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矩阵的运算

4.1 矩阵的运算

1、数域K上两个矩阵称为相等,如果它们的行数相等,列数也相等,并且它们的所有元素对应相等。

2、定义1:设 A = ( a i j ) , B = ( b i j ) A=(a_{ij}),B=(b_{ij}) A=(aij​),B=(bij​)都是数域K上 s × n s \times n s×n矩阵,令
C = ( a i j + b i j ) s × n , C=(a_{ij}+b_{ij})_{s \times n}, C=(aij​+bij​)s×n​,
则称矩阵C是矩阵A与B的和,记作 C = A + B C=A+B C=A+B。

3、定义2:设 A = ( a i j ) A=(a_{ij}) A=(aij​)是数域K上 s × n s \times n s×n矩阵, k ∈ K k\in K k∈K,令
M = ( k a i j ) s × n , M=(ka_{ij})_{s \times n}, M=(kaij​)s×n​,
则称矩阵M是k与矩阵A的数量乘积,记作 M = k A M=kA M=kA。

4、设 A = ( a i j ) A=(a_{ij}) A=(aij​),矩阵 ( − a i j ) (-a_{ij}) (−aij​)称为A的负矩阵,记作—A。容易验证,矩阵的加法与数量乘法运算满足类似于n维向量的加法与数量乘法所满足的8条运算法则。并可由负矩阵概念定义矩阵减法运算。

5、定义3:设 A = ( a i j ) s × n A=(a_{ij})_{s \times n} A=(aij​)s×n​, B = ( b i j ) n × m B=(b_{ij})_{n \times m} B=(bij​)n×m​,令
C = ( c i j ) s × m , C=(c_{ij})_{s \times m}, C=(cij​)s×m​,
其中
c i j = a i 1 b 1 j + a i 2 b 2 j + ⋯ + a i n b n j = ∑ k = 1 n a i k b k j , i = 1 , 2 , … , s ; j = 1 , 2 , … , m . c_{ij}=a_{i1}b_{1j}+a_{i2}b_{2j}+\dots+a_{in}b_{nj}=\sum_{k=1}^n a_{ik}b_{kj}\, ,\, i=1,2,\dots,s;j=1,2,\dots,m. cij​=ai1​b1j​+ai2​b2j​+⋯+ain​bnj​=k=1∑n​aik​bkj​,i=1,2,…,s;j=1,2,…,m.
则称矩阵C为矩阵A与矩阵B的乘积,记作 C = A B C=AB C=AB。

注:

(1)只有左矩阵的列数与右矩阵的行数相同的两个矩阵才能相乘;

(2)乘积矩阵的 ( i , j ) (i,j) (i,j)元等于左矩阵的第 i i i行与右矩阵的第 j j j列的对应元素的乘积之和;

(3)乘积矩阵的行数等于左矩阵的行数,乘积矩阵的列数等于右矩阵的列数。

6、对于 A B = 0 AB=0 AB=0,若 B ≠ 0 B\not=0 B​=0,则称A是一个左零因子,若 A ≠ 0 A\not=0 A​=0,则称B是是一个右零因子,左零因子和右零因子统称为零因子。显然,零矩阵是零因子,称为平凡的零因子

7、矩阵的乘法适合结合律左右分配律。另与数量乘法一起满足: k ( A B ) = ( k A ) B = A ( k B ) k(AB)=(kA)B=A(kB) k(AB)=(kA)B=A(kB)。

8、主对角线上元素都是1,其余元素为0的n级矩阵称为n级单位矩阵,记作 I n I_n In​,或简记 I I I。 k I kI kI称为数量矩阵

9、若 A B = B A AB=BA AB=BA,则称A与B可交换。数量矩阵与任一同级矩阵可交换。

10、由于矩阵的乘法适合结合律,因此可定义n级矩阵A的非负整数次幂:
A m = def A ⋅ A ⋅ … ⋅ A , m ∈ Z + ; A 0 = def I . \begin{aligned} &A^m\xlongequal{\text{def}}A\cdot A\cdot \ldots\cdot A,\,m\in Z^+;\\ &A^0\xlongequal{\text{def}}I. \end{aligned} ​Amdef A⋅A⋅…⋅A,m∈Z+;A0def I.​
容易看出,对于任意自然数 k , l k,l k,l有:
A k A l = A k + l , ( A k ) l = A k l . A^kA^l=A^{k+l},\,(A^k)^l=A^{kl}. AkAl=Ak+l,(Ak)l=Akl.
注:由于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故一般来说, ( A B ) k ≠ A k B k (AB)^k\not=A^kB^k (AB)k​=AkBk。

11、对于矩阵转置有:
( 1 ) ( A + B ) ′ = A ′ + B ′ ; ( 2 ) ( k A ) ′ = k A ′ ; ( 3 ) ( A B ) ′ = B ′ A ′ . \begin{aligned} (1)\qquad&(A+B)'=A'+B';\\ (2)\qquad&(kA)'=kA';\\ (3)\qquad&(AB)'=B'A'. \end{aligned} (1)(2)(3)​(A+B)′=A′+B′;(kA)′=kA′;(AB)′=B′A′.​

4.2 特殊矩阵

1、对角矩阵

定义1: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0的方阵称为对角矩阵,简记作: d i a g { d 1 , d 2 , … , d n } diag\{d_1,d_2,\dots,d_n\} diag{d1​,d2​,…,dn​}。

命题1:用一个对角矩阵左(右)乘一个矩阵A,就相当于用对角矩阵的主对角元分别去乘A的相应的行(列)。

2、基本矩阵

定义2:只有一个元素是1,其余元素全为0的矩阵称为基本矩阵。 ( i , j ) (i,j) (i,j)元为1的基本矩阵记作 E i j E_{ij} Eij​。故:
A = ( a i j ) s × n = [ a 11 a 12 . . . a 1 n a 21 a 22 . . . a 2 n ⋮ ⋮ ⋮ a s 1 a s 2 . . . a s n ] = a 11 E 11 + a 12 E 12 + ⋯ + a s n E s n = ∑ i = 1 s ∑ j = 1 n a i j E i j . A=(a_{ij})_{s \times n}=\begin{bmatrix} a_{11} & a_{12} & ... & a_{1n} \\ a_{21} & a_{22} & ... & a_{2n} \\ \vdots & \vdots & & \vdots \\ a_{s1} & a_{s2} & ... & a_{sn} \end{bmatrix}=a_{11}E_{11}+a_{12}E_{12}+\dots+a_{sn}E_{sn}=\sum_{i=1}^s\sum_{j=1}^n a_{ij}E_{ij}. A=(aij​)s×n​=⎣⎢⎢⎢⎡​a11​a21​⋮as1​​a12​a22​⋮as2​​.........​a1n​a2n​⋮asn​​⎦⎥⎥⎥⎤​=a11​E11​+a12​E12​+⋯+asn​Esn​=i=1∑s​j=1∑n​aij​Eij​.

