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20:00,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重磅推出的《袁老师访谈录》【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成功举办了第五次线上直播。【院长系列】邀请香港科大10位大咖院长,分别进行不同主题的对话访谈直播,带大家E起体验世界级的香港科大!

本期访谈嘉宾是宗福季教授,他是质量管控和工业大数据方面的专家,有着国际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积累多年的企业落地实践。在本次访谈中,主要围绕质量控制、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话题等与教授进行了交流。

宗福季

本期嘉宾

宗教授于台湾大学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其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工业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宗教授现任香港科大讲座教授, 香港科大广州校区信息枢纽署理院长,工业工程与决策分析系前系主任及质量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主任,国际质量科学院(IAQ)院士,美国统计学会(ASA)会士, 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IISE)会士,美国质量学会(ASQ)会士,国际统计协会(ISI)当选会员,香港工程师学会 (HKIE)会士。宗教授是美国质量学会旗舰期刊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JQT) 的前主编, 工业工程学会期刊 IIE Transactions 及 Technometrics 的副编辑。宗教授在质量控制及工业大数据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参与有关质量改善和管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当中。

Q

袁老师:首先我想和您聊一聊质量控制工业大数据这方面的话题,这也是您的一个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是吗?

A

宗教授:是的,质量和大数据联系在一起可能有点混淆,事实上是我在做的质量研究里面一个重要的技术叫做统计过程控制。在过程中对于异常情况的预警预报,在统计上称为变点问题,可是现在因为传感器、物联网的发展,数据变得实时、高维,所以问题转化成一个对于复杂数据流的监控。也就是说应用的场景不只是生产线,比方说现在的疫情监控、地铁人流的监控,实际都在这个范畴里面。

Q

袁老师:都说我们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大数据的发展,所以给质量管控推进到一个新的空间和发展阶段。我了解到您是“大中华地区首名荣获美国质量学会(ASQ)六西格玛黑带的权威”,您能不能先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黑带权威,代表着什么、有多厉害?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

宗教授:前几周才过世的美国通用(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他曾大力推动基于数据为企业做提升改善的六西格玛的技术,这个技术是分段位的,就像跆拳道一样。我是很早在美国质量学会被认证的一个黑带。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十数年在香港科大讲课,每年培训一批绿带,这些学生在各行各业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

Q

袁老师:看来您这个黑带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您自己的段位高,更在于您带出了一批绿带高手学生。这也是我们香港科大学生上您课的福利呀!

Q

袁老师:结合现在的疫情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对于工业制造业有很多大数据方面研究,我们看到全球疫情对世界经济都会带来重创。从您的角度,尤其对于工业制造业相关企业来看,这会带来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做企业难、做实业的企业更难,碰到这样的疫情会不会难上加难,您觉得会难到什么程度?我们说危当中有机,在这样的重创之后会不会又给工业制造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A

宗教授:就我个人观点讲两个点。第一,生产制造就是一个供应链的问题,现在供应链基本上都断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建造这个全球的供应链,之所以可以胜出,就是建设了一个高效供应链。我觉得疫情之后,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怎么样建立一个稳健的、不会断的,或者断了会很快接上的供应链。第二个点是危中有机,这很正确。现在疫情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之前,数字化转型也许大家觉得只是潮流,别人做了,我不要落人后。现在不一样了,各行各业数字化一定会快速推动,因为有其急迫性和需求,由需求引导的东西一定是会最快产生的。

Q

袁老师:谢谢您的分享,这次确实会给很多企业,尤其工业制造业企业带来很大重创。但像您所说的,我们怎么去在危机当中找到机会建立更稳健的基础,加快数字化转型,也许是现在企业最应该思考的方面。

Q

袁老师:宗教授今天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分享主题--拥抱数字化转型,也非常精心地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分享材料。接下来有请宗教授带来他的精彩分享。

A

宗教授:数字化转型、大数据这些东西,用一个词就是无所不在,没有人可以置身度外。具体怎么样切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我下面讲一个模型给大家思考。这个模型是哈佛商学院刚离世的克里斯滕森教授所创建,他做的是创新方面的研究。我简要讲解一下:

碰到一个创新,往往是:

