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陈老师失败13则

读博之前应该知道的二十件事情

李老师科研之思考和感受(含培养学生)

近期的思考和感受(2021.7.27)

关于画饼

关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

关于做好简单的事情

关于专注

关于实习

我喜欢的几个观点

写给组内同学的话

关于读书的一些观点或思考(2020.9.3)

严格要求,把握底线 (2020.9.12)

我的2点底线

老师的职责(更详细的讨论请看我的个人主页中的学生规则)

老师到底比学生强在哪?(2021.8.7补充)

研究生应该怎么选题(2021.8.7补充)

学生的职责

把事当成自己的事 (2020.10.11)

硕士培养

怎么读研究生 (2020.9.4)


陈老师失败13则

转载 陈老师有话说

  1. 为自己出一堆把其他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其他事情放在学习之上的理由:比如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活,要事业家庭平衡之类(说真的,这是人生观问题。也许一开始你就根本不需要/不应该读研);

  2. 认为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到最后会不了了之、奇迹般迎刃而解、或者导师会忘(这怎么可能);

  3. 为导师不经常找自己而沾沾自喜(其实大部分时候那只是因为他觉得不值得在你身上瞎耽误功夫);

  4. 花很多时间计算到底怎么做才能快速达到最低毕业要求赶紧毕业(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5. 每次都指望从师兄师姐那里临时榨点什么以混过和导师的1-on-1(以为导师和师兄师姐傻啊?);

  6. 总觉得别人做的东西简单容易上手好发文章,不断在不同的题目中跳来跳去(世上那有什么容易的东西,只有你看不到的努力);

  7. 对导师和同学的建议与帮助出于本能的拒绝并试图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尊/自信/自负/自卑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不是那么容易分的清楚,但别人的善心只会offer一次);

  8.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研究做不出来或者文章总不中只是一时粗心或者运气不好(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规律);

  9. 在每次觉得做不出来、或者做不完的时候玩消失,或者对更大、更复杂的任务说No(盖章:此人难当大任);

  10. 每次都刚刚做到最低要求,把剩余的工作扔给导师或者合作的同学,并为自己节省下的时间和努力沾沾自喜(你可能还没认识到别人对你的支持永远和你自己的付出成正比这一事实);

  11. 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却怎么也达不到目标或者导师要求(如果确实不是你还有没有挤出来的时间,而你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确实不行,那么就多花点时间观察别人学习的方法和效率吧);

  12. 开始承认自己确实不行,并把全部精力放在劝说老师降低标准放自己毕业上(你可能没理解这件事情的难度在于你要求他降低的是对所有人的标准,而不单单是对你自己的);

  13. 觉得导师是个傻X(这个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强扭的瓜不甜,我支持你用脚投票。或许到时双方都会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多年以后江湖再见还能把酒言欢)。

读博之前应该知道的二十件事情

【学术人生】读博之前应该知道的二十件事情

Twenty things I wish I’d known when I started my PhD

开始博士学位可能很难。回想起来,有很多事情我希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在这里,我列出了我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建议清单,以帮助新的研究生。

1. 找到适合自己的日程,平衡工作与生活。最好是在整个学业中保持良好的平衡,稳扎稳打,而不是紧张的工作把精力消耗殆尽。照顾好自己是成功的关键。

2. 与导师讨论你的期望。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确保你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尽早将其传达给导师,这样你也可以和导师一起高效工作。

3. 花时间阅读文献综述。这些综述在数据收集前后都可以帮助你制定研究目标和得出结论。

4. 尽早确定你的目标。查看你所在学院的指南,然后根据论文要求建立明确的博士目标或问题。目标之后可以更改,但明确的计划将帮助你保持专注。

5. “我不需要写下来,我会记住它”是你告诉自己的最大谎言!写下你所做的一切 - 即使它不起作用。这包括会议记录,方法详细信息,代码注释等。

6. 整理你的工作和工作空间。特别是,使用有意义的标签来标注工作所用的东西,以便了解其内容和位置。尽早整理可以有效节省时间。

7. 写论文永远不会太早。写下并向你的导师展示你的工作 - 即使最终没有使用你早期的工作,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也是一种整理大脑中想法的好方法。

