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地图画集

10大最有名的抽象艺术家

抽象表现主义是现代许多不同艺术思想和表达流派中最奇特的艺术运动之一。这场运动开始从社会变革中涌现出来,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周和几个月。
这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欢迎在经历了多年有史以来最致命和最具破坏性的全球事件之后新发现的和平感。
在此期间出现的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几年前刚刚发生的世界事件的影响。
从这个独特的时期涌现出来的艺术品是一些具有独特的惊奇和美感的艺术品,这是完全原创的,导致了我们现在知道并称之为抽象表现主义的运动的建立。
在本文中,我们将观察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一些最杰出的画家和艺术家,并指出使他们及其作品如此令人难忘的各种元素。

1850s

1839-1906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画家 [1] 。
他的作品和理念影响了20世纪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尤其是立体派。在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他的艺术不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通过他的坚持,最后对19世纪所有常规绘画价值提出了挑战。塞尚的最大成就是对色彩与明暗具有前所未有的精辟分析,颠覆了以往的视觉透视点,空间的构造被从混色彩的印象里抽掉了,使绘画领域正式出现纯粹的艺术,这是以往任何绘画流派都无法做到的。因此,他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认为形状和色彩是不可分离的。用几何的笔触在平面上涂色,逐渐形成画的表面。他主张不要用线条、明暗来表现物体,而是用色彩对比。他采用色的团块表现物象的立体和深度,利用色彩的冷暖变化造型,用几何元素构造形象 [1] 。
19世纪末,保罗·塞尚被推崇为“新艺术旗手”,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 [2] 。

1866-1944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康定斯基,(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去到德国,从1922年在包豪斯开始任教,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德国政府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0年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塞纳河畔讷伊。
与皮特·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等人一起,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蓝骑士”。康定斯基的绘画售价曾近一千五百万美元。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康定斯基具有联觉(知觉混合)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听见色彩。这一效果对他的艺术产生主要影响。他甚至把他的绘画命名为“即兴”和“结构”,仿佛它们不是绘画而是音乐作品。

康定斯基在莫斯科的少年时代的生活赋予他诸多艺术灵感。在童年时代,他对色彩具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力和非凡的记忆力。这可能由于他具有联觉使得他如同看见色彩一样清晰地听见色彩。在莫斯科生活的年代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对色彩的强烈兴趣,尽管当时他还没有显出要钻研艺术的倾向。 1889年康定斯基参加了一个民俗调查小组,对莫斯科北部的沃洛格达地区进行旅行考察。他研究了当地民间艺术中在深色背景上使用明亮色彩的骗人手法,这种手法在他早期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几年后康定斯基写道“色彩是琴键,眼睛是和声,灵魂则是有着众多琴弦的钢琴”。
1896年,康定斯基刚好30岁,他放弃了教授法律和经济学的有前途的教职,前往慕尼黑进入艺术学院。就在这一年离开莫斯科之前,他看到了莫奈的画展,尤其是聆听了对《干草堆》的解说,对具有高度色彩感受力的他来讲,这幅画意味着色彩已经从物体本身得以解放。
在艺术学院,康定斯基的条件非常有利,他年长而且成熟,不仅作为绘画的初学者,而且还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理论家。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估计相当多,可惜现存的很少。20世纪开始后,情况有所改观。很多自然风景画和城镇画都留了下来,这些画用色粗厚,形象可辨。康定斯基的绝大多数画都不强调人物,一个例外是“旧俄罗斯的星期天”(1904年),画中农民和贵族站在城墙的前面,这是一幅重新创作的画,色彩极其丰富,至于富于幻想那是当然的。
“马上情侣”(1907年)描写了马背上的一对年轻人,男子温柔小心地拥着女子,途经一座俄罗斯城堡,正准备涉河。马在默默的走着,远处城堡璀璨的夜色使河流和树叶带上了色彩斑斓的反光圆点。
“蓝骑士”(1903)也许是康定斯基在1900年的最初十年里的最重要作品。画中一名骑士身披蓝色斗篷,身跨白马,飞速穿越一片山地牧场。骑士和马匹在草地上落下的阴影是深蓝色的。画的前方有很多散乱的蓝色阴影,可能是没画出来的树影。蓝骑士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没有明确的定论,马的步态不自然(康定斯基想必知道)。事实上有人认为骑士身携一孩子,同样也可以认为骑士还有另外一个阴影。康定斯基把骑士画成一群色彩的组合,而并不注重细节。“蓝骑士”与现代画家的作品相比没有特别卓著之处,但是它显示了过不了几年后康定斯基所要走的方向。
从1906年到1908年康定斯基花了很多时间周游欧洲,最后在慕尼黑以外的小镇落脚。“蓝色的山” (1908年 - 1909年)是这一期间的作品,显示了他走向纯粹抽象的倾向。一座蓝色的山被左右两颗大树裹胁,一黄,一红。三名骑士和其他徒步者组成的行列在画的底边穿越。骑士的脸,衣服和马鞍都涂成单色,骑士和徒步者根本没有细节描写。“蓝色的山”画中的色彩使用法显示了康定斯基进入了一个独立于形态的,只表现色彩本身的艺术境界。
除了绘画,康定斯基还取得了作为美术理论家的发言权。他协助建立了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在1909年成为会长。由于这一团体不能整合象康定斯基那样的彻底革新的艺术手法和传统艺术理念的矛盾,在1911年宣布解散。康定斯基于是着手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团体“蓝骑士”,结集了具有相似志向的艺术家,比如弗朗茨·马克。这一团体发行一本年鉴,也命名为“蓝骑士”,曾举办过两次画展。年鉴和画展原计划多次进行,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止。康定斯基途经瑞士和瑞典返回俄罗斯。
康定斯基在《蓝骑士年鉴》发表的文章和同年撰写的论文《论艺术的精神》几乎在同一时期问世,对抽象艺术来说既是卫护,又是推进。文中还论证了所有形式的艺术都具有到达某种精神高度的同等能力。他相信在绘画中,色彩可以作为一种自主的东西,游离于物体或者任何其它形态的视觉描述而独成一体。另外,他还有一部名为《点、线、面》的艺术理论著作。
看到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和1932年《读书》。

1880-1854

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1880年6月17日-1954年9月8日),出生于法国沙东,逝于加尔什,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法国画家。德兰是二十世纪初期艺术革命的先驱之一,他和亨利·马蒂斯一起创建了野兽派。他和弗拉芒克共用一间画室,19岁时结识马蒂斯,1905年和马蒂斯在法国南部一带旅行作画,深受马蒂斯影响,是野兽派的先驱者。德朗首先发现黑人艺术,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丰富和想像的浓郁;他还发现原始艺术、庞贝绘画、中世纪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初期大师们艺术的奥秘。他研究了古人艺术创造的秘诀,重新踏上他们所走过的路,运用传统创造现代艺术。大自然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博物馆中历代大师之作是他创作的模特。 [4]

