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是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建利对我的一个专访,文章刊于12月19日的南方都市报,但见报时有删改,今把未删改的版本放在这里。当然,文章是建利依据对我的访谈写出,在此基础上,我只是稍为改了一下。我要表达的内容,建利的文章基本上讲清楚了。

 

朱锡庆谈中国后续发展的知识来源问题

陈建利

 

当今全球问题根源在于新知识断流

贸易不平衡问题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现在失业率高,源自贸易不平衡,再进一步说是国际分工的问题。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一个村子里只要有一个木工就够了,一个人的劳动效率就足以保证村里人所需的全部桌椅家具,现在又有一个人跟着学。做木工活需要知识积累,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现在他跟你学,成本肯定比你自己摸索得来要低很多。学完之后,他的家具成本肯定比你低。他来做木工,你就不要做了,你就失业了。在这个情况下,你就必须去掌握新的知识,转行做别的,不然你就没活干了。这个例子可以很生动地形容当前国际贸易的状况。欧美高失业率的问题是传统制造领域的工作岗位大量流失了,同时因为知识断流,没有大规模的新发明来提供等量的新岗位,于是大量失业。不能怨谁,因为你的分工就是发明新东西,发明不了,就失业。

且不管越南、印度,就说中国,13亿人,起码有6亿是劳动力,卷入到国际分工里边。前三十年,低成本地获得了知识。以前没有知识,不会制造,电子、汽车等产品都是跟你买,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知识。我的成本低,我学会以后开始做低端产品,低端产品你就不要造了;现在我们会制造电子产品了,电子产品你也不要造了,汽车你也不要造了;现在我们又会造大飞机了,很可能三五年以后,波音、空客它们都会遇到大的危机。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国际上做买卖,交易费用大幅度下降,正好中国这些年对外开放,从外国引进了多个知识源头,所以实际上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增量。从知识存量来说我们与欧美还有一些差距,但知识增量比他们大。知识积累量每上一层,我就抢去你的一部分工作。我为什么可以抢你的工作?因为我的知识是从你那来的,获取知识的成本比你低,只是你的一个零头,所以我的制造成本必定下来,你根本没法和我竞争啊,表现出来就是欧洲和美国大量工作岗位转到了我们这里,这是竞争的结果。做了几十年的木工,花了多大的成本啊,但我花几天就学会了,这怎么竞争啊。

几万年前,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之前之所以住在山洞里面,是因为我们无知。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人类拥有的知识量不同了。我们可以很武断地下个结论,所有的经济增长必然是知识增量。没有知识增量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要研究知识增量是怎么来的。

知识增量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原创,以前没有的,我新发现;还有一个没有原创,向别人学。中国前三十年就找到了一个途径。这个途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中国从外国找到了源头来学,这个源头不止一个,而是好多个,东亚有源头,欧洲有源头,美国也有源头,具体的途径是合资企业。第二个特点,从外部引入源头,内部又找到了一条低成本的知识传播的途径,就是打工,一边干一边学,知识低成本地传播了。

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奥秘

三十年前搞个装修,中国人基本上不会,现在住的宾馆,很偏僻的地方都会装修。这个知识是从香港学过来的,通过打工不断扩散的。民工的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是大学培养的,不是技工学校培养的,都是边打工边学的,这个成本非常低。哪怕成本稍微高一点都是不行的,这些农民从农村里出来的时候是身无分文的,是没有任何积蓄的,学费是交不起的,所以不可能去参加培训,甚至免费培训都不行,因为还要养活家人。打工的好处是,可以挣点血汗钱,养活家人,同时也学会了技术,积累了知识。“打工”这个途径是一个中国式的知识传播的途径,成本低廉。中国有五千年来的传统,原本有很好的基础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又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知识传播的途径,而且又从外部引进了这么多的知识源头,流量很大,传播又快,这样的一个知识增量,造成我们的制造成本极其低廉。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么强劲,一些很蠢的政策也不能遏制这个势头,奥秘就在于此。

