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沉思录是我从 2017 年开始运营的付费 Newsletter (邮件组),经过四年来的运营,还积累了一个庞大的关于产品的知识库。

每周我(少楠) 和 fonter ,都会精选四篇关于互联网产品的优质内容集合,并附上独立的观点,以期为你拓展视野的边界。 我们关注的范围不仅仅包括互联网产品,还包括构建产品的许多其他相关领域,‍如新技术、新‍趋势、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我们尽量选择那些半衰期较长的内容,以确保这些知识能跨越时间。 

这是去年一些付费邮件组的内容供大家预览。如需获取最新订阅,或访问会员专属数据库,请点击阅读全文查看。    

   Vol.20200425

好的设计是尽可能不设计;一家企业必须盈利;非比特类的产品边际成本不可能为零;注射消毒液不能防止病毒传播;这些都是朴素的常识。

常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的世界观,而我们的世界观是由许多的观念拼装起来的。我们虽然会嘲笑亚里士多德提及的地心说,但是坦白来说作为个体我们也并没有自己亲自观察到过地球的运动,之所以我们深信不疑是因为我们周边的所有观点都和牛顿的世界观一致而已。

其实「常识」这个词定义的不够精确,常识一方面是指导我们不会要在无用的地方耗费功夫(比如去设计个永动机),另一方面又减少了许多的可能性(比如被烧死的哥白尼)。那我们是否该突破常识呢?怎么确保我们是科学的尝试,而不是民科的论述呢?我并不敢说有个通用的答案,但是至少可以按照一句老话来进行学习「生不碰,熟不放」,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拼图里面去不断的延展,而不要突然跳到一个没有基础的领域然后就宣称自己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方法。

有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进步的关键力量。

本期推荐的内容都和「常识」有关,一个是许小年老师的新书《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从经济学和历史的角度回溯了网络的前生今世,也进一步补充了之前的「交易平台(MarketPlace)研究」。

另一个「常识」是关于设计的,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师迪特 · 拉姆斯(这也是尝试首次围绕人物来策划专题)。不知道他没关系,但你肯定被他影响过,因为他的设计十诫是张小龙反复提到的,而他的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了 Apple 和 MUJI 的设计。从他的设计理念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朴素的设计哲学,但是这些「常识」的背后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

还有一份「常识」来自于 Paul Graham 关于如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中有非常多的观点我很赞同 —— 关于寻找一份自己喜爱的事情,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却少的可怜。

其他还有来自刘飞老师的推荐《如何为「自媒体」「作者」洗白?》和 Fonter 的推荐《看板和任务清单等工具在扼杀团队的创造力》,也希望你能对这些习以为常的「常识」,有一个新的解读。

尊重「常识的力量」,才能突破常识。


1.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少楠说: 这本书是经济学家许小年的新书 ——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微信读书上有),估计又是一本被名字耽搁的好书。找到这本书是因为和飞哥录制「三五环」的时候他分享的,如果不是这次聊天,我决计不会点击打开的。

这本书我个人把他分为下面的几个部分:

  • 网络的前生今世:从运载原子到运输比特

  • 网络平台的四种效应及应用:梅特卡夫效应/双边市场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 没有上述效应的互联网业务

  • 网络平台的壁垒

  • 网络平台的未来以及对组织的影响

本期播客,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第二部分即四种效应在互联网产品中的应用。但是这本书挺有趣的,行文风格很犀利,对一些事情的分析角度也很有趣,能看到经济学家是怎么看互联网的。

这里补充一个来自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成名作《银河系漫游指南》):

  •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其实在今日,我们会觉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激动人心(当然现在也觉得稀松平常了),而在本书中比较详细的回溯了铁路网络的发展史,能看到当时铁路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不亚于今日的互联网。如果了解这段历史,再加上知道今日的科技改变了什么,没改变什么,设计产品的时候就不至于掉到坑里去了。在批注版内容中,我补充了来自陈平老师《代谢增长论》中关于传输机的部分,用来对网络的前生今世做另外一个维度的注解。

