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tyu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0766/answer/892109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在开始回答 前,先简单概括性地说说Linux现有的所有进程间IPC方式:

1. 管道:在创建时分配一个page大小的内存,缓存区大小比较有限;
2. 消息队列:信息复制两次,额外的CPU消耗;不合适频繁或信息量大的通信;
3. 共享内存:无须复制,共享缓冲区直接付附加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速度快;但进程间的同步问题操作系统无法实现,必须各进程利用同步工具解决;
4. 套接字:作为更通用的接口,传输效率低,主要用于不通机器或跨网络的通信;
5. 信号量: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6. 信号: 不适用于信息交换,更适用于进程中断控制,比如非法内存访问,杀死某个进程等;

Android的内核也是基于Linux内核,为何不直接采用Linux现有的进程IPC方案呢,难道Linux社区那么多优秀人员都没有考虑到有Binder这样一个更优秀的方案,是google太过于牛B吗?事实是真相并非如此,请细细往下看,您就明白了。

-------------------------------------------------------------------------------------------------------------------------------------------

接下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从5个角度来展开对Binder的分析:

(1)从性能的角度
数据拷贝次数:
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2)从稳定性的角度
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

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

(3)从安全的角度
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 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 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

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
Android源码的Binder权限是如何控制? -Gityuan的回答

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 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Binder。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
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 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 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 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

(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

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再说说Binder的今世前缘

Binder是基于开源的 OpenBinder实现的,OpenBinder是一个开源的系统IPC机制,最初是由 Be Inc. 开发,接着由 Palm, Inc.公司负责开发,现在OpenBinder的作者在Google工作,既然作者在Google公司,在用户空间采用Binder 作为核心的IPC机制,再用Apache-2.0协议保护,自然而然是没什么问题,减少法律风险,以及对开发成本也大有裨益的,那么从公司战略角度,Binder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再说一点关于OpenBinder,在2015年OpenBinder以及合入到Linux Kernel主线 3.19版本,这也算是Google对Linux的一点回馈吧。

综合上述5点,可知Binder是Android系统上层进程间通信的不二选择。

------------------------------------------------------------------------------------------------------------------------------------------
接着,回答楼主提到的D-Bus

也采用C/S架构的IPC机制, D-Bus是在用户空间实现的方法,效率低,消息拷贝次数和上下文切换次数都明显多过于Binder。针对D-Bus这些缺陷,于是就产生了 kdbus,这是D-Bus在内核实现版,效率得到提升,与Binder一样在内核作为字符设计,通过open()打开设备,mmap()映射内存。

(1)kdbus在进程间通信过程,Client端将消息在内存的消息队列,可以存储大量的消息,Server端不断从消息队里中取消息,大小只受限内存;
(2)Binder的机制是每次通信,会通信的进程或线程中的todo队里中增加binder事务,并且每个进程所允许Binder线程数,google提供的默认最大线程数为16个,受限于CPU,由于线程数太多,增加系统负载,并且每个进程默认分配的(1M-8K)大小的内存。

而kdbus对于内存消耗较大,同时也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和大量消息的系统。Binder对CPU和内存的需求比较低,效率比较高,从而进一步说明Binder适合于移动系统Android,但是,也有一定缺点,就是不同利用Binder输出大数据,比如利用Binder传输几M大小的图片,便会出现异常,虽然有厂商会增加Binder内存,但是也不可能比系统默认内存大很多,否则整个系统的可用内存大幅度降低。

最后,简单讲讲Android Binder架构

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江湖地位非常之高。在Zygote孵化出system_server进程后,在system_server进程中出初始化支持整个Android framework的各种各样的Service,而这些Service从大的方向来划分,分为Java层Framework和Native Framework层(C++)的Service,几乎都是基于BInder IPC机制。

  1. Java framework:作为Server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inder类,Client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inderProxy类。例如 ActivityManagerService(用于控制Activity、Service、进程等) 这个服务作为Server端,间接继承Binder类,而相应的ActivityManager作为Client端,间接继承于BinderProxy类。 当然还有PackageManagerService、WindowManagerService等等很多系统服务都是采用C/S架构;
  2. Native Framework层:这是C++层,作为Server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Binder类,Client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pBinder。例如MediaPlayService(用于多媒体相关)作为Server端,继承于BBinder类,而相应的MediaPlay作为Client端,间接继承于BpBinder类。

总之,一句话"无Binder不Android"。

本来想从Binder源码技术的角度,分析Binder如何做到的,发现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对于实现原理有兴趣,查看我的个人博客。通过 Google搜索关键字 “Binder系列”,第一个出现的便是我的博客 Yuanhh.com,上一张 Google搜索结果的截图: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986b0f037f7f1aaec0ba485253dba25_b.png" data-rawwidth="807"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986b0f037f7f1aaec0ba485253dba25_r.png">

