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
适当的放下,才会轻松;适当的留下,才会心安。放下:放下所有的冷漠与遗憾,放下所有的纠结与不足,放下浮躁的得失之心,因为,任凭你患得患失,一切皆不増不减。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何必事事那么在乎,更不必处处那么计较。人这一辈子,不过百年,没必要过分苛求什么,奢望什么,做你想做的,爱你想爱的,努力过好每一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云卷云舒。苛求太多,烦恼就多,奢望太多,痛苦更甚。
命运里所有的相逢一半是喜,一半是恼,要想活出这一场人生的纠缠,需要几分看远、看淡,心也从容,路也从容。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没有坎坷崎岖不叫命运,没有大风大浪不叫人生。人之所以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在生活面前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不能用小聪明,会辜负很多善意;第二,不能用小心眼,将会错过许多幸福;第三,不能用小固执,会让烦恼占了心窝。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好的人品,是每个人对生命的允诺。上帝从不奖励好孩子,因为高尚就是对高尚者最好的赏赐,邪恶则是给邪恶者最重的惩罚。
庄子云:“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禅宗讲:“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里只有靠悟,唯出格者得。但凡有任何有迹与可循,皆是歧路、邪路。
自混沌初开,天地正位,万物万事则是以阴阳为第一法则。于此顺之者达,逆之者阻;顺之者正,逆之者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之者所以智,逆之者所以愚。
而世人皆知阴阳,却无不在反阴阳之途,因此而成种种困顿与迷执,且不自知。从这里看,你才算抓住了基本面的问题。
什么叫反阴阳呢?譬如“取舍”二字,应对万事万物的根本便是取舍,因为取而得其正,因为舍而成其大。
所谓得其正,取舍是因资源的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中只有靠取舍,才能凸显出何为当取处,才能在当取处得到更多的份额。
这当取处,对于取舍的主体来说,不仅有着实际的现实价值,也意味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于是同时有了精神意义和价值,如中国画的留白而具备了一种外延性,这就叫附加值和溢价。
所谓正,便是正在这里。而资源是永恒有限的,哪怕再多、再大,唯有无限不落有限,无限则只是个趋向和方向而已。
所谓得其大,既然有所舍,便必然意味着有残缺和遗憾。既然有残缺和遗憾,便必然会生起动之机,而继续前行、践履与创造,以弥补缺憾。
这便是易之“生生”与佛之“无住”,同样是个趋向和方向,而天道正是趋向和方向式的,除此皆是相,皆为着相。是趋向而非实存,这是个大秘密。
它不可说有,只是趋向而已;不可言无,明明真真切切,为一切存有之根基与背景;而道的性质,正是如此。
既生生无住则通达,既通达自然就成其广大,通往无有涯际。故王阳明云:“望道未见,乃是真见。”
阴阳的相伴、相随、相生,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世人以为的静态共存,就像做人的极致是大开大合,而不是和稀泥、老好人。
或者说,这种静态共存是有漏的、不究竟的,无漏之究竟处是在这里。总结起来就是:静态必有缺憾,而只能取舍;动态恒是必然,而永在完成中。取驾驭的是空间,舍驾驭的则是时间。
阴阳之道在取舍,世人却都求的什么呢?两全。古人早就说“世事难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如何不是反阴阳呢?既反阴阳,便既不得其正,因而惶惶不满,四顾欲求,不得那种自足之境。也不得其大,而成困顿自缚,眼前的局面打不开,内在的动力也不足。
合之,正是世人的在患得患失中故步自封,而只能自甘堕落、消极颓废。人之种种迷失与生之种种困境,便由此而生。
举例来说,譬如当今在都市打拼的人,来自现实的压力,以及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其中的纠结挣扎,人们都以为是来自现实的不得出,与理想的不可得。
其实说到根本上,最重、最大的一方面,却就是心底深处那种两全的不自知的妄想,现实与理想的因素相比之反而是表面和次要的,可以回头想想是不是。这里不论所谓成功者与不够成功者,皆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形态有异。
而假如懂得两全是妄,取舍才是真,便就能心甘情愿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状况,去安排相应的合适取舍。
人只要不再妄想了,其实心里也就好受了,就算困苦,因为苦之实质就是还存在妄想,而心灵的弹性和承受力其实是足够强大的。
假如你只能取现实,于自心进行内在的安顿,在这里自造桃花源,便就是方向,现实则正是道场与修行,所谓大隐隐于市。
假如你能够取理想,便要明白有些东西是必要舍弃的,比如某些方便与享受,不要再在此处患得患失,这个亦是方向。强求两全,必有损失处,此是定律。
所以说,人要多考虑自己得了什么,人却往往都只看自己失了什么;知足常乐与不足常苦,分界岭就在这里。
随取舍不同,而方向不同,而各有方向,这就是取舍之道中真正的指引处。这就叫不妄,这即是得真。
古人所谓安贫乐道,安乐即是安乐于这里,这里有实打实的道理,而不只是架空而谈的修为境界。种种世事,以此重新观照之,必能得一更高维度的视野与胸襟。
愚人反阴阳,智者转阴阳。于取舍之道,明此阴阳之理,而主动运用之,不再为其所迷、所困,坦然接受,从容顺取,即是转阴阳,即是真智者。
再譬如“好坏”二字。藏密有个观点,叫业力是个好东西,因为“坏行为有一项好处,那就是能够被净化”,业力则就是好坏中的流转。这个观点,真是深明阴阳法则——对坏的净化就是好本身,而不是离开坏别有一个好,舍此绝不能立起一个好。一切阴阳,看透彻了其实都并不包含价值判断,都是中性的描述。
