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在看《学会提问》这本书, 里面主要就是讲了:当别人讲一些观点, 你如何去判断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生活中, 有些人在灌输观点的时候, 可能会采用一些逻辑上的谬误或者其他欺骗性的论证方式来糊弄你, 让你接受他的观点。所以, 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逻辑谬误, 一方面可以防止别人用这些逻辑谬误来对付自己, 另外一方面, 在面对不知道的这些谬误的人, 我们某些场景下也可以使用这些误谬去“说服”别人。下面就是我简单整理的常见的谬误:

常见谬误

1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是一种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推论的错误思维方式,它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最终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滑坡谬误认为,一种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另一种事件的发生,而这种事件的发生又会引起更多的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不可控的不利事件发生。然而,滑坡谬误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和解决方案,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通常,滑坡谬误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图或结论。举个常见的例子, 很多父母特别喜欢讲一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例。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如果孩子在教育上一步落后,那么他们就会步步落后并且将来无法追赶上其他孩子。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夸大了“一步落后”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和解决方案

2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家里面想要安装一个安保系统。但是有人觉得如果贼要光顾你家,他们总归想的到办法能进来,不管你装什么系统都不管用。陷入这种谬误的人觉得:我们不应支持针对某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真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那我们自然该接受它。问题是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遗留一部分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解决方案欠考虑。能提出一个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比束手无策要强得多,它可能让我们向彻底解决问题迈进一步。如果坐等完美解决方案出现,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固守原地,动弹不得。

3 诉诸公众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也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举例:是时候让大麻成为人们用来缓解慢性疼痛的一种选择了。当社会对一种毒品的药用价值达成共识时,我们就该同意使用这种毒品。现在显然社会上已经达成了同意使用大麻的共识。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73%的人认为应该允许使用药用大麻。此外,加州艾滋病受害者治疗协会也支持使抽大麻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治疗。这个例子里面认为:如果公众都认为怎么样, 那么这个想法就是好的。但是,公众往往没有充分研究过一个问题,不足以提供合理的判断。一定要警惕诉诸流行观点或公众感受的论证。

4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在辩论或者论证中,使用可疑或不可靠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误导别人。举例:某人在辩论中声称某种健康产品能够治愈所有疾病,并且引用了一个自称是医学专家的人士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个所谓的医学专家可能并不具备权威或专业知识,或者可能与该产品的生产商有利益关系,这种情况下就属于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尽管这个人声称是权威,但是他的观点可能是不可信或者有偏见的。

5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辩论或者论证中,错误地将问题简化为两个极端的选择,而且这两个选择都看似不可避免或不可接受,从而排除了其他选择。例如,假设某人在一个关于社会福利的辩论中,试图说服听众,认为提高社会福利开支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要么增加税收,要么减少其他政府支出,这两个选择都不可避免,并且都会导致其他问题。这样的说法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这种做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两个选择,有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项,并且将听众引向它自己的观点。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的问题在于,它让人们相信只有两种选项,而排除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实际上,很少有问题只有两种选择,总会有其他的选项,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要找出两难选择的谬误,就要时时警惕下面这些说法:

  • 不是……就是(either…or)
  • 唯一的选择就是(the only alternative is)·
  • 两种选择分别是(the two choice are)·
  • 因为甲不起作用,所以只有乙能(because A has not worked,only B will)

6 人身攻击型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攻击对方的人或个人品质,而不是针对其观点或论据进行辩论。这种错误常见于争论或辩论中,它不仅违反了逻辑规则,也会导致争论的氛围变得恶劣。例如,如果在辩论中,对方提出了一个论点,而你却回应说:“你这个人很不可信,你的话不值得相信”,这就是人身攻击谬误。这种回应没有对对方的论点作出任何反驳,而只是针对对方个人进行攻击。另一个例子是,假设你对某个政治领袖的政策有不同意见,但你却攻击他的外貌、家庭背景或个人生活,这也是人身攻击谬误。

7 叙事谬误

叙事谬误:是在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基于一些已知事实构建一个故事或解释,然后错误地认为这个故事或解释可以解释所有相关事实和现象,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例如,假设有一个人在一家商店偷了一瓶饮料,并被抓住了。这个人可能会说,“我是因为口渴才偷的,我实在是没有钱买。”。但这个解释并不足以解释他为什么也偷了两个香蕉和一包薯片。这里的错误在于,这个人假设只有一个故事能够解释他的行为,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他可能只是贪婪或者有偷窃癖好。类似地,许多情况下,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事实和现象的故事或解释并不具备足够的证据或逻辑支持,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我们应该避免叙事谬误,不要假设只有一个解释可以解释所有事实和现象,而是应该考虑所有可能的解释,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8 诉诸情感谬误

