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巡山猫说数据

最近收到读者发来的一份求助:

这家JD要熟悉AB-Test,我才刚上岸8个月,工作上遇都没遇到过,到底啥是AB测试,具体咋个玩法,您给我讲讲呗~ 泪目飘过

本猫看了眼截图,好家伙,这个坑月薪25k,年包30w+,给的倒是挺有诚意!

俗话说得好,AB测试搞得好,产品优化没烦恼!这不,猫哥特地复盘了工作中的实战经验,梳理了AB-Test的全流程秘籍,今儿分享给大家。本次阅读时长预计15min,老规矩先点赞收藏一波!

AB测试来源

越来越多的公司重视AB测试,按照猫哥的经验,之前会Excel就行,SQL是加分项。后来变成了必须懂SQL,AB测试是加分项。再到后来变成了,AB测试和SQL都是必会的东西。

因为从15年至今,人口红利肉眼可见的减少,流量竞争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竞争。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10亿。微信,支付宝,头条,抖音这些巨型APP基本已经瓜分了用户的大部分时间,别的APP想要存活及增长,精细化运营就变成了必须。

精细化从技术上,又无法避免AB测试。往往产品的认知并不是用户的认知,所以我们需要去测试,去实验用户的喜好。选择一个用户偏爱的功能上线,才会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我们的APP才能活下来,并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AB测试是借鉴了实验的思维,目标是为了归因。通俗来说,就是我们想把条件分开,明确的知道,哪种条件下,用户会买账。这就需要三个条件:有对照组,随机分配用户,且用户量足够。

最早的AB测试本身是起源于医学。当一个药剂被研发后,医学工作人员需要评估药剂的效果。一般就会选择两组用户(随机筛选的用户),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这两组用户来“试药”。也就是实验组用户给真的药剂,对照组用户给安慰剂,但是用户本身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组,只有医生指导。之后,在后期的观察中,通过一些统计方法,验证效果的差异性是否显著,从而去校验药剂是否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这个就是最早期的医学“双盲实验”。互联网行业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么用。我们需要确认的是,当前改版,是否有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验证效果的“药剂”变成了一个“改版”。

业务把将web或者app界面或者流程,拆分为多个版本。然后将流量分层(或者分流),不同的人群使用的某个功能或者触发的策略不同。但是这里的人群一定要满足同质化的特性。所以无论分层还是分流,我们都需要将用户随机分配,且同一用户不能处在两个组内。

通俗来说,AB测试是一种互联网人口红利减少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用户满意度,留下用户而使用的一种利用数学原理来精细化运营的评估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AB-Test是对某唯一变化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的实验

AB测试适用场景

当然,AB测试也不是每种迭代或者改版都能用。一般来说,三种场景可以使用AB测试,三种场景不能使用AB测试。

产品迭代可以使用AB测试。比如界面优化,功能增加,流程增加,这些都可以使用AB测试。因为我们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一定更新迭代,可以直接使用AB测试。

算法优化可以使用AB测试。同理,算法筛选,算法优化这些我们都可以使用AB测试来测试。因为我们也可以通过流量切分构造实验组和对照组来验证效果。

市场营销的部分场景可以使用AB测试。内容的筛选,时间的筛选,人群的筛选,我们也可以使用AB测试来实验验证效果。

但是,当变量不可控,或者样本量比较小不足以支撑AB测试,或者我们的投放是全流量投放。这三种情况是不支持使用AB测试的。

变量不可控,比如我们业务有两个APP,我们想做一个策略,验证是否能够提高用户使用了A产品,再去使用B产品的概率。这种是不支持AB测试的,因为用户关闭一个APP后,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

样本量较小也不支持AB测试,因为从统计学上来说,我们要验证一个数据是否有效,还是需要一定的样本量的。

至于全量投放,比如我们开了一个发布会,换了一个logo,这种全量投放,怎么做AB测试?你可以让用户不来参与发布会还是让用户不看到新logo?!

AB测试原理简介

AB测试最核心的原理,就四个字:假设检验。检验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对应到AB测试中,就是检验实验组&对照组,指标是否有显著差异。

既然是假设检验,那么就是先假设,再收集数据,最后根据收集的数据来做检验。

先来说说假设。

假设一般成对出现,分为零假设 和 备选假设。

在AB测试中,零假设是:实验组&对照组 指标相同,无显著差异;备选假设则相反,实验组&对照组 指标不同,有显著差异。

举个例子。我们优化了某算法,想提高页面的点击率。针对这个场景的AB测试,零假设就是 新算法&老算法的页面点击率无明显差异,备选假设是 新算法&老算法的页面点击率有显著差异。

再来说说检验。

一般来说,我们是通过具体的指标属性来找寻相应的检验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指标如何分类呢?

