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通过学习倪朋飞老师的《Linux性能优化实战》 :C10K 和 C1000K 回顾

C10K 和 C1000K 回顾

  • C10K
    • I/O 模型优化
    • 工作模型优化
  • C1000K
  • C10M
  • 总结

注意,C10K 和 C1000K 的首字母 C 是 Client 的缩写。C10K 就是单机同时处理 1 万个请求(并发连接 1 万)的问题,而 C1000K 也就是单机支持处理 100 万个请求(并发连接 100 万)的问题

C10K

C10K 问题最早由 Dan Kegel 在 1999 年提出。那时的服务器还只是 32 位系统,运行着 Linux 2.2 版本(后来又升级到了 2.4 和 2.6,而 2.6 才支持 x86_64),只配置了很少的 内存(2GB)和千兆网卡。

怎么在这样的系统中支持并发 1 万的请求呢?

从资源上来说,对 2GB 内存和千兆网卡的服务器来说,同时处理 10000 个请求,只要每个请求处理占用不到 200KB(2GB/10000)的内存和 100Kbit (1000Mbit/10000)的 网络带宽就可以。所以,物理资源是足够的,接下来自然是软件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的 I/O 模型问题。

说到 I/O 的模型,在文件系统的原理中,我们学校过文件 I/O,其实网络 I/O 模型也类似。在 C10K 以前,Linux 中网络处理都用同步阻塞的方式,也就是每个请求都分配一个进程或者线程。请求数只有 100 个时,这种方式自然没问题,但增加到 10000 个请求时,10000 个进程或线程的调度、上下文切换乃至它们占用的内存,都会成为瓶颈。

既然每个请求分配一个线程的方式不合适,那么,为了支持 10000 个并发请求,这里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 第一,怎样在一个线程内处理多个请求,也就是要在一个线程内响应多个网络 I/O。以前的同步阻塞方式下,一个线程只能处理一个请求,到这里不再适用,是不是可以用非阻塞 I/O 或者异步 I/O 来处理多个网络请求呢?
  2. 第二,怎么更节省资源地处理客户请求,也就是要用更少的线程来服务这些请求。是不是可以继续用原来的 100 个或者更少的线程,来服务现在的 10000 个请求呢?

事实上,现在 C10K 的问题早就解决了。

I/O 模型优化

异步、非阻塞 I/O 的解决思路,应该听说过,其实就是我们在网络编程中经常用到的 I/O 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I/O 多路复用是什么意思呢?

在详细了解前,我先来讲两种 I/O 事件通知的方式: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它们常用 在套接字接口的文件描述符中。

  • 水平触发:只要文件描述符可以非阻塞地执行 I/O ,就会触发通知。也就是说,应用程序可以随时检查文件描述符的状态,然后再根据状态,进行 I/O 操作。
  • 边缘触发:只有在文件描述符的状态发生改变(也就是 I/O 请求达到)时,才发送一次通知。这时候,应用程序需要尽可能多地执行 I/O,直到无法继续读写,才可以停止。 如果 I/O 没执行完,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没来得及处理,那么这次通知也就丢失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 I/O 多路复用的方法。这里其实有很多实现方法,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

第一种,使用非阻塞 I/O 和水平触发通知,比如使用 select 或者 poll。

根据刚才水平触发的原理,select 和 poll 需要从文件描述符列表中,找出哪些可以执行 I/O ,然后进行真正的网络 I/O 读写。由于 I/O 是非阻塞的,一个线程中就可以同时监控一批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这样就达到了单线程处理多请求的目的。

所以,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对应用程序比较友好,它的 API 非常简单。

但是,应用软件使用 select 和 poll 时,需要对这些文件描述符列表进行轮询,这样,请求数多的时候就会比较耗时。并且,select 和 poll 还有一些其他的限制。

select 使用固定长度的位相量,表示文件描述符的集合,因此会有最大描述符数量的限制。比如,在 32 位系统中,默认限制是 1024。并且,在 select 内部,检查套接字状态 是用轮询的方法,再加上应用软件使用时的轮询,就变成了一个 O(n^2) 的关系。

