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篆书的一种花体。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元代吾丘衍<<学古编>>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
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 “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 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用此书体而得名。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
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楷书之一种。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清代称“馆阁体”。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 “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
,汉代始称碑。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碑版广例>>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鹤以为饰,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史晨碑>>前后碑,两面碑文的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 “墓碣”。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 “影书”。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临摹,亦作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未经刻石拓印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之称。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ta)".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

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向拓”。

题跋: 书写在书籍,碑贴,书画作品上的评论,考证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夫题者,缔也,审缔其义也。跋者,本也,因文而见本也。”据他考定,题,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运笔书写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垫于右手腕下的。枕腕运笔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离开台面和纸面而悬起。这种方式,笔管活动的范围较大,适于写大字。

悬肘: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和肘均离开台面和纸面,又称“悬臂”。由于腕,肘悬空,屈伸灵活,故笔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字就能写得更大。

运腕: 写字时,手腕悬空,腕部才能运动。运腕动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转动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笔锋运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笔锋的轻重等变化。

提按: 指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动作。提,是笔向上拎;按,是笔向下顿。行笔有提按动作,才能保持笔锋居中,字形抑扬顿挫。

行笔: 指写字时毛笔在纸上起止转换的整个运笔过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一起一落。落,就是将笔锋按下去,起,就是将笔锋提起来,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可使笔的中锋在点画中运行,以表现书法艺术的节律。

间架: 指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虚实布置。又称 “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何协调匀称,巧妙生动地安排以符合审美要求,表现书家的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汉字结构除单体结构外,合体结构中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重叠结构等形式。

结体: 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各书家不同的结体特点,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如结体端庄,结体严谨,结构疏朗,结构松散等。

布局: 又称“行款”。指一幅字的整体安排,有字与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联系,要做到胸有全局,意在笔先,先构思后落笔,这样才能使全幅字成为有机的整体。

落款: 指字幅结尾处写上的说明文字。落款内容一般为书写时间和书者姓名,也有再写上书写目的或赠送对象的。

笔势: 指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因点画在字的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笔势。笔势是在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笔势则因时代风气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如智永虽传钟,王之笔法,但智永书法之体势则与钟,王不同,此即笔势之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笔意: 指点画形象,点画关系的构思和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方面的表现。笔意是在笔势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统一
于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笔势,笔意称为书法三要素。

导送: 执笔法的一种指法名称。是南唐后主李煜于五字执笔法外所倡的技法。以小指导引无名指过右为“导”,以小指推送无名指过左为“送”,皆用以辅助笔的运动。
后人执笔多采用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导送之法很少沿用。

[603] 又称“八法”。是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说张旭,有说智永,有说蔡邕,王羲之。永字八法依“永”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竖为“努”,钩为“提”,仰横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笔锋: 指毛笔的尖部。

中锋: 又称“正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峰保持在点画的中线。它是各种笔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笔在运行中,主峰在笔画中间,这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浑而有质感。

侧锋: 又称“偏锋”。指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姿势。起笔往往用侧锋,以侧锋取势,势成则转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点画显得潇洒秀丽。

折锋: 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转换方向时,笔势折叠带方,以形成点画的方劲峻利之势。

藏锋: 又称“裹锋”,“隐锋”。指书写点画时笔的锋头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使笔势显得含蓄内蕴。这种笔法通常是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尤”。圆势用笔,多用藏锋。

逆锋: “藏锋”讲笔锋处理,“逆锋”讲笔锋运行方向,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采用逆锋行笔,笔锋才能藏而不露。所谓逆锋即以反方向行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技法。如书写横画是自左向右运行,但落笔时,笔锋应落在稍离横画顶点的地方,先向左逆行,待笔锋到达横画左边顶点是,再折转向右运行。又如竖画是自上向下
行笔,但笔锋应落在稍离竖画顶点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顶点后再转折向下行笔。用逆锋作字,可具苍劲老辣的意趣。

回锋: 指行笔至点画结束时再回收笔锋的技法。如写横画,至收笔处转而向横画中心线回收笔锋。回锋笔法可使点画显得浑厚遒劲。

出锋: 又称“露锋”。指点画开头或结尾处笔的尖锋显露于外。清冯班<<钝吟书要>>称:“出锋者,末锐不收”。如起笔时不逆锋,笔尖顺点画方向落纸然后顺向而行,叫起笔出锋;有些撇,捺,钩的收笔处笔锋顺势向终点送出并提锋离纸,叫收笔出锋。出锋可以体现点画间和字与字间的呼应,承接关系,能产生“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清蒋和<<笔法精解>>) 的效果。

衄(nv)锋: 指笔锋既下行又往上,退而复进。与回锋不同之处在于: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说:“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筑锋: 与“藏锋”相似,亦指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显露,但笔力大于藏锋,行笔时似以锋头入纸而使点画显得苍劲老辣,坚而不虚。故藏锋之力多虚,筑锋之力较实。用筑锋于两画出入相接之处,可取得紧密的效果。筑,捣的意思,如捣土使之坚实。

