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对知识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嵌入于近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的,有关文献相当浩繁,但却杂乱无序。如何充分利用和解读现有文献,需要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力求将不同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有关知识问题的观点尽可能全面、有机地纳入讨论框架,从而提炼其精要,勾画其关系,整合其逻辑,以深化对知识的经济学把握。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范式演进的角度,对现有的文献做个重新梳理,因为这是理解和探究知识与知识经济问题的一条极富学术价值的研究之路。

一、引言:范式及其演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paradigm),按照科学哲学家Kuhn(1962:第9页)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1Kuhn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Lakatos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之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按照Lakatos(1978:第7、66、67页)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外围,由种种辅助性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范式的演进有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即内核不变,通过对保护带作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取消、修改、完善或增加辅助性假设,以增强该范式的解释力;其二是范式革命,即抛弃既有范式的内核,用一种新的内核取代原有的内核,由此形成了一种新范式。范式演进的现实形态,首先是通过保护带的调整,以适应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从而提升解释力和预见力,这就是所谓的范式进步。否则,就要寻找和确立一种新内核,发生范式革命,最终促使一种新范式的形成。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么一个范式进步与范式革命这两种类型交替出现即范式演进的过程。
上述分析表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门学科解释力与预见力提升的过程。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综观经济学发展史,范式演进的脉络清晰可见。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对知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伴随范式的演进,经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知识的逻辑起点与动力泉源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命题的某些涵义。
(一)古典经济学范式
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古典范式的内核是: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Smith(1776)的阐释,这其中的逻辑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沿着Smith的分工思想,经济学家们进一步作出了深入的探究。2
综观Smith及其承继者对古典范式的发展,与古典范式内核相适应的保护带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及其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内生演进势态,也即人类社会劳动分工内生发展假说(Smith,1776;Marx,1876;Marshall,1890;Young,1928;杨小凯、张永生,2000)。这个保护带囊括了以下两个重要命题:其一,分工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分工的层次与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二,分工的演进是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必然要从浅层次的低级分工演变为人类共有的知识要素的高度专业化分工。这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工。3
(二)古典经济学所蕴涵的知识命题
古典分工思想为知识分工范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知识分工范畴是根植于分工思想之中的。因为正是分工的深化才最终产生了知识分工,并引起了后来经济学家的关注。Hayek(1937)在20世纪30年代与兰格(Oscar Lange)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大论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工范畴,正式地把知识问题纳入经济学的视野。Hayek(1937:第50页)指出:“……显然存在一个知识分工的问题,它与劳动分工问题非常相似,起码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自从我们的科学诞生以来,后者就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前者则完全被忽略。尽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Becker & Murphy在1992年的《分工、协调成本与知识》一文中所作的均衡分析首次引进了“知识”变量;4汪丁丁(1997)试图以知识互补性为基石,建立所谓的“知识经济学”;以Drucker(1971、1998)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和解释了知识分工、知识劳动、知识社会等范畴。5
对知识的研究,古典范式的贡献有两点:其一,古典范式的分工内核为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为后来者研究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源流;其二,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涵又是经济学家研究知识问题的动力源。正是由于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所推动的物质财富创造机制的变革,才最终提出和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重要地位。知识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走上当今社会经济舞台,并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归根到底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然要求。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不过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一线光。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知识的认识是间接的、浅层的、表面的、模糊的,是很不深入的。
古典经济学中没有直接论及知识问题,并非是一时的疏忽,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是不一样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可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资本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要素,知识还是浅层的、低附加值的,还远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机制尚未成熟,知识只能附着在其他要素上发挥作用。由此,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把稀缺的“注意力”配置在研究知识问题上是很自然的。此外,19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家还缺乏研究知识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会作出说明。

