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大名鼎鼎的“清华姚班”创建者,姚期智教授十足低调,近年来鲜有对外接受采访和公开露面。这也是姚期智教授首次公开谈论当前AI现状、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等话题。

我们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我们与姚期智的对话进行了整理。

△ 姚期智教授

今后二三十年中,人工智能绝对将在科学界、工业界产生极大影响。在过去10多年里,人工智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中国很幸运在这个浪潮中,而且在应用为主的方向上,基本已经追上了世界水平。

但我们不能认为追上世界水平后,工作就已经完成了。

因为过去10年产生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革新技术,肯定会在未来几年达到极限。那下一波新技术的革新中,中国能不能取得原创性的知识产权?能不能摆脱追赶别人发明的局面?我想现在是非常关键的。

01 对当前AI发展的看法

现在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全世界范围内都很热闹,大体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我觉得两派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认为悲观派觉得人类不能够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或者不能往好的方向利用,太过悲观。我们如果从历史上看,一般乐观地去看待事情,到最后总能产生一些更好的结果。

首先,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大家有了以后,你是挡不住有人去研究的,禁止往往不是最好的方式,不如通过达成社会共识,研究一个好的方法控制它。

其次,如果抱着防止人工智能落入坏人之手的担心而不去研究人工智能,那后果可能就会非常严重。防范一种科学知识变成危险的最好方法,是我们要有最好的能力、最好的技术掌控它。

比如火药,一旦做出来以后,它可能做好事可能做坏事,每一个工具被人类发明发现后,都会有这样的两面性。

那人工智能呢,从图灵开始,就希望能够让机器具有一个接近人类的思考、推理的方式,这是一个五六十年前提出时很乐观的理想,但后来经过三十多年研究,发现要真正实现是非常难的。

于是大家近十几年又从弱人工智能方向推进,经过几个不同的发展,最近通过深度学习,让弱人工智能能够做到许多方面几乎接近强人工智能,比如在很多人看来,围棋上击败世界冠军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接近强人工智能的事件了。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现在所有人工智能所做到的事情,对于推理、跨领域想象,都是不具备的,所以如何达到强人工智能,我想现在处于一个希望找到突破口的阶段。

当然我们现在比五十年前要好,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智慧,特别是在弱人工智能领域,能够达到一些从未有过的目标和境界。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仔细分析当前这样一个系统,有没有可能更进一步。

比如AlphaGo跟人下棋的时候,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与人之前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然后可以在下一阶段产生更强的人工智能,这样我们就向强人工智能又更进了一步。

过去十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算法、计算力和大数据三要素中的后两者——计算力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都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深度学习则帮助我们在算法上实现了突破,但这波潮水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各种重要的领域,人工智能还在不断产生科学、经济方面的效益,所以还有不小的热度发挥出来。

那如果说这三个核心要素中,最有可能在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跃迁的,我认为一定是算法。因为数据量归根结底还是有限的,计算力也会有一个差不多的极限,但算法上空间还很大。

我们现在把机器学习看做一个很高端的算法,但实际不是。机器学习的算法,我们大学二年级姚班的学生,一学就会,一个学期之后就基本能在外面承担不错的工作。

我们人类现在所拥有的智慧,基本只是使用了少量数据、少量计算力后的结果,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跟以前的机器在很多领域打平手。所以人类一定有一些“算法”非常精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这样看起来,现在的机器学习还很粗糙,我们不要期望人工智能可以发现很好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人工智能没有那个本领。所以现在对于机器学习的推动,还是人类优先,这也是一个从事理论研究的最佳时机,这对我们国家来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

另一个我认为很好的消息是现在存在两种不同的学习系统,一种是人类的智能,另一种是宇宙里的智能、生物进化方面的智能,我觉得也是一个好机会。

我们现在研究人工智能,核心方法是参照人类智能,但由于我们大脑太复杂,所以不太容易搞清楚。但生物学习进化、宇宙内的智能,是不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视野、空间,让我们在机器学习进化方面可以作为参照方向?我觉得是可以研究的。

