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

R1.

a.
称这个简单的运输层协议为 STP。
在发送端,STP 接收应用程序要发送的数据(不超过 1196 字节)、目的地址、端口号;然后 STP 添加 4 字节头部信息,即端口号;将这 1200 字节的报文段连同目的地址交付给网络层;
在接收端,STP 提取端口和数据,将数据发送给端口所标志的程序。

b.
在头部信息中增加 4 字节的源端口号,将数据减少为 1192 字节。

c.
不。

R2.

R3.

y、x

R4.

一些应用程序不想使用 TCP,因为其拥塞控制会降低发送速率。而且应用本身并不需要可靠的数据传输。

R5.

因为今天大多数的防火墙会拦截 UDP

R6.

在应用层添加差错检测,需要程序开发人员在程序中添加一些检测代码

R7.

题目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两个报文段都将被定向到主机C上的同一个套接字吗?还不如直接 google 翻译呢。那么现在题目要求清楚了,两个报文段都将被定向到主机C上的同一个套接字。根据源 IP 区分不同主机。

R8.

通过不同的欢迎套接字。它们的目的端口都是 80。

R9.

判断究竟是新的分组还是重传

R10.

处理丢包事件,如果丢包可以重传

R11.

RTT 固定的好处就是发送方可以准确判断 ACK 是否丢失,不过它仍需要一个时间固定的定时器。

R12.

a.
接收方丢弃全部分组,之后发送方重传五个分组。

b.
GBN 使用累积确认,因此没有触发重传

c.
只能发送五个,因为窗口大小就是 5

R13.

a.
只重发第一个分组即可

b.
超时重发第一个分组

c.
只能发送五个,因为窗口大小就是 5

R14.

a.
b.
c.
d.
e.
f.
g.

R15.

a. 110 - 90 = 20byte
b. 90

R16.

依然是三个,第一个 seq=43 ack=80,第二个 seq=80 ack=44,第三个 seq=44 ack=81

R17.

R/2

R18.

错,设为 cwnd 的一半

R19.




习题

P1.

假定 A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x, B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y
a.
A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x, 目的端口号为 23

b.
B 向 S 的源端口号为 y, 目的端口号为 23

c.
S 向 A 的源端口号为 23, 目的端口号为 x

d.
S 向 B 的源端口号为 23, 目的端口号为 y

e.
x y 可能相同

f.
不可能

P2.

从 B 到 C:
   左边的连接: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26145,目的 IP 为 C 的 IP;
   右边的连接: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7532,目的 IP 为 C 的 IP;

从 B 到 A:
   源端口号 80,源 IP 为 B 的 IP;目的端口 26145,目的 IP 为 C 的 IP;

P3.

注意应在溢出时向最低位进位:

    01010011
+   01100110
————————————10111001
+   01110100
————————————
(1) 00101101
+          1
————————————00101110

其反码为 11010001

使用反码有以下好处:

  1. 不依赖系统是大端还是小端
  2. 计算检验和比较简单快速

接收方检验差错的方法是将三个字节与检验和相加,如果任何一个位为 0,说明出错

1比特的差错肯定会导致结果不同
2比特的差错可能会检测不出,比如题中第一、二字节变为 01010010,01100111,即最后一个比特反转

P4.

a. 00111110
b. 01000000
c. a 中的第一、二字节变为 01011101、01100100

P5.

不能确保,如同上两题讨论的那样

P6.

如果 rdt2.1 发送方正处于“等待来自上层的调用0”,接收方处于“等待来自下层的0”,发送方发送序号为 0 的分组,而接收方正确接收并向发送方发送 ACK;此时发送方处于“等待 ACK 或 NAK 0”,接收方处于“等待下层的 1”,如果此 ACK 损坏,发送方重发序号0的分组,而接收方会发送 NAK,这将导致一个死循环;
其实此接收方并没有标注初始状态,如果发送方初始状态为“等待来自上层的 0”,接收方初始为“等待下层的 1”,也会导致上述死锁。

P7.

ACK 分组没有序号是因为接收方、发送方都不需要该序号。

P8.

可以直接使用 rdt2.2 中的接收方

P9.


P10.

