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向导

从单重求和谈起(定义与基本性质)
多重求和(二重情况)
求和的实际应用(等比级数)

引言:
  求和符号经常活跃于数学或工程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处于多重求和情况时,连用的求和符号存在运算的优先顺序,有时我们可以直接互换不同求和符号之间的位置,而有时不同的位置则代表不同的求和意义。因此,关于求和符号∑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细致的讨论。

一、从单重求和谈起
  我们通过一个稍微简单的例子来回顾下求和符号的使用(如下所示)。∑i=110g(k,l)h(i,j)=g(k,l)∑i=110h(i,j)\sum_{i=1}^{10}{g\left( k,l \right) h\left( i,j \right)}=g\left( k,l \right) \sum_{i=1}^{10}{h\left( i,j \right)}i=1∑10​g(k,l)h(i,j)=g(k,l)i=1∑10​h(i,j)
  求和符号展开的关键在于替换所有的计数下标,本例中g(k,l)g\left( k,l \right)g(k,l)与计数下标i无关,故可直接提取到求和符号外。最终结果如下所示:g(k,l)(h(1,j)+h(2,j)+⋅⋅⋅+h(10,j))g\left( k,l \right) \left( h\left( \text{1,}j \right) +h\left( \text{2,}j \right) +···+h\left( \text{10,}j \right) \right) g(k,l)(h(1,j)+h(2,j)+⋅⋅⋅+h(10,j))

二、多重求和(二重情况)
  当出现两个及以上的求和符号时,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运算的优先顺序。为便于理解和阅读,我们也可以适当对其添加括号来明确这种运算顺序。比如下面这样:∑i=13∑j=14f(i,j)=∑i=13(∑j=14f(i,j))=∑i=13(f(i,1)+f(i,2)+f(i,3)+f(i,4))\sum_{i=1}^3{\sum_{j=1}^4{f\left( i,j \right) =\sum_{i=1}^3{\left( \sum_{j=1}^4{f\left( i,j \right)} \right)}}}=\sum_{i=1}^3{\left( f\left( i,1 \right) +f\left( i,2 \right) +f\left( i,3 \right) +f\left( i,4 \right) \right)}i=1∑3​j=1∑4​f(i,j)=i=1∑3​(j=1∑4​f(i,j))=i=1∑3​(f(i,1)+f(i,2)+f(i,3)+f(i,4))
  实际上,由于计数下标i和j的范围不同,上述双重求和表达式中的两个求和符号的顺序可以互换,即可以写成下面这种形式:∑i=13∑j=14f(i,j)=∑j=14∑i=13f(i,j)\sum_{i=1}^3{\sum_{j=1}^4{f\left( i,j \right) =\sum_{j=1}^4{\sum_{i=1}^3{f\left( i,j \right)}}}}i=1∑3​j=1∑4​f(i,j)=j=1∑4​i=1∑3​f(i,j)
  既然存在可以直接互换的情况,那么也必然存在求和符号顺序不可直接互换的情况,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如果强行直接互换两者,那么其表达式的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原式:∑i=14∑j=1if(i,j)原式:\sum_{i=1}^4{\sum_{j=1}^i{f\left( i,j \right)}}原式:∑i=14​∑j=1i​f(i,j)  (2-1)

错误的表达式:∑j=1i∑i=14f(i,j)错误的表达式:\sum_{j=1}^i{\sum_{i=1}^4{f\left( i,j \right)}}错误的表达式:∑j=1i​∑i=14​f(i,j) (2-2)

意义已变:∑j=14∑i=1jf(i,j)意义已变:\sum_{j=1}^4{\sum_{i=1}^j{f\left( i,j \right)}}意义已变:∑j=14​∑i=1j​f(i,j) (2-3)
  首先分析下式(2-1),由于j的范围取决于i,因此我们不能直接互换两个求和符号的顺序。如果强行互换得到式(2-2),将得到一个错误的表达式,其错误之处在于∑j=1i\sum_{j=1}^i{}∑j=1i​已经使用了计数下标i,所以内层求和符号不能再使用i作为计数下标。
  那么,如(2-3)这样机械式的互换是否又是可行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如此互换后得到的式子是正确的,但含义却已改变(与原式对比很容易观察到)。
  