命题2:用 E i j E_{ij} Eij​左乘一个矩阵A,就相当于把A的第j行搬到第i行的位置,而乘积矩阵的其余行全为零行;用 E i j E_{ij} Eij​右乘一个矩阵A,就相当于把A的第j列搬到第i列的位置,而乘积矩阵的其余列全为零列。故:
E i j E k l = { E i l 当 k = j ; 0 当 k ≠ j . E i j A E k l = a j k E i l . \begin{aligned} &E_{ij}E_{kl}= \begin{cases} E_{il}&当k=j; \\ 0&当k\not=j. \end{cases} \\ &E_{ij}AE_{kl}=a_{jk}E_{il}. \end{aligned} ​Eij​Ekl​={Eil​0​当k=j;当k​=j.​Eij​AEkl​=ajk​Eil​.​
3、上(下)三角矩阵

定义3:主对角线下(上)方元素全为0的方阵称为上(下)三角矩阵。

A为上三角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
a i j = 0 , 当 i > j . A = ∑ i = 1 n ∑ j = 1 n a i j E i j . a_{ij}=0,当i>j.\, A=\sum_{i=1}^n\sum_{j=1}^n a_{ij}E_{ij}. aij​=0,当i>j.A=i=1∑n​j=1∑n​aij​Eij​.
命题3:两个n级上三角矩阵A与B的乘积仍为上三角矩阵,并且AB的主对角线元素等于A与B的相应主对角元的乘积。两个n级下三角矩阵A与B的乘积仍为下三角矩阵,并且AB的主对角线元素等于A与B的相应主对角元的乘积。

4、初等矩阵

定义4:由单位矩阵经过一次初等行(列)变换得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容易得出,初等矩阵只有下面三种类型:

I → ( j ) + ( i ) ⋅ k P ( j , i ( k ) ) , I → ( i , j ) P ( i , j ) , I → ( i ) ⋅ c P ( i ( c ) ) , c ≠ 0 ; \begin{aligned} &I\xrightarrow{(j)+(i)\cdot k}P(j,i(k)),\\ &I\xrightarrow{(i,j)}P(i,j),\\ &I\xrightarrow{(i)\cdot c}P(i(c)),\, c\not=0; \end{aligned} ​I(j)+(i)⋅k ​P(j,i(k)),I(i,j) ​P(i,j),I(i)⋅c ​P(i(c)),c​=0;​
设A是一个 s × n s \times n s×n矩阵,它的行向量组是 γ 1 , γ 2 , … , γ s \gamma_1,\gamma_2,\dots,\gamma_s γ1​,γ2​,…,γs​;列向量组是 α 1 , α 2 , … , α n \alpha_1,\alpha_2,\dots,\alpha_n α1​,α2​,…,αn​。则
P ( j , i ( k ) ) A = [ 1 ⋱ 1 ⋮ ⋱ k … 1 ⋱ 1 ] [ γ 1 γ 2 ⋮ γ s ] = [ γ 1 ⋮ γ i ⋮ k γ i + γ j ⋮ γ s ] , A P ( j , i ( k ) ) = ( α 1 , α 2 , … , α n ) [ 1 ⋱ 1 ⋮ ⋱ k … 1 ⋱ 1 ] = ( α 1 , … , α i + k α j , … , α j , … , α n ) \begin{aligned} &P(j,i(k))A=\begin{bmatrix} 1 & & & & & & \\ &\ddots& & & & & \\ & & 1 & & & & \\ & &\vdots&\ddots& & & \\ & & k &\dots &1 & & \\ & & & & &\ddots& \\ & & & & &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gamma_1 \\ \gamma_2 \\ \vdots \\ \gamma_s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gamma_1 \\ \vdots \\ \gamma_i \\ \vdots \\ k\gamma_i+\gamma_j \\ \vdots \\ \gamma_s \end{bmatrix} ,\\ &AP(j,i(k))=(\alpha_1,\alpha_2,\dots,\alpha_n)\begin{bmatrix} 1 & & & & & & \\ &\ddots& & & & & \\ & & 1 & & & & \\ & &\vdots&\ddots& & & \\ & & k &\dots &1 & & \\ & & & & &\ddots& \\ & & & & & & 1 \end{bmatrix}=(\alpha_1,\dots,\alpha_i+k\alpha_j,\dots,\alpha_j,\dots,\alpha_n) \end{aligned} ​P(j,i(k))A=⎣⎢⎢⎢⎢⎢⎢⎢⎢⎢⎡​1​⋱​1⋮k​⋱…​1​⋱​1​⎦⎥⎥⎥⎥⎥⎥⎥⎥⎥⎤​⎣⎢⎢⎢⎡​γ1​γ2​⋮γs​​⎦⎥⎥⎥⎤​=⎣⎢⎢⎢⎢⎢⎢⎢⎢⎢⎢⎢⎡​γ1​⋮γi​⋮kγi​+γj​⋮γs​​⎦⎥⎥⎥⎥⎥⎥⎥⎥⎥⎥⎥⎤​,AP(j,i(k))=(α1​,α2​,…,αn​)⎣⎢⎢⎢⎢⎢⎢⎢⎢⎢⎡​1​⋱​1⋮k​⋱…​1​⋱​1​⎦⎥⎥⎥⎥⎥⎥⎥⎥⎥⎤​=(α1​,…,αi​+kαj​,…,αj​,…,αn​)​
由上诉看出:
用 P ( j , i ( k ) ) 左 乘 A , 就 相 当 于 把 A 的 第 i 行 的 k 倍 加 到 第 j 行 上 , 其 余 行 不 变 ; 用 P ( j , i ( k ) ) 右 乘 A , 就 相 当 于 把 A 的 第 j 列 的 k 倍 加 到 第 i 列 上 , 其 余 列 不 变 ; 用 P ( i , j ) 左 ( 右 ) 乘 A , 就 相 当 于 把 A 的 第 i 行 ( 列 ) 与 第 j 行 ( 列 ) 互 换 , 其 余 行 ( 列 ) 不 变 ; 用 P ( i ( c ) ) ( c ≠ 0 ) 左 ( 右 ) 乘 A , 就 相 当 于 用 c 乘 A 的 第 i 行 ( 列 ) , 其 余 行 ( 列 ) 不 变 。 \begin{aligned} &用P(j,i(k))左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i行的k倍加到第j行上,其余行不变;\\ &用P(j,i(k))右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j列的k倍加到第i列上,其余列不变;\\ &用P(i,j)左(右)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i行(列)与第j行(列)互换,其余行(列)不变;\\ &用P(i(c))(c\not=0)左(右)乘A,就相当于用c乘A的第i行(列),其余行(列)不变。 \end{aligned} ​用P(j,i(k))左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i行的k倍加到第j行上,其余行不变;用P(j,i(k))右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j列的k倍加到第i列上,其余列不变;用P(i,j)左(右)乘A,就相当于把A的第i行(列)与第j行(列)互换,其余行(列)不变;用P(i(c))(c​=0)左(右)乘A,就相当于用c乘A的第i行(列),其余行(列)不变。​
定理1:用初等矩阵左(右)乘一个矩阵A,就相当于A作了一次相应的初等行(列)变换。

