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小结

说起来也是自己浮躁,跟人之觉醒里面说的一样,想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又想立马看到效果,缺乏耐心。导致自己读起书里,只希望看到重点,快点读完就了事。至于在这本书里到底学习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却没有一次量化的过程,缺乏总结。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想看看到底应该怎么读书。

这本书首先将读书分为四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针对每种类型的读书,提供一些原则和方法。其次,将书籍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比如实用类型的书、抒情的、科学的、哲学类等,针对每种类型的书,又针对性的提供一些方法和验收的规则。书的结尾,还用一些案例来实战具体阅读的效果。

说实话,书里的一些方法,我还没用起来。只希望在后面的读书中。自己首先能将要读的书分类,然后采用哪种阅读方法,配合着一些指导原则,再来看具体的规则。其实,不管怎么读书,都要知道书将的什么,然后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还是要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者,还是要多写多总结。

————书籍摘要————

阅读的层次

  •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综述

  • 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 读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如何。
  •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 当我们谈到“阅读”时,可能是指(1)为娱乐而阅读;(2)为获得资讯而阅读;(3)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 我们并不是企图要指引你开始写作,而是要提醒你,运用本书所提供的规则,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当然,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行了。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也有复杂与困难的一面,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只是最简单的那一面。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检视阅读

  • 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这和前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相当不同,也跟自然而来的下一个层次(分析阅读)大有差异。但是,就像我们在第二章所强调的,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因此,基础阅读是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而事实上,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 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
  • 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要读一本书时,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 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 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整体)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部分)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要求读者自己培养判断力和反思力)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更高层次的判断与反思)

  • 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的境界。

  •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

    •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
    • 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 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1⃣️在重点处画底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重点强调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慎用):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地方。可以折角或夹书签,方便回忆。
4⃣️在空白处编号:针对论点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有同样论点(或与此处观点不同)的页码:可用Cf记号表比较或参照。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a.随时记录问题或答案
b.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
c.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
d.书中最后一页可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主要观点依序记录
8⃣️读完一本书后:
a.最后空白页作为个人索引
b.前面空白页试着将全书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

  • 检视阅读要做结构笔记(全书架构),
  • 分析阅读要做概念笔记(作者的观点、论点),
  • 主题阅读要做辩证笔记(从多本书中提出观点)

分析阅读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分类: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提炼: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骨架: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解惑: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共识: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主旨: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论述: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问题: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前提: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争辩: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观点: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不足: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错误: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逻辑: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完整: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书籍分类

  •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可以这么说: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 一开始时,你要先检视这本书——用检视阅读先浏览一遍。你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最少要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如果你不肯停、看、听,那也不是他的错。

  • 实用性 vs. 理论性作品

    •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 历史:过去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事。

  • 科学:不太涉及过去发生的事,它是大力做实验来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通则。

  • 哲学:哲学追求一般真理,想要得出普通生活中的真谛,不用做实验,搞科研,追求精准数据。

  •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就是纯粹的思考者,而科学家只是个观察者。他们都同样需要思考与观察,只是他们会就不同的观察结果来思考。不论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想要证明的结论,他们证明的方法就是各不相同: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个单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内架构,装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却一定要跟其他部分连接起来——这是与功能相关——否则这个部分便无法对整体的智能架构作出任何贡献了。
    • 首先,一位作者,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
    • 其次,是要小心,不要把我们提供给你的那些书的重点摘要,当作是它们绝对又唯一的说明。
    • 这是第三个规则,与第二个规则关系很密切。一份说明清楚的摘要会指出全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 一个是主题大纲,一个是每部分的重点: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因此第三个规则所谈的,不只是将各个部分排列出来,而且要列出各个部分的纲要,就像是各个部分自成一个整体,各有各的整体性与复杂度。

  • 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

  • 这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 如果主要的问题很复杂,又分成很多部分,你还要能说出次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
    • 如果你能知道每个人都会问的一些问题,你就懂得如何找出作者的问题。这个可以列出简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这些都是理论性的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以上这些都是实用的问题。
  • 换一种说法是,运用这前四个规则,能帮助你回答关于一本书的一些基本问题。你会想起第一个问题是:整本书谈的是什么?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 这也包括了四个阅读规则。第一个规则,我们简称为“找出共通的词义”。