02 中国AI缺“系统”

具体到中国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我觉得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个是系统方面,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大的AI系统,可以实现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样的系统比如IBM就有,在1997年它用深蓝打败了象棋冠军,然后又进一步用这个做了知识类答题方面的应用,现在他们又把这个系统用到了医疗医药方面,沃森能够对于医病的诊断,达到和最优秀的医生一样的程度。

所以未来国家与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中国公司跟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之间的竞争,这样系统的缺失可能会带来劣势,而且我们中国对于计算机系统工程一向重视不够,我们在计算力、硬件方面很强,有全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但系统工程会是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壁垒。

如果你问我最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系统”的AI领域,我觉得是医疗。你看IBM的沃森,在目前的技术上整合吸收了非常多的数据,然后一天读完上万篇医药杂志论文,进而把其中的信息融入到它想诊断的疾病中——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自然语言分析技术的应用。

但概括来讲基本就是把现在已经有的技术、数据,统统可以整合到它的系统工程中,好比你结合各种专长不一样的人。我相信我们也有人在考虑这样的事情,但需要更多的学界、工业界参与进来。

另一个缺陷是算法和背后的理论方面。下一步人工智能的突破,一定在算法方面,一定会从理论着手,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但我们相对而言还处于弱势,需要我们这个时候多关注。

现在中国的优势是在应用层面,比如在各种比赛中,中国都拿下各种奖项。但这些全世界都已经在应用的技术,壁垒不大,可能需要一些经验,但不关乎核心。真正起到壁垒作用的是那些瓶颈问题上的话语权,我们能不能率先拿出解决方案,拥有理论基础到应用层面的优势。

03 人才问题

理论基础和应用结合就可能涉及到人才方面的话题。现在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如此热门,所以从理论研究上看,很难雇到非常好的人,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被高薪雇到大公司里了,对于学术理论的研究,问题会非常大,这不止是中国的问题,对美国也是同样的。

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办法避免,但好在二者之间还有平衡的空间。在大公司研究院中研究,最后还是会有一些限制,不像学校里面,能够完全从事一个自己完全自由的研究,我觉得这是学校吸引人的地方。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平衡这件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研究队伍在大学里,将来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就难以为继了。

不过我个人来讲也只能号召,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或者有两件事情是可以做的,一是现在我们这些在学校里做人工智能的人,做出非常耀眼的工作,吸引到年轻人,让他们加入这个行列。二是大学里对于不同的领域,能够在待遇、安置方面增强吸引力,更加务实地去解决问题。

当然,产学研结合也是一种产生理论方法论的方式。比如楼天城他们在做的无人驾驶[1],在实际应用中肯定面临很多新问题去解决,就有可能产生突破,这时候大学和工业界的合作就显得更合理。

在工业界,你需要时间、落地方面的考虑,可能把这个问题做到85%,等不及完全100%的解决问题,那剩下的部分可以由学校来解决,把这个问题从85%推进到100%。

我们看美国的这些大公司,跟校园的合作、结合都是非常紧密的。中国现在也有,未来可能更多,但我希望工业界和大学的合作,不只是让大学去承担一个项目,然后产生一个软件,而是也能够从一个更长远、真正提高中国原创技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至于怎么从整体上培养更多的人才,我觉得可以从引进大家和让更多年轻人出头两方面入手,不过具体怎么做,可能需要清华大学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去伤脑筋了。

从效率的角度来讲的话,能够吸引到一些杰出的大科学家,然后让他们来吸引教授、训练人才,这当然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资深的科学家,他对于整个领域有一个视野,他对于培养年轻人,有一整套方法。不过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上面,你想要吸引一些杰出的资深的人才不是那么容易。

其次是如何在研究系统中,让年轻人才,有出头的机会,怎么样能够让做得好跟做得普通的,有一个分开来的机制,有一套奖励的机制。

我觉得中国在过去这10年、5年的时间里,已经开始有成果效果。现在我们的计算机科学里面,已经逐渐能够引进或者自己产生不少杰出的人才,而且他们的工作基本已经进入了全球一流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继续这样的措施,即便慢一点,但长远来讲,好的循环一旦开始,就会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不同。

