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讯工程师马化腾

丁磊的成功给了很多人榜样的力量。比如马化腾。流行的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正是因为看到丁磊靠着免费电子邮箱攻城拔寨,走向成功,与丁磊在CFIDO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马化腾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因此决定创办腾讯。

关于腾讯为什么在1998年创办,还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至少在马化腾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公司润讯内部流传着这样的传闻:当时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 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上面有任何前景。据润讯一个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 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客户资料比现金收入更加重要。特别是有忠诚度的客户,商家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之 后,马化腾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创办了腾讯。不过,这段传闻仅仅停留在传闻阶段,马化腾并非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马化腾自己也未必能看好QQ的未来,不 然,之后也不会出现几度出售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在润讯期间,马化腾并没有显示出之后什么特别之处。

多位前润讯的老员工在回忆起他们的前同事马化腾时,都用了没想到、当年其实不起眼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马化腾,他们的统一描述是小马当年一点都不显山露水,不过今天,小马二字好象没人能叫得出口了。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讯,当时的工资是1100元。如果你了解传呼行业,你一定知道润讯。20世纪90年代初,对传呼业来说是 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一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而作为其中的龙头老大润讯传呼又 是当时特殊中的特殊。润讯最盛的时候,一年有20亿的收入,毛利超过30%。润迅公司当时是全深圳福利最好的单位,每天都为自己的2万名员工提供真正的’ 免费的午餐’。马化腾虽然在润讯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工程师,但其在润讯期间,正是润讯神话的最光辉的年份,因此,润讯无疑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马化 腾在管理上的必要的启蒙。

马化腾的启动资金有传言来自炒股,说曾经有把10万元炒到70万元的手笔。对此,马化腾本人没有正面回应过,但马化腾承认自己曾经靠开发股霸卡发过一笔小财。

马化腾虽然家庭富裕,但其创业资本更多来自自己的积累,之所以50万创业,是因为,这是当时开公司的最低门槛。

马化腾把自己的公司起名为腾讯,意味深长,一方面,自己的名字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多有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至于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

技术天才张志东

马化腾创办腾讯,最开始是两个人,除自己外,另一个是他在深圳大学的同学张志东, 两个人同在计算机系。

张志东本科毕业后去了华南理工大学读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深圳,加入当时深圳著名的黎明电脑公司。黎明电脑因为给深沪两市提供证券交易软件而 红极一时,至今依然健在,并拿到过茅道临所代表的华登风险的投资,黎明电脑的创办者邓一明也是深圳IT业的大人物之一,后来帮助腾讯公司找钱并成为腾讯 12名个人股东之一的天使投资人刘晓松当年也在黎明电脑工作过。

张志东是个计算机天才,在深圳大学,张志东和马化腾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都是其中的翘楚性人物。

张志东是个工作狂人,基本没什么业务爱好,唯一的兴趣是喜欢下象棋,工作空隙会抽空上网杀上一盘。张志东在黎明电脑的时候工作就很努力,经常加班到 很晚,到第二天早上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情。黎明电脑的一位当年张志东的同事曾经讲述过他们对张志东恶作剧的段子,当时加班晚了只要走手续是第二天上班是可 以请假晚到的,这几个兄弟当看到张志东加班很晚后,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就给张志东家电话,和他聊天,把张志东聊得睡不着了后,告诉张志东他们都请过假了,今 天不去了,并鼓动张志东也不要去上班了,这种情况下,张志东依旧准时出现在公司上班。

张志东个子不高,比马化腾和曾李青要矮上一个头,圆脸,说话总带微笑,但讨论技术问题时会有些偏执,有时也会激动的脸红脖子粗。熟悉张志东的人都把 张志东叫冬瓜,取张志东的东字的谐音,也与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但随着腾讯的长大,张志东也逐渐位高权重,旁人逐渐把称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 Tony,以示尊敬。

