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注意的特点

    • 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 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
  • 注意的功能
    • 选择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 保持功能
    • 调节和监督功能
  •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 产生的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地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 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 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 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
    •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 培养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 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
      • 熟练和系统化。
  • 注意的品质
    •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 影响因素:
      • 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 个体的知识经验
    •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 影响因素:
      • 注意对象的特点
      • 主体的精神状态
      •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 构成条件: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 注意的转移
      • 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 影响因素:
      •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 明确的信号提示
      •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感知觉

感觉的含义和特点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特点

    • 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不是间接事物,所以感觉王要是由事物的性质所直接决定的
    • 感觉只与单一的感觉器官相联系
    •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以及有机体最简单的生理变化),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

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 外部感觉

    •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 内部感觉
    •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
    • 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 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的。
    • 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
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是感觉阈限的问题。

  • 感受性

    •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 感觉阈限
    •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现象)
    • 感觉适应

      •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
      • 不同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 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 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 感觉后效
      •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
    • 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 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 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即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知觉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人在出现错觉时,知觉的映像与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

知觉的种类

  •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

    • 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 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就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 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 似动知觉: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
        •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 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2,3婴觉得附选的树界寄相反的方向运动

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

  • 选择性

    •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 整体性
    •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 理解性(重点)
    •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 恒常性
    •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了解)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 目的性
  • 客观性
  • 精细性
  • 观察的敏锐性

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类型

  •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可分为:

    •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 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其特点主要有:

      • 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如此短暂的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
      • 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很大,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
      • 形象鲜明:感觉记忆储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
      •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 短时记忆: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的记忆。其特点主要有:
      • 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 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变成过程叫做组块。)
      • 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 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 易受干扰
    •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生不忘。其特点主要有: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图尔文对长时记忆的分类:
      •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侧、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 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是什么)
    •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开车)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重点)

  • 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 持久性:指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 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预测区别开来
  • 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记忆过程(重点)

  • 识记

    •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 无意识记
      • 有意识记
    • 2.根据识记的方法:
      • 机械识记: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 意义识记: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 保持和遗忘
    •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 遗忘的原因
      •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 干扰抑制说
      •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同化说(重点 理解)
      •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用于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 把一类东西同化到一个大的概念当中,从而造成的遗忘就是同化说
      • 动机说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 提取失败说
      • 提取失败是由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因此,在记忆材料时,我们尽量多地记住材料的其他线索,会帮助我们在需要时较容易地提取
      • 该学说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
    • 遗忘的规律
      • 艾宾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 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学习材料的性质;
      •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 识记的方法;
      • 时间因素;
      • 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 回忆与再认
    •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 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主观题)

  •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

  •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 合理分配时间
  • 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 间接性

    •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 概括性
    • 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 急送殷映事杨的例部铁系和规律

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 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是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全面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 3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根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具有批判性的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根据客观指标和实践观点来检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及结果
  •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指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机智灵活地考虑问题,应付变化
  •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能单刀直入的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 思维的逻辑性反映了思维的条理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思维的类型

  •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可分为:

    •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具体的
    •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

    •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

    • 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
  • 4.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可分为:

    • 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 思维的过程

    • 分析(基本过程)

      • 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 综合(基本过程),这两个(分析与综合)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 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 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 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 抽象: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 概括: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 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 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

  • 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下定义)

  • 判断: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 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 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

    •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表象与想象

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表象的分类

    •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 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 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 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想象的分类

    •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

      •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
        •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
        •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
  • 想象的品质(不是很重要)

    • 主动性:是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的
    • 丰富性:是就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的
    • 生动性:是就想象表现得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的
    • 现实性:任何想象总是超越现实的,但又不能绝对摆脱现实
    • 新颖性:是就想象所构成的形象的新异程度而言的
    • 深刻性: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
  • 想象的功能(重点)

    • 预见功能
    • 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
    • 替代功能:不能满足,则利用想象来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 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 连续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 定向性:速度存在差异,但具有一定的方向
  • 顺序性:具有先后顺序,且不可逾越
  • 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 差异性: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尽相同

心理发展的动因(了解)

  •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 二因素论(辐合论):既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又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
  •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 建构主义发展观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

    • 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

      • 0-2岁
      •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 认知特点:
        • 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 低级的行为图式
        •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知道物体存在,知道被藏起来了
    • 前运算阶段

      • 2-7岁
      • “万物有灵论”
      •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 没有守恒概念
      • 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 形式运算阶段

      • 11-16岁
      •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 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重点)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 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一语言符号系统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 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 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重点)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关推荐

  1.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需要.冬季.兴趣 需要 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需要的种 ...

  2.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情感与意志的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情感与意志的发展 情绪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情感的功能(重要) 信号功能:具有信号意义 调节功能: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 ...

  3.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重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重要)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 ...

  4.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心理(完) 不是特别重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心理(完) 不是特别重要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 ...

  5.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表征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 ...

  6. 高等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及其种类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 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 ...

  7. 迪拜国际学术城各所大学中国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

    迪拜凭借奖学金.安全性和国际化氛围及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品质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 阿联酋迪拜--(美国商业资讯)--受中国与阿联酋贸易及旅游业蓬勃发展等良好经济趋势的推动,迪拜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及中国 ...

  8. springboot+vue+Elementui学生考勤在线请假系统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在线请假以及学生上课出勤管理的信息系统.本系统由请假系统.考勤系统.后台管理这三大模块组成,涉及到学生.老师.管理员三大用户. 考勤作为一个学校的基础管理,是对学生的个人 ...

  9.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系统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系统研究 李文明(江苏工业学院) [摘 要]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

最新文章

  1. 不使用任何框架实现CNN网络
  2. 使用KNN进行缺失值填补详解及实践
  3. lanmp环境的搭建
  4. FPGA之道(20)FPGA设计的上板调试与项目总结
  5. Shell脚本中的交互式命令处理
  6. 关于SAP CRM One Order状态(Status)和Status Profile的处理逻辑
  7. C#中使用post请求方法请求表单-用于两个网站的交互
  8. 任何举动之前,先思考,思考,再思考
  9. android 布局可大可小,UI设计教程之:ios与android ui适配(将IOS UI转换成Android经验畅谈)...
  10. 一行能装逼的JavaScript代码,就是怎么sao
  11. 个人站立会议第二阶段04
  12. 跨境电商ERP系统怎么使用?
  13. sql server 2014 判断一个列某个字段是否相同_Select * from user的千层套路——一个sql是如何执行的...
  14. 递归算法和经典递归例子
  15. 组装台式计算机的部件,台式电脑组装三大件讲解挑选指南
  16. 我与Java的那些年和那些事
  17. spss软件简介与数据操作
  18. linux常用的简单命令(三)tar、scp、df/du、ps、free、top、netstat、tcpdump、kill、reboot/halt/poweroff、shutdown
  19. android备份:apk安装过程及原理,备份已安装应用的apk包技术实现方案
  20. Environment Modules安装和使用教程

热门文章

  1. Bios intelz77主板设置WakeOnLan网络唤醒
  2. 包头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包头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3. 语音直播源码的发展,语音聊天室APP源码
  4. 【C++要笑着学】类和对象 | 初识封装 | 访问限定符 | 类的作用域和实例化 | 类对象模型 | this指针
  5. 一根木棒折两次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
  6. Vue 之 使用umy-ui虚拟表格
  7. java期末知识点总结_java期末复习
  8. 临床试验数据的标准化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9. 【五、docker镜像详解】
  10. Python3.6下CMD命令安装i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