04 清华姚班经验

我也可以分享下大师对我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当初选择回到清华,并进一步创办姚班的原因。

在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我11岁,当时这件事情给我的影响就是应该去考台大物理系,我对物理的兴趣,跟他们获得诺贝尔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从中学阶段就有机会去了解物理,到了大学则更加坚定学习物理的决心。

我还想多说一句的是,我觉得一个学术界的人,在本科的时候选择物理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物理这个学科,它给了你很多怎么样做研究的一种方法,同时能够让你有一个科学的理念,未来你可能会换很多领域,换不同的事业,但这种研究的方法、理念,会一直有帮助。

我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跟杨振宁先生见面,而且谈论的还是关于回国到清华任教的事情。

2002年的时候,我来到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和很多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周立柱教授,还有张钹院士则进一步联络我,希望我能够在清华帮助指导研究生,这是我们最开始的接触。

后来清华大学的领导正式来邀请我回国,到清华做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弥补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我认真考虑后做出了决定,希望为国家缩短这个距离做贡献。

不过万没想到的是,我答应后不久,清华方面还专门请了杨振宁先生来邀请我会面,我也是一向非常仰慕杨先生,当时也非常兴奋。而跟他见面以后,更是感觉如沐春风。

所以综合起来,我最终回到清华,算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当时在跟我的爱人、家人和朋友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支持。尤其是我的爱人,她觉得这件事非常好,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不过到清华以后创办姚班,现在看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当时我想成立一个本科班,能够让它变成世界上最出色的本科班之一。并且人才条件上并不困难,一是我们的学生非常好,他们从中学毕业的时候,就绝对是全世界最出类拔萃的人才,我想我们在清华收到的学生,不比美国任何一个顶尖大学逊色。

第二个优势是这些人才不仅某一个学科好,而且所有的学科都很好,所以最后定义课程方面就相对变得容易。

第三个方面是相当坚定的办学理念,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也要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以训练的方法非常严格,还会给他们各种接触到许多跨领域研究的机会,像生物、物理之类的。现在来看,姚班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行业也没有全在计算机领域,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得都很好。

进入工业领域创业的,楼天城、印奇、唐文斌等都在全世界最前沿的领域创业。继续学术研究的,马腾宇清华之后又去了普林斯顿,毕业后直接被斯坦福聘任。

不过如果办姚班这样的事情,如果在美国做,从理念到实践,会非常困难,阻力会非常多。

一个大学非常固定以后,有一套运行方式。即使是非常好的大学,越是好的大学,想要在里面做一些革新的事情就特别的困难。

但当时我把这个想法跟清华大学书记陈希说了以后,他仔细听,然后略微思索下就同意了,说应该做,让我什么事情都不用管,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团队上就行,学校里的各种事情他去协调,所以一切蛮顺利。

但过了很多年,我才听说,当时为了协调这个事情,陈希书记花费了不少力气,这算是我办姚班收到的第一个“惊喜”吧。

第二个惊喜是之前知道清华学生优秀,但觉得总也有个限度,后来发现超乎想象。

更后来这些学生到普林斯顿等学校继续深造,那边的教授也是夸赞不已,说比他自己还聪明——你要知道说这话的那个教授,可是全印度联考的第一名,而且他说话一向不会夸张的,更何况承认学生比自己聪明。

所以现在回顾,我们当时说准备把这个班培养成一个具有和麻省理工、斯坦福同等水平的一个人才的培养库,现在全部达到了目标,或者可以说我们超标了,我们现在320位姚班学生,我觉得比那些学校的学生还要好。

可以从这件事上总结一点经验的话,是我觉得环境的重要性。

之前总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人创造力不够,但我觉得环境有很大的原因,如果足够的带动、示范作用,周围的环境都满是创造力、思想活泼的教授,那学生自然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所以我不认为“创造力”缺乏可以成为我们科技原创发展不足的原因。