而 poll 改进了 select 的表示方法,换成了一个没有固定长度的数组,这样就没有了最大描述符数量的限制(当然还会受到系统文件描述符限制)。但应用程序在使用 poll 时,同 样需要对文件描述符列表进行轮询,这样,处理耗时跟描述符数量就是 O(N) 的关系。

除此之外,应用程序每次调用 select 和 poll 时,还需要把文件描述符的集合,从用户空间传入内核空间,由内核修改后,再传出到用户空间中。这一来一回的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切换,也增加了处理成本。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第二种,使用非阻塞 I/O 和边缘触发通知,比如 epoll。

既然 select 和 poll 有那么多的问题,就需要继续对其进行优化,而 epoll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 epoll 使用红黑树,在内核中管理文件描述符的集合,这样,就不需要应用程序在每次操作时都传入、传出这个集合。
  • epoll 使用事件驱动的机制,只关注有 I/O 事件发生的文件描述符,不需要轮询扫描整个集合。

不过,epoll 是在 Linux 2.6 中才新增的功能(2.4 虽然也有,但功能不完善)。由 于边缘触发只在文件描述符可读或可写事件发生时才通知,那么应用程序就需要尽可能多 地执行 I/O,并要处理更多的异常事件。

第三种,使用异步 I/O(Asynchronous I/O,简称为 AIO)

在前面文件系统原理的内容中,有异步 I/O 与同步 I/O 的区别。异步 I/O 允许应用程序同时发起很多 I/O 操作,而不用等待这些操作完成。而在 I/O 完成后,系统会用事件通知(比如信号或者回调函数)的方式,告诉应用程序。这时,应用程序才会去查询 I/O 操作的结果。

异步 I/O 也是到了 Linux 2.6 才支持的功能,并且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比 如 glibc 提供的异步 I/O 库,就一直被社区诟病。同时,由于异步 I/O 跟我们的直观逻辑不太一样,想要使用的话,一定要小心设计,其使用难度比较高。

工作模型优化

了解了 I/O 模型后,请求处理的优化就比较直观了。使用 I/O 多路复用后,就可以在一个进程或线程中处理多个请求,其中,又有下面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型。

第一种,主进程 + 多个 worker 子进程,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型。
这种方法的一个通用工作模式就是:

  • 主进程执行 bind() + listen() 后,创建多个子进程;
  • 然后,在每个子进程中,都通过 accept() 或 epoll_wait() ,来处理相同的套接字。

比如,最常用的反向代理服务器 Nginx 就是这么工作的。它也是由主进程和多个 worker 进程组成。主进程主要用来初始化套接字,并管理子进程的生命周期;而 worker 进程, 则负责实际的请求处理。下图来表示这个关系。

这里要注意,accept() 和 epoll_wait() 调用,还存在一个惊群的问题。换句话说,当网络 I/O 事件发生时,多个进程被同时唤醒,但实际上只有一个进程来响应这个事件,其他被唤醒的进程都会重新休眠。

  • 其中,accept() 的惊群问题,已经在 Linux 2.6 中解决了;
  • 而 epoll 的问题,到了 Linux 4.5 ,才通过 EPOLLEXCLUSIVE 解决。

为了避免惊群问题, Nginx 在每个 worker 进程中,都增加一个了全局锁 (accept_mutex)。这些 worker 进程需要首先竞争到锁,只有竞争到锁的进程,才会加入到 epoll 中,这样就确保只有一个 worker 子进程被唤醒。

不过,根据前面 CPU 模块的学习,还记得,进程的管理、调度、上下文切换的成本非常高。那为什么使用多进程模式的 Nginx ,却具有非常好的性能呢?

