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大学物理是每个高等学校理工科生的必修课,其中力学作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部分,显得格外重要。刚体转动是力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学生在学习刚体转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学习困难。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学生在学习刚体转动过程中存在的前概念,并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提出教学上的改进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刚体转动教育已有一些前期研究。例如Demirci等人通过对100名主修数学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滚动和转动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概念[1]。Rimoldini与Singh对学物理的学生进行的研究显示,无论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都会遇到诸如扭矩、惯性矩、旋转能量、滚动以及相关摩擦作用等基本概念的困难[2]。Pol等人发现高中物理学生对于力与力矩的概念也会感到困惑[3]。

国内目前对于刚体转动概念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例如,吴隆才指出刚体教学中存在组合定义式教授的顺序,重力势能计算的补充等问题[4]。吴彦斌通过对刚体动力学概念,物理规律,数学推理的3个方面的类比研究,提出了教学改进方案[5]。李栋玉将刚体的平动和转动的物理量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也提出了新的刚体教学方案[6]。

目前国内外在刚体转动的教学研究中,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前概念。本研究希望通过测试与访谈,发现学生学习刚体转动过程中的前概念及其背后的原因,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应内容。

2 研究方法

结合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的研读,我们采用了Think-aloud访谈的方式,来研究学生对于刚体转动概念的学习困难。

2.1 Think-aloud访谈

Think-aloud是由Someren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访谈方式,目前在心理认知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7]。这种访谈形式着重于探索人思考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结果。在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无法继续表达观点时,研究者酌情选择继续引导,或结束访谈。Think-aloud访谈法往往能使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从而找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即学生存在的前概念[8]。

2.2 访谈内容

本次访谈的内容是一个关于刚体转动的物理实验,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1示意图(a) 俯视; (b) 右侧视; (c) 左侧视

在访谈前,我们利用两个圆柱体和斜面设计了实验1。如图1中所示,我们将两个圆柱体放置在倾斜的木板上。一个为黑色,另一个为白色,两圆柱体底面半径R的关系为R黑<R白,且两个均为实心圆柱。用挡板将圆柱体固定在同一高度,放掉挡板,使两个圆柱体同时沿斜面无滑动滚动下滑。实验结果是黑色圆柱体先滑至底端。

我们将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了下来。在访谈过程中,先给学生播放实验1的视频,并询问影响圆柱体下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无法得知除视频以外的任何条件。我们访谈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以下划线标示:

问题1,“你认为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有哪些”。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我们会进一步追加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因素”“请你对你所认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等。

问题2,“质量是不是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了质量,则进一步询问其是否知道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如果学生仍坚持质量是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之一,则询问理由。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认为质量不是影响因素之一,我们也要询问学生相应的理由。我们之所以单独关注于质量这个因素的原因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知道了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质量与落地的快慢无关。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学生是否在理解滚动下滑的情境时,会受到自由落体相关知识的影响。

图2 实验2示意图(a) 右侧视; (b) 左侧视

在学生回答完实验1的相关问题之后,我们继续给学生播放实验2的视频。如图2所示,在实验2中,我们改用了空心白色圆柱体,且改变了黑色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使得R黑=R白。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都与实验1相同。实验结果也是黑色圆柱体先滑至底端。学生观看实验2视频之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问题如下,用下划线标示。

问题3,“看完实验2,请问你是否对你之前的说法有修改的地方?”在实验2中,两个圆柱半径相同,一个为实心,一个为空心。而实验1中,两个圆柱均为实心,但半径不同。我们希望通过问题3,了解学生对于不同情境下的滚动下滑是否遵循同样的判断逻辑,并最终确定他们所认为的影响滚动下滑的因素。

