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自我概念:我 如何看待我
      • 影响因素
    • 1.2. 自我概念的产生
      • 反映评价
      • 社会比较
      • 自我感觉
    • 1.3. 自我概念的特征
    • 1.4. 自尊
      • 低自尊 特征
      • 低自尊 内在心理
      • 低自尊 形成原因
    • 1.5. 自我应验预言*
      • 负面思维模式
      • 消除负面思维:逻辑思维记录
  • 2. 印象管理:他人 如何看待我
    • 2.1. 特征
    • 2.2. 自我暴露理论
      • 社会穿透模型
      • 功能与风险
      • 指导原则*

在介绍了什么是沟通之后,接下来就来阐述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了。

本节主要讲述,沟通与我的相互作用,主要是 看待自己、感知自己 与 表达自己

并对应于什么是沟通中的3.1.节中自我监控、同理心与认知复杂度这三块内容。

PS:带有*表示具有实践意义的章节,能够为您的沟通提供指导性意见。


首先是沟通与自我的关系,本节主要描述沟通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

将从 沟通与自己认识自己 和 沟通与他人认识自己 两个角度阐述。

1. 自我概念:我 如何看待我

先上定义

自我概念:指自己对自己的特质定义,对自己稳定可靠的知觉。用于描述自己、定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印象和体验的合集。

实际上自我概念是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例如我现在的情绪、我的外貌、我的信念、我的身体、我所具备的社交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只有自己在面临一些特殊事件或是场景时才会有所思考。

书中提到了另外的概念人格,指不同情景甚至在一生中趋于稳定的自我概念。
例如内外向、害羞大方、敏感与否、智力等等自我概念。
而例如情绪、状态、身体、社会角色等等这些随时间会发生明显变化的自我概念,就不属于人格。

影响因素

自我概念受到个人三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自我描述描述重要程度针对描述的价值评价

● 自我描述:指自己对自己的各方面的客观描述,属于事实评价。

对自己特质的描述,例如身材、情绪、外貌、智力、信念、社会角色等项目,描述可以为身材高矮胖瘦、友善高冷、聪明愚笨等等。
注意只是事实评价,而不涉及任何好坏评价。

● 描述重要程度:自己眼中各个特质的重要程度。

特质的重要程度不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也就不同。

例如星座血型,有的人看重有的人不看重。再如职业、薪水、出身等等,不同的人会将这些内容放在不同的位置。

● 针对描述的价值评价:对于不同特质的价值评价。

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和价值观。

例如:有人觉得自律保证了自己的效率和行动力,有人觉得自律束缚了自己让自己不再快乐;
有人觉得说谎非常不坦诚难以接近,而有人则觉得说谎会让自己更加自如如鱼得水;
有人觉得自私一点并不利于结交挚友,不利于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有的人就觉得自私一点会让自己更能专注目标、生存力也更强。
与直率的人相处会很轻松不绕弯子,但有人就觉得直率可能情商低易让人不舒服。

针对个人特质的价值评价就形成了自尊,自尊也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很多人面临的重要心理课题,后面单独讲。

1.2. 自我概念的产生

那么自我概念如何产生呢?要知道,自己对自己的定义,例如身高高矮、坦率还是拘谨、同理心强弱等等,都必须有一个衡量标准,否则自我概念是无法形成的。

即便是荒岛上鲁滨逊的自我概念,也是与他印象中的人类作比较。

而这个衡量标准就是环境,尤其是周围的人对我们自我概念的产生和修正产生重要影响。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可以自主地修正自我概念。

主要涉及三个方式:反映评价、社会比较与自我感觉

反映评价

即自我概念的产生和修正是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价值评价构成的。

尤其是幼年时期人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没有定义时,就只通过身边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形成自我概念。

不仅如此,孩童时期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比较重要的人的信息的,例如父母、老师、同学、玩伴、发小等等。

所以重要他人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价值感(例如夸赞、寻求or提供帮助、联系、记住曾经说的话等等)就会提升自尊,而那些降低自我价值感的行为就会降低自尊(例如忘记个人信息、忽视、蔑视、辱骂等等)。

反映评价理论其实源自于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形成因素——童年经历。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自我概念形成至关重要。

