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
    •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导语
      • 高级技术工人
      • 超级明星
      • 所有者
      •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最小阻力原则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 深度智人
  • 第二部分 准则
    •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 导语
      • 选择你的深度哲学
      • 习惯化
      • 要有大手笔
      • 不要独自工作
      • 像经商一样执行
      • 图安逸
    • 准则2 拥抱无聊
      • 导语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有成果的冥想
    •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 导语
      •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戒掉社交媒体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准则4 摒弃浮浅
      • 导语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结论

前言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1.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2. 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
  3.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4. 本书目标是,系统地培养个人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成果。
  5. 毫不留情地砍掉浮浅的内容,不遗余力地强化深度
  6. 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 理论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1. 导语

    1. 通讯和写作工具的发展使远程工作史无前例地方便,促使公司将关键岗位外包给行业中的翘楚,本地人才的失业率便会极高。
    2. 拥有三种特点的人群,在智能机器时代处于获利的一方,收获极大的利益: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所有者。即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2. 高级技术工人

    1. 你是否擅长使用智能机器?那些能够使用愈发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有价值成果的人将会成功。智能机器并非是他们成功的障碍,而是他成功的前提
    2. 诸如数据可视化、分析、高速通讯和快速原型设计等技术对抽象数据导向型推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提升了这些工作的价值。
  3. 超级明星

    1. 科技使高效的远程工作成为可能——咨询、市场营销、写作和设计等等。一旦人才市场可以全球共享,那么在市场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
    2.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 换言之,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3. 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要与行业中的超级明星竞争。
  4. 所有者

    所有者是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

  5.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1. 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2. 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1.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3. 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4. 现在思考之前所提的第二项核心能力:达到精英水平。如果你想成为领域中的翘楚,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需的,但并不够。之后你必须将潜能转化成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
    5.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6. 上文阐述的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6.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1.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2.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3. “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4. 刻意练习核心要素:
      1. 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要求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
      2. 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5. “注意力涣散基本上与刻意练习要求的聚精会神是相对立的。”
    6.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进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
    7. 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轻松掌握愈发复杂的体系和技能,这些体系和技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如果你还是一个难以做到深度工作的人,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干扰,就不应期待轻易掌握这些体系和技能。
  7.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1. 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2. 学术论文的写作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分析数据,写成完整的草稿,编辑草稿形成可出版的文章。
    3. 生产力规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4. “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5. 格兰特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
    6.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1. 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2.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1. 你是否发表了重要的论文?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量化为一个数字,比如H指数(h-index):一个以其发明者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命名的公式,分析你发表的文章数和被引用数,然后统计出一个接近你在所处领域影响力的数值。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1. 如果你将忙碌看作生产能力,那么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这些行为就至关重要。
    2. 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3. 工作含糊,加之评价不同策略有效性的度量缺失,二者相互作用使一些从客观角度看来滑稽可笑的行为,得以在日常工作之难以捉摸的精神领地长盛不衰。
  3.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1. 我们的社会与科技的关系愈发令人不安。他写道,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2. “技术垄断并不会使其违法,也不会令其不道德,甚至不会使其不受欢迎。只不过会使它们隐形,因此变得无关紧要。”
    3. 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1.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1. 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
    2. 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3. 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
    4. 如果你在深度工作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5. 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2.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1.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2.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3. 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3.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1. 精妙的代码简洁明了,如果将这个代码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会说:“哇,这代码写得真好。”那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2. 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3. 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4. 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而非作品的外现。
    5.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4. 深度智人

    1. 最终,你所追寻的目标需要你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与其产生共鸣
    2.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3.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1. 导语

    1. 深度工作室的目的在于实现全心投入和无干扰的工作。他设想你在其中工作90分钟,然后休息90分钟,如此循环两到三次——此时你的大脑将达到一天专注工作时间的极限。
    2.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事实上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
    3.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
    4.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5. 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2. 选择你的深度哲学

    1. 我的角色是站到背景后。我所做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
    2. 你必须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你所处特定环境的哲学,因为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你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
    3.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2. 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3. 如果你属于这个群体——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插图],那么你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这种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或许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决定你完成的是一个庸庸碌碌还是能为后人所铭记的职业生涯。
    4.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2. 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3. 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很多做学术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间完成)。
      4. 或许实施这种哲学的最大障碍在于即使最短时间的深度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5.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1. 想要写出更好的笑话就要每天都写。他在墙上挂了一本日历。每天他写过笑话就会在日历的这一天上划上一个大大的红X。“过几天你就能连成一条链子。”宋飞说,“只需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你会喜欢上看这条链子,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
      2.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
  3. 习惯化

    1. 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2. 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靠的是灵感——不知从何而来的创意魔法让你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3.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4. 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5. 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1.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1. 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
        2. 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2.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1. 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
        2. 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3.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1. 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2. 注意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
        3. 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
      4. 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4. 要有大手笔

    1.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2. 并非仅仅是靠环境的改变才实现了更深度的工作。其中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
    3. 这些举动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5. 不要独自工作

