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预料之外的事物经常是看不见的。

1 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

◎ "看到"不等于“看见”;
◎ 人们对于预料之外的事物经常是看不见的;
◎ 在开车的时候使用电话是很危险的事情;
◎ 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看见不等于看到

  • 人们真正体验到的世界远远少于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如果人们能认识到这种认知局限性,某些错误的感知可能就会消失。
  • 受到关于大猩猩的实验的启发,我们可以马上想到,也许经验丰富的沃德尔船长并不是没有“看到”渔船,他只是没有“看见”而已,或许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视而不见”(looking without seeing)。正如沃德尔船长自己所说的那样,“我通过潜望镜观察,但是我并没有盼望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我只是观察是否有异常状况,而不可能主动寻找异常物体。
  • 通常来说,人们都会认为,应该可以看见在自己面前的一切,但事实是,大脑只能处理来自视觉世界的一小部分信息。
  • 实际是目光停留在某个物体的“看到”,这就是一种感觉过程。但是我们更想说明的是,事物映入眼帘并不能保证就能“看见”它们,或者说,知觉过程并没有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与整合。
  • 人们经常认为自己会注意到视野范围内的一切事物,而事实是,那些意料之外的事物是经常看不见的。
  •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那样,“看到”与“看见”并不是相同的概念,“看到”是“看见”的前提,但“看到”并不能保证一定“看见”。也许那件神奇的衣服会增加汽车司机“看到”摩托车的概率,但能否增加“看见”的概率就是不确定的事情了。
  • 预料之外的事物,无论它的特点多鲜明,还是容易被人们忽略而看不见的。
  • 唯一的避免方法:让自己成为大多数。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减小无意视盲影响的方法只能是:在预料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复杂情况。 所以说,行人与自行车比较多的城市,由于司机已经习惯于对行人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发生事故的概率反而很低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扩大了人们的预判范围,从而减小无意视盲对人们的影响。

大脑认知资源

  • 为什么用耳机接听也很危险?每个人都可以把一只手放在方向盘上很自如地驾车,也可以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一边使用电话,这件事与手和眼本身无关。实际上,无论在做什么——开车、使用电话,都需要耗费大脑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capacity)。
  • 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实际上,注意的功能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认知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一个界限,一旦某种复杂活动超过认知容量的最大限度,人们就无法完成原有任务。行动的结果本质上取决于认知资源消耗的多少——耗费的越多,任务完成的质量就越差。
  • 请重新思考驾车时使用电话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用一只手拿住电话就影响了安全驾驶,而是在于讲话本身——说话是一件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无论使用的是何种电话机。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更多的人还不知道认知容量的存在,使得很多地方的法律只禁止在开车的时候使用手持电话,反倒增强了公众对非手持电话的信心,也使大众对此事的误解越来越深。
  • 通过这些故事,你应该不断认识了“无意视盲”这个概念,了解了“视而不见”,但是这些在注意错觉领域里还只是涉及了视觉而已。刚才讲述的这个故事,或许可以称得上是“无意失聪”的故事
  • 使得“听到”不等于“听见”,他们正在受到“无意失聪”的干扰。

应对

  • 现在,就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仍然摆脱不了注意错觉的困扰。尽管放射线科医生在对医学影像图片的检验上要远远高于普通人,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无意视盲还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他们拥有知识与技能,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专业领域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注意资源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对于预料之外的事情,他们还是无能为力
  • 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还要求人们认知大量的信息并保证足够的注意资源。不仅如此,需要人们决断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但要求做出决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如果说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为了适应步行那样的速度而建立的,那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就是汽车这样的速度了。
  • 尽管救生员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警觉,但是还是无法挣脱注意资源的限制,更无法战胜导致无意视盲的注意错觉。最可怕的是,救生员无法关照到泳池里的所有人,而人们却自以为他能。
  • 错过不该错过的。克服注意错觉的最好办法就是认识它、正确对待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过不该错过的事物。除此之外,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时也有帮助,但是却不是万灵药,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车载GPS导航系统能够使人们轻易地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但是就在享受GPS导航的同时,人们却经常忽略眼前的路况信息。