张志东也很值得尊敬,一是其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即便是他的政敌或是对手,都对这点佩服的五体投地。QQ的架构设计源于1998年,十年过去了,用户 数从之前设计的百万级到现在的数以亿计,整个架构还在适用,真的难能可贵,甚至说不可思议。张志东值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对物质上的追求极低,在腾讯创 始人们纷纷在澳洲买别墅,开游艇,高管集体团购宝马的态势下,张志东一直开着20多万的中档车。

对此,一位张志东的多年密友解释说,瓜哥不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的确不需要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他上市之初持有的股 份超过6%,按照腾讯最高市值1200亿港币计算,张志东身价理论上接近70亿港币(实际不到,因为他不断做着套现,但应该也是数以10亿港币计)。而即 便不在腾讯,以张志东最终做出用户上亿的产品来衡量,张志东在猎头市场上也至少值10个亿,只是实在想不出谁能出得起这个价钱。

市场奇才曾李青

马化腾和张志东创办公司后的一个月后,腾讯的第三个创始人曾李青加入。

曾李青在本书的前面的章节中都偶有提及,他是深圳互联网的开拓人物之一。曾李青是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的推动者,这个项目说白了也就是个系统 集成项目,一方面去买设备,然后加价卖给地产商,这个项目差点夭折,原因是电信设备提供方要的钱和地产商能承担的价格都是一样,都是120万,但曾李青很 想把这个项目做成,最后还真做成了。为了这个项目能通过,曾李青把财务、行政和采购等相关部门的人都叫在一起,曾李青当时给大家算了一个帐,说,我们跟设 备提供商签定设备购买的协议,约定在实施工程的一年中,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当时的设备时价来付款,他提醒大家,这个工程要做一年,一年的时间内统筹的好这 120万的设备最多80万就能拿下;而我们抓紧和地产商签协议,让他们先付款,我们先收入120万再说,所以这个项目稳赚。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中的时 候,曾李青以类似做期货的方式做系统集成的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

后来已经成为腾讯COO的曾李青有一次请他的老同事张春晖去腾讯公司讨论一个项目,会中突然网络不通,电话打过去也不见人来,虽然一桌子全是自己的 手下和请来的客户,曾李青却一个人猫下腰,钻到桌子底下,把线路调通,目睹此景的张春晖想起了当年曾李青和他一起在深圳电信机房帮人调试设备的场景,张春 晖感慨,曾李青很实在,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曾李青中学是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读的,本科读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个学校出过柳传志。曾李青大学学的是通信,因此毕业后被分到深圳电信,顺理成章,波澜不惊。

曾李青是腾讯除马化腾、张志东之外第三大个人股东,媒体上关于马化腾最早创业的5个合作伙伴或是中学同学,或是大学同学的说法属于以讹传讹;曾李青 和马化腾既不是中学同学,也不是大学同学,他们的交集是马化腾的姐姐马建南是曾李青在深圳数据局的同事, 而且也有多年的交情。

根据多名腾讯员工的描述,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

不过,1998年秋天,激情满怀的曾李青很郁闷。深圳电信与深圳本地的两家大企业赛格集团、特区发展集团联合投资的龙脉公司走到了尽头,作为龙脉市 场部经理的曾李青遭遇了人生的最低谷,他思前想后,决定去找当时的深圳电信局局长许文艳,他想请许文艳局长帮他出主意,是回局里好,还是就此离开电信局下 海,曾李青的困惑是回局里发展前途不大,离开又有些不舍得。许文艳帮曾李青拿定主意,以曾李青大开大合的性格,回局里多少不合适,还是以向单位交钱的方式 停薪留职下海吧,许文艳还向曾李青推荐去找马化腾。