价值是人之所立,是人立于本位而建立自己的尊严,这是其根本,而不是用来作茧自缚的。
然后可以说,世事无非好与坏两种,好是必须以坏为基的,这就是其中的本质关系。注意是必须,而不是不得已下的可选项,而是从一开始、从源头处就是必选项,世人几乎全看错了。
从天道法则来说,就像天地万物所展现的那样,大是由小所组成的,高是由低累加出的,宽是由窄舒展开的,远是由近延伸来的,久是由暂绵延成的……就算是光明与黑暗这种看似非构成关系的阴阳,也还是没有绝对的明与暗,明比之更明却是暗,暗比之更暗却是明,到底还是这种关系。
你不能说只要大、高、宽、远、久、明,而不要小、低、窄、近、暂、暗,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这样想显然就是妄想。而世人无不抱有这样的妄想,故而还是反阴阳。
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是非、善恶、黑白等种种,只在乎局部,若从没有边界、所谓无限之整体看,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古圣皆告诉我们无善无恶,善恶只是相、而本体不在相上是一方面,就是从相本身也不成立亦是一方面。
同时,无善无恶又是由无尽善恶组成的,阴阳法则下其大无外所配是其小无内,这个其小无内即是“当下”,是人只在当下显现的无相灵觉。
故善恶又不能不有,只是需要是当下临事即时的反应判断,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此处之善恶为真,除此皆属妄想。这就是“为善去恶”、“致良知”等的依据所在。
从人事来说,即是坏是好延伸的链条、过路的桥,不通过属于坏的种种,便不足以通往好。这路与桥,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训之本质,教训又是“学”之本质,不如此便不能成其学。
有人会说通过读书和端正态度不是可以规避教训吗?那么追溯源头,我们所读之书的内容又是何来?正是先人一代代积累下的经验教训,多少试错和弯路的结果。
何况后人还常常不吸取教训;何况有些东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会刻骨铭心、真正内化于身心的,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
所以孔子只说“不贰过”,同一个错误不犯两次,一错再错才是问题,错本身则不是问题,而正是阅历和资本。
只说“无大过”,大小之间,即是由粗入精。于极精微处,这些所谓过,正是生机与变化的源头与起处,正是易所谓知几的“几”,因为动则生咎、动才生咎。
如此则步步都是过,亦步步都是学、步步都是长进;从本体看无不是过,从作用看则无不是学、无不是用;谓之脚跟点地,在行行复行行中化入生生不息。
大过与小过之间,即是自觉自知程度的差异,大过常是无知无觉的业力使然,小过则是充分自觉自知下的无住无碍。精微处的业力,正是动力、道力,天地造化本源之力。禅宗讲“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就是从这里讲。
粗重层次的业力,正是精微道力的外现,就像天地万物、世间众生亦皆是大道业力所化,皆属业力;精微道力又是大道的外现;悟道即是这样一层层回溯,而从来没有什么可与不可。总之,就是一句话:必须改过迁善,但不排斥拒绝过与恶。
愚人反阴阳,智者转阴阳。不再如愚夫凡夫那般遇到错处坏处,只知懊悔排斥,妄想只有对处好处,而知其必然,统统转为教训之学,在错而又错中好而又好,把一切错的坏的转成更对更好的跳板,即是转阴阳,即是真智者。
好人品是立足人间的金字招牌,是邀请世界认识自己的名片,是畅行世间不可或缺的一双好鞋。
金钱花一分少一分,好人品则越用越厚重;人气随时间变淡,好人品反而历久弥新。
相信以信立世、怀德前行的人们,任凭世界波诡云谲、千变万化,心中自有一番光风霁月,磊落坦荡地行走于世间,遇见善缘福报,化解危机,柳暗花明。
好的习惯通常会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必然会毁掉一个人,所以习惯真的很重要,请大家重视起来!
曾经看过一个《赶牛车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对父子住在山上,他们每天要赶牛车拉柴火下山,每次老父亲都坐在车前赶牛,年轻的儿子坐在车后。
由于山路崎岖,坐在车后的儿子担心老父亲的视力不好,所以每次在牛车到了该玩的时候,儿子都会提醒老父亲说:“爹,拐弯了。” 于是老父亲挥一挥鞭子,抽一下牛身,就拐弯了。终于有一天,老父亲不能再赶车下山了,于是,他嘱咐儿子自己下山。
儿子赶着牛车来到了第一个拐弯口,突然,牛不动了,儿子使尽了各种办法,牛就是不动。儿子仔细回想,终于知道了,于是,他对着牛大喊了一声:“爹,拐弯了。”牛,就动了。实际上,我们的习惯就是这样子形成的。
一生那么长,我们听过数不清的道理。不论是亲人前辈的心得教诲还是朋友的善意提醒,亦或是每天通过手机、杂志等各种媒介接收到的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听了这么多道理,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好一生,能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
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由大道理勾勒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踏踏实实的点滴积累起来的,这个点滴生活都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
我们常常期待着自己听到一个终极道理,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后就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变。