社会比较

即对自己的价值评价来源于与与他人的比较形成的。

对比与竞争是人的生存本能,通过对比与竞争可以得出个人价值的大小,包括优劣和异常。

也就是说,如果个人标准过高,例如总是倾向于与高手做比较,会降低自尊甚至引起自卑。

实际上,拒绝对比与竞争的人生观就会完全避免社会比较带来的低价值感。

自我感觉

随着人的成长,自我概念的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并且会逐渐地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

通过做一些满足or违背自身价值观事情,也会影响自我概念。

个体心理学认为,通过自我感觉获取价值感是稳定安全的。因为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获取价值感的方式严重依赖他人,这是极不稳定的且有时非常困难,最终活在了别人的人生里。
对于那些忽冷忽热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反映评价与社会比较形成、修正的自我概念是不理想的,也是可以通过修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实现积极自我概念。

1.3. 自我概念的特征

● 主观性

虽然自我概念的生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同一个环境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自我概念,所以主观性较强。

尤其是自我价值评估,可能与实际的自我价值产生较大偏差。

产生这些偏差可能有很多理由,例如过时的信息(将过去的经历应用至今天的自我概念评估)、不准确的反馈(他人的评价or自身的评估严重偏离事实)、社会期待(教育经历、社会文化影响着自我价值的定义)

捧杀 - 知乎
我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实觉得自己很特别 | 到底是自卑还是自恋

● 认知保守

即人们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自我概念的人,即使该自我概念是过时的。

过去形成的自我概念,沿用至今,即使得到了正面更新也可能会坚持旧有自我概念。

1.4. 自尊

当自我概念的三个影响因素中的 针对描述的价值评价 作用于 自我描述时,就形成了针对自我描述的价值评价,即自我价值评估,可称之为自尊。

自尊:是指对自我描述的价值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对自己特质的觉知之后,才会有对自己特质的好坏评价,即如何看待这些自我描述。

自尊是很多人(包括博主自己)面对的重要人生课题之一,所以此处单独拿出来讲。

例如下面这个表

项目 自我描述 自尊
情绪 孤独、情绪低沉、安静 不好的情绪,急需改善
外貌 大眼睛、凸嘴巴、高个子、偏瘦 一般外貌,大众脸
性格 内向、敏感、洞察力强、同理心强、高内耗、严谨严格、自律 上限高,表现程度要控制
社交 友善、害羞、条件性、自我暴露低 交友能力强,亲密关系维持极弱
天赋 思维、思考 优秀且异于常人
角色 学生、孩子 一般
爱好 听音乐(电音、ACG)、唱歌(rap)、阅读(心理学、科幻)、逻辑(头脑风暴、剧情)、电子游戏 不广泛,但很深入,专业性强
厌恶 背叛、表里不一、欺骗、掩盖 反应激烈、需要改善
欣赏 坦诚、随意、自信、自我、热心 现代生活欠缺

注意自我描述与自尊的区别,即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区别。
有一些特质隐含了价值评价,例如 自律、友善、卑鄙、谎言,这些特质貌似具有明显的好坏分别,例如越友善越好、越谎言越不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以上这些特质形容都属于自我概念。
也就是说,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自我概念会产生不同的自尊。

某些特质的价值评价是在我们的大脑里无意识生成的,要注意。
被评价喜欢安静,有的人觉得是个好评价有的人觉得是个坏评价,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自我概念而非涉及任何价值评价,好与坏是你自己自动做出的判断。
什么是自我概念和自尊 - bilibili

低自尊 特征

实际上,自尊的形成与个人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行为处事方式差别很大。

低自尊者的表现如下:

行为上

● 自我贬低,常自我批评、自我责备,负面自我评价,不自信。爱说“抱歉”

