的动作,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习惯,这个过程会形成相应的神经通路。习惯形成后,我们的大脑就能够用更少的能量来完成同样的动作。

最后我们以弗里德里克·迈特兰德的一个名言结尾: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奥卡姆剃刀的使用和启发:
如果运用奥卡姆剃刀定律,下面这段内容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画蛇添足,有可能会限制大家的思考:

1.依据最小能量原则,我们的生活应更尽可能简单,而简单的有效途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公众号中更新了很多养成习惯的最前沿内容,可从开始阅读 5天掌握一个习惯养成方法 开始。

2.自动挡汽车在逐步替代手动挡汽车,也是因为自动挡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满足“简单有效原理”。

3.很多投资人投资项目的时候,要求商业模式尽可能简单,创业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清创业项目,商界还流传着一分钟电梯演讲理论。

思维模型No9|二八定律--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你知道吗,20%的汽车狂人,制造了80%以上的交通事故;世界上不足20%的富人拥有80%以上的财富;企业中80%的销售额是由20%的产品或客户贡献的。

这些现象暗合帕累托法则,即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一法则又被称为二八定律或20/80定律。

二八定律可以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核心产品,关键人才,核心利润,财富分配等。若公司80%的销售额由20%产品贡献,那么就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少数的20%产品上。

二八定律不仅在经济学、企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它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学会抓主要矛盾。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有一本书叫做《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对帕累托原则做了形象和精确的阐释,在工作生活中感到困惑,抓不住重点的朋友不妨找来读读。

这本书的观点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件事做好了,其他的事情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会迎刃而解。因此,关键就是找到这件最重要的事,然后集中全力把它做好。

有人可能听说过“长尾效应”,一些评论家说长尾效应是对二八定律的颠覆,但我觉得它恰好是对二八原则的补充。在长尾市场中,二八法则仍然有效。比如你要做肥胖人士的大码衬衣(相对于主流需求来说属于长尾市场),但是产品上仍然符合二八定律,20%的大码服装占80%的销量或销售额。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在生活中,运用二八定律的步骤和方法:
1.回答关键问题,找到目标
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回答以下关键问题:
要实现你要的幸福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什么将你从清晨的睡梦中唤醒(闹铃除外哦),又在你疲惫的时候鞭策你继续前行?
找到你的大目标后,再将它逐渐分解为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以及日目标。

2.确定优先事务

若要生产力和利润兼得,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式来规划办事的优先次序。

你达成目标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做完这件事后,其他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甚至都不用做了,由此来进入你的20%。

3.预留及维护重要事务的时间
1)为优先事务预留足够的时间。
2)不惜任何代价维护预留时间。
时刻提醒自己,“我要专注于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上,其他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让我分心。”

4.行动和反思
1)对重要事务的解决技能要达到精通;
2)不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3)主动反思为最重要的事所做的一切,他们是不是最重要的,是否有助于最重要的那件事完成;

在应用二八法则中,还应时刻注意分析方法,抓重点,考虑问题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思维角度,避免陷于单一思维。

思维模型No10|首因效应--为什么初恋忘不掉,忘不掉……

有些人可能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莫急,反正初恋又不会那么容易忘记,我们再看一个现象:

参加《我是歌手》的明星为什么都期望最后一个出场,最后一个出场真的有很大的优势吗?即使没有抽到最后一个上场的机会,他们也希望在中间而不是第一个上场。难道第一个上场就没有好处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做出有利于我们的选择,需要明白心理学中的首因与近因效应。

很厉害的第一印象

在一项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中,几乎所有观察者都认为,一个最初表现外向但后来又显得孤僻的人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但把同样的行为以相反的顺序呈现给观察者,大多数观察者认为这个人是内向的。

这就是首因效应在其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的力量。在具体的场景中,大脑在接收到的第一条信息后,会利用这条信息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第一印象。而我们的大脑又是个不公正的,有偏差的过滤器,它会对后来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解释。

比如你上学报道时,一位同学帮你拿东西,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你可能会觉得这位同学是个非常爱助人为乐的人。这听起来好像很熟悉,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第一印象”力量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了第一效应这个思路后,我们解释下为什么初恋念念难忘?
因为初恋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试图去了解他人,讨好他人,为她哭为她笑……很多人生的第一次。这些经历在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儿,以后丰富的经历也难以覆盖这段记忆。

更新更近的信息影响选择

既然第一印象这样强大,那《我是歌手》中的明星为什么不愿意第一个出场呢?

由于除了首因效应,还有一个近因效应在特定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威力。近因效应就是指更新,更近的信息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我是歌手》是在本场歌手唱完后马上就进行投票的。而此时,最后一个演唱者的歌声仍然在耳畔回响,处于听众的“工作记忆中”,这条鲜活的信息在这个情况下可能更具说服力,观众也更有可能会选择最后上场的歌手。

那么我们来改变一下规则,假如《我是歌手》的导演将观众投票放在演唱一周后再进行,那么近因效应就不明显了。如果第一个演唱的人表现的不错,首因效应就会重新发挥作用,观众为第一个演唱者投票的可能性更大。

在这里,我们排除了其他外部因素和心理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心智选择。

首因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星闹绯闻,出轨一般也不会击垮名人。因为有些绯闻当事人本身就已经很有名,人们对他们已经熟悉和接受,还对他们有很好的印象。第一印象效应使人们不容易改变对他们既有的看法,相反,还会使人们更加关注这个明星。

最后总结:

1.如果要让对方长时间的记住你,对你有好的印象,一定要注重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会指导未来的思考,它能长期影响态度,所以面试和相亲时一定要想办法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如果要让对方马上做出选择,那应该将你希望对方关注的内容放在最后。在近因效应作用下,他将注意力放在最后的内容上,有可能按照你的意愿去做决定。

思维模型No.11|机会成本--选男朋友的困惑

假设在这样一个场景下:你是个漂亮又温柔的美女,同时有几个男同胞在追你(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的长的帅,有的家里很有钱,有的非常会照顾人,你该怎么选择呢?

