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募  编辑 | 募格学术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心”公众号

ADAS巨卷干货,即可获取

博士不光是学识能力的象征,有时候更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标签,这些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代名词,一直都以用学习来改变命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天选之子。

但事实上,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读博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3月2日,27岁的博士生戴安娜在博士毕业典礼前夕选择跳崖自杀的新闻在圈内引起不小的热议。

2月27日,警方在悬崖下发现了失踪一周的戴安娜的尸体,据调查,戴安娜之所以做出这种极端行为,与她的博士学业息息相关。

据说这位女孩对她的父母和朋友在其学业方面的情况撒了谎。戴安娜告诉他们她即将毕业,但其实她并没有完成她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考试。

担心未完成的学业道路让家人失望,所谓的毕业典礼在未来几天自己却还没有完成所有考试,这些都促成了戴安娜选择从那不勒斯大学附近的悬崖做出极端选择。

每当年轻的生命离开总是令人震惊,许多学生在得知戴安娜的消息后,也开始思考造成的原因,学校的校长也出面表示,如果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请及时向学校报告,我们想帮助我们最虚弱和最脆弱的学生。

实际上,近年来名校博士自杀的新闻不在少数,每当爆出这样的新闻我们都在扼腕痛惜,那些离成功毕业只有一步之遥的天之骄子,为什么会选择走上那样一条荆棘丛生的不归路。而往往在这些新闻的底下,总有人会疑问道:“能学就学,不能学就退学啊,为什么要自杀?” 

但退学,可能真没那么容易。

名校博士自杀这个事究竟发生频率有多高?除了一些成为了社会热点事件,被新闻报道让大家熟知。更多的,可能连报道都没有。

01

PART ONE

小募最近在逛中国裁判文书网时发现了这样一则判决书。

一个北大的博士在答辩前夜自杀身亡,其父亲起诉学校,认为这是学校没有履行维护研究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义务而造成的,让研究生遭受了学术之外的压力,学校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

希望判决学校:就其掩盖事实,拒绝承担责任等无理行为向其书面赔礼道歉,并进行赔偿。

后来被二审驳回了上诉。

根据判决书显示,博士生李某是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攻读生理学系基础心理学方向,在她博士论文答辩当天凌晨,李某选择了自杀。并留下了书面遗言:

“对不起。我全搞砸了。我违背了所有人的期待,是个没有用的废人。妈妈,爸爸,对不起,对不起。李老师,对不起。茜,实验室的大家,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这样懦弱的人,没有存在的价值。”

根据李某父母的描述,他们认为孩子会自杀的主要原因是:

李某答辩前期论文给出的修改意见。和指导老师意见不符。虽然李某博士论文预答辩通过了,但其一直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中。李某无法处理这种不同学术观点导致的情况,且李某的实验预案曾被毫无理由地抛弃,而她自己不愿意写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文章内,也不知道如何修改,所以选择了自杀。

为此,父母起诉北大,认为学校没有履行维护研究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义务,让研究生遭受了学术之外的压力,学校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

后来,法院认为,李某父母给出的所有证据:

李某遗言、李某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李某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李某博士论文的匿名评审等证据,无法直接证明北京大学有任何过错行为。

且北京大学提供的一些证据:导师曾让李某在答辩前多休息、曾和家长进行过电话沟通,告诉家长李某预答辩通过、有同学表示看到李某答辩前的一个月比较焦虑,但是与其他时候相比并没有更焦虑。在答辩前三天没有见到过她。学术观点存在差异是一个学术组中很常见的现象等等。都证明了北京大学已经尽到了相关义务。

所以判决李某父母要求北京大学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但同时,法院认为,李某父母向北京大学提交了理科博士生人才培养教改若干建议,虽然是作为证据提交,但能够看出是李某父母从该事件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学校的今后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深切的、中肯的建议,目的是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北京大学亦应重视李某父母提出的建议,在今后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检测与跟踪,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并且,在二审中,法院提到:在学术研究中,老师之间存在不同的见解属于正常现象,正是因为存在不同的观点才能推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老师也有选择实验预案的权利。学术之路是艰辛、漫长的,其中荆棘密布,思辨的过程也必定极其痛苦,但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与其他研究者的沟通和交流,李某作为在校博士生,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面临压力时,完全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或者向学校说明相关情况,借助各种途径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解开思想上的困惑,而不是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所以维持原判。

事情看完,只让人倍感惋惜。博士论文答辩前夕,离成功那么的近,但博士生却选择了永远止步于此。事件的背后,究竟谁对谁错似乎无法用这一纸判决书说清。但值得引起反思的是,这些选择极端方法的研究生,在心理上都出了很大问题。而且这样的事在高校里并不是极少发生的个例。

02

PART ONE

第五届《自然》博士生调查曾显示,中国的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学位的道路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很多方面看,中国的博士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要“难”一点。一个非常显眼的数字是,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学生中,只有55%的学生表示对博士生涯至少感到部分满意。而在中国以外地区的5630名受访者中,满意度达到了72%。