为了便于传播与记忆,刚刚申请了新域名gityuan(与我的微博、知乎ID同名),个人博客由http://yuanhh.com迁移到新域名 http://Gityuan.com,由于不擅长SEO,网站的google权重降低,更新时间 2016.03.27。

有网友建议,放上Binder系列的连接:Binder系列—开篇。 更新时间2016.04.09

原文地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0766/answer/89210950

为什么Android要采用Binder作为IPC机制?相关推荐

  1. Binder相关面试总结(一):为什么Android要采用Binder作为IPC机制?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Nwy9SoNo-1609925310525)(//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 ...

  2. Android为什么采用Binder机制

    Android采用Binder作为IPC机制有什么优点? 首先我们为您先来概括性地说说Linux现有的所有进程间IPC方式: 管道: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 ...

  3. Android中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

    记得上次阿里电话面试就问,Android中的进程间通信有哪些?当时没怎么总结过,就只说了一个AIDL.今天就来总结总结吧. 什么是进程间通信? 顾名思义,两个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那什么又是进程 ...

  4. Android的IPC机制Binder

    第一部分 Binder的组成  1.1 驱动程序部分驱动程序的部分在以下的文件夹中: Java代码  kernel/include/linux/binder.h kernel/drivers/andr ...

  5. Android Binder IPC机制

    之前有很多人问过我TaintDroid的内容,所以一点点吧涉及的思路整理一下. 今天又看了一遍,确实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以及扎实的功底,不管是Java的还是Android,从系统底层一直到顶层,涉及的知 ...

  6. 深入理解 Android 的 IPC 机制--------Binder

    在android中,,应用程序虽然是以独立的进程来运行的,但相互之间还是需要通信..比如,,我们的应用程序 和后台服务往往会运行不同的进程当中,,各自有这独立内存地址空间,,,但是又要彼此互相合作,, ...

  7. Android IPC机制(4)-Binder连接池

    本系列的所有文章: Android IPC机制(1)-序列化机制 Android IPC机制(2)-AIDL Android IPC机制(3)-Messenger Android IPC机制(4)-B ...

  8. Android开发艺术探索--第二章IPC机制(2)之Binder

    最近在拜读任主席的Android开发艺术探索,现在看了一半,再回头看前面的,感觉跟没有看一样,所以还是把知识点总结一下吧,这一节咱们来讲一下IPC中的Binder 直观来说,Binder是Androi ...

  9. Linux的IPC机制(三):Binder

    1. 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 && 内存映射 正如上一章所说, 跨进程通信是需要内核空间做支持的. 传统的 IPC 机制如 管道, Socket, 都是内核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内核支持来实 ...

最新文章

  1. 软件seqtk的使用
  2. Redis分布式锁实现
  3. 吴恩达深度学习笔记3-Course1-Week3【浅层神经网络】
  4. java jdk设置字符集_使用JDK 11在Java字符串上的新方法
  5. 网络爬虫--26.Scrapy中下载器中间件Downloader Middlewares的使用
  6. istio springcloud_手牵手一起学Springcloud(1)微服务这么流行,你理解了嘛?
  7. 局域网聊天关心他们的教育
  8. poj 1269 题解
  9. PSCAD X4.6.2 免费下载
  10.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版)马费成
  11. 网络推广方式有哪些?分享几种常见的推广方式,十分有效
  12. golang中实现RSA(PKCS#1)加密解密
  13. Android CoordinatorLayout自定义Behavior实现依赖滚动布局
  14. you need a c compiler to build uwsgi
  15. web安全实验:Attack1-6
  16. 网易2019实习生招聘算法题(一)
  17. 大连东软c语言编程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C语言实验一 windows基本操作和turboc使用答案.doc...
  18. 网页中在线玩圆桌骑士
  19. 0.45秒!以太坊平均网络传输时间又双叒叕缩短了;以太坊全球节点分布覆盖英国、法国及德国...
  20. 什么是大端法和小端法?

热门文章

  1. 加载NMGameX.dll时出错?
  2. leetcode4两数相加
  3. AttributeError:module tensorflow no attribute app解决办法
  4. X Window、GNOME和KDE之间的关系
  5. [云炬创业管理笔记]第五章打磨最有效的商业模式测试4
  6. 科大星云诗社动态20210901
  7. Ubuntu 16.04 Spark单机环境搭建
  8. java 连接sqlitle_ASP连接SQL2005数据库连接代码
  9. VTK修炼之道71:交互与Widget_观察者/命令模式
  10. MSVCRTD.lib(crtexew.obj) : error LNK2019: 无法解析的外部符号 _WinMain@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