德朗(1880-1954年)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分段色块、快速的曲线和生硬的颜色,手法并不粗野,笔下的线条还算典雅,色彩也还和谐。他所采用的主要颜色是绿色、蓝色、以及从玫瑰红到深紫的所有紫色。在他的画中看不到相撞的笔触,看到的是精湛技巧的比例、色彩关系,不相混杂的色块线条,果断肯定不含糊。在创作中他主张秩序、朴实、有条不紊。在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中堆积了过多的回忆,汇聚了过多的思想。阿波利奈尔在1916年对他的评价是:“德朗狂热地研究大师们的作品,他临摹他们的画,表明他十分想要了解他们。同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敢,超越了当代艺术认为最大胆的一切举动,从而简练、清新地重获艺术原则,并从中发现其规律。”世人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法国在世的最伟大的画家”。

1881-1973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全名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和平鸽》《亚威农少女》《生命》。
1881年,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1897年,毕加索赴马德里的普拉多艺术馆进修。1900年,毕加索前往巴黎工作并生活。1903年,完成画作《生命》。1907年,画作《亚维农的少女》的完成,成为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1937年,毕加索创作大幅画作《格尔尼卡》,以纪念纳粹对格列尼卡的轰炸。1949年他的作品《和平鸽》被选为国际和平会议海报。1973年,毕加索于法国穆然去世,享年91岁。 [27]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一。

1890-1964

莫兰迪色系的由来 ,不争不抢、不浓重、不妖娆的莫兰迪色,光是听名字就高级无比~而它的得名与一位名为乔治·莫兰迪的画家有关。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哥特弗莱德-勃姆在他的《乔治-莫兰迪的艺术观念》一文中写道: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 以上哥特弗莱德-勃姆的这段文字,对理解莫兰迪的绘画十分重要。

乔治·莫兰迪(1890-1964,Giorgio Morandi )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莫兰迪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1907年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1930年至1956年在该院教授版画。 [1]

莫兰迪在其兄妹中排行老大,至小经历了幼小弟弟约瑟夫及妹妹安娜的夭折。少年时期就对艺术充满了激情,并在1907年说服双亲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两年后因为父母的不幸过世,长子的他不得不承当起家庭的重担。在学院的最后两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虽然他终身几乎没有离开博洛尼亚,但他的画风从安德烈·德兰、塞尚和毕加索的作品中摄取了灵感。他1930年至1956年在该院教授版画。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但是没有形成文本。人生中没有光辉的生活记忆。他一生没有娶妻,可以说没有爱情,仅有的就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他是一个画僧,也是一个苦行僧。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妻子、情人。他孤寂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博洛尼亚,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仅仅在意大利做过一些旅行。仅有的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在20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的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他则静静地在波罗纳的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他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脱颖而出,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1900s

美国纽约这批画家大多都是线条,色彩喷溅的。弗朗茨·克莱恩的很有中国风,实际上是借鉴了日本的书法。巴雷特·纽曼的色系用的很夸张很纯粹。要说和我想找的比较像的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但他的颜色很深。

1912-1956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被认为是现代最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创造力,似乎包含了一战后不久发展的现代变化。
他以其古怪的绘画风格而闻名,这与他之前的艺术家使用的方法和方法完全不同。
波拉克最出名的是他的新绘画技巧,被称为“动作绘画”,以及当时艺术评论家流传下来的许多其他术语,他们经常对他的作品着迷,或者在理解波洛克奇怪但明显的物理绘画形式方面存在重大问题。
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科迪,卒于纽约州东汉普顿,美国画家,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艺术运动,其特点是绘画中的自由联想手势有时被称为“动作绘画”的艺术运动."在他的一生中,他因创作主要作品时使用的激进倾倒或“滴”技术而受到广泛宣传和认真认可。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他因其对绘画艺术的深刻个人和完全不妥协的承诺而受到尊重。他的作品和榜样对他们以及随后美国的许多艺术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是最早被认可的美国画家之一,在他有生之年和之后被公认为<>世纪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的同龄人。
他的方法最好被描述为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将颜料倒在,拍打甚至泼洒在大画布上。
许多艺术评论家指出,波洛克的酗酒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已经失控并严重影响了他的绘画。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很明显,杰克逊·波洛克正在经历某种精神困扰,因为它们变得越来越黑暗和怪异。
评论家和粉丝都永远不会知道波洛克的精神状态真正是什么,因为他在一场车祸中突然去世,年仅 44 岁。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译杰克森·波拉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他以他独特创立的滴画而著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同时享有相当的盛名和恶名:他被认为是一名大部分时间隐居的画家;他具有反复无常的脾气,且有严重的酗酒问题。
他生于怀俄明州的科迪,1929年移居纽约,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在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门下学习;1938年到1942年间,为联邦艺术工程工作;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透过“文化自由议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受到中央情报局的支持。
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取消画架,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稀薄的颜料借助喷雾器;作画时和画布的接触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在画布四周走动,或跨越过去,使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画面上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换无常。在其追求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中可见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在发展出他特有的技术前,因为过于专注于创作却没有突破,作品销售不佳,加上个性怪辟、神经质的性格而无法靠兼职谋生,而一度须靠其兄弟及后来成为其妻的女友李·克拉斯纳接济度日。
波洛克在1956年8月11日晚上因为酒后驾驶超速,发生交通事故而丧生。在他去世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于1956年为他举办了一场纪念回顾展,并在1967年举办了一场更为全面的大型展览。1998年和1999年,MoMA和泰特不列颠分别为他举办了大型的回顾展览。[1][2]

