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六章考研题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运输层
5.应用层

1.在OSI参考模型中, 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传输层为网络体系结构中高低层之间衔接的一个接口层。传输层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结构层,而是整个分析体系协议的核心。传输层主要为用户提供End-to-End(端到端)服务,处理数据报错误、数据包次序等传输问题。

2.假设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欲发送400B的数据(无拆分) , 除物理层和应用层外,其他各层在封装PDU时均引入20B的额外开销, 则应用层的数据传输效率约为( )。

OSI参考模型共有7层,除去物理层和应用层,还剩余5层。这5层的每一层都会引入20B的额外开销,一共20B×5=100B的额外开销。应用层欲发送的数据长度为400B,但实际发送400B+100B=500B,因此传输效率为400B/500B=80%

3.在无噪声的情况下, 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 采用4个相位, 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 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 ) 。

奈奎斯特公式C=2Wlog2N(bps) W==3k,N=44=16 C=23k*4=24k

4.如下图所示, 如果连接R 2和R 3链路的频率带宽为8kHz, 信噪比为 30dB,该链路实际数据传输率约为理论最大数据传输率的80%,那么该链路的实际数据传输率约为( )。

信噪比=10lgS/N 30=10lgS/N S/N=1000
理论最大数据传输率用香农公式计算:
香农公式C=Wlog2(1+S/N)=8Klog2(1+1000)=80k
利用率为80%所以实际速率= 80k
80%=64K

5.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率为100Mb/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 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 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

多节点传输型题。 总耗时=发送端发送时间(通常为总数据)+所有途经节点的发送时间(通常为一个数据包)+所有途经节点的阻塞等待或分组重装时间+线路传播时延。 980000B总文件,每个分组去掉消息头可装1000-20=980B消息。 共需要发送980000/980=1000个分组。 总数据量为10001000约为1MB。 发送时长=18Mb/100Mb=80ms。 选择中间两个节点最短。 所以还需要一个分组发送时延2。 为什么每个节点发送耗时只需要一个分组时延? 因为中间节点的发送时间与前面发送的时间重叠,所以只需要计算最后一组发送耗时。 中间节点发送耗时=(10008b/100Mb)*2=0.16ms。 总耗时=80+0.16=80.16ms。

6. 假设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100Mb/s局域网, 最小帧长是128B, 则在一个冲突域内两个站点之间的单向传播延时最多是( )。

每次发送一个数据帧,最少需要2τ时间才能收到其回复。因此发送一个最小数据帧的时间必须大于2τ,再本题中 128×8/100M>=2t,所以τ最大为5.12us

7. 【2009统考真题】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后退N帧(GBN) 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4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 )。

GBN采用的也是累计确认机制,这里虽然没有1的确认,但4的确认就表明了1已经被收到,只不过确认包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了。因此只需要重传4后面的部分就可以。

8. 【2011统考真题】数据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协议(SR)传输数据,发送方已发送0~3号数据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此时需要重传的帧数是( )。

选择重传协议中,接收方逐个地确认正确接收的分组,不管接收到的分组是否有序,只要正确接收就发送选择ACK分组进行确认。因此选择重传协议中的ACK分组不再具有累计确认作用,由于对于1号帧的确认不再具有累积确认的作用,因此发送方认为接收方没有收到0号和2号帧,于是需要重传这两个帧,所以需要重传的帧数是2个,这里要看清楚问题,问的是需要重传几个帧而不是重传第几个帧。

9 【2018统考真题】主机甲采用停止-等待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数据传输率是3kb/s, 单向传播时延是200ms,忽略确认帧的传输时延。当信道利用率等于40%时,数据帧的长度为( )。

信道利用率 = a ÷ (a + b + c) = 40%
设数据帧长度为x比特,
则信道利用率 = (xb ÷ 3kb/s) ÷ ((xb ÷ 3kb/s) + 200ms + 200ms) = 40%,
解得 x = 800比特,所以结果数据帧的长度为800bit

10. 【2014统考真题】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00-e1-d5-00-23-a1 向主机00-e1-d5-00-23-c1发送一个数据帧,主机00-el-d5-00-23-c1收到该帧后,向主机 00-e1-d5-00-23-a1发送一个确认帧,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


主机00-e1-d5-00-23-a1向00-e1-d5-00-23-c1发送数据帧时,交换机转发表中没有00-e1-d5-00-23-c1这项,所以向除1接口外的所有接口广播这帧,即2、3端口会转发这帧,同时因为转发表中并没有00-e1-d5-00-23-a1这项,所以转发表会把(目的地址00-e1-d5-00-23-a1,端口1)这项加入转发表。而当00-e1-d5-00-23-c1向00-e1-d5-00-23-a1发送确认帧时,由于转发表已经有00-e1-d5-00-23-a1这项,所以交换机只向1端口转发,即 {2,3}和{1}。

11. 【2016统考真题】如下图所示, 在Hub再生比特流的过程中会产生1.535us延时, 信号传播速率为200m/us,Hub速率是100Mb/s,不考虑以太网帧的前导码,则H3和H4之间理论上可以相距的最远距离是( )。