这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 worker 进程,实际上并不需要经常创建和销毁,而是在没任务时休眠,有任务时唤醒。只有在 worker 由于某些异常退出时,主进程才需要创建新的进程来代替它。

当然,也可以用线程代替进程:主线程负责套接字初始化和子线程状态的管理,而子线程则负责实际的请求处理。由于线程的调度和切换成本比较低,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把 epoll_wait() 都放到主线程中,保证每次事件都只唤醒主线程,而子线程只需要负责后续的请求处理。

第二种,监听到相同端口的多进程模型

在这种方式下,所有的进程都监听相同的接口, 并且开启 SO_REUSEPORT 选项,由内核负责将请求负载均衡到这些监听进程中去。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于内核确保了只有一个进程被唤醒,就不会出现惊群问题了。比如,Nginx 在 1.9.1 中 就已经支持了这种模式。

不过要注意,想要使用 SO_REUSEPORT 选项,需要用 Linux 3.9 以上的版本才可以。

C1000K

基于 I/O 多路复用和请求处理的优化,C10K 问题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不过,随着摩尔定律带来的服务器性能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并不难想到,新兴服务会对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快,原来的 C10K 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又有了 C100K 和 C1000K,也就是并发从原来的 1 万增加到 10 万、乃至 100 万。从 1 万到 10 万,其实还是基于 C10K 的这些理 论,epoll 配合线程池,再加上 CPU、内存和网络接口的性能和容量提升。大部分情况 下,C100K 很自然就可以达到。

那么,再进一步,C1000K 是不是也可以很容易就实现呢?这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了。

首先从物理资源使用上来说,100 万个请求需要大量的系统资源。比如:

  • 假设每个请求需要 16KB 内存的话,那么总共就需要大约 15 GB 内存。
  • 而从带宽上来说,假设只有 20% 活跃连接,即使每个连接只需要 1KB/s 的吞吐量,总 共也需要 1.6 Gb/s 的吞吐量。千兆网卡显然满足不了这么大的吞吐量,所以还需要配置 万兆网卡,或者基于多网卡 Bonding 承载更大的吞吐量。

其次,从软件资源上来说,大量的连接也会占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比如文件描述符的数量、连接状态的跟踪(CONNTRACK)、网络协议栈的缓存大小(比如套接字读写缓存、 TCP 读写缓存)等等。

最后,大量请求带来的中断处理,也会带来非常高的处理成本。这样,就需要多队列网卡、中断负载均衡、CPU 绑定、RPS/RFS(软中断负载均衡到多个 CPU 核上),以及将 网络包的处理卸载(Offload)到网络设备(如 TSO/GSO、LRO/GRO、VXLAN OFFLOAD)等各种硬件和软件的优化。

C1000K 的解决方法,本质上还是构建在 epoll 的非阻塞 I/O 模型上。只不过,除了 I/O 模型之外,还需要从应用程序到 Linux 内核、再到 CPU、内存和网络等各个层次的深度优化,特别是需要借助硬件,来卸载那些原来通过软件处理的大量功能。

C10M

显然,人们对于性能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再进一步,有没有可能在单机中,同时处理 1000 万的请求呢?这也就是 C10M 问题。

实际上,在 C1000K 问题中,各种软件、硬件的优化很可能都已经做到头了。特别是当升级完硬件(比如足够多的内存、带宽足够大的网卡、更多的网络功能卸载等)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无论怎么优化应用程序和内核中的各种网络参数,想实现 1000 万请求的并发,都是极其困难的。

究其根本,还是 Linux 内核协议栈做了太多太繁重的工作。从网卡中断带来的硬中断处理程序开始,到软中断中的各层网络协议处理,最后再到应用程序,这个路径实在是太长了,就会导致网络包的处理优化,到了一定程度后,就无法更进一步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就是跳过内核协议栈的冗长路径,把网络包直接送到要处理的应用程序那里去。这里有两种常见的机制,DPDK 和 XDP。