圆笔: 笔画圆起圆收,转弯处不露棱角的用笔称圆笔。书写时裹锋起笔,回锋收笔,转折处用提转。

方笔: 笔画的起笔处棱角,收笔与转折处成方形的用笔称方笔。

渴笔: 笔锋含墨较少,书写时点画间多有露白之处,所以也称“枯笔”。枯笔使点画有苍劲之美。

悬针: 写竖笔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渐行渐提,形成竖画上端稍粗下端稍细,形似针状,故名悬针。悬针是出锋,要写得挺拔,有力,下端尖细而不飘浮,笔锋虽出而力已送到,方见功力。

垂露: 写竖画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至竖画的下端稍顿驻,然后回锋收笔,则竖画下端呈圆形,形似露珠垂挂,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锋,要写得圆润,浑厚,收笔处要燥湿湿度。

顿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其向下用笔的力度大于“驻笔”,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颤笔: 又作“战笔”。用笔时笔画呈颤动状。用笔颤挚波发有笔道遒劲之效。

筋书: 指点画劲健遒丽,内含筋骨。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谓之筋书。”书法讲筋,骨,是说笔力遒劲健挺,如称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指草书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连续书成,故称一笔书。相传为汉代张芝首创。张芝的草书,其势如一笔写成,全篇气通脉连,虽笔画偶有不连,而其势仍直贯到底。

内拽: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拽所成。”又说:“要用内拽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书法论丛》)

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沈尹默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又说:“内拽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至于流于狂怪。”

牵丝: 又称“丝牵”,“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在先后笔画之间留有纤细痕迹。点画间有纤细如丝的痕迹,用笔则显得挺健利落,可产生上下呼应,笔意贯通的艺术效果。

燕尾: 又称“雁尾”。指横画捺画出笔的挑脚,状如燕尾,故名。隶书有“燕不双飞” 之说,即指一字之中只宜用一次波挑,重复出现就会范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的毛病。

散水: 俗称“三点水”。此偏旁写法因字体和书体不同各异。

布白: 指字的点画间架安排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布置。字的点画与空白有繁简,长短之不同,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之不同。书写时均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可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参差错落,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屋漏痕: 原指破屋上雨水漏淌的痕迹,这里比喻用笔技法弯曲顿挫有如漏水之痕,笔道凝重自然。如竖画行笔不可直线而微微左右弯曲顿挫,有如屋漏之水缓缓濡曲下淌,形成有节奏性的缓降,故圆润有力。“屋痕漏”相传为唐颜真卿所言(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则解为:“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

锥画沙: 原指以锥画沙,中道凹陷,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这里比喻用笔之法如以锥画沙,书迹圆浑,形似中锋,起止无迹,有“藏锋”效果。

印印泥: 指印章印在封泥上,深入而有力,印出的字不走样。宋黄庭坚《论书》云:“王氏 (王羲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锥画沙,印印泥又合称“画沙印泥”。

浮鹅: 即竖弯钩,因钩画的形状像浮游在水中的鹅,故又称“浮鹅钩”。

墨猪: 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缺乏筋骨,好似墨团。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笔画过肥而无力,又称“墨猪肉鸭”。

意在笔先:又作“意在笔前”。即书写前先要构思,胸有成竹,然后落笔。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欧阳询《八诀》云:“宁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指实掌虚:又称“指实掌空”。指执笔时的指掌关系。韩方明《授笔要说》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指实,便于臂腕之力由毫端发出;掌虚,便于手腕的互相结合,才能很好地用笔书写。

万毫齐力:形容作书时,笔毫一齐着力。书写点画时,笔锋居于点画的中心线,即中锋用笔,其余笔毫紧附于笔锋而力着纸面。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历下笔谈》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笔断意连:点画虽断,而笔势相连,能给人贯通、协调、完整的美感,即所谓“笔不到而意到”。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逆入平出:用笔方法之一。指起笔时笔锋从笔画相反的方向逆锋着纸,接着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静;顺笔画方向而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云:“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藏头护尾: 书写点画的重要笔法。指点画两头藏锋,不露痕迹。藏头,指笔尖逆入纸面,藏锋而行;护尾,指全力收毫,回收锋尖。如此行笔,则笔力尽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铁画银钩: 形容点画刚劲遒媚。唐欧阳询《用笔论》云:“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银钩虿(chai4)尾: 比喻钩画的一种用笔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钩画;虿尾,指乙、也等字的末笔。书写这类笔画,先应驻锋蓄力而后挑出,可获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

绵里裹针: 又称“绵里藏针”、“绵里裹铁”。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宋苏东坡尝自谓:“余书如绵里裹铁。”明谢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担夫争道: 原谓狭窄道上,担夫相遇,争道而行,虽各不相让,但能闪避得法,顺利而过。比喻书法上结构布白,偏旁组合,承上起下,流畅奇致,进退参差,张弛迎让,协调有神。《新唐书·张旭传》云:“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利器',得其神。”

