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时间的脚印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第三课时

深化学习课文

授课人:热孜完古丽 教学目标:

1 知识点: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 能力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

生动有趣的语言。

3 德育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真正理解用岩石的破坏和新生来记录时间的含义。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和重要意义

【教法设计】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图片,视频内容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学法设计】

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或梗概,要抓住两点:一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二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教学手段:教材

黑板

粉笔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点名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复习提问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抢答: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

答出共几段?(31段)

抢答:哪一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共9段)( 分别是:

2、

6、

8、

12、

14、

19、

23、

25、28)

抢答: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

是怎样的?(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根据大家上一节课对课文的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课文

分为四个大段:

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

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二)重点讨论内容。第二大段

必答: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分四个组讨论并

必答;

(1)根据课文中内容,你能概述“石烂“到

“新生”的过程吗?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课件逐一显示答案)

默读第三段后(31—32),抢答:

(1)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

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2) 答案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3) (屏幕显示)

我们来总结一下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6、

7、

8、

9、

10、总提下文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过渡,引起下文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概括原因具体结果总

11、

12、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13、

14、

15、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原因结果 分16—

18、岩石生存的原因19—

22、岩石生存的结果三

巩固练习

交际训练

(1)说出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 (2)最后教师总结屏幕显示:关于时间的格言 总结:大家看一下,我们这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我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作业:

写作训练

课文后的练习七

第三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词语,教师随堂检查,解疑答难。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小组内分工合作,解决疑问,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1.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请学生分成三个部分。 3.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深学课文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2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3.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4.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6.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作业

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教学目标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课文理解运用的疑难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二、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三、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作业:1.查找关于时间的资料等。

第四课时 交际训练

教学目标

1.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课文理解运用的疑难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2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具体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愿意说的话,写自己的心里话。

一、交际训练

1.关于如何运用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2.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的流逝与学生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回顾成长过程,在学习上,思想上,做人上你有什么收获? 3.交流“时间”的格言、谚语。 4.写一句属于自己的时间格言。

1、

2、3项小组先交流,大组汇报。

二、根据写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谈谈,对于他来说,时间意味着什么? 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第一课时

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1、 查字典,掌握本课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通过汉字的意义和组合关系,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3、 联系已学过的词语,会说话造句。

4、 掌握词语例释里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

1、通过词语学习,掌握重点词语:

填充、磨损、沉积、渗等重点词语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正确区分词语的词性,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黑板、粉笔、现代汉语词典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对话法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读词语

(个别读、齐读、纠正读音)

2、词语讲解

1、山麓(名):山脚下

2、帷幕(名):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3、烘烤(动):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4、砂轮(名):天然沙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用以磨快刀具或使物件成形或磨光。

5、平卧(动):平躺

6、鹅卵石(名):小圆石,尤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7、法子(名):方法、办法。

8、低洼(形):比四周低的地方。

9、生成(动):(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10、浑浊(形):不清洁,不新鲜,浑浊。

11、填充(动):填补(某个空间)。

12、海枯石烂(组):直到海水干枯,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

13、腐蚀(动):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14、磨损(动):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15、沉积(动):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16、转眼(动):形容极短的时间。

17、坚固(形):坚固;结实。

18、经受(动):承受;禁受。

19、渗(动):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 20、缓慢(形):不迅速;慢 作业

1、抄写所学词语,并造句。

2、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1、解释词语

2、词语组词

3、用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1、能够基本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能够按照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达到理解文章的主旨。

2、联系作者简述的道理,理解文章的条理,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信念。

3、学会写作手法,组织材料。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说明顺序:岩石的风化和形成—岩石形成后的变化—从岩石上如何看出地壳的活动—化石显示的地球发展过程—努力读懂这些“文字”—寻找地下宝藏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谈话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串讲课文

1、课文层次: 第一段(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最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段(5--22):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第三段(23--30):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第四段(31--32):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2、整理课文说明顺序:岩石的风化和形成—岩石形成后的变化—从岩石上如何看出地壳的活动—化石显示的地球发展过程—努力读懂这些“文字”—寻找地下宝藏