A. 200m   B. 205m   C.359m   D.512m


从题图可知,Hub为100Base-T集线器,也就是传输速率为100Mb/s。
以太网规定最短帧长为64B(规定最短帧长的目的在于使得处于以太网两端的主机可以检测到所发送的帧是否遭遇了碰撞),对于100Mb/s的以太网,其争用期为 (8b × 64) ÷ 100Mb/s = 5.12μs(考生应当熟记该值),这包括以太网端到端的信号传播往返时延RTT和Hub所产生的时延。因此,以太网端到端的单程信号传播时延为 5.12μs ÷ 2 – 1.535μs = 1.025μs,从而H3与H4之间理论上可以相距的最远距离为 200m/μs × 1.025μs = 205m,

12. 【2015统考真题】下列关于交换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太网交换机本质上是一种多端口网桥 B.通过交换机互连的一组工作站构成一个冲突域 C.交换机每个端口所连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D.以太网交换机可实现采用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互联

交换机的概念来源于网桥,早期的网桥只有两个端口,可以在两个物理网段之间转发数据帧,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连接的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所有交换机端口互联起来的计算机是在同一个广播域中。路由器的每一个端口下连接的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也就是我们课堂上讲过的,HUB(集线器)连接的计算机处在同一个冲突域,交换机连接的计算机处在同一个广播域,路由器连接的计算机处在不同的广播域

13.考虑如图所示的子网,该子网使用了距离向量算法,下面向量刚刚到达路由器C:来自B的向量为(5,0,8,12,6,2);来自D的向量为(16,12,6,0,9,10);来自E的向量为(7,6,3,9,0,4)。经过测量,C到B、D和E的延迟分别为6、3和5,那么C到达所有结点的最短路径是(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要求每一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该表给出了到达每个目的地址的已知最佳距离(最小代价)和下一步的转发地址。算法要求每个路由器定期与所有相邻路由器交换整个路由表,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项。注意从邻接结点接收到了路由表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是要加上相邻结点传输消耗后再进行计算。C到B的距离是6,
那么从C→B(11,6,14,18,12,8)。
通过从C到D(19,15,9,3,12,13)
通过从C到E(12,11,8,14,5,9)。
那么C到所有结点的
最短距离应该是 (11,6,0,3,5,8) 。(每行的最小值)

14.【2015统考真题】某路由器的路由表如下所示:若路由器收到一个目的地址为169.96.40.5的IP分组,则转发该IP分组的接口是( )


路由掩码最长匹配原则是指IP网络中当路由表中有多条条目可以匹配目的ip时,一般就采用掩码最长 (最精确) 的一条作为匹配项并确定下一跳。(也叫最长前缀匹配,是路由器在查找路由表进行选路的算法)
在要查找169.96.40.5时候,不难发现路由表中4条路由都匹配,即这4条都包含要查找的目的地址。此时就应该根据最长掩码匹配原则,选择第三条进行匹配(更明确),所以数据包将通过S3发送出去。

16.直接封装RIP、OSPF、BGP报文的协议分别是()

A TCP、UDP、IP
B TCP、IP、UDP
C UDP、TCP、IP
D UDP、IP、TCP

题目中提到的是直接封装,RIP报文直接封装在UDP中,OSPF报文直接封装在IP中,BGP报文直接封装在TCP中,大家可以查看一下各协议报文的封装过程就知道了


17. 在下图中,路由器R0分别接一台交换机S0和一台集线器H0;交换机S0下接5台PC机,其中PC0、PC1属于VLAN100,PC2、PC3属于VLAN200,PC4属于默认VLAN1;分析这个网络有几个冲突域、广播域。


若不划分VLAN
冲突域7个、广播域2 个 ,弄明白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的功能就很清楚了

若划分VLAN 则冲突域7个,广播域4个
划分VLAN对对广播域有影响,对冲突域无影响

18.【2014统考真题】主机甲和乙建立了TCP连接, 甲始终以MSS=1KB大小的段发送数据, 并一直有数据发送;乙每收到一个数据段都会发出一个接收窗口为10KB的确认段。若甲在t时刻发生超时的时候拥塞窗口为8KB,则从t时刻起,不再发生超时的情况下,经过10个RTT后,甲的发送窗口是( )。

把慢开始的门限值设为当前窗口的一半,即ssthresh=1/2 *8KB=4KB,
把拥塞窗口cwnd设置为1个最大报文段MSS大小,
再次从慢启动阶段开始。发生拥塞后
开始慢启动 cwnd=1KB,之后呈指数增长。
经过1个RTT cwnd=2^1=2KB
经过2个RTT cwnd=2^2=4KB, 此时到达门限值ssthresh,之后 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经过3个RTT cwnd=4+1=5KB , 由于题目说之后一直都没有发生超时,cwnd会一直线性增长到接收窗口大小…
经过8个RTT cwnd=10KB, 因为发送端不能超过接收端10,此后拥塞窗口一直保持cwnd=10KB。
发送窗口大小=min(接收窗口,拥塞窗口)=10KB
所以答案为10KB

19. A和B之间建立了TCP连接, A向B发送了一个报文段, 其中序号字段seq=200,确认号字段ack=201,数据部分有2个字节,那么在B对该报文的确认报文段中( ) 。

A.seq=202, ack= 200 B. seq=201, ack= 201
C. seq=201, ack= 202 D. seq=202, ack= 201

