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1】

最近发现几个监控用的脚本在连接监控数据库的时候偶尔会连不上,报错:
 Couldn't connect to host:3306/tcp: IO::Socket::INET: connect: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查看了一下发现系统中存在大量处于TIME_WAIT状态的tcp端口
$netstat -n | awk '/^tcp/ {++S[$NF]} END {for(a in S) print a, S[a]}'
TIME_WAIT 50013
ESTABLISHED 27
SYN_RECV 1
由于要监控的主机太多,监控的agent可能在短时间内创建大量连接到监控数据库(MySQL)并释放造成的。在网上查阅了一些tcp参数的相关资料,最后通过修改了几个系统内核的tcp参数缓解了该问题:
#vi /etc/sysctl.conf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sysctl -p
其中: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修改完成并生效后,系统中处于TIME_WAIT状态的tcp端口数量迅速下降到100左右:
$netstat -n | awk '/^tcp/ {++S[$NF]} END {for(a in S) print a, S[a]}'
TIME_WAIT 82
ESTABLISHED 36
简单记录于此,备忘。

【案例分析2】

网上的帖子,大多都写开启net.ipv4.tcp_tw_recycle这个开关,可以快速回收处于TIME_WAIT状态的socket(针对Server端而言)。

而实际上,这个开关,需要net.ipv4.tcp_timestamps(默认开启的)这个开关开启才有效果。
更不为提到却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当tcp_tw_recycle开启时(tcp_timestamps同时开启,快速回收socket的效果达到),对于位于NAT设备后面的Client来说,是一场灾难——会导到NAT设备后面的Client连接Server不稳定(有的Client能连接server,有的Client不能连接server)。也就是说,tcp_tw_recycle这个功能,是为“内部网络”(网络环境自己可控——不存在NAT的情况)设计的,对于公网,不宜使用。

通常,“回收”TIME_WAIT状态的socket是因为“无法主动连接远端”,因为无可用的端口,而不应该是要回收内存(没有必要)。即,需求是“Client”的需求,Server会有“端口不够用”的问题吗?除非是前端机,需要大量的连接后端服务——即充当着Client的角色。
正确的解决这个总是办法应该是: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9000 6553 #默认值范围较小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10000 #默认值较小,还可适当调小
net.ipv4.tcp_tw_reuse = 1 #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 #

【案例分析3】

检查net.ipv4.tcp_tw当前值,将当前的值更改为1分钟:
[root@aaa1 ~]# sysctl -a|grep net.ipv4.tcp_tw
net.ipv4.tcp_tw_reuse = 0
net.ipv4.tcp_tw_recycle = 0
[root@aaa1 ~]#
vi /etc/sysctl增加或修改net.ipv4.tcp_tw值: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使内核参数生效:
[root@aaa1 ~]# sysctl -p[root@aaa1 ~]# sysctl -a|grep net.ipv4.tcp_tw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设置这两个参数: reuse是表示是否允许重新应用处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用于新的TCP连接; recyse是加速TIME-WAIT sockets回收用netstat再观察正常
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重复利用time_wait的值,我们可以设置时检查一下time和wait的值#sysctl -a | grep time | grep wait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 = 12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_wait = 6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fin_wait = 120这样的现象实际是正常的,有时和访问量大有关,设置这两个参数: reuse是表示是否允许重新应用处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用于新的TCP连接; recyse是加速TIME-WAIT sockets回收。net.ipv4.tcp_syncookies=1 打开TIME-WAIT套接字重用功能,对于存在大量连接的Web服务器非常有效。
net.ipv4.tcp_tw_recyle=1
net.ipv4.tcp_tw_reuse=1 减少处于FIN-WAIT-2连接状态的时间,使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连接。
net.ipv4.tcp_fin_timeout=30 减少TCP KeepAlive连接侦测的时间,使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连接。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1800 增加TCP SYN队列长度,使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并发连接。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8192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表示如果套接字由本端要求关闭,这个参数决定了它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1200
#表示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改为20分钟。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缺省情况下很小:32768到61000,改为1024到65000。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5000
#表示系统同时保持TIME_WAIT套接字的最大数量,如果超过这个数字,
#TIME_WAIT套接字将立刻被清除并打印警告信息。默认为180000,改为5000。
#对于Apache、Nginx等服务器,上几行的参数可以很好地减少TIME_WAIT套接字数量,
#但是对于Squid,效果却不大。此项参数可以控制TIME_WAIT套接字的最大数量,避免Squid服务器被大量的TIME_WAIT套接字拖死