另外,在摘录的时候我打破了本书的顺序,将四种概念重新整理,以及单独整理了「没有上述效应的互联网业务」的这一节 —— 坦白来说这一节对于一个互联网人来说更有价值,因为思维惯性会觉得互联网公司的服务怎么会没有网络的特性?其中关于 P2P 的论述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做了很好的科普。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很犀利,有一段话很有趣摘录至此:企业为什么必须赢利?还用问吗?这是常识。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似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颠覆了一个又一个的常识。果真如此吗?我们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反复论证常识。

另,该书内容也已经合并至「交易平台(MarketPlace)研究」专题,同时还更新了 Andreessen Horowitz 关于网络平台演进的历史「What’s Next for Marketplace Startup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瞅瞅。

原文(节选):https://mp.weixin.qq.com/s/bg84Nv1lMOiWv40AVP9j-g


2、Dieter Rams & 606 Design System

少楠说:大概在十年前,我还在周末画报的时候,恰巧认识了 Hi PDA 的 zhuyi 兄。有一次偶然聊天说到宜家门口很多卖各种贴纸的,我嘲笑到这种贴纸能卖几个,而且各种尺寸都得生产。而 zhuyi 兄则告诉我了另外一个视角:宜家的设计是遵循某种系统的,这些贴纸只要符合这些设计规则就行了,其实没几种的。而他的工作室的家具也是按照宜家的设计规范来规划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和宜家的家具进行「兼容」。但之后我也并没有再深究什么了。

想起这段小故事是因为前些日子看了「《财富》:100个最伟大的现代设计」中提到的 606 搁架系统,恍惚间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没有搞明白的问题,所以就顺藤摸瓜的找到了背后的创造者「Dieter Rams」。

其实 Dieter Rams 的许多设计理念,早就渗入到我的生活和设计哲学中了。

  • 张小龙推荐过他的「设计十诫」

  • Jonathan Ive 在 Apple 的设计中不断的践行以及致敬。

  • 深泽直人为 MUJI 操刀的设计也成为了我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606 搁架系统在今日来看依旧经典 —— 简单的元素能组合出来几乎所有的场景,以及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的调整 —— 这和设计互联网产品强调「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思路如出一辙。而 Vitsoe 这个品牌,几十年来只出售三种家具,606通用搁架,621茶几,620座椅,其中606通用搁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让我想起了上周 @Light 所说的,如果再创造一些东西,那么尽量能保证「干掉同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606 搁架系统算是设计领域里面的标杆:家里面拥有一套这样的搁架系统,可以伴随一生的需求了。所以即使你不是工业设计师,对他的设计理念也应该有所了解 —— 「Less, but better」回答了常识带来的力量。


3、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少楠说:一个朴素的道理「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但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确实很难。我定期的也会问我自己,到底目前在做的事情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Paul Graham 在文中提到了很多我们觉得习以为常,但是深究下来却值得思考的情况:

  • 如果父母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孩子如何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 比如我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年轻时候在机械厂做翻沙工人,改革开放后开出租车到退休。终其一生都没有试着尝试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都是被温饱追着走而已,那么在我刚毕业的时候,他对我的职业规划无法给出任何的建议。(好在老爷子爱看书且兴趣广泛,这两点我也有所继承)

  • 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因为工作原因能接触到很多医生,在我目前的观察里面,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如上面所说才从事这个行业,甚至经常看到个别玻璃心的医生因为一个非满分评价,不停的抱怨用户素质低且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认为医疗不应该以服务业的标准来要求。

  • 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 这种自我安慰的言论在身边也屡见不鲜,因为能很好的给自己找到一个推脱的借口,然后一代一代人这样传下去。但如苏世民所说「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 钱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要付出全部精力。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是巨大的,辩证的说,在一个回报更多的地方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更多的责任让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996 不也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么?拿双倍工资付出三倍劳动)。加上如果不慎重让自己的生活开支因此提的很高,整个人就被工作和生活双重绑架,丧失了再选择所爱的可能。

另外我很赞同文中提到的测试自己喜好的方法,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

这里特别想问问诸位,你是否在做你喜欢的职业呢?

