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周岭

前言-读书小结

前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还挺有共鸣的,但还是怕巴纳姆效应,就是把一般性描述往身上套,看起来都是准确的那种,今天回头过,快速翻了下之前的摘记。

这本书分析了日常中我们的焦虑来源于想做很多事,又想很快看到效果。阐述如何在认知、情绪、行动上消除模糊。

通过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的一些列控制手段,让我们的身体不要受困于现实,思想停留在天马行空阶段,just do it。

还有个点触点读书法,就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读完就结束。还是在读书过程中,寻找一个触发点,然后行动改变。真正有效的提高是改变>行动>思考>阅读。

终极行动大法,早冥读写跑+每日反思,怎么说呢,早起不算只能是按时起床吧;冥想没有搞;读书还停留在快餐时代,没有学习用到本书中的大法;跑步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日反思的话,坚持写日记吧,不过手准还是很低,累死流水账。 想一想,惭愧啊,任重而道远。

1 方法论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摆脱焦虑

人类的三重大脑

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恰恰也是一个人从本能反应,控制情绪,理性思维的进化升级。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至于具体如何改变,我会在后文展开讲。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只是这些说辞就像是正确的废话。道理谁不懂呢?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所以我们不妨从耐心这个关键词开始谈起。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原因仍然是我们的天性在作祟。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就相当于和本能脑、情绪脑直接对抗,很显然,理智脑不是它们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消除模糊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思考力》一书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
·《刻意练习》中的核心方法论是: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用以清晰地指导自己行事;
·《超越感觉》一书告诉我们,想拥有清晰的逻辑,就坚持一点: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

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捕捉触发点

我把理性表述为意识,把感性表述为潜意识,

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鉴于此,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引导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因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所以,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这话不无道理。

如何捕捉感性

(1)“最”字法。
(2)“总”字法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4)梦境
(5)身体。
(6)直觉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如果有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来,干点有用的事……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想拥有和掌握元认知能力并不容易,这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很多时候,你发现自己做得并不好,没关系,重新再来。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自控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我们天然被潜意识左右,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让人看得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一个视频结束后系统会立即自动跳到下一个,在整个过程中,大脑都被本能和情绪劫持,理智脑根本没有主动启动的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能从娱乐中抽身,只需提前告诉自己:“这个视频结束后暂停几秒。”一旦理智脑拥有了审视和反思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能控制住自己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2 行动论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2.1 专注力

学习专注,刻意练习

这世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然而获取深度沉浸的能力不能仅靠热情,它更是一项技术,是有方法论的。可惜很多成就斐然的前辈虽然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能力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获取。幸运的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们大致的答案。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2.2 学习力

学习区域

深度沉浸其实并非刻意练习的真正核心,其真正核心在于难易匹配上。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你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方法?”没想到他干脆地说:“有的!”我竖起耳朵继续听,他说:“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要求像考试一样,他们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它能帮我们解决行动力中的大问题。

所以,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我们就能推导出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深度学习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后每篇文章,自己要有一个大概的总结
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全书的知识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不懂,不会的要去搜索了解。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一是尽可能自己获取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三是反思生活。

关联

无关联,不学习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再次,保持好奇心。若不时常净化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最后,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比如李笑来的这句话我就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认知体系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似乎还没有人归纳过这种方法,所以我把它命名为“触动学习法”。通过运用“触动学习法”,我也得到了莫大的好处,用它来读书、反思、建立个人认知体系,效果非常显著。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真正的打卡

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
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现在把任务调整为背5个单词[1]——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

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休息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具体的做法就是:只要开始学习或工作,就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学习耐力比原先高了很多,工作和学习的效能也有显著的提升,关键是到了晚间,我也能积极地安排时间,很少沉迷于娱乐信息。

2.3 行动力

清晰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如果当天计划有变也没关系,有了这份预案,你能够在处理完临时任务后,把自己迅速拉回正轨,但如果没有这份预案,你极有可能在目标和时间都模糊的情况下选择娱乐消遣。

聪明的思考者都知道“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在“想清楚”这件事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花时间,而普通人似乎正好相反,喜欢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不费力。

行动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练习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所以另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欲望太多。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2.4 情绪力

心智带宽

可见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单一视角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一是勤移动。

顾名思义,就是多移动你的“相机”机位,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比如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老人的角度、对手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感受就直接认定孩子不懂事、老人不体谅、对手不讲理。

二是善学习。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所以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三是要开放。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不臆断。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第一步,忘我地聆听对方的想法。过程中没有判断、没有辩论、没有对错,把自己完全置身在对方的位置,以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第二步,从“我”的角度来分享,过程中只说自己的客观感受,而不指责对方或告诉对方该怎么做。比如,说“家里满地臭袜子,我觉得精神紧张,心里很不舒适”,而不是“家里满地都是臭袜子,你不觉得难受吗”。

四是寻帮助。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都很重要。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所以,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要多运动,越是想不通的时候越要多运动。
六是常反思。

游戏心态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3 终极行动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早起