【案例分析4】

tcp_tw_recycle参数引发的故障 - http://blog.csdn.net/wireless_tech/article/details/6405755

【案例分析5】

tcp_tw_reuse、tcp_tw_recycle 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 - LittlePeng - https://www.cnblogs.com/lulu/p/4149312.html

不要启用 net.ipv4.tcp_tw_recycle

linux 内核文档中,对net.ipv4.tcp_tw_recycle的描述并不是很明确。

tcp_tw_recycle (Boolean; default: disabled; since Linux 2.4)[译者注:来自linux man tcp的描述]
Enable fast recycling of TIME-WAIT sockets. Enabling this option is not recommended since this causes
problems when working with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启用TIME-WAIT状态sockets的快速回收,这个选项不推荐启用。在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下,会导致大量的TCP连接建立错误。

与其功能相似的参数net.ipv4.tcp_tw_reuse,手册里稍微有点描述,如下:

tcp_tw_reuse (Boolean; default: disabled; since Linux 2.4.19/2.6)
Allow to reuse TIME-WAIT sockets for new connections when it is safe from protocol viewpoint. It
should not be changed without advice/request of technical experts.
//从协议设计上来看,对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s重用到新的TCP连接上来说,是安全的。(用于客户端时的配置)

这里的注释说明非常的少,我们发现,网上很多linux参数调整指南都建议把这些参数net.ipv4.tcp_tw_recycle 设置1「启用」,用于快速减少在TIME-WAIT状态TCP连接数。

但是,在TCP(7)手册中,参数net.ipv4.tcp_tw_recycle 非常蛋疼,尤其是在普通用户家中,有多台设备,或者网吧、公司等多台设备,共用同一个NAT设备环境下,TW回收选项是很有问题的面向公共服务器作为它不会把手连接两台不同的计算机上,这问题很难发现,无从下手。

Enable fast recycling of TIME-WAIT sockets. Enabling this option is not recommended since this causes problems when working with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启用TIME-WAIT状态sockets的快速回收,这个选项不推荐启用。在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下,会导致大量的TCP连接建立错误。如果没有技术大神的指点的话,千万不要去改动他。

下文将给予更详细的解释,希望可以纠正互联网上错误的观点,尤其是转载比较多的内容,搜索时,往往排在前面,使用者往往接触到的都是不严谨的或者是错误的知识点。

正如此文,在 net.ipv4.tcp_tw_recycle 控制参数中,尽管很多地方写的是ipv4,但对ipv6同样实用。此外,我们这里聊的是Linux TCP协议栈,在linux上可能会受到Netfilter影响,稍微有差异。

关于TCP连接的TIME-WAIT状态,它是为何而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TCP TIME-WAIT状态?如下图

这图中的流程不是很好理解,再看一张流程更清晰的图

TCP状态流程图

当TCP连接关闭之前,首先发起关闭的一方会进入TIME-WAIT状态,另一方可以快速回收连接。
可以用ss -tan来查看TCP 连接的当前状态

TIME-WAIT状态的作用

对于TIME-WAIT状态来说,有两个作用

一、人尽皆知的是,防止上一个TCP连接的延迟的数据包(发起关闭,但关闭没完成),被接收后,影响到新的TCP连接。(唯一连接确认方式为四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包的序列号也有一定作用,会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但无法完全避免。尤其是较大接收windows size的快速(回收)连接。RFC1137解释了当TIME-WAIT状态不足时将会发生什么。如果TIME-WAIT状态连接没有被快速回收,会避免什么问题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缩短TIME-WAIT的时间后,延迟的TCP 包会被新建立的TCP连接接收。

二、另外一个作用是,当最后一个ACK丢失时,远程连接进入LAST-ACK状态,它可以确保远程已经关闭当前TCP连接。如果没有TIME-WAIT状态,当远程仍认为这个连接是有效的,则会继续与其通讯,导致这个连接会被重新打开。当远程收到一个SYN 时,会回复一个RST包,因为这SEQ不对,那么新的连接将无法建立成功,报错终止。