波洛克1912年出生于怀俄明州的科迪[3],是家里五兄弟里面最小的。他的父母,斯特拉·梅和勒罗伊·波洛克,在爱荷华州的廷利(Tingley)长大。他的父亲本姓麦克伊(McCoy),但在一年内父母相继离世,被邻居收养,因而改姓。斯特拉和勒罗伊是长老会教徒,母亲有爱尔兰血统,父亲是苏格兰血统。[4]勒罗伊原本是一名农夫,后来在政府做土地测量员[3]。杰克逊·波洛克在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奇科长大。当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埃科帕克(Echo Park)居住的时候,他进入了洛杉矶的手工艺术高中。在青年时期跟随父亲测量的过程中,他受到了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本顿美国农村题材的作品对波洛克只有短暂的影响,但他节奏性的作画和强烈的独立性对波洛克产生了更长远的影响。
为了戒酒,1938年到1941年,波洛克接受了约瑟夫·亨德森医生的荣格心理治疗法,1941年到1942年接受了Violet Staub de Laszlo医生的治疗。亨德森医生决定使他投入到创作中 并让波洛克进行绘画,使得期间他的作品出现了很多荣格的概念。最近有人认为波洛克可能患有双相型障碍症。
1945年十月,波洛克与美国画家李·克拉斯纳结婚,十一月搬到了在纽约长岛东汉普顿的Springs区域现在人们所知的波洛克-克拉斯纳画室。佩吉·古根海姆借给他们这个木质结构房屋的首付款,在这附近有一个谷仓,波洛克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里,他完善了自己用油漆作画的技巧,这种技巧使他在绘画历史上特点鲜明。
1936年,波洛克在一个墨西哥壁画家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的实验性工作室中首次接触液体涂料,此后他在1940年代早期采用在画布上泼洒油漆的方法作为一种绘画技巧,例如“男人和女人”(Male and Female)和“泼画作品1号”(Composition with Pouring I)。在他搬到Springs以后,他开始把画布铺在画室的地上,开发出了后来被称为“滴画”的绘画技巧。此时,他使用一种被称为醇酸磁漆的合成树脂涂料,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涂料。波洛克把这种家用涂料而非艺术家们所用的颜料的使用称为“需求的自然增长”[5]他采用硬刷、棍子甚至是涂油注射器作为绘画的工具。波洛克泼洒和滴落颜料的技巧被认为是“行动绘画”的起源之一。通过这种方法,波洛克让颜料逐渐地从他选择的工具滴落到画布上,使得他可以实现更直接的创作手段。通过摒弃在垂直表面绘画的传统,他可以从任何方向观察并在画布上作画。 对波洛克产生影响的可能有乌克兰裔美国画家珍妮特·索贝尔(1894-1968),她的作品和波洛克所谓的“滴画”有关联。[6]佩吉·古根海姆在1945年把索贝尔的作品加入到了“本世纪艺术展”(The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波洛克的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1946年见到了索贝尔的作品,并在他的文章《美国风格绘画》(American-Type’ Painting)中表示这些作品是他见过最早的全画,并声称“波洛克承认这些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7] 在用这种方式作画的过程中,波洛克逐渐放弃了形象的表现方式,并对西方使用画架和画笔的传统进行了挑战。他开始不仅局限于使用手和手腕绘画,而发展到使用全身进行绘画。 在1940年代,波洛克对印第安沙画表演进行了观察。对他的滴画技法产生影响的还包括墨西哥的壁画家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波洛克否认他的作品是偶然产生的,他通常对于一个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想法。他的技巧将有控制的身体运动、颜料粘稠的流动、重力以及画布对颜料的吸收等一系列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结合起来,就像舞蹈一样,直到产生他想要的作品为止。
波洛克最为出名的绘画是在1947年到1950年的“滴画”时期创作的。他在1949年8月8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中占据了4页的版面,使他迅速达到了巅峰。在他名声的顶峰,波洛克突然抛弃了滴画的风格。[8] 波洛克在1951年以后的作品在色彩上更加沉重,包括一系列在油画坯布上用黑色颜料绘制的作品。在此之后他恢复了对色彩的使用,[9]并重新拾起了形象的元素。在这一时期,波洛克与一家更具商业性质的画廊合作,为需要新作品的收藏者们提供作品。在这种压力及个人挫折的影响下,他的酗酒状况进一步恶化。
波洛克不希望观众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任何形象的元素,因此放弃了对作品的命名,转而使用编号。对此,波洛克表示:“被动地接受这幅画提供的意象,而不要先入为主地带着主观印象去寻找主题。”波洛克的妻子克拉斯纳说波洛克“以前会给他的画进行传统的命名,而现在只是对他们进行编号。编号是中立的,他们使得人们把作品作为纯粹的画来对待。”[10]
1955年,波洛克创作了应该是他的最后两幅作品《气味》(Scent)和《寻找》(Search)。1956年他完全没有作画。1956年8月11日晚10点15分,波洛克酒后驾车出车祸身亡,结束了他持续了整个成年的与酗酒的斗争。在波洛克死后,他的遗孀克拉斯纳管理了他的遗产,并保证无论艺术趋势如何改变,波洛克的声望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他们共同被葬在温泉区的绿河墓地。

1908-1984

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 Art)的艺术生涯横跨了60余年。她的很多画作如今仍在展览,主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然而,她的名字远不如她丈夫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样如雷贯耳,要知道,波洛克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在抽象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是纽约市一位雄心勃勃且重要的艺术家,她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常因她作为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支持妻子的角色而受到损害,杰克逊·波洛克可以说是战后最重要的美国画家,以及男性主导的艺术界。克拉斯纳密切参与了抽象形式和心理内容的综合,这宣告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到来。她渴望修改自己的审美或她所谓的“休息”,这导致了她在 1940 年代后期的创新小图像系列、1950 年代大胆的拼贴画,以及后来的 1960 年代色彩绚丽的大型画布。克拉斯纳在 1970 年代被女权主义艺术史学家“重新发现”,并活着看到她的艺术和事业得到了更大的认可,这种认可一直持续到今天。

她被丈夫的光辉所遮蔽,其原因之一是她和丈夫的画风极其相似。两人都是画家,画风几乎别无二致——都是抽象表现主义。尽管克拉斯纳自身小有成就,但波洛克却是整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创作了可以说是史上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第五号》(No.5)(2006年以1亿4千万美元创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
“我很巧地成为了杰克逊·波洛克的夫人。人们说我什么的都有…但我还是一个女人、犹太人、寡妇、画家,而且,我还是个很独立的人。”
克拉斯纳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1908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曾入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早年就立志要从事艺术。高中毕业后,她先后在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完成学业。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宽阔的艺术眼界,以及深厚的传统绘画技法,在准确刻画人体解剖方面已然造诣颇深。1935年受雇于艺术品进步管理局的联邦艺术计划,这期间她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Lenore改为男女通用的Lee。1940年在第四次抽象艺术家小组年度展览上第一次展出自己的作品。
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幕把欧洲现代艺术真正带到美国,对包括克拉斯納在内的纽约艺术家影响深远。整个30年代,克拉斯纳对现代艺术进行了构图、技法和理论上的钻研。在此期间,克拉斯纳开始跟随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汉斯·霍夫曼(Hans Hoffman)学习。从后者那里,她学会用画笔强调画面的二维性,同时用颜色构建抽象的空间感。往后一生的艺术风格由此萌芽。
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幕把欧洲现代艺术真正带到美国,对包括克拉斯納在内的纽约艺术家影响深远。整个30年代,克拉斯纳对现代艺术进行了构图、技法和理论上的钻研。在此期间,克拉斯纳开始跟随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汉斯·霍夫曼(Hans Hoffman)学习。从后者那里,她学会用画笔强调画面的二维性,同时用颜色构建抽象的空间感。往后一生的艺术风格由此萌芽。
作为画家的克拉斯纳却在结婚后消失在婚姻中。她是极有个性的女画家,却扮演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操持家务,成为了丈夫的贤内助。人们见了她都会称呼她为波洛克夫人,而不像之前那般称其为克拉斯纳。
但是克拉斯纳的存在绝非仅仅如此。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都沉静在内心深处,她是一个随时都要爆发的画家,她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肯定,她不愿意别人仅仅把她看做是波洛克的妻子或一个女画家,克拉斯纳认为她自己就是一个画家,是和男画家一样优秀的画家。
虽然她连续举办画展,成功地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但是时代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都没能让克拉斯纳获得更大的声望和评价。因为丈夫波洛克的存在,克拉斯纳总是被自然而然地与比洛克进行比较。1972年的《时代杂志》就写到:“克拉斯纳走出了阴影”,“展示她自己的色彩”,“做自己的一个艺术家”等等。但克拉斯纳真正被世人再度认识是在她1984年去世之后,那时正是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重新质疑艺术史的时候,时代的大环境为众人打开了一个审视艺术历史的新视角,克拉斯纳这个名字于是真正开始浮于水面。
克拉斯纳从来不甘于只做波洛克的追随者,她一直在内心深处观察,在寻求自己的路,她的强烈个性体现在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上,她一直试图用自己的作品证明自己的存在。