三、“纯粹”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的漠视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切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Debreu 完全竞争模型中,该模型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和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来解释经济行为。6从Debreu完全竞争模型可见,稳定性偏好、理性最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内核,而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则是: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与完全竞争。显然,这三个保护带所指向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笔者在本文中把具有这样保护带的新古典经济学称之为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下文将要论及的经过修正了保护带的新古典范式。
认真研读Marshall(1890)、Edgeworth(1881)、Walras(1874)、Debreu(1972)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学,我们很难看到有关知识范畴的论述。7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在地消解了对知识范畴的研究。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假设意味着经济行为者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中拥有实现其效用的完备的知识和预见,也即经济行为主体的知识是完备的。在主体关于目标和手段的知识已经是给定的世界中,自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发现和学习。只需确保主体进行选择的价格本身是合理的,就能实现一般均衡。由此,价格机制是经济活动中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价格理论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而“知识”在这里已经不是“问题”。同时,由于一般均衡理论和边际替代的分析工具排斥了要素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层面的内生演进与效能层面的持续递增状态,关于知识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的揭密,在确定性的新古典世界中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经济学与知识的联系在纯粹新古典范式里内在地被割裂开来了,知识范畴无法进入也无需进入纯粹新古典范式的视野之中,这就是纯粹新古典范式对知识的漠视。