    • 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要注意到这个规则共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 耐心与练习会让你看到不同的结果。答案是: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不论这个方法看起来多么像是在绕圈子,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 接下来我们要用符号来解释这个问题。假设X跟Y是不同的两个字,譬如说是“启发”与“领悟”。让a代表这两个字都想表达的一个意思,譬如说“理解力的增进”,那么Xa与Ya虽然字面不同,代表的却是同样的词义。
  • 第五个规则了: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第六个规则可以说是: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第七个规则是: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所以有时候,不要为了读书还读书,赶速度,问题还是要回答的。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消化变成知识,自己的过程
  • 找出主旨

    •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 还有另一个测验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
  • 我们建议第七个规则可以有另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 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 这是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如果你知道或怀疑自己是错的,就没有必要去赢得那场争辩。事实上,你赢得争辩可能真的会在世上名噪一时,但长程来说,诚实才是更好的策略。

  •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 至于“意见”,就我们一直使用这个字眼的意义来说,代表没有理论支持的评断。所以谈到“意见”的时候,我们一直和“只是”或“个人”等词汇联用。

  •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 你的知识不足那就需要自己补充相反的知识点;你的知识有错误那就指出错误点;你的逻辑不符,那就指出矛盾点;你的分析不完整那就指出因果关系或者论点论据各种材料不足的点。
  •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他。你不能像很多学生或其他人说的:“你的前提都没有错,推论也没问题,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结论。”这时候你唯一能说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欢”这个结论。你并不是在反对。你只在表达你的情绪或偏见。

辅助阅读

  • 除了书籍本身之外,任何辅助阅读我们都可以称作是外在的阅读。所谓“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阅读书籍的本身,与所有其他的书都是不相关的。而“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 我们会依照以下的顺序讨论出来: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 首先,你必须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么?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里找到你要找的答案。第三,你必须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组织的。第四,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在哪一种工具书中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 因为字典是关于文字的,而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 我们谈过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三组规则,第一组是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第二组是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第三组是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我们称这三组规则为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 首先,实用性书籍可分为两种类型:
    * 教程性书籍。例如本书是教导如何阅读一本书,又或是烹饪书、驾驶指南等。但是这类书很少有伟大的作品。
    * 阐述原理的书籍。许多伟大的经济、政治、道德巨著就属于这一类。
    (当然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 其次,阅读实用性书籍的重点:
    * 给自己被说服的机会。一个读者如果完全不接受所有内容的诉求,那就没必要阅读实用性的书籍了。
    * 因为实用问题的特性,作者的“性格”在实用书中就比较重要。你没必要太在乎作者的人格是好是坏,但有的时候,你需要了解作者的人格,以及与此书相关的时代背景。
  • 然后,当你赞同了某本实用书之后,你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并做出回答。
    * 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讲的是关于什么的知识)
    * 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希望你如何去做)
    * 这本书的内容真实吗?(与你的个人体验相似吗)
    * 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并不需要很大的改变,但如果一点变化都没有,那可能你从中什么都没学到,也就白看了。)
  •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 想象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非教育。以娱乐为主的读物比教育为主的读物容易讨好,但要知道为什么能讨好则比较困难。要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了。
  •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
  •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的作品换句话说,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
    • 你还记得前三个问题是:第一,这整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些什么?第二,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 阅读故事: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 阅读史诗: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
  • 阅读戏剧:假装看到演出的实景,导演整出戏,将剧本搬上心灵的舞台演出。把剧本大声地带着感情读出来。
  • 悲剧的精髓:
    * 第一,记住悲剧的精髓在时间,或是说缺乏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容易看出来该做些什么,但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看清楚一切吗?
    * 第二,在读旁白的部分时,你要想象这些台词是跟你一般身高的人所说出来的话,而在读悲剧人物的台词时,你要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大人物的口中,他们不只是在形象上,在实际身高上也高出你一截。
  • 阅读抒情诗:1. 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一口气读完不要停。2. 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3. 要了解一首诗,一定要去读它——一遍又一遍地读。阅读这类书的读者感觉到他们一定要多知道一点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
  •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如果只是触及意识的层面,像论说性作品一样,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小说一样也很重要,因为它触及潜意识的层面。

  • 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假装看到演出的实景。如果你没有将剧本搬上心灵的舞台演出过,或许你还不能算是读过剧本了

  • 大多数剧本是不值得阅读的。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剧本并不完整。剧本原来就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要演出的。