5、对称矩阵

定义5:一个矩阵A如果满足 A ′ = A A'=A A′=A,那么称A是对称矩阵

命题4:设A、B都是数域K上的n级对称矩阵,则 A + B , k A ( k ∈ K ) A+B,kA(k\in K) A+B,kA(k∈K)都是对称矩阵。

命题5:设A、B都是数域K上的n级对称矩阵,则AB为对称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与B可交换。

6、斜对称矩阵

定义6:一个矩阵A如果满足 A ′ = − A A'=-A A′=−A,那么称A是斜对称矩阵

命题6:数域K上奇数级斜对称矩阵的行列式等于0。

4.3 矩阵乘积的秩与行列式

1、定理1:设 A = ( a i j ) s × n , B = ( b i j ) n × m , 则 : r a n k ( A B ) ⩽ m i n { r a n k ( A ) , r a n k ( B ) } . A=(a_{ij})_{s \times n},B=(b_{ij})_{n \times m},则:rank(AB)\leqslant min\{rank(A),rank(B)\}. A=(aij​)s×n​,B=(bij​)n×m​,则:rank(AB)⩽min{rank(A),rank(B)}.

2、定理2:设 A = ( a i j ) n × n , B = ( b i j ) n × n , 则 : ∣ A B ∣ = ∣ A ∣ ∣ B ∣ . A=(a_{ij})_{n \times n},B=(b_{ij})_{n \times n},则:|AB|=|A||B|. A=(aij​)n×n​,B=(bij​)n×n​,则:∣AB∣=∣A∣∣B∣.

3、定理3(Binet-Cauchy公式): A = ( a i j ) s × n , B = ( b i j ) n × s , A=(a_{ij})_{s \times n},B=(b_{ij})_{n \times s}, A=(aij​)s×n​,B=(bij​)n×s​,
( 1 ) 如 果 s > n , 那 么 ∣ A B ∣ = 0 ; ( 2 ) 如 果 s ⩽ n , 那 么 ∣ A B ∣ 等 于 A 的 所 有 s 阶 子 式 与 B 的 相 应 s 阶 子 式 的 乘 积 之 和 , 即 ∣ A B ∣ = ∑ 1 ⩽ v 1 < v 2 < ⋯ < v s ⩽ n A ( 1 , 2 , … , s v 1 , v 2 , … , v s ) ⋅ B ( v 1 , v 2 , … , v s 1 , 2 , … , s ) . \begin{aligned} &(1)如果s>n,那么|AB|=0;\\ &(2)如果s\leqslant n,那么|AB|等于A的所有s阶子式与B的相应s阶子式的乘积之和,即\\ &|AB|=\sum_{1\leqslant v_1<v_2<\dots<v_s\leqslant n} A\begin{pmatrix} 1,2,\dots,s \\ v_1,v_2,\dots,v_s \end{pmatrix}\cdot B\begin{pmatrix} v_1,v_2,\dots,v_s \\ 1,2,\dots,s \end{pmatrix}. \end{aligned} ​(1)如果s>n,那么∣AB∣=0;(2)如果s⩽n,那么∣AB∣等于A的所有s阶子式与B的相应s阶子式的乘积之和,即∣AB∣=1⩽v1​<v2​<⋯<vs​⩽n∑​A(1,2,…,sv1​,v2​,…,vs​​)⋅B(v1​,v2​,…,vs​1,2,…,s​).​
4、命题1:设 A = ( a i j ) s × n , B = ( b i j ) n × s , 设 正 整 数 r ⩽ s A=(a_{ij})_{s \times n},B=(b_{ij})_{n \times s},设正整数r\leqslant s A=(aij​)s×n​,B=(bij​)n×s​,设正整数r⩽s,
( 1 ) 如 果 r > n , 那 么 A B 的 所 有 r 阶 子 式 都 等 于 0 ; ( 2 ) 如 果 r ⩽ n , 那 么 A B 的 任 一 r 阶 子 式 为 A B ( i 1 , i 2 , … , i r j 1 , j 2 , … , j r ) = ∑ 1 ⩽ v 1 < v 2 < ⋯ < v r ⩽ n A ( i 1 , i 2 , … , i r v 1 , v 2 , … , v r ) ⋅ B ( v 1 , v 2 , … , v r j 1 , j 2 , … , j r ) . \begin{aligned} &(1)如果r>n,那么AB的所有r阶子式都等于0;\\ &(2)如果r\leqslant n,那么AB的任一r阶子式为\\ &AB\begin{pmatrix} i_1,i_2,\dots,i_r \\ j_1,j_2,\dots,j_r \end{pmatrix}=\sum_{1\leqslant v_1<v_2<\dots<v_r\leqslant n} A\begin{pmatrix} i_1,i_2,\dots,i_r \\ v_1,v_2,\dots,v_r \end{pmatrix}\cdot B\begin{pmatrix} v_1,v_2,\dots,v_r \\ j_1,j_2,\dots,j_r \end{pmatrix}. \end{aligned} ​(1)如果r>n,那么AB的所有r阶子式都等于0;(2)如果r⩽n,那么AB的任一r阶子式为AB(i1​,i2​,…,ir​j1​,j2​,…,jr​​)=1⩽v1​<v2​<⋯<vr​⩽n∑​A(i1​,i2​,…,ir​v1​,v2​,…,vr​​)⋅B(v1​,v2​,…,vr​j1​,j2​,…,jr​​).​
5、矩阵A的一个子式如果行指标与列指标相同,那么称它为A的一个主子式

4.4 可逆矩阵

1、定义1:对于数域K上矩阵A,如果存在数域K上矩阵B,使得
A B = B A = I (1) AB=BA=I \tag{1} AB=BA=I(1)
那么称A是可逆矩阵(或非奇异矩阵)。

2、定义2:如果A是可逆矩阵,那么适合(1)式的矩阵B称为A的逆矩阵,记作 A − 1 A^{-1} A−1。 A − 1 A^{-1} A−1是唯一的。

3、定理1:数域K上n级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 ≠ 0 |A|\not=0 ∣A∣​=0。当A可逆时,
A − 1 = 1 ∣ A ∣ A ∗ . (2) A^{-1}=\frac 1 {|A|} A^*. \tag{2} A−1=∣A∣1​A∗.(2)
称 A ∗ A^{*} A∗为A的伴随矩阵。满足 A A ∗ = A ∗ A = ∣ A ∣ I AA^{*}=A^{*}A=|A|I AA∗=A∗A=∣A∣I。