8. 将论文分解为SMART(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及时)的目标。如果你的待办事项列表是“起草结果的第一段”而不是泛泛地“写第1章”,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许多小行动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论文。

9. 最好的论文永远是最终的成品论文。尽快将草稿发给导师。无论你花多少时间完善初稿,都是要返回修改的,最终稿才是最完美的。初稿花太多时间更改,换来的可能是在提交终稿前更多次的更改。

10. 对你的导师说实话。如果你不理解某些事情,如果你搞砸了实验,或者他们忘记给你反馈,请告诉他们。你越诚实,你们的关系越容易处理好。记住帮助导师就是帮助你自己。

11. 备份你的工作!至少每周做一次,这样可以少流不少眼泪。

12. 与实验室成员和其他同学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这是交流博士经历,获得建议和帮助,改善研究和结交朋友的好方法。

13. 参加学院研讨会和实验室小组会议,甚至(或特别)当主题不是你的专业领域的时候。在组会上学到的东西没准可以改变你的研究和职业方向。另外,定期出勤也会被注意到。

14. 展示你的研究。这可以在实验室组会上,大型学术会议上等。汇报一开始可能很吓人,但多练习变得越来越容易,这是很好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并获得反馈的方式。

15. 发表你的研究。它可能无法解决某些问题,但撰写论文并将其提交给期刊是学习新技能和完善简历的好方法。

16. 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虽然实验室就像你的工作家庭一样,但是能够从工作中脱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这可以通过运动,俱乐部,爱好,假期或与朋友共度时光来实现。

17. 不要与他人比较。博士求学过程是一个进行揭示新知识的原创研究的机会。因此,所有博士课程都不同。你只需要做对你和你的项目有用的事情。

18. 研究的本质意味着事情并不总是按计划进行。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坏学生。保持冷静,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失败的实验仍然可以作为成功的博士经历的一部分而写下来。

19. 永远不要靠自己挣扎。与其他学生交谈,并与导师坦诚交流。寻求帮助并不丢脸。记住你不是一个人。

20. 享受你的博士求学过程!这可能很艰难,而且有几天你希望你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但是博士课程充满了美好的经历,让你有机会从事令你着迷的事情。庆祝你的成功,享受这个过程。

李老师科研之思考和感受(含培养学生)

Zheng-Hua Li(My-thoughts-zhenghua - SUDA-HLT)

近期的思考和感受(2021.7.27)

关于画饼

我经常给学生画饼。什么叫画饼?我觉得是画饼就是计划,如果按照我们预想的发展,那么就会怎样。画饼体现了我对一个工作未来发展的预想。但是我们都明白生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向前进的。有的同学,很容易把我画的饼,当成一种口头承诺。我经历了过的事情告诉我,成年人的世界里,除非白纸黑字写下来(邮件也可以,有时候甚至要打印出来签字),否则都是“可能”,没有“一定会”。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同一个idea,让两个同学做,效果肯定不同。这里面有是否适合的因素、也有努力和态度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我在指定课题或者idea给同学的时候,一定会考虑这个同学的能力、努力和态度、之前的经历等因素,当然也有机缘巧合的因素。机缘巧合是指,比如我想到了一个idea,考虑之后觉得靠谱,这时发现同学A手上有一个正在做的idea,而同学B没有什么idea,那么肯定会优先考虑把idea给同学B做。

我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话比较多,比较碎,有时候表达也不准确。在讨论问题时,有同学有几次都说,您之前说...。我会说:“我说过吗?抱歉...”。我越来越意识到,我的只言片语,学生可能会非常重视。因此,我以后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少说很碎的话,完整的讲。另外,重要的事情,要用邮件等方式来表达。同学们如果很重视我口头讲的一个事情,一定要找我确认,最好以邮件形式明确下来。

关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

生活中,有时候只有自己最懂自己,需要强烈坚持一些事情。最忌讳的是,自己在此时此刻不强烈坚持,过后又埋怨别人代替你做了对你不利的、不公平的决定。没人可以帮你做决定,不要依赖别人帮你做决定,无论何时何地,你才是那个做决定的人,看似是别人在帮你做决定,如果你没有强烈反对,那么就是你认可别人的决定,也就是自己在做决定。机会面前,要自己努力去抓,而不是靠别人给你机会。要明确沟通、打开天窗说亮话。否则会产生很多误解,导致双方的期望不匹配,很麻烦。

如果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一定要主动提出来。比如一个同学想要去参加一个国内会议讲习班,扩充视野。如果这个同学连提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我是不会主动去提出来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主动给这样的机会,这个同学很可能不会珍惜。生活中,想要的机会,要主动去争取甚至去创造。有时候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敢于承担压力,强烈争取。否则,你怎么会珍惜?