第2章 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 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
◎ 人们很难发现预料之外的物体所发生的微小变化;
◎ 人们有时会错误地把他人的信息当成自己的经历并存储在记忆里;
◎ 当人们的信念、情感发生变化时,记忆也可能会改变;
◎ 记忆并不是越清晰就越可靠。

“记得”不代表“记得全”

  • 如果人们能够清楚自己的记忆不是万能的,对于复杂、大量的信息有时候会无能为力,对于简单的信息也会将它遗忘,那么这实在是一件好事情,这样就可以接着探讨为什么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版本了。
  • 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制约。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
  • 虽然里德的记忆发生了变化,但却不是没有规律地、任意地改变,而是至少遵循了他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变化视盲

  • 我们将这种在短时间内物体表面特征明显改变但人类却无法察觉的现象,称为“变化视盲”(change blindness)。
  • 无意视盲的实质是视而不见,因为不在预料范围之内,例如大猩猩,虽然看到了,却看不见。而变化视盲是因为未能成功察觉物体在很短的时间内的变化。
  • 在日常的生活中,认知系统不会给人们任何有关变化视盲的反馈信息,人们只能够意识到那些已经察觉到的变化,而对于没有察觉到的还是一无所知。这样,人们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借助自己所拥有的敏锐辨察力,除了那些微乎其微的变化,其他的变化都逃不出自己的双眼。
  • 当我也被电影的情节所吸引的时候,我的角色也会从工作者变成了旁观者,进而就会有很多错误从我的眼中相继溜走。我入戏越深,放过的错误就会越多,那样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记错了

  • 人们有时会错误地把他人的信息当成自己的经历并存储在记忆里。
  • 这是一种典型的“记忆源错误”(failure of source memory)。诺曼忘记了这段记忆信息的来源,仅仅是因为事情的经过在脑海里似乎非常清晰,就相信自己曾经真的看见了皮卡德舰长
  • 尽管被试中没有人有过曾经乘坐热气球的经历,但是照片却误导一部分人出现记忆错觉。有一半的被试创造了乘坐热气球的记忆,有些人的回忆甚至超出了照片所表达的信息
  • 对重要事件的记忆定义为“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闪光灯记忆把对重要事件的记忆比做拍照,闪光灯一亮,场景信息就会立即被储存起来,无论是什么样的细节都会保存在照片中。不但清晰,而且
  • 如果人类的记忆能如同摄像机一样准确无误,那么所有人的记忆都应该是相符合的。 然而,有些阴谋理论的支持者却认为,布什总统错误的记忆并不是他真的记错了,而其实是他说出了实情。他们认为,既然布什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第一架飞机撞向双子塔,那么他一定真的看见了。如果他真的看见了,就一定有人提前知道这件事情并在那个时间用摄像机对准了世贸大厦,所以布什一定早就知道这件事情将要发生。

闪光灯记忆

  • 对于重要事件的记忆,人们受到记忆错觉的影响较大。
  • 闪光灯记忆的信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但是这却使人们混淆了主观判断记忆是准确的以及记忆本身是准确的,这两个并不是相同的概念,记忆错觉使人们一直对闪光灯记忆信息坚信不疑。由于闪光灯记忆信息可以迅速被激活,因此很多学者形象地把这种机制称为“即时打印”。珍妮弗与鲁宾的实验揭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现象:人们不仅“即时打印”了闪光灯记忆信息,也“即时相信”了这些信息的准确性。
  • 情绪加深记忆。人们之所以对很多事件的记忆栩栩如生,是因为情绪反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一串数字,人们的情绪不会出现任何波动,可是对于类似“9·11”事件的事情,情况就不一样了。

第3章 自信错觉——“自信”不代表“能力强”

自信与能力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 过低的能力会导致过高的自信;
◎ 自信错觉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在看到有力证据时,这种错觉就会消除;
◎ 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让自信错觉的干扰减到最小;
◎ 人多的力量并不大;
◎ 敢于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并非全能绝对不是坏事。