指标可以分为两种类别:

1、绝对值类指标。也就是我们平常直接计算就能得到的,比如DAU,点击次数等。我们的一般都是统计该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均值或者汇总值,不存在两个值之间还要相互计算。

2、相对值类指标。与绝对值类指标相反,我们不能直接计算得到。比如某页面的CTR,我们是用 页面点击数 / 页面展现数。我们要计算点击数和展现数,两者相除才能得到该指标。类似的,还有XX转化率,XX点击率,XX购买率一类的。我们做的AB实验,大部分情况下都想提高这类指标。

根据指标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计算最小样本量,以及实验周期,以及对应的检验方法。

AB测试详细流程

我们先看一个图,结合这个实验的流程图,我们一点点来说:

选取指标

在做AB测试之前,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实验的目标是什么。并落地到具体的几个指标上,这几个指标对于我们度量实验结果,有非常明显的帮助。但是,指标也要分层级,唯一一个核心指标+多个观察指标。

核心指标用来度量我们这次实验的效果,以及计算相应的样本量。观察指标则用来度量,该实验对其他数据的影响(比如对大盘留存的影响,对网络延迟的影响等等)。

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就如同上文所说,我们建立了零假设和备选假设,零假设一般是没有效果,备选假设是有效果。

选取实验单位 

大家应该都使用用户粒度来作为实验单位,但是总体说来,实验单位一般有3种。我们不用掌握,但是很多情况下面试官会问到,大家可以作为了解。

1、用户粒度:这个是最推荐的,即以一个用户的唯一标识来作为实验样本。好处是符合AB测试的分桶单位唯一性,不会造成一个实验单位处于两个分桶,造成的数据不置信。

2、设备粒度:以一个设备标识为实验单位。相比用户粒度,如果一个用户有两个手机,那么也可能出现一个用户在两个分桶中的情况,所以也会造成数据不置信的情况。

3、行为粒度:以一次行为为实验单位,也就是用户某一次使用该功能,是实验桶,下一次使用可能就被切换为基线桶。会造成大量的用户处于不同的分桶。强烈不推荐这种方式。

计算样本量 

样本量计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心极限定理。具体书面定义和推导过程,大家可以在网上百度一下就好,我们这里就通俗的解释一下。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就是只要样本量足够大,无论是什么指标,无论对应的指标分布是怎样的,样本的均值分布都会趋于正态分布。

基于正态分布,我们才能计算出相应的样本量和做假设检验。具体的样本量计算推导过程,大家如有需要,可以关注后加我微信私聊,这里就放结论。

整体公式如下:

由于指标可以分为将绝对值指标和相对值指标。对应的,我们在计算绝对值指标和相对值指标时,标准差的计算方式也会不同。具体如下:

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让大家更有体感。

案例1-相对值指标:

某产品点击率1.5%,波动范围[1.0%,2.0%],优化了该功能后,需要AB测试计算样本量

P:1.5%,p:2.0%(由于波动范围是[1.0%,2.0%],所以至少是2.0%

总样本量  = 16 * (1.5%*(1-1.5%)+2.0%*(1-2.0%))/ (2.0%-1.5%)^2=22000

案例2-绝对值指标:

某产品购买金额标准差是25,优化了该功能后,预估至少有5元的绝对提升,需要AB测试计算样本量

σ=25,Δ=5

总样本量  = 16  * 25*25*2/5*5=800

总样本量,是指我们的实验单位,必须满足这个数量,实验结果中的数据检验才可信。也就是说,我们的实验桶和基线桶之和必须达到这个流量,才能收集数据及检验指标。

流量分割

流量切割有两种方式:分流和分层。

分流是指我们直接将整体用户切割为几块,用户只能在一个实验中。但是这种情况很不现实,因为如果我要同时上线多个实验,流量不够切怎么办?那为了达到最小样本量,我们就得延长实验周期,要是做一个实验,要几个月,相信我,你老板一定会和你聊聊人生理想的。

