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

近日,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材料科学旗舰期刊Matter主编Steve Cranford博士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Ten thoughts from a 10,000-hour ‘expert’ editor”,分享了担任期刊主编过程中10个常遇到的问题和常出现的想法。Steve Cranford博士在Cell Press工作已满4周年,如果按照“一万小时法则”,他已成为期刊编辑领域的专家。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所谓“学术界”,顾名思义是指社会中从事与教育、研究和教学相关工作的领域,学术界理所应当非常重视练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学者就是那些从不停学习的人。成为一名科研人员、教授或教师的道路充满了一系列近乎英雄闯关似的考验,例如,获得本科学位、研究生学位和博士后奖学金,每一关都有自己的一套要求、条件和考核办法。通过投入时间、学习材料、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撰写论文,你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我也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艰辛和挑战,这一过程“吞噬”了我的20多岁的青春年华。最终,我成为了一名被认可的学者,并获得了终身教职。我的h指数在理想范围内增长,虽然我仍然致力于学术相关的学习,但我相信我的“练习”已经结束了。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预期,因为我成为了Matter的主编,借用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来说,“So it goes.”——顺其自然咯。

在成为一名全职编辑之前,我在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曾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向期刊投稿,也经常从事一些审稿工作,因此对编辑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我还密切关注出版领域的新趋势(例如,OA期刊、预印本文献库等),所以对这个领域相对比较熟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是编辑领域的专家,因为我没有接受过训练。科学编辑并不需要学习课程或获得学位,这是一个更注重经验的“边做边学”的职业。

多久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2008年的畅销书《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即一个普通人大约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格拉德威尔以披头士乐队早期的表演以及比尔•盖茨在成长时期的编程为例验证了“一万小时法则”。此外,一些钢琴家和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也同样符合这一规律。该理论认为,要想出色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最低限为一万小时的练习,这一点得到了各种研究的充分支持。在任何专业知识领域,一万小时都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在大多数情况下,10000小时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一项业余爱好而言,10000小时意味着如果每周花10小时进行这项活动,需要坚持20年。所以,除非你对某件事非常认真,以弹电吉他为例,要想成为像Eric Clapton或Jimi Hendrix那样优秀的吉他手,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如果这是你的工作,那么情况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对工作而言,你可以每周花40-50小时完全专注于某一领域,那么仅仅需要4-5年就能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科研项目的资助周期只有2-3年,并没有达到10000小时,当一个科研人员跨多个项目工作时,10000小时的目标就更难实现了。所以,从学生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需要经历不止一个项目的锤炼。当然,科研人员拥有更广泛的基础知识(可能是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要经过更长的职业生涯才能获得)。不管怎样,只要全力以赴,大约4年就能实现10000小时的小目标。

到今年9月份,我在Cell Press工作就满4周年了,如果按照“一万小时法则”,我现在可以把自己看作这一领域的专家了。

回想起来,我有几个在担任编辑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和常出现的想法,希望能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排名不分先后):

(1)最好的文章有最清晰的故事。在阅读了成千上万的稿件后,最令人愉快和难忘的是那些能够讲述一个清晰故事的文章,这些文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得出结论是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叙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章没有瑕疵。事实上,有时审稿人对文章提出的修改意见,比如需要补充一些实验细节和提供更多支持性结果,可能会打乱文章本身的“叙述”思路。但是,当文章的故事从“动机”到“行动”到“高潮”都条理都很清晰时,稿件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作为编辑,我们也更愿意转述这个故事。反之,如果文章的叙述复杂而混乱,即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很有可能被拒稿。所以,不要让读者费力去理解你的研究成果,而要努力让这一过程变得有趣。