波洛克死后,克拉斯纳仍在继续风格创新,她的艺术在60年代迎来了另一个标志性的高峰。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几幅尺幅较大的作品,作画方式也不再是精心堆砌,而是使用全身力量,甩出快速的阔笔,可见“行动绘画”的风格愈臻成熟。《盖亚》(Gaea)一作,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画面的颜色类似鲜花和泥土,充满动感的形状显示艺术家对自然起源、宇宙混沌开端等主题的着迷。《夜行生物》中的黑白笔触构成更加紧张的回旋缠绕,让人怀疑艺术家的画笔下是否隐藏着难以辨认的眼睛和肢体。

有别于波洛克在内的多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相对稳定的风格,克拉斯納的创作风格一生历经几次重大变化,每一次都是她遍尝各种风格,提炼而出的结果。她常常拆解、回收自己的旧作,变成新的作品,因此观众所见,只是她艺术尝试中的一角。但可以看到,克拉斯纳的抽象艺术,始终都存在图案的重复。同时,她的抽象形式始终是由现实提炼,加上她早年人物画的功底,让她的作品有强烈的节奏和情感冲击,在“行动绘画”这一抽象表现主义的分支中独具一格。
1985年,波洛克与李·克拉斯纳基金会成立,发起人和出资人李·克拉斯纳,用于资助视觉艺术家。波洛克逝世十几年后的七十年代,活在波洛克光辉下的李·克拉斯纳,似乎一夜之间成了美国艺术评论家的宠儿,艺术界终于把焦点投向她,不是作为波洛克的妻子,而是作为美国最优秀的画家之一。随着对李·克拉斯纳的作品的研究,这位绘画大师终于展露出她独有的风采,越来越得到艺术界的肯定。

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是27年1908月1940日从比萨拉比亚移民的俄罗斯犹太移民所生的七个孩子中的第六个。克拉斯纳在纽约布鲁克林的移民犹太社区长大,原名莉娜·克拉斯纳,但在她生命的早期多次改名,最终在 <> 年代后期定居在李·克拉斯纳身上。艺术史学家一直在思考克拉斯纳是否使用缩写的“李”来掩饰她的性别。

在13岁的时候,克拉斯纳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成为一名专业艺术家,这对移民和女性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职业选择。她热切地申请并很高兴被华盛顿欧文高中录取,这是当时唯一允许女性学习艺术的纽约市公立高中。

成年后,克拉斯纳留在纽约市,纽约市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艺术中心,首先在1926年进入库珀艺术与科学促进联盟,然后进入艺术学生联盟。从1926年到1928年,她还是著名的美国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她的保守派老师经常责备她最初的独立性格,他们认为这种性格不适合女性。在此期间,克拉斯纳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从现实主义的自画像到超现实主义实验。
克拉斯纳不得不在工厂工作,当女服务员,还要当艺术家的模特,同时晚上学习她的教学证书——这是当时批准的女艺术家职业道路。1933年,她很幸运地通过联邦艺术项目(WPA / FAP)的工程进度管理局获得了全职艺术家的工作,这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1933-43)中的一个视觉艺术项目。由于新政计划,许多艺术家在经济上维持生计,这也为他们提供了友情。新政项目为女艺术家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其中许多人在其主持下获得了第一次职业机会。克拉斯纳迅速晋升为监督职位,还担任大型公共壁画的助手;反过来,波洛克担任其他WPA壁画的助手。
克拉斯纳对她早些时候在国家学院学到的保守艺术方法感到不满,她在 1930 年代陷入了更波西米亚的艺术圈,并且像她的许多艺术同行一样,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她选择跟随著名艺术家和理论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学习,这被证明是重要的,因为他让这位年轻艺术家接触到立体主义画家和雕塑家巴勃罗·毕加索以及现代主义者亨利·马蒂斯的作品和理论。在霍夫曼的指导下,克拉斯纳开始以“全面”风格工作,用花卉图案的抽象、重复的设计覆盖她的画作表面。霍夫曼曾经反手称赞她的作品非常好,“你不会知道它是由一位女性艺术家创作的。
李·克拉斯纳 (c. 1938)
克拉斯纳成为美国抽象艺术家的创始成员,该组织于1936年在纽约市成立,旨在促进和帮助公众欣赏抽象艺术。就在那时,她遇到了波洛克,并于1941年与他同居。两人于 1945 年结婚,促进和管理波洛克职业生涯的实际方面的职责落在了她身上。虽然克拉斯纳慷慨地接受了她的新职责,但这意味着她自己的职业生涯退居二线,让位于日益著名的波洛克。
克拉斯纳在与波洛克的11年婚姻中从未停止过创作。在他们在一起的整个过程中,克拉斯纳一直在与他明显的酗酒和女性化作斗争。当这对夫妇在1940年代后期从曼哈顿搬到长岛的斯普林斯时,克拉斯纳开始了她的突破性小图像系列(1946-50),这是一组由小尺寸的绘画和重复的线性设计定义的作品,通常是白色颜料。与纽曼一起,克拉斯纳对犹太神秘主义或卡巴拉有着共同的兴趣,这在这些小画布中得以体现。她传统的犹太教育和遗产塑造了这个系列的过程和外观,她直观地从右到左绘画,或希伯来字母的方向,并创造了卡巴拉符号,以便直接与她的潜意识联系起来。许多现代主义者向其他文化(如非西方和部落群体)寻求艺术灵感,而克拉斯纳实际上正在回归自己的文化起源。
克拉斯纳对马蒂斯的作品终生钦佩,并在 1950 年代初开始尝试拼贴,这是马蒂斯在他职业生涯后期使用的一种技术。在工作室度过了特别令人沮丧的一天后,克拉斯纳浮躁地撕毁了她完成的画作,然后她将它们重新组装成让人联想到立体主义的建筑。克拉斯纳1955年展出的这些作品受到了好评,促使著名且要求苛刻的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宣布这是十年来最重要的展览之一。
次年,克拉斯纳在丈夫死于致命车祸后,开始了一个名为地球绿色(1956-59)的大型抽象表现主义系列。评论家对这些作品的反应是负面的,这些作品将自然灵感的形式与有节奏的飞溅技术相结合,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既是波洛克的衍生品,又过于装饰(太女性化的暗语)。1962年,克拉斯纳患上了动脉瘤,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她的艺术创作中断了几年。在接下来的时期,克拉斯纳继续以各种方式处理她的自然形式,将它们与画布上大面积的纯色相结合(这一选择受到色域绘画和极简主义的启发)。在 1960 年代后期和 1970 年代,由于妇女运动,她的作品经历了复兴。
克拉斯纳的实验技术以及对色彩和比例的创新使用终于在1983年1984月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美术博物馆举行的首次回顾展中得到了认可。尽管健康状况不佳,克拉斯纳还是能够参加展览,随后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和弗吉尼亚州诺福克。不幸的是,克拉斯纳于<>年<>月因憩室炎内出血去世,从未能够看到她的回顾展在纽约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最后一站。