自信错觉

  • 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不断翻查书籍的医生,可能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有自信心的医生才有可能是一名好医生,而凡事都不确定的医生其医术也一定不怎么高明。对于人们来说,最直接地展示一个人技能高低的表现就是他的自信心。
  • 自信错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棋手来说,他们过高地评估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则更是如此;第二,就像在克里斯看病时所看到的那样,人们通常把自信心同能力联系在一起,高度的自信是能力强的重要表现。 然而,自信与能力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依靠自信心的强弱进行相关的判断将使人们掉入陷阱,其结果将会不堪设想。

越低能越无知

  • 达尔文发现,低能力的人更容易表现得比高能力的人高估自己。也就是说,技能不纯熟的人通常更加自信,也更容易受到自信错觉的影响。
  • 如果说强手是过于自信,那么弱手就是严重地过于自信。 能力就是很差,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第二,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所以从来没有打算付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 其实这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积极信号时一种常见的自我解释:表现好是因为本身的实力强,表现不好是因为那只是偶尔的意外,或者只是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环境有时也实在不利于发挥。总之,人们经常会忽略能力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 自信错觉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在可以看到强有力的证据时,这种错觉就会烟消云散

自信危机

  • 自信心对人们的影响不仅在于它的过度膨胀,而且如果把自信心用错了地方,那么后果也是非常糟糕的。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把自信心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认为没有自信就等于失去自我。
  • 直到今天,人类都一直在不自觉地相信他人的自信,因为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外表上的自信会成为人们判断的重要参考。也许在其他新的认知方式出现之前,人们还只能继续把外表上的自信作为重要的评判指标。
  • 每个团队的领导者并不是数学成绩最好的人,而是那些人格力量更强的人。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是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自己的意见的人。94%的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都是采用了第一个意见,而那些具有统治力的人格特点的人一般都会首先发言。
  • 人格的五大模式”,分别为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型、尽责性。
  • 医生应该学着自信,但不要忘了,更重要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医治水平,并在每一个案例中找出自己还不是那么确定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在医疗领域中,永远都有未知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探索,医生的学习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一名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是多么的重要,敢于在患者面前承认自己并非全能绝对不是坏事。

◆ 第4章 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不是一回事儿;
◎ 人们喜欢关注比较容易理解的零碎信息,并由此认为已经全都掌握了,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 信息并不是越多越有利;
◎ “喋喋不休”很容易引起知识错觉,虽然没有意义,但是却能引导人们的思路,让人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
◎ 如果能不断收到反馈信息,就可以校正、判断,从而避免知识错觉的干扰了;
◎ 不要相信陷入知识错觉的专家,也会让你陷入知识错觉中。

即使这些学者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能取得巨大成就,他们也会因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而犯错,普通人更无法避免这样类似的事情。人类经常认为自己知道很多,可实际上却并不知道那么多。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

  • 但是人们常常把“自己有能力弄懂”与“自己已经懂得”相混淆。
  • 如果你对于某个步骤不能说清楚工作原理,甚至到了某个步骤根本无法继续,就都要算做是你对此知识的一个空白。 不过他们也感到很疑惑,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原来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的不在行。
  • 荣泽贝尔一直致力于研究知识错觉现象。在他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发现,无论是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还是路上随机抽样的行人,都存在知识错觉的现象。知识错觉绝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独有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着。只不过,人们很少意识到对于很多事情——即使是很简单的事情,自己也几乎是一无所知。
  • 通过学习的确可以内化一部分知识,但是知识错觉又会误导他们,让他们分不清“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了。反复地阅读教材只能缩短翻看一次的时间,增加对知识的熟悉度,但是这些会进而促进知识错觉的出现。只有通过测验才能找出自己到底在哪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是为什么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测验的原因,一个高水平的测验的确能够精确地探查出学生知识的深度。
  • 当人们有机会检查自己知识储量的时候,还是经常被误导。因为人们喜欢关注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零碎信息,并由此认为知识尽在掌握,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霍夫斯达特定律