第一种机制,DPDK,是用户态网络的标准。它跳过内核协议栈,直接由用户态进程通过轮询的方式,来处理网络接收。


说起轮询,我们肯定会下意识认为它是低效的象征,但是进一步反问下自己,它的低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是查询时间明显多于实际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吧!那么,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网络包需要处理,轮询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比如:

  • 在 PPS 非常高的场景中,查询时间比实际工作时间少了很多,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网 络包;
  • 而跳过内核协议栈后,就省去了繁杂的硬中断、软中断再到 Linux 网络协议栈逐层处理 的过程,应用程序可以针对应用的实际场景,有针对性地优化网络包的处理逻辑,而不 需要关注所有的细节。

此外,DPDK 还通过大页、CPU 绑定、内存对齐、流水线并发等多种机制,优化网络包的处理效率。

第二种机制,XDP(eXpress Data Path),则是 Linux 内核提供的一种高性能网络数据路径。它允许网络包,在进入内核协议栈之前,就进行处理,也可以带来更高的性能。 XDP 底层跟我们之前用到的 bcc-tools 一样,都是基于 Linux 内核的 eBPF 机制实现的。

XDP 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XDP 对内核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的是 Linux 4.8 以上版本,并且它也不提供 缓存队列。基于 XDP 的应用程序通常是专用的网络应用,常见的有 IDS(入侵检测系 统)、DDoS 防御、 cilium 容器网络插件等。

总结

C10K 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系统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因素,是同步阻塞的 I/O 模型以及轮询的套接字接口,限制了网络事件的处理效率。Linux 2.6 中引入 的 epoll ,完美解决了 C10K 的问题,现在的高性能网络方案都基于 epoll。

从 C10K 到 C100K ,可能只需要增加系统的物理资源就可以满足;但从 C100K 到 C1000K ,就不仅仅是增加物理资源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这时,就需要多方面的优化工作了,从硬件的中断处理和网络功能卸载、到网络协议栈的文件描述符数量、连接状态跟踪、缓存队列等内核的优化,再到应用程序的工作模型优化,都是考虑的重点。

再进一步,要实现 C10M ,就不只是增加物理资源,或者优化内核和应用程序可以解决的 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用 XDP 的方式,在内核协议栈之前处理网络包;或者用 DPDK 直接跳过网络协议栈,在用户空间通过轮询的方式直接处理网络包。

当然了,实际上,在大多数场景中,我们并不需要单机并发 1000 万的请求。通过调整系统架构,把这些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中来处理,通常是更简单和更容易扩展的方案。

C10K 和 C1000K 回顾相关推荐

  1. 35丨基础篇:C10K和C1000K回顾

    前面内容,学习了 Linux 网络的基础原理以及性能观测方法.简单回顾一下,Linux 网络基于 TCP/IP 模型,构建了其网络协议栈,把繁杂的网络功能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个 ...

  2. Linux 【网络】C10K 和 C1000K 回顾

    文章目录 1. C10K 2. I/O 模型优化 3. 工作模型优化 4. C1000K 5. C10M 6. 总结 7. 讨论 回顾下经典的 C10K 和 C1000K 问题,以更好理解 Linux ...

  3. Linux性能优化实战:基础篇:C10K 和 C1000K 回顾(35讲)

    一.上节回顾 前面内容,我们学习了 Linux 网络的基础原理以及性能观测方法.简单回顾一下,Linux网络基于 TCP/IP 模型,构建了其网络协议栈,把繁杂的网络功能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

  4. 三十五、Linux性能优化实战学习笔记-基础篇:C10K 和 C1000K 回顾

    目录 C10K 怎么在32位系统的系统中支持并发 1 万的请求呢? 网络I/O 模型优化 I/O 多路复用的分类 select 或者 poll epoll 为什么Redis通常是选择使⽤epoll这种 ...