如果远程因为最后一个ACK包丢失,导致停留在LAST-ACK状态,将影响新建立具有相同四元组的TCP连接。

RFC 793中强调TIME-WAIT状态必须是两倍的MSL时间(max segment lifetime),在linux上,这个限制时间无法调整,写死为1分钟了,定义在include/net/tcp.h

曾有人提议将TCP TIME-WAIT时间改为一个可以自定义配置的参数,但被拒绝了,其实,这对TCP规范,对TIME-WAIT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来看下,为什么这个状态能影响到一个处理大量连接的服务器,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

  • 新老连接(相同四元组)在TCP连接表中的slot复用避免

  • 内核中,socket结构体的内存占用

  • 额外的CPU开销

而ss -tan state time-wait|wc -l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这些问题。

Connection table slot连接表槽

处于TIME-WAIT状态的TCP连接,在链接表槽中存活1分钟,意味着另一个相同四元组(源地址,源端口,目标地址,目标端口)的连接不能出现,也就是说新的TCP(相同四元组)连接无法建立。

对于web服务器来说,目标地址、目标端口都是固定值。如果web服务器是在L7层的负载均衡后面,那么源地址更是固定值。在LINUX上,作为客户端时,客户端端口默认可分配的数量是3W个(可以在参数net.ipv4.up_local_port_range上调整)。

这意味着,在web服务器跟负载均衡服务器之间,每分钟只有3W个端口是处于established状态,也就大约500连接每秒。

如果TIME-WAIT状态的socket出现在客户端,那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发现。调用connect()函数会返回EADDRNOTAVAIL,程序也会记录相关的错误到日志。

如果TIME-WATI状态的socket出现在服务端,问题会非常复杂,因为这里并没有日志记录,也没有计数器参考。不过,可以列出服务器上当前所有四元组连接的数量来确认

解决办法是,增加四元组的范围,这有很多方法去实现。(以下建议的顺序,实施难度从小到大排列)

  • 修改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参数,增加客户端端口可用范围。

  • 增加服务端端口,多监听一些端口,比如81、82、83这些,web服务器前有负载均衡,对用户友好。

  • 增加客户端IP,尤其是作为负载均衡服务器时,使用更多IP去跟后端的web服务器通讯。

  • 增加服务端IP。

当然了,最后的办法是调整net.ipv4.tcp_tw_reuse和net.ipv4.tcp_tw_recycle。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这么做,稍后再讲。

内存

保持大量的连接时,当多为每一连接多保留1分钟,就会多消耗一些服务器的内存。举个栗子,如果服务器每秒处理了1W个新的TCP连接,那么服务器将会存货1W/s*60s = 60W个TIME-WAIT状态的TCP连接,那这将会占用多大的内存么?别担心,少年,没那么多。

首先,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一个TIME-WAIT状态的socket不会消耗任何内存:socket已经关了。在内核中,TIME-WAIT状态的socket,对于三种不同的作用,有三个不同的结构。

一、“TCP established hash table”的连接存储哈希表(包括其他非established状态的连接),当有新的数据包发来时,是用来定位查找存活状态的连接的。
该哈希表的bucket都包括在TIME-WAIT连接列表以及正在活跃的连接列表中(netstat -antp命令的结果中,没PID的TIME_WAIT状态连接,跟有PID的活跃连接两种)。

该哈希表的大小,取决于操作系统内存大小。在系统引导时,会打印出来,dmesg日志中可以看到。

这个数值,有可能被kernel启动参数thash_entries(设置TCP连接哈希表的最大数目)的改动而将其覆盖。

在TIME-WAIT状态连接列表中,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tcp_timewait_sock结构体,其他状态的连接都是tcp_sock结构体。

二、有一组叫做“death row”的连接列表,是用来终止TIME-WAIT状态的连接的,这会在他们过期之前,开始申请。它占用的内存空间,跟在连接哈希表中的一样。这个结构体hlist_node tw_death_node是inet_timewait_sock的一个成员,如上代码的倒数第二行。

三、有个绑定端口的哈希表,存储绑定端口跟其他参数,用来确保当前端口没有被使用的,比如在listen监听时的指定端口,或者连接其他socket时,系统动态分配的端口。该哈希表的大小跟连接哈希表大小一样。