你选择了其中一位,就意味着会失去其他几位,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要放弃另外一些价值最高的选择

假如你是个颜值控,几番权衡后相中了最帅的小明做你的男朋友。从理性的经济角度来讲,你选择小明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他几位追求者中身家最高的那位。

或许你不服,说,大辉啊,你这算法不对。我跟小明在一起的机会成本应该是剩下那几个的身家总和,因为他们都愿意为我花钱啊。

嗯,好像有点道理。但机会成本计算是以现在和未来为准,自你公布跟小明的关系后,他们都不会再花很大的心思在你身上了。所以机会成本我们取的是可选择的最大值,因此它又被称为替代性成本。

几个月后

……

你跟小明在一起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小明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叫他陪你去逛街也不乐意。你有点后悔了,想起了曾经某某对你的温柔和体贴。

现在如果你要和小明分手,你在小明身上投入的感情,时间和金钱等,已是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你此时离开小明的机会成本不包含这些已经产生的沉没成本。

你可能还有个疑问,如果当时只有小明一个人追我,我选择小明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案是零,也就是说你选择小明不需要付出机会成本。因为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当你只有小明可选时(好可怜!),你跟小明在一起的机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考虑以后可能会遇到比小明更好的这样的机会。

机会成本是我们做决策时的一个很有用概念。它有时是非常主观的,是不能计算的,比如你喜欢吃香蕉,不喜欢吃苹果,那你吃苹果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要比吃香蕉大。

它有时候又是可以计算的,有可能会等于会计成本。在企业管理中,机会成本=外显成本+隐含成本。外显成本即实际的支出;隐含成本则为时间、效益等等。

最后,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当时跟小明的恋情没有公开,你也没有断开和其他几位的联系(不提倡啊),你跟小明在一起的机会成本是不是会低很多,这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冗余备份的好处。

关于冗余备份模型,有兴趣请阅读冗余备份--论第二收入的重要性

哎,我好想在教你们不好的东西,如果女孩子都这么理智,单身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最后总结: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它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沉没成本通常不计入机会成本。

多元思维模型No.12|宇宙中强大的力量之一--复利模型

在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小格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个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民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

我们来算一下:总数1+2+4+8+······+2^63=2^64-2=18446744073709551615(粒),也就是1844亿亿,这个数字看起来是很大,但还不够具象。

我们换成常用的度量单位吨。据粮食部门测算,1公斤麦子约有麦粒4万个。换算成标准吨后,约等于4611亿吨。我国近几年每年粮食总产量6亿吨左右,这意味着宰相的要求800年后才能实现。

这就是神奇的复利效应,它起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从很小的数字开始,但随着增强周期的循环,其效果惊人。

复利也是我们在系统模型中解释过的增强回路的一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张图:

复利就是因为构成了一个增强的反馈回路,使存量不断增大,并持续不断的循环发展下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宇宙中强大的力量之一,我们在印度的传说中已经领会到了它的强大。

现在我们来看看复利是如何计算的:

在公式中:

FV(Future Value)是指财富在未来的价值;
PV(Present Value)是指现值,亦即指本金;
i(interest)是指周期内的固定利率或固定回报率;
n则是累计的周期。

这个公式我们很早就学过,要让FV变大,在PV现值固定的基础上,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
1)一种是增大i,即固定回报率;
2)另一种是增大n,即累计的周期。

对于这个复利公式,可以用巴菲特一句很形象的话来概括: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很湿的雪就是这个i,很长的坡就是这个n。我们举几个生活中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的例子:

  • 为了有更多的钱,从现在就开始理财,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钱投资;
  • 为了身体健康,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一定的运动。
  • 为了成为专家,专注于相关领域,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衡量好的工作/项目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能否有效快速的反馈,这个有效的快速反馈其实就是复利模型的应用。

只要i是正的,即你每次都在进步,经过多次n的迭代后,就发生惊人的效果。一张流传很广的形象图:

微习惯能够成功,也是因为复利的作用,如果你每周能做俯卧撑的次数翻倍,第一周2个,第二周4个,第三周8个……,第八周就已经是256个,才八周时间,不到2个月,你就能做256个俯卧撑了,是不是很厉害?

复利系统增长的速算诀窍:
对于复利的指数增长来说,未来价值翻倍所花费的时间,约等于70除以增长率(以百分数表示)。

举例来说,如果你把1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是7%,那么10年后,你的钱会翻一倍(70/7=10);如果利率只有5%,那么这笔钱翻倍就需要花14年的时间。

只差2%的利率就会多出4年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对房贷利率那么敏感的原因,差一点,几十年后真的差很多,很多。

复利模型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请留言说说你是怎样利用复利效应的。

多元思维模型No.13|临界点--跨过这个槛,你就成功了

冰在超过0℃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过100℃之后又变成了水蒸气。因此,0℃是水和冰的临界点,100℃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临界点。自然界的物理变化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临界点,其前后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临界点很重要,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到了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临界点的定义:

临界点是指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热力学中,临界点是可使一物质以液态存在的最高温度或以气态存在的最高压强,当物质的温度、压强超过此界线,即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强,会相变成同时拥有液态及气态特征的流体:超临界流体。如下图示:

注:三相点是指在热力学里,使一种物质三相(气相,液相,固相)达到热力学平衡共存时的一组温度和压强数值。

这个图看上去有点复杂,我们只要记住,临界点是一个关键的值,在这个值的前后,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100为满分的考试来说,60分就是个临界点,差一分,大不一样。

由此可见,临界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临界点前和临界点后,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临界点效应。

临界点效应启示:

临界点效应最常见就是在长跑中,在你跑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再也不想多跑一步,但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一会,就会度过这个“临界点”。

然后,呼吸顺畅起来,两条腿也很轻快了许多,你甚至觉得比刚出发还要有力气,于是你就能跑出很远的距离。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临界点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工作进展很慢,生活到处碰壁,如果不能跨越这个临界点,我们会吃尽失败的苦头。

若要跨越它,需经历更多的考验。但如果你能满怀信心地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身心乐趣、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跨越临界点的策略:

同样是长跑,坚持训练的运动员的临界点来的比较晚,而且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为了延后或快速跨越生活和工作中的临界点,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努力:

1.专注目标:
有清晰目标,并专注于目标的人才能够成功跨越临界点。有个我们很熟悉的挖井人的故事,你看他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就是一直都没挖出水呢。他始终没能跨越出水的这个临界点,原因就在于目标不坚定,不断的换目标,白费了很多力气,却还是在不断的失败。

2.模式创新:
再拿挖井来说,我们改进了模式,改进了工具。我们制造了一台打井机,在打井机的帮助下,我们非常容易跨越临界点,打出水来。

3.构建系统:
我们构建了一个打井并能保证出水的系统。先使用检测工具,检测地下有没有水,多深处有水(确定清晰的目标)。不同深度的井,我们使用不同型号的打井机,并且我们还有一套打井机的维修保障规则。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我们所向披靡,每次都能跨越临界点,打出井来。