数域K上n级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汇总:
数 域 K 上 n 级 矩 阵 A 可 逆 ⟺ ∣ A ∣ ≠ 0 ⟺ A 为 满 秩 矩 阵 ⟺ A 的 行 ( 列 ) 向 量 组 线 性 无 关 ⟺ A 的 行 ( 列 ) 向 量 组 为 K n 的 一 个 基 ⟺ A 的 行 ( 列 ) 空 间 等 于 K n ⟺ A 可 以 表 示 成 一 些 初 等 矩 阵 的 乘 积 。 \begin{aligned} &数域K上n级矩阵A可逆 \\ \iff&|A|\not=0\\ \iff&A为满秩矩阵\\ \iff&A的行(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 \iff&A的行(列)向量组为K^{n}的一个基\\ \iff&A的行(列)空间等于K^{n}\\ \iff&A可以表示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 \end{aligned} ⟺⟺⟺⟺⟺⟺​数域K上n级矩阵A可逆∣A∣​=0A为满秩矩阵A的行(列)向量组线性无关A的行(列)向量组为Kn的一个基A的行(列)空间等于KnA可以表示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
命题1:设A与B都是数域K上的n级矩阵,如果 A B = I AB=I AB=I,那么A与B都是可逆矩阵,并且 A − 1 = B , B − 1 = A A^{-1}=B,B^{-1}=A A−1=B,B−1=A。

4、可逆矩阵的性质:
性 质 1 : 单 位 矩 阵 I 可 逆 , 且 I − 1 = I 。 性 质 2 : 如 果 A 可 逆 , 那 么 A − 1 也 可 逆 , 且 ( A − 1 ) − 1 = A 。 性 质 3 : 如 果 n 级 矩 阵 A 、 B 都 可 逆 , 那 么 A B 也 可 逆 , 并 且 ( A B ) − 1 = B − 1 A − 1 。 推 广 : ( A 1 A 2 … A s ) − 1 = A s − 1 … A 2 − 1 A 1 − 1 。 性 质 4 : 如 果 A 可 逆 , 那 么 A ′ 也 可 逆 , 并 且 ( A ′ ) − 1 = ( A − 1 ) ′ 。 性 质 5 : 可 逆 矩 阵 经 过 初 等 行 变 换 化 成 的 简 化 行 阶 梯 形 矩 阵 一 定 是 单 位 矩 阵 。 性 质 6 : 矩 阵 A 可 逆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是 它 可 以 表 示 成 一 些 初 等 矩 阵 的 乘 积 。 性 质 7 : 用 一 个 可 逆 矩 阵 左 ( 右 ) 乘 一 个 矩 阵 A , 不 改 变 A 的 秩 。 \begin{aligned} &性质1:单位矩阵I可逆,且I^{-1}=I。\\ &性质2:如果A可逆,那么A^{-1}也可逆,且(A^{-1})^{-1}=A。\\ &性质3:如果n级矩阵A、B都可逆,那么AB也可逆,并且(AB)^{-1}=B^{-1}A^{-1}。推广:(A_1A_2\dots A_s)^{-1}=A_s^{-1}\dots A_2^{-1}A_1^{-1}。\\ &性质4:如果A可逆,那么A'也可逆,并且(A')^{-1}=(A^{-1})'。\\ &性质5:可逆矩阵经过初等行变换化成的简化行阶梯形矩阵一定是单位矩阵。\\ &性质6: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可以表示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 &性质7:用一个可逆矩阵左(右)乘一个矩阵A,不改变A的秩。 \end{aligned} ​性质1:单位矩阵I可逆,且I−1=I。性质2:如果A可逆,那么A−1也可逆,且(A−1)−1=A。性质3:如果n级矩阵A、B都可逆,那么AB也可逆,并且(AB)−1=B−1A−1。推广:(A1​A2​…As​)−1=As−1​…A2−1​A1−1​。性质4:如果A可逆,那么A′也可逆,并且(A′)−1=(A−1)′。性质5:可逆矩阵经过初等行变换化成的简化行阶梯形矩阵一定是单位矩阵。性质6: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可以表示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性质7:用一个可逆矩阵左(右)乘一个矩阵A,不改变A的秩。​

5、初等变换法求逆矩阵:
( A , I ) → 初等行变换 ( I , A − 1 ) (A,I)\xrightarrow{\text{初等行变换}}(I,A^{-1}) (A,I)初等行变换 ​(I,A−1)

4.5 矩阵的分块

1、对于分块矩阵 A = [ A 1 A 2 A 3 A 4 ] , A ′ = [ A 1 ′ A 3 ′ A 2 ′ A 4 ′ ] A=\begin{bmatrix}A_1&A_2\\A_3&A_4 \end{bmatrix},A'=\begin{bmatrix}A_1'&A_3'\\A_2'&A_4' \end{bmatrix} A=[A1​A3​​A2​A4​​],A′=[A1′​A2′​​A3′​A4′​​]。