第一,每天4点起床,把全天分成三段。
第二,脑科学理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会觉得神清气爽。
第三,放弃闹钟
第四,抓住大脑工作的高峰期。

一、规划。
二、跑步。
三、反思。
四、读书或写作
五、困难的工作。

早起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初期会有一个相对痛苦的适应期。
二、循序渐进、难度匹配。
三、按状态起床
四、中午需要午休一次。
五、不打扰他人
六、提前准备
七、明确遇到哪些情况时可以不早起

冥想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

阅读

一、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但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要选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具体讲就是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能刚好读懂的书。不管别人说一本书有多好,只要你读起来觉得太难,也没什么兴趣,那最好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它和我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缺口

所以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二、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三、高阶读书法。

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写作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要让外行人也能看得懂我写的东西。

比如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尽管这样做比较难,尽管一开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让你迈进深度学习的殿堂,飞速进步。

运动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

每日反思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的原则

一是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二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节的能力。
三是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

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三是列行动清单。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诚。
五是要多阅读。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读书摘记相关推荐

  1. 【正一专栏】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原创 2017-09-24 九天 九天时空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我国社会学的鼻祖.费孝通先生有几本基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l ...

  2. 《向上生长》读书摘记

    向上生长 九边 上周看了这本书,这本书比较简短,也没有完全的提纲啥的,感觉就是一篇一篇的博文累积成书,每节都比较独立.不过这本书每节讲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也比较直接.深刻的反应了当下的一些 ...

  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摘记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小结 说起来也是自己浮躁,跟人之觉醒里面说的一样,想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又想立马看到效果,缺乏耐心.导致自己读起书里,只希望看到重点,快点读完就了事.至于在这本书里到底学 ...

  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摘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前言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 ...

  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摘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 赞誉之辞 每个人都有意识不到的内在优势.你要明白成功不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意义. ◆ 序言 "伟大的公司靠什么突显?为什么有些公司从优秀 ...

  6.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读书摘记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 武永梅 ◆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

  7.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读书摘记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1-2(独家定制版)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 一.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经济学 先,经济是什么? 简单地讲,就是资源最优化配置 人类经济就是在重复交易里建立起来的,起步是农业经济 经济 ...

  8. 《你不可不知道的法律常识》读书摘记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张志强 法律既是匕首,又是盾牌,它既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能保护人们不受侵害. 酒后出事,同席者承担多大责任? 作为同席饮酒的人,事实上已经建立了法律上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法律上的 ...

  9. 《苍炎-羽生结弦》读书摘记

    苍炎 羽生结弦 最近是北京冬奥会,特别火,燃起了一股冬日运动风,平日里见不到的雪上运动,现在看看也挺酷的.除了运动本身,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光辉的人物,比如谷爱凌,履历特别强大,大家对她的讨论也比较多,说 ...

最新文章

  1. Linux下常用的C/C++开源Socket库
  2. gpupdate /force 遇报错解决过程
  3. 用Python就可以给你的头像戴上圣诞帽,别@微信团队了!
  4. 高通转战服务器 能否撼动英特尔统治地位
  5. STM32 基础系列教程 9 – 串口通信
  6. 网页代码抓取工具_MAC网页颜色代码提取工具
  7. windows update失败还原更改,无法开机
  8. 微软codepush搭建服务器,通过 CodePush API 参考对本机 SDK 作出响应 - Visual Studio App Center | Microsoft Docs...
  9. php mysql自动反转义_ThinkPHP入库出现两次反斜线转义及数据库类转义的解决方法...
  10. 【Wonder整理】防止重复提交并弹出半透明对话框
  11. redis连接数据库进行操作
  12. 阶段1 语言基础+高级_1-3-Java语言高级_05-异常与多线程_第6节 Lambda表达式_8_Lambda省略格式Lambda使用前...
  13. ASP.NET Core Web读取appsettings.json中的配置
  14. DPDK框架原理简介(0003转)
  15. VS编译运行时提示:应用程序并行配置不正确,无法启动程序
  16. 拼多多微信页面h5 html,拼多多(7pdd)微信跳转h5页面打开app跳转任意url关注技术weixin://dl/business/?ticket...
  17. Qt运行程序弹出异常窗口解释
  18. CMock使用手册翻译
  19. 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事之-(2)用户思维
  20. USB开设备开发学习之三:USB中的端点详细了解

热门文章

  1. SQL 通配符及其使用
  2. CP2K全家桶最简易安装 | Singularity方案
  3. ros接入IMU数据,打包发布topic
  4. SurfaceView及TextureView区别
  5. UG\NX二次开发 获取边类型 UF_MODL_ask_edge_type
  6. 优秀团队建设--美国式团队(ppt)
  7. 商务风团队建设与入职培训PPT模板
  8. wpf修改theme中的样式_WPF Mahapps.Metro 设置主题样式
  9. Snort 预处理器 ——portscan
  10. [原创]开源跨平台大型网络端口扫描器K8PortScan(支持批量A段/B段/C段/IP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