难以对抗对自己的负面评论,会去迎合并受其影响

容易向内归因

被夸奖会很不适应,甚至会去反驳、主动拒绝拥有

不愿意自己做决定,并交由他人

● 自我边界感很强,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别人对自己持批判眼光,敌视他人

自我边界也可能很弱,极其敏感,担心对他人造成麻烦,不会拒绝

与优秀者相处会有胁迫感

礼貌疏远对方,不愿参加聚集性、评论性活动

过度自立,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请求帮助

● 恐惧改变,恐惧未知并倾向于做僵化以及重复性强的事情。例如工作内容、朋友圈、生活区域、爱好等容易一成不变。

易回避机会与挑战,放弃行动,高估事情严重程度

● 自我标准极高,完美主义者,追求最优决策

极其纠结瑕疵,忘记或否定成功的大部分

极需要他人认同、赞美,恐惧否定、矛盾、冲突

● 举止易紧张、不自然,不敢与人眼神接触等

情绪上

● 孤独感强

绝不轻易向他人倾诉、宣泄情绪,不渴望他人安慰、帮助

对于他人的热情帮助和接近,易产生抵触与歉意

● 患得患失,会去怀疑他人对自己的好,难以相信真正的爱,甚至产生敌意

疑神疑鬼,搜寻伴侣对自己不合意的点(例如 忽视、远离等),过度怀疑、内耗大,甚至问询讨伐对方

自我保护机制过强,触发阈值极低

● 自暴自弃,非常消极,常伴有悲伤、焦虑、羞愧、忧郁、孤独和烦躁等负面情绪

容易崩溃,心里失衡,易被情绪绑架,难以自我调节

低自尊 内在心理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目的论角度出发,低自尊者对自己的解读就是低价值的,所以会认为他人不喜欢自己。而且为了验证自己的低价值感,还会将他人的批评当做自己低价值的证据 or 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完全是出于自己做的事情,而非自己这个人。因为这样的认知才能符合内心的自尊(自我概念),在逻辑上和情感上才能说通。

低自尊者客观上并不一定真的比他人价值低。只是低自尊者的消极期望使自己难以面对挑战与批评,而且难以做到自我接纳,会更加消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

有一个低自尊的男/女朋友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低自尊 形成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学派的原因论,低自尊的形成可追溯至过往经历的负面经验,很多令自己产生自我否定感受的经历不断地削弱自己的价值感。

● 他人的低价值评价

尤其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时常虐待、责罚,甚至是没来由的,都可能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的感觉。

长大之后遭受的“异样眼光”、经常的严厉批评、PUA等也会引起自尊的降低。

● 一些印象深刻的负面经历、挫败经历,例如考学、恋爱等。

如果这些经历与自己有关,可能是过于关注自身原因,自己的种种不足。

如果这些经历与自己无关,可能是这些经历产生的后果降低个人价值感。例如贫穷、被背叛、亲人过世、地域重大事件、传染疾病、残疾等等事件会使 自己与他人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

新冠疫情好转,第一批康复者却自称“害虫”:被歧视和孤立的他们有多痛苦?
新冠肺炎治愈后的8万人,如今正在饱受歧视……
被江浙沪同学歧视了感觉不舒服如何调整心态?

● 正向价值评价缺失

童年时期,即使是没有遭受极端的低价值评价,长久的缺爱、缺乏鼓励、缺乏肯定、缺乏沟通的生活也容易产生低价值感。

例如功利性、物质性强、心理关心弱的生活,使孩子的成就感降低。

1.5. 自我应验预言*

如果之前的积极自我概念与高自尊的好处 你仍未领悟,此处将告诉你自我概念的终极影响。

自我应验预言,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 其实就是,我们不会成为最好的我们,我们会成为期望的我们。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一所小学的某个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缺乏安全感的人怎么谈恋爱?
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缺乏安全感or缺爱的人会不断怀疑对方爱的真实性,以这样的动机去经营恋爱,往往事与愿违伤人伤己。

自我应验预言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事件结果一定会按照我们当前的期待发展,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总是对事件持有好的结果预期,或者是并不总是根据期待做出行动。

消极、悲观 和 低自尊会阻碍我们成功,即便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坏期待的心理,例如低自尊。
怎么改变消极悲观自我?

而内心期待的来源主要是两个途径:自我强加 与 他人强加。实际上,他人强加的预言来源于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并且我们知晓并信任这种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同对于自我价值感的提升非常有效。当然无论如何,这种期待都会内化为我们心中的期待。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的负面期待呢?