  • “霍夫斯达特定律”(Hofstadter’ s law)所说的:“实际耗时总要比你想象的要长,即使你知道霍夫斯达特定律。” 嗯,是的,比如赶火车,不想早去干等着,就先查好路径和耗时,然后计划提前半小时出发,结果到了后发现还要取票、花上至少半小时从高铁车站门口到达车站内部候车厅……晚点是最终结果
  • 问题不在于计划不能被完美地执行,而在于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知识错觉的存在,更无法把知识错觉可能带来的影响考虑在内
    • 首先,要承认自己对于任务的计划与评估有可能是完全不准确的。
    • 其次,要找其他人来帮忙评估,并不是估计这个任务本身的难度与周期,而是请他人帮忙评估你做这项任务的结果会如何。
    • 最后,就是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也要提醒自己,变化总是比计划快,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乐观的形势不一定来自于现实,也有可能来自于知识错觉。

知识错觉

  • 这些理论模型的根据完全来自历史资料,人们对它的应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历史会永远都是原原本本地重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市场的外在条件在一点点地改变,人们无法保证这些理论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所以就更无法确定它们的准确性了。
  • 知识错觉只是人们认知机制的副产品,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人类无需把每个物品的原理都完全弄懂并熟记于心,就可以轻松使用它们完成任务,使人们在实践中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模式,并对此习以为常。
  • 他们经常通过不遗余力地宣传产品的细节部分来迷惑消费者,使消费者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产品的原理与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加企业的销售额。
  • “当人们需要判断其他人的知识水平时,他们总会犯错误,因为人们只具备衡量自己知识储量的能力。”
  • 人类可以很容易获得知识,但是如果需要变换角度,揣测别人的观点就变得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 这种“喋喋不休”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知识错觉,虽然没有意义,但是却能引导人们的思路,让人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
  • 如果人们能够如同天气预报那样,不断收到反馈信息,就可以校正、判断,从而避免知识错觉的干扰。 就显示出了反馈信息的力量: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反馈校正中,人们才能轻易地找到和自己相对应的位置。

◆ 第5章 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

◎ 人们有时会把巧合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存在因果关系;
◎ 人们有时会认识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 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时,人们倾向于推测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发生;
◎ “相关”并不等于“因果”
◎ 看主试是否可以随机将被试按照实验的自变量分组,是判断科学实验结果是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
◎ 人们总是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是后来发生事情的导火索。

  • 因果错觉主要建立于认识上的三种偏差:人们倾向于把任何事物都归类在经验中已有的模式之内;人们倾向于从巧合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因果关系;人们总是推测先发生的事情是原,而后发生的事情是结果。

模式识别

人们倾向于把任何事物都归类在经验中已有的模式之内

  • 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模式识别的认知活动,甚至连散步时都可以根据前边那个人的走路姿势判断出那是谁。

  • 人们有时会把巧合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存在因果联系,但是人们经常并不知道认识存在这种系统偏差。

  • 人类把杂乱无章的图案理解成为具有实际意义图形的现象叫做“空想性错觉”(pareidolia)

  • 人们对人的脸部是高度敏感的,以至于人们识别某些类似人脸物体的时间比识别其他物体的时间要短得多,这可能也是人们为什么能那么容易就发现大自然中有类似人脸的图案的原因。

  • 原有的城市模型已经没有作用了,要是还是教条地使用就一定会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研究、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新的模型。 模式识别使人们产生的另一个错觉是,人们有时会认知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 莱德梅尔与特韦尔斯基发现,至少从本次研究的数据上看,天气与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关节炎患者也可能是对于恰好在雨天出现的疼痛加剧现象的记忆格外深刻,再加上越来越流行的科学解释,使得他们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是在科学的实验结果面前还是有点儿无法完全接受。人们的观念有时就是这样顽固,尤其是当现实发生的事情——哪怕只是偶尔的巧合发生,印证了之前的观点时,这种因果错觉就会牢牢地占据人们的思想。

