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个人电脑的未来之路

1981年,也就是IBM在纽约曼哈顿某饭店展示他们研制的小型电脑的那一年,我正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三年级。由于那时候的信息传播速度不像现在这样快,因此直到次年,我才从一本《科学文摘》上看到这台机器的照片,知道了所谓的“个人电脑”是什么模样。在科大就读时,我的专业是无线电。当时似乎身旁的所有人都还是通过某种在纸带上打孔的方法来使用科大自己研制的计算机,我也不例外——由于上机的时间有限,打孔又经常出错,我的程序在大学时从来没有运行成功过。当时我想:人们使用计算机应该是因为它的思维更快速、操作更方便,可是现在反而更麻烦,比我自己算还慢,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这种性能日益强劲、影响日益广泛的机器不断创造着足以令最初的缔造者瞠目结舌的奇迹。即便是那些仍执着相信所谓“PC终结论”的人恐怕也无法否认,直到今天,仍然找不出任何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和全面到堪与PC相媲美的智能机器。

2001年——在PC诞生二十周年之际,从软件生产商到硬件制造商,从技术人员到普通用户,大家都在关注着PC的未来——对此,我认为随着PC相关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技术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晰,PC的功能将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向着纵深方向延伸,因此,在可以预计的未来,PC仍将继续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对“PC能够帮我们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1. PC的发展阶段

(1)前PC阶段

尽管大多数人坚持认为PC的历史是从1981年开始,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团体甚至个人进行过电脑微型化的有益尝试——这些前驱者包括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在内。1973年,复印机制造商施乐公司旗下的PARC实验室设计并制造出接近于PC的Alto样机。它配有CPU、显示器和键盘;1975年,美国MITS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Company)推出了名为“Altair”的样机,该机器采用Intel 8088CPU;一年以后,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 • 乔布斯与合作者一道,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苹果电脑”(Apple I)。次年,功能更为强大的AppleⅡ诞生,也正是这两台当初看上去相当简陋的机器,为后来苹果机在微型电脑市场收获累累硕果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前PC阶段的诸多先行者尽管努力方向各异,奋斗结果不同,但有一个清楚的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在尝试使用于商业运算的电脑更加个人化。他们的努力也确实结出了硕果。在IBM推出PC之前,已经有人成功地证明了在运算功能不变甚至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计算机的体积完全可以由大型向小型再向微型不断演变。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作前PC阶段。

(2)PC主流化阶段

IBM最终开启了PC的奇迹之门。1981年8月12日,“蓝色巨人”向世人展示了PC5150。这台机器使用了英特尔Intel 8088 CPU,配备了64KB内存以及5.25英寸软驱,微软公司为这种“神奇机器”开发了字符界面的MS-DOS操作系统。次年,随着IBM掀起的PC风暴横扫北美市场,随着PC5150被著名的《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封面人物”,一家名为康柏(Compaq)的公司悄然成立——PC的起步阶段就这样开始了。正像我先前提到的,IBM未必能够算作PC的创造者,但PC5110在商业运作方面的空前成功确实把它推上了单机时代PC制造商的王者宝座。单就这一点而论,即便说IBM是“PC时代”的缔造者也毫不为过。这一阶段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PC的用途开始不仅限于商业运算,其应用者已经可以借助相应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甚至是简单娱乐。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这十几年才是PC真正的黄金时代,四个因素的结合为PC的腾飞阶段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

首先,IBM PC开放式的架构促成了更多的企业加入这场令人目眩神驰的角逐——我在美国留学时,耳熟能详的三家计算机公司是IBM、DEC和王安。其实,PC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程度,的确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起步阶段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改变PC的历史。IBM因为开放而幸存下来,它当时的对手苹果电脑则因为拒绝开放而错失良机,以至于到今天仍要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DEC已在1998年被康柏收购,王安则已经破产。王安电脑可算是当时最有名的办公用电脑:它有自己的硬件技术、操作系统、甚至可以实现简单的局域网连接——唯一的弱点在于它是不开放的、不通用的。比尔 • 盖茨曾说过:“如果王安电脑注意到了开放性与通用性的意义,PC发展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微软也不会是今天的微软。”

其次,摩尔定律成为信息时代的“摩西诫言”,以英特尔公司为龙头,CPU、图形卡、主板芯片组及存储介质等计算机配件的生产商们不断加快着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主要部件的迅速升级意味着整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也意味着PC用户阵营的不断增容。1988年,我下狠心花了3780美元买了我的第一台PC——安装了OS/2操作系统的一台IBM PS2 电脑。现在,一台主流配置的PC的价格不过是1000多美元。

最后,PC的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软件由字符界面向图形界面、由DOS时代向Windows时代的跃进同样对PC市场奇迹般的增长速度厥功至伟——更多的用户开始接受并逐渐习惯了应用于PC平台之上的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工作便利和娱乐体验。应该承认,PC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些“天纵之才”的推波助澜,例如比尔 • 盖茨。我在微软每年都会有多次与他直接共事的机会。坦率地讲,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对技术趋势的洞察和把握、对产品的理解、对市场的运作等各种综合素质比他更出色的人,他总是能最快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虚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他的决定会唤起下属最大的热情来工作。他的存在证明微软的成功不是侥幸,PC的成功也绝非偶然。

(3)网络化PC阶段

迅猛发展的Internet同样与PC之间形成了某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万维网(World Wide Web)和浏览器的发明传承了一个时代,同时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正是瞬息千里的计算技术孵化了现在炙手可热的Internet,也正是PC使网络蔓延到千家万户。反过来,互联网技术也使PC的用途由先前的运算工具、办公助手、娱乐中心延伸到了通信平台这一原本陌生的领域。到今天,可能已经不会再有人会怀疑网络和PC逐渐融而为一的趋势了。