曾李青在此之前也认识马化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桥梁–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会长丁阿姨。丁阿姨和许文艳关系很好,经常让深圳电信出人出场地出钱出资源 支持他们搞活动,每到这种情况,许文艳就把曾李青派去。丁阿姨的丈夫和马化腾的父亲是同事,同为盐田港的高管,丁阿姨的女儿也是马化腾、张志东从中学到大 学的同学,其中马化腾与丁阿姨的女儿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大家经常开他们的玩笑,他们也很正经的相处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故事是省略号;丁阿姨的儿子贡海星 从深圳大学一毕业后也加入腾讯,是腾讯的创业元老,12个个人股东之一;因此,马化腾和张志东也经常被丁阿姨拉来”抓壮丁”。所以,三个人很熟悉。

曾李青记得他们三个人第一次就公司成立的事情见面是他在深圳电信的那间小办公室里,他们简单的分了下工,马化腾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曾李青负责市场。

2000年从湖南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进入腾讯的李华是腾讯对外招聘的第一个外地大学生,内部编号18号。他第一次来腾讯见到马化腾的时候,大吃一 惊,在他看来,他要进的这家公司的老板更像是他的一位学长,他当时甚至认为,腾讯的另一位创始人曾李青是老板,当然,这只是李华的第一印象而已,真正的情 况是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老板,马化腾是最大的老板。

从外表上看,曾李青的确比马化腾更有老板像,两个人个子上相差无己,但曾李青要比马化腾要富态很多,在穿着上也明显更商务一些,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 通方面也要强上许多。因此,每次两个人结伴出去谈商务合作,曾李青总是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老板,而外表清秀、给人大学男生印象的马化腾总是会认为是公司的运 营助理或秘书的角色。

华南互联网的资深人士,时任广东电信旗下21CN事业部高级经理的丁志锋曾和作者回忆起腾讯最困难的时候求见21CN的情景:当时腾讯希望21CN 收购QQ,丁志锋还记得报价是300万人民币(而不是以讹传讹的100万),代表腾讯来谈的正是马化腾和曾李青,不过,当两个人走进会议室的时 候,21CN的所有人都把曾李青认成马化腾,这很显然是因为曾李青的派头更足。即便是讨论过程中,曾李青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象拿主意的人。

腾讯的创始人们

腾讯有5个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过,最开始是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3个全职,到年底,许晨晔和陈一丹才加进来。

他们5个人凑了50万,其中马化腾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占20%的股份,曾李青占了12.5%的股份,其他两个人各占10%。经过几次稀释,最后他们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当初的1/3的样子,但即便这样,他们每个人的身家都以10亿为计量单位。

首席信息官许晨晔和曾李青是深圳电信数据分局的同事,他和马化腾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许晨晔是一个非常随和又有自己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一个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最大的爱好是与人聊天,兴趣则多种多样。

首席行政官陈一丹原名陈惠龙,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的同学,陈惠龙也是在深圳大学读的大学,专业是化学系。陈惠龙后来改名陈一舟,因与另一位互联网名 人,创办ChinaRen、现千橡公司CEO陈一舟重名,因此,又改了一次名字,叫陈一丹。陈一丹有律师执照,非常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 在不同的时候激起大家激情的状态。

李海翔是张志东在黎明的同事,他也是华南理工毕业的,不过不是研究生,而是本科。比起工作狂人、不苟言笑的张志东,李海翔有趣的多。李海翔是被张志 东在1999年6月1日从黎明电脑拉到腾讯来的,李海翔自2005年12月起担任运营支持系统执行副总裁,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运营支持平台。

吴宵光是1996年南京大学天文动力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深圳地震局工作,吴宵光与马化腾同是CFIDO的站友,他们两有两个共同的爱好,一个是天文, 另一个是计算机,因此,很快就很熟悉。吴宵光也是腾讯一创办就加入公司的元老级人物,2005年11月起担任互联网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互联网各 项增值业务。

CFIDO深圳的夜猫也在1998年腾讯一创办就进入腾讯,夜猫大名封林毅,不过这个名字基本没人叫了,大家一般叫他夜猫或YQ。夜猫年纪比吴宵光 还要小,但脑子却最好使,技术也超强,在CFIDO时代,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夜猫开有夜猫客栈的站台。夜猫和小光都跟着张志东一起设计开发了OICQ的软件 开发,在第一版OICQ的开发说明书里的联系人留的就是夜猫的名字。夜猫很早就离开了腾讯,他曾经想做一个整合所有IM(即时通信)的产品出来,听起来不 错。

