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终决定在这里写一些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建议。其实,我有这个打算已经一段时间了,可是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这方面也还在做着探索,而且很多想法未必成熟。(已经有一些经验写在advice on writing papers,比如page on rapid prototyping)而且,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恐怕也不能对所有人通通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类型以及工作状态。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啊,经验啊,或者建议在评论中写出来。(其实,即使我自己的经验,我有时候也不能严格的遵照,挺遗憾的。)

这些经验并不系统,我慢慢讲。首先,我足够的幸运,很多优秀的合作者都在我们合作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最近我的博客大家看到的论文,很多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的合作者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一般来讲,我觉得几个人合作的时候,虽然常常要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是每个人实际花费的力气却令人吃惊的少,而文章的质量却更高。我发现自己可以同时与很多人在不同的工作中合作(因为常常他们为主,或者该工作实际上在等待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我独自写论文的时候,我却只能同时只做一件工作。

由于一些学院时间的规定,在夏季很多的工作要做结,数量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这些工作都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比如,很快就要有一篇文章完成了,在这篇文章上,我们已经花费了三到四年;从2000年开始,我在关于波映射的全局正则问题上已经时断时续的花费了8年之久了。所以说,当一篇论文一个星期就出现,这可不是说,从怀有这个论文的想法,到真正写出来,仅仅花费了一个星期。其实往往整个漫长过程多是不被世人所知的。

另外,我解决严肃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上下变化,甚至每天都有区别。有时候我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连续想一个小时之久;而有时我更适合去把我和合作者们的草稿式的想法给具体到细节的写出来;另外一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收收邮件,改改错误,甚至打个盹,散散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状态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如果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同时又有很好的状态,我可能就会关掉办公室的门,关掉网络,静下心来写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而状态不行的时候呢,我就看看这一周的e-mail,投几篇论文,写写blog。总之我要做些跟精力的热情的高低很相配的工作。做数学够幸运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把大部分的工作在时间上做非常自由的调整(但是讲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外,我们必须围绕讲课的固定时间来做安排)。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接下来的时间(比如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估计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太过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带来低效的后果。(我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反面的经验。)

类似的。我有时会有一大堆事情,在长度,复杂度,困难度都非常不同。这一堆问题写在我的“要做”清单之中,如果其中有某个需要很细致的思考的话,我会完全排除掉其他干扰,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之上,其他的能拖后的拖后,能放弃的放弃掉;我只有在各项工作都不会耗费我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同时在各个方面工作。(而且,我还在这些工作中都没有什么灵感。)常常发生的情况是,这些任务要比我预想的难,需要更多的精力,时间或者是耐心才能够完成。这时侯,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休息点”(比如,证明一篇论文中的关键命题;写下讨论中的一个想法,写出来黑板上的某个灵感,或者把一个论文草稿具体完成到细节。)使得这件工作可以放下来不想一段时间,等到回来的时候依然能够很舒服从断开的地方直接继续原来的工作。应当避免在一件工作完成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没有找到合适的“休息点”。结果要么这件工作半途而废,要么留在脑袋中不能彻底忘掉,以至于影响其他的工作,而当你把这个问题捡起来的时候,常常要从前面的什么地方重新开始思考,浪费了时间。但是也无必要拿到一个任务就一次完全的完成,只要找到合适的暂停的地方就好。举一个俗气一些的例子:我在写信的时候(一般都是我工作状态较差,不能去做严肃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会写完并打印好,装到信封之中,然后就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一般不会马上就邮寄出去(包括很多类似的东西都放在一起)。直到我“固定的地方”堆满了文件,而我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做的时候,我会统一的把他们一起处理。(比如当我的电脑出点问题的时候,就是个不错的时机。)

一般的讲,有些不需要很集中精力处理的问题最好能够成批的处理,而那些需要集中精力分别应对的任务,就不要被杂事分散了力量。

跟所谓的“休息点”的寻找相关的一点就是要会把又大又长的任务给切碎,让他们变成若干的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又能够有很好的独立性以及自洽性。最好不过的就是每个小问题都能有他自己的意义。举一个例子就是,我是完全不大可能一次性完整的写出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而当我把它们分成了19个部分之后,这些部分都相对可以很好的处理,而且又能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我还发现,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也常常很有效。我提前宣布要讲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这给我带来很多动力,不至于半途而废。)

现代文字处理的优点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间断下来,将草稿保存。又很容易找个时间继续。这个blog就是这样。我非常惊叹于在计算机时代之前的那些数学家们,他们居然能够写出如此高质量的论文甚至是厚厚的一本书。而我即使有秘书的帮助,也会觉得这件事相当的困难。

有时候应当花费大段的时间来学习某种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将会在未来不断的被使用。这其中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数学中的latex编辑软件。如果你打算写很多的论文,那么就应该花费些时间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软件,给自己将来带来方便。好好的学习一下譬如怎么画图怎么做表等等。近来,我试图利用宏定义的方法将标准的latex码简化,节约了击键次数。每次的时间节约当然很少,但是累计起来,效果就会不同。而且,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有效率很高的感觉,人也会精神抖擞,士气高涨。

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要制定一个计划之后要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一个不能全心投入的计划还不如干脆没有计划。我的计划包括我自己的PDA和笔记本,我的e-mail同步。我的各种计划和办公室中其他的设计好的东西保持一致。我还有一个“保留的”黑板,上面写得东西也许只有我自己能完全明白。总之,我已经很习惯于我的这些计划,而且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非常好(尽管我可不希望有人把我的黑板擦干净!).选择怎样的计划显然是一个非常隐私的事情,我当然也不大可能对每个人给出最好的建议,只能讲讲自己正在实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给我赢得了很多的时间;我不用花费精力去考虑自己在周二下午3点钟该做些什么;为了目的A,B,C,在X,Y,Z方面都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用再操心,这样我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理解数学本身,抑或证明一个有难度的命题,或者什么其他的的工作. [I]