书名:变革中的思索

作者:张亚勤著

ISBN :978-7-121-09741-6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出版

定价:29.00元

开本:16开

页码:264页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亚勤博士近年来在IT研发、产业趋向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与思考,展现了他对创新的理解及对时下中国乃至全球IT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独到分析。不仅如此,作者还不吝与读者分享他在人生路上的点滴感悟,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跃然于字里行间。相信每位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匪浅。

作者介绍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拥有3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跨国公司在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也是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的研发基地。

张亚勤博士是通信和软件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于1999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在2000~2004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4年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 Windows Mobile以及Windows CE平台。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Fellow of IEEE)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他拥有60项美国专利,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张亚勤博士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参与过多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是全球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他是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的成员(Committee of 100),积极推动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推荐语

张亚勤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他的成就对大家无疑也是一种巨大鼓舞。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

由张亚勤博士带领的微软中国研发团队所做的工作是令人惊奇的。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和亚勤相处一个星期,就会感到他非常特殊,他是世界的财富。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皮克·霍兹

更多精彩活动:博文视点OpenParty  博文视点大讲堂

想即时获取更多图书及活动资讯,赶快加入博文视点读者俱乐部 吧!

更多精彩文章:
《变革中的思索》连载二:依旧有效的四律
《变革中的思索》连载一:21世纪的新“四化”

《变革中的思索》连载三:展望个人电脑的未来之路相关推荐

  1. 《变革中的思索》连载九:放飞的爱——母亲和我

    放飞的爱--母亲和我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的培育下逐步磨炼和慢慢形成的.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把学习当做一 ...

  2. 源于十年来的点滴积累——《变革中的思索》印行出版

    源于归国十年来的点滴积累, 集结成书的<变革中的思索>,日前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刊印出版. 这本书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解码创新.中国智造.管理心得.我和微软.心灵记忆--前三章偏重技术,更多理 ...

  3. 文摘: 《变革中的思索》:重读《孙子兵法》

    我个人的感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复着从迷茫到寻找目标,从有了目标到实现目标,从实现了目标再到迷茫. 但迷茫的时候,多读读别人的书,好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新的目标,新的理解. 下文 ...

  4. 变革中的思索之重读《孙子兵法》

    重读<孙子兵法> 任何企业在经历了靠单一产品或一位领导人取得 成功的阶段后,都要超越这个阶段,才能不断发展.因此,一个成功的领导人需要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把握组织机构的方向和规模,建 ...

  5. 系统管理员在企业中的职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连载(三)

    系统管理员的发展方向 早几年前,我有幸担任过一段时间的Linux系统管理/运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许多学员(包括有工作经验的学员)对为什么学习Linux感到很迷惘,更别谈什么职业规划了.我在工作和学习中 ...

  6.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三)

    德国--徕卡与35mm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三) 作者:木木 由于前面两篇写的都是佳能的"前传",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交待较少,为了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当时德国 ...

  7. 【平行驾驶】王飞跃 | 人工智能与智能汽车:在CPSS中驶向第三轴心时代

    来源:车百智库 [导读]1月10-12日,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飞跃教授受邀出席并作精彩报告,讲述了平行驾驶理论及其当前的矿山无人化应用.王 ...

  8. 深度学习在目标视觉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作者:张慧,王坤峰,王飞跃 来源:王飞跃科学网博客 摘要:目标视觉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视频监控.自主驾驶.人机交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研究中 ...

  9. [王晓刚]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转发)

    [王晓刚]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转发) (2015-06-04 08:27:56) 转载▼     深度学习是近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它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 ...

  10. 【华为云技术分享】解析数据治理在过程可信变革中的运作流程

    摘要:本文针对"数据牵引改进,工具固化规范"这一思路在业务团队落地过程中的动作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并明确了支撑整个流程的关键角色定义和组织运作形式. 目的 为实现云服务开发的过程可信 ...

最新文章

  1. 后羿采集器怎么导出数据_推荐爬虫神器后羿采集器,小白也能一键采集数据
  2. 将数据文件附加到数据库
  3. 云信私有化方案中如何搭建高可用的日志和监控平台?
  4. maven生成javadoc【原创】
  5. python加密敏感信息_仅需10行代码,使用python加密用户敏感数据
  6. linux 安装dubbo+zookeeper
  7. 基于强化学习和析取图模型的统一调度框架
  8. POST 和 GET的 区别
  9. 【python】80行代码实现压缩包密码破解软件,支持zip和rar
  10. 服务器如何推送消息到app,App中如何实现消息推送?
  11. 整型常量与实型常量、符号常量和字符常量的区别
  12. 拼写检查工具是android,Android基础知识之拼写检查框架
  13. MySQL中explain用法含义说明
  14. jquery省份城市联动选择下拉框
  15. USB通信协议与供电协议全解
  16. Brain:临床前和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睡眠和纵向认知表现
  17. 如何将二维码巧妙放进海报里?
  18. 财务人员的6大数据分析方法
  19. Android(Java)加载SO文件
  20. seata-tcc简单使用

热门文章

  1. 1万小时后,我从外包走进了字节跳动,现在出了一本书,文末送书!
  2. python中np是什么意思_python中np的作用是什么
  3. 1.In-Sight浏览器电子表格的简单使用
  4. 算法创作|栈的应用——括号匹配问题解决方法
  5. redis.exceptions.ResponseError: Command # 2 (HDEL select_6 1) of pipeline caused error: WRONGTYPE Op
  6. 团队如何提高执行力,总结以下几点:
  7. Freemarker使用xml生成word模板
  8. 解决电脑蓝牙耳机默认音量过大的问题
  9. 领导力21法则自测题
  10. oracle删sequen,Oracle中如何创建使用SEQU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