四、“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研究的进展
难能可贵的是,在Marshall等人所创建的新古典经济学蒸蒸日上之际,新古典阵营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作出了适当地调整。
首先是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Knight(1921)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真正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概率化、不可保险化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事件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8Knight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直接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备知识及其完全理性的假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现实性、合理性的审慎思考与认真对待。
其次是交易成本范畴的提出。在Knight以批评性眼光看待新古典经济学的同时,年轻的Coase(1937)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Coase通过放松新古典经济学充分信息的假设,引入了交易成本范畴来解释企业的性质与边界问题,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9在Coase开创性工作的推动下,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第三是有限理性范畴的提出。Coase之后,Simon(1957)把人类的认知结构引入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之中,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Simon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这大大拓宽了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视野。
经过以上保护带调整的新古典范式,是一种范式进步,我们可称之为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中,知识范畴就逐渐进入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天然地是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等认知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保护带的调整,大大开拓和启动了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配置问题进行了极有学术价值的探索。
(一)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
1.知识不完备性。得益于Knight的启发, Hayek(1937,1945,1952)把自己的心智理论与经济理论联接起来,从主体心智的局限性层面阐释了主体知识内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知识不完备性假设,10进而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首先,知识不完备性意味着,我们所应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不是以一种集中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散持有的,因此,经济学就不仅应该研究给定的知识能否利用问题,而且应该研究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机制问题。其次,知识不完备性还意味着,对经济行为主体而言,存在着某种完全无法意识到的东西,经济学必须探寻经济行为主体发现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构建有利于主体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安排。Hayek正是基于知识不完备性假设,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内开了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之先河。可以说,关于知识不完备性特征的揭示,是经济学中对知识“黑箱”的第一次真正触及。
2.知识互补性。在Hayek的知识不完备性基础上,我国学者汪丁丁(1997)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知识的互补性特征。在汪丁丁(1997)看来,知识互补性包括空间互补性和时间互补性。前者是不同类型知识或者不同知识传统沿着空间经验表现出来的互补性;后者是同一类型知识的不同知识片段沿着时间经验表现出来的互补性。其实,早在汪丁丁之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知识的这两类互补性,只是没有作如此明确的归总而已。Hayek(1937)和Becker(1992)等人的知识分工范畴就隐含着知识空间互补性的特征,因为知识分工也是生产者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其结果是生产者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物化品的生产只能由不同知识传统的生产者来共同完成。而Arrow(1962)、Romer(1990)关于知识积累过程的研究,Becker(1964)、Lucas(1988)等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都表明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过程,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特征。Grossman & Helpman(1991:第67页)在研究知识资本的累积特征时更是直接提到“知识互补性”范畴,他们指出,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并非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当知识之间的互补性非常重要时,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时,如果有更多的可以获得的信息,某一部分知识的有用性增加。这里,Grossman & Helpman的“知识互补性”正是汪丁丁所指的知识的时间互补性。承认汪丁丁的知识互补性假设,对知识的经济学研究就无法回避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知识分工或不同知识传统的配置、协调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问题;二是关于知识的演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问题。如前文所提及,汪丁丁正是试图以这两种形式的知识互补性为基石,建立所谓的“知识经济学”(汪丁丁,1997:第77页)。
3.知识的非竞争性、部分的非排他性及其溢出效应。Arrow(1962)在《干中学的经济涵义》一文中除了揭示知识的积累过程及其经济学涵义外,还指出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的非排他性特征,并由此推引出知识的溢出效应特征。11Romer(1986、1990)进一步发挥了Arrow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了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的排他性,并证明正是知识的这种特质,才产生了溢出效应。Lucas(1988)关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研究也确证了这一命题。很显然,承认知识的溢出效应,也就承认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知识溢出效应命题为基石,Arrow(1962)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形成了 Romer(1986)的知识溢出模型、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以及Becker & Murphy(1992)的内生专业化模型等。
(二)关于知识配置问题的研究
以上对知识性质的探索,为建立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提供了理论铺垫。基于以上知识性质的理解,经济学家们在关于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主体的激励等知识配置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里,有大量的文献可供攫取与归纳,由于文献零碎,条分缕析的工作颇为棘手,下文只能作个简要的梳理。
1.知识的传递与利用。作为一个知识的经济学拓荒者,Hayek立意鲜明地向人们指出,分散化知识的利用乃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在Hayek看来,经济协调的难题在于如何最好地发现和利用经济主体中多样而零碎的“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12Hayek给出的答案是——利用价格体系。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作为信息交流机制,通过竞争为个体提供了发现知识并采取行动的机会,是一种传递、利用分散知识的有效的制度安排。
