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在存在账号体系的信息系统中,对身份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客户端的类型越来越多, 逐渐出现了 一个服务器,N个客户端的格局 。

不同的客户端产生了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这些场景:

  1. 有不同的环境安全威胁
  2. 不同的会话生存周期
  3. 不同的用户权限控制体系
  4. 不同级别的接口调用方式

综上所述,它们的身份认证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使用一定的篇幅对这些场景进行一些分析和梳理工作。

2   使用场景

下面是一些在IT服务常见的一些使用场景:

  1. 用户在web浏览器端登录系统,使用系统服务
  2. 用户在手机端(Android/iOS)登录系统,使用系统服务
  3. 用户使用开放接口登录系统,调用系统服务
  4. 用户在PC处理登录状态时通过手机扫码授权手机登录(使用得比较少)
  5. 用户在手机处理登录状态进通过手机扫码授权PC进行登录(比较常见)

通过对场景的细分,得到如下不同的认证token类别:

  1. 原始账号密码类别
    • 用户名和密码
    • API应用ID/KEY
  2. 会话ID类别
    • 浏览器端token
    • 移动端token
    • API应用token
  3. 接口调用类别
    • 接口访问token
  4. 身份授权类别
    • PC和移动端相互授权的token

3   token的类别

不同场景的token进行如下几个维度的对比:

天然属性 对比:

  1. 使用成本

    本认证方式在使用的时候,造成的不便性。比如:

    • 账号密码需要用户打开页面然后逐个键入
    • 二维码需要用户掏出手机进行扫码操作
  2. 变化成本

    本认证方式,token发生变化时,用户需要做出的相应更改的成本:

    • 用户名和密码发生变化时,用户需要额外记忆和重新键入新密码
    • API应用ID/KEY发生变化时,第三方应用需要重新在代码中修改并部署
    • 授权二维码发生变化时,需要用户重新打开手机应用进行扫码
  3. 环境风险

    • 被偷窥的风险
    • 被抓包的风险
    • 被伪造的风险

可调控属性 对比:

  1. 使用频率
    • 在网路中传送的频率
  2. 有效时间
    • 此token从创建到终结的生存时间

最终的目标:安全和影响。

安全和隐私性主要体现在:

  • token 不容易被窃取和盗用(通过对传送频率控制)
  • token 即使被窃取,产生的影响也是可控的(通过对有效时间控制)

关于隐私及隐私破坏后的后果,有如下的基本结论:

  1. 曝光频率高的容易被截获
  2. 生存周期长的在被截获后产生的影响更严重和深远

遵守如下原则:

  1. 变化成本高的token不要轻易变化
  2. 不轻易变化的token要减少曝光频率(网络传输次数)
  3. 曝光频率高的token的生存周期要尽量短

将各类token的固有特点及可控属性进行调控后, 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评分(1~5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对比表:

备注:

  • user_name/passwd 和 app_id/app_key 是等价的效果

4   token的层级关系

参考上一节的对比表,可以很容易对这些不同用途的token进行分层,主要可以分为4层:

  1. 密码层

    最传统的用户和系统之间约定的数字身份认证方式

  2. 会话层

    用户登录后的会话生命周期的会话认证

  3. 调用层

    用户在会话期间对应用程序接口的调用认证

  4. 应用层

    用户获取了接口访问调用权限后的一些场景或者身份认证应用

token的分层图如下:

在一个多客户端的信息系统里面,这些token的产生及应用的内在联系如下:

  1.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用户口令进行一次性认证
  2. 在 不同 的终端里面生成拥有 不同 生命周期的会话token
  3. 客户端会话token从服务端交换生命周期短但曝光 频繁 的接口访问token
  4. 会话token可以生成和刷新延长 access_token 的生存时间
  5. access_token可以生成生存周期最短的用于授权的二维码的token

使用如上的架构有如下的好处:

  1. 良好的统一性。可以解决不同平台上认证token的生存周期的 归一化 问题
  2. 良好的解耦性。核心接口调用服务器的认证 access_token 可以完成独立的实现和部署
  3. 良好的层次性。不同平台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用户权限控制系统,这个控制可以在 会话层 中各平台解决掉

