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豆瓣读书。

本文写给没看过原著的同学,希望大家仅读此文就能有些收获,对自己的阅读做些改进,然后有兴趣去读原著。原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4991583/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9856795

PS:

①本文“阅读”一词特指“有用之读”,带着强烈目的性的学习之读。还有一种“无用之读”:不经意翻到一本书,很是吸引,不忍放手,一气读完,爽!所有“有用之读”都是为了更有闲瑕,更有心情去做“无用之读”。

②关于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我只细读了实用性的书,等到对某类书(虚构,历史,科学,数学,哲学,社会科学)做大量阅读时再重读。

目录:(1)阅读的好处与困惑;(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5)举例

(1)阅读的好处与困惑

一本好书,能让我更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而一本坏书,可能会歪曲我的“三观”。好书一辈子都读不完,所以,慎选书,不然既浪费了时间、精力,还要去纠正心智上的错误印记。音乐,电影,活动,朋友,莫不如此。当然,各种邂逅,也是有魅力的。

面对一本好书,凭着内心的力量,把玩眼前的文字,慢慢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仿佛破茧而出,实在是一段愉快的旅程。同时,阅读还能使我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心智的成长是没有限制的,它跟肌肉一样,不用就会萎缩,所以,常用常新。

有时候,读到一本不错的书,想推荐给朋友,却说不出好在哪,只能硬梆梆扔下一句:这书确实不错,你读了就知道;还有,读过的某本书,除了记得自己读过外,一无所知,然后,看着别人把读过的故事说得生动精彩,栩栩如生,读过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清楚明白,羡慕啊……怎么解决?照章办事,就能拥有更好的阅读——更短时间,更好效果:读得通,说得出,做得到。

好的阅读源于心态的主动和技巧的运用,主动源于动力强大、目标明确,技巧的核心在于四个字:自问自答——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然后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四大核心问题:中心思想及结构?主要观点?有没道理?跟我有啥关系?四大核心问题可用于任何书,不论是虚构或非虚构,不论是诗、历史、科学或哲学。类型不同,稍加修改即可。如小说:①讲的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讲?②由哪些小故事组成?③故事好看吗?④感动?启发?

永远带着问题读,随着阅读层次(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递进而依次铺开。这三个层次是累积渐进的,前一层次包含在后一层次的阅读里。依次遵守的每条规则都是一种试探:是否继续?有必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阅读随时可以中止。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在有限时间里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它分为两步,一为系统略读,二为粗浅阅读。系统略读目的是在短时间对一本书做出价值判断:是否继续?可算是按部就班地走马观花。

具体规则可概括为“天龙八法”:①封面——仔细阅读所有封面细节(含书衣):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数,印数,推荐语,得到关于书的整体印象;②序(自序,他序,跋),内容提要;③目录——细看,猜测作者如此安排内容的逻辑,由粗到细-篇、章、节,就像旅行出发前的地图;④选读——挑选感兴趣的一、二章节阅读,有摘要看摘要;⑤跳读——随意翻阅一、二章节,有摘要看摘要;⑥索引,发现关键词⑦书评:豆瓣五,四,二,一星各读一篇;⑧决定:是否继续?过程中,如判断无阅读价值,随时中止。如果是小说,将④⑤⑥⑦变为试读,读完1/10还无阅读冲动,放弃。

永远记得,许多书其实连略读都不值得,许多人其实连应付都不值得。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需要慢慢咀嚼与消化。

粗浅阅读指一气呵成,不求甚解,不为不懂的地方停留,以获得书的整体感,也便于在分析阅读时将精力集中在不懂处,同时结合前后文去理解。这招尤其可用在艰深晦涩的书上,如本书。过程中,可以标题为问题,带着问题读,该做的笔记还是要做:划重点,写感想,记疑问。做笔记一能保持清醒;二能帮助思考,验证自己读懂没有;三能帮助记忆。

检视阅读是在有限时间里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自然要追求速度。默读,逗留,倒退都会影响速度,用一根手指可以搞定,让眼睛跟着手指,一行行往下看,由慢到快,同时提高了专注度,习惯后可去掉手指。当然,对于需要细细咀嚼的文字,默读是有助理解的。

无论检视、分析还是主题阅读,各条规则都是在帮助我将注意力聚焦到关键点上,切忌阅读整本书都用同样的速度。一句话: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要读出速度感。人生好像就是如此,在什么样的事情上分配多少时间决定了你混得怎么样,重要紧急之辨?

(3)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共13个规则,可分为四阶段:结构(4);内容(4);评论(4);联系(1)

第一阶段:结构——对应四大核心问题之一:中心思想及结构?