第一阶段:你先看不见,大部分人看不见,只有少数人看得见;

第二阶段:大家都看见了,可是看不起或觉得与我无关;

第三阶段:你看得见,看得起,你知道这个很重要,但是你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应对;

第四阶段:你看得懂,但等你看得懂,大家都看懂了,也已经太迟了。

我要讲的是把这个模型用数字化转型代入,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数字化转型这个事情你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到看不懂、打不过,现在大部分在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看得见,也看得起,知道这个很重要,所以来听这个访谈。问题就是看不懂,那怎么看得懂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对公司工厂的建议,最高效的做法是和学校联手合作。对于在职人员要考虑再进修,终身学习不只是心灵鸡汤,而是现代职场的必需。如果你现在还是学生,你可以结合你的兴趣慎选专业方向。

下面用一些数据来讲,大家看左边的美国人才教育,AI、数据科学毕业生这两年大幅度增加,问题是需求增加更快,供需极度不平衡;再看右边的中国状况,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这个数据几个星期前拿到的,2019年国内高校中新增 AI学科的有180所,新增数据学科相关学科的有138所。

相关的问题是这些新增学科的人才哪里来?提到人才,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在广州大湾区将成立一个新校区,里面强调的是科目互补、不重叠,还有四个跨学科的枢纽,在科研教学方面都有很棒的创新和理念。下面我重点分享信息枢纽相关的事情:

信息枢纽里面有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是经过长期讨论达到的结论,其中包含数字化转型里面四个最关键的点,中间有很强的逻辑性。

比如说其中一个是人工智能,香港科大本身有很多人工智能顶尖教授,现在在大湾区成立AI,强调和相关具体的行业应用对接。而AI也要和数据科学连在一起,数据科学是将数据转化成信息的一个学科,里面包含一些核心,包括计算机、统计、优化,是跨学科的一个领域,而数据科学所需的大数据将来自物联网(IOT),也是一个重要板块。

还有比较难理解的就是数字媒体与艺术,这个是我们信息枢纽的重中之重,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不会放这个。我们想强调的重点是,当所有都智能化自动化以后,人文艺术的价值将会益发重要。

我最后这一页分享讲的是在2012年,我还在担任系主任,和中国美院的宋建明院长第一次接触,那个时候讨论科技和人文艺术怎么对接,他的第一页PPT就是一首诗,他那个时候提到,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领域可以置身度外。我现在也可以说这种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行业可以置身度外,所以要早做准备,早点思考。

Q

袁老师:感谢宗教授的分享,您刚才说了,对于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情,任何企业不能置身度外,不是说你做了,花钱做了,或是说是花了大钱做了,就可以做对。找到对的人,或者培养出对的人,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往对的方向去做。

Q

袁老师:我知道您给企业分析和用大数据时提出了八个段位的说法,也请您分享一下。

A

宗教授:八个段位是我在上课的时候自己分的,因为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像个光谱。之所以分八个,是从刚开始的只使用经验,不管数据;到第二个层次只看数字,到第三层把数字用图表展现出来,到后面是统计描述还是统计推论,乃至你用实时传感器做智能决策。

所以我说工业大数据应用是一个光谱,这个光谱不是说越智能就越好,实际要看产业。我可以很容易地举不少例子,只用经验也能成为全球第一的百年老店。如果需要做数字化、智能化,你首先要知道你在光谱的哪里,你才知道你下一步怎么走,是不是要往下走。

我讲第二步只看数字,第三步把数字画成图形,这个差别非常大。单纯看数字和看图表,我们讲可视化,一般人对数字并不是那么敏感,但是对颜色、图形和曲线比较敏感,所以把数字转化成图形可视化,虽然感觉上这是同样的内容,其实已经差距很大了,更何况后面有不同层级。每一层级后面都有它不同高度,当然要找你合适的地方,大家可以反思一下你自己在什么地方。

Q

袁老师:您的分享,给了大家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段位,其实是最重要的,否则花了大钱,也许做了错事。

Q

袁老师:过去一提到中国制造的质量很多人都会摇头,近几年中国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和飞跃,所以您觉得中国能不能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质造?如果可以,突破点在哪里?我们还有多少年的路要走?