因果关系

人们倾向于从巧合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因果关系

  • 第三个因素:炎热的夏天同时决定了冰激凌的销量与溺水死亡率。这个例子展示了产生因果错觉的另一个机制: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时,人们倾向于推测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发生。
  • 其实,一旦认定了因果关系,就可以找出不计其数的理由来证明其可能性,但是,再多的可能性也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 唯一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只有实验。没有实验,一切事情都无法确定是否只是巧合。
  • 在一个标准的实验中,首先要明确两个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其中,自变量属于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并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被试的行为或心理变化;因变量属于被试的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需要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变量。
  • 存在因果关系必然就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存在相关关系只能提醒人们它们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人们总是推测先发生的事情是原,而后发生的事情是结果。

  • 人们总是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是后来发生事情的导火索
  •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通过时间线索,才天然地喜欢把时间关系转变成因果关系。
  • 一个公司的CEO固然是公司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但把所有功过都归结于CEO一个人身上就未免有点儿片面。然而,这却是人们最常见的因果错觉之一。

◆ 第6章 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 莫扎特效应根本就不存在;
◎ 如果希望提高某方面的认知能力,却只能做最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这个训练对于其他认知能力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通才;
◎ 有氧运动对于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 莫扎特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潜能错觉现象。人们总是轻易地相信人类的大脑还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能,人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挖掘这些能力的方法。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莫扎特效应根本就不存在。

第六感

  • 这种直觉不属于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所构成的五感,只能称之为“第六感”,但是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却根本无从得知。
  • 人们对于直觉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潜能错觉,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因果错觉。有的时候,大脑信息系统会告诉人们身后似乎有其他人存在,如果回头发现确实如此,因果错觉就会很自然地把这种巧合转换为一种因果关系。其实,人们的判断在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只不过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失败的例证。
  •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并没有被时间所冲淡,随着年龄的增加,速度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知识与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认知能力的迁移是很困难的,如果人们希望提高某方面的认知能力,却只能做最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这个训练对于其他认知能力几乎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潜能错觉

  • 我们所说的“潜能错觉”,是指人们轻易相信自己的大脑还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能,并且通过很容易的方法就可以将这种能力激发出来。
  • 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天才,他们的成长轨迹都离不开艰辛的努力。
  • 格林与巴韦利埃的解释是,游戏更容易使游戏者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提升训练的效率,这与日常生活中那些闲庭信步的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真正的训练

  • 想要保持大脑健康,不需要“脑年龄”,唯一需要做的还是体育运动。
  • 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内的灰质开始流失,现代科学家认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下降就与灰质的流失有关。克雷默通过在后续实验加入对大脑的MRI扫描发现,有氧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贮存灰质,而力量训练就没有这样的作用。这恐怕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氧运动提升了被试的认知能力。

◆ 结语 直觉,只是一个传说——避免错觉的方法

  • 泰勒说:“关于桥牌有一句谚语,‘想得久,错得多’。也就是说,在重大决策面前,你想得越多,有时反倒会被这种患得患失所拖累。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跟着感觉走’是我的信条。”
  • 是人类在享受高级认知能力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不得不忍受它们同样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日常错觉就是刀锋的另一面。
  • 每个人在面对重大决定时候都会深思熟虑,谁会把赌注压在自己的灵机一动上呢?但是在很多时候,精心的设计与计划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也许长时间的思考受到了过多情绪的影响,患得患失反而使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 大家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在什么时候相信直觉,在什么时候将它舍弃。
  • 感性的选择是一种快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并不需要过多的逻辑思维参与。如果使用了严密的推理方法评判,无关的信息就会干扰正常的直觉判断过程。 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直觉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当经验知识可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可以取得有效信息的时候,这种“词语掩蔽效应”就不存在了。
  • 技术是救世主吗
    • 首先,要科学地了解日常错觉。
    • 其次,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 最后,要把目光锁定在技术手段上
  • 寻找“看不见的大猩猩”
    • 第一,要时刻小心直觉。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直觉难以置信地准确,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直觉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步伐。即使你已选择相信你的直觉,也应该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在面对重要的决定时,更应该谨慎
    • 第二,应当努力地寻找“看不见的大猩猩”。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大猩猩,只要善于寻找与发现这些大猩猩,就可能给生活带来意外的惊喜。例如,在知道了记忆错觉后,就应该对自己与他人的记忆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在重要的情况下一定要事先证实这些记忆信息,由此就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读书摘记相关推荐

  1. 【正一专栏】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原创 2017-09-24 九天 九天时空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我国社会学的鼻祖.费孝通先生有几本基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l ...