类似于 rdt3.0 的发送方,在 rdt2.1 的发送方上加上 start_timer 以及 timeout 事件即可。timer 的时间要大于最大往返时延。

P11.

如果从“等待来自下层的1”中删除,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因为 sndpkt 已经被生成了。
但是如果从“等待来自下层的0”中删除,而且接收方刚刚启动(处于初始状态),sndpkt 是一个错误的值(很可能是一个随机值),那么发送方会认为 ACK 损坏并重发分组,接收方会继续发送错误值,浙江导致一个死锁。

P12.

仅有一个比特差错时,协议正常工作,只不过可能比 rdt3.0 发送方反应更快。
而当定时器时间过短时,每一个超时重发的分组都将会导致正在发送的包重发,这样从第一个包累积到第n个包,分组发送的次数将趋于无穷。

P13.

像图片展示的那样,两个 M0 将无法区分

P14.

分组 x 丢失只能被接收方检测到,且只有 x-1,x+1 都被接收后。如果发送方在发送 x 之后隔较长时间才发送 x+1,那么这段时间 x 将一直不会被重发。
而当数据量较大且很少丢包时,用 NAK 协议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明显比 ACK 协议少

P15.

中文版翻译较差,错误极多,无力吐槽。。。这里按英文版的 98% 来做:
U = (nL/R) / (RTT + L/R) > 98%
    解出 n > 2450.98
    因此 n 至少是 2451

P16.

肯定能增加利用率,接收到 ACK0 或 ACK1 之后发送方认为分组已经成功到达,即使事实不是如此。
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例如差错出现并不会重发、造成无谓的重发等。

P17.

B与A类似,只不过初始状态从 receive from A 开始

P18.

P19.

P20.

P21.

P22.

a.
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1. 发送方发送 k-4,k-3,k-2,k-1,接收方都完整得接收并发送 ACK,但 ACK 全都未传到发送方,接收方的期待序号为 k,而发送方窗口序号为 [k-4, k-1]
  2. 如果 ACK 全都传回,则发送方更新 base,其序号为 [k, k+3]

因此序号可能是 [k-4, k+3]

b.
如果接收方期待 k,则它一定将比 k-1 小的 ACK 发送出去了,如果要使发送方发送 k-1,那么它至少已经接收到了 k-5 的 ACK。
因此正在传播回发送方的 ACK 序号可能是 [k-4, k-1]

P23.

设序号为 0(第一个 0),1,…,k-1,0(第二个 0)

对于 SR,要使其序号发生混杂,至少是当接收方刚刚包含第二个 0,即接收方窗口为[k-N-1, 0],也就是说 k-N (包括 k-N) 之前的都接收过了。要使序号混杂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第一个 0 在发送方窗口且恰好其 ACK 丢失,需要重发。0(第一个0)~k-N 为 k-N+1 个值,如果窗口长度不足 k-N+1,则第一个 0 和第二个 0 不会同时包含在发送或接收窗口中。
所以窗口长度 N <= k-N,即 N <= k/2

GBN 类似,N <= k 即可

P24.

a.
可能, ACK 还没来得及返回,发送方超时重发,之后发送方接收到 ACK 并移动窗口,那么它之前重发的分组的 ACK 将落在窗口之外

b.
可能,类似 a

c.
是的

d.
是的

P25.

a.
UDP 直接将用户数据打包进报文并立即传输,而 TCP 会将数据写进缓存并可能分成多个报文

b.
TCP 有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而 UDP 没有

P26.

a.
注意到 TCP 是字节流编号的, L 的最大值为 2^32 byte

b.
设 N 为报文数:
N=⌈232536⌉=8012999N = \lceil \frac{2^{32}}{536} \rceil = 8012999N=⌈536232​⌉=8012999

总头部长=N∗66byte=528857934byte总头部长 = N * 66 byte = 528857934 byte总头部长=N∗66byte=528857934byte

总字节数=232byte+528857934byte=4.824∗109byte总字节数 = 2^{32} byte + 528857934 byte = 4.824*10^9byte总字节数=232byte+528857934byte=4.824∗109byte

t=总字节数155Mbps=249st = \frac{总字节数}{155Mbps} = 249st=155Mbps总字节数​=249s

P27.

a.
序号、源、目的端口号分别为 207、302、80

b.
序号、源、目的端口号分别为 207、80、302

c.
127

d.