2、分块矩阵相乘需满足下列条件:
( 1 ) 左 矩 阵 的 列 组 数 等 于 右 矩 阵 的 行 组 数 ; ( 2 ) 左 矩 阵 每 个 列 组 所 含 列 数 等 于 右 矩 阵 相 应 行 组 所 含 行 数 。 \begin{aligned} &(1)左矩阵的列组数等于右矩阵的行组数;\\ &(2)左矩阵每个列组所含列数等于右矩阵相应行组所含行数。 \end{aligned} ​(1)左矩阵的列组数等于右矩阵的行组数;(2)左矩阵每个列组所含列数等于右矩阵相应行组所含行数。​
3、命题1: 设 A 是 s × n 矩 阵 , B 是 n × m 矩 阵 , B 的 列 向 量 组 为 β 1 , β 2 , … , β m 。 则 设A是s \times n矩阵,B是n \times m矩阵,B的列向量组为\beta_1,\beta_2,\dots,\beta_m。则 设A是s×n矩阵,B是n×m矩阵,B的列向量组为β1​,β2​,…,βm​。则
A B = A ( β 1 , β 2 , … , β m ) = ( A β 1 , A β 2 , … , A β m ) . AB=A(\beta_1,\beta_2,\dots,\beta_m)=(A\beta_1,A\beta_2,\dots,A\beta_m). AB=A(β1​,β2​,…,βm​)=(Aβ1​,Aβ2​,…,Aβm​).
推论1: 设 A s × n ≠ 0 , B n × m 的 列 向 量 组 是 β 1 , β 2 , … , β m 。 则 设A_{s \times n}\not=0,B_{n \times m}的列向量组是\beta_1,\beta_2,\dots,\beta_m。则 设As×n​​=0,Bn×m​的列向量组是β1​,β2​,…,βm​。则
A B = 0 ⟺ β 1 , β 2 , … , β m 都 是 齐 次 线 性 方 程 组 A X = 0 的 解 。 AB=\bold 0\iff\beta_1,\beta_2,\dots,\beta_m 都是齐次线性方程组AX=\bold 0的解。 AB=0⟺β1​,β2​,…,βm​都是齐次线性方程组AX=0的解。
推论2: 设 A s × n ≠ 0 , B n × m 的 列 向 量 组 是 β 1 , β 2 , … , β m ; C s × m 的 列 向 量 组 是 δ 1 , δ 2 , … , δ m 。 则 设A_{s \times n}\not=0,B_{n \times m}的列向量组是\beta_1,\beta_2,\dots,\beta_m;C_{s \times m}的列向量组是\delta_1,\delta_2,\dots,\delta_m。则 设As×n​​=0,Bn×m​的列向量组是β1​,β2​,…,βm​;Cs×m​的列向量组是δ1​,δ2​,…,δm​。则
A B = C ⟺ β i 是 线 性 方 程 组 A X = δ i 的 一 个 解 , i = 1 , 2 , … , m . AB=C\iff\beta_i是线性方程组AX=\delta_i的一个解,i=1,2,\dots,m. AB=C⟺βi​是线性方程组AX=δi​的一个解,i=1,2,…,m.
4、分块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 1 ) 把 一 个 块 行 的 左 P 倍 ( P 是 矩 阵 ) 加 到 另 一 个 块 行 上 , 如 [ A 1 A 2 A 3 A 4 ] → ( 2 ) + P ⋅ ( 1 ) [ A 1 A 2 P A 1 + A 3 P A 2 + A 4 ] ; ( 2 ) 互 换 两 个 块 行 的 位 置 ; ( 3 ) 用 一 个 可 逆 矩 阵 左 乘 某 一 块 行 ( 为 的 是 可 以 把 所 得 到 的 分 块 矩 阵 变 回 原 来 的 分 块 矩 阵 ) 。 \begin{aligned} &(1)把一个块行的左P倍(P是矩阵)加到另一个块行上,如\\ &\qquad \begin{bmatrix}A_1&A_2\\A_3&A_4 \end{bmatrix}\xrightarrow{(2)+P\cdot (1)} \begin{bmatrix}A_1&A_2\\PA_1+A_3&PA_2+A_4 \end{bmatrix};\\ &(2)互换两个块行的位置;\\ &(3)用一个可逆矩阵左乘某一块行(为的是可以把所得到的分块矩阵变回原来的分块矩阵)。 \end{aligned} ​(1)把一个块行的左P倍(P是矩阵)加到另一个块行上,如[A1​A3​​A2​A4​​](2)+P⋅(1) ​[A1​PA1​+A3​​A2​PA2​+A4​​];(2)互换两个块行的位置;(3)用一个可逆矩阵左乘某一块行(为的是可以把所得到的分块矩阵变回原来的分块矩阵)。​
类似的有分块矩阵的初等列变换。

把单位矩阵分块,并经过一次分块矩阵的初等行(列)变换得到的矩阵称为分块初等矩阵

5、分块对角矩阵: d i a g { A 1 , A 2 , … , A s } , 其 中 A i 是 方 阵 , i = 1 , 2 , … , s . diag\{A_1,A_2,\dots,A_s\},其中A_i是方阵,i=1,2,\dots,s. diag{A1​,A2​,…,As​},其中Ai​是方阵,i=1,2,…,s.

6、分块上(下)三角矩阵:主对角线上子矩阵都是方阵,而位于主对角线上(下)方的所有矩阵都为0。

性质: ∣ A 0 C B ∣ = ∣ A ∣ ∣ B ∣ . \begin{vmatrix} A&0\\C&B\end{vmatrix}=|A||B|. ∣∣∣∣​AC​0B​∣∣∣∣​=∣A∣∣B∣.

7、命题2: 设 A 、 B 分 别 是 s × n 、 n × s 矩 阵 , 则 设A、B分别是s \times n、n \times s矩阵,则 设A、B分别是s×n、n×s矩阵,则
( 1 ) ∣ I n B A I s ∣ = ∣ I s − A B ∣ ; ( 2 ) ∣ I n B A I s ∣ = ∣ I n − B A ∣ ; ( 3 ) ∣ I s − A B ∣ = ∣ I n − B A ∣ . \begin{aligned} &(1)\begin{vmatrix} I_n&B\\ A&I_s\end{vmatrix}=|I_s-AB|;\\ &(2)\begin{vmatrix} I_n&B\\ A&I_s\end{vmatrix}=|I_n-BA|;\\ &(3)|I_s-AB|=|I_n-BA|. \end{aligned} ​(1)∣∣∣∣​In​A​BIs​​∣∣∣∣​=∣Is​−AB∣;(2)∣∣∣∣​In​A​BIs​​∣∣∣∣​=∣In​−BA∣;(3)∣Is​−AB∣=∣In​−BA∣.​
8、命题3: 设 A = [ A 1 A 3 0 A 2 ] , 其 中 A 1 , A 2 都 是 方 阵 。 则 A 可 逆 当 且 仅 当 A 1 , A 2 都 可 逆 , 此 时 设A=\begin{bmatrix}A_1&A_3\\0&A_2 \end{bmatrix},其中A_1,A_2都是方阵。则A可逆当且仅当A_1,A_2都可逆,此时 设A=[A1​0​A3​A2​​],其中A1​,A2​都是方阵。则A可逆当且仅当A1​,A2​都可逆,此时
A − 1 = [ A 1 − 1 − A 1 − 1 A 3 A 2 − 1 0 A 2 − 1 ] . A^{-1}=\begin{bmatrix}A_1^{-1}&-A_1^{-1}A_3A_2^{-1}\\0&A_2^{-1} \end{bmatrix}. A−1=[A1−1​0​−A1−1​A3​A2−1​A2−1​​].