关于做好简单的事情

如果一个同学能够很好的完成一个简单的idea(成功与否不重要),后面我会给一个更难的idea。如果简单的idea都做不好,会不放心、不舍得把难的、更有挑战的idea给这个同学。后面只会给同等难度的,让这个同学再试试。最开始给同学的小idea,更多是对同学的一种考察,看看同学的基础、领悟能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做好一件事,不一定是做成功了。如果失败了,而且能讲清楚为什么失败了,有头有尾,那也算做好了。

关于专注

一个同学是否专注、是否努力做一件事,我自认为是可以看出来的。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几周甚至几个月不断尝试把一个工作做好,中间可能会短暂停顿。读博期间,我有一个idea,做了一年半。虽然最后终于意识到,这个idea是不靠谱,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将自己逼到了一个极限。Try harder。如果足够的证据明确说明idea不好使,那么就果断放弃。如果没有其他新想法可以尝试,就停下来思考,想出方法之后,首先讲给别人听,论证后觉得靠谱,就实现出来验证。思考、讲出来、论证、实现验证。不断反复、不断煎熬。有一种不把这个idea做好就不毕业了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做idea的时候,很少会想能发什么水平的论文,可能也会偶尔想,但是绝大部分就是想把这个idea做好,就算最后验证是不靠谱的也可以,也就心安了。

关于实习

课题组有了新的实习规定,正常不允许实习,除非合作企业有需要,才可以经老师推荐参加合作企业的实习面试等。实习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公司部门(小组)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如果喜欢这个部门的文化,就可以努力转正,或者将来就业时再面试进来。如果不喜欢,也可以了解到该公司哪个部门比较适合自己,后面为之努力。至于说在实习中学到更多学校里无法提供的东西,我非常不认可。研究生阶段,该做的事情就是在学校里深入钻研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去公司学的东西,等到毕业之后一样可以学到,只不过晚一点而已。我感觉刻意追求实习的行为,就像有的家长让小孩在幼儿园阶段就去学语数英一样。我不会坚决反对学生去实习,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科研充满热情。长期保持科研热情就更难了。很多同学稍微尝到科研的味道,发了论文,就觉得满足了。岂止科研也有高低,也是一种修为,永无止境。多少博士生毕业了,事实上科研是否入门都很难说。

社会上的主要观点是年轻人生活压力、买房压力非常大,为此很多年轻人变得没有安全感,想多、早赚钱。这到底是对不对,我也不知道。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取决于挖的最深的一口井,而不在于挖了多少口井。所以在学校里,使劲往深地挖,我觉得是最划算的投资。另外,用发表论文的水平和数量,来衡量能力,也纯属扯淡。只有真正对技术、科研感兴趣的人,才能把技术、科研做好,才能不断的把井往深的挖。这样的人,我觉得感受到的生活的压力会小一点,会更自信一点,想要获得的会更少一点,更容易满足,更容易快乐。扯远了。我不坚决反对同学去实习,甚至对某些合适的同学,会帮忙促成实习。但是有以下原则:

  • 1)自己的课题进展要顺利,可能够保证硕士课题可以完成。通常研二下去实习,那么应该在实习前做完两个完整的工作,其中一个通常以论文的形式。如果实习的工作和课题紧密相关,那么做完一个工作,并把论文写好投出去,也是可以的。去了企业,我很难在课题上把关,最终很可能会导致没法正常毕业。
  • 2)正常情况下,一定是在研二下学期校招实习,也就是要通过企业的笔试面试。希望同学可以好好表现,最后寻求转正机会,这样找工作的时间可以节约一些。
  • 3)对于小组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论文)的同学,如果想去实习,我会优先推荐。对于小组没有贡献的同学,可否帮我想想,我招一个学生,指导、提供机器服务器、发补助等,图啥啊。