(2)被期刊拒稿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随意。当一个稿件提交以后,编辑们并不知道这篇文章曾经的投稿历史,可能这篇文章已经在若干个期刊有过投稿了,这是学术出版界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但我们仍然可以寻找一些迹象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例如,如果在我们收到投稿前,文章的预印本已经在网上挂了6个月,那我们推测它或许已经以另外的题目在其他期刊投稿。同时我们会检查预印本,如果在6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没有任何修改,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有些作者只是重新投稿时在附言上换一个期刊名或投稿日期。有些情况下,投稿人出于透明度的考虑,会在投稿附言中提到之前投稿的情况,这种坦率的精神很值得欣赏。如果是这种情况,请你强调你在提交文章给我们之前做了哪些方面的改进。无论之前投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低,你的文章被拒一定是有原因的。请不要只是简单地说“某期刊的审稿意见只是不欣赏你的工作”。如果你只是把完全相同的文章重新提交给我们,很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3)审稿意见返回的截止日期是可以协商的。如果我们决定送审一篇文章,关键的一点是确保有足够的审稿人,这也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花时间最多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许多研究人员的背景资料,并努力选出最合适的审稿人来组成我们的“a团队”,发出审稿邀请,但很可能很快就被拒绝了。这种情况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审稿通常是没有报酬的且增加了审稿人的工作压力。我们通常会要求审稿人在14天内完成审稿。可能很多审稿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审稿邀请。但是,如果你对文章本身很感兴趣,仅仅因为时间紧迫而考虑拒绝审稿邀请的话,请联系我们看能否调整返回审稿意见的截止日期。事实上,作为编辑,我更愿意多花一周或两周的时间来等被“首轮审稿人选秀”选中的人来完成审稿工作,而不是再重新确定、邀请新的审稿人,并可能再次被另外3-4个审稿人拒绝。不要被截止日期吓倒,这只是一个开始。同样地,如果你接受了审稿邀请,请不要因马上到截止日期而匆忙提交一份不合格的审稿意见列表。请告诉我们你需要更多时间完成审稿,我们会满足你的要求。如果你的审稿意见对文章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作者也可以接受再延长7或10天的审稿周期。

(4)请推荐一个替代审稿人。被邀请作为审稿人并不是随机的。你被选为审稿人是有原因的,要么你在同一领域发表过论文,要么你的文章被所审稿件引用过,要么我们熟悉你的工作。我们也知道,我们不是唯一一家邀请你审稿的出版社,你可能还有无数其他的审稿邀请。所以如果你拒绝审稿,我们表示理解。真正对我们有100000%帮助的是推荐另一位审稿人来代替您。如果你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你一定能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审稿人人选。当然,我们会考察您推荐的人选,但您的推荐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作为这一领域专家,您一定有一个同事、同行真是“宿敌”的名字可以提出来,这和你在电脑上输入打出“当前已接受过多审稿邀请”所花费的精力差不多,所以请一定帮我们推荐一个替代审稿人。

(5)多个审稿人达成共识很难。对于每一篇送审的论文,我们都尽量确保至少有三名推荐审稿人。三名审稿人显然是审稿人数的最低要求,这样会出现两个相对正面的意见和一个相对负面的意见或者相反的情况,这有助于指导编辑最终的决定。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审稿人的意见分歧很常见,编辑经常会同时收到“立即接受”、“重大修改”和“根本不适合发表”三个审稿意见。这种情况下,编辑团队主要是根据审稿意见的具体内容来对文章做出最终决定。当“审稿人1对这篇文章持肯定态度并建议发表,但审稿人2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时,最容易遇到申诉的情况。审稿过程是主观的,是根据个人意见的要求进行的,而个人意见往往是不同的。作为编辑,我们尽最大努力权衡所有的审稿意见,并做出最适当的决定。为了最大限度做到透明,所以遇到分歧时,我们会邀请大家进行讨论。但请不要仅仅因为审稿人的意见有分歧就申诉,编辑最终的决定可能涉及到很多因素,而不是对审稿人“投票”的简单统计。

(6)审稿意见不能预测文章发表后的影响力。我们都知道审稿制度是主观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被接收的论文通常会有三个正面的审稿意见,而那些被拒的论文则有三个负面的审稿意见。事实上,审稿的严谨性、修改要求和论文的质量或最终影响力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一些收到正面审稿意见的文章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些所有审稿人都推荐发表的工作在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关注。所以,审稿意见会100%增加了文章的价值,但它们不能预测文章发表后的影响力。