另一种方式,分层。就是将同一批用户,不停的随机后,处于不同的桶。也就是说,一个用户会处于多个实验中,只要实验之间不相互影响,我们就能够无限次的切割用户。这样在保证了每个实验都能用全流量切割的同时,也保证了实验数据是置信的。

两种方式用图来表达如下:

实验周期计算

相应的,最小样本量有了,我们切分了流量,知道了实验桶一天大概能有多少样本量(也可以算小时,如果产品的流量足够大)。我们直接用 最小样本量 /  实验桶天均流量 即可以得到相应的实验周期。

线上验证

很多公司不会做线上验证。当然,不验证也没关系,就是有可能会踩坑,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在实验上线后进行线上验证。

线上验证主要是2个方向,一个是验证实验策略是否真的触发。即我们上线的实验桶,是否在产品上实际落地了。比如你优化了一个产品功能,你可以去实际体验下,实验产品是否真的有优化。

另一个是验证同一个用户只能在同一个桶中,要是同时出现在两个桶中,后期数据也会不置信。这个上文有说过。

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大家可能都听过。比如Z检验,T检验,单尾检验,双尾检验,算P值,算置信区间等等。我们这里先说说哪种情况用Z检验,哪种情况用T检验。因为这个问题经常会碰到,也是AB测试中,面试官的必问问题。

大家应该都看过这个图:

贾俊平老师的书中就有这个图,具体的公式和原理书中有非常明细的介绍,关注公众号之后领取的“ 资料 ”中就有这本书的电子版PDF。

按照上文我们说的指标分类,一般情况下,绝对值指标用T检验,相对值指标用Z检验。因为绝对指标的的总体方差,需要知道每一个用户的值,这个在AB实验中肯定不可能。而相对值指标是二项分布,可以通过样本量的值计算出总体的值,就如同10W人的某页面点击率是10%,随机从这10W人中抽样1W人,这个点击率也是10%一样。

再来说说具体的检验。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两种常用方法:

1、算P值,也就是算当零假设成立时,观测到样本数据出现的概率。统计学上,将5%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一般用5%来对比计算出来的P值。当P值小于5%时,拒绝零假设,即两组指标不同;反过来,当P值大于5%时,接受零假设,两组指标相同。

2、算置信区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用95%来作为置信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数据的估计,有95%的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么说可能比较绕,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 总体数据有95%的可能性在这个范围内。

我们计算两组指标的差异值,如果我们算出的差异值置信区间不含0,我们就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指标不同;但是如果包含0,我们则要接受零假设,认为两组指标相同。

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算出Z值或者T值,查表对比。但是这种不是很常用,还是以P值及置信区间为主流。

还有些公司,会将所有指标计算到为不同流量区间内的自然波动。比如我有三个指标,日活100W,那么可以拆分成多个流量区间,比如 1w、2w、5w、10w、20w、50w,100w这几个流量比例,然后依次计算这3个指标,在这些流量下的自然波动阈值,如果高于阈值,我们就认为实验有效。这种就会方便很多,但是不够严谨。

最后来说说单尾检验,双尾检验。单尾检验的前提是我们不仅认为两组指标不同,还明确了大小,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实验组的效果高于基线组。而双尾检验只是认为两组指标不同,未明确大小。通常来说,我们更推荐使用双尾检验,为什么呢?

因为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利用数据来做决策的方法,我们不要再人为的带入主观设想。而是用双尾检验,我们不仅能量化涨了多少,还能量化掉了多少,因为实验结果有正有负,不一定都是有效果的(正向的),还可能有负向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将有负向效果的实验记录下来,沉淀成知识库,为后期实验避坑。

当然,生活中有些事件是可以用单尾检验的。比如我们优化了制造灯泡的流程,提升了灯泡的质量,那对于灯泡的质量检验我们就采用单尾检验就好,因为我们只关心灯泡质量是否和预期一样,有所提升。

AB测试案例串讲

我们先来按照上节课的流程串讲一个案例。

大体背景如下:

某社交APP增加了“看一看”功能,即用户之间可以查阅到对方所填写的一些基础信息。现在要分析该功能,是否有效果。

我们得到这个问题,需要脑子里想到AB测试的整体流程图(如下)。

从流程图中,我们需要想到几个问题:

1、实验前:如何选指标,如何做假设,如何选实验单位,根据实验指标和单位,如何计算最小样本量,以及实验的周期

2、实验中:需要验证是否所有用户仅处于同一个桶,还需要验证线上实验桶策略是否符合预期

3、实验后:需要回收数据,通过计算P值或者置信区间Diff的方法,校验该功能是否有效

从该功能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指标是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率值是否有提升。因为社交是为了让用户之间建立联系,增加这种查阅资料的功能,是为了让用户通过资料查阅,与感兴趣的用户建立联系。

所以该功能,我们的指标选择为加好友率。这时候,零假设就是该功能无效果,即两个桶的加好友率无明显差异。备选假设则相反。实验单位我们为了避免数据的不置信,我们选择以用户为实验单位。

假设我们的原有添加好友率如下 ,那么我们计算整体样本量如下:

P:45%,p:47%(由于波动范围是[44%,46%],所以至少是2.0%)

总样本量 = 16 * (45%*(1-45%)+ 47%*(1-47%))/ (47%-45%)^2 = 19864

由于实验桶和基线桶的比例是1:1,所以我们分配为实验桶1w样本,基线桶1w样本量。但是由于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全量试验,所以我们开20%的流量为实验桶(假设DAU的20%是2000/天,即实验桶的DAU为2000/天),那么,我们预计要实验5天(1w/2000)。

但是通过计算,用户的一次活跃周期是7天,所以我们为了让实验效果可信度更高,计划实验7天。

实验上线后,我们对线上数据进行了验证,确认了以下两个问题:

1、实验策略在实验桶已生效,在基线桶未生效。即相关的看一看功能在实验桶已上线,基线桶保持原样;

2、同一个用户仅处在同一分桶中,未出现一个用户处于两个桶的情况。

实验到期后,我们对线上数据进行了回收。由于我们这个是相对值指标,所以我们使用Z检验。

检验方法有以下两种:

1、算P值,P值小于5%,拒绝原假设,即产品功能有效果。这个场景中(假设)P=0.002,即我们判断产品有效果。

2、算执行区间的差值,如果不含0,则拒绝零假设。同样,我们这里假设算出来期间不含0,我们认为该产品有效果。

以上,就是一个整体的AB实验案例。我们从筛选指标,到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单位,计算最小样本量,计算实验周期),到实验上线,再到后面的效果验证。

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个实验有些地方设计的并不合理。因为社交用户之间会有网络效应,即一个用户会影响另一个用户,所以我们实验分桶这么设计并不合理。

AB测试注意事项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AB实验的注意事项。

1、网络效应: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社交网络,以及共享经济场景(如滴滴)。举个例子:如果微信改动了某一个功能,这个功能让实验组用户更加活跃。但是相应的,实验组的用户的好友没有分配到实验组,而是对照组。但是,实验组用户更活跃(比如更频繁的发朋友圈),作为对照组的我们也就会经常去刷朋友圈,那相应的,对照组用户也受到了实验组用户的影响。本质上,对照组用户也就收到了新的功能的影响,那么AB实验就不再能很好的检测出相应的效果。

解决办法:从地理上区隔用户,这种情况适合滴滴这种能够从地理上区隔的产品,比如北京是实验组,上海是对照组,只要两个城市样本量相近即可。或者从用户上直接区隔,比如我们刚刚举的例子,我们按照用户的亲密关系区分为不同的分层,按照用户分层来做实验即可。但是这种方案比较复杂,建议能够从地理上区隔,就从地理上区隔。

2、学习效应:

这种情况就类似,产品做了一个醒目的改版,比如将某个按钮颜色从暗色调成亮色。那相应的,很多用户刚刚看到,会有个新奇心里,去点击该按钮,导致按钮点击率在一段时间内上涨,但是长时间来看,点击率可能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反之,如果我们将亮色调成暗色,也有可能短时间内点击率下降,长时间内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这就是学习效应。

解决办法:一个是拉长周期来看,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去观察该指标,而是在一段时间后再去观察指标。通过刚刚的描述大家也知道,新奇效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另一种办法是只看新用户,因为新用户不会有学习效应这个问题,毕竟新用户并不知道老版本是什么样子的。

3、多重检验问题: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如果我们在实验中,不断的检验指标是否有差异,会造成我们的结果不可信。也就是说,多次检验同一实验导致第一类错误概率上涨;同时检验多个分组导致第一类错误概率上涨。

举个例子:

出现第一类错误概率:P(A)=5%

检验了20遍:P(至少出现一次第一类错误)

=1-P(20次完全没有第一类错误)

=1- (1−5%) ^20

=64%

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去检验实验效果时,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会直线上涨。所以我们在实验结束前,不要多次去观察指标,更不要观察指标有差异后,直接停止实验并下结论说该实验有效。

AB测试面试踩坑

针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时候,面试官在问问题时,会设下一些坑,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例1:滴滴准备升级司机端的一个功能,该如何校验功能效果?