哦,最后还有一条:有时又需要及时放弃自己的规则而容许有效地调整。比如说,当我在午饭时为下午的工作做计划时,有时会被同事或某个访问者所打断,结果要出去吃饭。结果常常在这顿饭上我得到的比在办公室中更多更好(在数学上或者在其他方面),尽管不是按我事先所预料的方式。而且这个过程常常更令人愉快 (有时候,脱离会议讲座甚至脱离会议本身去做自己的论文也会有相同效果)。我还发现,当划掉计划中的任务时所带来的心理上的舒适感也会带来动力,不然,有些工作可能会由于没有兴致而最终搁置。

以上译文摘自刘小川的博客 http:// liuxiaochuan.wordpress.com/  我如何安排时间(译自陶哲轩博客)来源 http://tieba.baidu.com/p/1578227529

陶哲轩是如何安排时间的相关推荐

  1. 大数学家陶哲轩谈时间管理与高效工作的方法

    为什么陶哲轩这么高效,多产呢?陶哲轩曾经分享他的时间管理之道. >>>> 谈谈时间管理 受到一些网友的鼓励,我最终决定要在此谈谈我对时间管理的看法.其实我曾经想过就这个题目写点 ...

  2. 陶哲轩自述考砸经历:智商高达230的数学天才,却因没复习险些挂科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蛋酱.小舟 很难相信,智商高达 230 的陶哲轩(Terence Tao),也会在一场考试中险些挂科.从这篇自述文章中,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数学天才的荣耀背后,是多少个不懈探索的 ...

  3. 51年被发现9次,陶哲轩证明的公式成了重复造轮子?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晓查 栗子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重复造轮子"从来就不新鲜. 最知名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计算机领域,也 ...

  4. 陶哲轩的10岁与30岁

    Terence Tao(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Adelaide(阿德莱德).本讲话作于1985年上半年,即陶哲轩尚未满10周岁时所作,一个稚气儿童,给大学生和教授们作报告,少见, ...

  5. 提携数学天才陶哲轩的伯乐是谁?

    2015年9月17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宣布破解埃尔德什猜想(the Erdős Discrepancy Problem),整个数学界为之兴奋. 同样的兴奋 ...

  6. 陶哲轩之后,有人在这个猜想的证明之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选自Quanta Magazine 作者:Erica Klarreich 机器之心编译 编辑:魔王 在著名的埃尔德什等差数列猜想证明之路上,数学界可能又前进了一步. 埃尔德什等差数列猜想(Erdős ...

  7. 一代数学大家--John Conway逝世,丘成桐、陶哲轩纷纷发文缅怀!

    关注上方"深度学习技术前沿",选择"星标公众号", 资源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天才之间,总是惺惺相惜.当代最有趣的数学家 John Horton Conway, ...

  8. 陶哲轩发文缅怀John Conway:他是所有数学家构成的凸包中的一个极值点

    鱼羊 编译整理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天才之间,总是惺惺相惜. 当代最有趣的数学家John Horton Conway的逝去,令另一个数学天才陶哲轩伤感不已--他曾在普林斯顿受教于C ...

  9. 陶哲轩对数学学习的一些建议

    图片来自 mozzchi.org 一些老生常谈的话 正如我以前说的,我没有取得数学研究和学术成功的"秘笈"(secret formula)或者"万金油"(one ...

  10. 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解题的策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不管你认不认同这句格言,求解一个题目总是从富有逻辑性的简单步骤开始(然后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直到最后得出答案). 但是,只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并沿着清晰的方向坚定不移地 ...

最新文章

  1. 用单循环链表实现约瑟夫问题。
  2. POJ 3461 KMP
  3. MATLAB从入门到精通系列之几个实用小技巧
  4. Python实训day14am【Python网络爬虫综合大作业-答辩】
  5. SecureCRT密钥远程登录Linux
  6. HDU 4336 Card Collector(状压 + 概率DP 期望)题解
  7. ConcurrentHashMap1.8
  8. 数据分析:AI智能科技影响下,电话机器人实现落地
  9. iOS 地图移动中心点获取
  10. 容器时代的DevOps部署-普元DevOps
  11. oracle vm virtualbox安装xp,如何在VirtualBox虚拟机中安装XP系统?
  12. Android系统编译原理
  13. CSPS2019Day2T1(Emiya家今天的饭)题解
  14. 计算机主机声音怎么办,电脑机箱声音大怎么办?电脑机箱声音大解决方法
  15. Java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16. React.SetStateAction<never[]>
  17. R循环有两个_量化金融R语言【入门五味】五味:函数
  18. 施一公演讲太精彩!让科研迷茫的人少走很多弯路
  19. Eunomia: 让 ebpf 程序的分发和使用像网页和 web 服务一样自然
  20. 配置mybatis时xml出现 URI is not registed / Resource registered by this uri is not recognized 解决方法

热门文章

  1. ConCare: Personalized Clinical Feature Embedding via Capturing the Healthcare Context
  2. 直播倒计时,PyTorch Conference 2022 今晚开启
  3. 晚上思考人生千条路,白天走原路
  4. Excel房贷计算器
  5. halcon案例-指纹图片增强
  6. 从百亿美元到零估值,硅谷的Theranos或许不止一个
  7. XML配置文件的读取
  8. 上传资源中问题的说明
  9. pythonstdin_理解Python中的stdin stdout stderr - The Hard Way Is Easier
  10. 红孩儿编辑器模块设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