3 研究对象

我们调查了本校30名文科专业的学生,其中16位本科生,14位研究生。选取文科专业学生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受试者之前学习过刚体转动的机会。同时为了确保这些学生对于刚体转动的原理不熟悉,在进行Think-aloud访谈前,我们先对每个实验者进行了一次物理概念了解程度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列举出了12个物理概念(见表1),要求学生勾选对于这些物理概念的熟悉程度(熟悉、知道一点、不知道)。当学生认为自己对某一个物理概念的了解程度为熟悉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学生回答该物理概念的一个相关物理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如果遇到学生只是大致知道有这个概念,无法准确地说出概念的具体用途,则归为“知道一点”的了解程度。如果连概念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则归为“不知道”的了解程度。

在12个物理概念中,“力矩、角速度、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相关力学量,前两个概念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后两者出现于大学物理教材。“质量、加速度、速度、惯性”则是描述物体平动的相关力学量,4个概念均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电荷、电流、压强、电介质”为电学的基本概念,在本次调查中为干扰项。

调查的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认为,了解程度在“知道一点”和“不知道”的学生都属于不熟悉这个物理概念。因此,可以将上述物理概念了解程度进一步划分成熟悉和不熟悉两类。去掉作为干扰项的“电荷、电流、压强、电介质”概念,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描述物体平动的相关概念“质量、加速度、惯性、速度”,超过85%的学生都比较熟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描述物体转动的相关概念“刚体、转动惯量、力矩、角速度”,学生表示不熟悉。对于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力矩、角速度”的概念,只有不到20%的学生达到熟悉的程度。而对于“刚体、转动惯量”概念,没有学生达到熟悉的程度。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可以确定实验所测学生均未学习过刚体转动概念,下面的访谈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这类学生对于刚体转动的内容存在着哪些前概念。

4 研究结果

关于Think-aloud的访谈结果,将根据访谈任务依次统计分析:

表1 物理概念了解程度的测试结果表

4.1 学生认为的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

在访谈中,学生提到的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包括:质量,形状(体积,表面积,空实心),摩擦(材料粗糙程度)等。提到某种因素的学生数占总访谈人数的百分比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得知,有17名(56.67%)学生最终认为质量是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有15名(50%)学生认为圆柱体和木板的粗糙程度是影响因素,因为他们认为存在摩擦力,而摩擦力与圆柱体和木板的粗糙程度有关。有9名(30%)学生认为体积是影响因素。

表2 学生认为影响滚动下滑的因素统计表

我们将学生提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大致的分类,继而发现,在学生观看视频2前后,认为圆柱体的形状对滚动下滑速度有影响的比例产生了较大变化。有28名(93.33%)的学生在观看视频1之后,认为圆柱体的形状(包含形状、半径、表面积、空实心)是影响滚动下滑快慢的因素。这就说明了学生在判断物体滚动下滑快慢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最直观的因素。而由于视频2中两个圆柱的半径相同,在看过视频2之后,只有19名(63.33%)学生仍然认为圆柱体的形状是影响因素。

4.2 质量是不是影响圆柱体滚动下滑的因素

从表3中我们可以知道,有22名(73.33%)学生第一时间认为质量是影响因素。下面给出几种典型说法:

学生1:重,下落得快。

学生2:因为初中学过“两个物体质量大的下降的速度快”。

学生3: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骑自行车下坡时,重的自行车比轻的速度更快。

上述的说法中,有的是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迁移得来的,有的是源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有的则是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自行车)迁移到物体滚动下滑这一学习内容中。在我们提示比萨斜塔实验后,学生的典型回应有以下几种:

学生1: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质量与快慢无关。所以质量在滚动下滑中也是无关项。

学生2:比萨斜塔实验是两个球在空气中运动,而这个是在斜面上运动。两者不一样,质量与滚动下滑快慢有关。

学生3:有某些其他因素对物体下落快慢有影响,但是质量仍然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部分原因,因为重一点的滚落得快。