A

宗教授:您刚才讲的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非常好,而这个事情已经在发生。突破点不全在机器设备,现在的机器设备提升了许多,但是感觉还是差了一点,差的地方不完全在机器设备,而是在于人。首先是对质量专业的尊重和重视,其实到今天为止,一些公司甚至不知道质量本身是一个专业,事实上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多年来默默耕耘。据我所知,日德在教育里面加了质量方面的教育和思维,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您刚刚还问到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用多少年会实现,我不太能计算得出,中国质造已经在发生了,它是一个进行式,但不是一个完成式。

Q

袁老师:所以我们说抓问题还是要从源头抓起,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我们还是要在脑子里面首先有这样的质量思维,而且我们说好质量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顶峰,而是不断往上演进。要想提升质量也不是说来自一个维度上的动力,这个动力可能是多维的,有可能来自生产者、消费者,包括各方面监管现象促进质量提升。

Q

袁老师:您在哪一年加入香港科大?当时为什么会来?

A

宗教授:我是1997年加入的香港科大。当初来是因为巧合,那个时候并不知道香港科大这么好。除了科研环境之外,其实是这边的生活环境真的很好。我们香港科大座落在美丽的清水湾背山面海,也是一个很适合做学术的地方。

Q

袁老师:我知道其实您也是做统计学出身的,我们在做EMBA课程时候经常会有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要学统计学。从您的角度讲讲,为什么要学统计学?

A

宗教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人有迷思。现在讲数字化这些无所不在,关于统计,你可以用软件来运算,所以重点不是在计算,重点在你怎么解读这些统计报表。如果你完全依赖于做数据分析的人帮你解读是很危险的,你要知道那个图表、数据什么意思,这个是现代管理者必须了解的东西。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它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统计的思维

Q

袁老师:您也是一位很愿意跨界的教授,从您办公室的风格我们也看出来,其实我刚才给大家看了2016年去您办公室看到了有书、有画、也有字,您都跨到什么界了?您的跨界给您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A

宗教授:我在台湾读高中的时候,台北有一个很好的高中,叫建国中学,分别有“数学资优班”和“国文资优班”,我就是在其中的国文资优班。后来去台大读了机械系,后来读博的时候读了工业工程,当时的导师是统计家,这中间有一些机缘巧合,但到后来发现都是相关联的。如果要问关键,未来的所有创新应该都会发生在学科的边界上。如果做科研或者做其他,跨界是有所必要的。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好奇心,胆子大也是一个,可能胆子大却没有好奇心也不会跨界,所以讲一个词就是好奇心。

Q

袁老师:我知道您的兴趣爱好也非常的广泛,您有什么爱好给我们分享分享。

A

宗教授:平常除了人文的东西之外,我这几年有在学武术,这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爱好。

Q

袁老师:据说您对国学也有研究,也有很浓郁的兴趣。

A

宗教授:研究不敢讲,只是之前喜欢国学方面的书。

Q

袁老师:最近您也担任了香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一职,您为什么会当院长?

A

宗教授:当初校长找我协助规划新校区,做从无到有的事情是一种机会,很感谢校长信任,这是一个原因。有些人说我胆子很大,一方面任务很重,另一方面本来在香港住的好好的,突然去广州,要考虑很多,重要的是两位校长不断地强调跨领域的事情,他们强调广州校区不是传统的院系,科研教学部也要强调跨界。我觉得这绝对是难得的机会,大有可为,可以说是被新校区的理念而打动的。

Q

袁老师:看您在台湾、美国读过大学,又在亚洲的大学工作,从您的角度看,您觉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未来我们广州校区会不会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区?

A

宗教授:一流大学大家有不同定义,以前我的想法是一流的教授、一流的科研,香港科大我觉得在任何角度评估都已经算是一流了。后面我发现一流大学需要培养一流人才,有了给力的校友,这个才是厉害的。香港科大始终是充满新鲜元素的,大家觉得有很多未知。现在广州校区建设以清水湾的一切作为基准线,在这上面借着大湾区的优势建立一些独特元素,我相信会有很大潜力。

Q

袁老师:所以说一所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科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学生和校友。未来我们新的广州校区,就是踩在我们清水湾巨人肩膀上的再一次腾飞。

Q

袁老师:今天是我们的问诊未来系列,所以也要请您从您的角度问诊一下未来。您觉得未来最牛的工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让您去拍一部科幻电影,您会设想这个工厂是什么样的?