再次重申我的观点,我不觉得在公司,一个同学获得的成长会比在学校多。几个月的实习经历,如果能够得到公司的认可、转正,还不错;如果能够做完整的工作,有成果能写到简历里面,能给别人讲清楚,就会让你找工作容易一点;否则,实习经历对于找工作的帮助也不会很大,仅仅是提前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不如踏踏实实,钻研明白一个技术,做出一个成果,将来写到简历中,给别人讲清楚。希望同学们不要盲目实习,不要等将来工作了几年,回过头又后悔自己研究生期间,没能沉下心,钻研技术。

我喜欢的几个观点

  • Big things have small beginings. 出自《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 我的解读是:任何伟大的发明、创举,都是从一些小的idea开始的。永远不要小瞧自己,总是相信自己。
  • 科研上的重大突破,一定是多年思考、积累的结果,有时候孤独也是必须经历的状态。
  • 开心的工作,充满热情,多关注事情积极的一面。
  • 做一个有趣的人。
  • 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一个人永远无法设身处地的为另一个人着想,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即使再善意)强加到别人身上。

写给组内同学的话

  • 做科研,最主要是脑力劳动。看论文、写代码、做实验只是一小部分。写论文很痛苦,但是重中之重,写的过程中,会逼迫你去把思路理清楚、凝练自己最核心的想法、区分不同工作本质上的异同。最后,所有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一点:思考、动脑子、琢磨。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感觉,科研的过程,也是培养严谨、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这个事情是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不轻信、凡事有自己的见解、讲证据、讲逻辑、讲科学。(2021-1-20改IJCAI论文有感)
  • 大家有什么想法、心里话,欢迎给我发邮件告诉我。我对所有同学都会坦诚相待。就算大家毕业了,这种情谊也会持续下去。我奉行极简主义。人情世故能省就省。但是对于我的学生,如果真能帮到学生,我一定会花时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和谁在一起生活、共事。这也是为什么招聘学生时我会非常谨慎。(2020-12-29)
  • 如果组内同学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困扰,需要跟我交流,一定要及时找我。这是人和人交往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人和人最难得的就是互相多一些理解。但是不讲,就很难理解,只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误解和假象。写邮件会比较好,可以把思路理清楚。我感觉,舒适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最重要因素。(2020.11.6)
  • 沟通太重要了!有效的沟通,从高质量的日志和周志开始做起。通过有效的沟通,push我去更好的指导。大家要不断尝试用最简单的话,没有歧义的把一件事说清楚。有始有终。乐于把自己的工作讲给别人。乐于做报告。经过无数次的磨炼,口头沟通、文字表达等能力才会越来越好。(2020.4.22)

关于读书的一些观点或思考(2020.9.3)

  • 读书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对周围了解得更多,减少无知导致的愚昧。从这一点上讲,读书和教育的作用很相似。
  • 选择读书,而不是读新闻、看朋友圈、刷微博,是因为”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很多随机事件浪费“。引号中这句话是从哪看到的、听到的?具体记不清楚了,是《个体社会》中一个老人说的,还是毛姆短篇小说选中的一句话?感觉说的很妙。。
  • 读书最幸福的几个方面:有无穷的书供你看;有的书值得看很多遍,不同年龄阶段看感受不同,等快遗忘的时候重读一本书感觉很棒,就像和一个老朋友见面;一本书可以看很久,因此幸福感也可以持续很久(相对于电影);不喜欢的、三观不合的书,丢到一边就好;可以跳着看,想怎么看怎么看;...
  • 读书的几个误区:拿起一本书,必须从头到尾看完,否则就说明自己没毅力(BTW,不要轻易买书,只有值得读第2遍、第3遍的书才值得买);如果一本著名的书自己不喜欢看,就说明自己不行
  • 我最近发现同时看几本书的感觉很棒,一个作者说话听累了、烦了,就换一本。这样也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 法国人Charles Dantzig专门写了一本《为什么读书》,挺有趣的。