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也是一种利用分散知识的制度安排。Demsetz(1988)认为,获得、维持和使用知识是要付出成本的,但企业的分工可以节约这些成本,而且企业的边界由维持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成本所决定。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Williamson(1985)等人也注意到,企业能促进知识的分享与转移,在一体化企业中,研发部门与企业里实施新技术的人员之间的信息流动比市场上优越得多。Demsetz、Williamson等人是在研究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时附带地提及知识问题的,并没有直接对企业组织中的分散知识的传递、利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及其效应。我们不难理解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不仅是一个存量,也是一个流量。存量表明,现在的知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流量表明,任何主体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处于不断更新势态。另外,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主体是以各自所拥有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的,而不管是使用哪种要素于生产实践之中,都是各要素所有者使用某种或某些知识的过程与结果,这当中同时也是各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学习行为。以上的分析集中为一点,就是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前面我们所指出的知识的不完备性与互补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这个命题。而对于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的具体描述,新古典经济学家业已提出和形成了不少模型和理论。
有限理性学习模型(Simon, 1957; Winter, 1971; Kreps, 1990; Ellison & Fudenberg, 1993; Conlisk, 1996)与不确定性学习模型(Alchian, 1950; Stigler, 1961; Akerlof, 1970)探索了在认知限制以及不确定性环境下经济行为人的学习模式与机制;社会学习(Banerjee, 1992; Blonski,1999)和路径依赖性(Arthur, 1989;North, 1990)等概念的提出既阐明了学习的特性,也说明了学习过程不是发生在一个无摩擦的环境中,而是一个行为互动的延续过程;作为研究互动理性决策行为的一门学问,博弈论中有大量关于学习的文献(Bernheim, 1984; Milgrom & Roberts, 1991; Knight,1996),研究了行为者如何从过去的行为进行学习、行为者如何通过对环境结构以及他人行为的理解来学习以及调整信念的贝叶斯学习等。这些博弈学习理论有别于行为者被假定为在已知他人行为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的传统模型,考察了经济行为者在不知道其他行为者的行为和制度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并学习从而理解对手的过程;Arrow(1962)的“干中学”学习模型考察了工作实践中知识的积累对生产力的影响,验证了Smith的分工原理,同时也表明了个人和组织所获得的经验会滞后于改进行为,进而又修正了纯粹新古典范式所持的经济行为人即时性反馈机制的假设。
3.知识产权主体的激励。当知识以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时,知识本身就成为一种产权。知识产权主体需要相应的激励以促进知识的持续利用与进步。这样,对知识产权主体激励的研究自然要进入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汪丁丁(2002:第91页)从知识的“代数格”表达方式和知识的互补性原理来研究知识产权的博弈均衡。汪认为,通过买方叫价的竞争机制,产权博弈将自动找到均衡的知识价格,一个经济的知识产权均衡价格与该经济体社会成员的知识水平正相关。另外,汪丁丁还就知识产权的经济学分析作出一个很好的文献综述。根据汪(2002:第83页)的概括,人们对知识产权研究的重心在于“在动态经济过程中确定受保护的知识产权的最佳适用范围和最佳适用时段”。这些文献的主旨是:①长远看,知识属于全人类,应实行共享制;②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为促进知识进步,应当保护知识产权;③知识互补性特征决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压抑知识的自由发展与知识进步;④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探寻特定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度”。
随着知识要素作用的日益凸显,知识产权的资本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Schultz(1971)、Becker(1964)、Lucas(1988)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周其仁(1996)、杨瑞龙(2000)等人的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深入探讨了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问题。在高科技产业中,创业者以及高科技人员一般都能凭借创意知识或技术能力而拥有一定份额的股权。在当代高科技经济中,人力资本股、创业股、创意股等范畴早已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了。Rajan & Zingales(1998)等人的企业进入权命题以及Willax(2000)、Singh(2001)等人的创业企业观也从不同的视点对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作出了理论上的阐释。
除了知识要素所有者之外,高科技企业也是一个知识产权主体。对高科技企业激励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知识产品的定价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Coase(1972)的《耐久性与垄断》一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以及知识产品的定价策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Friedman、Laffont、Tirole、Fudenberg、Varian、Shapiro以及汪丁丁等经济学家运用博弈论、契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Shapiro & Varian(1999)对高科技企业竞争规则作出了令人折服的分析。Shapiro等认为,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网络外在性是知识产品两个最为突出的特性,二者的结合决定了知识产品的基本竞争策略,如差别定价、标准竞争、捆绑销售和锁定等。
以上经济学家关于知识产权主体激励的研究,奠定了知识经济中的契约制度的理论基础。但总的来看,新古典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理解是聚焦于成文的、可标准化的显性知识层面,对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拘囿于成文的专利保护问题。而对于隐性知识及其产权主体激励则很少涉及。
总之,知识进入主流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纯粹新古典范式受保护带的制约,内在地把知识范畴排斥在外。Hayek等人对矫正保护带的不懈努力即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的出现,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开辟了一个崭新且广阔的探索空间,如对知识的部分特性以及关于知识的利用、学习、知识主体的激励等知识配置问题的认识。但是,Hayek等学者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的调整是很不彻底的,他们坚守着完全理性的新古典假设,所理解的不确定性都不是奈特意义上的不确定性。13极富天才想象的Knight思维实际上始终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家们关于保护带调整的实践之中。因为,Knight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通过概率统计而加以衡量和测算的,由此产生的信息成本也就无法经由某种契约安排而纳入主流经济学的Arrow-Debreu模型之中。这样,主流经济学家们显然就无法对知识作出全面的理解,无法对知识经济实践与现象作出更有力的解释。譬如,对知识性质的探索是片面的,对伴随知识利用与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创新问题是未曾论及的。14
随着人类向知识经济的迈进,对知识范畴以及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经济学对知识的探索自然不会止于主流经济学。人们呼唤着一种革命性的新的经济理论的出现。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经济理论实际上就是兴于20世纪末的演进经济学。