选择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创业,在1998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像马化腾这样,选择性格完全不同,各自有自己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 是很少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化腾很好的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这在一开始就决定了马化腾并非池中之物,终有一天要鲤鱼跃龙门。

马化腾也考虑过他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曾李青曾经参与的网域就是这样的均分股份的方式一起创业。这家公司旗下的中国游戏中心赫赫大名,与联众公司并称,有北联众,南中游之称。后来这家公司也卖给了腾讯, 这是后话。

从OICQ到QQ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想,自己能否做个类似于ICQ 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选择一个受欢迎的软件给用户提供汉化版本是整个中国IT业的一种潮流走向,其最有名的硬件产品是汉卡,而最有名的软件产品是汉化的中文平台,中文平 台领导性品牌UCDOS的两个重要作者鲍岳桥、简晶也在1998年和他们的同事王建华一起创办了联众,丁磊的个人主页服务、虚拟社区都属于纯汉化的产品, 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等产品也属于汉化的范畴,基本思路和Hotmail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自己用代码重新写了内核。

QICQ最开始只是一个纯汉化的版本,毕竟是系统集成项目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之后要放在网上,因此,张志东带着小光、夜猫又重新写了一遍,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端,这个架构沿用至今,没有做大的修改,只是不断扩充用户和升级系统,张志东真天才也。

ICQ的故事,今天听起来多少让人惋惜,不过,在当时,ICQ以近3亿美金的价格卖给AOL多少给了很多人震撼。ICQ是几个以色列人写的,I代表 我的意思,C代表看见(SEE,发音和C一样),Q与你的英文YOU发音接近,ICQ的意思是我看见你了,用来在网上相互联络,这个产品一经推出,即刻风 靡世界。

以色列人在通讯端的创新确有天分,被公认为能改写互联网乃至整个电信版图的语音通话软件Skype也是以色列人发明出来的。

马化腾的创业团队中,有多人在通信部门有不算短的工作经历,马化腾在润讯;曾李青和许晨晔在深圳电信数据通讯局工作;张志东和李海翔在黎明电脑公司 工作;马化腾、小光和夜猫等混迹多时并倾注心血的CFIDO其实也是个民间的通讯体系,这样的一群人,决然不可能只是单独开发一个汉化版本那么简单,他们 内在的自我期许就希望他们能开发出能满足中国人自己用的、类似ICQ一样风靡世界的在线通讯工具来。

由于想不清楚怎么收费,马化腾更多是想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让电信和寻呼台帮着去收费。当时,这家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 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ICQ只是公司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当时,为了能赚钱,马化腾他们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 做程序设计……据说,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最大的期望,只要公司能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OICQ最开始的互联网版本是和深圳电信合作,采取联合立项的方式进行。约定是由深圳电信出服务器和带宽,腾讯帮助做一定用户的软件系统给对方,双 方最早的约定是深圳电信出60万。拿着深圳电信给的60万和相关的服务器资源,腾讯开发出了OICQ。想不到的是OICQ出来后大受欢迎,腾讯上下都有些 后悔,不想卖了,于是曾李青就耍了个花枪,他找到深圳电信局,提出要追加费用到100万,深圳电信的费用都是专款专用,不可能追加费用,于是,这事情就不 了了之。

关于OICQ(也就是日后的QQ)与ICQ的关联,并非重点,重要的是两者间的差异。虽然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 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陆,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

这时的选择足以体现马化腾的特质:如果他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许最令其兴奋的,不过是编出一套服务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但他所做的,是将前后两端的 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因此,OICQ甫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提供个性化的头像。