  • 无论我们心中如何激荡着原始的诗情,但是诗仍是由文字组成的,而且是以条理分明,精巧熟练的方式所组合出来的。 一首好诗可以用心研读,一读再读,并在你一生当中不断地想起这首诗。你会在诗中不断地找到新点子、新的乐趣与启示,对你自己及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想法。

  • 譬如大多数的伟大抒情诗——或许最主要的都是如此——所谈的都是爱与时间、生与死、短暂的美与永恒的胜利之间的冲突。

如何阅读历史书

  • 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 阅读历史书要提出的问题:
    * 这本书谈论的主题。
    * 找到书写的框架,如:时间线、地点线、事件经过线等;
    * 体会本书与我的关系。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得失中,汲取借鉴意义。
  • 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
    * “定案本”——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方法:应该用读历史的方法来读这种传记。
    * “授权本”——是由继承人,或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来负责的。方法:读这种书不能像读一般的历史书一样,读者必须了解作者可能会有自己的主观情感。
  • 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新闻)
    * 在阅读当前事件的报导时,要知道是谁在写这篇报导。这里主要指记者写作的心态是什么。了解记者心中戴着什么样的过滤器。
    (1)这个作者想要证明什么?
    (2)他想要说服谁?
    (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4)他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
    (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 关于文摘的注意事项:
    * 好的书籍,要把书读厚,看到文摘精华后要去阅读原著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 一般的书文摘精华比原著好,原著反而啰嗦不值得我们去阅读。
    * 阅读文摘,要尽可能读出言外之意,读到更多线索。
  • 如果非要分类不可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就算不分类,如果能让历史停格在这两类书之中的话,那么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而非科学。
  • “定案本”(definitive)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
  • “授权本”(authorized)传记又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工作通常是由继承人,或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来负责的。因为他们的写作态度很小心,因此这个人所犯的错,或是达到的成就都会经过润饰。
  • 剩下的是介于定案本与授权本之间的传记。或许我们可以称这种传记是一般的传记。在这种传记中,我们希望作者是正确的,是了解事实的。我们最希望的是能超越另一个时空,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人是好奇的动物,尤其是对另一个人特别的好奇。
  • 无论这类书,尤其是自传,揭露了多少有关作者的秘密,我们都用不着花上一堆时间来研究作者并未言明的秘密。
  • 对于任何自传都要有一点怀疑心,同时别忘了,在你还不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妄下论断。
  • 理论上,一位记者,不论是哪一类的记者,都该像一面清澈的玻璃,让真相反映出来——或透射过来。但是人类的头脑不是清澈的玻璃,不是很好的反映材料,而当真相透射过来时,我们的头脑也不是很好的过滤器。它会将自认为不真实的事物排除掉。当然,记者不该报导他认为不真实的事。但是,他也可能会犯错。
  • 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当前事件的报导时,要知道是谁在写这篇报导。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要认识那位记者,而是要知道他写作的心态是什么。
  • 我们谈过在阅读任何一种作品时,都有一种基本的区别——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还是为了理解而阅读。这个警告就是:读者要擦亮眼睛(Caveat lector)!
  • 浓缩的唯一功能就是激励我们去阅读原著。内容被浓缩得越多,我们对浓缩者的特质就更要有所了解
  • 阅读文摘,有时是最困难又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种阅读方式。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1、了解作者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注意问题的本身及问题的背景。
2、找出事实、假定、原理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关联
3、注意作者最初的假设,放在心上,然后把他的假设与经过论证之后的结论作个区别。
4、在科学作品中,主要的词汇通常都是一些不常见的或科技的用语。这些用语很容易找出来,你也可以经由这些用语找到主旨。

  • 我们只限定自己讨论两种形式的书:一种是在我们传统中,伟大的科学与数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种则是现代科普著作。

  • 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来作总结:“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 如同股市,真正懂得人,默默的炒股赚大钱,不太懂的人,天天在电视,广播,报纸上猛白话,好像他们多么懂一样。:以具有知识为前提,如果在人文社会里有继续发展该行业的能力,那么就大胆地去尝试,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就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就有机会让这些知识加以利用,推动人类的发展。
  • 所谓科学作品,就是在某个研究领域中,经过实验或自然观察得来的结果,所写成的研究报告或结论。