1910-1062

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与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著名人物一起被提及。
他是一位美国画家,以创作探索艺术表达的深远范围和现代艺术品可能涉及的简单性的作品而闻名。
许多艺术史学家指出,众所周知,他那个时代的评论家对他异常独特的绘画方法特别苛刻,并指出他们在某些方面似乎有些初级,因为它们缺乏明确的边缘和结构。
然而,许多人发现他的画作在艺术家可以通过一系列巨大而广泛的笔触描绘某些人物的各种方式上取得突破。
与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其他画家相比,他的作品经常被描述为特别生动和“动感十足”。
国抽象表现主义者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以大型黑白画作而闻名,这些画作带有鲜明自信的抽象图案。他最初是一名现实主义者,风格流利,他在一次学术培训中完善了这种风格,鼓励他欣赏伦勃朗等古典大师。但在纽约定居并遇到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后,他开始发展他标志性的抽象方法。在他生命的尽头,他获得了巨大的国际认可,他不寻常的手势抽象方法开始影响许多极简主义者的思想。

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尔克斯-巴里(Wilkes-Barre)出生和长大,这是一个小型煤矿社区,几乎没有艺术发展机会。他的童年被与父母的复杂关系所破坏。他的父亲是一名酒馆老板,1917年自杀身亡,当时克莱恩只有七岁。他的母亲后来再婚,并将她的儿子送到一个为无父男孩设立的机构,艺术家称之为“孤儿院”。
克莱恩决心走自己的路,在高中报纸上担任漫画家,并在 1931 年至 1935 年间设法逃离他的小镇进入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波士顿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他的导师不仅帮助他熟悉现代艺术,而且他还从该市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离开后,他在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短暂学习。然后他去了英国,在那里他进入了伦敦的希瑟利艺术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伊丽莎白·V·帕森斯(Elizabeth V. Parsons),她是一名前芭蕾舞演员,在学校担任艺术家模特。1938年,她和克莱恩一起回到纽约,但后来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一段时间。
回到纽约的头几年对克莱恩来说很困难。他被迫打零工:他在酒吧画壁画,向杂志出售插图。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受到他对伦勃朗等古典大师的热爱的影响,但在 1943 年,他遇到了威廉·德·库宁,并开始经常光顾雪松酒吧,在那里他遇到了杰克逊·波洛克和菲利普·古斯顿。1947年左右,在德库宁的影响下,他也开始放弃具象,用手势抽象技术进行大规模实验。他已经开始在一系列纸上素描上的水墨中探索朴素的黑白调色板,但现在他将这种技术带到画布上,并使用房屋绘画画笔创作出宽阔的黑色纵横交错的白色画布。部分他的灵感来自德库宁1946-49年的黑白画作,尽管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但据说德库宁在鼓励他使用放大镜检查作品后,也启发了他扩大作品的规模。“一幅四乘五英寸的摇椅黑色画,”克莱恩回忆道,“…隐约可见巨大的黑色笔触,消除了任何图像,笔触本身作为实体扩展,与任何实体无关,而是它们自己的存在。这些照片源于这一启示,于1950年在纽约查尔斯·伊根画廊首次展出,该展览确立了克莱恩的声誉。
长期以来,评论家一直在争论克莱恩的黑白画是否受到日本书法的启发。这个建议首先出现在他1950年突破性展览的评论中。然而,艺术家否认了这一点,声称他的灵感来自无意识的来源。当被要求解释他作品的意义时,他拒绝了,他说他希望观众能够不受暗示的阻碍地感受到构图的效果。相反,他强调作品的非象征性特征,以及他所谓的“绘画体验”。他在这方面得到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等评论家的支持,他们专注于抽象形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而对来源或内容的讨论置之不理。克莱恩还与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等同时代人保持了距离,他们的艺术表达了对超越的冲动。而且,尽管他的手势方法似乎使他接近德库宁,但克莱恩对狂野的表达不感兴趣,而是对孤立的手势本身感兴趣。
到1955年,克莱恩再次尝试色彩 - 使用涂成不同色调的飞机来唤起更复杂的空间感。他的风格也变得更加松散,到1960年代初,在《红色绘画》(1961)等作品中,他的一些照片几乎是单色的。在这个阶段,克莱恩作为领先的抽象表现主义者的声誉得到了保障。他在美国和国外不断展出,并于1960年与汉斯·霍夫曼,菲利普·古斯顿和西奥多·罗扎克一起被选中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1961年,他的作品还被列入由美国新闻署组织的“美国先锋”展览,并在整个欧洲国家巡回展出。从那以后,这些展览被视为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努力提升自己作为言论自由守护者的一个重要方面。13年1962月<>日,他因心力衰竭意外去世,年仅五十二岁。

1904-1980

clyfford still
在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很少有人比克莱福德·斯蒂尔更出名。以绘画场景而闻名,这些场景对当时的大多数艺术评论家来说特别黑暗和有些沮丧。
尽管如此,像那个时期的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他深受战争的恐怖和恐怖的影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别破坏性似乎只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影响,其中涉及更强大的炸弹和与化学武器相关的邪恶。
随着他的职业生涯开始起飞,斯蒂尔的绘画风格开始呈现出一种更加奇怪和独特的外观,因为艺术家开始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锯齿状、深色的气息和锐角。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一些真正独特的画作之一,因为它们具有并置的色彩和明暗之间的鲜明对比。
他的画作被赋予了同样独特的标题,例如他最著名的作品,如1957-D-No。1.
斯蒂尔的职业生涯将开辟一条远离当时更传统的绘画风格的道路,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整个运动中最容易识别的。
克莱福德·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有着独特的艺术眼光,不愿意为了金钱或认可而妥协。随着他作为艺术家的发展,斯蒂尔的作品从可识别的图像和风景过渡到更抽象的形状、颜色和线条,以在巨大的画布上表达想法和感受。他希望人们迷失在他的作品中,并对他的艺术做出自己的解释。
斯蒂尔是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者之一,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开发了一种新的、强大的绘画方法。
斯蒂尔的同时代人包括格蕾丝·哈蒂根、威廉·德·库宁、李·克拉斯纳、诺曼·刘易斯、琼·米切尔、罗伯特·马瑟韦尔、巴内特·纽曼、杰克逊·波洛克和马克·罗斯科。尽管这些艺术家的风格和方法差异很大,但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是抽象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巨大的规模,所有这些都被用来传达关于创造、生活、斗争和死亡(“人类状况”)的普遍主题。
被许多人描述为最反传统的抽象表现主义者,斯蒂尔被认为为该运动奠定了基础。斯蒂尔从具象绘画到抽象绘画的转变发生在 1938 年至 1942 年之间,比他的同事更早,后者继续以具象超现实主义风格绘画直到 1940 年代。
1904年出生于北达科他州的格兰丁,在华盛顿州的斯波坎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南部的弓岛度过了他的童年。虽然抽象表现主义被认为是纽约的一场运动,但斯蒂尔在西海岸的各种教学岗位上创作了他的形成性作品,首先是在华盛顿州,后来在旧金山。
他还在1940年代初在弗吉尼亚州任教。
1940年代后期仍然访问纽约长期逗留,并与向世界推出这种新美国艺术的两家画廊建立了联系:本世纪艺术和贝蒂帕森斯画廊。19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住在纽约,当时正值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高峰期。
在此期间,他对艺术界越来越挑剔。在1950年代初期,斯蒂尔与商业画廊断绝了联系,并于1961年搬到马里兰州,进一步远离艺术机构。
1979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组织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斯蒂尔艺术调查,也是该机构对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最大展示。在他去世后,所有未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都被封锁在公众和学术视野之外,关闭了与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画家之一的接触。
仍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帕特里夏留在马里兰州,直到他于 1980 年去世。

