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Muller, D. B., et al. (2016). “The Plant Microbiota: Systems-Level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Annu Rev Genet.

本文是在2015年末发表的Bai, et. al, Nature后,应Annu. Rev. Genet杂导邀请撰写本领域的年度评述。此杂志是典型的长综述,基本像一本小书,要比较全面系统的概述当前领域,对明确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由瑞士的Vorholt教授统筹,Muller、Vogel、白洋参与撰写和分析数据,全文共24页,引文159篇。据了解他们当时阅读了五百多篇相关文献,联系多文章的数据整合分析,耗时半年多才完成。

既然这么多牛人花半年时间才整理的东西,作为本领域的成员,我们怎么也得花半天仔细读完,才好意思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我对文章中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翻译整理,帮助大家快速吸收精华,如读者发现有用信息,请务必阅读原文。

摘要

在自然中,植物生长环境中有各种微生物,并附着其表面和内部,这些微生物群体统称为植物微生物组。最近很多研究表明,植物微生物组在植物生长和抗病中起重要作用。除了紧锣密鼓的农作物研究,模式系统拟南芥在研究细菌群体形成、解析互作方面表现出应用价值。无菌系统,可以探究宿主与微生物组的基因型、表型间关系,以系统的方式研究生物、非生物胁迫等假设。本文主要强调近期微生物组群体的比较,以及组学数据的分析,并讨论这些方法在植物营养获取方面的研究。

基本概念

  • 植物微生物组(Microbiota):所有栖息在植物宿主的微生物,包括共生、互利共生、有害病原菌等。
  • 内生菌:在植物器官内的微生物。
  • 附生菌:栖息在植物表面的微生物。
  • 合成群体:合理的设计并混合代表性的菌株。
  • 下一代测序:就是指高通量测序,相对于Sanger测序法被称为下一代,其实就是现在的主流,主要包括Illumina, Pacbio等技术;
  • 不依赖培养的分析:是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方法,不依赖于培养微生物可直接研究微生物群体的组成与结构。目前的扩增子、宏基因组都属于此类。
  • 16S rRNA基因谱:采用扩增文库、变性递度凝效电泳(D/TGGE)、末端限制长度多态性(TRFLP)等分析方法,研究细菌多样性。
  • 可操作分类单元:即OTU,16S/18S rDNA序列相似度在一定阈值以内的集合,通常为97%
  • 根际:包围根的一层土壤,可受植物根改变其氧气和营养水平
  • 根际效应:根际土的微生物组成与根际受明显差别;
  • 无菌系统:宿主在无菌条件下生长,可以接种单菌,或混合多种菌;
  • 叶际: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是叶,还包括茎、花、果实
  • 生态位:某一特定环境的位置,与物种或群体相关,包括生物、非生物和环境。
  • 植物微生物组(Microbiome):包括植物上栖息微生物的基因组和遗传信息
  • 种子库(Seed bank):微生物定殖于特定生活环境的生态资源
  • 固氮细菌:可利用大气中氮为N源的微生物
  • 诱导的系统抗性:植物通过有益微生物产生对有害微生物和食草生物的抗性
  • 抑病土壤:可以减少作物病害发生的土壤
  • 植物修复:植物参与环境污染的解毒作用过程。

植物微生物组模式图


图1. 图解植物暴露在各种环境因素下,植物微生物群体定殖于特定生态位。
(a) 植物的地上部分叫叶际,它主要成分是叶,是一种固定、开放、可变的、处于昼夜节律的生态环境。栖息环境暴露于紫外线、温度、水分和营养等的快速变化。植物的地下部分被土壤包裹,主要受其理化性质影响。植物的根可以刺入土壤,改变周围的氧含量、释放营养物质等,这一过程叫根际沉积。
(b) 叶片的横切面展示叶表和叶内(叶内细胞间)细菌的定殖情况。叶表皮的蜡质可以限制光合产物的外泄,同时导致叶表面是营养贫瘠的环境。表皮上的气孔、表皮毛、排水器等结构,改变表皮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引起微生物不均匀的定殖。
(c) 叶背面模型展示细菌分布样式,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间的沟、围绕气孔等。
(d) 根纵切面图示,展示微生物根表、根内的分布。
(e) 植物根的横切面图,根表与土壤和根际土相比,栖息大量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与叶类似,根的不同区域,如根尖、伸长区、细胞间沟槽、侧根基部也定殖不同密度的微生物群落。