  正确的替换方式如下所示,到此的读者可以用心感悟下它与前面几种做法的区别:∑i=14∑j=1if(i,j)=∑j=14∑i=j4f(i,j)\sum_{i=1}^4{\sum_{j=1}^i{f\left( i,j \right) =\sum_{j=1}^4{\sum_{i=j}^4{f\left( i,j \right)}}}}i=1∑4​j=1∑i​f(i,j)=j=1∑4​i=j∑4​f(i,j)
  等式两边可以按照穷举法的思路来进行理解,为便于说明笔者将给出一份表格来辅助解释。(等式左右两边都表示表格中所有项相加之和)
  
  左边:穷举i的取值,内层元素求和,在表格中体现为依次横排相加。
  右边:穷举j的取值,内层元素求和,在表格中体现为竖排相加。
  
  最后,谈一个小技巧(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个式子,简单理解来看,似乎可以直接将平方展开。但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外层求和使用了计数下标i,故内层必须使用其他字母来作为计数下标。
(∑i=15f(i))2=(∑i=15f(i))∗(∑i=15f(i))≠∑i=15∑i=15f(i)f(i)\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2=\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ne \sum_{i=1}^5{\sum_{i=1}^5{f\left( i \right) f\left( i \right)}} (i=1∑5​f(i))2=(i=1∑5​f(i))∗(i=1∑5​f(i))​=i=1∑5​i=1∑5​f(i)f(i)

故正确的表达形式应该改为如下所示(内层计数下标为j)
(∑i=15f(i))2=(∑i=15f(i))∗(∑i=15f(i))=∑i=15∑j=15f(i)f(j)\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2=\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left( \sum_{i=1}^5{f\left( i \right)} \right) =\sum_{i=1}^5{\sum_{j=1}^5{f\left( i \right) f\left( j \right)}} (i=1∑5​f(i))2=(i=1∑5​f(i))∗(i=1∑5​f(i))=i=1∑5​j=1∑5​f(i)f(j)
三、求和的实际应用(等比级数)
  等比数列{aia_iai​}其求和公式可以描述为如下的形式(设m⩽nm\leqslant nm⩽n,其中r为公比,通项公式为ai=ria_i=r^iai​=ri):
∑i=mnri=rm−rn+11−r=a1−an∙r1−r(r≠1)\sum_{i=m}^n{r^i=\frac{r^m-r^{n+1}}{1-r}}=\frac{a_1-a_n\bullet r}{1-r}\,\,\left( r\ne 1 \right) i=m∑n​ri=1−rrm−rn+1​=1−ra1​−an​∙r​(r​=1)
  当n→∞n\rightarrow \inftyn→∞时,上述就成为了等比级数,此时等式转换为:
∑i=1∞ri=r1−r(∣r∣<1)(3−1)\sum_{i=1}^{\infty}{r^i=\frac{r}{1-r}\,\,\,\,\left( |r|<1 \right)} (3-1) i=1∑∞​ri=1−rr​(∣r∣<1)(3−1)
  当∣r∣⩾1|r|\geqslant 1∣r∣⩾1时,上述的求和表达式不收敛。
  借助式(3-1)与微分的特性,我们还能导出另一条有用的结论。先对(3-1)式关于r进行微分,然后两边乘以r可得到如下等式:
(先微分)∑i=1∞iri−1=1(1−r)2(先微分) \sum_{i=1}^{\infty}i{r^{i-1}=\frac{1}{\left( 1-r \right) ^2}} (先微分) i=1∑∞​iri−1=(1−r)21​
(两边同乘以r)∑i=1∞iri=r(1−r)2(∣r∣<1)(3−2)(两边同乘以r)\sum_{i=1}^{\infty}{ir^i=\frac{r}{\left( 1-r \right) ^2}}\,\,\left( |r|<1 \right) (3-2) (两边同乘以r)i=1∑∞​iri=(1−r)2r​(∣r∣<1)(3−2)
  最后得到的(3-2)式也是经常会用到的结论,希望读者能掌握这种推导演算思路。

参阅资料
程序员的数学(概率统计)
高等数学(同济6版)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

关于(求和符号∑)不可不知的事情相关推荐

  1. 自2018年以来我不知道的事情-Dan Abramov

    原文地址哈:https://overreacted.io/things-i-dont-know-as-of-2018/ 人们常常假设我知道的知识远比实际知识道的多.我不抱怨这个错误的想法.(拥有些许成 ...