A发出的报文中,seq代表的是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在A的发送缓存区中的编号,ACK代表的是A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报文段的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在B的发送缓存区中的编号。因此,同一个TCP报文中的seq和ACK的值是没有联系的。在B发给A的确认报文中,seq的值应和A发向B的报文中的ACK的相同,即201;ACK的值应该是A发向B的报文的序号加上A发向B的报文中数据的长度,即200+2=202,表示B下次希望收到序号为202的报文段。

20【2009统考真题】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 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分别包含300B和500B的有效载荷, 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这两个数据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 )。

第一个报文段序是200,第一个TCP段为300字节,所以第一段的结束为499,同时第二段的开始也是499,长度为500,最后的结束为999,故确认序列号为999+1=1000。

21.【2011统考真题】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1, seq=11220) 的TCP段, 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连接, 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 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段可能是( ) C

A. (SYN=0, ACK=0, seq=11221, ack=11221)
B. (SYN=1, ACK=1, seq=11220, ack=11220)
C. (SYN=1, ACK=1, seq=11221, ack=11221)
D. (SYN=0, ACK=0, seq=11220, ack=11220)

主机乙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后,如同意,则向A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应把SYN位和ACK位都置1,确认号是甲发送的TCP段的初始序号seq=11220加1,即ack=11221,同时也要选择并消耗一个初始序号seq,seq值由主机乙的TCP进程确定,本题取seq=11221与确认号、甲请求报文段的序号没有任何关系。

22.在一个TCP连接中, MSS为1KB, 当拥塞窗口为34KB时收到了3个冗余ACK报文. 如果在接下来的4个RTT内报文段传输都是成功的, 那么当这些报文段均得到确认后,拥塞窗口的大小是( )。

在拥塞窗口为 34KB 时发生了超时,那么慢开始门限值(ssthresh)就被设定为 17KB,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RTT 中拥塞窗口(cwnd)置为 1KB。按照慢开始算法,第二个 RTT 中cwnd=2KB,第三个 RTT 中 cwnd=4KB,第四个 RTT 中 cwnd=8KB。当第四个 RTT 中发出去的 8 个报文段的确认报文收到之后,cwnd=16KB(此时还未超过慢开始门限值),所以拥塞窗口的大小是16KB

23.【2013统考真题】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 双方持续有数据传输, 且数据无差错与丢失。若甲收到一个来自乙的TCP段, 该段的序号为1913、确认序号为 2046、有效载荷为100B, 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TCP段的序号和确认序号分别是( )

A.2046、2012 B. 2046、2013
C. 2047、2012 D. 2047、2013

提示:甲在发送数据之前,明确两个信息
(1) 段序号为 1913,说明 乙 发给 甲 的数据段起始字节序号为 1913,有效载荷长度为 100,说明该数据段的长度为 100,那么甲下次需要的数据段的序号就是 1913 + 100 = 2013;
(2) 乙 发给 甲 的确认序号为 2046,说明 乙 这次需要 甲 发送的数据段的起始字节序号为 2046。获取这两个信息后,甲 即可确定要发给 乙 的序号为 2046(从乙的确认序号获知),确认序号为 2013(希望下次乙能够发送首字节序号 2013 的数据段过来)

24. 若用户1与用户2之间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则图中①、②、③阶段分别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可以是( )。

A.SMTP、SMTP、SMTP
B.POP3、SMTP、POP3
C.POP3、SMTP、SMTP
D.SMTP、SMTP、POP3

从图中箭头可以看出是用户1向用户2发送邮件,邮件从用户1发送给用户1的邮件服务器,用户1的邮件服务器再发给用户2的邮件服务器,用户2从用户2的邮件服务器上读取邮件。发送邮件使用SMTP协议,用户接收邮件使用POP3协议

25. 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无缓存,当采用递归方法解析另一个网络某主机域名时,用户主机和本地域名服务器发送的域名请求条数分别为( )。

A.1条,1条
B.1条,多条
C.多条,1条
D.多条,多条

递归方法: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一条,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发一条

26… FTP客户和服务器间传递FTP命令时,使用的连接是( )。

A.建立在TCP之上的控制连接
B.建立在TCP之上的数据连接
C.建立在UDP之上的控制连接
D.建立在UDP之上的数据连接

当FTP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送命令时,通过控制连接传送;当FTP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文件时,则通过数据连接传送。

27. 某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报文如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浏览器请求使用持续连接
B. Index.html存放在www.test.edu.cn上
C.该浏览器请求浏览index.html

Connection: 连接方式 Close 表明为非持续连接方式

28. 下列关于网络应用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P2P模型中,结点之间具有对等关系
B. 在C/S模型中,主动发起通信的是客户,被动通信的是服务器
C. 在客户/服务器(C/S)模型中,客户与客户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D. 在向多用户分发一个文件时,P2P模型通常比C/S模型所需的时间短

P2P与C/S模式的区别,一个是对等模式,一个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P2P模式下参与通信的主机即时客户机服务器,客户机与客户机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C/S模式下只能有客户机主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器是处于监听状态,被动等待客户机的连接请求,此时的客户机之间是不能直接通信的。

29. 通过POP 3协议接收邮件时, 使用的传输层服务类型是( )。

A.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B. 有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C. 有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D.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30. 在OSI模型中,各层都有差错控制过程.指出以下每种差错发生在OSI的哪些层中?