原文:http://www.paulgraham.com/love.html(英文)


4、看板和任务清单等工具在扼杀团队的创造力

@fonter Yuan 说: 很多协作软件,都是基于一个个的 task 去协作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和创造力的产生的速度要远大于完成任务的速度,造成永远无法done的任务,压力丛生。

我们需要聚焦创造力是创造力,任务是任务,于是诞生最近很火热的 Roam Search, Roam 的期望是让我们分离了创造力和任务,但是任务仍然会累计造成压力。这篇文章是 Roadmap 的 CEO 讲述他们团队遇到的这样的问题,是如何多次突破的。在他们突破的方案背景下 诞生了 Roadmap,在正确的时间完成正确的任务。度量的颗粒不再是任务的done而是时间,不再完成所有的任务而是在时间的预期下关注任务的优先级。

少楠说: 这篇文章的几个事实戳中了我:

  • 最后期限总不是最后期限,有各种理由可以 Delay

  • 从 Task 的数量来追踪,而不是重要程度来追踪。更重要的是每个不同的 Task 看起来长的都一样

  • 日常让团队陷入了微观管理, 忽略了前因后果,丧失了连续性(典型的就是每日早例会)

也许他们的工具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提到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比如我也会发现早例会大家说的事情都是过于碎片没有前因后果,而 Task 数量和一个人的产出并没有什么相关性。在项目的跟进和项目的程度上的划分,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 我们有了工具,但还是缺少实用工具的方法,尤其是审慎过的使用方法。

无论是现在的 todo 还是 Kanban,还是甘特图,在组织和分发任务上都还是延续工业时代思路(比如,Kanban 的诞生源自丰田汽车)。那么在远程办公和知识工作为主的今天,又应该如何重新思考上述问题呢?如文中所说:真正的进步是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完成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清空 todo。

英文版:https://www.3dro.ps/post/why-roadmap


5、如何为「自媒体」「作者」洗白?

@Luffy Lau 说: 足羽是多年互联网新闻的编辑,他对媒体行业和自媒体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观察。如今媒体大势随着互联网发展千变万化,其中也在发生很多微妙的联系。比如,话语权的转移,会让传统的内容工作者失去社会地位(甚至物质回报);更加随意和追求热度的内容匹配形式,也可能会造成娱乐至死的社会问题。

这中间产生的诸多已经在发生、或者潜在的影响,未必都是自媒体从业者才需要关注的。在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成为表达者和参与者,如何理解媒体和内容的逻辑,将是一堂必修课。这篇文章写得像篇散文,然形散神不散尔,每个片段提供的价值,值得回味。

少楠说: 恰巧上周对 Medium 的盈利方式进行了研究,Medium 用 Members 的付费以及大量的编辑精选,来解决博眼球但是没价值的内容 —— 他们是以用户观看文章的时长而非 Pageview 来给作者付费,也就是说你为了博眼球写的太长没人看,写的太短也占不到便宜 —— 也只有这样从底层机制上设计的系统,才能培养一个更好地社区氛围吧,而仅仅是保护原创和付费阅读,很难给出一个好的答案。

另外,当信息的创造和加工变得免费的时候,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变得更难。从国内的现状来看,这样的新的出版平台还很遥远,我们势必要在信息的获取上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来保证自己的大脑不被污染。

另这篇文中和上面许小年老师的书中都提到了不靠谱的「互联网从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其实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新生事物发展的太快,让我们的敬畏之心少了一些而造成的原因吧。


最新一期预告

Vol.20211114:保护好时间,创造你的知识资产

  • 思考 400 年前笛卡尔的一个证明 by Ralph Ammer

  • 创作 线上写作终极指南 | The Ultimate Guide to Writing Online - David Perell

  • 个人 如何成为有效的执行者

  • 历史 Alan Kay:电脑的发明真正归功于谁?

如需订阅,请点击阅读全文查看介绍;如果觉得有帮助,也欢迎转发给同样走在产品路上的小伙伴。

产品沉思录 #Vol.20200425:所谓常识相关推荐

  1.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 2020 年产品沉思录卷首语摘录

    小时候很喜欢看<读者>,尤其是其中的「言论」部分,在那个能把所有书籍读完的时代,很难走出家门五公里的年代,这些字字玑珠的文字仿佛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抽空把 2020 年产品沉思录的 ...

  2. 产品沉思录精选:如何管理需求优先级 | RICE方法

    虎年的第一期产品沉思录精选,是去年看到很想推荐的关于如何判断需求优先级的方法论.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但是可能落地到工作实践中会有些难度.没关系,在新的一年知道了还存在另一种经过认真思考的方法也是不错 ...