  2. 求和符号的定义和性质

    1. ∑\sum∑的定义 在数学中经常遇到多项式求和的问题, 为了表述的方便, 引入了求和符号来简化表述的方法, 并且这样的的表述方法非常普遍, 因此了解求和符号∑\sum∑及其运算性质就非常重要. ...

  3. 数论题中(杜教筛)交换求和符号

    文章目录 方阵 下三角 约数倍数 狄利克雷卷积 以及 杜教筛学习笔记 突然对交换求和符号有了新的理解了,用矩阵转置的思路就很好理解,外层循环相当于枚举行,内层枚举列,交换次序就是先枚举列,再枚举行 方 ...

  4. 解决word2019中求和符号上下标被强制挪到右边的问题

    求和符号的两种latex写法 有两种打出带上下标的求和符号的方式,代码和效果对比如下: $\underset{1}{\overset{n}{\Sigma}}$ $\underset{1}{\overs ...

  5. Latex中求和符号的使用

    Latex的求和公式: 若想输出∑i=0n\sum_{i=0}^ni=0∑n​ 则需要输入: $$\sum_{i=0}^n$$ 其中,\sum是求和符号,下划线_之后为起始条件,^是终止条件,注意要输 ...

  6. 两个求和符号如何用计算机,计算:两个求和符号∑∑怎么办

    先将其中一个未知数当常量,另一个未知数从1至n依次递加后各项式子相加.然后再将另一个未知数从1至n依次递加后各项式子相加便是结果. ∑ 是一个求和符号,汉语名称为西格玛(大写Σ,小写σ).第十八个希腊 ...

  7. latex中的求和符号,连乘符号等

    求和符号: \sum_{i=1}^{n} 左侧的" \sum "代表求和符号, 中间的" _{i=1} "代表下标是" i=1 ", 右边的 ...

  8. ∑西格玛,求和符号,表示累项相加

    ∑叫做西格玛,求和符号,表示累项相加, n ∑ai=a1+a2+a3+...+an. i=1 下面的i=1. "i"表示通项公式中i是变量,随着项数的增加而逐1增加 "1 ...

  9. 学习日语的三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可不知的事情

    学习日语的三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可不知的事情 今天日本村外教网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学习日语的三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可不知的事情呢? 1.初学阶段 首先要知道的是,任何一门外语在初学的入门阶段,每天坚持不了背 ...

最新文章

  1. AJAXControlToolkit-Framework3.5SP1 下载地址
  2. 研究速递:老年人的心智能力不一定在衰减,抗干扰的能力会更强
  3. caffe:Data 层
  4. linux 高级IO函数之fcntl mmap/munmap
  5. sqoop数据导出导入命令
  6. 线性表:1.什么是线性表
  7. java设计模式之装饰者模式
  8. RocketMQ 分布式消息中间件 理论介绍
  9. WebRTC学习资料大全
  10. Vue H5 项目模板
  11. CMD命令实现数字雨
  12. SSM框架整合详细过程
  13. ARM Aarch32 中 A32 和 T32 的汇编编程的例子(call return stack 结构相关的指令)
  14. jQuery API .append()
  15. 澤山咸 (易經大意 韓長庚)
  16. day11 - 每日总结及作业
  17. linux升级n卡驱动,Centos 7 更新 NVIDIA 驱动
  18. java 手动垃圾回收_java如何进行垃圾回收的
  19. vivo商城架构演进之路
  20. 伺服电机电子齿轮比与脉冲当量如何计算

热门文章

  1. easyUI日期框的日期范围限制
  2. ORA-15018: diskgroup cannot be created
  3. 16.【Linux】window和linux下文件格式相互转换
  4. 递归求第五个人的年龄
  5. 银行贷款,求每月等额还款金额
  6. Linux vi vim 宏 批量操作 重复操作 宏录制
  7. Altium Designer 18中的Multi-board Schematic–Defaults
  8. java项目开发的工具选型对比,这10条建议你一定要关注!
  9. 2021-2027全球与中国铝质气雾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0. 深度暗色调色效果Lr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