考点1:常见的AB测试流程设计

考点2:网络效应

解法:

针对考点1:AB测试的流程是 确定目标 --> 确定实验单位 --> 确定最小样本量 --> 确认流量分割方案 --> 实验上线 --> 规则校验 --> 数据收集 --> 效果检验

针对考点2:实验分桶,以两个量级相近城市分割,避免网络效应的相互影响

例2:某app,用户活跃周期是14天,这时,上线了一个实验,计划跑20天在看效果,结果有位新同学,在10天时做了统计推断,发现数据已经有了显著差异,认为可以停止实验,这样做对吗?

考点1:实验周期应该跨越一个活跃周期

考点2:多重检验问题

解法:

由于AB测试的实验周期尽量跨越一个用户活跃周期,且在实验结束时再做统计推断,所以该做法不对,建议跑慢20天再看数据效果

AB测试小Tips

1、用户属性一定要一致

如果上线一个实验,我们对年轻群体上线,年老群体不上线,实验后拿着效果来对比,即使数据显著性检验通过,那么,实验也是不可信的。因为AB测试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实验用户的同质化。即实验用户群,和非实验用户群的 地域、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因素分布基本一致。

2、一定要在同一时间维度下做实验

举例:如果某一个招聘app,年前3月份对用户群A做了一个实验,年中7月份对用户群B做了同一个实验,结果7月份的效果明显较差,但是可能本身是由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排除掉季节等因素。

3、AB测试一定要从小流量逐渐放大

如果上线一个功能,直接流量开到50%去做测试,那么如果数据效果不好,或者功能意外出现bug,对线上用户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建议一开始从最小样本量开始实验,然后再逐渐扩大用户群体及实验样本量。

4、如果最小样本量不足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计算出来,样本量需要很大,我们分配的比例已经很大,仍旧存在样本量不足的情况,那么我们只能通过拉长时间周期,通过累计样本量来进行比较

5、是否需要上线第一天就开始看效果?

由于AB-Test,会影响到不同的用户群体,所以,我们在做AB测试时,尽量设定一个测试生效期,这个周期一般是用户的一个活跃间隔期。如招聘用户活跃间隔是7天,那么生效期为7天,如果是一个机酒app,用户活跃间隔是30天,那生效期为30天

6、用户是否生效 

用户如果被分组后,未触发实验,我们需要排除这类用户。因为这类用户本身就不是AB该统计进入的用户(这种情况较少,如果有,那在做实验时打上生效标签即可)

7、用户不能同时处于多个组

如果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组,那么,一个是会对用户造成误导(如每次使用,效果都不一样),一个是会对数据造成影响,我们不能确认及校验实验的效果及准确性

8、如果多个实验同时进行,一定要对用户分层+分组

比如,在推荐算法修改的一个实验中,我们还上线了一个UI优化的实验,那么我们需要将用户划分为4个组:A、老算法+老UI,B、老算法+新UI,C、新算法+老UI,D、新算法+新UI,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进行的两个实验的参与改动的元素,做数据上的评估

9、特殊情况(实际情况)

样本量计算这步,可能在部分公司不会使用,更多的是偏向经验值;

假设检验这一步,部分公司可能也不会使用;

大部分公司,都会有自己的AB平台,产运更偏向于平台上直接测试,最后在一段时间后查看指标差异。

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需要计算不同流量分布下的指标波动数据,把相关自然波动下的阈值作为波动参考,这样能够大概率保证AB实验的严谨及可信度。

关注成都CDA数据分析师

获取数据分析的干货分享和岗位内推机会

数据分析面试必考的AB-Test详解相关推荐

  1. 面试必会系列 - 5.2 详解OSI模型与七层协议,网络TCP/IP基础,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等

    本文已收录至 Github(MD-Notes),若博客中图片模糊或打不开,可以来我的 Github 仓库,包含了完整图文:https://github.com/HanquanHq/MD-Notes,涵 ...