1905-1970

巴雷特·纽曼(Barrett Newman)被公认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是1900年代早期至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他因开发具有各种主导色调和色调的作品而闻名,这些作品似乎在绘画的每个部分都很明显。
这一特点导致艺术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将纽曼列为少数几位被称为为数不多的受人尊敬的色域画家之一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非常简单,只有几种颜色旨在迫使观众面对颜色本身,这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真正独特版本,很少有其他艺术家以类似的方式探索过。
他被认为是在其职业生涯中专注于对比色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色域艺术风格的杰作。

纽曼出生在纽约市,来自波兰的犹太人家庭。他曾经在纽约城市大学学习哲学,并在父亲的服装工厂工作过。他也做过老师、作家、以及艺术批评家[1]。1930年代,他开始画画,据说当时的风格主要是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但这部分画作都已经被他本人毁坏。1934年,纽曼认识了艺术教师安娜莉·葛林浩斯(Annalee Greenhouse),两人在1936年6月30日结婚[2]。
1940年,纽曼辞掉了高中艺术老师的教职工作,转身投入到自然科学的研究当中。1940年至44年期间,他在康奈尔大学选修植物学和鸟类学的研究生课程,并在布鲁克林植物园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1948年,纽曼在贝蒂·帕森斯画廊(Betty Parsons Gallery)举办第一次个展。在此之前,他为不同的画册写前言和评论,也组织策划了不少展览。第一次展览过后,纽曼曾在工作室35(Studio 35)的艺术家座谈(Artist’s Session)说过:“从一定程度上,我们正处在以我们自己的图像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利用他写作上的优势,纽曼尽可能地推广自己的绘画作品,让人熟知他所创立的新的绘画形式。一个例子是他1955年4月9日写给Sidney Janis的信:“罗斯科提到过对抗者,他也确实在做抗争,然而其实只是渐渐服从和接受这市侩的世界。而我对待资产阶级的抗争是要对它全盘否定。”[3]
1940年代,他在树立起个人风格之前始终受到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之后,纽曼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画布上大面积的色块被细长的线分割开来,这些线也被他称之为“拉链”。纽曼最早这么创作时,色块是斑驳变化的,之后渐渐成为平整的纯色。他自己认为从1948年开始创作的《太一》(Onement)系列达到了成熟的个人风格。“拉链”定义了他画面中的空间结构,并且在构图上同时起到了分割和聚合的作用。
此后,拉链成为纽曼绘画作品的一贯风格,尤其是他50年代的创作。例如2.4米长但仅2厘米宽的作品《狂野》(Wild),“拉链”是画中唯一的内容。纽曼也创作了一些雕塑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三维的“拉链”。
纽曼的作品看上去是纯粹的抽象画,其中有很多作品开始时都未命名,他后来起标题时往往会提到一些犹太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例如,1950年早期的两幅绘画,被分别命名为《亚当》和《夏娃》,此外还有《乌列尔》(1954年),以及一副深色的名为《亚伯拉罕》(1949)的绘画,这是个犹太文化中族长的名字,也是纽曼父亲的名字,他的父亲在1947年时去世。
纽曼有一次心脏病发作,在康复后,他开始了一系列黑白单色的绘画创作,题为《拜苦路》(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1958-66年),这也被认为是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一系列绘画的副标题是”你为什么离弃了我”(Lema sabachthani)——根据新约记载,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纽曼在这些话中体会到了与他所处时代的共性。这个系列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种纪念[4]。
纽曼晚期的作品,例如《是谁在害怕红黄蓝》(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系列,大量使用了明亮鲜艳的纯色,且作品的尺幅巨大;《安娜之光》(Anna’s Light,1968年)纪念他死于1965年的母亲,是他尺幅最大的作品(8.5×2.7米)。他也创作过一些特殊形状的绘画,例如三角形的《沙特尔》(Chartres,1969年)。
大部分晚期的作品都更多地使用了丙烯颜料,而非油画。在这一时期,纽曼也重新回归了雕塑创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残破的方尖碑》(Broken Obelisk,1963年),一块倒置的方尖碑其顶端与一座金字塔型椎体的顶端平衡相对。纽曼也有不少平版印刷作品,一组《18首歌》(18 Cantos,1963-64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唤起对音乐的视觉呈现,此外还有其他蚀刻版画的系列等。
纽曼被普遍地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1950年代在纽约的系列创作,他与这个流派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发展并推动了一种异于欧洲传统的抽象绘画流派。但有所不同的是,他并不像克莱福特·斯蒂尔博物馆(Clyfford Still)和马克·罗斯科等人那样重视画笔的笔触,而他硬朗又边际分明的大面积色块的个人风格,可以被视作是后绘画抽象主义以及极简主义的先驱,他对后来的艺术家例如法兰克·史帖拉(Frank Stella)等人影响深远。
纽曼还在世时,其艺术并没有受到足够的赏识,而色彩以及特征更鲜明的杰克逊·波洛克则更受欢迎。直到去世后,他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影响力深远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后来就他的艺术写过充满溢美之词的文章。
无论如何,他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深远有目共睹,包括唐纳德·贾德、法兰克·史帖拉和巴布罗等人。
纽曼1970年因为心脏病在纽约去世[1]。在他去世9年后,其遗孀安那李成立了“巴尼特·纽曼基金会”,目的是推动巴尼特·纽曼的作品研究[5]。巴尼特·纽曼基金会协助在2004年组织纽曼作品目录[6]。艺术家权利协会(Artists Rights Society)之后从巴尼特·纽曼基金会手中获得纽曼作品的专利权[7]。

画家和理论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是纽约学派最聪明的艺术家之一。他在纽约出生和长大,是波兰犹太移民的儿子。他的艺术创作方法受到他在纽约城市学院的哲学研究和政治活动的影响。1933年,他以文化平台的书面票竞选市长,他对纳粹主义和原子弹等现代恐怖事件保持着敏锐的认识。对他来说,艺术是一种自我创造的行为,是政治、知识和个人自由的宣言。诙谐大师,他曾打趣道:“美学之于艺术家,就像鸟类学之于鸟类一样。1
纽曼的艺术生涯是大器晚成的,开始时断时续。他开始绘画时大约30岁,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一直在父亲的男装店教书、写作、学习和工作。他认为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不值得考虑并销毁了它。直到1944年,他才认为自己的作品成熟。
1948年,随着一幅名为《Onement,I,Newman》的画作的完成,纽曼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正是在這件作品中,他發現了定義他所有畫作的標誌性主題:連接畫作上下邊緣的垂直帶,他稱之為“拉链”。他的拉链在备用构图中划过色彩领域,这促使评论家称他为色域画家,极简主义者则从他的作品中寻找灵感。但是随便怎么称呼他,纽曼对他的抽象有自己的看法。他声称自己寻求“从头开始,像绘画从未存在过一样绘画”,他将自己的作品视为思想形式,作为活着和个人的普遍体验的表达。2
虽然他主要专注于绘画,但纽曼也创作了雕塑。直到 1960 年代,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工作才获得了公众的赞誉。他的无政府独立和不妥协的立场可能导致他慢慢接受,但他内心的这些根深蒂固的力量也塑造了他的艺术。在反思他生命尽头的工作时,他宣称:“它的含义之一是它对自由的主张…如果[正确阅读]它将意味着所有国家资本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终结。3