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细化,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很主动,我们获得了很多低端的、中端的工作机会。我们所得恰好是欧洲人、美国人所失。现在问题是,美国最近十几年来知识断流。对于他们而言,要保持知识增量,要求有巨大的原创力,经济才能不断发展。中国不需要,你流过来我就可以学。现在美国已经是顶端了,没有原创,知识断流,没有知识增量,这就是当今世界的问题,贸易不平衡的根源。

这里要纠正一个很蠢的看法,也是在学者和媒体中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国这30年来拿市场换技术是失败的。其实是很成功的。三十年前,中国连个打火机都不会做的,制造知识真的是很落后的。计划经济几十年都不做生意了,尽管以前我们也有交换,但农业社会的自给率是很高的,工业社会大规模的交换、长程的交换以前都没有经历过,这种知识中国社会真的是很缺乏的。那中国现在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他们看不到中国用这个市场换回来了巨大的知识流量。外资过来办厂,怎么做生意、好多技巧、好多诀窍我不就学会了嘛。如果仅仅买产品,比如仅仅购买汽车、买飞机,中国本身就不可能获得这么大的知识增量。企业等于是一个知识的系统载体,你来这里办厂,这些知识都进来了,怎么管理、怎么签合同、怎么生产,还有一些不能以文本传达的细节知识,企业都带进来传播了。知识传播进来以后,在这个过程里我本身也会学会生产,反过来卖给你,就把你的工作机会给抢了。大量的外资都过来投资办厂。投资办厂的好处是消费你产品的同时,可以学生产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学会生产。

如果国有企业先期把外部知识引进过来还有一点代价,因为合资中,外国厂商进来,它的知识和技术是算了一定的股份的。那现在民营企业花费的代价就更少。比如说某个企业现在可以自产五款发动机,它把各种发动机的优点集合起来,集成创新,整体性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你。你的发动机原来的研发花了多少钱,我才花了多少钱呢,成本只是你的一个零头,你怎么和我竞争啊。坦率讲,在新一轮国际分工里边,中国是巨大的受益者。

如果美国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有巨大的知识增量,比如说它们在生物制药上,在新能源技术上,有新产品出来,全世界都没有,那它们就去生产这些东西,那么它就没有贸易失衡的问题。从事新知识生产的国家,只要是知识断流,就很危险,因为它们原来的工作机会在丧失。没有创新就没有饭吃。美国现在的一系列政策都不对头,它没有意识到现在的问题是它自己的知识增量为零,没有新发现导致的。现在的一些下猛力的政策动作,是回过头来要跟中国抢工作机会。这成本不是差一点,我们的知识积累成本只是你们的一个零头,刺激、财政补贴怎么能搞定呢?所以你必须想办法去生产新知识。所以我不同意美国的危机是次贷危机的说法,本质是知识断流,一是中国的知识流量很大,竞争力大幅度上升,另外一个就是它自己的知识完全断流了。它从九十年代以来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产品问世。

美国大学制度出了问题

美国没有新的知识增量的原因,和美国的大学制度近几十年来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讲“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到底有没有知识是最难量度的。现代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解决一个知识量度的问题,量度的方法就是同行评价。这和衡量物体重量是一个道理。有人讲大学是用来知识交换的,但知识交换是不需要大学的;有人讲大学可以相互激发,相互激发也不需要大学,几个人喝壶茶聊聊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大学?大学是进行知识量度的,同行评价就是知识量度,就是借助这种同行评价的机制来减少知识量度的费用。大学制度安排的核心就是同行评价。我和你是同行,你是权威,通过我们的共事你知道我肚子里有多少知识,我有没有本事。通过细节信息,内行一看就知道你是在一个什么层次上。