A

宗教授:我的想象,其实大家都说一些智能工厂还有无人工厂,但是现在大量制造的模式其实不会轻易消失,至少很长的时间都会存在。但是有一些更新的东西发生,现在的趋势就是生产会在客户端之前发生,就是所谓的分散性制造。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也会进入一个加速期,两天前我和米兰理工的一位教授讨论,他在做3D打印口罩,并不是在做科研,而是马上就可以投入应用。3D打印机很便宜的,口罩印出来就带上,这个在现实中可以发生,但不会取代大量制造。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在转计算机,实体的东西一定都连在一起的。

Q

袁老师:接下来我们回答一些来自观众的提问,第一个来自《第一财经》。想问您中小企业在特殊时期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将面临什么困难?中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怎么面对数字化转型?

A

宗教授:我想到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人才,一个就是资源。人才培养还是很重要的,一般公司会把人才培养当作成本,但我觉得要把它当作投资。第二是资源,以前一个产品做几十年同样的事情还可以存活下来。现在数字化转型,变化真的很快,如果不做科研就会被淘汰。而庞大的科研团队确实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短板,和学校合作科研项目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

Q

袁老师:第二个是来自赢鼎教育的问题,请问文科的学生是不是也能够获得数字化转型的机遇?高中生应该怎样规划学业,成为大数据时代不可替代的人才?

A

宗教授: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的忧虑,孩子想学文科,但家长说现在都数字化模型,怎么不去学计算机。我觉得首先来说还是要以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强项为依据。第二个方面,保持对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敏感度,将来会产生非常多的新工作。尤其是对人文艺术背景的需求非常强,一定会有新的东西产生。要留意文科新型工作的出现,所以你要保持对这方面的敏感度,最后机会从你面前走过,你总要弯腰捡。各行各业都有需求,还是要关注这个时代的发展。

Q

袁老师:下面一个问题来自我们观众讨论区的问题。质量很重要,但是当劣币驱逐良币的时候,注重质量的企业被不注重质量的企业给搞垮了,要有怎样的举措帮助企业应对?

A

宗教授:早期信息不透明,大家不知道什么好的时候,大众无法分辨良币劣币,现在时代不同,刚才提到的中国质造,一方面是大家的努力,另一方面是顾客也升级了。年轻这一代他们很幸运,就算不能旅行,上网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见识过的东西多,顾客档次上去良劣币就容易分开了。产品的质量是良币还是劣币,最终还是市场说话。好产品被埋没这个问题还值得商榷。以前信息不流通,会是很可惜的事情,但现在信息流通、公开,这个问题会慢慢减少。

Q

袁老师: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了,对于好质量的这个认知也不一样了。到底是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本身自己不是良币,这个也是要讨论的。

Q

袁老师:下面是来自零壹智库的提问。全球工业4.0现在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了?这次疫情是不是也会大大改变全球工业4.0的进程?这几年您认为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上面有哪些变化?如果在国际上比较,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A

宗教授: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之前之所以做,是因为德国开始做,我们不能落下,而现在不太一样,这个疫情带来灾难,但同时疫情也把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情往前推一大步,因为它有急迫性,让大家看到有些时候确实要有数字化转型,需求会带动整体发展的。

就像线上教学也不是新的,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安装了zoom和钉钉,但是从来没有用过。但是疫情期间不一样了,线上教学因为有需求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如果现在只是说我之前用黑板教,可是现在学生不来了,我就对镜头教,但是你的思维只停在这边,那还是会错失良机。

第二个问题提到现在发展,其实答案各有优劣,中国在数字化中、数据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就是说中国体量大,还有制度不同,所以在大数据获取方面有绝对优势。但是一定会有短板,不足的地方还是人才,确实是欧美人才比较多,这是现状。如果要总结,就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善用数据优势。