上述第一种说法是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描述,认为质量在类似的情况是无关项。第二、三种说法都坚持了质量仍是相关项,第二种说法是找出了两种情况的不同处,认为不能类比。第三种情况尽管解释不清原因,但凭借生活常识仍然认为质量是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提到“质量影响滚动下滑速度”的学生,并没有任何一位使用过与“质量分布”相关的表述,所类比的内容也均为平动的例子。受访学生关于滚动下滑影响因素的前概念,主要是基于中学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观察,学生还不能自主构建起描述刚体转动的正确模型。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妥善选择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刚体转动与转动惯量相关概念的教学。

4.3 其他影响因素的解释

除质量外,学生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可能影响滚动下滑快慢的因素,我们在此列出一些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解释。

学生对于摩擦力(材料粗糙程度)的解释具体如下:

学生1:认为黑的与白的表面可能一个光滑,一个粗糙,所以可能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2:材料对转动快慢有影响是因为水笔在光滑的桌子上更容易滑下去

学生3:画受力分析图如图3所示,得到圆柱体受到3个力(不考虑空气阻力),继而写出公式。根据以上公式,认为影响滚动下滑快慢的因素是,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图3 学生提出的受力分析图

前两种说法的学生仅仅是从摩擦力本身出发,认为摩擦力影响了滚动下滑的快慢,原因是基于以往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得到的。而第三种说法的学生则有一整个解释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摩擦力本身与滚动下滑快慢没有关系,但通过受力分析,得出加速度公式后,发现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快慢有关。对于采用受力分析方式进行思考的几名学生,我们进一步追问:“如果将圆柱体换成小方块,分析过程会有区别吗”?他们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但没有人能解释原因。这反映出有一定物理知识的学生往往会习惯利用过去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没有学过的问题,但对于以往物理知识点的适用范围不够了解。

学生也比较多的提到了空气阻力对滚动速度的影响,具体说法如下:

学生1:空气阻力与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所受到阻力越大,因为人拿着伞站在风里比人直接站在风中更容易倒下。

学生2:与空气阻力有关,且表面积越大的物体空气阻力越大,滚得越慢。

学生3:空气阻力和浮力类似,与物体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空气阻力越大。

学生4: 认为空气阻力可类比为浮力,在空气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和浮力一样。

除去说法4,其他3种都认为空气阻力与表面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将空气阻力类比为浮力时,学生3认为是表面积影响了阻力(浮力),另一位学生4则认为是体积影响了阻力。这反映出学生在类比中会出现类比不当的情况。

至此我们发现,面对日常经常接触,但没有学习过的物理概念,学生会利用生活经验、以往的知识、感官直觉和类比物理场景来考虑概念。

5 结论

结合上述所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存在于学生对于刚体转动概念中的前概念主要包括:

(1) 学生认为质量是刚体滚动下滑快慢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学生往往将物体平动与刚体转动看成一件事情,无法区别什么时候物体能看作质点,什么时候不能。

(3) 学生在类比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类比不当的情况。

对于物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解决一个完全没学过的物理问题时,往往会借助日常生活经验、以往的知识和感官知觉。根据我们测试和访谈结果综合分析,物理概念相对较好的几名学生,倾向于利用以往的知识,尽管他们可能在运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概念范围的错用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强调刚体与质点的区别,帮助他们理清物理概念的适用范围。相反,物理概念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更依靠感官直觉和生活经验来解释问题。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与他们的直觉相矛盾的物理情境,构建认知冲突,从而消除或减弱学生因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前概念。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students’ difficulties and misconceptions on rolling, rotational motion and torque concep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New Trends in Educ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2015, 6(1): 46-54.[2] RIMOLDINI L G, SINGH C.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rotational and rolling motion concepts[J].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2005,1(1): 010102.[3] POL H J, HARSKAMP E G, SUHRE C J M, et al. The effect of hints and model answers in a student-controlled problem-solving program for secondary physics educa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8, 17(4): 410-425.[4] 吴隆才. 刚体力学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3):53-54.[5] 吴彦斌. 类比方法在刚体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 2014(1):271-272.[6] 李栋玉.《普通物理》教学中刚体平动和转动的对比教学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3):80-82.[7] Van Someren M W, Barnard Y F, Sandberg J A C. The think aloud method: A practical guide to modelling cognitive processes[J]. Academic Press,1994.Chap.3.[8] Van Someren M W, Barnard Y F, Sandberg J A C. The think aloud method: A practical guide to modelling cognitive processes[J]. Academic Press,1994. Chap.1.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自然情境下的交叉类别对归纳推理影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项目号:16YF1415600)。