———今日小结———

临界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槛,一些人的多次失败就是因为没能跨过这道槛。智慧的人会专注于目标,使用新思维,新技巧,新关系等新模式帮助行动,或者构建一套系统以使自己的潜能被激发出来。

多元思维模型No.14|要有逻辑之金字塔原理

在我们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欠佳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推荐一本叫做《金字塔原理》的书,这本书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个老太太写的。中文2013年11月出了第二版,已经连续印刷了43次,是一本经典的畅销书。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读,举的例子也非常晦涩,我是花了好长时间才读完,暂且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金字塔原理,其思路并不复杂,就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自上而下的表达。更为详细的解释就是:任何思想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并为此中心论点找到三至七个支持论据,而这些论据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由下一级论据支持,如此延伸,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

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在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更有条理和逻辑。比如一个孩子的妈妈想要整理堆在家里的乱七八糟的玩具,她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把握全局
将所有要整理的玩具都集中在一起。

第二步:归大类
根据玩具的性质,将同样性质的东西放到一起,比如将一个人单独就能玩的放一块,多人合作才能玩的放一块。

第三步:大类再归小类
再细分,比如将一个人玩的再分类为需要电池的和不需要电池的,将多人合作才能玩的再分为室内玩的和室外玩的。

第四步:重新考虑分类方法
通过上面两次分类后,你可能会发现,有的玩具不知道放哪类,或者它既属于A类,又属于B类,比如有的玩具既可以在室内玩,又可以在室外玩,这就是起初的分类方法有问题。或者是你发现这种整理归类并不实用,经常找不到孩子喜欢玩的玩具,因此你会考虑另外一些分类方法。

如果你能够做好分类工作,其实你已经学到了一个逻辑思考的重要技巧。像这样把所有的要素不重叠,不遗漏的整理起来,就是逻辑思考上的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

金字塔原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列举下面三个用途:

用途一,沟通表达:
无论你是写一篇文章,还是要做一个正式的演讲,我们用金字塔原理,从上到下,收集论据,总结中心思想,构造坚实的金字塔。若时间紧促,你就只表达中心思想和一级论据;若时间充裕,要求更为详细和扎实的论证,你就逐级往下,读的人和听的人容易理解,你也可以不慌不忙,有层次的展开。

用途二,管理下属:
给下属分配任务,用金字塔原理,思考周到,全面严谨,不重叠不遗漏。下属汇报任务后,你汇总排列,构建金字塔结构。

用途三,解决问题:
像上面我们说的整理玩具。或者你利用金字塔原理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做好分类,不遗不落,每篇笔记到能归于合适的地方,下次找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要用金字塔原理构建笔记系统,建议使用微软免费笔记软件OneNote,因为只有它具有近似无限的层级,能满足我们的逐级分类需求。

关于OneNote笔记软件,我很早写过一篇文章,我把它放在了今天的次条推送上,有兴趣的可以点开来看。

多元思维模型No.15|要有逻辑之矩阵思维

在思维模型No.14中我们学会了金字塔原理,即将思想从一个中心主题逐级展开,延伸为金字塔结构的论据支持,且平行的各论据间遵循MECE的完全独立,互不重叠原则。

完全独立,互不重叠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要实现却很难,如果没有一套模型或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很难将乱糟糟的东西做有序整理。

因此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种矩阵思维,在它的帮助下,能让我们构建的金字塔结构更坚实,让我们的思维更清晰更有逻辑。

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企业经营中常见的的矩阵模型来解释矩阵思维。

假如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发一系列产品。用矩阵思维的步骤是:

首先,我们画一条横轴,代表市场上的潜在用户需求。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纵轴,纵轴表示的要素与横轴毫无关系为佳,比如纵轴我们代表产品的价格。横轴与纵轴的基准毫不重复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的分类,也使这个矩阵结构更为稳定。

第三步,我们在横轴和纵轴间画个十字,将它分为四个象限。这样一个经典的2×2矩阵就形成了。当然,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可以作出2×3,或者3×3等各种形状的矩阵。

刚才我们做的这个矩阵,熟悉企业管理知识的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它就是著名的波士顿矩阵,也叫做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

好,我们趁热打铁,再来看另一个非常有用的安索夫矩阵的模型。

利用矩阵思维,我们将产品与市场的发展战略分为四种:
第一种:利用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扩张,即市场渗透;
第二种:利用现有产品在新市场扩张,即市场开发;

第三种:为现有市场开发新产品,即产品延伸;
第四种: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即多元化经营。

安索夫的分析了大量企业案例,他认为一个合理的战略路线应按如下顺序依次进行:

  1. 思考是否能以一个主打产品,进入和巩固一个市场(市场渗透策略);
  2. 思考是否能为现有产品开发一些新市场(市场开发策略);
  3. 思考是否能为现有市场开发有吸引力的新产品(产品延伸策略);
  4. 思考是否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多元经营策略)。

你可能要问了,波士顿矩阵和安索夫矩阵都是用在企业策略分析上的,对于我们个人有什么用呢?

我们以安索夫矩阵来说明一下矩阵思维的迁移使用方法:

假如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以产品经理职位进入一家公司,使用如下策略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大的成功:

阶段一:.吃透一门主要技能,比如数据分析,让自己成为该产品小组的数据分析专家。(市场渗透策略)

阶段二:你的数据分析能力被别的产品小组发现了,也请你为他们的产品做数据分析工作。(市场开发策略)

阶段三:你在数据分析技能不断长进的同时,还掌握了另外一门公司非常稀缺的技能,比如行为设计。(产品延伸策略)

阶段四:你的数据分析和行为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业界的认可,外面有一些企业邀请你为他们在相关领域做指导。(多元经营)

这里要提醒一点的是,上面这四个阶段最好依次进行,不要处在阶段一的时候就想着去做阶段四的多元化,多元化看起来很美好,但陷阱也很多。

陈年的凡客那么快就销声匿迹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死在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快速推进多元化策略上。

现在也有很多所谓的知识IP,有了点名气后,就使劲的变现,开展各项毫无关联的业务,可以肯定的说,消失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

———今日小结———
矩阵思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杂乱无序的东西组块整理,在使用矩阵的的时候,尽量选取纵向和横向毫无关联要素来分析,这样才能发挥矩阵分块整理的作用。

思维模型No.16|价值投资第一原则:能力圈原则

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

在生活中,一些事情是我们能控制的,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理性的能力,让我们既能思考自我又能思考万事万物。

芒格和巴菲特这两位投资大师也告诉我们,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能力圈原则。巴菲特说“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

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那么,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呢?