1)噪声使传输链路上的一个0变成1或一个1变成0。
2)一个分组被传送到错误的目的站。
3)收到一个序号错误的目的帧。
4)一台打印机正在打印,突然收到一个错误指令要打印头回到本行的开始位置。
5)一个半双工的会话中,正在发送数据的用户突然接收到对方用户发来的数据。

  1. 物理层。物理层负责正确、透明地传输比特流(0、1)。
  2. 网络层。网络层的PDU称为分组,所以分组转发是网络层的功能。
  3.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PDU称为帧, 帧的差错检测是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4. 应用层。打印机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运行的是应用层的程序。
  5. 会话层。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进程进行会话。

31.如下图所示,主机A和B每个都通过10Mbps链路连接到交换机S,在每条链路上的传播延迟都是20μs。S是一个存储转发设备,在它接收了一个分组后35μs开始转发收到的分组。试计算把10000bit从A发送到B所需要的总时间。

1.作为单个分组
2.作为两个5000 bit的分组一个紧接着另一个发送。

•每条链路的发送延迟是10000bit÷10Mbit/s=1000μs
如果单个分组总的传送时间等于2×1000+2×20+35=2073μs

•如果作为两个分组发送时,每条链路的发送一个分组的延迟是5000bit÷10Mbit/s=500μs
下面列出的是各种时间发生的时间表:
t=0μs 开始
t=500μs A完成分组1的发送,发送分组2
t=520μs 分组1完全到达S
t=555μs 分组1从启程前往B
t=1000μs A结束分组2的发送
t=1055μs 分组2从S启程前往B
t=1075 分组2的第一位开始到达B
t=1575μs 分组2的最后以为到达B

32 【2010统考真题】某局域网采用CSMA/CD协议实现介质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率为10Mb/s,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的距离是2km,信号传播速率是200000km/s。请回答下列问题,要求说明理由或写出计算过程。
1.若主机甲和主机乙发送数据时发生冲突,则从开始发送数据的时刻起,到两台主机均 检测到冲突为止,最短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最长需要经过多长时间(假设主机甲和主机乙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其他主机不发送数据)?

答:
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单向传播延迟时间= 2km/(200000km/s)=10μs;
1.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时,最短所需时间和最长所需时间对应下面两种极端情况:
①主机甲和主机乙同时各发送一个数据帧,信号在信道中发生冲突后,冲突信号继续向两个方向传播。因此,双方均检测到冲突需要1个单向传播延迟,即10μs。因此,甲乙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时,最短需经过10μs。
②主机甲(或主机乙)先发送一个数据帧,当该数据帧即将到达主机乙(或主机甲)时,主机乙(或主机甲)也开始发送一个数据帧。这时,主机乙(或主机甲)将立即检测到冲突;而主机甲(或主机乙)要检测到冲突,冲突信号还需要从主机乙(或主机甲)传播到主机甲(或主机乙),因此,主机甲(或主机乙)检测到冲突需要2个单向传播延迟,即20μs。因此,甲乙两台主机均检测到冲突时,最长需经过20μs。

2.若网络不存在任何冲突与差错,主机甲总是以标准的最长以太网数据帧(1518字节) 向主机乙发送数据,主机乙每成功收到一个数据帧后立即向主机甲发送一个64字节的确认帧,主机甲收到确认帧后方可发送下一个数据帧。此时主机甲的有效数据传输率是多少(不考虑以太网的前导码)?
答:
以太网最大帧长为1518B;发送1518B的数据帧所用时间(传输延迟) = 1518×8 bits/10 Mbps=1214.4μs;发送64B的确认帧所用时间(传输延迟) = 64×8bits/10Mbps=51.2μs;主机甲从发送数据帧开始到收完确认帧为止的时间记为T总,则T总=1214.4+51.2+2×10=1285.6 μs;在1285.6μs内发送的有效数据长度=1518B-18B=1500B=12000bits;因此,主机甲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12000bits/1285.6μs ≈ 9.33Mbps。

33.【2018统考真题】某公司的网络如下图所示,IP地址空间192124均分给销售部和技术部两个子网,并已分别为部分主机和路由器接口分配IP地址,销售部子网的MTU=1500B, 技术部子网的MTU=800B。


回答下列问题:
1.销售部子网的广播地址是什么?技术部子网的子网地址是什么?若每台主机仅分配一个IP地址,则技术部子网还可以连接多少台主机?
答: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IP地址空间192.168.1.0/24被均分给销售部和技术部两个子网,可以得出以下划分细节。
(1)IP地址空间(CIDR地址块)192.168.1.0/24的前24比特为网络前缀,后8比特(32-24)比特用于指明主机,整个地址空间包含的地址数量为2^8=256个。
(2)根据题目要求将该地址空间均分给两个子网,这需要从8比特用于指明主机的部分借用1比特来表示子网,这样可以划分出21=2个子网,每个子网所包含的地址数量为2(8-1)=128个。其中,每个子网的最小地址作为子网的网络地址,最大地址作为子网的广播地址,剩余126个地址可以分配给子网上的各接口。
上述划分细节如下所示

从图可知,销售部子网属于上述的子网1,其广播地址为192.168.1.127;技术部子网属于上述的子网2,其网络地址为192.168.1.128;技术部可分配的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1.129192.168.1.254,其中192.168.1.129192.168.1.208已分配给主机,192.168.1.254已分配给路由器的接口F1,还剩余192.168.1.209192.168.1.253共45个IP地址可分配给主机

2.假设主机192.168.1.1向主机192.168.1.208发送一个总长度为1500B的IP分组,IP分组的头部长度为20B,路由器在通过接口F1转发该IP分组时进行了分片。若分片时尽可能分为最大片,则一个最大IP分片封装数据的字节数是多少?至少需要分为几个分片?每个分片的片偏移量是多少?