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至少在一个方面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互联网通过网吧形式在中国全面铺开,把信息存储于服务器而不是用户电脑的特色,让 OICQ成为了每台电脑桌面上的必备软件,也几乎是每个来网吧的人第一时间要激活的工具。这让腾讯在不到一年间拥有了500万名用户–一个ICQ在中国从 来没有获得过的成绩。

而这一利众服务的负面效应是,在缺乏可借鉴的赢利手段的情况下,腾讯缺钱。随着用户的增加,腾讯所需要的服务器数量不停增长。这一度迫使腾讯减少放出用户账号。

QQ实在太大了,每个月要吃两台服务器,因此,想养却养不起,于是还是找下家卖。

腾讯最开始是想仿照网易卖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帮电信部门做一套有一定用户数量的系统给对方,最开始的希望是多多益善,但基本没有回音,连一套都没有卖出去。

此时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QQ用户越来越多,想想索性以快速增长的用户作为引子把,就这样,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决定出让部分股份,进行融资。

负责融资业务的本应该是CEO马化腾一个人的事情,不过,当时马化腾请他的创业伙伴,也是首席运营官COO曾李青帮忙寻找投资,当然马化腾也跑,他是CEO,这是他份内的事情。

曾李青设计的是整个公司价值550万美金,希望融资220万美金,出让40%的股份。公司盘子是倒推过去的,因为当时需要220万美金这么多钱,而 腾讯5个人一起合计的结果觉得只能让40%的股份。计划书写了很多稿,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钱来买服务器和带宽,至于盈利模式,写的相对含混,更多是网络广 告和会员费,那时还没有短信这一说,也没有想到动漫等增值服务业务,更没有提到网络游戏,这基本上成为中国日后大成的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特征,计划永远没有 变化快。

今天的曾李青已经是中国最具号召力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但在当时,他并没有什么融资渠道,他觉得还是通过中间人帮忙推荐,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刘晓松。

刘晓松和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有良好的私交:刘晓松和张志东是同事,他们两人都在黎明电脑公司工作过,刘晓松帮深圳电信做过系统集成项目,配合刘晓松 的正是曾李青,腾讯最开始注册资本是50万,后来增资扩股到100万,曾李青对应的要交一笔钱,之前在深圳电信的曾李青第一次入股的时候已经是倾囊而尽, 他去找了刘晓松借的钱。

相对当时的曾李青和马化腾,刘晓松是有钱人,但他也无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投腾讯。刘晓松答应帮曾李青介绍人来做投资,曾李青自然高兴,并约 定以融资额的5%作为股份送给刘晓松。刘晓松向IDG的熊晓鸽推荐了腾讯,熊晓鸽和刘晓松同出湖南大学,刘晓松比熊晓鸽低3届。

曾李青同时找了林建男,由林建男引见了香港盈科。

很凑巧的是,两家公司都愿意投资。打动这两家的不是腾讯那份改了6遍,只有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而更多是当时ICQ以2.87亿美金卖给AOL的故事在业界广为传播,作为ICQ的汉化版本总该值点钱吧。

有钱进来,而且都是有背景的钱,腾讯也缺钱,又不失控股权。因此,腾讯上下自然欢迎。就这样,到2000年上半年,腾讯第一期融资后,创始员工占据60%股份,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万美金,占据20%的股份。

腾讯拿到这笔钱后很快就改善了服务器和带宽等硬件设施,同时加大了对OICQ软件的开发和改进工作,OICQ很快拉开了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距。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万的用户,马化腾托网友在某新闻网站发了篇宣传文章,很快《人民日报》下的人民网转了这篇文章,马化腾很高 兴,在内部逢人就说自己公司上《人民日报》了,其实,只是人民网而已。腾讯公司也为此组织全体员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去滑草。再之后,虽然屡破记录,但 再没有什么大型的内部庆祝活动,一是记录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员工规模扩张的很快,组织起来也不方便。

OICQ成长的很快,那段时间,马化腾总是感慨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间,当时基本没什么收入进来,看着融来的220万美金逐步花光,腾讯面临着二次融资的问题。但此时,整个纳斯达克市场开始崩盘,找钱不那么容易了。