美国原来的大学制度是同行评价的。但是后来就变了,就是要评个教授,就要看你发表了多少文章,看论文引用的次数。这种评级方法有很大的问题。美国现在是设定一个周期,定期的进行评级。比如说一个博士,七年不到正教授就要离开大学。这种数文章的定量的评估体系就把知识生产的周期给破坏了。七年内为了晋级,拼命发文章,生果子就摘去卖了。美国的许多新产品的诞生,不是靠它的工厂,而是靠它的大学,尽管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但最初的知识源头都是从大学里来的。美国二战以后在世界上称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有竞争力的、有高效率生产新知识的大学系统。知识的源头在那里,通过企业变成产品,然后卖到全世界去,这就是它竞争力的来源。它把大学搞死了,不就玩完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个定量的评估体系,主要是六十年代越战后,大学里的一帮年轻人也跟着造反,对老头子们不服。后来就拿发表的文章来数,数的话就把知识生产的周期给打乱了。以前研究一个东西是要沉下心来,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但现在弄到三年五年的时候你把我赶走了,那还怎么搞原创。原来是根据同行的评价就可以判断的,我知道你这个人有本事,有潜力,就可以把你升为教授,按照知识生产的周期,你的研究可以慢慢搞。美国的“新经济”,基础理论都是在六十年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电脑、生物制药都是以前的理论基础。新经济这一轮过去以后,美国有什么新的大的知识流量产生吗?没有。现在这个源头干涸了,这是美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

二战以后美国有个强大的教育系统,实际上对欧洲的削弱有一定的影响。北美以前是个殖民地,早期去的那些移民都是亡命之徒。除了冒险精神,知识累积不多的。二战以后大量欧洲移民到美国,知识精英在美国“集成”,而美国本身经历了二百年的积累也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积累,剩下来的钱就投到了大学里,美国人就把他们的收入剩余变成了知识资产,就这样造就了美国最有竞争力的教育系统。欧洲的削弱与美国的兴起实际上是一起的,美国是作为知识的输入地,而真正知识的生产地在欧洲,二战之后移到了美国。这个经验中国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怎样把收入剩余转化为知识资本,怎么想办法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引进过来。

中国经济转型的知识增量来自何处

中国前30年的这套学习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可以和其他东亚国家制造业知识的学习做个比较。韩国、台湾和日本它们是靠派留学生出去学习,然后再回来办厂。它们派人出去学,是一次性的,而且成本高。我们是把企业引进来,搞合资企业,这个知识流量是源源不断的,,而且我们的知识传播是大面积的,你们出去几个人回来,传播规模哪有我们这么大。中国是多个来源地的知识在广泛传播,我们不仅仅有学习,还有集成,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这里面最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铁和智能电网。

从创新的角度看,日本不像美国,美国搞一个新的产品出来,但是日本很少搞原创出来,而是应用性的创新,着眼于一个产品周围服务的环节。日本的创新有一个局限,它永远想不出新东西。这个茶杯做出来以后,到了日本,日本人一定做得比你好。细节化的完善以及产品的精致有两个国家全球是没得比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

日本现在经济发展已经停滞多年,实际上是它的知识积累水平和美国差不多了,落差已经消灭了。它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知识增量在哪里,一定要靠原创。日本长期以来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先是和中国学,后来和美国学。而且像中国现在的集成创新,这个东西在日本不可能产生。这就是日本的问题。

中国现在和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还有知识总量的落差,所以知识从外部流进来了,就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现在一直在讨论经济转型,实际上中国已找到了一条转型的途径。原来只是纯粹的学习,现在因为有多个外来的知识来源,可以进行集成创新。当然中国这么发展下去,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知识落差消失以后,学无可学了,中国终究要走向原创。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创造力,但也不是说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转到原创的。那时,我们的大学系统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增量就至关重要了。

