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

1.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少年期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

(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稳定和具有目的性,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他们大都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

(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意义识记占主要地位,机械识记逐渐减少,对无意义的材料,也能采用"人工记忆术"有效地加以识记;有意识记发挥重要作用,兼顾无意识记;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质量明显地超过少年期的水平。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内容上,比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要高一倍多,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多四倍,但部分中学生否认必要的机械识记,认为是"死记硬背",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识记的错误认识。

(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既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开始从直觉经验型向理论逻辑型转化,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与此同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灵活性与敏捷性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周全,既能抓住关键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不忽略个别重要的具体细节;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问题速度快,能很快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辩证思维获得明显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同一个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依存于其它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例如,曾有专家对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就"自由"概念的理解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初一学生属于第一级水平,即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但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坏事,也必须受到制裁。初三学生属第二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要受到纪律的约束,高二学生属于第三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一切由自己,并能认识到"一切都随心所欲,并不是自由应受到纪律的约束,没有纪律的约束,也就没有自由。"由此可见,初中三年级是理解到自由和纪律的基本关系,但并不透彻,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则能多层次地理解,达到辩证思维水平,他们已经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被名人权威吓倒;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中学生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学习活动中。1988年举行的第1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第20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考题难度极高,以致参赛国的领队提出抗议,说:"这是考诺贝尔奖的题。"而我国参赛的9名中学生全部获奖,物理获得金奖;化学获得金牌总数、个人成绩和全队总分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这说明中学生很有创造潜力。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越来越大,发散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表现在他们不受旧思想、旧观念、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善于改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让中学生给如下故事命题:一个传教士被野蛮部落虏去,被强迫与野蛮族的女头人结婚,否则要被处死。传教士拒绝,终被野蛮人用沸水烫死,分而食之。大部分中学生的命题为"锅中惨剧"、"清炖牧师"、"宁死毋娶"、"自由无价"。显然,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总体而言,男生优于女生。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对女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青年初期的中学生喜欢唱歌、跳舞、诗词、书法、绘画及体育活动等,借此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好、恶、欲等不同的情绪情感。他们常常对所爱的表现热烈,对所憎深恶痛绝,取得成就则欢欣鼓舞,遇到不平则愤而慨之。

(2)情绪两极性突出。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尚不够稳定,情绪的两极性比少年时期更为突出,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绝望,而且常常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3)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隐性。少年期的面部表情常常是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体验不完全一致,掩饰作用较突出。如有的中学生明明痛苦,却可以毫不在意;明明对异性朋友爱慕,却可以做出庄重、回避的姿态,明明对人厌烦,却可能强装笑脸;明明心虚胆怯,却能故作镇静等。中学生在表白自己真实情绪时选择性很强,一般不愿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密友也会保留一些内在的个人隐私。中学生情绪的内隐性和闭锁性,是他们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但对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情感带来了一定困难。

(4)情绪的延续性。中学生的情绪很少出现儿童期的哭笑无常现象,而更多地显现出心境状态。某件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可以长久留在心头,虽已时过境迁,但很难消退。碰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有的中学生往往由热情、爽朗、爱说爱笑而变得沉闷、抑郁,感到万事皆不顺心,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几天都不理人,而碰到高兴的事情时,又感到心旷神怡,飘飘然,似乎万事如意,干什么都有劲头。

(5)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带有浓郁的社会性。青年初期的社会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敬爱感、集体荣誉感等已得到较稳定的发展。中学生对知识及对美的追求要比少年更主动更自觉。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前提下,中学生的情感逐渐深化趋向稳定。普通高中学生比较好管理,与他们的情感深刻和稳定有关系。

3.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他们对动机、行动目的及后果的认识更加自觉,开始自觉地考虑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之前能冷静思考。

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已能独立地完成各种任务。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成人对他们应多给予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对立。

此外,中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他们大多具有恒心和毅力,能善始善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良好意志品质逐渐形成。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在不利环境作用下,可能出现一些易激动、不冷静、缺乏自制的行为;容易受外界事物和他人暗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易产生动摇、畏难和悲观情绪;对积极意志品质(如勇敢有主见)与消极意志品质(如鲁莽、固执)的界限认识模糊。