留言评论的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了较为负面的态度。一名学生写道,“不要在这个国家读博,没人会帮你,没人会理解你,这里是监狱。”另一条评论写道,“读博压力太大了,超过了我的预期。”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陈迪说,在很多方面,压力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都要求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发表的期刊还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因子,才会授予他们博士学位,”他说,“每个人都要有产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博士研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似乎也越来越大。

在调查中,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因读博导致的抑郁或焦虑寻求过相关帮助。这比世界其他地区36%的比例略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资源往往比较匮乏。在那些寻求过帮助的人中,只有10%的学生在母校得到过有益的帮助;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这个数字是28%。

也正因为这样,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研究生就比较多,他们中的大多都就读于名校,有的一些我们曾在报道上见过,但更多的,则连报道都没有。

笔者随手在知乎上一搜,就能搜到类似的提问。

太多了,数量让人不敢相信。

在这些回答下面,总有人评论道:“有自杀的勇气,为什么不退学?何必走到这么极端的一步?”

但实际上情景中,退学,哪有那么简单啊!

03

PART ONE

要么死撑,要么死,这两个念头每天在脑海里打架。这是笔者朋友告诉笔者自己读博时遇到瓶颈的念想。

实际上,相信很多研究生都跟他一样,把科学研究想得很美很浪漫,可等你进入实验室就不这么想了。开始做研究之后,各种困难会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

读博,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自己的私事,更是一个家庭的家事。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家里供着读博也不容易,大家都期待你博士毕业,你该如何告诉他们你可能毕业延期?

往往很多家庭,父母都不是博士,没有高学历,他们对读博士的过程没有经验,也不能理解读博士的人的辛苦,但是他们对于子女读博成才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退学,意味着愧对这份期望,也对不起自己已经付出的时间成本。毕竟在这个时间段里,同龄人已经工作,早早的走上社会打拼。选择退学意味着这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等于说在别人都进步的时间段里,自己选择了原地踏步。

在这样的重压下,怎么退学?

同样的,退学的选择也会面临来源于社会的压力,从小到大的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大家的榜样,突然读书读了十几年没个结果,退学了,就化作了“读书没有用的反面教材”。

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读博的自己。

社会内卷化严重,对于坚信毕业了自己终于会有前途的研究生来说,如果在读研期间面对可能毕不了业的现实,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自信和怀疑。自己多年的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好的未来。这个断崖式的落差,只能由自己来消化。要选择退学吗?那意味着自己这些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意味着自己可能根本不是学习那块料。这对一路优秀过来的学生来说,打击太大了。

综上所述,退学所带来的的压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无解和难以面对的。

如果一些学生是读完硕士再读博士,那退学意味着好歹还有硕士学历。但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是直博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退学意味着,连硕士学历都不会拥有。你能承担这样的学历落差吗?

那么,有没有博士选择退学?答案是肯定的。

曾经有读者给我们投稿自己的故事。

自己一开始读博是因为对计算机图形学感兴趣,并且本科成绩一直很优秀,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博士学位拿下。所以在浙大硕士、清华硕士与北大博士三个offer中,选择了最难的那个。

但在读研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科研方面没有丝毫的成长,感觉自己是在搞民科。导师把自己实验室不出成果全部归咎为招的学生不努力。但是身边种种迹象都让他认识到“读博不顺不是自己出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博五这年,他选择了退学。

很多人都觉得他很冲动,一腔热血上头就草草跟北大这样的大IP、大Boss说了再见,以后的路可怎么办呢?

但读者告诉我们,他自己觉得好歹他正视了自己的内心,敢于抛下已有的科研成果,去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开疆拓土。

他主动地给了自己人生另一种可能,即使以后这种可能没有变成现实,也不会因为从未尝试过而遗憾。

能够清醒地读博是人生一大喜事,因为不乏有的人为了读博而读博。

而更高级一点的喜事是因为热爱才做学术。

因为成全自己就是爱自己,而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04

PART ONE

当然了,笔者并不鼓吹遇到压力或者说感觉自己抑郁了就选择退学。都是过来人,我还是更希望大家能够撑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但笔者更不想看到的,是优秀的学生们选择自杀这样的不归路。如果你正在因为学术感到焦虑或者抑郁。

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沟通。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导师布置的课题我们无法完成,那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爸,妈,我的导师非要让我研究如何用菜刀去替代手术刀去做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无人能解啊!”

家庭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湾,要多相信家人能够理解并支持你。

同样的,也要多采取更多行动,主动向导师和学校寻求自己需要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无畏无惧,勇敢尝试。

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学习社区

近1000人的交流社区,和20+自动驾驶技术栈学习路线,想要了解更多自动驾驶感知(分类、检测、分割、关键点、车道线、3D目标检测、多传感器融合、目标跟踪、光流估计、轨迹预测)、自动驾驶定位建图(SLAM、高精地图)、自动驾驶规划控制、领域技术方案、AI模型部署落地实战、行业动态、岗位发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这是一个真正有干货的地方,与领域大佬交流入门、学习、工作、跳槽上的各类难题,日常分享论文+代码+视频,期待交流!