1904-1997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是一位艺术家,许多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可能认为他是典型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
他的艺术家生涯始于他年轻时在木工和其他工作领域担任商人的岁月。
德库宁在不工作时会越来越多地涉足绘画,这最终导致他被当时纽约市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注意到。
他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是那些被广泛研究该运动的历史学家指出的那些作品,它们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本身最受认可的绘画之一。
其中一幅名为《挖掘》的作品于1950年完成,其中有许多元素描绘了德库宁内心的状态,艺术评论家认为他试图用这幅特殊的画来“挖掘”和发现这些元素。
在他的一生中,德库宁将继续画更多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杰作的作品。
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最杰出和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画作代表了该运动充满活力的手势风格。也许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发展了一种融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激进抽象绘画风格。当他的许多同事从具象转向抽象时,德库宁总是同时画人物,尤其是女性和抽象,不区分艺术史类别。他坚持认为,德库宁的真正主题是空间和图形与地面的关系。
在他漫长的几十年职业生涯中,德库宁以各种方式融合了抽象、具象和风景,他不断寻找新形式和主题的旅程使他的整体作品比他的大多数同事更加折衷。他对流行文化的参与也是独一无二的,并影响了许多战后艺术家,从罗伯特·劳森伯格的新达达主义到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的波普艺术,以及塞西莉·布朗等年轻画家探索了他后期绘画的手势色情。
与他的大多数同事不同,德库宁从未完全放弃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他的女性画作具有手势抽象和具象的独特融合。深受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响,德库宁成为将照片中的人物和地面模糊地融合在一起的大师,同时在此过程中肢解、重新组装和扭曲他的人物。
尽管德库宁以不断修改他的画布而闻名,但他经常给他们留下一种动态的不完整感,就好像形式仍在移动、沉淀和定义的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画体现了哈罗德·罗森伯格对行动绘画的定义——绘画是一个事件,是艺术家与材料之间的相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成作品。
尽管他体现了这位男子气概、酗酒的艺术家的流行形象,但德库宁对他的艺术进行了仔细的思考,被认为是与纽约学派相关的艺术家中最博学的艺术家之一。他拥有强大的能力,年轻时接受过正式训练,虽然他仰慕毕加索、马蒂斯和米罗等现代大师,但他同样钦佩安格尔、鲁本斯和伦勃朗等人。

威廉·德库宁于1904年4月24日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的父母Leendert de Kooning和Cornelia Nobel于1907年离婚,于是威廉·德库宁起先与父亲住在一起,然后与母亲同住。他于1916年离开学校,成为一家商业艺术家公司学徒。直到1924年,他参加鹿特丹美术及应用科学学院课程。
1926年,威廉·德库宁借着英国货轮偷渡到美国,并在8月15日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上岸。他住在新泽西州霍博肯海洋教堂学院,开始作画。1927年,他搬到曼哈顿
威廉·德库宁在空闲时间开始作画,在1928年加入纽约伍德斯托克艺术殖民地。他也开始认识一些活跃在曼哈顿现代主义艺术家,包括美国斯图亚特·戴维斯、亚美尼亚阿希尔·戈尔基、俄罗斯约翰·格雷厄姆(John D. Graham),被威廉·德库宁称为“三剑客”。
威廉·德库宁在1934年加入艺术家联盟,并在1935年公共事业振兴署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工作,他设计一些壁画,包括一些布鲁克林威廉斯堡联邦计划。从1937年开始,因为威廉·德库宁没有美国公民身份,不得不离开联邦艺术计划。他开始成为一个专业艺术家,赚取佣金收入。
威廉·德库宁在纽约美国艺术家学校遇见妻子爱兰妮(Elaine Fried),他们在1943年12月9日结婚。

1919-2010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笔名“荼”,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得主,[1]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2][3]

吴冠中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学院,并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文集。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其著有油画作品《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水墨画有《休闲》《幻影》《梦醒》和《巢》《朱颜未改》等。吴冠中画作《交河故城》被学术界认定为其一生艺术造诣的里程碑,曾拍卖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4][3]

吴冠中与朱德群和赵无极被誉为“留法三剑客”。他的夫人是朱碧琴女士。[5][6]

1928-2011(Cy Twombly)

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1928-2011),美国著名抽象派艺术大师,1928年4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原名埃德温·帕克·托姆布雷,“赛”是他父亲对他的昵称。托姆布雷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伟大当代艺术家之一”,作为集抽象表现主义、极简和波普艺术于一身,改写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的“离经叛道”的大师,托姆布雷直接影响了包括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内的一大批当代艺术家,他的创作是思考、叙事、历史、神话和形式主义的结合。他不仅把抽象表现主义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史。 [1]
他的作品以对白色的神奇运用、将潦草书写、素描与涂鸦和油画相结合等创举而著称。其抽象作品结合了绘画和素描的技巧,使用重复的线条、词汇和涂鸦,通常在拍卖场上成交价可达数百万美元。1988年获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这是日本最为崇高和尊贵的艺术奖项;2001年,收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0年,托姆布雷曾受邀为卢浮宫创作壁画,成为1950年继乔治·布拉克之后,首位为卢浮宫创作永久藏品的当代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托姆布雷移居意大利南部,并一直住了下去,把这片风光如画的土地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据报道,托姆布雷希望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意大利。2011年7月5日,赛·托姆布雷在罗马因癌症去世,享年83岁。

1928年小托姆布雷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但在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做埃德温·帕克·托姆布雷,他的父亲是芝加哥白袜队的一位棒球投手,因为崇拜一位名叫Cyclone Young的传奇投手,而给儿子取了“Cy”这个昵称,后来我们所熟知的这位艺术大师已经叫做Cy Twombly。他第一次当代艺术,是1940年,在西班牙画家皮埃尔·道拉那里接受私人授课;1948年,他进入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创办的学校,而后获得了奖学金资助前往纽约,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抽象派画风,并认识了日后的著名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这位画家鼓励托姆布雷加入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在那里他跟随弗兰茨·克兰因、罗伯特·马瑟韦尔和本·沙恩学习。1952年,托姆布雷受到赞助,有机会去到了北非、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旅行,这次旅行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托姆布雷把家安置到了意大利。后来不少人认为高古轩2007年在罗马开画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取悦住在罗马市郊的托姆布雷。而近年来,高古轩画廊也确实成为了托姆布雷雕塑作品的铁杆推动者。2009年,高古轩在其纽约上东区的画廊展示了托姆布雷的8件铜雕新作,艺术评论家大卫·西尔威斯特说:“最根本的审美品质是相同的:光亮,形式力量的光亮,线条在这里顺流而下,却在那里绷紧,发生一段颤抖的平静……他的雕塑传达了愉悦感光亮的愉悦感怎样在事物中,以及事物怎样在光亮中。军方译码员练就“潦草”风格