1.界定能力圈

我们在来看巴菲特的观点,他说: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怎样确定能力圈边界呢?
巴菲特给了我们具体的方向,他说:“围绕你能够真正了解的那些企业的名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

那么如何衡量企业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验困难的风险大小呢?我们应该掌握下面四种知识:

1.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每个投资者都掌握一些某个领域的特定知识,这些特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较深地理解这个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比如程序员就比一般人更能理解IT行业的各种现象。

但是,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投资的帮助作用并不大。有个现象是有很多上市公司员工并不会买自己企业的股票,他们处于企业内部,专业知识肯定超过很多外界的人,但组织内部成员会不自觉的放大所属企业的缺点和不足。所以专业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

从投资角度来说,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扩大眼界,看懂行业的大趋势。

1.2 投资理念知识
刚开始投资的人,有很多没有自己的投资理念,或许看到别人开户炒股炒币就跟风进来了。在多次的随机性操作,赔了钱缴了学费,遍体鳞伤后,才会思考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去做投资。价值投资是一种理念,趋势投资也是一种理念,不能说孰好孰坏,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效果。

1.3优势分析
优势分析就是芒格所说的企业的护城河的深浅判断。
投资者需要分析企业目前做出的各种决策能否加固加深其在该领域的护城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优势分析的相关知识。可以从历史文化比如军事著作,帝王传记中汲取营养。这些著作中,会谈到如何得民心,如何战胜竞争对手。

本质上,企业获取优势的模型和国家民族获取优势的模型是一致的。因此,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推崇《孙子兵法》《毛-泽-东思想》等,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在优势分析中我们还应该牢记芒格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要刻意使用多学科间的知识来相互验证我们的判断。

1.4 将知识排列组合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单个的概念和模型其实并不难,困难的是将这些知识组块,也就是将知识排列组合,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组块能力获取的最佳方式是实践。这就像我们玩积木一样,在不断的调整摆放中,我们构建了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

所以在投资中,投资者的经验是构成投资能力很宝贵的资源。马谡虽然“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但在是事关蜀国生死的街亭之战中,违背诸葛亮战略部署,一意孤行,吃了败仗,也丢了脑袋。马谡缺的正是这种将学到的军事知识排列组合运用在现实中的能力。

我们界定了能力圈后,就需要坚守能力圈边界。

2.坚守能力圈

坚持能力圈原则,最大困难在于,怎样才能抵挡住为了追逐更多利润,而要跨出能力圈的诱惑。

股神巴菲特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对于能力圈以外的公司,无论别人怎么看好,巴菲特根本不理,哪怕错过再大的赚钱机会,也不会后悔,因为这在他的能力圈以外,不是他该赚的钱。

在我们身边,常会碰到一些人说,后悔没有买某只股票,或者比特币今年涨了很多倍,有些人抱怨,我要是去年买进就好了。

去年你知道比特币吗,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不在能力圈内不是你应得的,没啥可后悔的。我们都知道,在自己认知和能力范围之内失去的才算是机会成本。真正需要做的是努力做好能力圈之内的事情。

我们看到巴菲特对能力圈内的公司,是这样做的:
“我会每次选择一个行业,逐步成为专家。我不会简单接受关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传统看法。我要努力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立看法。如果我选择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造纸公司,我会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处于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将是我们整个家庭拥有的唯一财产。

我应该对这家公司做些什么?我要考虑哪些东西?我担心什么东西?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会走出办公室,去与客户们交谈。我要弄清楚,与其他同行企业相比,我们这家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如果你这样做了研究分析的功课,那么你就有可能会比管理层更加真正了解这家公司。”

3.扩大能力圈

坚守能力圈并不是说我们不会改变它,待时机成熟时,我们也会扩大它的边界。巴菲特以前说他不投科技企业,因为他看不懂,但在2011年,他却买入107亿美元IBM股票。这就是他不断扩大能力圈的而做出来的决策。

那么何时该扩大能力圈,如何扩大能力圈呢?

其实我们在确定能力圈边界时,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当我们的专业知识,趋势分析,投资理念和将这些知识组块的能力提高时,我们的能力圈自然就会扩大。

思维模型No.17|成功机制--假设行动思维

在刚毕业做项目的时候,前辈要求用PDCA循环对项目质量做管理。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djust(纠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流程。

PDCA循环在变化较慢,程式化的传统行业确实非常好用。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像互联网这样需要做出即时反应和尽快迭代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当我们碰到一些前途并不明朗,需要创新的情境下,不会等有了完整的计划才开始。通常采取的策略是“不管有枣没枣,先打它一竿子再说”。 全脑思维倡议者托尼巴赞将这个流程称为TEFCAS成功机制。它是对PDCA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TEFCAS成功机制首先从S(success)开始,我们逐步来分析。

1.Success(成功)

首先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成功的形象,我们的大脑有了明确的“成功”形象后,就会有意识甚至无意识的,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思考如何实现。

给大脑一个具象化的目标,大脑就会为实现它而持续运转。
比如将你的梦中情人具象化,假设它是学校的校花,你是不是整天都会想着她,怎样跟她接近了。

2.Trial(试验)

提前去做一些准备,不一定要求完美。

如果是为了某件事情而犹豫不决,那就尝试一下,当感觉到“这就对了”时,可以小规模的把其他东西都尝试一遍。这个尝试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有很多数据必须具体操作后才能得到,所以需要多做几次小实验。

在追校花的过程中,这个试验就是,你分析她的爱好,她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确定,还可以找她宿舍的室友打探一下。

3.Event (行动事件)

开始行动,但不要太在意结果。

不论刚开始的尝试是否顺利,这都是开始的第一步,不需要因为结果而高兴或痛苦,把它当做一个向目标推进的过程来看待。

我们再以约校花出来看电影为例,你在图书馆找到了一个机会,邀请她一起去看最近很火的《战狼2》。

4.Feedback (反馈)

从行动事件中,获得反馈。

获得的反馈从表面看不论是多么不好的东西,都要把它看成是进一步接近最终结果的信息和经验,并从中分析出对我们下一步行动的有利解释。

换句话说,就算进展不顺,也不能认为是“失败”,把它当做走向成功的一个小花絮。大脑如何处理反馈,对于能否产生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成功的生命线。