自动驾驶之心】全栈技术交流群

自动驾驶之心是首个自动驾驶开发者社区,聚焦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车道线、目标跟踪、3D目标检测、BEV感知、多传感器融合、SLAM、光流估计、深度估计、轨迹预测、高精地图、NeRF、规划控制、模型部署落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产品经理、硬件配置、AI求职交流等方向;

添加汽车人助理微信邀请入群

备注:学校/公司+方向+昵称

痛惜,27岁名校博士生在答辩前夜跳崖自杀!相关推荐

  1. 27岁乌克兰数学家在俄自杀,留下给疯狂世界的遗书!

    编辑:David 好困 袁榭 转载来源:新智元 3月20日,年仅27岁的乌克兰数学家Konstantin Olmezov在俄罗斯自杀. 一个名为「乌克兰数学家」的账号梳理了关于这位数学家的介绍,以及他 ...

  2. 这位年仅27岁的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竟计划2117年火星造城,真是有钱帅气又任性!

    编辑 | Katerina.Donna 润色 | 鸽子 阿联酋除了靠石油发家致富.壕无人性外,似乎没在大众眼中留下很多正面形象,可是近日一条阿联酋任命首位人工智能部长的新闻,可把这个国家生生地推上了科 ...

  3. 27岁清华留美博士疑似跳机自杀!:常年被抑郁症困扰

      视学算法报道   编辑:好困 LRS [新智元导读]2017年3月,一架飞机在加拿大坠毁,清华留美博士容新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然而,遗体的去向却始终是个迷.2021年12月,警方宣布,这个谜 ...

  4. 她92年的,27岁,当上浙大博导。

    刘琬璐 1992年3月出生,年仅27岁, 现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导师 2013年本科毕业于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 2018年博士毕业于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1 ...

  5. 27岁博士毕业,32岁成清华博导!黄高助理教授:DenseNet发明者

    近期,各校优秀的青年学者喜获杰青的新闻频出,小募关注到在2020年清华大学一位32岁的博导已获得了优青,可谓是青年俊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的故事吧~ >>>> 黄高,道林镇 ...

  6. 6年20多篇重磅论文,27岁浙大女博导太飒了~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在朋友圈中说:"浙大不仅只是学生传奇,教职里面也有颇多传奇.27岁的刘琬璐老师应该是目前浙大最年轻的PI独立研究员,医学出身的她这么年轻就是博导,这在全 ...

  7. 她16岁因汶川地震改志学医,仅27岁当上浙大博导!她说:科研是“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对象”...

    近日,浙大教师刘琬璐火了!6年发表2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27岁当上博导.独立研究员--而科研就是"让她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对象".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在朋友圈 ...

  8. 27岁,30岁,37岁...... 你是否已经把世界拱手让人?

    故事one 23岁,他大学毕业,放弃了父母安排的稳定工作,独闯京城,在家小公司混个小职位,工作还算顺手,月薪三千,混了混,混走了一年的光阴. 24岁,有了女朋友,从二环12人的集体宿舍搬到香山民居,一 ...

  9. 27岁计算机考研,女生27岁考研是否值得?

    · TIPS· 这是100天更新计划的第10天,阅读需要约5分钟 今天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因为我本人也是26岁才考上研究生,所以就回答了一下.其实这类问题在知乎有很多啦.不光是考研是否值得,也有问放弃 ...

最新文章

  1. HDU-1394-Minimum Inversion Number
  2. Entity Framework 数据部分更新之Attach Detach
  3. Arithmetic_Thinking -- greedy algorithm
  4. Android学习笔记44:JSON数据解析
  5. python 数据字典用法_python数据字典的操作
  6. SpringAOP 注解方式代码示例
  7. Clojure Project 工程文件分析
  8. Spring : Spring 切入点(Pointcut)
  9. 实现 消息提醒图标_Mac 上自带的「提醒事项」千万别错过
  10. Enterprise Library 系列教程
  11. MySql中,复制旧表结构到新表
  12. Linux C/C++UDP通信实现
  13.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14. 软件商业模式的发展与SaaS
  15. FusionChartsFree的JSP标签开发
  16. R可视化:plot函数基础操作
  17. 关于Movie Studio插入素材格式问题
  18. 5分钟入门Cinemachine智能相机系统
  19. html,css和js
  20. Python数字图像处理---1.1图像的像素格式与图像读写

热门文章

  1. ftp传输工具FlashFxp+FilezillaServer的使用小记
  2. 基于ssm图书馆管理系统源码和论文
  3. CentOS7 teamTalk部署
  4. LED显示屏给户外广告带来更多精彩
  5. css图标与文字同一列对齐与同一行对齐
  6. HCL Notes 怎么样?
  7. 让工作快乐的6大秘诀(工作重要,好的心情更重要哟,要做开心的自己)
  8. 请求转发和重定向的理解和区别
  9. C++ 使用 STL 库判断是文件夹还是文件并实现文件复制
  10. 一行代码解决各种IE兼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