每个元素都是inet_bind_socket结构体。每个绑定的端口都会有一个元素。对于web服务器来说,它绑定的是80端口,其TIME-WAIT连接都是共享同一个entry的。另外,连接到远程服务器的本地连接,他们的端口都是随机分配的,并不共享其entry。

所以,我们只关心结构体tcp_timewait_sock跟结构体inet_bind_socket所占用的空间大小。每一个连到远程,或远程连到本地的一个TIME-WAIT状态的连接,都有一个tcp_timewait_sock结构体。还有个结构体inet_bind_socket,只会在连到远程的连接会存在,远程连过来的连接没这个结构体。

tcp_timewait_sock结构体的大小只有168 bytes,inet_bind_socket结构体为48bytes:

所以,当服务器上有4W个连进来的连接进入TIME-WAIT状态时,才用了10MB不到的内存。如果服务器上有4W个连接到远程的连接进入TIME-WAIT状态时,才用了2.5MB的内存。再来看下slabtop的结果,这里测试数据是5W个TIME-WAIT状态的连接结果,其中4.5W是连接到远程的连接:

命令执行结果原样输出,一个字符都没动。TIME-WAIT状态的连接占用内存非常的小。如果你的服务器上要处理每秒成千上万的新建TCP连接,你可能需要多一点的内存才能 正确无误的跟客户端做数据通信。但TIME-WAIT状态连接的内存占用,简直可以无视。

CPU

在CPU这边,查找一个空闲端口的操作,还是蛮珍贵的。这由inet_csk_get_port() 函数,加锁,遍历整个空闲端口列表实现。这个哈希表里条目数量大通常不是问题,如果服务器上存在大量连接到远程TIME-WAIT状态的连接(比如FPM连redis、memcache之类),都会同享相同的profile,这个特性会非常快的按照顺序找到一个新的空闲端口。

其他解决办法

如果你读了上面的章节后,仍对TIME-WAIT状态的连接存有疑问,那么接着看吧:

  • 禁用socket延迟关闭「译者注1:以ubuntu 12.04为例,linger结构体定义在:/usr/src/linux-headers-3.2.0-23/include/linux/socket.h」

  • 禁用net.ipv4.tcp_tw_reuse

  • 禁用net.ipv4.tcp_tw_recycle

当close被调用时,SOCKET需要延迟关闭(lingering),在内核buffers中的残留数据将会发送到远程地址,同时,socket会切换到TIME-WAIT状态。如果禁用此选项,则调用close之后,底层也会关闭,不会将Buffers中残留数据未发送的数据继续发送。

不过呢,应用程序可以选择禁用socket lingering延迟关闭行为。关于socket lingering 延迟关闭,下面两个行为简单描述一下:
第一种情况,close函数后,并不会直接终止该四元组连接序号,而是在buffers任何残留数据都会被丢弃。该TCP连接将会收到一个RST的关闭信号,之后,服务端将立刻销毁该(四元组)连接。 在这种做法中,不会再有TIME-WAIT状态的SOCKET出现。第二种情况,如果当调用close函数后,socket发送buffer中仍然有残留数据,此进程将会休眠,直到所有数据都发送完成并确认,或者所配置的linger计时器过期了。非阻塞socket可以设置不休眠。如上,这些过程都都在底层发生,这个机制确保残留数据在配置的超时时间内都发送出去。 如果数据正常发送出去,close包也正常发送,那么将会转换为TIME-WAIT状态。其他异常情况下,客户端将会收到RST的连接关闭信号,同时,服务端残留数据会被丢弃。

这里的两种情况,禁用socket linger延迟关闭不是万金油。但在HAproxy,Nginx(反代)场景中,在TCP协议上层的应用上(比如HTTP),比较合适。同样,也有很多无可厚非的理由不能禁用它。

net.ipv4.tcp_tw_reuse

TIME-WAIT状态是为了防止不相关的延迟请求包被接受。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很有可能出现,新建立的TCP连接请求包,被老连接(同样的四元组,暂时还是TIME-WAIT状态,回收中)的连接误处理。RFC 1323 实现了TCP拓展规范,以保证网络繁忙状态下的高可用。除此之外,另外,它定义了一个新的TCP选项–两个四字节的timestamp fields时间戳字段,第一个是TCP发送方的当前时钟时间戳,而第二个是从远程主机接收到的最新时间戳。

启用net.ipv4.tcp_tw_reuse后,如果新的时间戳,比以前存储的时间戳更大,那么linux将会从TIME-WAIT状态的存活连接中,选取一个,重新分配给新的连接出去的TCP连接。

连出的TIME-WAIT状态连接,仅仅1秒后就可以被重用了。

如何确通讯安全性?