作者简介: 朱广天,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研究工作,gtzhu@phy.ecnu.edu.cn。

引文格式: 卞怡婧,路婧,朱广天. 关于刚体转动的前概念研究[J]. 物理与工程,2019,29(3):29-33.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 黄昆:永远怀念吴大猷老师

  • 黄昆:我的研究生涯

  • 葛惟昆:香港科技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颂词

  • 朱邦芬院士:一代宗师黄昆

  • 朱邦芬院士:纪念中国半导体物理及固体物理奠基人黄昆先生

  •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 朱邦芬院士:从基础科学班到清华学堂物理班

  • 朱邦芬院士: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

  • 王炳燊、葛惟昆:玻恩-黄昆方程的历史回顾——纪念黄昆诞辰100周年

  • 贾惟义、葛惟昆:在黄昆先生指导下研究固体中的晶格振动、光色散及电声子耦合——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 李学潜教授:物理是一种文化

  • 李学潜教授:如何帮助物理系学生迈过从高三到大一这个坎

  • 李焱、杨宏:从超短光到超短超强光的突破——解读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 王雯宇:光和引力波专题 Ⅰ ——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及引力论

  • 王雯宇:光和引力波专题Ⅱ——电磁及引力介质理论

  • 穆良柱:什么是物理及物理文化?

  • 罗洪刚等:“课程群”组织体系: 对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 邓崇林:创新量纲分析重导玻尔模型能级公式

  • 物理教育的春天来了!

  • 吴国祯教授: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纪念活动”而写

  • 《物理与工程》2019年第1期目录

  • 陈佳洱,赵凯华,王殖东:面向21世纪,急待重建我国的工科物理教育

  • 王亚愚教授:清华物理系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

  • 葛惟昆教授:关于中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 王青教授:小班教学与翻转课堂:《费曼物理学Ⅱ》的10年教学实践——纪念费曼先生百年诞辰

  • 安宇教授:为什么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需要改变

  • 刘玉鑫教授:关于本科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教材编著的一些思考

  • 沈乾若:重创理科教育的美加课程改革

  • Henderson C:美国研究基金支持下的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对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三线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结论_关于刚体转动的前概念研究相关推荐

  1. 大学物理实验(一)扭摆法测物体转动惯量

    ``## 大学物理实验(一)扭摆测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1.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 2.测定扭摆涡卷弹簧弹性系数. 3.转动惯量理论值与实验值误差分析. 实验原理 1.扭摆产生力矩. 2.计频计时器测 ...

  2. python投掷骰子实验实验结论_博饼伤我心我,决定用Python对投骰子(色子)做数据分析...

    pygal 是非常不错的 python 可视化包,它可以生成矢量图,从而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显示效果.具体安装使用请参考官方文档.今天小狼举个投骰子的栗子,看一下不同点数的概率分布情况. ...

  3. 小学生体测测试环境怎么填_【小学生坐位体前屈】南京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启动 每个区抽测三所样本学校...

    "我50米9秒1,离优秀就差一点点了,准备找老师再测一次!"四年级男生小姚告诉记者.南京80万中小学生本月起按照国家新版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启动校内自测,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教育部门10 ...

  4. 科大奥锐干涉法测微小量实验的数据_基于组件的虚拟物理仿真实验软件V4.0

    基于组件的虚拟物理仿真实验软件V4.0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面向大面积学生开设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是创建激发大面积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的有效途径. ...

  5. 科大奥锐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_请问科大奥锐的实验满分都是100吗?

