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的编译模块包含 4 个目录:

compiler-core
compiler-dom // 浏览器
compiler-sfc // 单文件组件
compiler-ssr // 服务端渲染

其中 compiler-core 模块是 Vue 编译的核心模块,并且是平台无关的。而剩下的三个都是在 compiler-core 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平台作了适配处理。

Vue 的编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parse、transform、codegen。

其中 parse 阶段将模板字符串转化为语法抽象树 AST。transform 阶段则是对 AST 进行了一些转换处理。codegen 阶段根据 AST 生成对应的 render 函数字符串。

Parse

Vue 在解析模板字符串时,可分为两种情况:以 < 开头的字符串和不以 < 开头的字符串。

不以 < 开头的字符串有两种情况:它是文本节点或 {{ exp }} 插值表达式。

而以 < 开头的字符串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元素开始标签 <div>2.元素结束标签 </div>3.注释节点 <!-- 123 -->4.文档声明 <!DOCTYPE html>

用伪代码表示,大概过程如下:

while (s.length) {if (startsWith(s, '{{')) {// 如果以 '{{' 开头node = parseInterpolation(context, mode)} else if (s[0] === '<') {// 以 < 标签开头if (s[1] === '!') {if (startsWith(s, '<!--')) {// 注释node = parseComment(context)} else if (startsWith(s, '<!DOCTYPE')) {// 文档声明,当成注释处理node = parseBogusComment(context)}} else if (s[1] === '/') {// 结束标签parseTag(context, TagType.End, parent)} else if (/[a-z]/i.test(s[1])) {// 开始标签node = parseElement(context, ancestors)}} else {// 普通文本节点node = parseText(context, mode)}
}

在源码中对应的几个函数分别是:

1.parseChildren(),主入口。2.parseInterpolation(),解析双花插值表达式。3.parseComment(),解析注释。4.parseBogusComment(),解析文档声明。5.parseTag(),解析标签。6.parseElement(),解析元素节点,它会在内部执行 parseTag()。7.parseText(),解析普通文本。8.parseAttribute(),解析属性。

每解析完一个标签、文本、注释等节点时,Vue 就会生成对应的 AST 节点,并且会把已经解析完的字符串给截断

对字符串进行截断使用的是 advanceBy(context, numberOfCharacters) 函数,context 是字符串的上下文对象,numberOfCharacters 是要截断的字符数。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模拟一下截断操作:

<div name="test"><p></p>
</div>

首先解析 <div,然后执行 advanceBy(context, 4) 进行截断操作(内部执行的是 s = s.slice(4)),变成:

 name="test"><p></p>
</div>

再解析属性,并截断,变成:

  <p></p>
</div>

同理,后面的截断情况为:

></p>
</div>
</div>
<!-- 所有字符串已经解析完 -->

AST 节点

所有的 AST 节点定义都在 compiler-core/ast.ts 文件中,下面是一个元素节点的定义:

export interface BaseElementNode extends Node {type: NodeTypes.ELEMENT // 类型ns: Namespace // 命名空间 默认为 HTML,即 0tag: string // 标签名tagType: ElementTypes // 元素类型isSelfClosing: boolean // 是否是自闭合标签 例如 <br/> <hr/>props: Array<AttributeNode | DirectiveNode> // props 属性,包含 HTML 属性和指令children: TemplateChildNode[] // 字节点
}

一些简单的要点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再从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来详细讲解一下 parse 的处理过程。

<div name="test"><!-- 这是注释 --><p>{{ test }}</p>一个文本节点<div>good job!</div>
</div>

上面的模板字符串假设为 s,第一个字符 s[0] 是 < 开头,那说明它只能是刚才所说的四种情况之一。这时需要再看一下 s[1] 的字符是什么:

1.如果是 !,则调用字符串原生方法 startsWith() 看看是以 '<!--' 开头还是以 '<!DOCTYPE' 开头。虽然这两者对应的处理函数不一样,但它们最终都是解析为注释节点。2.如果是 /,则按结束标签处理。3.如果不是 /,则按开始标签处理。