我们也不要怕别人说搞“精英教育”,环境的作用、示范带动的作用,会加速我们整个科学领域的进步。当然你也可以说一切顺其自然,中国经过30、50年发展也能实现,但我们不能等待了,我们这一代人都等不起了,国际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顺其自然发展,我们必须要用很短的时间做好科技方面的良性循环。

05 对话手记

虽然大名鼎鼎,但姚教授近几年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机会并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时间有限:不仅在承担“姚班”、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行政工作,也在进行人工智能+金融方面的研究。他说自己近4年来,一直在博弈拍卖这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深感快乐。

姚期智说:“从趋势上看,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去进入金融领域是大势所趋,而且现在对外合作,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越来越紧密。我在一年以前开始鼓励我们的老师和一些投资公司、银行合作,希望将来能在金融科技这一块,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发展出一个新领域”。

不过,他希望更多用学术成果说话。

“现在可以说的是,过去这四年的工作还算出色,基本解决了这个领域里大家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一定程度也跟人工智能里的理论研究相关,并且再过两三年可能会给大家有所交代”,姚期智透露。

另外在交流中姚期智提及,他近期还参与完成了一档电视节目《机智过人》[2]的录制,他说之所以录节目上电视,最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更多民众、年轻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的科学内涵和未来机遇。

当然,人才方面的话题也是这次采访中最核心的问题。如上所见,姚教授分享了“姚班”办学方面的经验,同时对于那些尚未入门、或尚未对计算机科学发生兴趣的年轻人,姚教授建议可以阅读下李开复博士最新出版的作品《人工智能》[3]。

“我联想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理查德·费曼那一套源自课程的著作,给我启发很大,让我觉得原来物理世界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也希望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有这样一些书能够让年轻人读后产生同样的激情。我其实对写本这样的书想了很多年,但实在没时间。”姚期智教授说。

附注:

  • [1]文中提到的楼天城是清华姚班学生,量子位在此前的报道里有过详细的介绍:《独家 | 教主楼天城和Pony.ai这半年》;

  • [2]文中提到的《机智过人》是央视、长江传媒打造的一档AI类节目,将于8月25日起在CCTV1 20:00播出;

  • [3]《人工智能》为创新工场创始人、创新工场AI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和创新工场AI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合著作品。

来源:量子位


近期精彩活动(直接点击查看):

福利 · 阅读 | 免费申请读大数据新书 第21期


END


投稿和反馈请发邮件至hzzy@hzbook.com。转载大数据公众号文章,请向原文作者申请授权,否则产生的任何版权纠纷与大数据无关。

大数据


为大家提供与大数据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资讯。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近期精彩文章(直接点击查看):

华为内部狂转好文,大数据,看这一篇就够了!

读完这100篇论文,你也是大数据高手!

如何建立数据分析的思维框架

百度内部培训资料PPT:数据分析的道与术

论大数据的十大局限

打包带走!史上最全的大数据分析和制作工具

数据揭秘:中国姓氏排行榜

程序猿分析了42万字歌词后,终于搞清楚民谣歌手唱什么了

计算机告诉你,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数据分析:微信红包金额分配的秘密

2000万人口的大北京,上下班原来是这样的(附超炫蝌蚪图)

大数据等IT职业技能图谱【全套17张,第2版】

不要跟赌场说谎,它真的比你老婆还了解你

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就过来掐死我吧

不做无效的营销,从不做无效的用户画像开始

更多精彩文章,请在公众号后台点击“历史文章”查看,谢谢。

姚期智:算法将推动下一波AI浪潮,现有革新将达极限相关推荐

  1. 下一波加密浪潮:站在风口上的“NFT”!

    如果说2020是区块链的"Defi"大火年,流动性挖矿让不少用户和平台完美体验了一场红利盛宴.那么2021则杀出的黑马"NFT"升级为主角,拉开了表演的序幕,不 ...

  2. 下一个手机AI浪潮——再见,苹果和他的时代!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手机领域江湖也是如此.回望手机发展史,从1973年第一部民用手机到1983年的摩托罗拉大哥大,再到1992年全球第一条手机短信诞生与1995年的第一款诺基亚翻盖手机问世 ...