在你尝试邀请校花看电影时,假如她说我不喜欢看战斗片,你自己去吧。这就是我们从中获得的一个有效反馈。

5.Check(检查)

检查反馈是否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中,是否具有可信度。

如果在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反馈基础上行动,就会危及成功。在这个阶段中,一定要客观,不要靠主观去判断,仔细审视自己所处的状况。

你在邀请校花看电影时,获得了一个反馈,她说她不喜欢看战斗片。就应该来客观分析一下,她是真的不愿意看,还是不愿意跟你一起看电影呢,或者更坏的情况是,她已经有约了。这个都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检查,不应该瞎猜。

6.Adjust(调整)

调整是为实现目标做的最后调整与修正的一步。

你通过客观的检查和分析,发现校花说的是事实,她不愿意看战斗片,但对恐怖悬疑片却有独特的喜好(这爱好挺奇葩啊),你赶紧修正了自己的方向,找了几个国外的悬疑片,并整理了相关影评一起发给她。校花看了后大喜,觉得你很用心,主动约你第二天一起吃午饭。你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当天晚上,激动的整夜都没睡好。

7.Success(庆祝成功)

你最后成功的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时一定要记得庆祝。我们的大脑付出辛苦劳作后需要奖赏,再庆祝后,下次再给它下达具象化任务时,大脑也能够24小时不断的运行。

TEFCAS成功机制的要点:
TEFCAS成功机制是建立在大脑的成功意向基础上的,即使在思考阶段,通过视觉化而看到的东西的效果也是巨大的。

不用成功或失败来判断推行项目中的行动与结果,而单纯把它当做有效的信息充分运用。这符合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的行动策略。

寻找一个能够一边行动一边验证的假说,不是寻求正确的结论,始终只是寻求一个假说,促进行动,通过行动来选择理想的未来。

这个方法让我们更有能量,在快速行动和试错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用再详细的考虑详实的计划然后再行动。

这个成功机制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是做项目,是一个指导我们如何行动的强大工具。

思维模型No.18|杠杆原理--你快速成长的捷径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富有科学依据的名言,他的依据就是杠杆原理。

生活中常见的剪刀,跷跷板,塔吊等都是杠杆原理的使用。我们的身体结构中也有不少杠杆,比如我们的手臂就是一个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支点左右都有肌肉。这是一种费力杠杆,举起一1份的重量,肌肉要花费6倍以上的力气,虽然费力,但是可以省一定距离。

杠杆原理及三种杠杆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学过,若要让杠杆处于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矩=×力臂)大小必须相等。如果作用在杠杆上有两种力,那么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从这个公式得出,阻力臂是动力臂的多少倍,那么要达到平衡,动力就必须是阻力的的多少倍。

依据杠杆结构是否省力,我们将它们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三类。

1.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它就是一个省力杠杆,开瓶器,手推车,铡刀等都是省力杠杆;

2.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它就是一个费力杠杆,多付出了力,但换来的是距离的节省,比如钓鱼竿,筷子,镊子都是费力杠杆。

3.还有一种就是等臂杠杆,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只是为了实现一种平衡,如天平,定滑轮等。

从杠杆平衡原理我们得知,世界上不存在既能省力又能省距离的杠杆,这也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企业经营中存在固定性成本费用,这个固定费用相当于一个杠杆,导致企业收入的一个微小变化会引起利润的巨大变化。

通常我们将固定性的成本费用分为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和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因此也就有了两类杠杆和他们二者一起构成的总杠杆:

一、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是由于存在固定性经营成本,销售收入的较小变动会引起息税前利润较大的变动的现象。
经营活动相关的固定性费用有:
折旧摊销、水电费、工资、租金、研发费、保险费、广告费等,这类费用会形成经营杠杆。

我们在使用经营杠杆评估企业时,一定要明白:

固定成本只是潜在的风险因素,真正的风险因素是收入的波动,固定成本只是个放大器,不能说放大器导致了风险。

二、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是由于债务融资产生的固定利息费用的存在,使得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引起每股收益产生更大变动程度的现象。
比如借款利息,这类费用就会形成财务杠杆。

固定利息费用的存在只是一个财务风险的放大器,真正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

经营杠杆影响的是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影响的是每股收益.

三、总杠杆
总杠杆=经营杠杆X财务杠杆,这个公式表明,收入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总杠杆是两个放大器一起发生作用,从收入端最终传导至每股收益。

可以看到,用杠杆来评价企业的风险,一定要结合收入的变动、业务的变动,光看杠杆大小是没有意义的,杠杆只是将这种变动放大,或者向上放大,或者向下放大。

注:以上企业杠杆相关观点摘自知乎答主Captain Jack的回答。

将杠杆原理应用于生活投资中:

既然我们知道杠杆可以放大或缩小一些变动,那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利用杠杆呢?

  • 比如在房价普遍上涨的时候,使用杠杆,尽可能的少付首付,多买几套房子,我们仅支付了30%的首付,获得的却是总房价的上涨收益。
  • 买股票时,也可以使用杠杆,看准一个后,可以使用杠杆,多买一些。
  • 工作中,使用杠杆原理,将上司或公司的各种资源作为有力杠杆,多做能影响公司业绩的事务,放大自己的付出和不可替代性。

———今日小结———
杠杆原理是自然界普遍遵守的一个规律,具有明显的放大(缩小)作用,利用好外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或者轻松达成自己的目标。

思维模型No.19|战狼2的火爆是偶然还是必然?有趣的同群效应(上)

同为吴京的电影,《战狼》只有5亿多票房,而燃爆今年暑假的《战狼2》马上要突破50亿票房。显然,电影观众没有多出10倍,短短几年在影片质量上也不可能有成倍的提升,那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爆发式的流行?