(二)个性心理特点

1.对塑造和发展个性极为憧憬

九十年代中学生对个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强烈渴望拥有鲜明的个性。有位中学生这样抨击道:"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个性,你只要认识一个中学生,就认识了一群中学生。高中生发展的是呆性,不是个性。"这话显然偏激,却也引人深思。有学生说:"我们不愿意用单调的色彩包裹自己,我们要有气魄,抱着对自己和国家未来的期望,怀着对生命永恒的爱心,去选择合适的个性发展方向,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内涵。"从小学到中学总是以升学为中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奋勇地投身进去。我们被浇铸成标准件,消失了自己的光泽和内涵。我们困惑何日有个性。人不同于钢、铁之类,可以被任意地车成同一规格、同一标准的零件。我们要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禀赋,丰富的兴趣。我们渴望在各项活动中一试身手,施展才华,培养性格,证明自己,渴望步入为之魂牵梦系的科学宝库或艺术殿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每个中学生都应有自己的个性,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内涵,这样校园才会丰富多彩,世界才会光明灿烂。

2.理想具有时代性、概括性

(1)中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由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已经开始考虑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大多对自己的未来作了初步规划,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想。而且很多学生的理想十分远大,立志成就一番事业。

(2)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面对改革开放的洪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学生们锐意进取,立志多学知识和本领,将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为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消极思潮的影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出现偏差,关注个人利益较多,而对国家、民族前途考虑不够。例如,每年中考和高考报考外贸、管理、金融、外语等专业的学生最多,但个人的发展实际上并不都适合这类职业;一些学生对社会上的"大款"、"大腕"非常羡慕,一心只想毕业后赚大钱。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所做的未来梦中存在着大量极不实际的幻想,个别同学甚至为这种幻想付出了沉重代价。

(3)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概括性。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以理想的具体形象来表明自己的理想的,少年中占60%,青年初期占18%;以概括特点表明自己理想的,少年占6%,青年初期却占55%。可见,中学生的理想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3.自信心与参与性大大增强,勇于自我表现

自八十年代中期起,中学生中兴起了一股强烈的"办报、办台、办刊、办社团热",《人民日报》当时还对此予以报道。自此,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性有增无减,竞选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设计校徽、班徽、艺术节会标,同老师、校领导坦诚对话,勇敢地叩开领导办公室的大门进行采访,去工厂、农村、市场、机关作调查,用稚嫩的笔参与各种社会热潮的讨论,等等。九十年代中学生拥有比以前中学生更多的表现自我愿望的机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八十年代末的勤工助学热。现在每年假期都有中学生走上社会,"打工"成了令中学生羡慕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充分反映了中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迫切愿望,对了解社会的迫切要求,更说明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性增强已使他们从最早的"校内冲动"发展到了"社会冲动",这种自信心与参与性是这代中学生相当可贵的个性品质。

九十年代中学生比任何一代中学生都更有超越前辈的志向。以前的中学生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继承前辈的思想、精神,而当代中学生更多地希望超越前辈,他们对前辈成果认为"完全可以超过"的现象屡见不鲜。毫无疑问,当代中学生的超越精神不仅是个人的进步,更是这个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来看,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得以继续的关键,应该说这是可喜的。但是,他们自控能力、基础本领方面的缺陷依然不可忽视,甚至有时会显得比任何一代中学生更为突出,这是令人担忧的。

4.学习动机趋于集中,学习兴趣逐渐分化

目前,就我国普通中学学生而言,学习动机比较明确(无论中学生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大都集中在"为了升学""为了将来上大学深造,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等动机上,尽管好多中学生对此并非心甘情愿,甚至深恶痛绝,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去挤"独木桥"。一位学生说:"校园中刮着猛烈的高考风",我们迎风而立早已疲惫不堪,怎么会有精力去培养个人爱好?更不要说发展个性了。"另一位学生说:"高考似乎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和老师成绩的唯一标准,成为学生拼搏的唯一通道。我们整日被老师、亲友们叮嘱着,为考试时刻准备着,将来要为考大学时刻准备着!’高考不考的东西一概与我无关’,这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条"。

高中生由于身心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面的拓宽和加深,他们的兴趣更加广泛,对体育、文艺、社交、自然科学都有好奇心,但出于升学的压力,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他们开始将兴趣与职业理想紧密联系,即使对较枯燥的外语学科的学习也能认真对待,保持稳定的间接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有的学生,认定非化学不学,整日沉浸在C、H、O中,甚至看见老师戴着"孔雀石"项链,也惊叹"碱式碳酸铜"。有的学生以为只有学英语才最"OK","托福"!"托福"!整天一定要托英语的福,戴上耳机,觉得空气中也弥漫着"A、B、C。"此外,文理两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性别差异的。就总体而言,男生对理科的兴趣稍大于女生,女生对文科的兴趣又大于男生。