    1. 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2. 偶然创造力理论,即当允许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
    3. 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6. 像经商一样执行

    1.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1.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2.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
      3. “如果你想要赢得注意力的战争,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出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这些能激发无尽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2.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1. 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
      2. 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3.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3.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1. 方法:

        1. 拿出一张卡片纸,将其剪成条,每一条记录当前学期的一个周。
        2. 每一条卡片上记下了每周的日期,将其贴在电脑显示器旁边的墙上(在这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3. 每一周我都在当周的卡片上简单地做个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
        4. 为了使这个计分板带来的动力最大化,每当我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进展时(比如解决了一项关键论证),我就会在实现这个成果的那个小时标记上画一个圈。
      2. 目的:
        1. 这样可以使我从本能层面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相联系。
        2. 这样有助于我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
    4. 原则4:定期问责
      1. 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团队成员必须直面计分板,投入到特定的行为以保证下次会议之前提升分数,同时要讲述上次会议中做的承诺结果如何。
      2. 针对个人,每周回顾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
  7. 图安逸

    1.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
    2. 安逸时光有价值的原因
      1. 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2. 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 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3. 停工仪式步骤:
      1. 最后看一眼电子邮箱的收件箱,确保结束一天工作之前没有任何需要紧急回复的信息。
      2. 将头脑里或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所有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打开这些任务列表之后,我会迅速浏览每一个清单中的每一项任务,然后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后几天的安排。这两个举动确保我不会忘记任何紧急的事情、重要的截止日期或是即将到来的预约。
      3. 仪式的最后,我会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计划。
      4. 一旦计划制定完成,我会说:“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时间就结束了
    4. 这种仪式确保了所有任务都不会被忘记:每一项任务都会在当天得到回顾,并在恰当的时间得到解决。

准则2 拥抱无聊

  1. 导语

    1. 如果某一天没有挑战自己的心智极限,那么你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一天的任务。
    2.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克服分心的欲望
  2.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1. 这个策略背后的理念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2.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3. 计划网络时段需要考虑的重点:
      1.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2. 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因为这样做把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
      3. 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3. 有成果的冥想

    1.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2. 它通过迫使你抵抗分心,不断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来增强你抵抗分心的心智。通过迫使你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入研究,助力专注能力的提升。
    3. 具体建议:
      1. 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1. 当你发现某个想法偷走了你的注意力时,温柔地提醒自己可以稍后再回到这个想法上,现在先把你的注意力收回来。
        2. 当你发现有反复研究简单的初步成果的倾向之后,要提醒自己可能在原地打转,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推向下一步。
      2. 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1. 按照我的经验,深度思考是需要有一定架构的。
        2. 我建议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
        3. 通过考虑这些相关变量,明确下一步的问题,这样就为自己的注意力指明了方向。
        4. 最后一步就是通过考察所得的答案来巩固收获。
        5. 考察和记忆变量,确定和处理下一步问题,然后巩固你的收获,这样的一个循环就像是一个提高专注能力的高强度健身流程。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1. 导语

    1.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
    2.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3. 网络工具并没有那么特别,它们只是工具,并不异于铁匠的锤子或者是画家的刷子,只是熟练劳动力用来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并且偶尔能增添乐趣)。
    4.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2.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1. 生活中,我遇到的很多交流都不是令人受益,而是使人贫乏。
    2. 因此,这个策略的目标就是为这个抉择的思考过程提供一些思维工具——降低选择对个人真正重要工具的复杂程度
    3. 该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你的目标可能与此不同,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最重要目标清单,并且要适当保持这个清单的高层次。
    4. 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5. 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6. 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7. 而是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足够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8. 与一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朋友维持亲密而又有益的友谊的支撑互动:
      1. 经常花时间与对我重要的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系。(例如,远足、吃饭、公共活动)
      2. 为对我重要的人做牺牲。(例如,做出不平凡的奉献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9. 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10. 只有最重要的2~3个活动将决定我们能否实现这些目标。
    11. 所有的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你相同的时间和注意力。你在决定哪些工具占用自己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也应该谨慎。
  3. 戒掉社交媒体

    1. 这些服务断断续续地在不可预知的时间推送一些私人信息——使其有很高的致瘾性,因此会严重妨害你按计划行事和专注行动的能力。
    2. 获利公司让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它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落伍。
    3. 因为这种刷存在感的做法是使人们草率地将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4.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1. 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目标是减少网络工具对你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扰。
    2. 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辅以数学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
    3. 从把标题列为“流行”或“趋势”到使用醒目的图片,目的就是吸引住你。
    4. 因为它们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
    5. 如果你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你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会减弱。
    6. 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例如每个晚上都有序地阅读自己挑选好的一系列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的活动还有锻炼,与益友(面对面)交往。
    7. 什么?你认为在那16个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8小时的价值。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8. 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9. 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4 摒弃浮浅