五、演进经济学范式: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化
(一)关于演进经济学及其范式的一个理论说明
演进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经济行为演化的学科,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关于存在的学科(贾根良,1999)。演进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当代高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创新变迁状态,主流经济学无力解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实践的变迁势态;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认知科学、生物基因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理论、非平衡系统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以及分析工具。演进经济学由此出现和成熟。
沿着Schumpeter(1912)开辟的研究方向,15近几年来演进经济学在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制度变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比主流经济学,演进经济学还缺乏精致和清晰的数学推演以及严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同样可以归纳出其独具一格的研究范式。
演进经济学的内核可概括为: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演进状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时间不可逆。演进作为一种过程首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流逝的时间本质上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是无法重复与试验的。时间不可逆决定了经济系统演进的路径依赖特征;(2)非最优与多样性。在各种高度不确定的随机因素扰动下,经济演进过程是非均衡状态,演进过程无法实现最优解。另外,路径依赖以及随机因素扰动决定了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期望、偏好、能力、知识存量和认知模式等都将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别,从而出现个体行为的多样性;(3)群体协同演进(coevolution)。生物学新的研究发展表明,施加选择压力并被生物所适应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概念,既包括变化着的非生命方面,也包括变化着的生命方面。生物个体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都是其环境的一部分,相互作用的生物之间“协同演进”并彼此适应而非“生存竞争”,是生物世界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家对演进概念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但生态系统协同演进观是生物学类比的演进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与内核相对应,演进经济学的保护带包括: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且非对称分布。这里的不确定性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才有了非均衡的演进状态的持续存在;这里的有限理性意味着对最优解的否定,意味着多样化世界的本貌;这里的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表明了个体的异质性以及信息(知识)分布的差异性,意味着经济个体获利机会的不同。
演进范式的内核和保护带,决定了演进经济学对知识的应有关注及强大的经济解释功能。实际上,演进经济学的最初发展是寓于Schumpeter(1912)的创新理论之中的,演进经济学的成熟是与创新(本质上指的是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新古典范式中被忽略或被内在排斥的关于知识的一些重要命题和原理,如知识创新、知识演进等问题在演进范式中得到了充分阐释。
(二)演进经济学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遵循演进范式,经济学家们对知识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首先是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1. 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与系统性。知识要素的复杂性、知识配置的特殊性以及知识作用于经济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世界中,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在Schumpeter看来,这种不确定性就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16与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世界直接对应的必然是认知主体的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知识是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主观反映,知识创新是知识主体对不断演进、变迁的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机体的认识深化。
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知识创新的系统性。不确定的知识创新属性隐含着高风险性和高成本。知识创新的持续、顺利推进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分摊机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这样,就需要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各相关经济主体、各契约组织之间的有机协调、配套以及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系统效应。由此,才有了Freeman(1987)、Lundavall(1992)、Nelson(1993)等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同时,创新知识的应用、传播、扩散与检验也必须依托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体系。总之,知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也即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而且,知识创新的系统性与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知识的不可逆性。这里所谓的知识的不可逆,是指知识所有者对某种特定知识的学习、获取、体验、应用必须在而且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时空状态下进行,不同的时空状态(这里所说的不同时空状态是种区间意义上的时空,是可鲜明地予以辨认和区分的)决定着不同的知识积累与知识存量,也决定着不同知识应用的不同效果。换句话说,知识的不可逆性是指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的实验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产生于知识主体对知识体验的时空性。这既包括同一知识主体在不同时空中形成的知识的异质性,又包括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异质性。
知识的不可逆性表明了企业知识的异质性。不同的企业知识,依托于不同的知识所有者以及不同的契约组织载体身上,具有实验意义上的时空性,也就是不可逆性,由此形成了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之间知识的异质性框定了不同企业相应的竞争行为以及战略取向,进而决定了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竞争优势以及利润获取上的差别(刘刚,2002:第66页)。正是因为知识的不可逆性,Nelson & Winter(1982)、Penrose(1959)、Prahalad & Hamel(1990)等才把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以及利润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各自的经济理论研究。
3. 知识的难言性。因为语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知识具有难言性。任何知识都含有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成分,我们可以明晰说明的知识仅仅是人的知识当中可用语言交流的那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难言的,这种难言的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Polanyi,1962)。研究知识难言性的重要意义在于:(1)个体或组织的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专用性的、难以转移的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非竞争性要素,这意味着经济个体和组织具有是异质性;(2)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是难言的,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述的、规范的显性知识而加以利用就显得相当重要;(3)隐性知识是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计量定价的,需要一种特别的定价机制。
(三)演进经济学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