P28.

TCP 让发送方 A 维护一个接收窗口来提供流量控制,主机 B 将实时的 rwnd 值放入发给 A 的报文中,通知 B 的缓存大小。A 确保 LastByteSent - LastByteAcked <= rwnd,当缓存不足时,将暂停向 B 发送数据

P29.

a.
防止有攻击者发动 SYN 洪泛攻击

b.
不能。当服务器使用 SYN cookie 时,它不维护 cookie 或其他信息,因此半开连接不可行。攻击者并不知道某个服务器和某 IP 对应的初始序列号,因为那个秘密数只有服务器知道。

c.
理论上可行

P30.

a.
超时值是固定的,单一得增加有限缓存的长度,会导致未丢失的分组被重传

b.
有助于。

P31.

略,自己慢慢算算吧

P32.

a.
EstimatedRTT’
= 0.9 ( 0.9 ( 0.9 ( 0.9 EstimatedRTT + 0.1 SampleRTT1 ) + 0.1 SampleRTT2 ) + 0.1 SampleRTT3 ) + 0.1 SampleRTT4
= 0.9^4 EstimatedRTT + 0.1 SampleRTT4 + 0.9 * 0.1 SampleRTT3 + 0.9^2 * 0.1 SampleRTT2 + 0.9^3 * 0.1 SampleRTT1

b.
推广到 n:
EstimatedRTT’ = 0.9^n EstimatedRTT + 0.9^(n-1) * 0.1 SampleRTT1 + 0.9^(n-2) * 0.1 SampleRTT2 + … + 0.1 SampleRTTn

c.
根据上式:
EstimatedRTT′=0.9nEstimatedRTT+110∑i=1n0.9n−iSampleRTTiEstimatedRTT' = 0.9^n EstimatedRTT + \frac{1}{10}\sum_{i=1}^{n}0.9^{n-i}SampleRTT_iEstimatedRTT′=0.9nEstimatedRTT+101​∑i=1n​0.9n−iSampleRTTi​

可以看出 i 越小,SampleRTTiSampleRTT_iSampleRTTi​ 对 EstimatedRTT′EstimatedRTT'EstimatedRTT′ 的影响越小,且其权重呈指数形式锐减

P33.

假设传递分组 1 到目的地,超时后源又重发分组 1 的副本分组 2;如果分组 1 的 ACK 返回到源,则源可能将它作为分组 2 的 ACK,从而计算了一个错误的 RTT

P34.

SendBase - 1 <= LastByteRcvd
LastByteRvcd 是刚到达 B 的编号, SendBase - 1 是已经到达 B 的编号

P35.

y 之前的所有字节都被接收,因此 y-1 <= LastByteRcvd

P36.

考虑当分组错序到达会发生什么,分组 1 正确到达,目的地发送 ACK,分组 3 提前于分组 2 到达,发送一个冗余 ACK,这将导致发送方重传分组 2,即使分组 2 并未丢失

P37.

a.
GBN: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345,总共 9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1111,后来发送 2345,总共 5 个 ACK

SR: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总共 6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1345,后来发送 2,总共 5 个 ACK

TCP:
A:首先发送分组 12345,后来重发 2,总共 6 个分组
B:首先发送 ACK 2222,后来发送 6,总共 5 个 ACK

b.
GBN、SR 需要等待超时,而 TCP 使用快速重传,故 TCP 最快

P38.

是的

P39.

λ’in 超过 R/2,会导致更多的丢包以及重传,λout 可能会下降

P40.

a. [1, 6] 和 [23, 26]

b. [6, 16] 和 [17, 22]

c. 三个冗余 ACK

d. 超时

e. 32

f. 42/2 = 21

g. 29/2 = 14

h. 分组 1 (p1) 在传输轮回 1 (t1) 中发送,p2~p3 在 t2 中发送,p4~p7 在 t3 中发送,p8~p15 在 t4,p16~p31 在 t5,p32~p63 在 t6,p64~p96 在 t7,
因此分组 70 在第 7 个传输轮回内发送

i. ssthresh = 4,cwnd = ssthresh + 3MSS = 7

j. 在第16个传输轮回时,ssthresh = cwnd/2 = 21,cwnd = 1 并进入慢启动状态,则在第19个传输轮回中,ssthreash = 21,cwnd = 4

k. t17:1个,t18:2个,t19:4个,t20:8个,t21:16个,t22:21个
1 + 2 + 4 + 8 + 16 + 21 = 52 个

P41.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平等算法

P42.