由题目所给图可知,路由器的接口F1与技术部子网之间链路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为800B。因此,路由器通过接口F1转发给技术部子网的IP分组的最大长度为800B,其中IP分组的头部为20B,数据载荷为800-20=780B。
题目给定需要通过路由器接口F1进行分片转发的原IP分组的总长为1500B,头部长度为20B,则数据载荷为1500-20=1480B。根据题目要求(分片时尽可能分为最大片),可将这1480B分成780B和700B两部分来构造两个IP分片。对于第一个分片,其数据载荷780B中的第一个字节相对于其在原IP分组数据载荷中的位置没有偏移,也就是偏移量为0。对于第二个分片,其数据载荷700B中的第一个字节相对于其在原IP分组数据载荷中的位置偏移了780B,由于IP头部中的片偏移字段是以8字节为单位的,那么片偏移量为780B/8B=97.5,不能整除,无法把数值97.5填入片偏移字段(只能填整数值),这种分片大小不合适。因此,最大IP分片的数据载荷长度为(780/8)不四舍五入取整 × 8 = 776B。这样就可以分割出两个IP分片,第一个IP分片的数据载荷部分长776B,片偏移量为0 / 8B = 0;第二个分片的数据载荷部分长1480-776=704B,片偏移量为776B / 8B = 97。分片细节如下所示。

34.某网络中的路由器运行OSPF路由协议, 下表是路由器R 1维护的主要链路状态信息(LSI) ,下图是根据该表及R 1的接口名构造的网络拓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路由表结构如下表所示,给出图中RI的路由表,要求包括到达图中子网192.1.x.x的路由,且路由表中的路由项尽可能少

答:
路由表项尽可能少,需要用到网络聚合

综上所述,路由器R1的路由表如下所示。

2.当主机192.1.1.130向主机192.1.7.211发送一个TTL=64的IP分组时, R 1通过哪个接口转发该IP分组?主机192.1.7.211收到的IP分组的TTL是多少?

源主机192.1.1.130属于网络192.1.1.0/24,目的主机192.1.7.211属于网络192.1.7.0/24。从第一问的答案可知,源主机给目的主机发送IP分组,最短路径为源主机→R1→R2→R4→目的主机,显然R1通过自己的接口L0将该IP分组转发给R2。由于该IP分组经过R1,R2,R4这三个路由器的转发,因此当目的主机收到该IP分组时,其TTL字段的值为64-3=61。

3.若R 1增加一条Metric为10的链路连接Internet,则表中R1的LSI需要增加哪些信息?
答:
R1的链路状态信息LSI需要增加一条特殊的直连网络,网络前缀Prefix“0.0.0.0/0”,Metric为10。

35.因特网中的一个自治系统的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路由选择协议采OSPF协议时, 计算R6的关于网络N1、N2、N3、N4的路由表。

注:端口处的数字指该路由器向该链路转发分组的代价。

首先需要注意,或者算是自我提醒吧,路由器的一个端口其实标识的就是这个局域网,因此从局域网上到路由器之间是没有代价的。但是从路由器一个端口到另一个端口,或者说到另一个局域网,就需要代价。
比如我们跳出来N3作为参照,N3与R1,R2,R3,R4四个路由器都有连接。那么一个局域网好像云彩一样,软绵绵的,如何标记这个云彩呢?用的是路由器的端口。一个端口通过一根线连接到局域网上,这个端口和这个局域网就是一起的了,是一家,因此,从网到相连的路由器是没有代价的。但是为什么从路由器到局域网有代价呢?这是因为,路由器有很多端口,数据被存储到路由器还要选择一个端口发送出去,这就是在选择,因此有代价。局域网里面有很多主机,具体再发送到主机的代价在计算路由表时不必计算。
这个知识点明白以后,再来计算路径以及代价和就很容易了。
此外,寻找最短路径算法是迪杰斯特拉,找的是两个源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具体的迪杰斯特拉算法这里不具体展开,只选择一个模拟。
我们看到一条线上有两个端口,两个值,并不是让我们选择最小的那个作为链路代价,而是选择出有向图路径。所以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方向过滤掉多余的值。
从R6出发,选择一个最小的代价6出去,可以到R5,也可以到R3,任意选择一个。我们选择R3吧,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的下一个最小的代价是1,即R3到N3。因此,现在知道了R6到N3的路径,且代价和为7,下一跳路由是R3.再选择下一个最小代价,可以选择R1与N1的端口,注意,可千万不要认为到R1中间还有个代价,链路这端都没有值!因此,R6到N1的路径也知道了,代价是10,且R6到N1的下一跳也是R3。再然后是到N2,代价是10,下一跳路由也是R3,最后是到N4,代价是8,下一跳路由也是R3。

R6 为原点的树形结构图
(R6,R5,R3, N3,R4,R2,R1,N4, N2, N1)

36【2012统考真题】主机H通过快速以太网连接Internet, IP地址为192.168.0.8, 服务器S 的IP地址为211.68.71.80。H与S使用TCP通信时, 在H上捕获的其中5个IP分组如a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a表的IP分组中, 哪几个是由H发送的?哪几个完成了TCP连接建立过程?哪几个在通过快速以太网传输时进行了填充?
2) 根据a表中的IP分组,分析S已经收到的应用层数据字节数是多少。
3) 若a表中的某个IP分组在S发出时的前40B如表2所示,则该IP分组到达H时经过了多少个路由器?