3、中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4、学生熟读课文。 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时间 崩裂—旅行—沉积 岩石厚度、排列层次 保存历史

岩石结构---地壳活动 石头岩石---远古气候 生物化石---历史的发展 见证发展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 课后反思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第三课时

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词语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1、能够独立正确的完成课后练习。

2、增强交际能力和口语能力。

3、学会写作手法,组织材料。 教学手段

教材、教案、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谈话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

一、汉语知识练习

1、选择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CADA

2、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经受、覆盖、渗、转眼、放弃

二、词语练习讨论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BCDCCD

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文中有许多承上启下的句子自成一段,请你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分别承启了什么内容?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后,接着有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3)、岩石是怎样变成砂砾的?

(4)、文中提到的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有哪些?

(5)、岩石的形成及其被破坏的过程是怎样的?

(6)、仔细观察你生活的周围,你能找到一些大自然记录历史的痕迹吗?

3、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化的写法,将没有生命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请找出文中拟人化用法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三、交际训练

四、写作训练

五、阅读训练 作业

熟读课文

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第3课 时间的脚印

学生将部分习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指导、纠正

课后反思

6 时间的脚印

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内容解读

本文是一篇平实、晓畅的科普文章。它叙述了岩石对时间的记录,即一部关于岩石的简史。看似坚固的岩石在时间的慢慢流逝中,经日晒、霜冻、雨打,在众多自然因素的侵蚀下会逐渐分崩离析,再经过更为漫长的时日,通过沉淀等方式又生成新的岩石层。这种破坏与生成在地球上的这里那里可以同时发生。分解—重构—再分解,岩石以这种轮回的方式记录着时间。

我们阅读岩石的历史,就像观摩时间留下的一幅巨型画卷,平静之间孕育着惊心动魄的变化;又像欣赏一部壮丽的诗篇,和缓悠长的节奏中贯穿着一股执著的力量。强大者比之弱小,其塌崩总会引起更为强烈的心灵震撼。岩石之瓦解与再生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动人的乐章来欣赏。

岩石之消亡乐段:像一位巨人,默默承受来自各方的攻击,他被蚀出了裂缝,被磨平了棱角,烘烤、冷冻、腐蚀、刨刮,巨人身心俱疲,逐渐走向解体;岩石之再生乐段:就是那些细小的泥沙,他们与石块经过漫长的胶结,从而紧密地结合,新的岩石生成了,就像巨人的再生。而指挥这一切的,就是无形的时间„„

我们还可以从岩石不同的构造读懂它的历史。这部历史的丰富超出我们的想象。他既是一部岩石自身的变迁史,又是一部古生物的进化史,还是一部记录地壳活动的历史。原来,岩石在其诞生过程中将各种自然地信息都刻录下来,比如,从岩石的形态可以读出其生成时的地理位置,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了气候的变化;“化石”则保留了古生物的状况。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纪录了时间。自然界中地壳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等也都在岩石上留下了痕迹,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然而,作者仅仅通过文章为我们“拉开帷幕的一角”,启发我们读懂大自然的记录,从而造福人类。 结构思路

作者首先设问:“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在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7 段最后一句提示第一个层次的说明内容:“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事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这一层次先说明岩石受到的各种破坏,以“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过渡,以“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领起,从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的活动作用方面,说明石头在经受各种“攻击”后的变化,再说明岩石的形成过程。抓住关键语句:“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接着用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进行解说,并归纳“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第二层次说明通过岩石认识时间在地球上留下的踪迹。这里又有承上启下的两个过渡的关键句:“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引导读者从岩石和化石上认识地球经历的漫漫的历史时期。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自然段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全文由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三部分组成。 语言特色

科普作品要激发阅读兴趣。大自然的奥秘固然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但是还要追求文笔的趣味性。心里要有读者,眼前就是听众,以自己的兴趣感染读者的兴趣,写起来自然兴味盎然。