大家都在说中国这么多年来没有自主创新,为什么?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你和别人还有很大差距的时候,你去进行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习的成本比你自主创新的成本要低很多。别人已经发明了这个东西,你要学过来只需要花费一点点成本,你自己去搞,去闭门发明,成本是十倍百倍,不是很愚蠢吗?当下中国的竞争力刚好来自于学习,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恰恰来自于这个知识积累的低成本。要进行自主创新,一个条件就是你和别人的知识积累的水平已经差不多了,落差已经消灭了,这时进行原创才是好的选择。

中国社会有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完全封闭、没有外部知识流进转到大开放、外部有很多知识源头流进,这个阶段是学。第二个阶段是现在这个集成创新的阶段,把进来的知识集成起来,创造出新的知识流量。还有第三个阶段,就是自主创新的阶段。能不能原创,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产生,这是未来决定中国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第三阶段的转型,现在要开始准备了。

 

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同行评价

中国的大学现在如此没有效率。哪怕是有效率,要创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大规模的创新本身是需要积累的。所以中国在集成创新的阶段,一定要开始思考中国大学制度的问题。不要求现在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产生,但是要为以后进行自主创新做准备。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产生,是有周期的,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收入剩余,可以把这些钱投在大学上,把这些剩余收入变成知识资本,但难处就在于找一套好的大学制度。一套好的大学制度加上有收入剩余,就可以建立一套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在生产知识方面很有效率的大学教育系统。但中国要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的大学系统谈何容易?我们具备了一个条件,有大规模的收入剩余,没有钱这个东西是建立不起来的。但仅仅有钱是不行的。

现在的大学制度由三个要件,第一个是同行评价,美国的一些大学把这个改了,中国的大学更蠢,发几篇文章给多少奖励,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上给多少,省级刊物上奖励多少怎么能以数文章的篇数来量度知识呢?而且这个东西还可以做假啊,这在中国更是层出不穷。第二个要件是教授治校,大学的核心应该是教授,而现在我们的大学是被行政官员控制的。第三个要件是大学应该是独立的。新知识产生了,原有的知识是要贬值的。大学不独立的话,新知识是没有办法产生的。布鲁诺被教会烧死,中国也有这种现象,就是把你打成“反革命”,实际上这种现象不是意识形态的争论,而是知识贬值的问题。现在的一些教授在大学里做得很好、职位也很高,但是新知识产生以后,原有的知识贬值了,他的地位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一定会扼杀新知识。所以大学里必须要保证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的独立性,不能被其他人左右。

大学独立、教授治校都不是核心,大学的核心就在于同行评价。前面两个是为同行评价服务的。没有同行评价机制,现在的大学里那么多不学无术的人都当上了教授,那怎么来生产新知识?现在有很多教授、院士之流都不搞研究,整天搞钻营,搞权术,根本不去生产新知识的。这个和商品一样,没有一个准确的量度的话,假冒伪劣商品就会盛行。一些教授整天不搞学术,天天在炒知名度,知名度高就是大学者。

如果你去研究美国的大学,同时满足这套条件的,就是美国的私立大学。所以你看美国的大学排行榜上有竞争力的几乎全是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很少。中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就是皇家办的,私学就是书院。孔夫子原来是从事私学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全是从私学出来的,官学里的一个都没有。说得简单一点,能够有效率地生产知识的只能是私立大学。

中国现在的这些公立大学是连改革的价值都没有的。把大量的资金注入进去,想让它成为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系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把钱拿回来,建立一套以私立大学为主体的大学系统。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系统。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学习了全世界的知识,我们又有五千年的文明的传统,如果建立一套有效率的大学教育系统,使得我们能够在全世界网罗一流的人才,一二十年以后,说不定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世界新知识的主要的源头。这个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做的,再等二十年,就会再拖二十年的后腿。