严格要求,把握底线 (2020.9.12)

我觉得人的个性、自由自主意识对于创新非常重要。因此制定规则的时候,我强调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定制规则。但是最近的一些经历、读的书、看的电影(卡特教练)让我有了不同的想法。严格要求,把握底线。

我的2点底线

  • 日志、周志、月报要认真写。写不好就重写。如果重写还写不好,就算缺日志,然后按照规则处理。
  • 保证工作进度(实验、论文写作、项目)。如果进度缓慢,又不思进取,还搞什么?如果对idea不感兴趣,早点说,早点换;如果对课题不感兴趣,早点说,早点换;再不行,换导师,别耗着,我受不了。
    • 上述两点如果做不到,趁早换导师。我的性格不允许我把学生放羊,因为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作为我的学生,就一定要达到我的底线。
  • 签到制度,如果你能保证实验、论文、项目进度,可以灵活一些,定制规则。比如有些同学工作比较晚,可以适当推迟签到时间(例如统一调后半小时)。
  • 进度慢的同学,反而要更严格要求,要减少请假、双休的次数,具体情况具体定。

老师的职责(更详细的讨论请看我的个人主页中的学生规则)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去指导你做工作。
老师不一定清楚细节,也没有义务帮你想解决方案,这些都是你的事情。否则,还不如老师自己做算了(哪有那么多精力)。
硕士研究生阶段,老师最基本的职责:根据项目、学术研究的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平时跟你讨论如何解题、带你入门、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和你讨论(前提是你得讲清楚)、你把论文写好从审稿人角度给你提意见、等等。

老师到底比学生强在哪?(2021.8.7补充)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虚荣心作祟,我也想在学生面前逞能:看看,我厉害吧。现在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达不到同学们的期望。当然,我会继续努力,坚持life-long learning。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钻研技术,感觉很纯粹、很幸福、很踏实。

先说一下老师的劣势

  • 1)纯科研时间少。家庭、教学、项目、学生管理等方面都要付出很多时间。留给纯科研(看论文、写论文、看代码、写代码)的时间非常少。反之,除了上课,学生通常能做到大部分时间就专注做1-2个事。
  • 2)精力分散。不同的学生,通常都有不同的课题(即使研究的任务相同,角度和出发点通常也不同)。一个老师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在每个同学的工作上都要分配一定的精力。通常,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重点关注某1-2个同学的课题,深入思考、频繁讨论,希望学生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一定的成果,以顺利完成课题。出于这种考虑,我和研一研二同学的合作会比较紧密,有的同学在研一,有的同学可能在研二上学期。再晚的话,毕业就成问题了。(一届4个同学会比较好,尽量避免受到研究生扩招的影响)

老师的优势

  • 1)经验。写了很多论文的经验;有过多次把idea做成功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想到好的idea、并做成功的几率,会比科研未入门的同学(科研入门很不容易的:独立想idea、独立做实验验证、独立写论文)大很多。
  • 2)写作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写作和表达能力方面。能把事讲清楚,让别人信服、让自己信服,都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打磨。
  • 3)某些具体方向上的技术积累。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研究领域。对自己熟悉的方向上的论文,通常很快就能抓住核心贡献,也能捋清楚研究进展。对于一个idea,能够很快判断其贡献。

研究生应该怎么选题(2021.8.7补充)

最近有同学跟我咨询他的困惑。我简单回答一下。

  •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选题的范围首先要结合指导老师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积累、科研项目规划。结合得好了,配合起来会更顺畅,合作会更紧密,除了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也可能多人合作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学弟学妹的跟进和配合)。

    • 博士选题:毋庸置疑,兴趣最重要。第二是认可研究方向的价值。虽然说博士攻读期间也是一个科研训练过程,但是如果能够在博士毕业后还继续深入研究同一方向,则更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获得工作中的成功。
    • 硕士选题:方向关系不大。应该顺其自然的做事情。把手上的工作做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导师通常会让你做更复杂的事情。
  • 不同研究方向,都差不多,都不是直接为工作服务的,硕士期间通常不会形成特别高的技术壁垒。什么意思呢?一个做句法分析的同学,如果积累得比较好,可以很快把另一个做语法纠错的硕士论文复现出来。
  • 平时我讲的技术壁垒是针对读不读硕士而言的。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扎扎实实读了硕士的同学,相比本科生,会具备非常高的技术壁垒。
  • 硕士期间主要是任务:1)深入钻研1-2个技术;2)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有的任务,可能比较贴近应用,但是也存在数据集质量和规模不够、问题比较浅等问题。
  • 所以,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尽量做好。