计白当黑: 白,指字里行间的空白;黑,指书写的笔画。比喻书法上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要疏密相宜,虚实相协,切忌平板呆滞。黑白措置得宜,点画结构疏密有致,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情趣。清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蚕头燕尾: 蚕头,指横画用裹锋起笔,状如蚕头;燕尾,指捺画收笔出锋处分叉,状如燕尾。又作“蚕头马尾”。

蚕头雁尾: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一波三折: 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语出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宋翼……潜心攻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指写捺笔的笔法,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

基于摄像头实现手写输入字符功能(视频手写)

PC摄像头=视频+手写板+电子毛笔

用软笔,写慢字:键盘时代如何拯救书法?

想法独特 上半年最具特色摄像头集锦

正视“提笔忘字”的汉字文化危机

现代学生提笔忘字拼音代 握惯鼠标“冷落”笔墨

提笔忘字,亟须重视的电脑病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相关推荐

  1. mysql中db的名词解释_数据库常用名词解释大全

    ◆DB:数据库(Database), 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 ...

  2.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研 GIS专业考研 名词解释大全[转]

    转载:http://www.cnblogs.com/sunliming/archive/2010/05/28/1746047.html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研 GIS专业考研 名词解释大全 1.    ...

  3.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二)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解释大全(二).名词解释大全(三) 名词解释大全(四).名词解释大全(五).名词解释大全(六) 名词解释大全(七).名词解释大全(八).名词解释大全( ...

  4.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七)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解释大全(二).名词解释大全(三) 名词解释大全(四).名词解释大全(五).名词解释大全(六) 名词解释大全(七).名词解释大全(八).名词解释大全( ...

  5.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一)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解释大全(二).名词解释大全(三) 名词解释大全(四).名词解释大全(五).名词解释大全(六) 名词解释大全(七).名词解释大全(八).名词解释大全( ...

  6.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四)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解释大全(二).名词解释大全(三) 名词解释大全(四).名词解释大全(五).名词解释大全(六) 名词解释大全(七).名词解释大全(八).名词解释大全( ...

  7.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九)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解释大全(二).名词解释大全(三) 名词解释大全(四).名词解释大全(五).名词解释大全(六) 名词解释大全(七).名词解释大全(八).名词解释大全( ...

  8.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研 GIS专业考研 名词解释大全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研 GIS专业考研 名词解释大全(自己考研时候搜集的..晒出来) 1.    地理信息系统(南大95.南大96.南大03.中科院03.中科院04.华东师00.中南03.浙大99)GI ...

  9. 名词解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EDA名词解释大全

    <EDA名词解释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DA名词解释大全(2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大学生 EDA考试专用,名词解释,很有用AS主动串行PSA ...

最新文章

  1. 【转载】哪个OA比较好,18家常见OA系统全方位大阅兵
  2. 睡眠好不在于8小时,关键是满足「睡眠周期」
  3. 芙蓉之约 , Serverless 技术实践营 3.25 成都站邀你来参加
  4. 李宏毅老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5. jvm7 jvm8_我们真的仍然需要32位JVM吗?
  6. PyOpenGL之3D界面详解(四)
  7. 德国高级码农可赚年薪20万,但他们不在乎钱
  8. sql azure 语法_如何将SQL数据迁移到Azure Cosmos DB
  9. 47 Majority Element II
  10. 对称矩阵、Hermite矩阵、正交矩阵、酉矩阵、奇异矩阵、正规矩阵、幂等矩阵、合同矩阵、正定矩阵...
  11. gsp计算机设施设备表格,GSP计算机系统内审表.doc
  12. 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真题解析
  13. 小议车辆环境视觉基础前视感知
  14. 九龙证券|美国散户疯狂抄底,嗅到了什么?华尔街最新警告
  15. c++上三角矩阵求和
  16. IDEA Git 复制分支到新分支 提交到新分支
  17. 2018最新苹果公司开发者账号设置税务
  18. Perl之正则表达式基础(一)
  19. uniapp页面导出pdf
  20. 存储卡种类及其应用大盘点

热门文章

  1. 根据ID或者ID集合查找树形结构数据里面ID所对应的节点信息
  2. java打印 好看的图形_分享java打印简单图形的实现代码
  3. Linux 浏览器访问PHP显示源码
  4. 自己做的一个c#超大浮点数bigFloat
  5. vue项目引入icon图标
  6. MySQL数据类型之数值型
  7. 地址解析 收货地址智能解析 已上传到Gitee上
  8. 网络直播为何如此受年轻人喜爱?互联网时代对发展有什么影响!
  9. 这些Word小技巧,你知道吗?
  10. Java 安全-JNDI注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