        规则①:分类——尽早知道要读的书属于哪一类,不同类书籍适用的规则会有调整;

传递情感的书是虚构,传递知识的书是论说。任何一本教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书都是实用性的书,是方法论。理论性作品做的是描述和解释的事,它告诉我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是世界观。世界观到方法论的桥梁是价值观,它帮助我选择,于我而言,有效的方法。

规则②:概括——分别用一句话和百字文(必须在百字以内)概括书的主旨。

别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出说明我没懂。这个规则可以让我说话简明扼要。

规则③:重编——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编大纲。

永远记住,书为我用,而非我为书役。选对自己有用的章节,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架构。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集合体,就像由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和一堆砖头的区别。我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的提示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我的责任。重编时,大致可以遵守“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这样的原理,不过,无需求全。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别人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我的。别人可以给我建议,但选择必须由我来做,因为结局无论是喜是悲,都只有自己承受。

规则④:提问——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说他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规则和③近似,换一个角度让我重新思考。如果是实用性书籍,替换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要达成什么效果?”,如果这个目的是我认同的,才有读下去的意义。

第二阶段:内容(4)——对应四大核心问题之二:主要观点有哪些?

规则⑤:关键词——找出关键词,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做脑图)

从书中我没找到具体的操作方法,我的做法是把这一步变为制作脑图,用mindmanager(先画草图,快速制作,再润色)首先转化大纲,然后将依照书中所列方法找出的关键词附在大纲上。找词方法:(1)作者特意强调的;(2)不懂的;(3)出现频率高的;(4)术语

规则⑥:关键句——找出关键句,复述并举例

寻找关键句:(1)通常关键词出自关键句,这样的关键句可以“便笺”的方式附于脑图上;(2)作者所下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及他这么判断的理由;(3)阅读时觉得需要细细咀嚼才能明白其义的句子。

所有摘录的关键句都不是照抄,而是复述(用自己的话说)并举例,理解越透彻,想得越明白,就能解释得越通俗易懂,举例越到位。

规则⑦:提炼——用一篇文章提炼出精华,用上关键句和作者的摘要(本文就是如此)

对论说性书,首先找出作者的论述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然后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定理),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公理),最后把它们组织起来。

归纳法是个别到一般,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它通过足够大而且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和概率论有关。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以一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从普遍性结论推导出个别性结论,是认识“隐性知识”的方法,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规则⑧:答题——找出作者的解答

对应规则④,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为什么?如果是实用性书籍,替换为:“这些方法能否达成作者的目的”。这个规则目的在于再次确认,在提炼出来的精华文中有没什么遗漏。

规则⑤⑥⑦⑧更适用于论说类书籍,虚构作品的规则需要以此为参照,具体类别具体分析,做出针对性修改。

        第三阶段:评论(4)——有没道理?

规则⑨:自问——在做出评论前,先确定自己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没懂,就不存在评论,懂了,再下结论:同意,反对,存疑(没想明白,看看再说)。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也没有一本书会坏到一无是处。所以,作出评论才算完成整个阅读过程。但我有时总是迫不急待:“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您能不能说说我刚才讲得是什么?”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我都需要知道自己支持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

对于实用性的书,一问“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二问“作者建议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成目的”,从这个角度去确定自己是否理解了作者,也从目的是否我想要的及方法的有效性去评论。

规则⑩:评论——同意,说出理由,不同意,也好好说,不要强词夺理、胡搅蛮缠

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源泉,人类的兽性和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许多不同意的原因。

永远记得,输赢不重要,什么是对的才是重点,没有输赢,只有得失。虽然,由于立场和经验的局限,真理越辩越明往往不成立,但长期而言,诚实才是更好的策略,鸡蛋里挑骨头,为反对而反对,落了下乘。

规则⑾:客观?主观?——区别有证据支持并且可证伪的知识和个人喜好的不同

“千金难买我愿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凡是“我愿意”、“我喜欢”、“我相信”的东西无需争论,也争不清,分清客观与主观之别,有证据支持并且可证伪的理论才有争论的必要。

永远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我绝不能忘记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机会。要相信,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

规则⑿:批评角度——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分析不全面(可单独也可结合使用,不互相排斥)

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命题和假设而争吵的,先把这两者摊开来,达成共识再开始辩论,虽然现实中有时没这么和谐,那就需要我自己去确认,命题和假设没有达成共识,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在争论时,从对方的立场想想,运用下同理心,所谓将心比心是佛心。

知识不足,不足在哪里?为什么这些知识是必须的?如果有了它,结论会有什么不同?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针对的是作者的前提。逻辑错误分两种,一是有尾无头,缺乏连贯,没有论证过程,结论自己就冒出来了;二是虎头蛇尾,前后矛盾,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分析不全面——你说得有道理,但不是道理的全部。

如果自认懂了,又找不出问题,那只能说“我同意”,而不能说:“你的前提没错,推论也没错,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结论”。

第四阶段:联系(1)——跟我有啥关系?