37【2016统考真题】假设下图中的H 3访问Web服务器S时, S为新建的TCP连接分配了20KB(K=1024) 的接收缓存, 最大段长MSS=1KB,平均往返时间RTT=200ms。H 3建立连接时的初始序号为100, 且持续以MSS大小的段向S发送数据, 拥塞窗口初始阈值为32KB; S对收到的每个段进行确认, 并通告新的接收窗口。假定TCP连接建立完成后, S端的TCP接收缓存仅有数据存入而无数据取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TCP连接建立过程中, H 3收到的S发送过来的第二次握手TCP段的SYN和ACK 标志位的值分别是多少?确认序号是多少?
2)H3收到的第8个确认段所通告的接收窗口是多少?此时H3的拥塞窗口变为多少? H3的发送窗口变为多少?
3)H3的发送窗口等于0时,下一个待发送的数据段序号是多少?H3从发送第1个数据段到发送窗口等于0时刻为止,平均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忽略段的传输延时。)
4)若H3与S之间通信已经结束,在t时刻H3请求断开该连接,则从t时刻起,S释放该连接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答:
1)本小题考查TCP连接建立过程,需要考生掌握如下图所示的细节。
在本题中,H3收到的S发送过来的第二次握手TCP段的SYN和ACK标志位的值都为1,这是对H3发来的TCP连接请求的确认;由于题目给定H3建立连接时的初始序号为100,则该确认报文段的确认序号为100+1=101
2)本小题的解题细节如下所示,
从上图可知,H3收到的第8个确认段所通告的接收窗口是12KB;此时H3的拥塞窗口变为9KB;H3的发送窗口变为9KB
3)根据题意,可将小题2)中的解题步骤继续进行,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当H3的发送窗口等于0时,H3已发送了20个TCP段,每个1KB(1024B);由于题目给定H3建立TCP连接时的初始序号为100,则当H3的发送窗口等于0时,下一个待发送段的序号为20×1024+101=20581。
H3从发送第1个TCP段到发送窗口等于0时刻止,共经历了5个RTT(往返时延),共发送了20个TCP段,每个1KB(1024B),题目给定RTT(往返时延)=200ms,因此可计算H3的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为(20×1KB)÷ (5×200ms)= 20.48kB/s。
4)本小题考查TCP连接释放过程,需要考生掌握如下图所示的细节。

本小题给定TCP客户端H3与TCP服务器端S之间通信已经结束,在t时刻H3请求断开该连接;结合上图可知,S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 seq=u)后立即给H3发出确认(ACK=1, seq=v, ack=u+1),然后进入CLOSED-WAIT(关闭等待)状态。由于题目给定通信已经结束,也就是S没有数据段要发送给H3了,因此立即给H3发送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 ACK=1, seq=w, ack=u+1),然后进入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对于本题可认为上图中的CLOSED-WAIT状态和FIN-WAIT-2状态的持续时间几乎不存在。H3在收到S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必须对此发出确认(ACK=1, seq=u+1, ack=w+1),当S收到该确认时,进入CLOSE(关闭)状态。
综上所述,若H3与S之间通信已经结束,在t时刻H3请求断开该连接,则从t时刻起,S释放该连接所需的最短时间为1个往返时延RTT加1个端到端传播时延(也就是RTT的一半),共1.5个RTT,即1.5×200ms=300ms。

38某主机的MAC地址为00-15-C5-C1-5E-28,IP地址为10.2.128.100(私有地址)。图1是网络拓扑, 图2是该主机进行Web请求的一个以太网数据帧前80B的十六进制及ASCII码内容。


请参考图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Web服务器的IP地址是什么?该主机的默认网关的MAC地址是什么?
2)该主机在构造图2的数据帧时,使用什么协议确定目的MAC地址?封装该协议请求报文的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什么?
3)设HTT.1协议以持续的非流水线方式工作, 一次请求-响应时间为RTT,hn.rfe.html页面引用了5幅JPEG小困像,问从发出图2中的Web请求开始到浏览器收到全部内容为止,需要多少个RTT?
4)该帧所封装的IP分组经过路由器R转发时,需修改IP分组头中的哪些字段?
注:以太网数据帧结构和IP分组头结构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答:
1)以太网帧的数据部分是IP数据报,只要数出相应字段所在的字节即可。由图3可知以太网帧头部有6+6+2=14B,由图3可知IP数据报首部的目的IP地址字段前有4x4=16B,从图2的帧第1字节开始数14+16=30B,得目的IP地址为40.aa.62.20(十六进制),转换成十进制为64.170.98.32。由图2可知以太网帧的前6字节00-21-27-21-51-ee是目的MAC地址, 即为主机的默认网关10.2.128.1端口的MAC地址。
2)ARP 协议解决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问题。主机的 ARP 进程在本以太网以广播的形式发送 ARP 请求分组,在以太 网上广播 时,以太网帧的目的地址为 1,即 FF-FF-FF-FF-FF-FF。
3)HTTP/1.1 协议以持续的非流水线方式工作时,服务器在发送响应后仍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段连接,客户机在收到前一个响应后才能发送下一个请求。第一个 RTT 用于请求 web页面,客户机收到第一个请求的响应后(还有五个请求未发送),每访问一次对象就用去一个RTT。故共 1+5=6 个 RTT 后浏览器收到部内容。
4)私有地址和 Internet 上的主机通信时,须有 NAT 路由器进行网络地址转换,把 IP 数据报的源 IP 地址(本题为私有地址 10.2.128.100)转换为 NAT 路由器的一个球 IP 地址(本题为 101.12.123.15)。因此,源 IP 地址字段 0a 02 80 64 变为 65 0c 7b 0f。IP 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生存时间 TTL 值就减 1,并重新计算首部校验和。若 IP 分组的长度超过输出链路的 MTU,则总长度字段、标志字段、片偏移字段也要发生变化。
注意,图2中每行前 4bit 是数据帧的字节计数,不属于以太网数据帧的内容。