但听到之后不去行动,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真正面对的问题。道理一说就懂,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会因大道理而发生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健康,懂得多少健康的道理都没用,关键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清末风起云涌,随时代变化的还有层出不穷的学说,漫天飞舞的各式道理。生于变化的岁月中,梁启超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道理。面对这些道理、学说,梁启超并未照单全收。
《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能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道理。
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生活不是,人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这一刻与下一刻也千差万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靠他人指引生。
活的盲人,别人的道理用在自己的身上,并不见得会产生好的效果。知易行难”,听道理简单,按照道理执行却很难。
习惯是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歌德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出生的时候即投入行动”。
道理听了千万次,不如迈出一步,让道理变成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没有谁一开始就拥有超人的能力,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的点滴,在于平时养成的习惯。
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生命的基石。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在他出生前,梁家在此处已经生活了近二百五十年。
梁启超的高祖、曾祖一直以农耕为业。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不明白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道理,但直到梁启超的祖父这一代,才“始肆志于学”,真正将道理落到实处变成一种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梁启超谈读书时,不空谈读书有益,只劝人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道理与改变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如果道理没有真正被你用起来,当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变。
所以,听多了道理没有用,将道理内化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成功与平庸间的不同,并不在于懂得道理更多,而是拥有更好的习惯,能把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转化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
只听道理不能改变人生,脑子懂了的同时,身体还要懂,要动起来,将道理植入习惯中,只有这样才能将道理内化成行为,才能发挥道理的改变人生。
只听道理对人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将道理植入其中的好习惯却是人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升值,人整个一生都可享受它的利息。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做人做事要通达,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将通达的道理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你做不到,梁启超却做到了。多变”是后人评价梁启超最常用的一个词,确实,梁任公一生观点变化无数,道路变化无数,但这不正是将通达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将道理植入习惯中的一种表现吗?
真正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听过再多的人生哲理,不把它变成你的一种习惯行为,对你人生的改变也无济于事。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依然有这么多人戒不掉。能让你人生发生改变的从来不是写在纸上、听在耳里的大道理,改变的发生要靠自己的行动,改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当你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变越好呢?
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思考,在选择,而不是在执行某个选择时度过的。生命中没有任何地方是可以选择的,既然不能拥有一切,那就要有取舍;要想贪得无厌,恐怕最后只能是无所得。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若事事苛求尽善尽美,人生也就无乐可言了。在我们面临不幸和挫折的时候,不妨静观其变,思考一下,如果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如果生命是完美的,那么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一心一意只想着往上爬,结果却掉进了下坡路。一个懂得忍耐,懂得谦逊的人,在适当的时候,会活得长久。