  3. 产品沉思录精选:交易平台的金字塔进阶

    本文根据上一期沉思录回顾的调研结果,为大家翻译整理了交易平台的金字塔进阶专题. 作为本年回顾类型的最后一期,想随着这个话题给大家分享fonter在新一期沉思录中介绍的概念depth year &quo ...

  4. 产品沉思录精选:为何知识资本将胜过金融资本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是讲王阳明如何找到「知行合一」这个重要的方法论的 -- 在此之前,他遵循先辈的理学,不停地「格物」但却最终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因为有「知识」的人并不注重行动 ...

  5. 产品沉思录精选:差异化才是生存的根本

    "我们模仿对手,却忘了差异才是竞争的目的" 只要你是做产品的,就经常会听到一种用户反馈的论调:别的 xx 都有 oo 功能,我觉得你们应该加上:如果偶尔团队开头脑风暴,也会听到各种 ...

  6. 产品沉思录精选:西方人读孔子-有关德、礼及生死

    本周推荐的文章来自之前特别喜欢的一个德国光头设计师 Ralph Ammer,他在德国慕尼黑应用大学教书,曾在中国生活过,中文名阿码拉尔夫. 之前我大量阅读他撰写的生动有趣的哲学和设计的文章,特别是关于 ...

  7. 迪克森沉思录之做Global SAP项目的弊端

    迪克森沉思录之做Global SAP项目的弊端 笔者在过去的十年里,参与过好几个大型跨国企业在国内工厂的SAP推广实施项目,这种项目就是将总部设计好的全球模板推广到其海外工厂,使得其诸多海外工厂能按照 ...

  8. 读书笔记∣概率论沉思录 01

    概率的解释基础分为两种,一是物理世界本身存在的随机性(客观概率),二是是我们由于信息不足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度量(主观概率).基于此,形成了概率论的两大学派:频率论学派(传统数理统计学)和贝叶斯统计学 ...

  9. 00. 微服务架构沉思录

    微服务架构沉思录 1. 微服务架构沉思录 1.1 微服务架构中的进程间通信 1.1.1 进程间通信技术 1.1.1.1 基于同步请求响应的通信机制 1.1.1.1.1 REST 的好处 1.1.1.1 ...

最新文章

  1. 赴约北大,2019 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正式启动
  2. MinGW 和 MSVC 下,使用 FILE 类型的一个奇怪的问题
  3. 休眠锁定模式– PESSIMISTIC_READ和PESSIMISTIC_WRITE如何工作
  4. 零基础入门Python3-循环详解
  5. 国内python镜像源记录
  6. Windows网络编程获得本机IP地址
  7. Python 一键提取PDF版论文表格数据
  8. 动态时钟html代码_超炫酷的时钟软件推荐
  9. 网络调试助手做什么用的
  10. 锐捷DHCPV6配置
  11. PHPCMS 前台模板集合
  12. 使用python进行微博登陆
  13. php对照表,编码对照表的使用(1)-PHP教程,PHP应用
  14. 职场暗访:女大学生应聘遭遇性测试
  15. pixel 3 变焦_D3变焦—缺少的手册
  16. 干货| 生鲜电商的冷库内部该怎么设计(含案例)
  17. kubernetes学习笔记六:Volume
  18. 1007 Rikka with Travels Rikka with Travels
  19. 转移到ios下载安卓_转移到iOS下载_转移到iOS怎么用_转移到iOS安卓版下载_转移到iOS app_易玩网...
  20. 8月5日 网工学习 CRC校验码 HDLC协议

热门文章

  1. 强大简洁的免费视频工具,老版快剪辑
  2. SPI 转 CAN 接口
  3. linux中gawk用法,Linux - gawk 命令
  4. CnOpenData中国各城市工商注册企业分年份数量统计(含新增,注销企业数量)
  5. DeprecationWarning: update is deprecated.
  6. CAD手机看图软件中怎么将CAD图纸转为PDF/图片格式?
  7. 清华计算机考研 年龄,清华大学2020研究生录取数据公布,最小博士仅有18岁
  8. (2011.09始)大二全学期学习计划
  9. 查询数据库中的重复记录
  10. 卷积神经网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