从我们的示例来看,这是一个 <div> 开始标签。

这里还有一点要提一下,Vue 会用一个栈 stack 来保存解析到的元素标签。当它遇到开始标签时,会将这个标签推入栈,遇到结束标签时,将刚才的标签弹出栈。它的作用是保存当前已经解析了,但还没解析完的元素标签。这个栈还有另一个作用,在解析到某个字节点时,通过 stack[stack.length - 1] 可以获取它的父元素。

从我们的示例来看,它的出入栈顺序是这样的:

1. [div] // div 入栈
2. [div, p] // p 入栈
3. [div] // p 出栈
4. [div, div] // div 入栈
5. [div] // div 出栈
6. [] // 最后一个 div 出栈,模板字符串已解析完,这时栈为空

接着上文继续分析我们的示例,这时已经知道是 div 标签了,接下来会把已经解析完的 <div 字符串截断,然后解析它的属性。

Vue 的属性有两种情况:

1.HTML 普通属性2.Vue 指令

根据属性的不同生成的节点不同,HTML 普通属性节点 type 为 6,Vue 指令节点 type 为 7。

所有的节点类型值如下:

ROOT,  // 根节点 0
ELEMENT, // 元素节点 1
TEXT, // 文本节点 2
COMMENT, // 注释节点 3
SIMPLE_EXPRESSION, // 表达式 4
INTERPOLATION, // 双花插值 {{ }} 5
ATTRIBUTE, // 属性 6
DIRECTIVE, // 指令 7

属性解析完后,div 开始标签也就解析完了,<div name="test"> 这一行字符串已经被截断。现在剩下的字符串如下:

  <!-- 这是注释 --><p>{{ test }}</p>一个文本节点<div>good job!</div>
</div>

注释文本和普通文本节点解析规则都很简单,直接截断,生成节点。注释文本调用 parseComment() 函数处理,文本节点调用 parseText() 处理。

双花插值的字符串处理逻辑稍微复杂点,例如示例中的 {{ test }}

1.先将双花括号中的内容提取出来,即 test,再对它执行 trim(),去除空格。2.然后会生成两个节点,一个节点是 INTERPOLATION,type 为 5,表示它是双花插值。3.第二个节点是它的内容,即 test,它会生成一个 SIMPLE_EXPRESSION 节点,type 为 4。

return {type: NodeTypes.INTERPOLATION, // 双花插值类型content: {type: NodeTypes.SIMPLE_EXPRESSION,isStatic: false, // 非静态节点isConstant: false,content,loc: getSelection(context, innerStart, innerEnd)},loc: getSelection(context, start)
}

剩下的字符串解析逻辑和上文的差不多,就不解释了,最后这个示例解析出来的 AST 如下所示:

从 AST 上,我们还能看到某些节点上有一些别的属性:

1.ns,命名空间,一般为 HTML,值为 0。2.loc,它是一个位置信息,表明这个节点在源 HTML 字符串中的位置,包含行,列,偏移量等信息。3.{{ test }} 解析出来的节点会有一个 isStatic 属性,值为 false,表示这是一个动态节点。如果是静态节点,则只会生成一次,并且在后面的阶段一直复用同一个,不用进行 diff 比较。

另外还有一个 tagType 属性,它有 4 个值:

export const enum ElementTypes {ELEMENT, // 0 元素节点COMPONENT, // 1 组件SLOT, // 2 插槽TEMPLATE // 3 模板
}

主要用于区分上述四种类型节点。

Transform

在 transform 阶段,Vue 会对 AST 进行一些转换操作,主要是根据不同的 AST 节点添加不同的选项参数,这些参数在 codegen 阶段会用到。下面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选项:

cacheHandlers

如果 cacheHandlers 的值为 true,则表示开启事件函数缓存。例如 @click="foo" 默认编译为 { onClick: foo },如果开启了这个选项,则编译为