学生的职责

  • 全力以赴做工作。时间久了是能感觉到的:哪些同学是120%工作,哪些是100%,哪些是80%。有些同学50%的精力投入都达不到。
  • 老师给的idea,抓紧做出来,无论成功与否。谁能保证idea就一定好使呢?科研本来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越有挑战的idea,失败的几率越大。不努力,不前紧后松,行吗?一个idea做个一年,失败了怎么毕业?fast fail,再好的idea,也应该在3个月(最好是1个月)之内看到初步结果,明确是否有效。
  • 把事情讲清楚,遇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给出一些方案,讲给老师,老师帮着分析
  • 绝对不是把问题抛出来,让老师帮你想办法。老师可以偶尔为之,但这绝不应该是老师的职责。老师如果总是这么做,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也不好

把事当成自己的事 (2020.10.11)

  • 把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努力做好,不断完善,绞尽脑汁。我认为这是把事做好的唯一方法。
  • 当年我接手张会鹏师兄、郎君师兄的LTP。读了所有的文档和代码后,我发现了系统架构上的一些问题,然后重写了整个代码。没有人告诉我要这么做。但是我把这个事当成自己的事,努力去做好。
  •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应该努力做好至少一件事。我把数据标注当成一个自己的长期的事业去做,不断改进,寻求更好的方法。
  • 一个idea或一个工作,一个人能做得非常好,打开一片新天地;另一个人可能就匆匆以失败告终。在能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除了运气成分,我认为主要还是态度问题、是否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是否把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 有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做了几件事,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他对每一个都提不起兴趣,遇到具体问题束手无策、想不出一个方案,我认为这是没有把事当成自己的事。
  • 研究生阶段,如果不能做好一件事(把事当自己的事),我觉得很难谈得上对实验室做贡献,自己的成长也会大打折扣。我认为在把一件事做好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般程度上做几件事,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硕士培养

参加学院硕士二辩感想(2021.8.6)

  • 硕士论文外审专家、答辩老师主要关注的方面

    • 排版是否规范、格式是否统一

      • 解释公式时的“其中”,不要分段,所以没有缩进;
      • caption在图/表的上面还是下面;图表公式的编号:2-3 3-4;
      • 参考文献格式统一,如英文题目中首字母大小写、作者名和姓的顺序、要把作者给全,不要et al;
      • 参考文献引用的格式,[32]是上标还是正常字体等
    • 文字是否清晰通顺(明显的语法错误、错别字都是大忌)
    • 章节布局是否合理
      • 章节的名字很重要,要斟酌和凝练。最忌讳的是:某一章的标题和硕士论文的名字基本相同;两章的标题非常相似,没有区分度
    • 逻辑清楚
      • 逻辑是最重要的,有的硕士论文,看完一段话,不之所云。
      • 最常见的逻辑:总分总(先给big picture,然后逐一讲解,最后再完整总结)
    • 论文的贡献要讲清楚,通过摘要、章节题目、每一章总结等,反复强调。做到用很短的话可以讲出来,长一点的话也可以讲出来。
  • 早点动笔写硕士论文(LAGroup同学:研三第一学期12月写好初稿;第二学期3月送外审;12月写不好初稿,我就不看了)
    • 大部分同学写东西的能力是很欠缺的,早点写对于提高质量很有帮助。早点成稿,改2-3遍,比仓促写好直接外审,质量会高很多。