    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100 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60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60 迈克耳孙干涉仪 180 密立根油滴实验 100 偏振光的观察与研究 100 声速的测量 100 示波器实验 1 ...

  6. 半导体物理实验 03 - | 高频光电导法测少子寿命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了解光电导法测试少数载流子寿命的原理,熟练掌握LT-2高频光电导少数载流子寿命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2.测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 二.实验原理 处于热平衡状态的半导体,在一定温度下 ...

  7. 大物实验计算弹性模量_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清华大学)拉伸法测弹性模量.doc...

    物理实验报告 系别 机械系 班号 机53 姓名 丁旭阳 (同组姓名 ) 做实验日期 2006 年 10 月 19 日 教师评定 2.1 拉伸法测弹性模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拉伸法测弹性模量的方法 ...

  8. 【大学物理实验】冷却法测金属比热容

    目录 选择题 选择题 1. (多选题)比热容的单位可以是(     ) A. J/Kg·℃ B. J/g·K C. cal/g·℃ D. cal/Kg·K 正确答案: ABCD 2. 冷却法测金属比热 ...

  9. 大学物理实验——拉伸法测杨氏模量

    大学物理实验--拉伸法测杨氏模量 [关键字] 伸长法 金属丝 杨氏模量 光杠杆 逐差法 [关键句] 1.计算金属丝杨氏模量. 2.材料相同,但粗细不同的两根钢丝,它们的杨氏模量是否相同? 3.实验中的 ...

  10. 物理实验——自准值法测凸透镜焦距数据处理C++代码

    一.自准值法测凸透镜代码 数据的输入 int n;double x,sum=0,e,s=0,k,z,c;cout << "输入光源的位置数据" << end ...

最新文章

  1. appium 搭建及实例
  2. 【世界上最美丽的7张太阳照片】
  3. 好中的图像处理方面的期刊_约会中,注意这四个方面,帮助你把握好自己的真爱...
  4. 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黑盒子” 我们造出来了
  5. Windows 10 添加云重置功能,从云中重装系统
  6. PCA(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原理
  7. 现场总线-Can基础知识
  8. EMERGENCYEUREKA MAY BE INCORRECTLY CLAIMING INSTANCES ARE UP WHEN THEYRE NOT
  9. 用python开发微信公众平台聊天机器人
  10. Win10系统邮件添加QQ邮件账户
  11. Python实现:已知化学分子的输入文件坐标(高斯计算输入文件为例),求其中任意三个原子确定的平面的法向量和单位法向量
  12. Java面试题!深度解析跳槽从开始到结束完整流程,吊打面试官
  13. mysql 索引案例与索引策略
  14. 龙芯的3A5000:中国的最佳拍档?
  15. 简单地实现文章的查重
  16. /opt/hbase/conf 中不能启动hbase_德州中天盛围挡喷淋厂房车间喷淋造雾机
  17. python练习之excel表格管理
  18. 大数据Kudu(七):Kudu分区策略
  19. @Repository、@Service、@Controll…
  20. 作为精益敏捷根基的科学管理与福特、大野耐一、戴明、德鲁克

热门文章

  1. windows下OpenCV扩展模块(Extra Contrib)配置时的“Invalid escape sequence \o“解决方法
  2. Unity3D做的DEMO
  3. 【硬石科技】电机系列教学(基于STM32)——PID算法实现闭环控制
  4. html调取android手机录音并保存,html5网页录音插件Recorder
  5. Linux TTY 串口 struct termios结构体参数
  6. 不可错过!普林斯顿陈丹琦最新《大语言模型理解》2022课程!全面讲述BERT、GPT、T5等大模型,附Slides...
  7. maven--mvn命令
  8. 关于计算机ps读后感,ps心得体会4篇
  9. c语言判断素数 是返回1,c语言编程:设计一个函数用于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如果是素数返回1,否则返回0。...
  10. Win10激活提示“无法连接到你组织的激活服务器”如何解决【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