植物微生物组组成


图2. 物种树展示植物微生物组主要的属。
图中只展示丰度大于0.1%的属,层级关系展示细菌分类学的门、纲、目、科、属,同时外圈的热图展示在不同植物各类、器官中各属的丰度分布。可以看到,不同物种、器官间存在大部分相同的属,只是丰度水平上的差异。

影响微生物组的因素


图3. 环境、土壤和植物介导的多因素影响宿主的微生物组。
叶片微生物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紫外线、水、微生物定殖植物的生物地理、食草动物和传粉昆虫等环境因素。此外,植物的影响包括水和营养的释放、产生次级代谢物、微生物与植物初始免疫间的作用。植物的基因型也有影响,如表皮的组成、厚度等。根际微生物组主要起源于周围的土壤,因此土壤、生物地理和食草动物是主要的驱动者。根定殖主要由根际沉积引起根际土中群落的显著变化。最终,宿主-基因型-依赖的效应因子,植物免疫系统和微生物互作决定植物微生物组最终的群落结构。

总结要点

  1. 健康植物微生物组包括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体,主要是细菌。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明确的物种分类特征,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少量的厚壁菌门。
  2. 大多数根部栖息的细菌来自土壤。土壤、根际和根的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别明显,且根内微生物多样性最低。
  3. 植物微生物组中大部分的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接种于无菌植物可重现类似自然的群落结构;
  4. 植物微生物组主要利用植物产生的碳源,并产生代谢物。植物相关细菌编码主要代谢根际沉积、低分子量碳源、植物细胞壁等基因。
  5. 微生物组促进植物在各种环境下保持健康状态。系统了解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将在可持续农业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未来研究热点

  1. 几个研究确定了不同宿主植物、器官中的核心微生物群体。而这些群体的功能更重要,值得深入研究。
  2. 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如蛋白组、转录组、代谢组,将进一步揭示微生物互作的关系和机制。
  3. 标准化的宏基因组分析方法,为实现可重复实验和不同研究中比较至关重要。
  4. 微生物组中菌种的筛选和培养资源库应更全面,代表更多分类多样性。
  5. 增加菌种资源库的多样性,如农作物的微生物资源,将获得更合理的人工重组群落,用于研究可获得更可信的结论。同时全基因组的测序有助于完善参考数据库,改进数据分析的结果。
  6. 植物免疫与微生物组间的需要更系统的层面研究。目前,免疫系统识别菌群的机制、如何区分致病和非致病菌、如何形成微生物组等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Reference

  1. 原文链接 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genet-120215-034952
  2. 白洋组主页 http://bailab.genetics.ac.cn/publication.html

微生物组文章,欢迎扫码关注“植物微生物组”

Annu. Rev. Genet:植物微生物组——系统性见解与展望相关推荐

  1.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2020.01)

    文章目录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 组内文章 Current Opinion植物微生物组专题 组会文献 文献精读 系列教程 统计 绘图 宏基因组 文章泛读 工作效率 大家风采 实验分析 组内新闻 本文&q ...

  2.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181123)

    文章目录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 组内文章 文献精读 系列教程 统计 绘图 宏基因组 文章泛读 组会文献 工作效率 实验分析 组内新闻 本文"植物微生物组"公众号原创,ID: pla ...