超时仅能减缓 分组未丢失超时重传 这种情况,不能阻止 TCP 向可能出现拥塞的端到端路径上继续发送更多的新的分组。

P43.

流量控制将无法适用,因为接受缓存足够大。
没有丢包、没有超时,因此拥塞控制也无法适用。
无需适用任何措施,当发送缓存满载时,自动就慢下来了。

P44.

a.
每个 RTT 加 1 个 MSS,因此需要 6 个 RTT

b.
6 + 7 + 8 + 9 + 10 + 11 = 51 MSS
平均吞吐量为 51MSS / 6RTT = 8.5 MSS/RTT

P45.

a.
从 W/2RTT 到 W/RTT 期间总共发送的分组数:
W2+(W2+1)+(W2+2)+...+W=(W+W2)(W−W2+1)2=38W2+34W\frac{W}{2} + (\frac{W}{2} + 1) + (\frac{W}{2} + 2) + ... + W=\frac{(W+\frac{W}{2})(W-\frac{W}{2}+1)}{2} = \frac{3}{8}W^2+\frac{3}{4}W2W​+(2W​+1)+(2W​+2)+...+W=2(W+2W​)(W−2W​+1)​=83​W2+43​W

仅丢了一个包,因此丢包率L=138W2+34W仅丢了一个包,因此丢包率 L = \frac{1}{\frac{3}{8}W^2+\frac{3}{4}W}仅丢了一个包,因此丢包率L=83​W2+43​W1​

b.
当W足够大,38W2&gt;&gt;34W,此时L≈138W2=8/3W2当 W 足够大, \frac{3}{8}W^2 &gt;&gt; \frac{3}{4}W,此时 L ≈ \frac{1}{\frac{3}{8}W^2} = 8/3W^2当W足够大,83​W2>>43​W,此时L≈83​W21​=8/3W2

得出W≈8/3L得出 W ≈ \sqrt{8/3L}得出W≈8/3L​

则平均吞吐率为=0.75WRTT≈1.22MSSRTTL则平均吞吐率为 = \frac{0.75W}{RTT} ≈ \frac{1.22MSS}{RTT\sqrt{L}}则平均吞吐率为=RTT0.75W​≈RTTL​1.22MSS​

P46.

a.
最大窗口长度 W 受限于链路速率:W * MSS / RTT = 10Mbps
得到 W = 125

b.
从 W/2 到 W:
平均窗口长度为 0.75W = 94
平均吞吐量为 94 * 1500 * 8 / 0.15 = 7.52Mbps

c.
W’ = W/2 + 3 = 65
从 W’ 到 W:
(125-65)*150ms = 9s

P47.

不会

P48.

a.
W*MSS/RTT = 10Gbps
W = 125000

b.
7.52Gbps

c.
156.2min

P49.

已知 TCP 平均吞吐量 D=1.22MSSRTTLD = \frac{1.22MSS}{RTT\sqrt{L}}D=RTTL​1.22MSS​

L=(1.22MSSRTT∗D)2L=(\frac{1.22MSS}{RTT*D})^{2}L=(RTT∗D1.22MSS​)2

1L为丢包后(的那一刻)TCP发送的总分组数(因为只丢了一个包)\frac{1}{L}为丢包后(的那一刻) TCP 发送的总分组数(因为只丢了一个包)L1​为丢包后(的那一刻)TCP发送的总分组数(因为只丢了一个包)

则MSSL=T∗D,T=D∗RTT21.222MSS\frac{MSS}{L}=T*D,T=\frac{D*RTT^{2}}{1.22^{2}MSS}LMSS​=T∗D,T=1.222MSSD∗RTT2​

因此 T 是 D 的函数

P50.