人生在世的许多无奈,都是因为我们过度的想要彰显自己,本来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深浅,只是在一旁窥视,是我们的骄傲,最终让我们糟蹋了自己。
如果我们过去只是被动地接受命运,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主动地创造命运。对强者来说,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它只是成功的敲门砖。
依赖是对生命力的一种束缚,处处借助于别人的力量去追求成功,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波涛袭来,就会毁掉。
人活着,一切都是为了尽自己的能力,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良知,至于结果如何,只管问心无愧。如果你说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你的生活中就没有遗憾。有些人折磨你,不见得是好事,对他不要怨恨,更不能被他打倒。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些磨难,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成功。
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人生的航向,也决定了生活的品质。面临着这些突如其来的苦难,假如我们不能保持好的心态,就会渐渐钻进牛角尖,无法自拔,生命之花也会随之逐渐凋谢。
许多困境只存在心中,需要我们去打破这个牢笼。不管怎样,我们不能绝望,不能轻易埋没自己的理想。世上没有无望的境遇,只有无望的境遇。
假如困难是一座山,而你一直躺在山下哀号,那山就高不起来,因为你只能仰望。不必惊慌,攀登山峰吧,沿途还有流泉飞瀑,虫鸣鸟鸣,还有翠树红花,紫岚白云,纵然山路险峻,前途未卜,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你们无法改变环境,但你们可以改变自己;你们无法改变事实,但你们可以改变态度;你们无法改变过去,但你们可以改变现在;你们无法控制他人,但你们可以控制自己;你们无法预测明天,但你们可以把握今天;你们无法样样顺利,但你们可以事事尽心;你们无法控制天气,但你们可以改变心情;你们无法选择外表,但你们可以展示笑容;你们无法延长生命,但你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保持心中的“希望的种子”,请相信,我们心中永远有希望,任何困难都不会成为阻碍。只要抱着希望,生活就会自然地热情开放。人的心越大,痛苦就越少。生活的痛苦,一半来自外界,一半来自自己。
很多人不是被外界的厄运给压垮了,而是被自己的内心所摧毁。人生在世的灾难并不多,可可计较的人却满地都是。幸福的人,并非看不到困难,而是不往心里去。
人生在世,挫折、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想让它影响你的心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心放轻,忽略它。痛苦有时能使人倒下,有时却让人依然如故,谈笑风生。
不同之处在于,你是否有宽广的胸怀来承受痛苦。假如你能用自己宽广的心湖来溶化那小小的苦涩,那么苦就不再苦了。
心灵的宁静不在于你身在何方,是否能享受人生的乐趣,或者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的人。如果你能摒弃杂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那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只有放平心态,解开绳索,你才能破浪远航,扬帆远航。凡事,总有不好的一面,总有值得庆幸的一面,如果你能直视好的一面,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可以坦然面对。
在彼此怒气冲冲的时候,我们的感情正被对方拉着滑向失控的深渊。情绪化的控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仇恨的情感。这足以让我们陷入泥潭,毁掉我们一生。
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心浮于世,空虚无聊,静谧难得,需要寻找心灵的归属。
此时,你可以去健身、去旅行、去会友、去购物、去加班、去公益、去大餐、去电影、去刷屏...,反正就是去做让你充实、快乐的事情。而我会选择阅读,通过阅读来寻找心灵的归属。
我把我的书房叫“静我斋”,寓意读书让我平静,让我充实,让我心安理得。前年,我给学校图书馆撰写门联:读书益智方思远,阅史清心会仰高。
我认为,“益智”和“清心”是读书的境界,而“思远”和“仰高”是心灵的归属。在最近一次晚餐的酒后,似醉非醉之时,豪言壮语,我说我准备写一篇文章《阅读,寻找心灵的归属》。
当时,有人说这个题目有点文艺,写出来一定有文采。有文采也罢,没文采也无所谓,我就是想说一说阅读寻找心灵归属的感受。
寻找心灵的归属,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人是群居动物,总是需要某种群体的认同才有“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容易找到,只要你不是特别的“另类”,别人基本上都会认同你。
但是,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同,而是来自于个人内心对生命、生活的把控,要看你是否找到心灵的“归属点”。如果你的心灵没有“归属点”,你就像是站在一个无处着落的中间地带,迷惘、疲惫、尴尬、孤独,有时还会像是跌落到深渊,周围漆黑一片,拼尽全力找到出口,最后却遍体鳞伤。
樊登开创了“樊登读书法”并认为:阅读,是人类反脆弱的强大武器。他的道理是:阅读能让人充实和自信,人因充实和自信而内心强大。