  3.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180807)

    本文"植物微生物组"公众号原创,ID: plantmicrobiome 作者:植物微生物组 原文链接:植物微生物组公众号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 组内文章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全 ...

  4.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170912更新)

    植物微生物组文章目录 组内文章 Nature Methods: 史上最权威宏基因组软件评估-人工重组宏基因组基准数据集 Giga Sciences: 植物MWAS研究-谷子产量与微生物组关联分析 中科 ...

  5. 植物微生物组专题:研究方法、当前热点及未来方向

    今天是第1311期日报. 从关联到因果:重组菌群体系在根系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IF:6.916] ① 本文系统总结了合成菌群体系在植物 ...

  6. 植物微生物组培养与重组技术:从描述性研究走向功能性研究

    白洋老师2015年末一作的Nature文章,"提出的大规模微生物分离培养.人工重组微生物群落技术体系",被同期Nature配专题评述为"铺平了微生物组学从描述性研究走向功 ...

  7. CGM植物微生物组专题研讨(王亚玉/王孝林/刘永鑫/周骏,晚7点)

    CGM将于北京时间11月9日星期三7:00 PM举办在线沙龙活动.本期活动,我们联合Ad植物微生物公众号和iMeta期刊设置"植物微生物组"专题,并就主题1"GWAS与植 ...

  8. 美国北卡教堂山分校Jeff Dangl组植物微生物组博士后招聘(植物微生物互作领域第一高引学者)...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Jeff Dangl实验室招聘启事(博后) Jeff Dangl 博士,研 ...

  9.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徐凌组博后招聘-植物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功能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徐凌课题组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功能研究,挖掘微生物组与宿主植物间的互作机制,探索微生物组促进植物营养高效利用及提高逆境抗性的应用.现因工作需要,课题组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

最新文章

  1. 第二项目AIaisell(易销宝)
  2. 专业|尧德中:脑器交互学,一个发展中的新学科
  3. oracle sde 安装失败,sde无法安装案例
  4. JAVA面试要点002_Git中fetch和pull的区别
  5. ES2021 更新的内容!
  6. 矩阵手册(五)—— 内积
  7. Html表格lt;tablegt;还是须要加入一些标签进行优化,能够加入标题lt;captiongt;和摘要lt;table summarygt;...
  8. python同时输出名字和时间_Python练习小工具——根据Exif的拍摄时间和设备名批量重命名照片...
  9. C++课程设计(电影院自助售票管理系统)
  10. 关于微信小程序的navigator标签
  11. 遇到问题--HttpClient默认重试策略不处理SocketTimeoutException
  12. 无人机实时流怎么开_直播解决方案,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直播
  13. [零刻]EQ12安装PVE虚拟机教程
  14. java语言开发的万能简历解析,任何简历都可以 规范格式化数据保存入库! - CSDN博客
  15. 让深度学习进入移动端,蘑菇街在移动端的深度学习优化实践
  16. T507|全志T507核心板价格|芯片参数配置|资料|原理图|性能|功耗-飞凌
  17. 每日一语20130925
  18. 王力宏 有兴趣就看看
  19. 横向联邦学习下隐私保护安全聚合:问题,方法,与展望
  20. 互联网架构的软件架构是否会对车用软件等传统嵌入式领域的系统架构产生影响

热门文章

  1. 万物生长,万物互联的时代来了
  2. android 自定义命名空间,Android自定义ActionBar实例
  3. 更改 ubuntu 账户密码
  4. rtsp流+vue进行视频播放(海康威视、大华摄像头)
  5. java mybatis狂神说sql_帮你搞定Java面试,不要再错过了
  6. Python深度学习:基于PyTorch [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 and PyTorch]
  7. 计算机书籍-机器学习预测分析java神经网络算法与实现
  8. 卫星覆盖分析品质 FOM
  9. CVPR2020中关于3D点云分割
  10. 5篇CVPR 各路大佬显身手 点云分割、姿态估计、物体检测、生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