每秒发送最多 30 个报文段,即每 100ms 最多发送 3 个,每 50ms 最多发送 1 个;无论何时发生丢包,假定 C1 每 100ms 调整一次窗口, C2 每 50ms 调整一次。
a.

t/ms C1.cwnd/报文段 C2.cwnd/报文段
0 10 10
50 5↓ (↓ 的意思是因丢包而减少一半) 10
100 2↓ 5↓
150 1↓ 5
200 1▲ (▲ 的意思是无法继续减少) 2↓
250 1▲ 2
300 1▲ 1↓
350 2↑(↑ 的意思是加性增) 1
400 1↓ 1▲
450 2↑ 1
500 1↓ 1▲
550 2↑ 1
600 1↓ 1▲
650 2↑ 1
700 1↓ 1▲
750 2↑ 1
800 1↓ 1▲
850 2↑ 1
900 1↓ 1▲
950 2↑ 1
1000 1↓ 1▲

因此它们的拥塞窗口为 1、1

b.
C1 明显比 C2 占有的带宽多一些,是 C2 的三倍

P51.

类似上一题
a.
都是2

t/ms C1.cwnd/报文段 C2.cwnd/报文段
0 15 10
100 7↓ 5↓
200 3↓ 2↓
300 1↓ 1↓
400 2↑ 2↑
500 1↓ 1↓
600 2↑ 2↑
700 1↓ 1↓
800 2↑ 2↑
900 1↓ 1↓
1000 2↑ 2↑
1100 1↓ 1↓
1200 2↑ 2↑
1300 1↓ 1↓
1400 2↑ 2↑
1500 1↓ 1↓
1600 2↑ 2↑
1700 1↓ 1↓
1800 2↑ 2↑
1900 1↓ 1↓
2000 2↑ 2↑
2100 1↓ 1↓
2200 2↑ 2↑

b.
是的

c.
是的,都是2

d.
不利于改善利用率
当 C1 C2 的窗口大小都为 1 时,这条链路无法满载。
可以增设一个缓冲区,在缓冲区溢出之前随机丢弃一些分组。主动队列管理,随机早期检测等都用到了此种方法。

P52.

1.
类似 P45:

S=W2+W2(1+a)+W2(1+a)2+...+WS=\frac{W}{2}+\frac{W}{2}(1+a)+\frac{W}{2}(1+a)^2+...+WS=2W​+2W​(1+a)+2W​(1+a)2+...+W

设 W2(1+a)n=W\frac{W}{2}(1+a)^n=W2W​(1+a)n=W :

得 n=log⁡1+a2n=\log_{1+a}2n=log1+a​2

从而 S=W(2a+1)2aS=\frac{W(2a+1)}{2a}S=2aW(2a+1)​

则丢包率 L=1S=2aW(2a+1)L=\frac{1}{S}=\frac{2a}{W(2a+1)}L=S1​=W(2a+1)2a​

2.
从 W/2 增加到 W 需要的时间:

n∗RTT=log1+a2∗RTTn*RTT=log_{1+a}2*RTTn∗RTT=log1+a​2∗RTT

跟吞吐量无关

P53.

根据公式:

D=1.22MSSRTTLD=\frac{1.22MSS}{RTT\sqrt{L}}D=RTTL​1.22MSS​

L=(1.22MSSRTT∗D)2=(1.22∗1500byte0.1s∗10Gbps)2=(14640109)2=2∗10−10L=(\frac{1.22MSS}{RTT*D})^{2}=(\frac{1.22*1500byte}{0.1s*10Gbps})^{2}=(\frac{14640}{10^9})^{2}=2*10^{-10}L=(RTT∗D1.22MSS​)2=(0.1s∗10Gbps1.22∗1500byte​)2=(10914640​)2=2∗10−10

而当 D’ = 100Gbps 时:

L=(146401010)2=2∗10−12L=(\frac{14640}{10^10})^{2}=2*10^{-12}L=(101014640​)2=2∗10−12

P54.

优点是无需经历慢启动过程
缺点是 t1 时刻的 cwnd 和 ssthresh 比较陈旧,不能正确反映 t2 时刻的线路拥塞状态

P55.

a.
Y

b.
可以确认,SYNACK 将发到 Y,攻击者无法得知初始的序号,也就无法发回正确的 ACK

P56.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相关推荐

  1.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复习题 R1. 网络层分组叫做数据报.路由器处于第三层的,链路交换机是第二层 R2. 数据报网络中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是:转发和路由,虚电路网络中增加了一项:连接建立 R3. 转发是指在路由器内部将输入端 ...