5.性格逐渐定型

中学生对现实逐步形成稳定态度,性格趋向稳定和社会化,到高中一、二年级就趋于成熟和基本定型。在男女学生中,由于社会环境、教育及个体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一般来说,男生大多性格开朗、勇敢坚强、果断机智、勤于思考、好动、好问、不拘小节,但存在骄横、逞强、好胜、粗枝大叶的弱点。女生多文静、温和、细心、守纪、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但她们也存在着任性、怯懦、自卑、心胸狭隘、情感脆弱、优柔寡断等缺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教育、引导中学生正视性格弱点,优化自身性格。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分化,迫切要求了解自己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主我和客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简单,对"自我"了解很肤浅,他们很少自我反省,很少把自己心理过程的特点当做认识的对象。初中生则对分析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而高中生对自己的认识更自觉、更深刻,他们经常关心和考虑有关自己的各种问题,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头脑里常常出现诸如"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我?""我长得怎样?才能如何?"等问题,青少年不仅在观察、评定现实的自我,还在积极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自我。

2.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大提高

一般而言,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经历了以下过程,从轻信别人的评价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从评价别人向评价自己发展:从评价外部表现到评价内心品质;从评价行为结果到评价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

国外有学者认为,通过比较优秀学生和后进生的自我知觉可以阐述自我评价的能力。研究发现:后进生比他们的同伴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另外,后进生还往往过高地估计教师和别人对他们自己的评价,而优秀学生的这种估计则比较恰当。

高中生和初中生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初中生要落后于高中生。大多数高中生能够独立地、一分为二地对自己作出整体性评价,做到自尊、自信、自爱,因此,心理比较平衡。必须指出,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一般还没有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水平。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或者自高自大,自吹自夸,或者自暴自弃,自怜自卑。

在某些方面,男女中学生自我评价也不一样,例如,在取得成绩和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缺乏自信,他们对成就的期望值较低,对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成绩的评价也较低。相反,男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过分自信(未必积极和准确),他们经常对自己的成绩和能力作出过高的评价。在性别与自我评价问题上,心理学家研究的结论是:女生一般具有外部控制点,她们认为自己受机会或运气的支配;男生一般具有内部控制点,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这种性别差异主要是性角色期望和社会文化差异所致。

3.自尊心增强

中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希望在班集体或社会群体中扮演合格成员的角色,得到较好评价和受到应有重视。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而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自尊。不少中学校长都认为:"现在的学生特别重视自我,他们要求人们尊重,强调完善自我。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达到了更自觉的水平。"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希望别人将白己当小孩看,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事应由自己来管,用不着别人来过问,一旦有人干涉就会产生强烈反感,认为是多管闲事,如果态度粗暴生硬,那就更加反感。如有一位女同学体育很好,出席过省、市运动会,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她却不愿参加,班主任问她原因,她不回答,后来班主任说了她几句,她就和老师吵起来,又哭又闹,非要老师承认态度不好不可。

4.人际关系的自我认知特点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研究认为采用"四模式"可以有效地划分学生在直接接触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的地位。以班级成员被喜欢的人均数和被排斥的人均数作为划?quot;四模式"的标准。

人缘儿:受到较多人的喜欢(大于平均数),受到较少人的排斥(小于平均数)。这类学生大都是班级或团队干部"好"学生、班上的"尖子",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较突出者。其特点是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好,知识面广,聪明有才华,有文体活动特长;或者言行一致,待人友好、热情、忠诚,对集体工作认真负责,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嫌弃儿:受到较多人的排斥(大于平均数),受到较少人的喜欢(小于平均数)。其特点是生活散漫,脾气暴躁,违反校纪,好打闹,或者不求上进,不爱学习,只爱穿着打扮,讲究玩乐;或者自私自利,经常背后议论别人,爱讲风凉话,爱出风头,好自我表现,有强烈?quot;领袖欲"、"支配欲"。