39 某网络拓扑如图所示,其中路由器内网接口、DHCP服务器、WWW服务器与主机1均采用静态IP地址配置,相关地址信息见图中标注;主机2~主机N通过DHCP服务器动态获取IP地址等配置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DHCP服务器可为主机2~主机N动态分配IP地址的最大范围是什么?主机2使用DHCP协议获取IP地址的过程中,发送的封装DHCP Discover报文的IP分组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是什么?
2)若主机2的ARP表为空,则该主机访问Internet时,发出的第一个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什么?封装主机2发往Internet的IP分组的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什么?
3)若主机1的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分别配置为255.255.255.0和111.123.15.2,则该主机是否能访问WWW服务器?是否能访问Internet?请说明理由。

1)连接在以太网交换机上的主机1N、WWW服务器、DHCP服务器、路由器的内网接口,它们同属于一个以太网。根据题目所给的相关CIDR地址(例如,路由器的内网接口IP地址为111.123.15.1/24)可知,该以太网所拥有的CIDR地址块为111.123.15.0/24,网络前缀为24比特,共有IP地址数量为2(32-24)=256个。其中,最小地址111.123.15.0是该以太网的网络地址,最大地址111.123.15.255是该以太网的广播地址。最小地址和最大地址之间的地址111.123.15.1111.123.15.254可以分配给该以太网中的各接口。其中,地址111.123.15.1已分配给路由器的内网接口,地址111.123.15.2已分配给DHCP服务器,地址111.123.15.3已分配给WWW服务器,地址111.123.15.4已分配给主机1。综上所述,DHCP服务器可为主机2N动态分配IP地址的最大范围是111.123.15.5 ~ 111.123.15.254。
2)主机2发送的封装有DHCP Discover报文的IP分组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是0.0.0.0和255.255.255.255。
主机2访问Internet时,会将封装有IP分组的以太网帧发送给路由器,由路由器帮其转发。由于题目给定主机2的ARP表为空,这表明主机2只知道路由器内网接口的IP地址,但不知道该接口的MAC地址,于是主机2的ARP进程会首先发送ARP广播请求,询问路由器内网接口的MAC地址,该ARP广播请求被封装在以太网帧中进行广播发送,帧的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路由器收到该ARP广播请求后会给主机2发回ARP单播响应,其中封装有路由器内网接口的MAC地址,主机2收到该单播响应后就知道了路由器内网接口的MAC地址,于是就可以将之前待发送的IP分组封装成以太网帧发送给路由器,帧的目的MAC地址为路由器内网接口的MAC地址00-a1-a1-a1-a1-a1。
综上所述,可以回答题目如下:若主机2的ARP表为空,则该主机访问Internet时,发出的第一个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封装主机2发往Internet的IP分组的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00-a1-a1-a1-a1-a1。
3)主机1能访问WWW服务器,但不能访问Internet。由于主机1的子网掩码配置正确而默认网关IP地址被错误地配置为111.123.15.2(正确IP地址是111.123.15.1),所以主机1可以访问在同一个子网内的WWW服务器,但当主机1访问Internet时,主机1发出的IP分组会被路由到错误的默认网关(111.123.15.2),从而无法到达目的主机。

40、假设所有域名服务器均采用迭代查询方式进行域名解析。当H4访问规范域名为www.abc.xyz.com的网站时,域名服务器201.1.1.1在完成该域名解析过程中,可能发出DNS查询的最少和最多次数分别是___ 。


A. 0,3 B. 1,3 C. 0,4 D. 1,4
最少:本地有缓存-0
最多:本地无缓存-根+顶级(.com)+权限(xyz.com)+权限(abc.xyz.com)=4

41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路由器R1只有到达子网192.168.1.0/24的路由。为使R1可以将IP分组正确地路由到图中的所有子网,则在R1中需要增加的一条路由(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是( )。

子网192.168.1.0/24是路由器R1的直连网段,R1路由表里默认就有这一条路由,对于路由器R2来说子网192.168.2.0/25和子网192.168.2.128/25也是他的直连网段,R2的路由表里默认也有这两个子网的路由信息. 如果实现R1可以将IP分组正确路由到途中的所有子网,那么从路由的角度来讲,就是R1必须要有到达子网192.168.2.0/25和子网192.168.2.128/25这两个网段的路由,从拓扑图看,需要把在R1路由表里添加这两个子网的路由信息,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1.2
192.168.2.1 255.255.255.128 192.168.1.2
这是两条路由,如果要实现一条路由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就涉及到我们看这两条路由能不能合并成一条,或者说用一条路由代替这两个路由,这就要用到子网合并,也就是我们说的构建超网,这两个子网可以合并成 192.168.2.0/24,所以路由信息就可以修改为一条: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1.2

计算机网络1-6章考研题相关推荐

  1.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考研题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考研题 文章目录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考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统考真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是( ) 2.[2009统考真题]在OSI参考模型中, 自下 ...