2021.5.30

  • 无论学硕、还是专硕,一般都鼓励发表1篇论文,对写好硕士论文会有帮助。对于特别偏工程的专硕,可以写技术报告、写专利、软著等。
  • 论文要尽早投出去:研一下学期或研二上学期。太晚的话,可能在外审之前达不到学院基本条件。一些会议推荐期刊,速度很慢。
  • 硕士中期检查、撰写论文、预答辩、外审、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做。
  • 外审,除了看成果,两大因素:1)内容是否充实;2)论文表述是否清晰、排版是否规范。对于硕士的技术或学术贡献,外审老师的要求不会很高。
  • 外审之后,论文题目就不能改了,因此要提前组织一个预答辩,每人讲5分钟,把题目、章节都排好。一定要请其他老师好好把关。

怎么读研究生 (2020.9.4)

  • 硕士生3年,1年上课(算半年);1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基本做不了啥了);实际专注课题的时间很少。可以自己算一下。
  • 研究型硕士生只要能做好一个idea,做透,就可以了。
  • 工程型硕士生只要能做好一个任务,把系统做好,就可以了。
  • 要做好一个idea或者任务,都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调研、思考、实验、分析、总结、写作、交流等等。
  • 但是,如果研究生期间只做一个idea或任务,显然太亏了。毕业的时候会发现视野太窄、了解的东西太少。那么怎么做呢?
    • 最有效的办法是:多关注身边人的工作,主动去了解,扩大知识面。最起码应该知道问题的定义是什么,输入输出是什么,基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看书、看论文,有些东西很难搞清楚。身边人的工作,就不一样了,肯定能问清楚。还有一点,身边人能做出来的东西,给足够的时间,自己也一定能(或者应该)做出来。大家在知识基础、编码方面差距不会很大,如果确实搞不清楚,可能是身边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理解不深入,或者讲不清楚,另一个可能就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还没找到窍门(悟)。
    • 参与到身边人的工作中,即使论文不挂名也值。
    • 如果特别有兴趣,也有余力,可以深入理解、重现身边人的工作。身边人的大部分工作,只要了解基本的东西就够了。
  • fast fail原则
    • 我读博的时候看到这个原则,十多年了,仍然很认同
    • 10个idea,好使的可能只有1个,甚至没有。要尽可能尽快验证idea。
    • 不要太关注细枝末节。
    • 快速做出baseline,用别人的代码是最好的。要和state-of-the-art结果比较。baseline不一定要达到sota,但是和别人论文中的可以公平比较的方法(比如都不用词典、不同无标注数据)相比,不能太弱。
    • 用最简单、最笨的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代码效率、代码的优美等无安全可以不考虑)
    • 写任何代码,都要尽力尝试验证正确性。
    • 果断放弃不好的idea。有些idea不需要进入验证阶段,在讨论、思考阶段就可以放弃了。不要盲目维护自己的idea,认真思考其不work的原因。
    • 花很久时间做一个鸡肋idea,就是浪费生命。我读博期间,曾经花了1年半做一个鸡肋idea。
  • 当编码能力到一定程度后,表达能力就至关重要。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呢,即如何把事情给别人讲清楚呢?要做到1分钟能讲;5分钟也能讲;30分钟也可以讲。
    • 多给别人讲,珍惜每一次机会,尤其是做报告的机会。
    • 好好总结。写好每一次日志、周志、月报。肯花时间去总结
    • 珍惜每一次写论文的机会,一遍一遍的改
  • 独立思考和想idea的能力
    • 只有一个办法:多思考
    • 要严谨,不断锤炼。
    • 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表达不清楚,通常也是因为思考不到位。

其他参考

如何搞砸你的学术研究之路?图灵奖伯克利教授David Patterson经典报告让你避坑,附视频与报告

【学术人生】硕博研究生期间应该明确的50件事

												

【科研】如何在读研的道路上快速失败相关推荐

  1. 如何在读研读博的道路上迅速失败?

    把导师当傻子, 甚至形成了逆反心理, 老师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都会在心里或者私底下数落他. 老师给一个方向弄不出来的话, 要么是老师岁数大了不搞科研, 或者是他根本就不愿意指导自己. 三天两头就想换方 ...

  2. 如何在DevSecOps道路上快速、安全地抵达终点

    作者 | 吴翔 责编 | 晋兆雨 出品 | CSDN云计算 头图 | 付费下载于视觉中国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去不少便利,在软件安全领域内,一种名为敏捷开发的模式正悄然流行,而可打破业 ...