孤立儿:受到较少人的喜欢(小于平均数),同时,排斥他的人也较少(小于平均数)。这类学生主要有三种:一是只埋头个人的学习,既不助人,也不求人,忽视人际交往,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二是性格怪癖、孤独、抑郁、自卑、胆怯、退缩、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又渴望别人接纳与接近自己,这类学生常抱怨别人冷淡无情,不理解自己。三是学业不错,好胜心强,但妒嫉心重、虚荣心强的学生。

矛盾儿:受到较多人的喜爱(大于平均数),同时,排斥他的人也较多(大于平均数)。这类学生大都是从人缘儿班干部中分化出来的,其特点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不关心、团结、尊重同学。

研究者认为,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影响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判断力。一般情况是,人缘儿对于谁喜欢自己估计过低,对于谁不喜欢自己又估计过高。嫌弃儿对于谁喜欢自己有过高的估计,对于谁不喜欢自己又估计过低。孤立儿对于谁喜欢自己和谁不喜欢自己都有过高的估计。矛盾儿对于谁喜欢自己的估计与实际上喜欢他的人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谁不喜欢自己则估计不足。

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关推荐

  1. 【教师证学习笔记004】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学习心理 目录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认知过程 1.注意 定义: 特点: 分类: 品质及影响因素: 2.感觉 定义: 特点: 分类: 品质及影响因素: 3.知觉 定义: 特点: 分类: 品质及影响 ...

  2. 【教师证学习笔记005】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发展心理 目录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 1.概述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3.维果斯基---心里发展观 二.中学生情绪发展 1.情绪 2.情感 3.关系.区别 4.情绪问题 ...

  3.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中学)-第四章-第二节 中学生学生心理-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四章 中学生学生心理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 学习概述 (一) 学习的概念(考察频次:2,题型:辨析,理解)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 ...

  4. 4. 中学生学习心理

    1. 认知过程 1.1 注意 1.1.1 注意的概念[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2 注意的功能[选]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1.1.3 注意的分类[选] ...

  5. 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心理

    第四节学习心理 目录 1.学习动机 2.学习迁移 3.学习策略 [解析] 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重点记忆. 2.学习迁移,重点记忆. 3.学习策略. 1.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 ...

  6. 中学生学习心理01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 01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里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我们在选择 集中:时间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最基本 保持功能:时间 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种类 ...

  7. 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1)

    一.认知过程 1.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将注 ...

  8. 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2)

    三.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功能(P182)识记 * 简答题: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答:(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 ...

  9. 中学生学习心理02学习与学习理论03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 (一)学习的实质-单选,辨析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关键词: (1)个体 个体包括人+动物 (2)练习或反复练习 是后天的,不是先 ...

最新文章

  1. pandas使用groupby函数计算dataframe数据中每个分组的N个数值的滚动标准差(rolling std)、例如,计算某公司的多个店铺每N天(5天)的滚动销售额标准差
  2. 六层感知神经网络系统
  3. 20171218-编程语言的介绍
  4. hihoCoder #1954 : 压缩树(虚树)
  5. 【示例】C语言中利用数组存放函数指针
  6. java10 WeakHashMap
  7. 做微信营销你知道男女用微信的习惯吗?
  8. python集合的练习
  9. PDF文件能编辑吗,怎么删除PDF文档中的空白页
  10. python全栈学习--day13(迭代器,生成器)
  11. Python: 日志库logging总结
  12. 初识热仿真的一些记录001
  1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展望:搭建商业银行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14. 计算机键盘怎样做除法,电脑键盘除法是哪个键?
  15. EasyWeChat实现微信真实支付操作
  16. 暗黑类游戏的设计概念
  17. JAVA走上证券行业
  18. SqlServer 2016新特性 —— automatic seeding (自动种子设定)究竟是什么
  19. 学习笔记之MyEclipse里各个文件名前的小标记都代表的意思
  20. android手机屏幕共享神器踩坑指南

热门文章

  1. uniapp 微信小程序使用button调用在线客服聊天功能
  2. 怎样提高抖音播放量和点击率
  3. 15年计算机专业专升本,2015年江苏专转本各院校各专业分数线
  4. c语言随机数rand,C语言rand()获取随机数和windows下的CryptGenRandom
  5. this到底指向谁?
  6. 工程流体力学笔记暂记37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的阻力)
  7. Postman使用JS脚本实现请求时加密
  8. Kubernetes Multus-CNI
  9. pycharm社区版使用database navigator(DB Browser)
  10. HMZK5【Zookeeper集群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