负面思维模式

思维具有主观性,负面思维模式则很容易将事情解读成令人不愉快的东西。

以下内容为一些常见的负面思维。实际上这些负面思维也可以应用至自我价值评估出现偏差的原因。

两极化思维

这种思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磨掉,但是依旧要警惕。

她xxx就是不喜欢我。

自动过滤

即只关注事件发展的负面部分,而忽略了事件的正向部分、好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对事件产生消极期待、全盘否定。

10000句赞赏 + 1句批评 = 1句批评
为何世上会有升米恩斗米仇这种心态
有哪些「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
为什么好人做一件坏事就难以被原谅,而坏人做一件好事就可能被原谅以前做过的坏事?
例如高敏感人群就会专注于一些细节来消极推断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这样的思维模式与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经历挂钩,社会文化宣扬谦虚严谨更加关注不足,教育经历中父母老师总会更加重视我们还有那些不足。

过度概化

即将过去的负面经验定义当下或未来的结果也会是不如意的。

尤其是向内归因,杀伤力巨大。

尤其是重大经历会彰显这一点,例如童年、友情和爱情等。
表白被拒,你学到了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不害怕拒绝?| 被拒绝了,如何科学地笑着活下去

细节苛刻

对于事件发展的细枝末节也有期待和要求,本质是要求事件发展严格按照自己的定义,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失控”的结果,进而导致负面期望。

所以自我应验预言中的期待过高就比较困难。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如果身边一个朋友对你忽冷忽热,你会怎么做?

消除负面思维:逻辑思维记录

此处讨论如何改变常有的悲观、负面思维,甚至低自尊思维模式。

这样,再结合了自我应验预言理论,会使我们更加乐观充满希望的生活。

核心思想是逻辑推理 + 记录,步骤如下:

情绪自我觉察: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来判断自身的悲观程度是否严重,如果比较严重可以继续下面的步骤。

记录观察、情绪 与 自动化思维:将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什么情绪,以及产生的负面思维记录下来。

至于是哪种负面思维模式没有要去分辨。

平时她出门会和我打招呼,今天没有打招呼,突然有点心慌,难道是她生我的气了?

逻辑推理 得到结论:通过逻辑 判断负面思维合理性,并结合过往经历(尤其是那些你之前并未看重的信息),辩证地给出正确结论。

没有打招呼≠生我的气,可能是她比较着急、心里在想别的事情。并且我也没有做什么惹怒她的事件。
综合过往经历,她要是生气会直接指出她的感受,并且总体而言与她相处愉快更多。

并且在未来每当自己因为这件事情又产生负面情绪,就拿出这张表再推理一遍or再完善完善,理性战胜感性。

该习惯长此以往会慢慢地修正自动化负面思维,但是需要实践与时间。

日期 观察、情绪与自动化思维 逻辑推理

2. 印象管理:他人 如何看待我

接下来将学习 我们的沟通 对他人对我们的印象产生怎样的影响。

通过沟通可以实现他人对我们印象的调节,即印象管理or印象整饰。

2.1. 特征

我们在印象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特点可能没有注意到,总结如下:

● 多重身份

即我们的沟通策略会使我们自己在不同的沟通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孩子、学生、员工。

同时,同一个沟通场景不同的目的也可能使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分手前后、长大与幼儿、某些事件发生前后,都可能使我们的角色发生巨大变化。

多重身份的选择与构建能力 来自于沟通的艺术I中的沟通能力部分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行动资料库和行动决策力。

● 合作式

即印象管理是 通过与其他人所构建的身份进行合作来完成的。

如果每个人选择扮演的身份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沟通,从而会设立不同的印象。

● 刻意与无意兼具

即印象的设立可以是 刻意完成的,也可以是无意产生的。

无意产生的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例如举止行为、外貌、装备都会影响面对面的印象管理,但是均可以通过有意的整饰实现。

类似的讨论有很多
男生怎么才能看起来干净、清爽又阳光?
男生需要的基本款夏装有哪些?
怎样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和内涵?
吃的方式能否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内涵?
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男女关系的黑暗面?

● 网络印象管理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 网络上的印象管理 比面对面印象管理 更加具有颠覆性。

首先,在网络上无需担心面对面沟通时可能产生的 口吃口臭、外形神情、声音、穿着等等对印象管理的负面影响。

同时,网络印象可编辑性强,可根据自己的理想打造自己的名片,例如微信头像、昵称、朋友圈、表情包、个人资料等。

愿意私聊但是可能不太愿意面对面相处。
朋友圈的公开性确实涉及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讨论,见 朋友圈 - 知乎
有哪些适合男生用的超级酷的微信头像?
有没有特别温柔的文案或背景?