诉诸情感谬误 :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举个例子:两位候选人就是否应该实行移民政策展开辩论。当一个候选人支持移民政策时,另一个候选人可能会诉诸情感谬误来攻击他的观点,例如,他可能会说:“这种政策会导致大量外来移民来到我们的国家,他们将占据我们的工作岗位、住房和公共资源,使我们的社会陷入混乱和失序。” 尽管这个候选人没有提供任何事实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使用了情感上的恐惧和不安因素来试图唤起听众的情绪,这就是诉诸情感谬误。 当然,对许多事情产生情绪化的反应是没有错的。当我们看到医院遭受轰炸时,如果我们情感上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就是对人性的背叛。同样,试图用理由和证据说服他人对某件事做出情绪化反应也是没有错的。 然而,仅仅靠情感诉求就形成一种论点,是一种逻辑上的花招。他们会精心挑选词汇以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希望我们的情绪反应会促使我们同意他的结论。当立论者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然后依靠这种情绪反应而非正当理由来促使人们同意他的结论时。

9 稻草人误谬

稻草人谬误:歪曲,夸大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这种谬误通常通过虚构对手的观点,并将其描述为极端或容易被攻击的形式来实现。然后,对手的这个虚假观点就被轻松地攻击和击败,而不是真正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是,辩论或论证的过程不再基于真正的观点和证据,而是基于虚假的观点和推论。举个例子,假设两个人正在辩论是否应该实施糖税。A认为糖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应该实施糖税来减少人们对含糖饮料的消费;B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涉人们的饮食选择,而应该鼓励大众更加健康地饮食。然而,A可能会使用稻草人误谬来攻击B的观点,他可能会说:“你不支持糖税就意味着你支持肥胖和糖尿病,这是一种危险的立场,会使人们生病甚至死亡。” 这种做法是将B的观点扭曲为“支持肥胖和糖尿病”,从而将其描述为极端、容易攻击的形式,以便于A能够轻易地击败B。这就是稻草人误谬。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某些方面,一定记住要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地呈现了这个立场。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找到了一个“稻草人谬误”。稻草人不是真人,很容易被击倒。当一个人犯了稻草人谬误时,他攻击的立场就像稻草人。要检查一个立场被展现得有多公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反映所有立场的事实。

10 乱扣帽子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就是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所做的不过是为这个行为起了个名字而已。这样的解释常常过于简化问题,而阻碍了对人过事物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有2个例子:1)作为对爸爸酗酒毛病的回应,当妈妈被大女儿问道“为什么爸爸行为这么古怪”时,她干脆回答说:“他遇到了中年危机。”2)有个朋友老是担心其他人在背后谈论他。你问一个心理学家他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回答说:“因为这个人有妄想症。”两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没有对所发生的行为提供让人满意的解释。比如说,爸爸基因的具体情况、工作上的压力以及夫妻间的争吵等,都有可能是老爸酗酒的合理解释。“中年危机”的解释不但不充分,而且容易误导别人。我们本以为自己知道了爸爸为什么酗酒,实际上却什么都不知道。“解释”需要对一个行为为什么发生进行分析。解释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儿,经常考验我们脑子里有多少知识。当别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个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忍不住想要隐藏自己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个标签或起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以为,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所以我们知道了事情的起因。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乱扣帽子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找到了那个人的特点或发现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相信是这些促使他做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比起详细列举出导致一个人大发脾气的一套又一套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如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父母给他的强化或者孤立无援的感觉等,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干脆说那个人脾气不好,或者说他就是喜欢与人为敌。这样的解释过度简化了问题,阻碍我们取得更深邃的理解。

11 粉饰谬误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政治演说: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你迎来了为一位女性投票的良机,她代表了这个伟大国家的未来,她为实现民主长期奋斗,为捍卫国家利益不遗余力,她为追寻美国梦而当机立断、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这位女性充满爱心,为儿童福利出力,为环境保护奔走,为推动国家迈向和平、繁荣和自由而出谋划策。投古德哈特(Goodheart)一票就是投真理一票,投梦想一票,投常识一票。听起来好像古德哈特女士是个完人,是不是?但是这一演说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细节,说明这位参议员的过去记录和对重大事件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描述品行的词,它们全都倾向于和我们心中积极的情感产生联系。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粉饰,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积极的联想,而且它们都很笼统,简直可以说读者想它们是什么意思,它们就是什么意思。这种粉饰的手法会让我们赞同或接受一个结论,而根本不去检查相应的理由、证据或具体的优缺点。“粉饰谬误”(glittering generality fallacy)就好像把乱扣帽子的方法颠倒过来,后者的重点是要我们形成负面的评价,而不去检查相应的证据。品行词的使用是政客们经常玩弄的手腕,这个手法可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去关注具体的行动或政策,这些行动和政策更容易招致反对和批评。

12 转移话题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在辩论或论证中,将讨论的焦点从原问题转移到不相干的话题上,以此来误导别人或者避免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试图移动目标或标准,使对方的证据或观点无法通过或接受。例如,如果两个人在辩论是否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时,一个人可能会说“提高最低工资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另一个人可能会反驳“这并不是真的,提高最低工资可以有助于减少贫困和增加消费”。然而,如果第一个人使用转移话题谬误,例如“但是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通货膨胀”,就避免接受对方的证据或观点。转移话题谬误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移动目标或标准,以避免回答问题或接受对方的证据。这种做法可能使辩论变得无意义,因为双方无法就问题达成共识或接受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转移话题谬误,我们需要确保讨论的目标和标准是明确和一致的,并避免改变标准或要求以避免接受对方的证据或观点。