TIME-WAIT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新的连接(不相关的)接收到重复的数据包。由于使用了时间戳,重复的数据包会因为timestamp过期而丢弃。
第二个作用是确保远程端(远程的不一定是服务端,有可能,对于服务器来说,远程的是客户端,我这里就用远程端来代替)是不是在LAST-ACK状态。因为有可能丢ACK包丢。远程端会重发FIN包,直到

  • 放弃(连接断开)

  • 等到ACK包

  • 收到RST包

如果 FIN包接及时收到,本地端依然是TIME-WAIT状态,同时,ACK包也会发送出去。

一旦新的连接替换了TIME-WAIT的entry,新连接的SYN包会被忽略掉(这得感谢timestramps),也不会应答RST包,但会重传FIN包。 FIN包将会收到一个RST包的应答(因为本地连接是SYN-SENT状态),这会让远程端跳过LAST-ACK状态。 最初的SYN包将会在1秒后重新发送,然后完成连接的建立。看起来没有啥错误发生,只是延迟了一下。


另外,当连接被重用时,TWrecycled计数器会增加的。「译者注:见/proc/net/netstat 中TWrecycled的值」

net.ipv4.tcp_tw_recycle

这种机制也依赖时间戳选项,这也会影响到所有连接进来和连接出去的连接。「译者注:linux上tcp_timestamps默认开启」
TIME-WAIT状态计划更早的过期:它将会在超时重发(RTO)间隔后移除(底层会根据当前连接的延迟状况根据RTT来计算RTO值,上篇《PHP-FPM中backlog参数变更的一些思考》也有提到过,比较复杂的算法)。可以执行ss指令,获取当前存活的TCP连接状态,查看这些数据。「译者注:linux指令ss的结果中rto,rtt值单位均为ms」

Linux将会放弃所有来自远程端的timestramp时间戳小于上次记录的时间戳(也是远程端发来的)的任何数据包。除非TIME-WAIT状态已经过期。

当远程端主机HOST处于NAT网络中时,时间戳在一分钟之内(MSL时间间隔)将禁止了NAT网络后面,除了这台主机以外的其他任何主机连接,因为他们都有各自CPU CLOCK,各自的时间戳。这会导致很多疑难杂症,很难去排查,建议你禁用这个选项。另外,对方上TCP的LAST-ACK状态是体现本机net.ipv4.tcp_tw_recycle的最好数据。

总结

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是增加更多的四元组数目,比如,服务器可用端口,或服务器IP,让服务器能容纳足够多的TIME-WAIT状态连接。在我们常见的互联网架构中(NGINX反代跟NGINX,NGINX跟FPM,FPM跟redis、mysql、memcache等),减少TIME-WAIT状态的TCP连接,最有效的是使用长连接,不要用短连接,尤其是负载均衡跟web服务器之间。尤其是链家事件中的PHP连不上redis。

在服务端,不要启用net.ipv4.tcp_tw_recycle,除非你能确保你的服务器网络环境不是NAT。在服务端上启用net.ipv4.tw_reuse对于连接进来的TCP连接来说,并没有任何卵用。

在客户端(尤其是服务器上,某服务以客户端形式运行时,比如上面提到的nginx反代,连接着redis、mysql的FPM等等)上启用net.ipv4.tcp_tw_reuse,还算稍微安全的解决TIME-WAIT的方案。再开启net.ipv4.tcp_tw_recycle的话,对客户端(或以客户端形式)的回收,也没有什么卵用,反而会发生很多诡异的事情(尤其是FPM这种服务器上,相对nginx是服务端,相对redis是客户端)。

这个就矛盾了。该不该设置呢?