  1. 导语

    1. 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
    2. 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会变得珍惜时间,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3. 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
    4. 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5. 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4个小时。一个工作日8个小时内,没有一个熟练的深度工作者可以保持超过4个小时的深度状态。
    6. 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
  2.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1.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
    2. 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
    3. 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此时,请你使用这个工作计划来引导一天的工作。
    4. 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计划,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5. 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的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
  3.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1.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2.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3. 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因此可以提供双重的好处: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提升自我。
  4.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固定日程生产力: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1. 给自己设定了每周5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上限,然后再来看有哪些规则和习惯可以帮助她完成这个目标。
    2. 如,她为自己每年设立了最多出差5次的上限,不论何种目的,因为出差会制造数不清的紧急浮浅任务(从编写行程到写谈话参考)
    3. 因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无法容忍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压迫着我,也不能容忍因为没有花时间制作一份精巧的计划,而在小事上浪费一个上午。
    4. 其一,我们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其二,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5.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1. 贴士1: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2. 贴士2: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结论

  1. 区别盖茨与艾伦的特质就是专注力。艾伦的头脑中满满的都是点子与激情,而盖茨则痴迷专注于一件又一件事。
  2. 我变成一台深度工作机器,开始果决地拒绝耗时的约会,在办公室外更封闭的环境里工作。我在办公桌附近显眼的位置放上计分板,记下我深度工作的时间。
  3. 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
  4.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拆书】《深度工作》教你时间管理相关推荐

  1. 工作中如何时间管理?

    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工作效率大大折扣,时间都不知道花到哪里了.相信很多人都存在这个困惑,做一件事时想到另外一件事或者被其他事情打乱节奏,如果你也存在这种情况建议精读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导读 工 ...

  2. 提高工作效率的时间管理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地去做最有价值的工作,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不断实践,将其养成工作习惯.这样,工作效率就会成倍地增加,进而获得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 下面是一些具体 ...

  3. 小强升职记梗概_解读《小强升职记》——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

    今天讲的书是<小强升职记>,这本书是一本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也算是[每月一本书计划]对于时间管理这一块系列解读的另外一部作品. 昨天写了味觉解读纪元的时间管理课,也是与时间管理相关的.而恰 ...

  4. 读《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笔记

    读<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笔记 关于时间日志 心灵净化-冥想 空隙时间利用 对时间的感觉 记忆力提升 逃离舒适区,拒绝拖延症. 四象限去管理任务. 关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能 ...

  5. springboot大学生时间管理分析系统毕业设计源码130930

    摘  要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时间 ...

  6. (附源码)ssm大学生时间管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130930

    摘 要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时间是 ...

  7. 【读书笔记】《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总结整理 - 干货满满的时间管理书籍

    目录 专注力与高效率 于我而言,首先(重要的事说三遍) 第一章 最大限度发挥大脑机能,提高专注力的方法 第二章 充分利用早上的大好时光,因为那是大脑的黄金时间 第三章 把白天时间利用到极致的午后重启术 ...

  8. 顶级管理者的时间管理

    斯蒂法妮·温斯顿:管理专家,著有<有序才能成功>等书. 顶级管理者的时间管理 如果你去问一些普通的管理者,在他们的头脑里组织良好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多数的人可能会回答说:"我 ...

  9. ssm大学生时间管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附源码130930

    摘 要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时间是 ...

最新文章

  1. 一文详解点云库PCL
  2. 使用WINS服务器实现跨网段名称注册解析和释放
  3. ACM中Java使用总结
  4. php mysql 验证码代码_PHP_PHP 验证码的实现代码,checkcode.php 生成验证码图片, - phpStudy...
  5. Atitit 实体的概念与理解 目录 1. 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实体 1 1.1. H5 table dom模型 json 1 1.2. Sql table 1 1.3. Java class m
  6. 考试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7. 毕业设计 基于stm32的计步器设计与实现 - 物联网
  8. jle汇编_JNB, JBE, JGE, JLE 指令的转移条件 5
  9. Xmanager远程桌面linux,Windows下通过Xmanager远程桌面控制Linux
  10. 人工智能实战2019 第0次作业 焦宇恒
  11. python 行情数据_python爬取期权行情数据
  12. mongo写入mysql_从mysql读取数据写入mongo
  13. Pruning Filters for Efficient ConvNets详解
  14. 全球及中国暗箱针孔相机行业需求潜力与销售前景态势分析报告2022版
  15. 算法 - 两数互质问题
  16. 学会向上管理,4个提问技巧,让你事半功倍
  17. 过拟合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18. 把Mitre SFR 1.4.2源码打包成MFC风格的exe
  19. 品质管理与java_质量管理知识点大盘点
  20. 静态包含和动态包含的区别

热门文章

  1. 如何更改vs2013,vs2019等编译器的背景,更换壁纸
  2. 合宙esp32c3烧录microPython
  3. 实验八 无线城域网WiMax仿真实验
  4. 计算机视觉—基于BOW的图像检索
  5. Python 螺旋正方形
  6. HTTP响应头之ETag
  7. 把Kingston优盘做成USB-CDROM启动盘
  8. 运动手环SRRC认证办理
  9. 选择IDC机房的心得
  10.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