4.1   账号密码

广义的 账号/密码 有如下的呈现方式:

  1. 传统的注册用户名和密码
  2. 应用程序的app_id/app_key

它们的特点如下:

  1. 会有特别的意义

    比如:用户自己为了方便记忆,会设置有一定含义的账号和密码。

  2. 不常修改

    账号密码对用户有特别含义,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愿意修改。 而app_id/app_key则会写在应用程序中,修改会意味着重新发布上线的成本

  3. 一旦泄露影响深远

    正因为不常修改,只要泄露了基本相当于用户的网络身份被泄露,而且只要没被察觉这种身份盗用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在认证系统中应该尽量减少传输的机会,避免泄露。

4.2   客户端会话token

功能:充当着session的角色,不同的客户端有不同的生命周期。

使用步骤:

  1. 用户使用账号密码,换取会话token

不同的平台的token有不同的特点。

Web平台生存周期短

主要原因:

  1. 环境安全性

    由于web登录环境一般很可能是公共环境,被他人盗取的风险值较大

  2. 输入便捷性

    在PC上使用键盘输入会比较便捷

移动端生存周期长

主要原因:

  1. 环境安全性

    移动端平台是个人用户极其私密的平台,它人接触的机会不大

  2. 输入便捷性

    在移动端上使用手指在小屏幕上触摸输入体验差,输入成本高

4.3   access_token

功能:服务端应用程序api接口访问和调用的凭证。

使用步骤:

  1. 使用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会话token来换取此接口访问token。

其曝光频率直接和接口调用频率有关,属于高频使用的凭证。 为了照顾到隐私性,尽量减少其生命周期,即使被截取了,也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注意:在客户端token之下还加上一个access_token, 主要是为了让具有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户端token最后在调用api的时候, 能够具有统一的认证方式。

4.4   pam_token

功能:由已经登录和认证的PC端生成的二维码的原始串号(Pc Auth Mobile)。

主要步骤如下:

  1. PC上用户已经完成认证,登录了系统
  2. PC端生成一组和此用户相关联的pam_token
  3. PC端将此pam_token的使用链接生成二维码
  4. 移动端扫码后,请求服务器,并和用户信息关联
  5. 移动端获取refresh_token(长时效的会话)
  6. 根据 refresh_token 获取 access_token
  7. 完成正常的接口调用工作

备注:

  • 生存周期为2分钟,2分钟后过期删除
  • 没有被使用时,每1分钟变一次
  • 被使用后,立刻删除掉
  • 此种认证模式一般不会被使用到

4.5   map_token

功能:由已经登录的移动app来扫码认证PC端系统,并完成PC端系统的登录(Mobile Auth Pc)。

主要步骤:

  1. 移动端完成用户身份的认证登录app
  2. 未登录的PC生成匿名的 map_token
  3. 移动端扫码后在db中生成 map_token 和用户关联(完成签名)
  4. db同时针对此用户生成 web_token
  5. PC端一直以 map_token 为参数查找此命名用户的 web_token
  6. PC端根据 web_token 去获取 access_token
  7. 后续正常的调用接口调用工作

备注:

  • 生存周期为2分钟,2分钟后过期删除
  • 没有被使用时,每1分钟变一次
  • 被使用后,立刻删除掉

5   小结与展望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token的身份认证系统,主要解决了如下的问题:

  1. token的分类问题
  2. token的隐私性参数设置问题
  3. token的使用场景问题
  4. 不同生命周期的token分层转化关系

本文中提到的设计方法,在 应用层 中可以适用于且不限于如下场景中:

  1. 用户登录
  2. 有时效的优惠券发放
  3. 有时效的邀请码发放
  4. 有时效的二维码授权
  5. 具有时效 手机/邮件 验证码
  6. 多个不同平台调用同一套API接口
  7. 多个平台使用同一个身份认证中心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ranw/p/6414140.html

WebApi_基于token的多平台身份认证架构设计(Z)相关推荐

  1. 基于 Token 的多平台身份认证架构设计

    点击上方蓝色"程序猿DD",选择"设为星标" 回复"资源"获取独家整理的学习资料! 作者 | 一点一滴的Beer 来源 | https:// ...