本文的语言富于趣味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比喻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个设问又是拟人,仿佛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再如,说冰河对岩石的破坏,“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移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则是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趣味。

二是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们”,话语亲切。例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仿佛作者把读者领到现场讲解一样。文中说的“我们”,把作者与读者合为一体。“再仔细瞧瞧”,显然省略了主语“你”,话语也很亲切。

写作技巧

一、确立一个说明对象之后,要把方方面面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加以筛选、梳理。岩石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学科,可以想见,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平时有积累,写作前又搜集了资料,才能讲得那么丰富多采。作者根据科普对象,选取知识,又经过梳理,按照人们的认识顺序,编排说明顺序。

二、力求故事化。说明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种,教科书、词典讲知识,那种说明是平平实实的;科普读物的说明则要求趣味性,尽可能像讲故事那样讲得娓娓动听。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才把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

第二部分 教案示例

(自主学习式)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二、运用分类剪裁法,长文短教,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一、把握说明顺序。

二、学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先生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

二、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疑

(一)展示预习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及补充 1. 积累字形、字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jūn)裂 刨(báo)刮 楔(xiē)形文字

2. 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理出文章的层次,试着概括层意。 全文共31 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4 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 ~ 29 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 (第5 ~ 21 自然段)讲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第22 ~ 29 自然段)讲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 ~ 31 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3.回顾列举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用贴小标题的方法读课文,学习概括要点。

示范:“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如:第1 ~ 3 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此法将其他的标题贴上去。

2. 速读课文,找寻过渡句段,学习概括要点。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如: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 跳读课文,讲故事,体会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运用。

文章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认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提示:说明文中的举例和记叙文中的事件叙述因表达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说明文一般是对某一客观事物作科学的分析说明,把某种事物或事理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概念、结构、形态、性质、功用、方法以至发展变化等,获得理性的清楚的印象。

记叙文一般是对某一个或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把那些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情景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人物的形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获得感性的鲜明的印象。

4. 教师就重点段落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请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教师引导:第5自然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第1 问: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第2 问: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指点: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第8 ~ 18 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明确: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出示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第3问: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第4问: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 ~ 29 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小结:普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史书。 5. 本文是介绍科技知识的文章,但读来生动有趣,概括文章语言应用方面的特点。 明确: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笔的趣味性相结合。

(1)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如:“据计算,大约3 000 ~ 10 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数字说明)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 ~ 10 000 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语言的趣味性、形象性(参见“课文解读”)。

三、教师释疑

(一)集中释疑

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用小纸条写好,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归类解疑。 强调: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二)教师质疑

1.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找学生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2.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明确: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三)小结

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四、反馈总结

(一)教师总结

说明的目的是向人们介绍事物和事理,因此,说明内容要求科学准确。为了将所说明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另外,要求语言准确、简练、明确。科普类文章还要生动、形象,才能引人入胜。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称之为说明文的“三要素”。

(二)学生总结

摘抄精彩的词语和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五、布置作业

1. 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生活中常见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长毛象、琥珀化石的例子。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一、可由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导入教学,讨论“时间的形象”,然后读课文,看看本文所谓的“时间的脚印”是“印”在什么上面,本文所探讨的时间的踪迹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时间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二、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的说明顺序和层次,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各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让学生画出概括性的语段或语句,并注意本文中一些形象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了解一下地质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观看有关科教片,加强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鼓励学生找一些科普读物在课外阅读。

第四部分 练习参考答案

感 悟

岩石所保存的历史痕迹: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岩石的破坏因素有: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品 读

1. ① 沉积岩是沉积的碎石、泥沙长期在重压下胶结生成的。

② 岩层呈水平——当年海底、湖底是水平的;岩层倾斜——当年海底、湖底是倾斜的;岩石直立——发生过地壳变形;下面的岩层中有鹅卵石,上面的岩层很细——当年曾是海岸,后来地壳下沉,变成了海洋中心。

③ 文章提供的一个重要证据是石炭纪有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 2.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3. 不可。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4. 不好。用“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探 究