对知识性质的上述判断、理解与解释,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知识演进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演进经济学家眼里,知识演进机制就是知识创新机制,而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的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创新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演进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来展开的。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创新的动力源研究。Schumpeter(1912)是最早研究知识创新动力源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认为,不论是在经济组织外部,还是在企业实验室中产生的科学技术,都是创新的源头,进而提出了“科技推动说”。 Schmookler(1966)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创新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也是一种追求利润的经济行为,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换言之,在刺激科技创新方面,需求比科技进步更重要,由此形成了“需求拉动说”。Mowery & Rosenberg(1979)则指出,供给和需求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是在不同产业中以及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上,二者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和市场都是创新成功的基本因素。对于创新而言,科技推动与需求拉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交互作用、缺一不可,这就是创新的“双因素说”。
2. 创新的契约载体研究。Marshall(1890)指出,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而组织则有助于知识的形成。Penrose(1959)则直接把企业的本质理解为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也即“企业是知识创新体”。在Penrose看来,企业新知识的积累,就是以某种特定方式,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转化为非正式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逐渐形成了程序化的决策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才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在Penrose的基础上,Nonaka(1994)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知识创造螺旋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过程被具体描述为四个知识转化模式,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以及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等,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
知识拥有状况框定了企业知识创新与积累的几率,进而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17其中,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Prahalad & Hamel(1990)称为核心能力,企业正是通过其特有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及由此所决定的竞争行为或战略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Nelson & Winter(1982)的企业演进理论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表现为组织“惯例”,惯例框定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策略及其后果。同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样,表现为惯例的知识也是高度隐性、难以模仿和替代的。Nelson & Winter同时指出,惯例象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基因,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惯例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惯例才具有生命力。
另外,Teece、Pisano and Shuen(1990)的动态能力理论则从演进的视点具体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等组织发展问题,这引起人们关于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开发新知识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组织学习理论就是对此的发展和深化。组织学习理论的基本命题是:(1)企业知识创新的方向并不是随机的;(2)企业内部学习的功能在于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顺利互动转化,这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3)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很高的创新技术而言,企业的外部学习也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4)当代市场经济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以经济网络为运营平台的。
3. 创新的生态系统研究。考察创新理论发展史,20世纪60~70年代,关于创新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1)创新的过程遵循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这样一种线性的过程,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之间以及与创新相关联的各类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不是一种互动循环;(2)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是唯一的创新主体;(3)创新与扩散过程是可以明确加以区分的。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Nelson and Winter(1982)较早认识到,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不是一种由发明到扩散的简单线性模式,创新能力也不是仅限于企业组织。1987年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后经Lundvall(1992)、Nelson(1993)等人的努力发展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交互的学习过程,是不同主体和组织相互作用的产物;创新主体是一个系统,是企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供应商和客户等所组成的复合体,企业创新离不开其他经济主体的协作;创新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反馈的非线性过程;创新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创新与扩散是交织在一起的,扩散过程存在增量创新,而创新过程本身就是新思想、新观念的扩散。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了创新的生态系统性,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创新优势的机理问题。这则是当前颇为盛行的集群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Saxenian(1994)、钱颖一(1999)、Chong-Moon Lee、William F. Miller 、Marguerite Gong Hancock & Henery S. Rowen(2000)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生态系统,成功的创新需要一系列的环境条件。硅谷作为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如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不断促进创新的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创业的氛围、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之间构成了某种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演进关系。Williamson(1975)、Dunning(1997)、Porter(1998)、Bresson(1999)等认为,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制、互补性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增强了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由此形成了企业与集群网络共进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遵循演进经济学范式,人们对知识性质以及知识创新有了更为透底的认识,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由此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知识经济学范式:一个结论
经济学家们对于知识的研究是依托于严谨的经济学范式之中的,同时也是随着经济学范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上文我们是以范式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既有的关于知识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的,从中,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极有意义的经济学范畴——知识范式。
之所以能够形成和提出知识范式范畴,理由有三:
第一,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进展是极其鲜明地附着于、渗透于、深化于经济学范式的演进之中的。从古典经济学范式到当前的演进经济学范式,都在不同的角度、层面与视点注入了关于知识以及知识经济分析的理论传统与纲领启迪。知识的经济学分析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学范式进行高度综合与概括。综合出创新,概括出新意,知识范式的提出,其要义即在此。