  2. 《向上生长》读书摘记

    向上生长 九边 上周看了这本书,这本书比较简短,也没有完全的提纲啥的,感觉就是一篇一篇的博文累积成书,每节都比较独立.不过这本书每节讲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也比较直接.深刻的反应了当下的一些 ...

  3.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读书摘记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周岭 前言-读书小结 前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还挺有共鸣的,但还是怕巴纳姆效应,就是把一般性描述往身上套,看起来都是准确的那种,今天回头过,快速翻了下之前的摘记 ...

  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摘记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小结 说起来也是自己浮躁,跟人之觉醒里面说的一样,想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又想立马看到效果,缺乏耐心.导致自己读起书里,只希望看到重点,快点读完就了事.至于在这本书里到底学 ...

  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摘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前言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 ...

  6.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摘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 赞誉之辞 每个人都有意识不到的内在优势.你要明白成功不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意义. ◆ 序言 "伟大的公司靠什么突显?为什么有些公司从优秀 ...

  7.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读书摘记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 武永梅 ◆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

  8.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读书摘记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1-2(独家定制版)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 一.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经济学 先,经济是什么? 简单地讲,就是资源最优化配置 人类经济就是在重复交易里建立起来的,起步是农业经济 经济 ...

  9. 《你不可不知道的法律常识》读书摘记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张志强 法律既是匕首,又是盾牌,它既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能保护人们不受侵害. 酒后出事,同席者承担多大责任? 作为同席饮酒的人,事实上已经建立了法律上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法律上的 ...

  10. 《苍炎-羽生结弦》读书摘记

    苍炎 羽生结弦 最近是北京冬奥会,特别火,燃起了一股冬日运动风,平日里见不到的雪上运动,现在看看也挺酷的.除了运动本身,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光辉的人物,比如谷爱凌,履历特别强大,大家对她的讨论也比较多,说 ...

最新文章

  1. 【机器学习入门】(8) 线性回归算法:正则化、岭回归、实例应用(房价预测)附python完整代码和数据集
  2. Mac 使用SSH远程登录
  3. 这样保养让你皮肤变水嫩 - 健康程序员,至尚生活!
  4. k-means 算法
  5. stm32的语音识别_免费开源基于STM32的智能垃圾桶之舵机控制(HAL库)
  6. Hibernate generator小结
  7. 海纳威上云 构建数字化透明工厂
  8. 再谈PHP、Python与Ruby
  9. 通过设置代理解决AndroidStudio无法下载gradle问题
  10. 软工网络15团队作业8——Beta阶段项目总结
  11. 炮爽2 html5,HTML5入门习作2:炮台
  12. 最近尝试移植了一下java.awt/javax.swing
  13. 《Windows CE嵌入式开发入门——基于Xscale架构》 第8章 调试与仿真
  14. 海康威视录像机(DS-8632N-E8)开机卡LOGO
  15. Javashop电商系统7.1.5源码,Java电商系统源码分享
  16. MySQL在线DDL gh-ost使用说明
  17. 微信小程序展示弹窗的几种方式
  18. 牛客每日练习----数的变换,Do you like Banana ?,Liao Han
  19. “女人~,你在玩火”一个有磁性的声音说道——常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20. ReactOS 分析一

热门文章

  1. 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的使用例子
  2. unity全局总的音频管理器
  3. 如何通过安装包安装应用到手机
  4. javamail发送SSL邮件报报Unrecognized SSL message, plaint
  5. 日历程序,支持添加日程提醒
  6. PhpSpreadsheet 基本使用和导入 导出 模版生成Excel文件
  7. 像中文的罗马音字体复制_罗马音大全可复制汉字免费版下载-罗马音大全可复制吊汉字app在线生成版v1.1.2 手机版-007游戏网...
  8. 58 非常酷的单页网站设计灵感
  9. 如何开发手游联运平台?
  10. GIS定位和自定义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