但同时要注意,网络印象管理的确能掩盖一部分实际的个人印象,但是切忌网络印象与个人实际印象 偏差过大的现象出现。

如何看待斗鱼游戏主播乔碧萝殿下直播不小心露脸这一直播事故?
如何看待 5 月 20 日艺人聚会王源公共场所抽烟一事?
你觉得娱乐圈中有哪些卖人设的明星?
肖战事件会对肖战之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2. 自我暴露理论

自我暴露是印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评价关系亲密程度的指标。

先上定义

自我暴露: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信息的过程,并且这些信息是重要的不为人知的。

注意加粗字体的修饰,一般的琐事八卦分享可能不算自我暴露。
正好借这个机会思考一下,你的朋友or恋人对你的自我暴露程度如何呢?

社会穿透模型

两个沟通者之间的自我暴露可以通过社会穿透模型描述。

社会穿透模型通过暴露信息的范围,即广度,以及暴露信息的隐私程度,即深度两个向度描述自我暴露。类似于极坐标系。

当然,自我暴露的广度越广、深度越深,标志着关系也就越发亲密。

如下图所示

功能与风险

自我暴露的功能和风险有很多,可根据自己的目的进行自我暴露,但也要注意规避风险。

首先是功能:

澄清

表明自己的想法,最基本的功能。

宣泄 与寻求认同

自己心中的烦闷与疑问可通过自我暴露表达,情绪上可以得到舒缓,还可以以此对自己行为和信念的确认。

控制他人

某些理性目的也可以 通过自我暴露进而控制他人实现,例如希望他人对自己态度改善、他人完成什么事情等等。

自我暴露会引发另一个自我暴露行为,借此也可实现信息收集。

注意自我暴露不是直接向他人提出要求or强制他人怎样,而是通过引导实现间接的他人控制,所以很可能事与愿违。
相亲男不够关心我,我提出了分手,是我太作了吗?

关系的 建立、维持与检验

以上几点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个人目的。事实上,即使没有个人需求,也可以通过有意的自我暴露建立或维持一段关系。

这是由于适合的自我暴露会给对方安全感与信任,同时也会引发对方配合你的暴露。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反思关系中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来研判关系的亲密程度。

分享欲
在友情或爱情里,分享欲真的真的很重要

而风险只有一个:

负面印象 或否定

自我暴露所暴露的信息不知不觉接受着对方意愿和价值观的考验,因此可能不知不觉会给他人留下负面的印象,甚至遭受当面的否定,例如拒绝表白、烦躁等。

此时自然就无法实现上述的种种功能。

因此有时候我们不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实际上就是害怕自我暴露可能导致负面印象or被否定,甚至产生利益冲突。

尤其是知觉检核行为,沟通技巧不好就特别容易造成负面印象。
交浅切莫言深。
为什么追女孩不能太快表白?
想知道朋友怎么看自己 要直接去问吗?
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借了我的钱,可是他忘了,我又不好意思要,怎么办?
是不是有些事没必要一定要问个究竟了,比如和朋友的忽然疏远,有察觉,是否已经没必要去问了?
怎么看待那些跟你玩得很好但其实并不喜欢你的人?
人际交往中,应该主动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吗?

指导原则*

此处介绍自我暴露的应用策略。

由上面内容可知,自我暴露是实现印象管理、关系升级的重要手段,此处讲述自我暴露理论的应用。

策略如下:

他者信赖

个体心理学指出,建立共同体感觉or自我价值感的必要条件就是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是指,在找到自己共同体、建立平等关系之后,基于一些风险控制策略无条件信任他人。

他者信赖的其他详细内容可参考我的blog:被讨厌的勇气

渐进策略

即自我暴露要一步一步慢慢探索、慢慢刺探,不能一下做大的跨越,更不要太刻意,否则极易对关系造成伤害,需要耐心。

自我暴露的话题可参考如下渗透过程:

任务(工作学习) → 生活(爱好习惯) → 态度(观点) → 自我概念(性格心理) → 隐私(底线)


注意此处的不急于跃层 不仅包括我的信息,还包括刺探对方的信息。

每个阶段的自我暴露必须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稳固。

层级可表征关系亲密程度,层级回退是关系出现问题的重要标志。

渐进策略实际上不用过于理性地分辨层级,感性一点更好。
实际上,个体间从表面关系到亲密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 社会渗透理论 - 百度百科
为什么人有时会出现「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的情况?
为什么追女孩不能太快表白?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还会去表白呢?