4.6 正交矩阵 ⋅ \cdot ⋅欧几里得空间 R n R^n Rn

1、定义1:实数域上的n级矩阵A如果满足: A A ′ = I AA'=I AA′=I,那么称A是正交矩阵。

命题1:实数域上的n级矩阵A是正交矩阵
⟺ A A ′ = I ⟺ A 可 逆 , 且 A − 1 = A ′ ⟺ A ′ A = I \begin{aligned} &\iff AA'=I\\ &\iff A可逆,且A^{-1}=A'\\ &\iff A'A=I \end{aligned} ​⟺AA′=I⟺A可逆,且A−1=A′⟺A′A=I​
正交矩阵具有下列性质:
( 1 ) I 是 正 交 矩 阵 ; ( 2 ) 若 A 和 B 是 正 交 矩 阵 , 则 A B 也 是 正 交 矩 阵 ; ( 3 ) 若 A 是 正 交 矩 阵 , 则 A − 1 ( 即 A ′ ) 也 是 正 交 矩 阵 ; ( 4 ) 若 A 是 正 交 矩 阵 , 则 ∣ A ∣ = 1 或 − 1 。 \begin{aligned} &(1)I是正交矩阵;\\ &(2)若A和B是正交矩阵,则AB也是正交矩阵;\\ &(3)若A是正交矩阵,则A^{-1}(即A')也是正交矩阵;\\ &(4)若A是正交矩阵,则|A|=1或-1。 \end{aligned} ​(1)I是正交矩阵;(2)若A和B是正交矩阵,则AB也是正交矩阵;(3)若A是正交矩阵,则A−1(即A′)也是正交矩阵;(4)若A是正交矩阵,则∣A∣=1或−1。​
命题2:设实数域上n级矩阵A的行向量组为 γ 1 , … , γ n \gamma_1,\dots,\gamma_n γ1​,…,γn​;列向量组为 α 1 , … , α n \alpha_1,\dots,\alpha_n α1​,…,αn​。则
( 1 ) A 为 正 交 矩 阵 当 且 仅 当 A 的 行 向 量 组 满 足 : γ i γ j ′ = { 1 , 当 i = j , 0 , 当 i ≠ j ; ( 1 ) A 为 正 交 矩 阵 当 且 仅 当 A 的 列 向 量 组 满 足 : α i ′ α j = { 1 , 当 i = j , 0 , 当 i ≠ j . \begin{aligned} &(1)A为正交矩阵当且仅当A的行向量组满足:\gamma_i\gamma_j'=\begin{cases}1,\qquad 当i=j,\\0,\qquad 当i\not=j;\end{cases}\\ &(1)A为正交矩阵当且仅当A的列向量组满足:\alpha_i'\alpha_j=\begin{cases}1,\qquad 当i=j,\\0,\qquad 当i\not=j.\end{cases} \end{aligned} ​(1)A为正交矩阵当且仅当A的行向量组满足:γi​γj′​={1,当i=j,0,当i​=j;​(1)A为正交矩阵当且仅当A的列向量组满足:αi′​αj​={1,当i=j,0,当i​=j.​​
引用Kronecker记号 δ i j , δ i j = { 1 , 当 i = j , 0 , 当 i ≠ j . \delta_{ij},\delta_{ij}=\begin{cases}1,\qquad 当i=j,\\0,\qquad 当i\not=j.\end{cases} δij​,δij​={1,当i=j,0,当i​=j.​。故命题2可简记为:
( 1 ) γ i γ j ′ = δ i j , 1 ⩽ i , j ⩽ n ; ( 2 ) α i ′ α j = δ i j , 1 ⩽ i , j ⩽ n ; \begin{aligned} &(1)\gamma_i\gamma_j'=\delta_{ij},1\leqslant i,j\leqslant n; \\ &(2)\alpha_i'\alpha_j=\delta_{ij},1\leqslant i,j\leqslant n; \end{aligned} ​(1)γi​γj′​=δij​,1⩽i,j⩽n;(2)αi′​αj​=δij​,1⩽i,j⩽n;​

2、定义2: 在 R n 中 , 任 给 α = ( a 1 , a 2 , … , a n ) , β = ( b 1 , b 2 , … , b n ) , 规 定 在R^n中,任给\alpha=(a_1,a_2,\dots,a_n),\beta=(b_1,b_2,\dots,b_n),规定 在Rn中,任给α=(a1​,a2​,…,an​),β=(b1​,b2​,…,bn​),规定
( α , β ) = def a 1 b 1 + a 2 b 2 + ⋯ + a n b n , (1) (\alpha,\beta)\xlongequal{\text{def}}a_1b_1+a_2b_2+\dots+a_nb_n,\tag{1} (α,β)def a1​b1​+a2​b2​+⋯+an​bn​,(1)
这个二元实值函数 ( α , β ) 称 为 R n (\alpha,\beta)称为R^n (α,β)称为Rn的一个内积(通常也称为标准内积)。(1)式可写为 ( α , β ) = α β ′ (\alpha,\beta)=\alpha\beta' (α,β)=αβ′.

可验证 R n R^n Rn的标准内积具有以下性质:
( 1 ) ( α , β ) = ( β , α ) , 对 称 性 ( 2 ) ( α + γ , β ) = ( α , β ) + ( γ , β ) , 线 性 性 1 ( 3 ) ( k α , β ) = k ( α , β ) , 线 性 性 2 ( 4 ) ( α , α ) ⩾ 0 , 等 号 成 立 当 且 仅 当 α = 0 。 ( 正 定 性 ) \begin{aligned} &(1)(\alpha,\beta)=(\beta,\alpha),对称性\\ &(2)(\alpha+\gamma,\beta)=(\alpha,\beta)+(\gamma,\beta),线性性1\\ &(3)(k\alpha,\beta)=k(\alpha,\beta),线性性2\\ &(4)(\alpha,\alpha)\geqslant 0,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lpha=\bold 0。(正定性) \end{aligned} ​(1)(α,β)=(β,α),对称性(2)(α+γ,β)=(α,β)+(γ,β),线性性1(3)(kα,β)=k(α,β),线性性2(4)(α,α)⩾0,等号成立当且仅当α=0。(正定性)​
定义了内积之后,n维向量空间 R n R^n Rn就被称为一个欧几里得空间

在欧几里得空间 R n R^n Rn中规定向量 α 的 长 度 : ∣ α ∣ = def ( α , α ) . \alpha 的长度:|\alpha|\xlongequal{\text{def}}\sqrt{(\alpha,\alpha)}. α的长度:∣α∣def (α,α) ​.

长度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把非零向量 α \alpha α乘以 1 ∣ α ∣ \frac 1 {|\alpha|} ∣α∣1​称为把** α \alpha α单位化**。

如果 ( α , β ) = 0 (\alpha,\beta)=0 (α,β)=0,那么称 α 与 β \alpha与\beta α与β是正交的,记作 α ⊥ β \alpha \bot \beta α⊥β。非零向量组成的向量组如果向量两两正交,则称为正交向量组。类似可定义正交单位向量组

命题3:欧几里得空间 R n R^n Rn中,正交向量组一定是线性无关的。

根据命题3得,欧几里得空间 R n R^n Rn 中,n个向量组成的正交向量组一定是 R n R^n Rn的一个基,称它为正交基。n个单位向量组成的向量组称为标准正交基

命题4:实数域上n级矩阵A是正交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为:A的行(列)向量组是欧几里得空间 R n R^n Rn的一个标准正交基。

3、定理1: 设 α 1 , … , α s 是 欧 几 里 得 空 间 R n 中 一 个 线 性 无 关 的 向 量 组 , 令 设\alpha_1,\dots,\alpha_s是欧几里得空间R^n中一个线性无关的向量组,令 设α1​,…,αs​是欧几里得空间Rn中一个线性无关的向量组,令
β 1 = α 1 β 2 = α 2 − ( α 2 , β 1 ) ( β 1 , β 1 ) β 1 , … β s = α s − ∑ j = 1 s − 1 ( α s , β j ) ( β j , β j ) β j , (2) \begin{aligned} &\beta_1=\alpha_1\\ &\beta_2=\alpha_2-\frac {(\alpha_2,\beta_1)} {(\beta_1,\beta_1)} \beta_1,\\ &\dots\\ &\beta_s=\alpha_s-\sum_{j=1}^{s-1} \frac {(\alpha_s,\beta_j)} {(\beta_j,\beta_j)} \beta_j, \end{aligned}\tag{2} ​β1​=α1​β2​=α2​−(β1​,β1​)(α2​,β1​)​β1​,…βs​=αs​−j=1∑s−1​(βj​,βj​)(αs​,βj​)​βj​,​(2)
则 β 1 , β 2 , … , β s 是 正 交 向 量 组 , 并 且 β 1 , β 2 , … , β s 与 α 1 , … , α s 等 价 。 则\beta_1,\beta_2,\dots,\beta_s是正交向量组,并且\beta_1,\beta_2,\dots,\beta_s与\alpha_1,\dots,\alpha_s等价。 则β1​,β2​,…,βs​是正交向量组,并且β1​,β2​,…,βs​与α1​,…,αs​等价。