两家股东中,IDG找人接盘的积极性要高一些,他们不断的找人,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因为他们是风险投资,他们主导找了好多家。在曾李青的记忆中, 腾讯找新浪谈过,因为新浪的汪延来深圳的时候被锁在曾李青的办公室里,而马化腾自己也称到过北京找过王志东和汪延。雅虎也来找过腾讯,雅虎中国当时的总经 理张平合也由此与刘晓松、曾李青相熟,后来张平合到刘晓松的A8做了CEO,与这大有关联。腾讯也找过搜狐,对此时任搜狐CFO和总裁的古永锵对此有过确 认,但搜狐也想不明白怎么赚钱,也放弃了。关于腾讯寻求投资的案子也被递送到联想投资的人手里,但没有到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处就被否决了。

相比来说,香港盈科则态度很暧昧,他们有段时间表示自己可以考虑跟进,过段时间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并由李泽楷本人在香港盈科旁的一家露天茶餐厅里和腾讯签定了一个预投资的协议,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定金。

香港盈科很想进内地市场,他们一直有很强的进入内地的企图心,但当时香港盈科在做与亚洲卫视之间的那场著名的收购,没有多少现金,所以,他们在一直 评估腾讯的变现价值,腾讯的价值在于其有着迅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香港盈科想过把这些用户与电影业结合,专门请香港商业片的王牌导演王晶到深圳与腾讯公司 谈,结果是可想而知。香港盈科也找过中公网的谢文谈,来自谢文的描述是,香港盈科曾与谢文草拟协议,联合霸菱基金给中公网注册6000万美金,其中 4500万美金用来收购腾讯。不过,由于在协议草签后不久,谢文被其同学兼老板康健开除,对应的与腾讯的收购计划也鸡飞蛋打。香港盈科也把腾讯推荐给自己 的关联方TOM集团,TOM集团的CEO王先先和TOM在线的高级副总裁冯钰也曾与腾讯有过接触,但无一而终。

在二次融资期间,在过度时期,两家股东提供了贷款(可转换债券)100万美金,但谁都知道,这是救命的钱,这笔钱过后,要不继续出让股份,要不自动 退出。那段时间也是马化腾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一位腾讯的创始员工有天一早去找马化腾签字,发现马化腾是在办公室里过夜的,等待马化腾签完字抬头和该员工 叮嘱的时候,这位员工着实吓了一跳,马化腾头发蓬乱,脸色焦黄,两眼无神,布满血丝,神情极其憔悴,可见当时马化腾和腾讯所遭遇的窘境。

这个时候,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不断的出入腾讯当时在华强北创业园的办公室,这个人有个中文名字叫网大为,他当时的身份是MIH中国业务发展副 总裁,负责中国的互联网策略和合并与收购工作。而在任职中国MIH之前,网大为先生曾担任IT业管理顾问的角色,是个中国话说的很利索,也通晓中国国情的 中国通。最终MIH接手了盈科的全部股份和IDG的12.8%股份,并在2004年6月香港上市前,与腾讯创始团队一起瓜分了IDG剩下的股份,形成腾讯 创始团队和MIH各50%的股份。

来源:《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林军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yonge/archive/2011/11/12/2246079.html

创业故事:腾讯的创始人们相关推荐

  1. 盘点“PayPal黑帮”成员的传奇创业故事

    PayPal自2002年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之后,大部分重要员工纷纷离职创业,PayPal也因此一举成为硅谷史上创造创业者群体最多的一家公司,这些人被誉为PayPal黑帮,今天就让我们一窥黑帮成 ...

  2. 微信导航的门户网站(曾经的创业故事4)

    接下来,会有一个作品系列,把以前自己业余作品整理起来,大多都是夭折的项目,不过商业模式很好,至今仍值得思考和尝试,至于作品,没有尝试过超过2个月的,我这里也不会写出来,我这里也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商业价 ...