相互性规范

即相互的自我暴露水平基本一致时的关系更加稳定、令人满意,也就是说要尽量维护相互的自我暴露程度基本互惠。

当我的暴露多对方暴露少时,及时调整暴露策略 并尊重对方(课题分离,不能过多干涉对方的自我暴露)

当我的暴露少对方暴露多时,及时调整暴露策略 并尊重自己(需考虑个人感受、关系定位、话题内容、风险、底线等因素)

总感觉与朋友交往付出不对等,是我的问题么?
为什么我所有的人际关系里,始终都是我在主动?
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如何分辨真朋友假朋友?
大家是怎么看待表面朋友?

替代选择

面对不希望自我暴露的情景时,需要一些自我暴露的替代选择以付出尽量小的代价维持关系。

事实上,替代选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常见的选择如下:

1. 暗示:用含蓄的言语、表情、举动或者气氛自我暴露。

暗示实际上也传递了个人信息,只不过不是直接明确的。

常见的暗示方式有三种:放低自己抬高对方从众

放低自己 指表达自己被迫、自己境况窘迫、自己忙碌等个人状态,亦称示弱。

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您的
我要出差半个月,我养的那些花没人浇水,就得枯死
这院子前几天是我打扫的
我去洗澡啦、一会聊、有点事、不舒服、有点累、我不配、我考虑下

抬高对方 指表达对方有能力、更适合、会有好处、不会造成大麻烦

下次一定、回头再说、以后、有朝一日
如果事情成了,不会让你白操心的
是不是你该回去吃饭了
走几步就能到
能帮我做个作业呗,很好做的
帮我带个饭吧,跟你一样就行
我肯定比不上您

从众 指惠及大家、大家都如何。

利用从众心理诱导对方行为有奇效。

我们几个都不会
我看他们也是这样的

更加具体的内容还可参考

还可参考生活中都有哪些暗示方法,这些暗示你都知道吗
成年人难以启齿的暗示性语录
女生的哪些举动是在暗示要你追她?
你错过了哪些异性对你的暗示? 你的哪些暗示没有被异性理解?
有哪些信号表明女生对你没意思?

2. 模棱两可:暴露的信息不明确。

模棱两可与暗示的区别是,暗示是能够推出明确信息的,只不过形式委婉,而模棱两可回复是无法推出准确信息的。

模棱两可的回复,例如 回避问题、明确回复的中间地带、疑问等

快好了、差不多、还行、还可以、挺好的、不错、好像xx
都可以、都重要、都厉害、都很好
一会、过段时间、7月中旬、下周、下次、有空、几分钟、很快、左右、有点、大概
结果还没出、稍等、我想想、不是故意的、忘记了、蒙的、别说了、我也不知道
啊是吗、没有吧
那些年,我们听到的模棱两可的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模棱两可的回复 一般是偏负面的自我暴露。

3. 说谎:暴露不真实的信息,常见无恶意、有帮助的善意谎言。

研究指出实际上,善意的谎言多数是从说谎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制造的。

我最近也缺钱呢
没事儿、我没生气、没关系的、我还有点别的事情、不会有人在意的
我也不知道

并且越亲密的关系、越重要的话题,以及不诚实程度越严重的经历,谎言对关系的杀伤也就越大,人也就越容易感到沮丧和背叛。

所以一段关系中警惕谎言所占的比例,这种恐惧感会对关系产生威胁。

4. 沉默:不表达,或隐瞒真相。

沉默与隐瞒的确是自我暴露的一种有效防御手段,但是也要注意自己沉默的原因是源于恐惧源于不幸的经历,还是源于自我保护、拒绝自我暴露的一种选择。

有些个人建议意见想法,可能会损坏人际关系,所以不说是最好的选择,切忌好为人师。

回避社交、回避人生课题的沉默,一般来说需要转变。

《后汉书·崔骃传》:“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战国策·赵策四》:“客有见人於 服子 者,已而请其罪。 服子 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
沉默是金是怎样的体验?
为什么交浅言深是不好的?