  5. C10K C100K C1000K C10M select poll epoll

    C10K C10K 和 C1000K 的首字母 C 是 Client 的缩写.C10K 就是单机同时处理 1 万个请求(并发连接 1 万)的问题,而 C1000K 也就是单机支持处理 100 万个请求 ...

  6. 43 | 套路篇:网络性能优化的几个思路(上)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 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学会了如何排查 NAT 带来的性能问题,最后还总结了 NAT 性能优化的基本思路.我先带你简单回顾一下. NAT 基于 Linux 内核的连接跟踪机制 ...

  7. 极客时间-linux性能优化 31~40

    第31节 套路篇:磁盘 I O 性能优化的几个思路 一.磁盘和文件系统的基准测试 首先,对磁盘和文件系统进行基准测试 然后,根据公司对磁盘和文件系统的应用场景,评估出性能优化的指标是多少? 推荐fio ...

  8. 36 | 套路篇:怎么评估系统的网络性能?

    上一节,回顾了经典的 C10K 和 C1000K 问题.简单回顾一下,C10K 是指如何单机同时处理 1 万个请求(并发连接 1 万)的问题,而 C1000K 则是单机支持处理 100 万个请求(并发 ...

  9. 腾讯T9/T3.1级别的后台服务器开发技术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腾讯T9/T3.1级别的技术顾问的学习路线,希望对在自学提升的朋友有一些帮助,学习途径总结在下面这张思维导图里面了,觉得还不错的请点赞收藏支持一下.尺寸所限略显模糊,需要清晰版的朋友 ...

  10. 腾讯3.1级别的高级开发工程师是怎么炼成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腾讯T9级别的技术顾问的学习路线,希望对在自学提升的朋友有一些帮助,学习途径总结在下面这张思维导图里面了,觉得还不错的请点赞收藏支持一下.尺寸所限略显模糊,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进群获取. ...

最新文章

  1. R语言pretty函数生成等间距的数值向量实战
  2. 五、单向环形链表---实现约瑟夫(Josephu)问题
  3. 2016年大数据Spark“蘑菇云”行动代码学习之AdClickedStreamingStats模块分析
  4. Flash常用快捷键大全 (hotkey)
  5. 使用CGContext画线操作小记
  6. pyMagic:用python控制的Geek入门神器
  7. 个人认为不错的句子(part3)--衍生品是大型杀伤性武器
  8. 中学生 学python_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学Python编程
  9. html复选框不可修改,如何用【伪类】成功修改HTML checkbox默认样式?(新checkbox覆盖老checkbox无法点击的问题)...
  10. python故事_python的故事
  11. Cisdem PDF Password Remover for mac(PDF文件解密工具)
  12. linebreak_经典MT4指标3LineBreak
  13. 带你了解锂电池保护板的工作原理
  14. FFmpeg学习(四)-- libavformat 代码组成
  15. 第三章 教育法律法规
  16. 月薪1万在中国是什么水平?答案揭露残酷的收入真相
  17. excel熵值法计算权重_一文讲清楚分散投资(下)——让很多人顿悟的“熵增定律”在投资中的应用...
  18. 安装Node.js,系统提示User installations are disabled via policy on the machine
  19. KB 与 kb 的区别
  20. 解决WIN10打开XBOX闪退问题(2022)

热门文章

  1. 任意数的matlab中阶乘,数组表示
  2. 万用表测试软件,万用表的使用入门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
  3. Eclipse安装插件详解
  4. 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试题及答案,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试题及答案...
  5. 完全卸载vs2008
  6. 计算机网络专业运动会入场式,高校运动会方阵入场式花样百出
  7. wps 2019智能填充
  8. php拖动滑块验证原理,原生js实现拖动滑块验证
  9. 创建最基本的GD32F4xx的工程
  10. Wifi Signal Strength for Mac(实用的WiFi信号监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