我们今天用一个非常简单有趣的模型来尝试分析这个现象。这个模型是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创建的,可以叫做格兰诺维特效应,当然,名字不重要,关键的是明白模型的真正内涵,其内容如下:

在群体中有N个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阈值,阈值的意思是至少需要多少人参加这个活动,他自己才会加入。
拿看电影来说,如果你的阈值是0,那就是吴京的铁粉,无论吴京拍出什么电影,你都会去电影院看。如果你的阈值是8,也就是说周围有8个人看了你才会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阈值,决定他是否会加入某种群体活动,阈值越小,代表越容易参与群体活动。

这就是整个模型的内容,非常简单。下面我们分析阈值不同的群体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什么导致群体活动的发生?什么不会导致群体活动。

为了更具体更形象一些,我们简化一下,分析一个并不怎么受大众欢迎的紫帽子是怎样在宿舍中流行起来的。

你们宿舍的现象:
假如你们宿舍有 5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戴或者不戴紫色的帽子,那问题来了,在下面情况下,你到底选择戴还是不戴紫色的帽子呢?
下面图中是你们宿舍5个人对紫色帽子喜好程度的阈值,如下图:

数值分别为0,1,2,2,2。你们宿舍有个阈值为0的人,他非常喜欢紫色的帽子,就买了一顶戴上。这时阈值为1的人看到了,在他的思想中只要有一个人戴,他就会跟从,所以他就毫不犹豫的戴上了紫帽子。

这时出现了一个瀑布效应,宿舍另外3个人的阈值为2,看到已经有2人戴上了帽子,所以他们3人集体出去每人都买了一顶紫帽子戴上。在你们宿舍中制造了全员戴紫帽子的流行。

隔壁宿舍的现象:
好,我们再顺便看看隔壁宿舍的情况,隔壁宿舍的阈值分布如下:

隔壁宿舍对紫色帽子喜欢阈值分布是1,1,1,2,2。5人中3人阈值为1,2人阈值为2,在这个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是什么也不会发生,没有人会戴紫帽子。因为没有人的阈值为0,就无法引发这个反应。

对门宿舍的现象:
但是对门宿舍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状况,他们的阈值数值如下:

对门5人的阈值分布依次为0,1,2,3,4,范围从0到一直到4,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是阈值为0的戴了一个紫帽子,阈值为1的会紧跟上,已经有2个人了,阈值为2的人也就会戴上,然后阈值为3的人跟随大众。

阈值为4的人本来对紫帽子没什么兴趣,但看到同宿舍其他4个人都买了,自己不戴有点格格不入,所以也就买了一顶紫帽子,整个宿舍刮起了紫帽子风潮。其实对门宿舍很多人对紫帽子没有什么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呢?
将他们的阈值跟隔壁宿舍对比来分析,如下图,

我们对比两个宿舍的平均阈值:
算出来隔壁宿舍的平均阈值是1.4=[(1+1+1+2+2)/5],但却没有一个人戴帽子,而对门宿舍的平均阈值是2=[(0+1+2+3+4/5)],
对门宿舍平均2>隔壁宿舍平均1.4;
结果是对门宿舍的阈值远大于隔壁宿舍,但他们却都戴上了紫帽子。

我们从紫帽子现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1.当人群中有阈值较低的人时,群体活动更有可能发生;
2.人群的阈值差异较大,更多的人分布在末端,群体活动更有可能发生,会引发系统中的瀑布效应。

因此,我们要判断一个群体活动能不能发生,除了考虑群体的平均阈值外,还需要知道他们的具体分布状况,这也意味着群体活动很难预测。

因为这两个值非常难以获取,即使在大数据下,我们可以计算出群体平均值,也是很难知道具体分布状况的,因为群体活动通常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发性。

《战狼2》在暑期的燃爆,很大程度上是各种外界偶发因素结合而造成的,也可以说是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发行方在具体运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相对来说,女性和年轻人的阈值要低一些,我们看到年龄分布和群体比例也是这样的: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关于群体怎样分布,以及用什么方式连接在一起会对群体活动产生大的影响,有一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趣的模型叫做起立鼓掌模型,我们明天来学习。

PS:本来想今晚两个模型放一起的,结果做图片花了不少时间,就只能放到明天了。

思维模型No.20|6个原则让你轻松创造流行--有趣的同群效应(下)

注:今天的内容较长,且较烧脑,建议花10分钟以上的整块时间阅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如果有多少人加入群体活动,我将加入」的简单模型,这个简单模型就能够帮我们理解群体中的一些同群现象。今天我们对它扩展一下,我们基于阈值模型的参与和同群效应创建一个新模型,它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起立鼓掌效应」。

想象一下当你在现场看完演出时,是什么让你起立鼓掌呢?
因为时间很短,没有太多思考时间,要非常快的做出判断。你可能会鼓掌,但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站起来。看到有人站起来,你不能确定应该跟着前面的人站起来还是坐着不动。

有很多模型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以后我们会学到)。有个模型说人们是完全理性的,会优化自己的选择。但起立鼓掌不可能完全依赖理性,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判断和决策,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跟随他人而行动。所以,起立鼓掌是一个很适合的领域,能够让我们思考人们是如何受他人及外界信息影响而做决策的。

影响我们的一种是同群(或者说是从众)效应,如果其他人站起来,那我也会站起来;另一种就是我们依赖自己获得的信息做判断。比如你去看一场古典音乐会,在开场前,发现前面有位中年男士跟同伴谈论古典音乐历史,讲的头头是道,人看上去也很沉稳老练。

当表演结束后,你犹豫要不要起立鼓掌,但是你看到他突然站起来了,你认为他传递出了表演质量的准确信息,所以你也会跟随他而站起来。

在这个情境下,你并不是想学他,你学他是因为,他的行动告诉你表演有多好,他给你传达了这样一个表演质量的信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影响。

构建模型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在同群效应和信息效应的结合下,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

和昨天的紫帽子模型一样,我们首先需要设定一个阈值(Threshold),我们用字母T来代替。这个阈值和昨天我们说的阈值是不同的,紫帽子模型里阈值就是参与群体活动的其他人的数量,比如戴紫帽子的人数,看电影的人数。

今天的这个阈值跟表演质量(Quality)相关,我们用Q来代表,假设表演质量的阈值在[0,100]区间。就是说如果你的阈值为70,表演超过70 你就站起来,低于70你就坐着不动。

但是我们每个人对表演的判断是有误差(Error)的,下面用E代替,为了让模型更为可靠,我们引入信号这个变量,它除了与质量Q有关,还受E的干扰,最终我们接受到的信号Single(可简化为S),就用这样一个等式来表示  : S=Q+E。

这是我们对模型的一些设定,下面我们来定义下它的规则:

判定规则:
If S >T ,Stand

跟随规则:
Stand if more X% stand

好,为了直观一些,我们把他们写在一起,不要被下面被这段代码吓到,看不懂也没关系,可跳过。

程序员应该非常喜欢这样的写法,看起来也异常的直观,简洁,跟机器交流有时候与比跟人交流容易很多。现在我们对这个模型做点解释,初始判定规则就是当你接收到的表演的信号大于你的阈值时,你就站起来。当你无法自我判断,想要跟随他人行动时,就使用跟随规则。假如有你的X值是30,就是说有30%的人站起来你就会站起来。不难得出,有两个自身的因素会影响你是否站起来,一个是T,即你最初对质量要求的阈值,还有一个是X,即有多少人站起来你就会跟着站起来。

能从这个模型得出什么呢?