沟通的艺术II:看入人里 之自我相关推荐

  1.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沟通的艺术核心观点 1.人之所以难以沟通,原因在于对自己与对他人的认知上的误解 2.语言是桥梁也是障碍,学会观察和倾听,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不同的关系中,寻找合适的沟通方法 人 ...

  2. 沟通的艺术II:看入人里 之情绪

    目录 1. 什么是情绪 1.1. 生理 1.2. 行为 1.3. 认知 情绪影响着认知 认知决定着情绪,情绪是手段 2. 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2.1. 文化 2.2. 社会角色 2.3. 社会媒体 2 ...

  3. 沟通的艺术II:看入人里 之知觉

    目录 1. 知觉历程 1.1. 选择 1.2. 组织 知觉基模 刻板印象 1.3. 诠释 协商 2. 影响知觉的因素 2.1. 信息 2.2. 心理 2.3. 角色 2.4. 生理 3. 常见的知觉谬 ...

  4.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2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2 1.沟通能力的定义 1. 有效性 2. 适当性 2.沟通高手的特质 3.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4.小例子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 ...

  5.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4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4 1.公开自我和隐私自我 1.自我感觉中第自我 2.你展现给别人的自我 2.认同管理第特征 1.我们总是倾向于构建多元认同的 2.认同管理是合 ...

  6.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6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6 知觉: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1.知觉历程 1.什么东西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2.刻板印象 3.诠释 4.协商 2.影响知觉的因素 1.获取信息 2. ...

  7.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3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3 1.自我概念和自尊 1. 自我概念 2. 自尊 2.自我的生物性和根源 1. 生物性与自我 2.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3.自我概念的特征 1. ...

  8.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5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5 1.自我袒露的模式 1.社会穿透模式 2.乔哈里视窗 2.自我袒露的好处和风险 1.好处 2.风险 3.自我袒露的原则 4.自我袒露的替代选 ...

  9.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1

    文章目录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1 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2.沟通的历程 3.沟通的原则和疑问 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 - part 1 1.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沟通的目 ...

最新文章

  1. 项目10天投产,测试仅剩2天,如何处理?
  2. Python学习之For训练
  3. 使用LSTM进行情感分析
  4. LNMP平台对接redis服务
  5. android 中 Proguard 和JNI 相关
  6. 如何在AWS亚马逊云上运行Angular应用
  7. 死锁编码及定位分析(故障排查)
  8. Docker轻量级管理工具Portainer
  9. Redis实现计数器---接口防刷
  10. 怎样取消IBM笔记本电脑的桌面扩展功能?
  11. 对WordCOM类工厂80070005和8000401a错误分析及解决办法(DCOM)的补充
  12. UWB定位系统上位机源码
  13. matlab检验数据异方差,怀特异方差检验方法在matlab中的实现,以及广义最.....
  14. 开源 免费 java CMS - FreeCMS1.5-职位管理
  15. 体系结构复习2——指令级并行(分支预測和VLIW)
  16. 【源码汇总】基于RGB-D相机的三维重建总览 包括静态与动态三维重建
  17. HTTP协议入门 状态码大全
  18. Unity Shader - GrabPass 实现武器热扭曲拖尾效果
  19. matlab电学成像,利用MATLAB进行电磁学计算及可视化教学.PDF
  20. Mac M1芯片 安装vmware 和ubuntu 以及换源全过程

热门文章

  1. java 读取键盘输入
  2. 计算机网络【java面试题】
  3. 记录一次alignment fault
  4. React-服务器端渲染
  5. mt6582芯片技术简介
  6. [转]65个源代码网站
  7. 网址包括HTML吗,html,http不是网址?我才发现URL才是真正的网址
  8. App成功开发3条法则
  9. [转]自定义Drawable实现灵动的红鲤鱼动画(下篇)
  10. 在宿主机或查看docker id以便传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