{ onClick: _cache[0] || (_cache[0] = e => _ctx.foo(e)) }

hoistStatic

hoistStatic 是一个标识符,表示要不要开启静态节点提升。如果值为 true,静态节点将被提升到 render() 函数外面生成,并被命名为 _hoisted_x 变量。

例如 一个文本节点 生成的代码为 const _hoisted_2 = /*#__PURE__*/_createTextVNode(" 一个文本节点 ")

下面两张图,前者是 hoistStatic = false,后面是 hoistStatic = true。大家可以在网站[1]上自己试一下。

prefixIdentifiers

这个参数的作用是用于代码生成。例如 {{ foo }} 在 module 模式下生成的代码为 _ctx.foo,而在 function 模式下是 with (this) { ... }。因为在 module 模式下,默认为严格模式,不能使用 with 语句。

PatchFlags

transform 在对 AST 节点进行转换时,会打上 patchflag 参数,这个参数主要用于 diff 比较过程。当 DOM 节点有这个标志并且大于 0,就代表要更新,没有就跳过。

我们来看一下 patchflag 的取值范围:

export const enum PatchFlags {// 动态文本节点TEXT = 1,// 动态 classCLASS = 1 << 1, // 2// 动态 styleSTYLE = 1 << 2, // 4// 动态属性,但不包含类名和样式// 如果是组件,则可以包含类名和样式PROPS = 1 << 3, // 8// 具有动态 key 属性,当 key 改变时,需要进行完整的 diff 比较。FULL_PROPS = 1 << 4, // 16// 带有监听事件的节点HYDRATE_EVENTS = 1 << 5, // 32// 一个不会改变子节点顺序的 fragmentSTABLE_FRAGMENT = 1 << 6, // 64// 带有 key 属性的 fragment 或部分子字节有 keyKEYED_FRAGMENT = 1 << 7, // 128// 子节点没有 key 的 fragmentUNKEYED_FRAGMENT = 1 << 8, // 256// 一个节点只会进行非 props 比较NEED_PATCH = 1 << 9, // 512// 动态 slotDYNAMIC_SLOTS = 1 << 10, // 1024// 静态节点HOISTED = -1,// 指示在 diff 过程应该要退出优化模式BAIL = -2
}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 patchflag 使用一个 11 位的位图来表示不同的值,每个值都有不同的含义。Vue 在 diff 过程会根据不同的 patchflag 使用不同的 patch 方法。

下图是经过 transform 后的 AST:

可以看到 codegenNode、helpers 和 hoists 已经被填充上了相应的值。codegenNode 是生成代码要用到的数据,hoists 存储的是静态节点,helpers 存储的是创建 VNode 的函数名称(其实是 Symbol)。

在正式开始 transform 前,需要创建一个 transformContext,即 transform 上下文。和这三个属性有关的数据和方法如下:

helpers: new Set(),
hoists: [],// methods
helper(name) {context.helpers.add(name)return name
},
helperString(name) {return `_${helperNameMap[context.helper(name)]}`
},
hoist(exp) {context.hoists.push(exp)const identifier = createSimpleExpression(`_hoisted_${context.hoists.length}`,false,exp.loc,true)identifier.hoisted = expreturn identifier
},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 transform 过程是怎样的,用 <p>{{ test }}</p> 来做示例。

这个节点对应的是 transformElement() 转换函数,由于 p 没有绑定动态属性,没有绑定指令,所以重点不在它,而是在 {{ test }} 上。{{ test }} 是一个双花插值表达式,所以将它的 patchFlag 设为 1(动态文本节点),对应的执行代码是 patchFlag |= 1。然后再执行 createVNodeCall() 函数,它的返回值就是这个节点的 codegenNode 值。

node.codegenNode = createVNodeCall(context,vnodeTag,vnodeProps,vnodeChildren,vnodePatchFlag,vnodeDynamicProps,vnodeDirectives,!!shouldUseBlock,false /* disableTracking */,node.loc
)

createVNodeCall() 根据这个节点添加了一个 createVNode Symbol 符号,它放在 helpers 里。其实就是要在代码生成阶段引入的帮助函数。