定理1称为施密特(Schmidt)正交化过程。只要再进行单位化,就能得到正交单位向量组,即 R n R^n Rn的标准正交基。

4.7 从 K n 到 K s K^n到K^s Kn到Ks的线性映射

1、定义1:设 S 和 S ′ S和S' S和S′是两个集合,如果存在一个对应法则 f f f,使得集合 S S S中每一个元素a,都有集合 S ′ S' S′中唯一确定的元素b与之对应,那么称 f f f是集合 S S S到 S ′ S' S′的一个映射,记作
f : S → S ′ a ↦ b , \begin{aligned} f:&S\rightarrow S'\\&a\mapsto b, \end{aligned} f:​S→S′a↦b,​
其中,b称为a在 f f f下的,a称为b在 f f f下的一个原象。b在 f f f下的原象集记作 f − 1 ( b ) 。 f^{-1}(b)。 f−1(b)。a在 f f f下的象用符号 f ( a ) f(a) f(a)或 f a fa fa表示,于是映射 f f f也可以记成
f ( a ) = b , a ∈ S f(a)=b,a\in S f(a)=b,a∈S
2、设 f f f是集合S到集合S’的一个映射,则把S叫做映射 f f f的定义域,把S’叫做 f f f的陪域。S的所有元素在 f f f下的象组成的集合叫做 f f f的值域或** f f f的象**,记作 f ( S ) f(S) f(S)或Im f f f。即
f ( S ) = Im f = def { f ( a ) ∣ a ∈ S } = { b ∈ S ′ ∣ 存 在 a ∈ S 使 f ( a ) = b } . f(S)=\text{Im}f\xlongequal{\text{def}}\{f(a)\,|\,a\in S\}=\{b\in S'\,|\,存在a\in S使f(a)=b\}. f(S)=Imfdef {f(a)∣a∈S}={b∈S′∣存在a∈S使f(a)=b}.
3、设 f f f是集合S到集合S’的一个映射,如果 f ( S ) = S ′ f(S)=S' f(S)=S′,那么称 f f f是满射(或 f f f是S到S’上的映射)。 f f f是满射当且仅当 f f f的陪域中每一个元素都有至少一个原象。

如果映射 f f f的定义域S中不同的元素的象也不同,那么称 f f f是单射(或 f f f是一对一映射)。 f f f是单射当且仅当从 a 1 , a 2 ∈ S a_1,a_2\in S a1​,a2​∈S且 f ( a 1 ) = f ( a 2 ) f(a_1)=f(a_2) f(a1​)=f(a2​)可以推出 a 1 = a 2 。 a_1=a_2。 a1​=a2​。

如果映射 f f f既是单射,又是满射,那么称 f f f是双射(或 f f f是S到S’的一个一一对应)。 f f f是双射当且仅当陪域中每一个元素都有唯一的一个原象。

映射 f f f与映射 g g g称为相等,如果他们的定义域相等,陪域相等,并且对应法则相同。( 即 ∀ x ∈ S , 有 f ( x ) = g ( x ) 即\forall x\in S,有f(x)=g(x) 即∀x∈S,有f(x)=g(x))。

集合S到自身的一个映射,通常称为S上的一个变换

4、定义2:映射 f : S → S f:S\rightarrow S f:S→S,如果把S中每一个元素对应到它自身,即 ∀ x ∈ S , 有 f ( x ) = x \forall x\in S,有f(x)=x ∀x∈S,有f(x)=x,那么称 f f f是恒等映射(或S上的恒等变换),记作: 1 s 1_s 1s​。

5、定义3:相继施行映射 g : S → S ′ 和 f : S ′ → S ′ ′ , 得 到 S 到 S ′ ′ g:S\rightarrow S'和f:S'\rightarrow S'',得到S到S'' g:S→S′和f:S′→S′′,得到S到S′′的一个映射,称为 f 与 g f与g f与g的乘积(或合成),记作 f g fg fg。即
( f g ) ( a ) = def f ( g ( a ) ) , ∀ a ∈ S . (fg)(a)\xlongequal{\text{def}}f(g(a)),\forall a\in S. (fg)(a)def f(g(a)),∀a∈S.
定理1:映射的乘法适合结合律。即如果 h : S → S ′ , g : S ′ → S ′ ′ , f : S ′ ′ → S ′ ′ ′ h:S\rightarrow S',g:S'\rightarrow S'',f:S''\rightarrow S''' h:S→S′,g:S′→S′′,f:S′′→S′′′,那么 f ( g h ) = ( f g ) h . f(gh)=(fg)h. f(gh)=(fg)h.

注意映射的乘法不适合交换律,但对于 f : S → S ′ , 有 f 1 s = 1 s f = f . f:S\rightarrow S',有f1_s=1_sf=f. f:S→S′,有f1s​=1s​f=f.

6、定义4:设 f : S → S ′ f:S\rightarrow S' f:S→S′,如果存在一个映射 g : S ′ → S 使 得 f g = g f = 1 s g:S'\rightarrow S使得fg=gf=1_s g:S′→S使得fg=gf=1s​,那么称映射 f f f是可逆的,此时称 g 是 f g是f g是f的一个逆映射

定理2:映射 f : S → S ′ f:S\rightarrow S' f:S→S′是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f f f是双射。

7、定义5:数域K上的向量空间 K n 到 K s K^n 到K^s Kn到Ks的一个映射 σ \sigma σ如果保持加法和数量乘法,即 ∀ α , β ∈ K n , k ∈ K \forall \alpha,\beta \in K^n,k\in K ∀α,β∈Kn,k∈K,有
σ ( α + β ) = σ ( α ) + σ ( β ) , σ ( k α ) = k σ ( α ) , \begin{aligned} \sigma(\alpha+\beta)&=\sigma(\alpha)+\sigma(\beta),\\ \sigma(k\alpha)&=k\sigma(\alpha), \end{aligned} σ(α+β)σ(kα)​=σ(α)+σ(β),=kσ(α),​
那么称 σ 是 K n 到 K s \sigma是K^n 到K^s σ是Kn到Ks的一个线性映射