13 循环论证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中,使用所要证明的观点本身来支持这个观点,而不是提供新的证据或理由。这种做法试图通过重复一个观点来证明它,而忽略了需要外部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事实。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说,“我是正确的,因为我总是说真话。” 这种论证并没有提供其他证据或理由来支持这个观点,而是用观点本身来支持它。这种做法试图通过重复论点来证明它,而忽略了需要外部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事实。循环论证谬误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提供新的证据或理由来支持观点,而是使用观点本身来支持它。这种做法可能会误导别人,使人们相信一个没有被证明的观点。为避免循环论证谬误,我们需要从外部获得证据,而不是只重复观点本身,以支持或反驳论点。

结尾

逻辑误谬还有很多很多, 这边也只是罗列了一些常见的。希望大家在这个信息繁杂的社会上, 对于接收的信息, 都能保持自我的批判性思考, 不要被某些有意为之的言论带偏。

作者|刘威(为秋)

点击立即免费试用云产品 开启云上实践之旅!

原文链接

本文为阿里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学会提问》——逻辑谬误初识相关推荐

  1.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 读《学会提问》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立意很气人,意说女人都是潘金莲,很多还不如潘金莲.且看两个片段: 勾引被说成示爱,不要侮辱了"爱"字,武松拒绝之后马上就臭骂了一顿武松,回头又说武松勾引她, ...

  2. 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推荐词: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面临一个困惑,那就是在日常上课以及听讲座亦或是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何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呢?在发现这本书之后,我想我解答了自己的这个疑惑.这本书教授了我们批 ...

  3. 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前言 研一在英语A班学习,Mr.Su是我们的男神老师,简直就是一个gentle man!这位男神给我们灌输了整整一年的critical thinking!!而自己课下参加的一些英语角也发现了,中西方的 ...

  4. 批判性思维训练|读美团四大名著之《学会提问》

    去年看了几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在成长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作为美团四大名著确实名不虚传(美团四大名著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会提问><用图表说话& ...

  5. 【生活中的逻辑谬误】以泪掩过和以笑饰非

    目录 1 以泪掩过 2 以笑饰非 [引] 在生活中避免犯逻辑谬误,就可以在计算相关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目前介绍了 [生活中的逻辑谬误]偷换概念和民主谬误_苹果二的博客-CSDN博客 [生活中的 ...

  6. 读书笔记:《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美] 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著  吴礼敬 译 批判性思维 关键问题 慎思明辨,有效的提出关键问题,寻找关键问题的答案 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 ...

  7. 初读《学会提问》小感

    [size=large][color=gray][align=left]<学会提问>这是一本批判性思维指南书籍. 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之作,拒绝被"标准答案 ...

  8. 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书中要点摘录: "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做出选择: 1.你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2. 对对方的观点进行 ...

  9. 《学会提问》02| 论题和论证

    文章目录 本节重点内容概括 读书笔记 论题和结论 如何寻找论题? 练一练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练一练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练习思考 练习1 练习2 其他文章 关于我 关于我 Hello ...

最新文章

  1. 7软件质量与测试规范
  2. Escape Time II 简单的深搜dfs()
  3. SAP UI5 应用开发教程的学习目录
  4. 鸿蒙系统打通iOS,库克真的做到了!正式官宣确认截胡鸿蒙OS系统:软硬件生态全打通...
  5. 蓝牙耳机声音一顿一顿的_这次让世界听听我们的声音——声阔SoundcoreLiberty2Pro蓝牙耳机...
  6. 一行代码没写,凭啥被尊为“第一位程序员”?
  7. springBoot 注入@Slf4j,框架中的方法无法调用。。。
  8. 麒麟系统常见问题详解
  9. python导入excel加入折线图_excel表格中怎么设计炫酷折线图
  10. 微信小程序自定义拍照功能
  11. oracle如果为0显示为1,解决Oracle的数值0.1只显示成.1问题
  12. 我分析了b站10万条弹幕,发现了歪嘴战神的终极奥义!(文末重磅福利)
  13. 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拆分为两个素数的和
  14. 概率论基础(sigma域、测度)
  15. 安装Properties Editor
  16. 微信小程序API promise的实现
  17.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18. c语言fstream头文件的作用,iostream头文件的作用是什么
  19. Python、R和SAS的比较
  20. 移动工资高?华为员工笑了(转)

热门文章

  1. 谷歌浏览器无法访问摄像头的解决方案
  2. 西电软工数据库复习思维导图
  3. win10系统用虚拟机装win7一直停留在这个画面,请问大家什么这是问题
  4. 干掉软件开发的超级怪兽:狼人!
  5. 2017年“华信智原杯”安徽省大学生程序设计C
  6. 微信支付服务商邀请预约商户授权分账(“没有分账权限”)
  7. 读取excel大数据量详解
  8. C#报错:Could not find any resources appropriate for the specified culture or the neutral culture
  9. Intel Media SDK 介绍
  10. 模糊PID之matlab模糊控制器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