  2. 计算机网络 第三章 课后题答案

    英文版教材第三章 1.2.3.4.6.7.9.11.14.15.16, 补充题1 一个上层分组(数据包)被分为 10 帧,每帧有 80%可能无损到达.如果在数据链路层没有差错控制,该报文要平均传送多少 ...

  3. 计算机网络 第六章 课后题答案

    英文版教材第六章 8.10.11.18.19.21.22.25.26.27.28.补充题 比较传输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区别(此处数据链路层不包含MAC子层) 比较网络层的端到端和传输层的端到端的区别. 传 ...

  4. 计算机网络第一二三章计算题,计算机网络第3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习题(物理层) 一.名词解释 1. ______ 基带传输 2. ______ 频带传输 3. ______ 线路交换 4. ______ 数据报 5. ______ 虚电路 6. ______ ...

  5. 计算机网络笔记(王道考研)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内容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2023考研计算机网络课程所做的笔记. 感谢LY,他帮我做了一部分笔记.其中第四章网络层各小节的顺序稍微做了下调整,和上课老师讲的先后顺序稍有不同,但内容是完整的. 课程内容 ...

  6. 计算机网络笔记(王道考研) 第五章:传输层

    内容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2023考研计算机网络课程所做的笔记. 感谢LY,他帮我做了一部分笔记.其中第四章网络层各小节的顺序稍微做了下调整,和上课老师讲的先后顺序稍有不同,但内容是完整的. 课程内容 ...

  7. 计算机网络笔记(王道考研) 第四章:网络层

    内容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2023考研计算机网络课程所做的笔记. 感谢LY,他帮我做了一部分笔记.其中第四章网络层各小节的顺序稍微做了下调整,和上课老师讲的先后顺序稍有不同,但内容是完整的. 课程内容 ...

  8. 计算机网络笔记(王道考研) 第六章:应用层

    内容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2023考研计算机网络课程所做的笔记. 感谢LY,他帮我做了一部分笔记.其中第四章网络层各小节的顺序稍微做了下调整,和上课老师讲的先后顺序稍有不同,但内容是完整的. 课程内容 ...

  9.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汇总(考研用)——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汇总(考研用)--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本文参考于<2021年计算机网络考研复习指导>(王道考研),<计算机网络> 思维导图: 文章目录 计算机网络知识 ...

最新文章

  1. “AI下乡”:华为和袁隆平一起种海水稻,欲改造1亿亩良田
  2. go安装goctl进行Go Dockefile的自动生成
  3. html 自动排序代码,SEO中常用HTML代码大全,及权重排序
  4. 基于FFmpeg的封装格式MP4(TS)
  5. 图标和文字跟着div比例放大缩小_【方法技巧】高考地理越来越重视基本概念的考查,看高中地理如何考查比例尺的判读和应用,附专项练习...
  6.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学习笔记(三)
  7. php获取省市区区划代码,使用PHP解析行政区划代码
  8. rose服务器系统,Rose HA for windows
  9. 室内空气流动原理图_空气流动基本原理
  10. 清洁机器人--屏幕显示LCD方案之MCU SPI 接口驱动ST7789 LCD显示
  11. java 动态修改配置文件_Java 项目中一种简单的动态修改配置即时生效的方式 WatchService...
  12. flyway最佳生产实践
  13. python读取图片、保存图片的方法
  14. 使用SQL Server管理数据表
  15. bootstrap实现网页手风琴--博客园老牛大讲堂
  16. The return type of function ‘main(WordCountToObject.java:28)‘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automatically,
  17. LiteOs代码目录结构
  18. 实战小例子 | 经典坦克大战的python实现
  19. 使用python抓取美团商家信息
  20. JavaEE开发的颠覆者 Spring Boot实战 学习总结一

热门文章

  1. 大数据分析步骤及分析方法详解
  2. ARM基础(1):Cortex-M3的核心寄存器和特殊寄存器
  3. KeyTweak 键盘按键功能修改
  4. 1000多个谷歌广告应该排除的关键词:全面清单
  5. Match Points CodeForces 1156C 二分答案
  6. abap 发票冲销VF11的BAPI:BAPI_BILLINGDOC_CANCEL1
  7. python读取excel的公司名称信息,并爬虫获取公司的经营范围信息,回填到excel中
  8. 计算机连不了无线网络,如何解决电脑连接不上家里路由器的无线网
  9. 【产业互联网周报】奇安信科创板IPO过会;声网Agora登陆纳斯达克;国产光刻机双工件台供应商华卓精科科创板IPO获受理...
  10. 双击背面截图_ios14怎么双击后盖截图 苹果双击背面截图原理详解[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