Q

袁老师:下面一个问题来自MBA中国网直播间,请问教授,MBA中国成立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高校进行数字化转型,您认为高校做数字化转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A

宗教授:首先是现在很火的线上教育。线上的教育不只限于线上教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绝对是超级大的机会和商机,而且对于培育下一代也很重要。我一直说线上教育,重点要从顾客端想、从学生角度想,而不是怎么对教师方便。

第二是关于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我一个在韩国浦项的朋友正在做智慧校园的项目。用智慧校园做实验场是很重要的,计划做智慧城市不能随随便便把红绿灯改了,可是学校就是一个相对封闭又宽容的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我希望广州校区可以变成这样的实验场,让老师学生有实验空间,智慧校园可以当作是智慧城市的缩影,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Q

袁老师:您刚才说的一点特别契合我们香港科大的实际情况,无论是清水湾还是未来的广州校园,我们香港科大都是非常注重智能化的建设,未来我们的校园也会把先进的设备和经验推广到更大的环境当中,我们成为一个先进示范区。

Q

袁老师:感谢观众们的提问。接来下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快问快答环节,我们准备了几个有趣的问题,请教授回答:

您在上大学之前哪门功课成绩最好?

在中学时期,我的国文是全台湾排在前面的。

您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什么?

我喜欢音乐,但是我听的很广,我从古典音乐到K-pop, Billie Eilish都听。

您喜欢的台湾小吃是什么?

最好吃的还是家里的饭。

您最喜欢的诗词是哪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您觉得您最有魅力的一点是什么?

一直能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对话沟通。

最想去哪里旅行?

瑞士。瑞士真的很漂亮,很久以前去过,发现那里很美,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去。

如果您给您的学生一条人生建议,您会给他什么建议?

以前陶渊明讲过一句话,“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意思就是说很努力地做事情心里却保持闲暇自在的心情,我觉得那样才是个好的境界。

Q

袁老师:最后请您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和大数据相关的,一本是您自己喜欢的。

A

宗教授:与大数据相关的书籍推荐Thomas Siebel的Digital Transformation。另外我自己比较推荐的书就是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是和朱光潜同时期在美学界齐名的北大教授,这部书也是美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大师的文笔可以让所有人都读懂。如果让我建议当下中国学生最需要的学科,除了我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数据等新学科,“美学”我绝对也会把它排在前三。

总结语

宗教授抽丝剥茧,不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大数据是怎样作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更提醒了大家要充分抓住大数据的机遇,在数字化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宗教授作为一名工学专家,还对文学、国学等领域有所涉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在严谨思绪下仍绽放着人文光彩的当代大儒的生活之道。

温馨提示

看了访谈和回顾视频后仍不过瘾?还想与教授取得进一步的联系?

可以添加我们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的微信号,我们会帮助您与教授建立联系。

特别鸣谢

下期预告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二期【问诊未来·院长系列】将会在4月1日(周三)20:00继续直播!下一期我们邀请到了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课程主任汪扬院长教授,与我们探讨新经济里的数学故事!

-end-

往期回顾

点击即可跳转↓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期|李中清教授/香港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以史为鉴,中国社会转型奇迹】

《袁老师访谈录》第九期|陈家强教授/香港科大商学院前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科技铺就金融创新之路】

《袁老师访谈录》第八期|温维佳教授/香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

《袁老师访谈录》第七期|齐晔教授/香港科大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科学研究与政府决策】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一期|宗福季教授/香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拥抱数字化转型】...相关推荐

  1.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四期|李世玮教授/香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署理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开辟融合创新科技转化新航路】...

    2020年4月15日20:00,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重磅推出的<袁老师访谈录>[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成功举办了第八次线上直播.[院长系列]邀请香港科大10位大咖院长,分别进行不同主题 ...

  2. 《袁老师访谈录》第八期|温维佳教授/香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

    2020年3月7日晚8时,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重磅推出的<袁老师访谈录>[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成功举办了第二次线上直播.之后,将陆续邀请来自香港科大各大学院的10位院长,分别进行不同 ...

  3. 《袁老师访谈录》第二期 | 李世玮教授/香港科大深圳研究院院长:【有你同在,与众不同!】...