第二,从本质上讲,知识范式是从属于演进范式的,但又是可以从中相对独立出来的。一般地讲,演进范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行为所依附的经济运行机制动态变化的根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它所关注的对象与要解决的问题是高层面的,同时又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鉴于知识作为当代经济运行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生产要素的身份,有必要对知识配置、知识创新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青睐。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一个独立的范式。
第三,总体而言,经济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不成熟,还大有探索的空间。提出知识范式范畴显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生命力。
笔者认为,知识范式的保护带是古典范式保护带以及演进范式保护带的自然延伸。具体包括:生产方式变迁的内生性、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完备性。
与保护带相适应,知识范式的内核可概括为:关于知识配置的经济耗散系统。这包括如下两层含义:(1)它是一个经济系统。一方面,知识分工以及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知识要素配置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只有知识才是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最为真实、最为内在的要素,而劳动者又是经济运行系统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的参与者。因此,知识配置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是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知识要素是根植于经济运行系统的基本因子,渗透在经济运行的所有层面。研究知识配置,就必须研究经济系统的各个层面;(2)这个经济系统是个耗散结构。18经济耗散系统指的是在开放的、非均衡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机制、正反馈机制和有规律性地波动涨落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耗散结构的意思表明,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在远离均衡态的非线性区内,一个非常小的随机扰动或涨落就会通过以上机制的作用而放大发展为一个整体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达到一定阀值后又通过自组织再上升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螺旋上升的有序结构。我们认为,经济耗散系统深邃地揭示了知识配置的内在属性,也是对知识本质的准确概括。
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表明,一种经济理论是否完美与慎密,取决于该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一个规范、成熟、严谨的研究范式具有强大的经济解释功能与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某种既定的范式(尤其是其内核)在一段时间内往往是确定的,甚至是刚性的,但建立在此范式基础上的某个经济理论却具有相当的弹性与柔韧性,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拓伸。同样道理,知识范式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学术界对知识的经济学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对以知识为对象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的讨论框架。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知识范式,循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直面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势态、新景象,作出更新、更广、更深的知识理论的开拓。这当中,笔者认为,如何全面透析知识范式的保护带,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与特征,从知识及其知识配置的内在运行机理等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再生产方式,以及如何深刻领会知识范式内核,准确剖析知识利用、传递、学习与创新等问题,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而现有的文献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显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关于知识配置的经济契约制度分析方面,现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这当中大有可为之处。作个大胆的假设,笔者甚至认为,把关注的目光与重心聚焦于此,或许会成为知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关于知识经济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8, 211-221.
Arrow, K. J.,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 155-173.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cker, G. S., and Murphy, K. M., 1992,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4), 1137-1160.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386-405.
Coase, R. H., 1972, “Durability and Monopol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5(1), 143-149.
Debreu, G., 1972, Theory of Valu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P. F., 1971,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London:PAN Books LTD..
Edgeworth, F., 1881, Mathematical Psychics, London: Kegan Paul.
Ellison, G. and Fudenberg, D., 1993, “Rules of Thumb for Social Learn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612-643.
Hayek, F.A., 1937,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Economica, 4, 33-54.
Hayek, F.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 519-530.
Hayek, F. 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J., 1996,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eps, D., 1990, A Course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ucas, 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42.
Marshall, A., 1920, Principle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Milgrom, P. and Roberts, J., 1991, “Adaptive and Sophisticated Learning in Normal Form Game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3,82-100.
North, D.,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Raghuram G. Rajian and Luigi Zingales, 1998,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387-432.
Romer, 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002-1037.
Simon, H. A., 1957,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 99-118.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 Contra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哈罗德•德姆塞茨,1988:《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雷家骕、冯婉玲,2001:《知识经济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1999:《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1876:《资本论》,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托马斯•库恩,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奥多•W•舒尔茨,1971:《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杨小凯、张永生,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伊姆雷•拉卡托斯,1978:《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瓦尔拉斯,1874:《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汪丁丁,1997:《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研究》第6期。
汪丁丁,2002:《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经济研究》第10期。
连建辉、赵林、钟惠波,2002:《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基于范式演进的视点相关推荐