// createVNodeCall() 内部执行过程,已删除多余的代码
context.helper(CREATE_VNODE)return {type: NodeTypes.VNODE_CALL,tag,props,children,patchFlag,dynamicProps,directives,isBlock,disableTracking,loc
}

hoists

一个节点是否添加到 hoists 中,主要看它是不是静态节点,并且需要将 hoistStatic 设为 true。

<div name="test"> // 属性静态节点<!-- 这是注释 --><p>{{ test }}</p>一个文本节点 // 静态节点<div>good job!</div> // 静态节点
</div>

可以看到,上面有三个静态节点,所以 hoists 数组有 3 个值。并且无论静态节点嵌套有多深,都会被提升到 hoists 中。

type 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到,最外层的 div 的 type 原来为 1,经过 transform 生成的 codegenNode 中的 type 变成了 13。这个 13 是代码生成对应的类型 VNODE_CALL。另外还有:

// codegen
VNODE_CALL, // 13
JS_CALL_EXPRESSION, // 14
JS_OBJECT_EXPRESSION, // 15
JS_PROPERTY, // 16
JS_ARRAY_EXPRESSION, // 17
JS_FUNCTION_EXPRESSION, // 18
JS_CONDITIONAL_EXPRESSION, // 19
JS_CACHE_EXPRESSION, // 20

刚才提到的例子 {{ test }},它的 codegenNode 就是通过调用 createVNodeCall() 生成的:

return {type: NodeTypes.VNODE_CALL,tag,props,children,patchFlag,dynamicProps,directives,isBlock,disableTracking,loc
}

可以从上述代码看到,type 被设置为 NodeTypes.VNODE_CALL,即 13。

每个不同的节点都由不同的 transform 函数来处理,由于篇幅有限,具体代码请自行查阅。

Codegen

代码生成阶段最后生成了一个字符串,我们把字符串的双引号去掉,看一下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const _Vue = Vue
const { createVNode: _createVNode, createCommentVNode: _createCommentVNode, createTextVNode: _createTextVNode } = _Vueconst _hoisted_1 = { name: "test" }
const _hoisted_2 = /*#__PURE__*/_createTextVNode(" 一个文本节点 ")
const _hoisted_3 = /*#__PURE__*/_createVNode("div", null, "good job!", -1 /* HOISTED */)return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with (_ctx) {const { createCommentVNode: _createCommentVNode, toDisplayString: _toDisplayString, createVNode: _createVNode, createTextVNode: _createTextVNode, openBlock: _openBlock, createBlock: _createBlock } = _Vuereturn (_openBlock(), _createBlock("div", _hoisted_1, [_createCommentVNode(" 这是注释 "),_create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test), 1 /* TEXT */),_hoisted_2,_hoisted_3]))}
}

代码生成模式

可以看到上述代码最后返回一个 render() 函数,作用是生成对应的 VNode。

其实代码生成有两种模式:module 和 function,由标识符 prefixIdentifiers 决定使用哪种模式。

function 模式的特点是:使用 const { helpers... } = Vue 的方式来引入帮助函数,也就是是 createVode() createCommentVNode() 这些函数。向外导出使用 return 返回整个 render() 函数。

module 模式的特点是:使用 es6 模块来导入导出函数,也就是使用 import 和 export。

静态节点

另外还有三个变量是用 _hoisted_ 命名的,后面跟着数字,代表这是第几个静态变量。再看一下 parse 阶段的 HTML 模板字符串:

<div name="test"><!-- 这是注释 --><p>{{ test }}</p>一个文本节点<div>good job!</div>
</div>

这个示例只有一个动态节点,即 {{ test }},剩下的全是静态节点。从生成的代码中也可以看出,生成的节点和模板中的代码是一一对应的。静态节点的作用就是只生成一次,以后直接复用。

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了 _hoisted_2 和 _hoisted_3 变量中都有一个 /*#__PURE__*/ 注释。

这个注释的作用是表示这个函数是纯函数,没有副作用,主要用于 tree-shaking。压缩工具在打包时会将未被使用的代码直接删除(shaking 摇掉)。

再来看一下生成动态节点 {{ test }} 的代码: _create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test), 1 /* TEXT */)

其中 _toDisplayString(test) 的内部实现是:

return val == null? '': isObject(val)? JSON.stringify(val, replacer, 2): String(val)

代码很简单,就是转成字符串输出。

而 _create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test), 1 /* TEXT */) 最后一个参数 1 就是 transform 添加的 patchflag 了。

帮助函数 helpers

在 transform、codegen 这两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 helpers 的影子,到底 helpers 是干什么用的?

// Name mapping for runtime helpers that need to be imported from 'vue' in
// generated code. Make sure these are correctly exported in the runtime!
// Using `any` here because TS doesn't allow symbols as index type.
export const helperNameMap: any = {[FRAGMENT]: `Fragment`,[TELEPORT]: `Teleport`,[SUSPENSE]: `Suspense`,[KEEP_ALIVE]: `KeepAlive`,[BASE_TRANSITION]: `BaseTransition`,[OPEN_BLOCK]: `openBlock`,[CREATE_BLOCK]: `createBlock`,[CREATE_VNODE]: `createVNode`,[CREATE_COMMENT]: `createCommentVNode`,[CREATE_TEXT]: `createTextVNode`,[CREATE_STATIC]: `createStaticVNode`,[RESOLVE_COMPONENT]: `resolveComponent`,[RESOLVE_DYNAMIC_COMPONENT]: `resolveDynamicComponent`,[RESOLVE_DIRECTIVE]: `resolveDirective`,[WITH_DIRECTIVES]: `withDirectives`,[RENDER_LIST]: `renderList`,[RENDER_SLOT]: `renderSlot`,[CREATE_SLOTS]: `createSlots`,[TO_DISPLAY_STRING]: `toDisplayString`,[MERGE_PROPS]: `mergeProps`,[TO_HANDLERS]: `toHandlers`,[CAMELIZE]: `camelize`,[CAPITALIZE]: `capitalize`,[SET_BLOCK_TRACKING]: `setBlockTracking`,[PUSH_SCOPE_ID]: `pushScopeId`,[POP_SCOPE_ID]: `popScopeId`,[WITH_SCOPE_ID]: `withScopeId`,[WITH_CTX]: `withCtx`
}export function registerRuntimeHelpers(helpers: any)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helpers).forEach(s => {helperNameMap[s] = helpers[s]})
}

其实帮助函数就是在代码生成时从 Vue 引入的一些函数,以便让程序正常执行,从上面生成的代码中就可以看出来。而 helperNameMap 是默认的映射表名称,这些名称就是要从 Vue 引入的函数名称。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注册函数 registerRuntimeHelpers(helpers: any(),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我们知道编译模块 compiler-core 是平台无关的,而 compiler-dom 是浏览器相关的编译模块。为了能在浏览器正常运行 Vue 程序,就得把浏览器相关的 Vue 数据和函数导入进来。 registerRuntimeHelpers(helpers: any() 正是用来做这件事的,从 compiler-dom 的 runtimeHelpers.ts 文件就能看出来:

registerRuntimeHelpers({[V_MODEL_RADIO]: `vModelRadio`,[V_MODEL_CHECKBOX]: `vModelCheckbox`,[V_MODEL_TEXT]: `vModelText`,[V_MODEL_SELECT]: `vModelSelect`,[V_MODEL_DYNAMIC]: `vModelDynamic`,[V_ON_WITH_MODIFIERS]: `withModifiers`,[V_ON_WITH_KEYS]: `withKeys`,[V_SHOW]: `vShow`,[TRANSITION]: `Transition`,[TRANSITION_GROUP]: `TransitionGroup`
})

它运行 registerRuntimeHelpers(helpers: any(),往映射表注入了浏览器相关的部分函数。

helpers 是怎么使用的呢?