  3. 姚期智: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腾飞(zz)

    姚期智: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腾飞(zz) 这学期上了Yao先生的<理论计算机>,的确很累,但也收获颇多,每周用LaTex写的6,7篇作业绝不是白写的... 转载一篇对Yao先生的报道,表达 ...

  4. 姚期智:为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腾飞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政府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这个角度讲,能在这份事业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可以算是一件大事. 要想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助益,很重要的一 ...

  5. 旷视Face++回清华求教AI本质创新,姚期智授2锦囊,出任首席顾问

    李根 发自 清华FIT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6年前,3个清华姚班毕业生创办了AI公司旷视科技,其后以Face++闻名. 昨天,印奇.唐文斌和杨沐重回清华,向姚班创立者姚期智院士求 ...

  6. 【算法】李国杰院士:AI创业光靠算法走不远,警惕命运魔咒

    作者:量子位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06041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国杰院士 Alpha ...

  7. 支付宝 AR 红包技术探讨及如何在下一波技术浪潮中畅泳

    AR继2016年在Pokemon Go的引爆下,2017年新年前后由支付宝带来了第二波热潮.这些现象背后预示着下一波技术浪潮,除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外,代码构成的虚拟世界正逐步通过AR/VR侵入我们的生活 ...

  8. 荐读 | 姚期智40年前提出,“百万富翁”设想走进现实:这项隐私计算技术,将是下一个产业热点?...

    两个百万富翁在街上相遇,他们都想知道谁更富有,但又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拥有的真正财富.如何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让对方知道谁更有钱? 这是姚期智院士在 1982 年提出的"百万富翁" ...

  9. 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张钹姚期智分别任院长和主任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了! 今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清华-谷歌 AI 学术研讨会在清华举行.据介绍,张钹院士将担任院长,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谷歌人工智能 ...

最新文章

  1. 继承与多态——动手又动脑
  2. 一个野路子java程序员的自述
  3. OAuth2 实现单点登录 SSO
  4. Apache Lucene 7.0即将发布!
  5. 河北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宿舍,河北外国语学院宿舍怎么样 住宿条件好不好
  6. linux添加自己的键盘映射,Linux 键盘映射
  7. 在DC中误删除ISA计算机后无法连接ISA配置服务器问题
  8. Unable to compile class for JSP 的可能原因
  9. cie规定的标准光源_什么是标准光源?
  10. 数据库性能优化的五种方案(mycat,基于阿里coba开源的数据库中间件,很容易实现分库分表、主从切换功能。另一个当当网开源的一个库 sharding-jdbc)
  11. 极值点、驻点、拐点的区别和联系
  12. 剑斩楼兰的将军之路:多属性决策模型。
  13. 如何查看服务器证书过期时间,如何看ssl证书过期
  14. 【计算机系统结构】Micro-operation微操作
  15. Lambda表达式的学习
  16. Android6.0以下系统判断相机权限
  17. 从客户端(userName=hr /)中检测到有潜在危险的 Request.Form 值
  18. linux各个目录介绍,Linux各目录及每个目录的详细介绍
  19. java中private,public,protected详解
  20. 新手站长做网站SEO的无奈与煎熬

热门文章

  1. java课程设计拼图_基于Java拼图游戏的设计与实现(含录像)
  2. ul li前面的点怎么变大_硅片尺寸变大,生产成本降低,光伏电池生产商转向更大尺寸硅片...
  3. 注册表改win 7更新服务器,Win7 SP1 修改注册表升级的说明事项
  4. sql空字符串判断函数_Excel数据还可这样来查询:用SQL查询输出工作表指定区域更高效!...
  5. Java继承 implements 与 extends 总结
  6. Wireshark个人实战总结
  7. python json串中文乱码问题
  8. 加sudo后执行.sh报错command not found
  9. JAVA 枚举类的初步理解
  10. PAT甲级——1099 Build A Binary Search Tree (二叉搜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