(7)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并没有相关性。有人可能会认为,下载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章与同一时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章几乎是一样的。也有人会认为,那些被引用的文章应该同样被下载和阅读了,是这样吗?并不是。如果用x/y轴绘制引用/下载次数关系图,可以发现高被引文章和高阅读量文章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引用有一点从众效应,即一两篇关键论文引用了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很可能只是复制引用,而并没有阅读过原始文献。

(8)社交媒体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名编辑,我的两个工作目标是接触研究领域和推广期刊内容。传统的面对面的会议机会有限且成本高昂,市场推广活动是相对被动的。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但学术界正随着社会的其他领域一同发展,比如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我在Twitter上的活动促成了许多文章、会议和合作,微信上的群组也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如果没有社交媒体,这些都无法实现。我相信,科学利用线上平台来推广文章、举办网络会议等将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TikTok和未来的社交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学术影响者。

(9)居家办公或许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这并不是说具体工作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线上的工作方式缺乏人与人之间互动。编辑这个职位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实现与整个Cell Press系列期刊的所有编辑实现互动,茶水间里的谈话内容经常丰富多彩,从免疫学到微生物学,从化学到材料。此外,还能与材料科学界保持持续的互动,从受邀演讲到现场参观到大型会议。当全世界交流的大门被关闭时,即使我可以通过居家办公的方式完成包括筛选论文,推进审稿之类的任务,并通过Zoom进行一些外联工作,但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确实对我的工作产生了致命的影响——缺乏人与人之间互动。如果不能经常面对面与性格各异的科学家们聊天,有时真的很难获得工作动力。编辑的工作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大家都参与其中时往往能获得最令人满意的结果。我很高兴看到情况又开始好转了,我们又开始经常去办公室工作了。

(10)我必须穿一双舒服的鞋去参加会议。对我来说,各大会议中心是做有氧运动的好地方。作为一个参会者,你可能会在你最感兴趣的会议和一两个与你的领域相关的会议上逗留。但作为一名编辑,我需要去接触尽可能多的内容,从而了解到这一领域里哪些内容是最受关注的。在会议上,我会努力像忍者一样悄无声息地进入和退出,以免打扰到发言者。主办方似乎总是把最受欢迎的会议安排到尽可能远的地方。我的计步器显示,我平均每个会议日走1.5万到2万步。当我还是教师的时候,我经常穿漂亮的皮鞋去参加这些活动。现在,我不得不选择运动鞋,只有这样我的脚才能承受一天的高强度工作。我的妻子碰巧是一名整形外科护士,她知道一个整天站着的人使用什么品牌的支撑产品最好。如果计步器为像我一样的学术人员开发一个新的版本,或者Apple Watch开发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应该会很有市场!

以上这些内容显然不是作为一名编辑所知道的全部。事实上,“一万小时规则”只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规律。显然,任何技能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但还有其他因素,如天生的才能、兴趣、练习的质量、渐进的难度和挑战、反馈、导师等等,都在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的练习都是一样的。也许10000小时是一个人拥有某种成就的最低标准。事实上,编辑也应该像一名学者一样,致力于终身学习。虽然我可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那些在这一行工作多年的前辈身上有许多智慧值得我学习。我像一名研究生那样与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效率高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与这些“老兵”一起工作的经历使我获益良多。

我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专家”编辑吧。事实上,我只是从事编辑这份工作的时间足够长,以至于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编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10000小时里我能从你们那里学到更多。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机器学习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

Matter主编社论:当编辑1万小时后,我有以下10点想说 | Cell Press论文速递相关推荐

  1. 编程一万小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 | 局长 来源 | OSC开源社区(ID:oschina2013) Matt Rickard 是在谷歌从事 Kubernetes 开源工作的开发者,主要负责构建和维护 Kubernetes 开发者 ...