在 parse 阶段,解析到不同节点时会生成对应的 type。

在 transform 阶段,会生成一个 helpers,它是一个 set 数据结构。每当它转换 AST 时,都会根据 AST 节点的 type 添加不同的 helper 函数。

例如,假设它现在正在转换的是一个注释节点,它会执行 context.helper(CREATE_COMMENT),内部实现相当于 helpers.add('createCommentVNode')。然后在 codegen 阶段,遍历 helpers,将程序需要的函数从 Vue 里导入,代码实现如下:

// 这是 module 模式
`import { ${ast.helpers.map(s => `${helperNameMap[s]} as _${helperNameMap[s]}`).join(', ')} } from ${JSON.stringify(runtimeModuleName)}\n`

如何生成代码?

从 codegen.ts 文件中,可以看到很多代码生成函数:

generate() // 代码生成入口文件
genFunctionExpression() // 生成函数表达式
genNode() // 生成 Vnode 节点
...

生成代码则是根据不同的 AST 节点调用不同的代码生成函数,最终将代码字符串拼在一起,输出一个完整的代码字符串。

老规矩,还是看一个例子:

const _hoisted_1 = { name: "test" }
const _hoisted_2 = /*#__PURE__*/_createTextVNode(" 一个文本节点 ")
const _hoisted_3 = /*#__PURE__*/_createVNode("div", null, "good job!", -1 /* HOISTED */)

看一下这段代码是怎么生成的,首先执行 genHoists(ast.hoists, context),将 transform 生成的静态节点数组 hoists 作为第一个参数。genHoists() 内部实现:

hoists.forEach((exp, i) => {if (exp) {push(`const _hoisted_${i + 1} = `);genNode(exp, context);newline();}
})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到,遍历 hoists 数组,调用 genNode(exp, context)genNode() 根据不同的 type 执行不同的函数。

const _hoisted_1 = { name: "test" }

这一行代码中的 const _hoisted_1 = 由 genHoists() 生成,{ name: "test" } 由 genObjectExpression() 生成。同理,剩下的两行代码生成过程也是如此,只是最终调用的函数不同。

References

[1] 网站: https://vue-next-template-explorer.netlify.app/#%7B%22src%22%3A%22%5Cr%5Cn%22%2C%22options%22%3A%7B%22mode%22%3A%22module%22%2C%22prefixIdentifiers%22%3Afalse%2C%22optimizeImports%22%3Afalse%2C%22hoistStatic%22%3Afalse%2C%22cacheHandlers%22%3Afalse%2C%22scopeId%22%3Anull%2C%22ssrCssVars%22%3A%22%7B%20color%20%7D%22%2C%22bindingMetadata%22%3A%7B%22TestComponent%22%3A%22setup%22%2C%22foo%22%3A%22setup%22%2C%22bar%22%3A%22props%22%7D%7D%7D

深入了解 Vue3 模板编译原理相关推荐

  1. 前端面试 vue生命周期钩子是如何实现的?理解vue中模板编译原理?

    生命周期钩子在内部会被vue维护成一个数组(vue 内部有一个方法mergeOption)和全局的生命周期合并最终转换成数组,当执行到具体流程时会执行钩子(发布订阅模式),callHook来实现调用. ...

  2. Vue模板编译原理详解

    概要: Vue有自带编译器的版本和不带编译器的版本,即runtime +complier 和 runtime 版本.编译器的主要作用是将 .vue的模板编译为render函数,因为在开发的时候,写re ...