试想,如果我们内心强大了,还会担心走不出困境吗?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这点很难做到。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吸取书中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养分去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内心因充实和自信而强大、快乐。
那么阅读什么书?就阅读个人感兴趣的书,不感兴趣的书,读起来费劲、很累,味如嚼蜡,也浪费时间。当然,对于工作业务的书籍,不感兴趣也得读,努力读出兴趣来。
最近一次朋友相聚,高谈阔论之时,有个朋友问我:“应该读什么书?”我随口应答:“改天列个书单给你!”这是我热心快肠,但也是口出诳言,随口应诺。
因为读什么书纯粹是个人所好,别人无法帮你确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就说过:“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就无法向对方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后来,我给这位朋友推荐了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那也是在了解他的个人阅读兴趣之后,同欲相助,濡沫涸辙。
那么怎样阅读?调节你的心态,自由、快乐、随意、轻松地读。因为阅读时,心情愉悦,就会开卷有益;心烦意乱,就会枯燥无味。
林语堂认为,一个人难得满身书香味。他在《学风与教育》的演讲中,对青年学生说:“兴味到时,拿起一本书就读”“你们能得到满身的书香气味…¨,也已不愧为读书人,也不会辜负四年入学时光。”我们不必沾得“满身书香味”,做一个“白面书生”,我们就坚持自由、快乐地阅读。季羡林在《读书与做人》中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们就把阅读当作好事来做。
孔子主张读书从兴趣出发,他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我们也不必太“纯学术”,就随意、轻松地阅读。苏轼主张读书要“八面受敌”,从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来研究问题,然后各个击破。这是研究问题的读书方法,做起来很累,如果你不研究学问,就不必仿效。
我们可以学一学朱熹“循序渐进”地读书。他提出“通一书而后及一书”“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也可以学欧阳修“计字日诵”,每日定量计字读书,细水长流,集腋成裘。
也还可以学郑板桥“求精求当”地读书,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陈寅恪诗中写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意思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观念约束,要有创见,不要为名利而取悦他人,这样才能使个人学术精进。如果我们能有陈寅恪的读书境界,我们的心灵归属感就会更加丰富深厚。
我读过许金晶的《领读中国》,从中体会到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海盐等地“读书会”的蓬勃发展。
书中所记之人令人佩服,书中所述之事令人感动。我深深的感觉到,他们在阅读,在寻找心灵的归属。我居住的儋州市说是地级市,其实是一个小城市。
最近我发现当地“读书会”在悄然兴起,我所在的学校有几位教师是骨干分子,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分享文章。
有一位老师写到:“这两年的阅读积累,让自己比以前更容易跳出困境,也许是阅读让自己有了很多的思考。”我感觉到,他们通过阅读,已能找到他们心灵的归属。
书籍是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而阅读书籍就是心灵寻找归属的途径。我们真的很需要阅读,虽然工作忙没有很多空余的时间,但必须养成抽空阅读的习惯。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书海且无涯,粗读嚼不烂。
可以说,苦功夫是读书学习的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不妨通过“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方式,将读书看作品茗。精品之,才愈发得其醇香。
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
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
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
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在精思中寻践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读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要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这些观点、含义和意图一般仅从文字表面上是得不出来的,需要我们在反复琢磨中体味。
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获取知识后要善于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而同时面向实践的阅读才会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
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把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在阅读的世界里,摒弃粗俗鄙陋之见、拍落庸俗市侩之气、逃离声色犬马之境,精选、精品、精思、精用,让自己沉浸在丰富与充实的过程中,在求知中学会谦虚与谨慎,在淡泊中收获自信与坦然,在任务中彰显责任与担当。共勉!