设A是数域K上 s × n s \times n s×n矩阵,令
A : K n → K s α ↦ A α , (1) \begin{aligned} A:&K^n\rightarrow K^s\\&\alpha\mapsto A\alpha, \end{aligned}\tag{1} A:​Kn→Ksα↦Aα,​(1)
则容易验证A是 σ 是 K n 到 K s \sigma是K^n 到K^s σ是Kn到Ks的一个线性映射。

事实1:数域K上n元线性方程组 A X = β AX=\beta AX=β有解
⟺ 存 在 γ ∈ K n , 使 得 A γ = β ⟺ 存 在 γ ∈ K n , 使 得 A ( γ ) = β ⟺ β ∈ Im A . \begin{aligned} \iff&存在\gamma \in K^n,使得A\gamma=\beta\\ \iff&存在\gamma \in K^n,使得A(\gamma)=\beta\\ \iff&\beta \in \text{Im}A. \end{aligned} ⟺⟺⟺​存在γ∈Kn,使得Aγ=β存在γ∈Kn,使得A(γ)=ββ∈ImA.​
事实2:设数域K上 s × n s \times n s×n矩阵A的列向量组是 α 1 , … , α n \alpha_1,\dots,\alpha_n α1​,…,αn​,则
β ∈ Im A ⟺ 线 性 方 程 组 A X = β 有 解 ⟺ β ∈ < α 1 , … , α n > . \begin{aligned} &\beta\in \text{Im}A\\ \iff&线性方程组AX=\beta有解\\ \iff&\beta \in <\alpha_1,\dots,\alpha_n>. \end{aligned} ⟺⟺​β∈ImA线性方程组AX=β有解β∈<α1​,…,αn​>.​
因此 Im A = < α 1 , … , α n > \qquad \text{Im}A=<\alpha_1,\dots,\alpha_n> ImA=<α1​,…,αn​>

即,由(1)式定义的映射A的象(值域)等于矩阵A的列空间,从而Im A A A是 K s K^s Ks的一个子空间。

事实3:设数域K上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AX=\bold 0 AX=0的解空间是W,则
η ∈ W ⟺ A η = 0 ⟺ A ( η ) = 0. \eta \in W \iff A\eta=\bold 0 \iff A(\eta)=\bold 0. η∈W⟺Aη=0⟺A(η)=0.
8、定义6:设 σ 是 K n 到 K s \sigma 是K^n到K^s σ是Kn到Ks的一个映射, K n K^n Kn的一个子集 { α ∈ K n ∣ σ ( α ) = 0 } \{\alpha \in K^n|\sigma(\alpha)=\bold 0\} {α∈Kn∣σ(α)=0}称为 σ \sigma σ的,记作:Ker σ \sigma σ

容易验证Ker σ \sigma σ是 K n K^n Kn的一个子空间。

由(1)式定义的线性映射A的核等于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 0 AX=\bold 0 AX=0的解空间。即:Ker σ = W \sigma=W σ=W

综上,有:
d i m Ker A + d i m Im A = d i m K n . dim \,\text{Ker}\,A+dim\,\text{Im}\,A=dim\,K^n. dimKerA+dimImA=dimKn.

高等代数:4 矩阵的运算相关推荐

  1. Matlab矩阵幂运算

    Matlab帮助文档 help mpower ^ Matrix power.Z = X^y is X to the y power if y is a scalar and X is square. ...

  2. MATLAB求矩阵的100次方,Matlab矩阵幂运算

    Matlab帮助文档 help mpower ^ Matrix power. Z = X^y is X to the y power if y is a scalar and X is square. ...

  3. 参考答案:02 矩阵及其运算

    本篇图文为<线性代数及其应用>这本教材对应习题册的参考答案.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矩阵的知识,主要包括矩阵的基本运算(加法.数乘.乘法.乘幂.迹.转置),其中乘法最为重要,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具有 ...

  4. 线性代数: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本讲义是自己上课所用幻灯片,里面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笔者板书推导)只以大纲的方式来展示课上的内容,以方便大家下来复习.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矩阵的知识,主要包括矩阵的基本运算(加法.数乘.乘法.乘幂.迹. ...

  5. python数值运算实例_Python矩阵常见运算操作实例总结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矩阵常见运算操作.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python的numpy库提供矩阵运算的功能,因此我们在需要矩阵运算的时候,需要导入numpy的包. 一.numpy的导入 ...

  6. C#的winform矩阵简单运算

    C#的winform矩阵简单运算 程序截图 关键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ComponentMod ...

  7. Eigen矩阵的运算(二)

    原文:http://blog.csdn.net/houjixin/article/details/8492841 本文主要是Eigen中矩阵和向量的算术运算,在Eigen中的这些算术运算重载了C++的 ...

  8. 线性代数: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逆矩阵、分块矩阵

    第一节 矩阵及其运算 一.数学概念 定义1.1 由  个数  排成m行n列的数表 称为m行n列的矩阵,简称  矩阵,记作 二.原理,公式和法则 1.矩阵的加法 (1) 公式 (2) 运算律 2.数乘矩 ...

  9.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1 矩阵 2 矩阵的运算 3 逆矩阵 4 矩阵分块法 课后习题 1 矩阵 2 矩阵的运算 3 逆矩阵 4 矩阵分块法 课后习题

最新文章

  1. 如何利用 C# 爬取BigOne交易所的公告!
  2. USEARCH — 最简单易学的扩增子分析流程(中国总代理)
  3. Tomcat7 配置 ssl
  4. Python 30年,你对它的核心特性了解多少?
  5. linux c 封装redis,封装hiredis——C++与redis对接(一)(string的SET与GET操作)
  6. JPEG2000开发SDK及其特点
  7. mvp+dagger2_Android MVP + Dagger2 +改造+ RxJava
  8. unix linux_在Unix桌面环境中创建独特的Linux体验
  9. php那好,php那好【货币问答】- php那好所有答案 - 联合货币
  10. RouterOS IPv4转IPv6环境搭建
  11. c语言中getnumber函数作用,C语言函数是什么
  12. 计算机mac地址为空,怎么查看电脑的Mac地址
  13. 海洋cms采集后无法播放解决方法
  14. 储备物资管理局计算机,国考报名税务过审居首 储备物资管理局最抢手
  15. 【大战函数——把函数彻底吃透】
  16. ArcGisPro脚本工具【7】——通过高德地图API获取公交线路
  17. JavaScript复习笔记(三)数组及数组API
  18. autojs查找图片相似轮廓
  19. Android Framework开发大揭秘!从小白到大佬的进阶之路
  20. int, long int, long long int, _int64範圍

热门文章

  1. 外观模式 Facade
  2. centos 7 时间与网络同步
  3. markdown语法之表格
  4. C语言--if…if…和if…else if的区别
  5. KSM(Kernel Samepage Merging) 剖析:Linux 内核中的内存去耦合
  6. 用途DF无线数据收发模
  7.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致谢,计算机专业论文致谢范文3篇
  8. 545D. Queue
  9. MySQL批量导入Excel数据【超详细】
  10. HTML表单基本格式与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