  3. Scons环境搭建和编译原理概述及嵌入式开发常用模板

    Scons环境搭建和编译原理概述及嵌入式开发常用模板 Scons是用python实现的一个类似makefile的软件构建工具.其官网是SCons: A software construction to ...

  4. c++ 模板类实现堆栈实验报告_编译原理——小型类C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生成8086汇编代码)之1:问题定义以及总体功能...

    前面花了两篇文章来介绍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接下来才是比较有意思的部分--一个小型类C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其实是编译原理的课程设计啦!~)我用的是python2.7.13+PyQt来做的...事实上,正 ...

  5. ecshop模板的原理分析

    模板的原理 类似Smarty/ECShop这类模板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1.首先是编译模板ECShop/Smart是利用PHP引擎,所以编译的结果是一个PHP文件,其编译过程就是 将分隔符{}替换成PH ...

  6. smarty模板引擎原理解析

    //php 控制器文件 <?php //引入模板引擎文件 include("20130304.php"); $smarty = new TinySmarty(); $qq_n ...

  7. 大前端开发者需要了解的基础编译原理和语言知识

    转自:https://yq.aliyun.com/articles/180879 在我刚刚进入大学,从零开始学习 C 语言的时候,我就不断的从学长的口中听到一个又一个语言,比如 C++.Java.Py ...

  8. 写一个迷你版Smarty模板引擎,对认识模板引擎原理非常好(附代码)

    前些时间在看创智博客韩顺平的Smarty模板引擎教程,再结合自己跟李炎恢第二季开发中CMS系统写的tpl模板引擎.今天就写一个迷你版的Smarty引擎,虽然说我并没有深入分析过Smarty的源码,但是 ...

  9. 跟vczh看实例学编译原理——三:Tinymoe与无歧义语法分析

    文章中引用的代码均来自https://github.com/vczh/tinymoe. 看了前面的三篇文章,大家应该基本对Tinymoe的代码有一个初步的感觉了.在正确分析"print su ...

最新文章

  1. [JSOI2008]魔兽地图
  2. java中图片文件的判断
  3. 机器学习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古典科学”的过时?
  4. mongodb自动关闭:页面太小,无法完成操作
  5. 5.hadoop常用命令
  6. 上海交大情感脑电数据集(SJTU Emotion EEG Dataset,SEED)
  7. CPU步进号(版本号)
  8. [bzoj1797][Ahoi2009]Mincut 最小割
  9. Leetcode236 最近公共祖先-二叉树两次遍历
  10. python eval()函数用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11. Insert intervals
  12. (操作系统实验)第四次说明
  13. mysql定期删除数据_mysql数据库如何实现定期删除数据库一些东西
  14. pycharm无缘无故打开Nosetest
  15. 【BZOJ3152】组合子逻辑,贪心+堆
  16. 笑谈ArcToolbox (5) 非我族类
  17. 大规模电生理网络动力学
  18. 从深海带回更多的东西 (汪品先)
  19. 加油中国,雄起汶川-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多图)
  20. PySpark | Spark3新特性 | Spark核心概念

热门文章

  1. java遍历json数据_Java 如何遍历JsonObject对象
  2. 支付宝、微信后台不死的黑科技
  3. [Python] reverse()函数 VS reversed()函数
  4. dij算法堆优化_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 (基础dij+堆优化) BY:优少(示例代码)...
  5. vue双向绑定原理及实现
  6. 如何下载linux内核头文件,在Linux系统上安装Linux内核头文件的教程
  7. wrcoef2函数_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函数使用总结
  8. Java-8-Collectors类
  9. 魔方APP项目-04-用户模块API接口、Marshmallow,基本构造器(Schema),Schema数据序列化、Schema数据反序列化、反序列化对数据验证、模型构造器(ModelSchema)
  10. 牛顿下降法和梯度下降法(最速下降法)的速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