人生没有坎坷和风浪是不完整的!相关推荐

  1. 落魄的php开发,人生的坎坷和辉煌的说说 曾经辉煌现在落魄的感慨

    1.为我未来的辉煌打下基础,不忘老心救我的朋友. 2.每一次辉煌的成功背后,都有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3.过去不等于未来,将来会有辉煌的一天,相信自己! 4.过去的辉煌与平庸,成功与失败并不代表未来,一 ...

  2. 最高月薪15K!当过老师、卖过保险的退伍小哥,用三个月开启技术人生!

    世人都说人生如书,我们是作者,也是读者.我们在读别人的故事,也在读自己的故事. 现代著名诗人汪国真曾说:"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今天,笔者想告诉还在迷 ...

  3. 【Relax人生法则之躺平方法论】如何优雅地躺平?那些看似无足轻重,实则细思极恐的毒鸡汤。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剧本,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说实话你也羡慕不上.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去暗自比较的都是一些基础的人,身边的人.当你深夜拿起手机,进入微信朋友圈,试图偷窥那些在你看来不应该比你更强的人 ...

  4. 人生应该好好奋斗,奋斗吧!

    作者:灰白无常来源:会员推荐时间:2012-08-0713:05 阅读:7247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人生如梦,梦若人生. 人生,短短三万天,有高潮,有低谷:有成功,有失败:有生,有死. ...

  5. 人生是一个长期的均值回归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总想说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记录并收藏每个阶段的状态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奇妙的事,尤其是多少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其当初的心境,联想到曾经所设立的一些目标以及为之做出的努力,这些人生经历的脉纹 ...

  6. 人生就要像HP打印机------不“卡住”要“流畅”

    人生就要像HP打印机------不"卡住"要"流畅" 文/王易见 人生几十年的确不容易,俗话说"三穷三富不到老",可见人生波折坎坷无数,机遇 ...

  7. 神经网络训练中的Tricks之高效BP(反向传播算法)

    神经网络训练中的Tricks之高效BP(反向传播算法) zouxy09@qq.com http://blog.csdn.net/zouxy09 Tricks!这是一个让人听了充满神秘和好奇的词.对于我 ...

  8. 感悟+北京and新疆知识点

    人生感悟 生活是一只看不见的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 人生只是充满了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能永远的属于你,在不断流失的时间里走过,平和的告诉自己,风雨彩虹,经历过,花开花落,珍惜过. 人生 ...

  9. 转自:今天我们怎样学软件技术,怎样教软件课程?——作者:金旭亮

    今天我们怎样学软件技术,怎样教软件课程? ================== 注:       本文是我这几年以来针对软件技术学习与教学方式所思索问题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写出来与朋友们交流.      ...

最新文章

  1. IBM和Lightbend宣布构建新认知开发平台的战略
  2. 重构学习1-重命名方法、类、参数等
  3. KEIL4.12中添加ULINK2的支持
  4. php怎么取request,PHP-如何在Guzzle中获取Request对象?
  5. Go实现Raft第一篇:介绍
  6. 帆软报表 js 调用sql_SQL Server中的报表–创建由先前创建的主报表调用的基于矩阵的子报表
  7. Python基于OpenCV实现视频数据切割为图像数据
  8. 计算机物质与结构,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9. C语言中按位取反操作符详解
  10. pcl求平面法向量_PCL自动求解平面法向量参数化表示
  11. 器件基础知识——电阻
  12. python实现归结演绎推理_归结演绎推理
  13. 汉字编码 拼音输入法
  14. 渗透测试必备google插件
  15. Android 实现定位
  16. 【Web】Web-API(No.69)下课倒计时-自动播放下课铃声
  17. 爆改小米3G路由器,openwrt踩坑
  18. 王小二C:一个大神的Android成长之路
  19. 从人工到智能 百度AI开发者大会分论坛,探寻国球乒乓背后的AI之路
  20. 记一次vue项目打包优化

热门文章

  1. 全国计算机三级答案,全国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笔试试题(附正确答案)
  2. Java架构师 每日微笔记 0001
  3. Matlab——常用函数的用法总结(部分直接摘自mathwork,持续更新)
  4. 如何让CDC类USB设备批量接收64字节以上数据
  5. 基于Autojs的淘宝/京东618自动化
  6. 逻辑右移、算术右移与循环逻辑右移
  7. Netty内置处理器整理
  8. 【连载】听程序员部落酋长畅谈关于软件的人和事-节选3
  9. IEEE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10. gsoap 的好网站 http://www.cs.fsu.edu/~engelen/soapexamp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