  • 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白承认。

  • 在阅读这种作品时所需要的主动性比其他的书还要多。要确认主题。要发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要与作者达成共识。要找出主旨与论述。在评估或衡量意义之前,要能完全了解这本书才行。

如何阅读哲学书

  • 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
  • 如果我们要学习他们,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气的单纯——而回答时却成熟而睿智。
  • 我们所讨论的两种问题,区分出两种主要不同的哲学领域。第一组,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这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辨型的部分。第二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或探寻的事有关,我们称这是隶属于哲学中实用的部分,更正确来说该是规范(normative)的哲学。
  • 哲学家提出来的问题,也有助于哲学两大领域中次分类的区分。如果思辨或理论型的哲学主要在探讨存在的问题,那就属于形上学。如果问题与变化有关——关于特质与种类的演变,变化的条件与原因——就是属于自然哲学的。如果主要探讨的是知识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认知,人类知识的起因、范围与限制,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那就属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部分,也称作知识论。就理论与规范哲学的区分而言,如果是关于如何过好生活,个人行为中善与恶的标准,这都与伦理学有关,也就是理论哲学的领域;如果是关于良好的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行为问题,则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的范畴,也就是规范哲学的领域。

简单来说,哲学就是一种思考,别无他物。

(1)哲学对话:
(2)哲学论文或散文:
(3)面对异议:
最重要的是,他能明确指陈各种冲突,将不同的观点都说明出来,然后再面对所有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对立与冲突中,让真理逐渐浮现,这是中世纪非常盛行的想法。
(4)哲学系统化
(5)格言形式
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学,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启发性

  • 读者应该很清楚在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 一旦你找到作者中心思想的原则后,你就会想要看作者怎能将这样的概念在整本书中贯彻到底

  • 哲学问题是要去解说事物的本质,而不像科学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所询问的不只是现象之间的联系,更要追寻潜藏在其中的最终原因与条件。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清楚的论述与分析,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

  • 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

  • 神学有两种类型,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与教义神学

    •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仰,也不属于某个教派,想要把教义神学的书读好,你就得拿出读数学的精神来读。但是你得永远记住,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
  • 如何阅读“经书”

    • 一个忠诚的读者在阅读经书时,有义务要从中找到意义,并能从其他的“事实”中举证其真实性。如果他自己不能这么做,他就有义务去找能做到的人。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书籍?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由于社会学书籍往往夹杂其他学科,要说出这本书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2、对关键字有一定了解。从词义看到作者的主旨与论述。
3、这本书与我何干?
在阅读社会科学时,关于一个主题通常要读好几本书,而不会只读一本书。这不只是因为社会科学是个新领域,只有少数经典作品,还因为我们在阅读社会科学时,主要的着眼点在一个特殊的事件或问题上,而非一个特殊的作者或一本书。

  • 诸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都是组成社会科学的核心,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家都会将这些学科归纳进来。
  • 社科类作品的容易处和困难处
    • 容易处: 看起来很容易

      • 论说方式:叙述式
      • 论说内容:新闻报纸社会新闻常见社科类术语
      • 论说材料:易读的引用材料
      • 作者有时加入强烈的情感描绘
      • 读者容易参与讨论 形成自己意见
      • 疑点:
        * 误以为容易其实不然的原因:难以分清作者指的是什么社会。
        * 社科作品中心目的:谈论社会
        * 社会可作为名词 搭配无数形容词后,意义各不相同
        * 社会也可作为形容词 搭配无数名词后 意义又增加一倍
  • 阅读社科阅读的困难处
    • 专业术语和观点滥用和混淆:
    • 许多作者拿自己不懂的词汇当关键词乱说,多数此类作者拥有大量读者
    • 社科类作品的分类混杂:学、哲学与历史,甚至有虚构。
    • 要求读者把他们的要素确定出来,才能确定其【主题】完成阅读第一步骤
    • 社科类术语不好解释和理解:只看好书,区分方式:作者能够将自己的用于规则解释清楚
    • 达成共识:需要读者更强的自制力保持理性,不只以喜好做评价。
  • 社会科学作品一个问题需要读多本原因。
    • 一是无定论。无权威著作。
    • 二是更新快,迅速迭代。新的淘汰旧的。

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的要求
1、要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
2、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以自己的语言找出关键字
步骤三:厘清问题,列出问题,以作者的观点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但不是作者帮我们解答。
步骤四:界定议题。
步骤五:分析讨论。
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对于任何观点不带有偏见
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