  2. 我的linux一万小时

    这不是一篇鸡汤文,因为我并没有在使用 Linux 一万小时后成为 Linux 达人,甚至在很多方面,我连新手都算不上.我走的这些弯路能篇成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反面教材,下面,我在www.itxdl.cn ...

  3. 我的 Linux 一万小时

    这不是一篇鸡汤文,因为我并没有在使用 Linux 一万小时后成为 Linux 达人,甚至在很多方面,我连新手都算不上.我走的这些弯路能篇成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反面教材,下面,我来讲讲我用 Linux 都 ...

  4. 方法论: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方法论:怎样练习一万小时来源:经济学人 编辑:学妹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 ...

  5. 技术人的职场晋级指南:当心“1万小时定律”毁了你!

    作者:胡浩 来源:胡言非语(ID:hutalking) 编辑:Emma/技术领导力 技术人的职业生涯,满打满算也就短短的二十几年,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手,到不再慌张的油腻中年,弹指一挥间. 努力也好,选 ...

  6. 用计算机演银河系,计算机模拟银河系演变:总耗时达70万小时

    原标题:计算机模拟银河系演变:总耗时达70万小时 预测结果表明,在银河系外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矮星系,但其中只有30%能被实际看到.图中的条纹是一个矮星系被撕裂之后的潮汐尾迹. 该模拟回答了天文学家几十 ...

  7. 世界最大的多语言语音数据集现已开源!超40万小时,共23种语言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博雯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最近,F ...

  8.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二爷鉴书,作者邱岳,特此感谢 3 万小时的具体算法是这样的:假设一年 50 周,职业生涯前 10 年每周开 3 次会,每次 2 小时,共 3000 小时:从第 10 年到第 20 年每 ...

  9. 《1万小时成功定律——解构成功》

    ---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黑格尔 ---[巴菲特的1万小时定律]"我是7岁开始的,之前的时间都浪费掉了."巴菲特说.他7岁对股 ...

最新文章

  1. 【2019-06-11】笔耕不辍
  2. golang中的redigo
  3. nodejs接收get请求参数
  4. CodeForces - 501C Misha and Forest(拓扑排序)
  5. android 打开免打扰模式_三星S10+免root也能完美使用Xp框架?这款神器你必须要知道...
  6. 如何使用SAP事务码SAT进行UI应用的性能分析
  7. 写程序和做网店的压力都很大
  8. 成绩排序(信息学奥赛一本通-T1178)
  9. vue 开发中element-ui库的switch开关绑定number类型数据不成功问题 解决方法
  10. 人力节省 50%,研发效能提升 40%,阿里 Serverless 架构落地实践
  11. C++ Error C2664:无法将参数 1 从“const char [9]”转换为“LPCWSTR”解决方案
  12. php mongodb类 setreadpreference,Codeigniter使用MongoDB
  13. 绥化二中高考成绩查询2021,2014绥化中考
  14. 邮件、社交营销最全“勾搭”策略
  15. 砂岩浮雕让雕刻更加美观
  16. 滚动交互引导界面的Ouroboros
  17. 4-任务的挂起与解挂
  18. win7电脑怎么录制视频 电脑怎么录屏
  19. laravel 微信授权登录
  20. 做自适应网站专业乐云seo_网站建设技术很 棒乐云seo:SEO技术这碗青春饭,跪

热门文章

  1. Edge主页被360绑架的恢复方法(多种方法)
  2. 【LaTex】在插入的图片下方加下标和描述
  3. java pcm16位_Java pcm格式的音频实现8位和16位互转
  4. 1.0 java_Mybatis_oracle基于WEB的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源码+数据库sql+论文+视频齐全)----库管理系统---源码在底部
  5. iis php ttfb,解决网页响应慢,等待时间过长,waiting(TTFB)时间过长
  6. 利用lingoes的划词翻译过滤规则解决secureCRT等软件与划词翻译冲突的问题
  7. Hive中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8. android tun0 流量统计,Android应用流量统计——NetworkStatsManager使用(示例代码)
  9.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北京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课件-北京大学-第5章.ppt
  10. 用 pyfolio 进行量化交易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