  2. 数据分析面试必考的AB-Test知识点整理

    最近收到读者发来的一份求助: 这家JD要熟悉AB-Test,我才刚上岸8个月,工作上遇都没遇到过,到底啥是AB测试,具体咋个玩法,您给我讲讲呗- 泪目飘过 本猫看了眼截图,好家伙,这个坑月薪25k,年 ...

  3. 数据分析面试必考的Python统计分析

    数据相关从业者应该都听过<对比Excel系列>图书,这个系列累计销量已超20w册,预计影响了10w+数据人. 时隔一年,对比Excel系列的又一本新书发布,就是下面这本<对比Exce ...

  4. Linux面试必问-vim综合命令详解

    vi编辑器是Unix的世界中一个相当强大的可视化编辑器,有人曾这样的说过在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使用Vi的,另一种是使用是Emacs的,剩下的是第三种人. 由此可以看出Vi和Emacs的强大.在有关L ...

  5. Go面试必问——GMP调度模型详解

    来源:http://www.topgoer.com/并发编程/GMP原理与调度.html 文章目录 GMP 原理与调度 Golang "调度器" 的由来? (1) 单进程时代不需要 ...

  6. 面试必考的网络协议相关题目应该如何回答

    转载自  面试必考的网络协议相关题目应该如何回答 最近,正处于校招季.很多小伙伴已经拿到了如愿以偿的Offer,有些小伙伴还在努力着. 平常,也会有一些粉丝会在公众号留言,或者在微信上问我一些面试题. ...

  7. 最强Java面试题全部合集,涵盖BAT大厂面试必考的9大技术!-强烈建议收藏

    过去2年我持续分享了BAT TMD为代表的大厂最新面试题目,特别是蚂蚁金服.天猫.淘宝.头条.拼多多等Java面试题目. 过去2年,我已经成功的帮助了部分同学进入了大厂. 2020开始,我依然会为大家 ...

  8. 环形链表【手绘漫画】面试必考之双指针(LeetCode 141)

    文章目录 图解算法与数据结构 1.前言 2.实例 3.正文 4.代码 图解算法与数据结构 1.前言 今天开始的是双指针!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让我们从一个经典问题开始: 环形链表进阶版[手绘漫画] ...

  9. 10 道大厂面试必考的计算机网络问题-陶辉 极客时间

    大厂中更多会考察你的长板. 在大厂中要学会求助 1.TCP的三次握手机制,为什么要三次? 为什么需要握手? 需要同步序列号,当然也有MSS(最大报文段长度),滑动窗口. 为什么是3次? 正常想法应该是 ...

最新文章

  1. CentOS 7 上安装 redis3.2.3安装与配置
  2. vue双向数据绑定原理分析--Mr.Ember
  3. JavaScript中的原型,对split方法的重写
  4. LwIP 之五 详解动态内存管理 内存堆(mem.c/h)
  5. Linux TCP/IP中L4L3的实现框架:udp recv部分
  6. 改善Java EE生产支持技能的8种方法
  7. python 文档字符串_新款Python文档字符串生成器来了
  8. springboot+security框架整合
  9. vue 引入自定义js方法并调用
  10. Android新版NDK环境搭建
  11. 华为手机android是什么意思,华为手机里的文件夹表示什么意思?
  12. 域名抢注代码_如何停止域名抢注攻击
  13. 常州一中训练试题泛做 Part 1
  14. 高等数学 极限存在 与 极限不存在
  15. 编程数学读书笔记 -- 第二章逻辑
  16. word转html显示不完整,word页面怎么显不完全 word页面视图显示不全怎么办
  17. proxifier安装激活使用
  18. Zynq-7000 - Which IBIS models should be used for Zynq-7000 devices?
  19. 达梦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20. 5种开发人工智能的最佳编程语言

热门文章

  1. 通过Xcodeproj深入探究Xcode工程文件
  2. 实现Mac窗口最小化动画效果
  3. 简单易用的像素动画工具,最新版Aseprite v1.2.29
  4. python爬斗鱼直播房间名和主播名_斗鱼爬虫,爬取颜值频道的主播图片和名字
  5. 腾讯云服务器查看防火墙规则,腾讯云云防火墙的常见问题
  6. 广州“粤A000F1”车牌拍出74万天价(图)
  7. 【普通人VS程序员】电脑还可以这样关机,神操作,学到了学到了~(爆赞)
  8. PPT中加水印的方法
  9. 中国线上驾驶游戏市场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10. 插板法、插空法、捆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