  3. 图解UCWEB创业故事 痛并快乐着

    图解UCWEB创业故事 痛并快乐着 浏览次数: 17次 2008年11月03日 雷军新浪博客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网 开心网 更多 0 上周六,看了 ...

  4. 创业故事:记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选择满意工作,让自己人生无悔

    创业故事:提起YouTube很多人都知道,但陈士俊就未必熟悉了,那么下面笔者带领大家简单的坐下了解.陈士俊,英文名:Steve Shih Chen,1978年8月生于台北市,是大众视频网站YouTub ...

  5. 《梦想照进现实:30位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创业故事》即将上市

    梦想照进现实:30位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创业故事 即将出版! 主编:陈中 赵秀芹 童佟 副主编:王华东 林丰蕾 何峰 杜鹏 唐克 ISBN:978-7-302-27851-1 定价:38元 出版日期:20 ...

  6. 陈天桥投入50万回报150亿的创业故事

    有人告诉我,陆家嘴的黄浦江上有一座桥.如果他的说法符合逻辑,符合道理,即使我看不见这座桥,也会一脚踏上去.我就是一个极其感性,又非常理性的人."这是陈天桥的创业励志名言. 今天敲墙简历网向大 ...

  7. 新东方王强计算机水平,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之王强的创业故事

    说起新东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新东方,创办于1993年,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教育集团,同时也是教育培训集团.23年专注教育培训,累积学员超过2000万,从早教到成人 ...

  8. 我的创业故事(一)团队成立

    今天是 4 月 25 日,对我来说比较重要. 我是一个比较有仪式感的人,每到一个时间节点,总要总结一些什么. 于是把之前想做的一个事情:「好好思考,仔细总结」,提上日程. 2016 年 4 月 25 ...

  9. 金山CEO傅盛和他的创业故事:创业要遇到贵人

    金山CEO傅盛近日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自2008年辞职,傅盛辗转经历了创投行业.在一个民房创业.与金山合并等几个过程,期间他经历了颇多心酸,也遇到了张颖 和雷军 两个贵人."我在创业的第一个 ...

最新文章

  1. 论文: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测试数据生成及其实证分析-----生成过程以及实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 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Floyd算法模拟
  3. UA PHYS515 电磁理论I 麦克斯韦方程组基础5 电动力学的四类问题与对应的麦克斯韦方程
  4. UA MATH564 概率论III 期望
  5. linux parallel 命令,Linux 并行处理神器 GNU Parallel 简明教程
  6. LeetCode题库整理【Java】—— 1两数之和
  7. 数据为桥迈向智能,渤海财险数据架构智能化演进
  8. ubuntu12.04 安装kinect V1驱动
  9. Ubuntu 汉字显示一半的修复
  10. 海量数据面试题----分而治之/hash映射 + hash统计 + 堆/快速/归并排序
  11. jni ndk_带有NDK的Android JNI应用程序
  12. 编译lame报错:lame_init_old找不到
  13. Circular Local MiniMax
  14. ADNI-subject-Info
  15. 宋人千首绝句【全十卷】
  16. 工具篇-sdkman-SDK管理利器
  17. 深信服python二面面什么_深信服 python开发 北京 笔试一面二面 面经
  18. 厦门市各中巴线路途经站点
  19. html5播放器视频倍速播放功能
  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图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甲虎网一站式图书批发平台...

热门文章

  1. 轻松架设Win 2003用户隔离FTP站点
  2. Idea使用Lombok简化实体类代码
  3. Docker mongodb Dockerfile ubuntu
  4. nltk自然语言处理
  5. 1119: 零起点学算法26——判断奇偶数
  6. 各种常用的WINFORM控件遍历
  7. CString, BSTR, LPCTSTR之间得关系和区别
  8. dotNet中,取得指定日期所在月份的最后一天
  9. VB.NET实现DirectSound9 (6) 声音特效
  10. Xming+putty操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