1.演出质量越高,你越有可能站起来。
因为当Q越大时,通常E也会增大(至少不会变小),S = Q + E将更有可能大于你站起来的阈值T,因此你就会站起来鼓掌。

2. 更低的阈值T,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鼓掌。
因为T越小,S = Q+E 的值也会容易超过我们的阈值T,比如我是个乡巴佬,看的节目不多,要求不高,稍微精彩一点的我都乐意站起来鼓掌喝彩。或者我将阈值从70降到30,从30降到10,是不是更容易站起来呢?这个和第一个结论一样,不难得出,也很容易理解。

3.更低的X,会有更多人站起来鼓掌。
还记得X代表站起来的人群比例吧,如果你的X是10,也就是说只要很少一部分(10%)的人起来鼓掌,你也乐意跟随。

那么什么因素导致X大还是小呢?
如果你的X值为80,这就意味着你是个比较有主见的人,你会看到周围有非常多的人参与,你才愿意跟随。

那如果你的X值为5,那就意味着你时刻准备着加入,即使有很少一部分人起立,你也会站起来。因此这个X值告诉我们观众的一些情况。

好,我们再回到信号的这个公式,S = Q+E:
如果说演出本身的质量是55,但由于误差E,你获得的信号可能是58或52。

误差E可以是由观众的多元化造成的,由于每个人对演出的要求不一样,或者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对我的质量是50,你可能认为有60,或者我认为质量是80的,你认为是60,因为我们对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和理解。
因此我们接收到的信号既取决于Q,也取决于E,而且这两者在不同的人身上都会产生误差。

为了将这一点理解的更明白,我们来做点简单的算术:

假设剧院有1000人,他们的阈值简化为 :T = 60,演出的质量: Q = 50,由于50 < 60,因此,表演结束后,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起立,我们这里没有考虑误差E。

现在我们将E引入,
第一种情况下,E的范围比较小,比如E在[-15,15], 那么S的范围就在[35,65]之间,我们看到只有一小部分人会站起来。

第二种情况,我们将E的区间放大,假设它在[-50,+50] ,这让S的范围变成了[ 0,100] ,但平均值是仍是50,所以还是有大部分人不会站起来。

如果人们的阈值平均分布在[ 0,100] 这个区间上,那么就会有40%的人站起来鼓掌。此时,跟随规则开始发挥作用,那些X值低于40的也会跟着起立鼓掌,这形成了骨牌反应,他们的起立来让X值增大,引发那些需要大X的也会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体起立鼓掌 。

所以我们得出:如果观众更加多元,或者说他们分布的范围更广,就更有可能引起全体起立鼓掌。这也就是我们的第四个结论。

4.如果演出比较烂,即Q < T,那么E的范围更广,或者E更加多元,就能使更多的人参与起立鼓掌队伍中。

此时Q虽小,但是E比较大,所以  Q+E >T  ,很有可能形成骨牌效应的全体起立鼓掌。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什么因素会让E的范围变大?

它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观众:

1)观众
如果观众更多元,他们具有不同背景,有的人认为表演很好,有的人认为很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广的区间。

2)表演本身
如果表演本身比较复杂,或者它是多维化的,「每个人心中有个哈利波特」,就会造成观众对表演产生不同的理解。

到此,我们需要总结一下,学到了什么?

  1. 越高质量的表演,越容易获得起立鼓掌;
  2. 观众的阈值越低,越容易获得起立鼓掌,这也不难理解;
  3. 观众愿意凑热闹,或者说他们的从众意愿更强,也会形成起立鼓掌效应;
  4. 观众更加多元,也就是E的范围越大,越有可能形成鼓掌效应。

这个模型的结论能够解释在观看演出时,什么时候会全体会起立鼓掌,什么时候不会。你可能会说,这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模型我也能想得到。

确实,如果没有模型,你也会总结出几条出来。如果有些心理学知识,前面三点不难得出,但是最后一个,如果没有模型的帮助,你是很难得出E的范围越大,越有可能形成全体起立鼓掌的现象,这就是模型的作用。

模型遇到现实

我们这个模型还是很简单的,它没有考虑剧院本身产生的影响。在模型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所有其他人,在真实的剧院中肯定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通常不会一个人去看演出,会和约会对象或亲戚朋友共同观看演出。这一点我们在模型里也没有涉及。

那么,这两点到底对模型有没有影响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剧院。
当你坐在剧院中,其实只能看到前面一片锥形区域,如图:

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锥形区域不一样,越往前面,锥形面积越小,越往后面,锥形面积越大。

坐在最前面的,他们其实看不到其他人的动作,就像主席一样,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起立鼓掌,而后面的人都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学校中,第一排坐的一般都是热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就是给大家做出好的榜样。

坐在最后面的人,几乎能看到全场所有人。他们很像学术界的人,研究别人怎么做,但是别人不知道他们成天在干什么(不是骂专家哈)。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后面的人怎么说,怎么做。在学校里后面坐的一般是副班长或者纪律委员,当然还有不爱学习的捣蛋鬼。

在看表演时,我们都期待的结果是什么?
就是表演质量好的话,全体会起立鼓掌,表演质量差,应该就没有人起来,但结果真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吗?