引入合资大学是出路

目标和方向在这个地方,就是要建立私立大学。但现在所谓的“民办高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公立大学的垃圾物。实际上有人愿意投钱来办大学,问题是有效率的生产知识的大学系统怎么建立起来?第一,现在大学教育系统是不准入的,首先这个地方要开放了,允许民间进入,官方不能把这个垄断了。第二,民间怎么建立现代大学系统,虽然中国有传统,但中国对这个也是无知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像我们办企业一样,把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来,让它们进来办分支机构。我们原来是不会办企业的,可是通过引进,现在不是办得很好嘛。和西方的名校合资办大学,政府可以把这个领域开放,英国有名的大学、美国的、澳洲的等都可以来中国办学,目的就是学那套制度。

他们进来办学,可以把西方教育制度带进来的,中国人通过学习,可以慢慢明白现代大学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会了以后就可以把中国自己的大学建立起来。西方大学进来,会把现在的公立大学打得稀里哗啦。最好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不要怕,会有新的大学产生。

这就相当于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的价值不大,改制的代价太大。把大学改制,也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你把它改成一个有效率的大学的代价,比新建一个大学体系的代价还要大,所以还不如重建。而且它死了以后,它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比如说原来的国有企业破产以后,地腾出来了,工人去更有效率地赚钱去了。大学也是一样的,让它破产以后,它原来占的地方、使用的资源都可以被重新利用,真有本事的人还可以重新就职。可以利用的东西,通过市场的途径自然会得到利用。

学西方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制度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但是第一步是你要先把它学过来,拿到这个母本,不必在黑暗中摸索,然后对比中国,和中国的传统和社会环境有哪些是不同的,可以再进行矫正。这就是有别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了。教育制度也可以这样。先引进,先学会这一套制度。在新的一套有竞争力制度下,中国人的创造力会激发出来的。

西方大学正面临一个资源过剩的问题,生源不足,他们也愿意转移。原来中国没有钱,不行。现在有大把收入剩余,表现出来就是民间有很多家长,有实力把子女送到国外去读书。为什么现在很多家庭,把积蓄拿出来送子女到国外去?因为国内的这套大学系统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把国外的那套大学制度引进过来,比送到国外去读更便宜一些、投资更少一些,那他们干嘛还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呢。

条件都具备了,现在的关键是大学是不开放的,是被政府管制的。这个领域现在等于是公立大学垄断了,而且是一套极其无效的大学系统。换句话说,中国前三十年的成功是对中国生产系统的改造,后边几十年应该是对大学系统的改造,改造两者的方法和途径可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方向、基本的做法是没什么大的区别的。至于具体的大学制度怎么玩,欧洲和美国已经玩了好几百年了,你去把这个引进过来就行了,引进的途径就是合资办学。

同行评价制度在美国出了问题,但是它没有完全放弃。它只是在不同的评价制度之间摇摆。它想找一套客观的评价机制。大部分学校,更多地看你的发表论文的数量,同行评价的分量减轻,就这么稍微一改,美国知识生产机制就给中断了。但也有少数的学校,比如哈佛就没有改。哈佛大学现在不看你发表的文章数量,它的教授只要交一个工作报告就可以了。中国呢?根本就没有同行评价!我们的大学是什么鬼样子,简直一无是处,所以我说连改的价值都没有。

放开准入后可能高考制度就不存在了,招生的权力应该在学校手中,大学愿意招谁就招谁。这个东西不需要教育部来批。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卖到哪里去是不需要政府来批的,大学也应该这样。到底是研究型的还是教育型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定。大学在国家相关机构登记以后就是一个法人实体,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政府就不要来管了。

现在的教育体制它缔造了一个利益集团,引入外部大学制度,合资办学的话,原来的这个系统是要崩溃的,所有在这个体系里的既得利益者都有可能受损。他们在这个系统里当然要反抗,那就要想办法怎么减少他们的反抗,他们利益受损,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补偿。但中国现在的大学制度能不能彻底改变,关系到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动力是否强劲。再不改革中国没有明天。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64bc50100nron.html

中国后续发展的知识来源问题相关推荐

  1. 2021年中国福利彩票发展历程、销售现状及营销宣传策略分析[图]

    一.中国福利彩票的发展 中国福利彩票始于1987年7月27日,以"团结各界热心社会福利事业的人士,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兴办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福利事业和帮助有困难的人 ...