我认为这样:

1. 如果是服务企业客户,或者是一个企业互联网就用,那就设置为0,企业客户投诉和抱怨影响是非常大的,只能其它方面来优化。

2. 如果是一个互联网普通用户使用的网站,设置为1,那也影响不大。

linux 网络优化 net.ipv4.tcp_tw_recycle 简介相关推荐

  1. linux内net.ipv4.tcp_tw_recycle参数一定不要启用

    linux内net.ipv4.tcp_tw_recycle参数一定不要启用 net.ipv4.tcp_tw_recycle = 0 本文为转载译者achejq博客的原文,目的是为了加深自己知识点的记忆 ...

  2. 网络优化之net.ipv4.tcp_tw_recycle参数

    本文为翻译英文BLOG<Coping with the TCP TIME-WAIT state on busy Linux servers>,(http://vincent.bernat. ...

  3. 网络优化之net.ipv4.tcp_tw_recycle和tcp_tw_reuse参数

    linux TIME_WAIT 相关参数: net.ipv4.tcp_tw_reuse = 0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 ...

  4. 不要在linux上启用net.ipv4.tcp_tw_recycle参数

    本文为翻译英文BLOG<Coping with the TCP TIME-WAIT state on busy Linux servers>,但并非完整的翻译,译者CFC4N对原文理解后, ...

  5. Linux 内核编译配置选项简介(转)

    Linux 内核编译配置选项简介 作者:金步国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是一位自由软件爱好者,所以本文虽然不是软件,但是本着 GPL 的精神发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转载.复制和再分发,但必须保留作者署名 ...

  6. linux内核网络参数tcp_tw_recycle 和 tcp_tw_reuse 你搞清楚了吗?

    Docker 技术鼻祖系列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0278923/article/details/102663535 今天在生产环境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网络现象,通过 ...

  7. net.ipv4.tcp_tw_recycle

    [+] 本文为翻译英文BLOG< Coping with the TCP TIME-WAIT state on busy Linux servers >,但并非完整的翻译,译者CFC4N对 ...

  8. Linux 内核编译配置选项简介

    Linux 内核编译配置选项简介 作者:金步国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是一位自由软件爱好者,所以本文虽然不是软件,但是本着 GPL 的精神发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转载.复制和再分发,但必须保留作者署名 ...

  9. Win:Win系统下安装Linux的Ubuntu系统的简介、安装之详细攻略

    Win:Win系统下安装Linux的Ubuntu系统的简介.安装之详细攻略 目录 安装图文教程 1.Ubuntu镜像下载 2.设置空间 3.下载并安装Ultraiso软碟通工具 4.及时备份 5.BI ...

最新文章

  1. 【Linux】多线程中使用fork()
  2. 对HA的简单认识以及HA集群删除
  3. 这几天在搞UNITY3D,感觉回到了AS2
  4. 【pmcaff】一个PM的十年分享:如果的事
  5. Android项目实战(十三):浅谈EventBus
  6. Kotlin实战指南八:高阶函数
  7. Hibernate事实:集成测试策略
  8. Java定时器Timer学习之一
  9. 算法导论 10.1-6
  10. oracle 多表视图更新
  11. 数据帮助类(DataHelper)
  12. java反射机制(4)动态代理初探
  13. Solaris系统环境变量声明方法
  14. 光电反射传感器 红外对管模块
  15. pycharm 全局搜索快捷键
  16. 设置Android app背景图片(Android studio)
  17. Observability——Wavefront
  18. Git 配置别名 —— 让命令变得更简单
  19. 谭的c语言,c语言 谭
  20. 网页访问的服务器和端口怎么查,怎么查看网页访问端口号

热门文章

  1. 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2. tp6生成带图二维码(大解析)
  3. android_使用adb安装app包的详细步骤和可能遇到的问题(apk文件)
  4. 在线 PHP运行工具 数据库可控
  5. 多目标跟踪算法,零基础极速入门(一)
  6. springboot+vue练手级项目,真实的在线博客系统
  7. Fiddler模拟发送POST请求
  8. 基于C语言的词法分析器构建
  9. 继电器写法c语言单片机,单片机驱动继电器详解
  10. 关闭windows安全警报_win10中使用这三招,完全关闭微软杀毒软件Def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