    李世玮 本期嘉宾 李世玮教授于1992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HKUST)任教,目前是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教授兼任先 ...

  4. 活动报道 | “E起午餐会”(第二期)袁老师访谈录(第二十二期)【碳达峰碳中和重构企业未来】成功举办...

    6月18日中午,香港科大校友及合作伙伴齐聚京城俱乐部,香港科大EMBA"E起午餐会"(第二期)&袁老师访谈录(第二十二期)成功举办!环境政策领域的专家.香港科大公共政策研究 ...

  5.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九期-【在商言商·思享会】(第一场)“企业如何抓住新一代科技红利”...

    11月21日,<袁老师访谈录>第十九期-香港科大商学院[在商言商·思享会](第一场)"企业如何抓住新一代科技红利"成功举办,现场共有近150位校友及观众到场,十大平台同 ...

  6. 《袁老师访谈录》第十八期-百万对话(2):漫漫创业路

    在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的平台上,我们开启了袁老师访谈录的另外一个系列"袁老师访谈录-百万对话".我们百万对话的校友,都曾经是或即将成为我们百万奖金创业大赛中"百万奖金 ...

  7. 《袁老师访谈录》第九期丨陈家强教授/香港科大商学院前院长【问诊未来·院长系列:科技铺就金融创新之路】...

    2020年3月11日晚8时,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重磅推出的<袁老师访谈录>[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成功举办了第三次线上直播,共有3万多人次观看了本次直播. [院长系列]邀请香港科大10 ...

  8. 《袁老师访谈录》第22期香港科大“E起午餐会”第二期|齐晔/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7月2日,香港科大"E起午餐会"第二期线上版&袁老师访谈录第二十二期成功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齐晔分享[碳达峰碳中和重构企业未来],他表示: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 ...

  9. 教授专栏15 | 宗福季:从加速数字化转型,到建设质量强国[Part II 机遇]

    文 / 宗福季教授 在质量4.0发展下,工业大数据隐含着众多的机遇.我们可以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对许多旧方法进行改良.6 Sigma是80年代末进行质量管理的一个很常用的工具,里面有很多手法是统计工具 ...

最新文章

  1. C语言程序设计 细节总结(第8章 指针)
  2. [QA]Python字节码优化问题
  3. bash脚本编程之for循环
  4. Vue + Element UI 实现权限管理系统 前端篇(七):功能组件封装
  5. 改造独立部署(SCD)模式下.NET Core应用程序 dotnet的exe文件启动过程
  6. 5gnr帧结构特点有哪些_PLC控制柜有哪些结构特点呢?
  7. zookeeper 负载_ZooKeeper,策展人以及微服务负载平衡的工作方式
  8. 作者:吕红胤,女,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9. Python高级——正则表达式与re模块
  10. 从日常代码质量检查工作中感受工作中的乐趣、生活的乐趣
  11. 计算机网络 第四章 网络层
  12. vant toast 指定挂载到指定位置_文档如何只允许编辑指定位置?2步限制编辑,保护文档不被修改...
  13. 网络爬虫+数据可视化
  14. 路径规划基本介绍(一)
  15. python全案例学习_Python全案例学习与实践
  16. 分享湖南软大自动健康打卡思路
  17. Python Turtle 小项目 8 各种音符的绘制
  18. 【CAD】【个人习惯】十字光标大小和自定义右键单击
  19. TOP10效率工具大集合,0-3岁运营/产品/设计的懒人高效工具!
  20. 新版标准日本语中级_第十一课

热门文章

  1. 德国奇葩经历之护照丢失
  2. 【21天学习挑战赛学习打卡】顺序查找
  3. 在安卓上部署服务器 - 解决内网穿透
  4. 计算机网络atm功能,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4ATM交换技术.ppt
  5. 【红黑树】都这样讲了,不会还有人不会红黑树吧
  6. Testng执行顺序控制
  7. ipad协议8.34最新版本
  8. 杨紫富豪男友曝光 张一山结婚系剧照乌龙
  9. 短视频平台类的社交媒体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到底如何?
  10. 【胖虎的逆向之路】如何绕过 Android11新特性之 “包的可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