因为几乎所有人跟随前面的这些「名人」而动,前面的人是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独立判断」做出是否起立鼓掌的举动。

后面的人视野很广,即使他们更客观,但并不能有效影响现场观众的行为。 这就是真实世界的运行状态,并不是很理想。

我们再来看与人约会时的情况。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表演结束时,我会向左,向右观察他人的反应,如果有X的人站起来,我就会站起来。

若X值没有达到 我的要求,但此时我的约会对象站起来呢?我肯定就会站起来(不站起来这约会就泡汤了)。所以考虑到成对或成群的人时,一个人站起来,会带动其他人做出相同的动作。

这也就意味着,有成对或成群观众时,更有可能引发全体的鼓掌起立。一个人带动另一个或另一群人。新加入的人又会带来类似的骨牌效应。

我们加入两种现实情况下,又得到了什么呢?
除了前面总结的4点,我们有了两个新的收获:

5.将名人放在前面,获得名人效应
让有影响力的人坐在前面,或者把肯定会起立的人安排坐在最前面,在主办方规定的时刻,他们集体做出鼓掌喝彩的动作。
所以,很多表演会花钱找一些观众来做这样的事情。

6.大的群体更易形成全体起立鼓掌效应
观众中有形成更大的群体,更有可能产生起立鼓掌效应。比如一个班的学生去看话剧,有个人起立鼓掌了,那其他人也会跟着他站起来。

我们将这6个收获总结一下,如下图:

模型的应用

这个起立鼓掌模型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要用它来干点正事了。创建模型的目的也在于此,将它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1.比如我们前面谈过的群体活动,你可以考虑谁是明星,更大的群体意味着什么,比如战狼2,吴京的老婆谢楠功不可没,在微博的转发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她不遗余力的为自己的老公站台,宣传,并带来了其他大V的传播。

2.也可以应用市场拓展中,假设你要推一个新的绘图软件,除了考虑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使用门槛外,还需要考虑从什么人开始推广,你可能会考虑找几个业内的明星设计师入手(明星效应),或者给国内知名的设计公司免费提供试用(更大的群体)。

3.模型还可以用在说服村民拆迁上,给村民应得的补偿外,还要从村里有威望的人入手,给他们多加一些钱,让他们起带头作用,从而影响其他村民。还可以从村里的几个大姓家族入手,产生群体效应。

4.也可以用在文章转发上
比如当我写好一篇文章后,呼吁大家转发,一些读者会有顾虑,文章质量高不高啊,发到朋友圈是不是有损朋友圈的逼格。写的这么烂,也没有超过我的转发阈值。

我要提高转发量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先找几个大号,让他们转载,使用名人效应,或者我聚焦一个比较窄的专业群体,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让他们在朋友圈分享我的文章,依据假如有X的人加入,我会加入的规则,会引发更多人的转发,造成了某个小领域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用一个有趣的模型学习了同群效应和信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也一步步总结推导出了6个结论,它可应用在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建议大家将结论图片保存下来。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Chary/p/No0000158.html

[No0000158]思维模型1-20相关推荐

  1. 利用php屏蔽海外ip访问,高效实现

    <?php/*** 屏蔽海外ip访问* 使用ip2long函数得到ip转为整数的值,判断值是否在任一一个区间中* 以下是所有国内ip段* 调用方法:IschinaIp($ALLIPS)* 返回值 ...

  2. 超级思维:高效解决问题的 20 个思维模型

    用思维模型展开思考,你将终身受益. 分享16个我总结的思维模型 编者按:很多时候,你可能会因为思绪混乱而无从说起,或者因为事情繁多而无比焦虑.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思维不清.逻 ...

  3. 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

    第一章 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 思维模型1: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用于区分真正的优先事项和冒牌货. 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区分开: 把活动和需求分类 ...

  4. 思维模型 三明治法则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维模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在提升认知 1 模型故事 小王 今天上班迟到了,被领导批评了,领导A是这么批评的:臭小子,你看看现在是几点了,就你迟到,你要不要岗位了?请你给我记住 ...

  5. 成长有方法: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

    成长有方法,一年抵三年.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粥左罗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主要思想来自其著作<学会成长>一书). 粥左罗何许人也? 90后新媒体人,向上生长学院创始人,前插坐学院内容副总 ...

  6. 逆幂律模型_思维模型18 - 幂律分布是什么?

    上篇关于正态分布的内容中提到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概率分布都近似的符合正态分布,后来我们拿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财富来举例,但它符合正态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这是以人数做统计,但如果按照各个资产量统计人数的话 ...

  7. 【思维模型】五分钟了解<乔哈里窗>,为什么学习乔哈里窗?什么是乔哈里窗?怎么应用乔哈里窗?

    [思维模型]五分钟了解<乔哈里窗>,为什么学习乔哈里窗?什么是乔哈里窗?怎么应用乔哈里窗? 1. 为什么学习乔哈里窗? 2. 什么是乔哈里窗? 3. 怎么应用乔哈里窗? 4. 小结 参考: ...

  8. 思维模型 塔西陀陷阱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维模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在提升认知 1 模型故事 @1 女子醉驾玛莎拉蒂被查找"yuwei"事件中的"塔西佗陷阱" 事件说明:202 ...

  9. 思维模型 瓦伦达效应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维模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在提升认知 1 模型故事 生活中的瓦伦达效应:一位身经百战.有着赫赫军功的老将军,在解甲归田之后迷上了收藏古董,他对每一件古董都沉迷至极,每天擦了又 ...

最新文章

  1. 微信小程序换行,空格的写法
  2. 【ACM】杭电OJ 2005
  3. Netty是个啥?简单来说就这!
  4. SQLite可视化管理工具汇总
  5. hibernate插入DB时间
  6. 嵌入式开发中对(*(volatile unsigned long *)) 的理解
  7. 常见排序算法详解 (收藏!)
  8. Python爬虫实战(一):爬糗事百科段子
  9.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Java)
  10. 网络打印服务器的作用,内置网络打印服务器有什么用?
  11. Repository HDU - 2846 (trie)
  12. 使用Sklearn模型做分类并绘制机器学习模型的ROC曲线
  13. android 按钮复用,Android Button 自带阴影效果另一种解决办法
  14. ROS系统学习8---节点间的内存共享(初级篇)
  15. java 32进制10进制互转
  16. IntelliJ IDEA插件-翻译插件
  17. 管理,教育,励志系列合集600本电子书
  18. JS写一个图片抽奖机
  19. 支付模块需要考虑到的测试点
  20. Android Car automotive解析

热门文章

  1. 克服弱点,愈发完美-自我篇——《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2. 快速上手Springboot项目(登录注册保姆级教程)
  3. 计算机网络有哪几种拓补结构,常见的五种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 leetcodeLCP 19. 秋叶收藏集/动态规划
  5. c#笔记--程序集(Assembly)、模块(Module)、类型(class)、命名空间、反射
  6. 管理人员巡店用表-主管每日工作流程
  7. html多行合并,Js表格多行合并实现,可对多个列进行处理
  8. Microsoft Edge 嗯...无法访问此页面解决办法
  9. anbox 使用情况_Anbox是什么
  10. 使用Gstreamer播放未知格式视频(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