  2. 毕马威康勇:数字经济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今年以来,新华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访国内各类型企业,探究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奥秘,解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发掘中国经济未来崛起的力量 ...

  3. 通用汽车270亿美元押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亚马逊全球开店助力中国卖家发展欧洲业务 | 美通企业日报...

    今日看点:通用汽车将投资270亿美元押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亚马逊全球开店助力中国卖家发展欧洲业务.韩国电信推出首尔最大规模数据中心,浪潮助力东欧最大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波音回应美国联邦航空局对 ...

  4.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

    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对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压力.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虽然"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一个几乎人人皆知 ...

  5. 中国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这位院士一连提出12个问题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面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科技医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在最近的演讲中提出,科学技术 ...

  6. 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用户规模变化发布、解读与白杨SEO看法

    一.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在京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 ...

  7. 各方评论《面向儿童的人工智能北京共识》: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轨迹中的一份关键文件...

    近日,智源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心理所等高校院所,以及小米.旷视.奇虎360.好未来.爱学习.极 ...

  8. 8W+文本数据,全景式展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

    来源:兴富同学 本文约5800字,建议阅读8分钟. 本文介绍了通过文本数据分析,全方面展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情况. 前面使用爬虫的方法动态获取了教育资讯,完成之后就会很自然就会想,能不能把所有的文本都获 ...

  9. 清华滴滴:出行数据透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报告!

    来源: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本文多图,建议阅读10+分钟 清华与滴滴共同基于滴滴数据研究城市的开发.形态.功能.活动.活力乃至品质,完成了一份透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报告.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数据科学研 ...

最新文章

  1. visual studio 2008 html中调用外部css文件,的Visual Studio 2008 IDE冻结/崩溃打开.aspx文件中使用CSS时包括...
  2. 【web安全】Xss Exploits and Defense翻译2
  3. GCD介绍(一): 基本概念和Dispatch Queue
  4. Activity后台运行一段时间回来crash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5. C#命名空间namespace中不能直接包含字段(变量)或方法(函数)之类的成员
  6. linux 重启oracle实例_Oracle实战(二)-Oracle概述
  7. ng-options
  8. BERT-BiLSTM-CRF基于BERT预训练的中文命名实体识别TensorFlow实现
  9. 软件项目经理新手上路(11) - 找不到自己,看不见别人
  10. VS C#启用非托管代码调试 不运行修改
  11. python画图设置彩色线条_Python数据处理从零开始----第四章(可视化)(19)一文解决线图line chart...
  12. shark恒破解笔记6-摆脱NAG
  13. 微信小程序 生成跳转体验版url,可直接跳转到体验版小程序(可通过此方法测试模板消息)
  14. 【欧拉降幂公式】【欧拉函数】
  15. python人像精细分割_基于UNet网络实现的人像分割 | 附数据集
  16. 职场智慧: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
  17. 解决在MAC上输入法切换慢的问题
  18. stm32自定义usb_HID设备
  19.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交通出行特征具体实现
  20. 聚类 Cluster

热门文章

  1. 常见的医学图像成像及存储格式解析
  2. 自然图像与医学图像的区别(研究方向:医学图像处理)
  3. 认识PR劫持及怎么判断pr劫持?
  4. 同是高管变动:北银消金已落伍,马上消金“后来居上”
  5. JD 1421:Abor(概率统计)
  6. 如何在Google Chrome浏览器中举报网络钓鱼和恶意网站
  7. 抛开那些人生大道理,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8. Unity 升级版本后Shader导致崩溃
  9. python 开放_老虎证券开放api的使用python
  10. AngularJS vs. jQuery,看看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