  3. 山东大学计算机考博难度,山大博士发11篇SCI,坦言刚读研时自己也很迷茫

    近日,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评选结果揭晓.其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目前学校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全校不超过十人获此殊荣,微电子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孙嘉敏就是 ...

  4. 网友言:读研3年后工作“啪”的没了 2023年计算机考研意义何在

    读研三年后工作没了?2023年计算机考研是不是没用了?很多正在考研的学生因为这些消息很是焦虑和不知所措,有人问,为何2023年计算机考研没用?为何读研会有白读了的说法?? 读研三年后工作没了 2022 ...

  5. 读研三年后工作没了 2023计算机考研是不是没用了

    读研三年后工作没了?2023年计算机考研是不是没用了?很多正在考研的学生因为这些消息很是焦虑和不知所措,有人问,为何2023年计算机考研没用?为何读研会有白读了的说法?? 读研三年后工作没了 2022 ...

  6. 读研期间学计算机,你不知道的考研事之读研期间学习生活大揭秘(学习篇)

    随着各大院校考研复试的陆续进行,研究生招生阶段也逐渐进入尾声.接下来一批又一批努力而优秀的同学在经过备考.初试.复试的洗礼也将步入令人振奋的研究生阶段,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这既是对于奋发拼搏精神的总结和 ...

  7. 这就是你向往的读研生活?不同专业研究生日常一览!

    小编去各个社交网站上搜索了一下 发现对于「读研生活」 一半人认为满足,收获良多 一半人觉得苦逼,痛苦难耐 找了几位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 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读研生活 不同专业的读研生活大不同 这是你向 ...

  8. 读书笔记|《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 张军平

    前言:去年封控期间在张老师的一次学术分享讲座上知道的这本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老生常谈,就没有太在意.后来从学弟那里借到一本张老师撰写的<爱犯错的智能体>,读来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乎找 ...

  9. 《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 张军平

    文章目录 00 观后有感 01 时商,从爱多士说起 02 时商与基础误区 03 我的想象力飞了起来 04 湖南人的霸蛮与多巴胺 05 戏说寻师 06 寻师的五个维度 07 高徒出名师 08 " ...

最新文章

  1. iPhone浏览器性能测试
  2. 如何学习——为什么不想听课
  3. Short-Session的推荐如何做?
  4. Java黑皮书课后题第3章:**3.28(几何:两个矩形)编写一个程序,提示用户输入两个矩形中心的x坐标和y坐标以及矩形的宽度和高度,然后判断第二个矩形是在第一个矩形内,还是和第一个矩形重叠
  5. OpenCV学习笔记之 ( 三 ) MFC显示Mat图片
  6. 【转】初试JNI Java与C/C++交互
  7. sqlmap能测试java么_ibatis框架如何测试?ibatis入门解析
  8. 华为云NP考试题库_华为认证考试题库-HCNP
  9. selenium小白学习笔记(6) - 使用parameterized参数化
  10. 第九课堂: 基于兴趣、技能和经验分享的网络交易平台
  11. 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加密手机悄然兴起
  12. ios 微信分享重新编码链接_iOS 微信分享文件【原创】
  13. Android中的多点触摸
  14. 关于Apple ID相关设置
  15. jmeter批量上传图片, csv文件参数化——详细讲解
  16. lcx端口转发工具的使用
  17. String“+”与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对象的append方法
  18. 省一级计算机ppt,江苏省计算机一级PPT课件.ppt
  19. Mac下面visio的替代品Omnigraffle,很好用
  20. x-window简介

热门文章

  1. HtmlUnit的简单例子
  2. GetKeyState、GetAsyncKeyState、GetKeyboardState函数的区别 以及虚拟键值
  3. 十大干货安全议题,足以展望今年网络安全趋势
  4. 【线性代数】正交向量与正交子空间
  5. 【图像去噪】基于matlab GUI均值+中值滤波图像去噪(含PNSR)【含Matlab源码 372期】
  6. 人脸识别系统_人脸注册
  7. 培训班出来的程序员现在怎么样了
  8. SAP BAPI BAPI_PO_CREATE1创建采购订单
  9. hx711c语言程序,STM32写的HX711程序
  10. 初识马尔可夫和马尔可夫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