  2.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

    这章有些东西没看,挑着做的,以后的章节我也暂时不看了. 复习题 R1. 火车飞机汽车等等 R2. 尽管链路可以提供可靠交付服务,但无法保证 ip 数据报是按序交付的,而 TCP 仍然需要一个正确的字节 ...

  3.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复习题 R1. web:http:文件传输:FTP:邮件:SMTP:P2P:Bittorrent:远程登录:telnet R2. 网络体系结构指的是五层模型,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指的是 P2P 或者 客户 ...

  4.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七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 ...

  5.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二章答案,计算机控制系统习题参考答案--第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习题参考答案--第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控制系统习题参考答案--第2章(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计算机控制系统习题参考 ...

  6. 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第六版答案,《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第六版) 第一章习题...

    声明 本书为<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六版),也就是图片上的那本.所有的课后复习题和习题答案均为个人理解,若有错误或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中指出. 习题 P1. 设计并描述在自动柜 ...

  7. 计算机通信网填空题答案 与rs232接口相比,x.21接口,2020年自考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问答题及答案:第三章...

    点击查看:2020年自考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问答题及答案汇总 1.异步.同步传输区别 异步:每次传1个字符,起/停位需20%开销 同步:需有时钟等同步方法,效率高 2.检错.纠错码的区别及优缺点? 检错: ...

  8. java web程序设计教程范立锋 最后的图书馆理系统_JavaWeb程序设计 习题参考答案(第7章)...

    第七章 监听和过滤 1.调用ServletContext的getAttribute()方法时,会触发哪个方法调用?(假设有关联的监听器) A.ServletContextAttributerListe ...

  9.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七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 "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前者预约了双 ...

  10.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七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

    6-01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与目前的电话网的号码结构有何异同之处?答:(1)域名的结构由标号序列组成,各标号之间用点隔开: - . 三级域名 . 二级域名 . 顶级域名 各标号分别代表不 ...

最新文章

  1. 如何动态修改下拉列表的默认选中项
  2. Python编程基础:第五十四节 排序Sort
  3. asp用于取代什么技术_ASP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
  4. 文件服务器定时开关机,如何配置作服务器定时开关机.ppt
  5. UmiJS 是一个 react 开发框架
  6. 如何在 Swift 中进行错误处理
  7. python爬取学校题库_利用Python网络爬虫爬取学校官网十条标题
  8. 芝麻小客服电脑版新增网址自带openid功能,聊天界面改版,新增通用设置
  9. 华大单片机HC32L130/HC32L136从机IIC通信
  10. 2021年西式面点师(中级)新版试题及西式面点师(中级)模拟试题
  11. 为什么面试时面试官要问你有没有车贷,房贷和负债?
  12. linux iptables mac,mac下的iptables---pfctl
  13. java弹力球游戏_小班弹力球游戏教案
  14. 【Scheme 系列】对宏(macros)的恐惧
  15. Android中错误Annotation processors must be explicitly declared now. The following dependencies on the
  16. springboot集成阿里云短信验证码
  17. 链表和动态申请内存空间
  18. 会计事务所审计、咨询等项目管理用泛微,数据关联、协作灵活
  19. 登昌恒UPMOST UTB254 USB3.0 4口扩展卡 USB3.0转PCI-E转接卡 RENES
  20. 【英语】大学英语CET考试,阅读部分1(阅读概述,SectionC仔细阅读140)

热门文章

  1. 国外英文版云购夺宝网站项目开发制作代码解析
  2. AltiumDesigner(三):PCB导出Gerber文件及各个Gerber文件说明
  3. 双网卡同时上内外网的解决方法
  4. 人人,金山西山居,腾讯互娱,微信,网易游戏offer及面经(转)
  5. CMMI3 评估内容解读
  6. 麻瓜python视频教程_Python基础教程|麻瓜编程Python Web开发工程师教程完整版_ - 极光下载站...
  7. java map 修改键值对_MAP键值对
  8. 电子表格计算机操作题及素材,2015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电子表格题目.doc
  9. H5 canvas制作数字连线效果
  10. 尚硅谷Javaweb教程书城项目订单模块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