  2. App后台开发运维和架构实践学习总结(12)——基于token的多平台身份认证架构设计

    分享一个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零基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还带黄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人工智能的队伍中来!点击浏览教程 一.概述 在存在账号体系的信息系统中,对身份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随着移动互联网时 ...

  3. token 多平台身份认证架构设计思路

    点击下方公众号「关注」和「星标」 回复"1024"获取独家整理的学习资料! 概述 在存在账号体系的信息系统中,对身份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客户端的类型越 ...

  4.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方案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方案 0 摘要 1 概要介绍 1.1 企业化 1.2 联盟式 1.3 用户中心化 1.4 本文创新点 2 方案基础知识介绍 2.1 密码学工具与算法 2.1.1 随机数 2 ...

  5. Web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协议设计与实现

    单点登录(SS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它的机制是在企业网络用户访问企业网站时作一次身份认证,随后就可以对所有被授权的网络资源进行无缝的访问,而不需要多次输入自己的认证信息.We ...

  6. 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平台实施——整体架构设计

    大数据的热度在持续的升温,继云计算之后大数据成为又一大众所追捧的新星.我们暂不去讨论大数据到底是否适用于您的公司或组织,至少在互联网上已经被吹嘘成无所不能的超级战舰.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就从互联网时代跳跃 ...

  7. 网易用户认证架构设计 | session token | 公开课笔记-01

    网易严选中的用户认证架构设计 (一)Session本质及限制分析 1.背景 目前是Web2.0交互式网络时代 HTTP:传输HTML(一种超文本标记语言,侧重静态,不随请求变化而变化),所以HTTP天 ...

  8. 【SDCC讲师专访】专访架构师薛珂:弹性调度平台Saturn的架构设计

    编者按:每个人的成长曲线不同,有的人在研究生之时就已有相当知名的产品和框架,从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一路顺风顺水,有的人却需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坑才能成长,不管是前者的聪明高效,还是后者的笨鸟先飞,他们都是 ...

  9. 基于时序数据的微内核预警引擎架构设计

    一个完整的监控生态体系包括"监.析.控"三个环节,预警平台作为偏"析"的一环,既要对监控数据做规则分析,又要为控制系统生成预警日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监控平台 ...

最新文章

  1. 有一个1亿结点的树,已知两个结点, 求它们的最低公共祖先!
  2. shell--局部变量
  3. 小工匠聊架构 - 分布式缓存技术_缓存设计
  4. 《HTML5 Canvas开发详解》——导读
  5. windows(64位)下使用curl命令
  6. .gpg 进程 linux,小知识之Linux系统中的最大进程数,最大文件描述,最大线程数...
  7. php防止cc攻击代码,防cc攻击PHP防CC攻击实现代码
  8. python浮点型数据怎么显示为图片_python数字图像处理(4):图像数据类型及颜色空间转换...
  9. vim配置运行python3快捷键_Vim的Dokuwiki快捷键配置
  10. System学习笔记001---WIN10 win10按哪里哪里出现蓝色框
  11. Linux 系统升级蝉道
  12. 为程序员准备的英语学习资料
  13. Linux基础命令与操作
  14. 一个农村博士的独白:全家为什么只有我读到了博士
  15. 《数据结构》网课 邓俊辉 习题详细解析(第七章:二叉搜索树)
  16. 后缀是lnk是什么文件_ink是什么文件
  17. 吴恩达机器学习作业8(下)--- 推荐系统
  18. 弘辽科技:淘宝狂欢大促怎么取消?要怎么做活动?
  19. Batchnorm 和Layernorm 区别
  20. Dockers-搭建本地私有仓库

热门文章

  1. 跟我一起学jQuery——第二集(未完待续..)
  2. python语法(一)——判断字符串是否包含某子字符串
  3. 指定jupyter运行的conda环境和报错处理generator_to_async_generator
  4. 关于计算机组件游戏,Windows系统运行库/游戏运行库组件怎么补全?
  5. 正确选择报表工具的十大标准
  6. Red5 9的安装配置以及AS3连接red5简单示例 .
  7. Box2D——入门教程
  8. vite创建vue3,8月版本
  9. Nodemon包的使用
  10. oracle取时间间隔天,如何掌握 Oracle 中的时间间隔型数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