对于他那些如孩童般的涂鸦画作,大家都很熟悉了,在他那些风格鲜明到甚至不用写下签名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对白色的运用,而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是追逐于光线的游戏。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却鲜为人知,在搬去意大利之前,托姆布雷曾有一段时间做过军方译码员,为了快速的破解密码电报内容并传出信号,他练就了一手速记功夫,而这些破解文字的训练无疑为他日后笔迹潦草的风格埋下了伏笔。朋友们都记得他夸张的风格和对艺术的专注,在完成一幅画后,“我都必须在床上躺个一两天。”

对于他那些如孩童般的涂鸦画作,大家都很熟悉了,在他那些风格鲜明到甚至不用写下签名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对白色的运用,而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是追逐于光线的游戏。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却鲜为人知,在搬去意大利之前,托姆布雷曾有一段时间做过军方译码员,为了快速的破解密码电报内容并传出信号,他练就了一手速记功夫,而这些破解文字的训练无疑为他日后笔迹潦草的风格埋下了伏笔。朋友们都记得他夸张的风格和对艺术的专注,在完成一幅画后,“我都必须在床上躺个一两天。”

音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400s

1445-1521

品是根据法国作曲家Josquin des Pres(1445-1521)的歌曲《壹仟次遗憾》(Mille Regretz)展开的变奏曲。这首歌曲实际上是查理五世国王最喜欢的歌曲。纳尔瓦艾斯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维拉琴演奏家、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他向我们展示了维拉琴的深奥性,和弦和歌曲旋律从未如此精美对比和融合,总之这是维拉琴艺术性的超级范例。
作为同时期同类作品比较欣赏的作品包括米兰的《幻想曲16号》、以及三首《加纳利奥斯舞曲(Canarios)》(作曲家分别是Gaspar Sanz、Francisco Guerau和Santiago de Murcia)。

1600s

1642-1727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1]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 [15] ~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1-2]。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 [3] 。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4]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5] 。

1700s

1756-1791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 。
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时年35岁[2-3]。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4] 。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其父亲是宫廷小提琴师利奥波德·莫扎特,母亲是安娜·玛丽亚。1760年,父亲开始给予莫扎特最初的音乐教育,其中也包括一般性的文化基础教育。1761年,莫扎特首次作曲 [2] 。
1762年1月12日,与父亲和姐姐南内尔首次在慕尼黑进行为期三天的旅行演出 [2] ,在选侯宫中演奏 [5] ;9月18日,与父母、姐姐一起去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受到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王的接见,并顺访普雷斯堡,在该地做短暂停留 [2] 。

1770-1827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1]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2] 。

1800s

1810-1849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1-2]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10-1856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1]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900s

1906-1975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y·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Abstract Expressionist相关推荐

  1. 创意对抗网络(CANs)你知多少?

    更多深度文章,请关注云计算频道:https://yq.aliyun.com/cloud 人类最难让计算机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创造性地思考.计算机非常善于从事人们精确指定的工作,并且完成的速度非常快.而创造 ...

  2. [书籍翻译]12周撰写期刊文章 学术出版成功指南——第 8 周:你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第 8 周:你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每日任务 第 8 周每日写作任务 预计任务时间 第 1 天(星期一?) 阅读第 209 页并讨论和修改你的标题:开始记录你的时间(第 219 页) 30 分钟 第 2 ...

  3. 人工智能创造艺术作品:创意对抗网络(CAN)

    人类编程或教授给计算机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创造性的思考.计算机能非常好地完成我们告诉他们做的事情并且完成速度很快,但是创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机器创造已经被证明给机器学习带来了很大挑战. 6月份,罗格斯 ...

  4. php 类 接口的区别吗,PHP的接口类(interface)和抽象类(abstract)的区别

    /** * 接口类:interface * 其实他们的作用很简单,当有很多人一起开发一个项目时,可能都会去调用别人写的一些类, * 那你就会问,我怎么知道他的某个功能的实现方法是怎么命名的呢,这个时候 ...

  5. c4d+ps打造抽象NFT加密艺术 Create Abstract NFT Crypto Art with Cinema 4D + Photoshop

    c4d+ps打造抽象NFT加密艺术 Create Abstract NFT Crypto Art with C4D + PS c4d+ps打造抽象NFT加密艺术 Create Abstract NFT ...

  6. 设计模式之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摘录

    面向对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际上追求的就是两点:高内聚(Cohesion)和低耦合(Coupling). 23种GOF设计模式一般分为三大类: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模式. 创建型模式包括:1.Fa ...

  7. java7特性_Java7特性中,abstract class和interf

    1.属性只有常量,都被final修饰(必须赋值),格式: [public] [static] [final]数据类型 常置名称=数据值: 注意:常量必须进行赋值,而且一旦赋值不能改变. 常量名称完全大 ...

  8. C2:抽象工厂 Abstract Factory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应用场景: 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对象有不同的具体实现.提供一种"封装机制"来避免客户程序和这种"多系列具 ...

  9. 设计模式之笔记--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定义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类图 描述 多个抽象产品 ...

最新文章

  1. 软件学院学生在数据管理国际会议SIGMOD程序竞赛中喜获佳绩
  2. HDU 1236 ( 排名 )
  3. 现实迷途 第九章 N夜情(上)
  4. 5分钟了解CDN 加速原理 | +新书推荐
  5. 印象笔记mac版 同步问题_印象笔记表示 今年将大幅提升产品体验
  6. Objective-C 2.0 with Cocoa Foundation--- 6,NSObject的奥秘
  7. Day7:html和css
  8. python3爬取教务系统_python requests模拟登陆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并爬取成绩
  9. java 面向对象多态_乐字节Java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以及Java多态
  10. 拓端tecdat|python深度学习实现自编码器Autoencoder神经网络异常检测心电图ECG时间序列
  11. robotframework浏览器滚动条_自动化工具Robotframework的使用
  12. 视频格式转换器之视频格式在线转换详细教程
  13. BZOJ 1050 HAOI2006 旅行comf
  14. 如何解决系统更新后Safari Mac浏览器崩溃等的问题!
  15. 开源软件新时代:55个经典开源Wind…
  16. series not exists. Legend data should be same with series name or data name. 问题VUE ECHARTS
  17. linux系统外接硬盘_linux下,如何挂载一块硬盘?
  18. 信息文档管理与配置管理
  19. 川土微电子 | 如何隔离 RS-485 系统
  20. P4 安装bmv2 详细教程(更新中。。)

热门文章

  1. 我的首个电子书软件--嘎嘎读书 的开发(三)
  2. 高考生父亲深夜自述,最在意的不是孩子成绩,转折点一点都不假
  3. oledb连接mysql_oledb连接mysql数据库
  4. 了解synchronized
  5. 麦当劳中国发布首个NFT创意作品“巨无霸魔方”
  6. static_cast和dynamic_cast详解
  7. 真正的Mybatis动态sql —MyBatis Dynamic SQL
  8. Euclidean distances(欧几里德距离)
  9. Ubutu16.04 Kinetic install XBOX360
  10. 如何做到批量采集洋码头上多个宝贝商品的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