  1. 计算机应用深圳职业大三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基于Web的家庭理财系统.docx...

    )4事欷夭2噹母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设计(论文)题目 基于Web的家庭理财系统 设计与实现 作者所在院系 作者所在专业 作者所在班级 计算机与遥感信息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作者姓名 作者 ...

  2. 基于php个人博客文献综述,基于VLAN的校园网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外文翻译)...

    基于VLAN的校园网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外文翻译)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网络通信速度.网络安全.网络流量.网络维护工作量等问题明显增加.究其原因 ...

  3. 基于 android 平台的百度地图手机导航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Web地图服务设计.doc...

    PAGE 1 文 献 综 述 毕业设计题目: 基于Android平台的 手机Web地图服务设计 PAGE 4 PAGE \* MERGEFORMAT 1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Web地图服务设计 ...

  4.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全自动泊车系统研究与应用(文献综述)

    附:文献综述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全自动泊车系统研究与应用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城市车位空间的减小,汽车逐渐向智能化发展,如何安全快速地泊车成为驾驶员面临的难题.关于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的研究,国内 ...

  5. 知识科普 |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建议收藏)

    这一箩筐的问题,想必每个学术新手都遇到过.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文献综述的这点事! 文献综述就是确定选题后,对选题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和评论思考. 具体 ...

  6. java设计拟应用的文献综述_基于Java的超市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论文.docx

    基于Java的超市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论文 文献综述基于 J ava 的超市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前言部分管 理 信 息 系 统( M IS ) 是 一 个 由 人 . 计 算 机 等 组 成 的 能 ...

  7. java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写_javaweb开发文献综述

    javaweb开发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基于 JAVA 的火车售票系统的设计学生姓名 周誉 学 号 201120181635 指导教师 柳斌 何剑锋 职称 副教授专 业 软件工程 二 零 ...

  8. 如何撰写开题的文献综述

    作为一名研一的小菜鸡,最近被文献综述搞的焦头烂额.我感觉在一定领域内的文献综述都是大佬级的人物写的,他们写的能更好的总结这个领域内的热点和潮流.而像我这种刚开始在某个领域内进行研究的小菜鸡,就不能很好 ...

  9. python怎样分析文献综述_教你如何做文献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 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 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 ...

最新文章

  1. Spring Boot 2.3.0 发布:支持Java14、打包Docker镜像、优雅关机配置...
  2. Airflow安装部署
  3. 独家|OpenCV 1.4 对图像的操作
  4. Vs2010编译错误集
  5. OpenGL于MFC使用汇总(三)——离屏渲染
  6. 平台用户实名认证设计流程
  7. centos7 挂载磁盘_Linux磁盘管理之LVM
  8. 温故知新 —— Floyd算法
  9. 修改 docker容器hosts文件
  10. Java开发手册归纳知识点
  11. ADC 外电阻分压种种
  12. 动态申请空间 malloc函数
  13. 七牛上传文件(JS实现)
  14. 一文讲解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关系
  15. 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打表格,PPT怎么利用表格来进行排版
  16. Layaair 3D场景使用
  17. vue 报错:WebSocket connection to ‘ws://192.168.51.116:3000/ws‘ failed:
  18. HTML的样式及引入样式的三种类型
  19. 由旋转矩阵求旋转中心
  20. 我爱Flask框架之Flask简介与URL和视图介绍

热门文章

  1. B站视频播放声音调到最大仍然听不清楚怎么办?
  2. python画k线图_一步一步教你用Python画出专业的K线图
  3. 小米新机红米与QNAP NAS TS-212P易迅网同时首发
  4. 台式机电源科普 ATX SFX FLEX
  5. 其实书童是一个集算法、实践、论文以及Transformer于一身的公号(往期索引大全)...
  6. Facebook股价跌破20美元 这些股东早已抛售股票 包括扎克本人
  7. 基于ASP.NET的销售系统源码
  8. 如何防止按钮克星激活我们的按钮
  9. python——模拟抓狐狸的小游戏
  10. RAC生产数据库RMAN方式恢复到异地单机数据库全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