钟表、日历、沙漏、树木的年轮、人的皱纹等都记录了时间。 积 累 (略)

第五部分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 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 导入 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 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

1、

5、

7、

11、

13、

18、

22、

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附:第二部分层次关系:(5)|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总 |----------------||(分)--

总-|||----------------------||||(分)------

总-|||||--现象--||||||--结果-----------------------

总-|||||||------------分-----第三部分层次关系:

(22)|(23)|||(24)||(25)||(26)(27)(28)||(29)

总----|--------------------分-------分---------------------分--

分---|||----总-- --------过渡-------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

说说计算机发展史在你印象里都有哪些内容,第三课 时间的脚印(精选5篇)相关推荐

  1. 说说计算机发展史在你印象里都有哪些内容,《老王》导学案及答案

    9.<老王>导学案 设计 :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 ...

  2. 说说计算机发展史在你印象里都有哪些内容,感情说说很现实的句子: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抛弃所有。...

    四川招生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6句感情说说很现实的句子,这36句感情说说很现实的句子的相关现实句子,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他的宿命.相遇,偶尔乍,某些心境契合感情说说很现实的句子内容的朋友可能很 ...

  3. 说说计算机发展史在你的印象里都有哪些内容,鱼池宣讲 | 专题采访 第二期 | 过去的一年里,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原标题:鱼池宣讲 | 专题采访 第二期 | 过去的一年里,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2020年年初到年末都很坎坷 转眼就到了这十二月份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临 除了时常展望未来 也让我们偶尔回忆一下过去 ...

  4. 江西用计算机写作文说课稿,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说课 ...

  5. 七年级计算机的发展是教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 第三课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 第三课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 第三课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 ...

  6. 小学三年级计算机室使用计划,关于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6篇)

    关于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6篇) 光阴如水,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6篇),欢迎 ...

  7. 计算机游戏动漫制作自我鉴定,动画制作专业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

    动画制作专业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时期的自我总结,自我鉴定可以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我们是时候写一份自我鉴定了.自我鉴定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 ...

  8. 计算机作文我的职业理想300字,我理想的职业小学生作文范文(精选3篇)

    我理想的职业小学生作文范文(精选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理想的职业小学生作文 ...

  9. 十分钟计算机说课稿,足球十分钟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足球十分钟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足球十分钟说课稿范文 ...

最新文章

  1. python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在python程序中的进程操作
  2. BCVP开发者社区2022专属周边第一弹
  3. 反射的基本知识(详解)
  4. Android studio Error occurred during initialization of VM 问题解决
  5. java小白会有那些工作_Java小白找工作与学习的第四天
  6. Selenium两万字大题库
  7. 【每日SQL打卡】​​​​​​​​​​​​​​​DAY 12丨销售分析 III【难度简单】
  8. 04_过滤器Filter_04_Filter生命周期
  9. 在Mac上使用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网银
  10. Princeton Algorithms, Boggle
  11. 安装ale_python_interface报错
  12. 如何选择拨号服务器!
  13. 容器技术---(一)Docker
  14. java linkq,TongLinkQ使用
  15. 设备驱动分类、设备号、字符设备
  16. easyrecovery数据恢复软件V15最新版本介绍
  17. 推荐 | Python机器学习项目实战(附代码 + 可下载)【一】
  18. 【java学习】jmeter与自动化测试
  19. 自动生成单据编码方法
  20. 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前端_新的视频通话

热门文章

  1. 01-Spring_快速入门
  2. Linux之文件共享
  3. linux 实验 ps,OS第1次实验报告:熟悉使用Linux命令和剖析ps命令
  4. Big-man进军Linux系统(二)
  5. router-view添加key解决同一路由复用相同组件
  6. 浅析企业即时通讯软件为企业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7. 金色css颜色代码大全,CSS颜色代码大全
  8. 零基础学习python数据分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9. 【2021】网络协议从入门到底层原理-MJ【新】附上下载链接
  10. 采药问题 c语言程序,采药 (C语言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