规则⒀:反思与分享——联系下实际,说给别人听听,听听别人说的

对于分析阅读过的书,在穷尽自己的力量前,不借助外力,实在不通处,先搁着,在实践中或者一段时间后回过头看,豁然开朗。如果我习惯这么去做,我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就能读懂一本书。

在有了自己的判断后,可以看看他人的评论(豆瓣),对照自己的想法,有无可借鉴之处?最后把自己的心得(笔记+书评+脑图+PPT)分享出去,听听别人对自己看法的看法,如有必要,可自己演示PPT。

如果是实用性书籍,读完了,可以开始干了。套用荀子的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孙小小把它总结成“闻见知行.分享”,可改为“闻见知行. 反思.分享”,其中“行.反思.分享”可以无限循环。永远记住,对于实用性书籍,除非决定读完立刻开始实践,否则不读。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可以看看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什么修正;如果是虚构类书籍,止于分享就行了,当然,如果被激发出创作冲动也可一试。

小结:整个阅读,以“我”为中心,占据主动,书为我用,而非我为书役,对于虚构类书,作者的心思、心情不重要,“我”全身心投入,去享受,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让阅读过程成为我心之旅程;论说类书,“我”,此刻,明白了什么,能用上什么,对理论性书籍,经分析阅读而不能领悟的道理先放一边,时候未到

开始时,我需要按部就班,每个步骤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去体会,去熟悉。每一个规则都提供了我一个思考的角度,翻来覆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全面些,评论也准确些。所有这些规则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整体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一遍遍重复这些分解动作后,自然就能将所有步骤连结起来,成为一复杂却和谐的动作。不用担心效率,熬过练习阶段的生涩,如鱼得水的感觉在后面等着我,到那时,再考虑突破、创新。

当然,这些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只有极少数的书值得在它们身上使用全部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在给我提供一个路径,在循序渐进中在一本书身上花它原本所值的那些时间和精力。

分析阅读规则摘要:

结构(4);内容(4);评论(4);联系(1)。

第一阶段:结构(4)——对应四大核心问题之一:中心思想及结构?

规则①:分类——尽早知道要读的书属于哪一类,不同类书籍适用的规则会有调整;

规则②:概括——分别用一句话和百字文概括书的主旨。

规则③:重编——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编大纲

规则④:提问——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说他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阶段:内容(4)——对应四大核心问题之二:主要观点有哪些?

规则⑤:关键词——找出关键词,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⑥:关键句——找出关键句,复述并举例

规则⑦:提炼——用一篇文章提炼出精华,用上关键句和作者的摘要

规则⑧:答题——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三阶段:判断(4)——有没道理?

规则⑨:自问——在做出评论前,先确定自己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规则⑩:评论——同意,说出理由,不同意,也好好说

规则⑾:客观?主观?——区别有证据支持并且可证伪的知识和个人喜好的不同

规则⑿:批评角度——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分析不全面

第四阶段:联系(1)——跟我有啥关系?

规则⒀:反思与分享——联系下实际,说给别人听听,听听别人说的

(4)主题阅读(适用于论说类书籍)

工作生活中,常需要短时间就某一主题进行集中学习、寻求突破,但是对领域知之甚少时开始主题阅读,看不同作者的文字,似非而是,觉得有不少地方说得好像是同一个意思,无数的似曾相识,然后就晕了。

可以精选一本书做分析阅读,搭建好框架,并对一些关键问题清楚定义,将不少规律、方法牢记于心,这样才能发现不同作者用不同语句讲述的相同道理,也才能弥补自己原有体系的不足,真正做到对照、删减、添加对应分枝。

规则①:粗定书目——(1)平时根据兴趣、推荐积累于豆瓣“想读”中;(2)定义主题,尽量细化,朋友、专业人士推荐,豆瓣评分最高者-评价人数,由点及面,从“相关书籍”,“相关豆列”,“相关小组”,“书评”中迅速寻找10本建立豆列;

规则②:细定书目——根据书目在新浪爱问,百度文库,豆丁网中下载电子书(也可上淘宝买),系统略读(非粗浅阅读)所有书籍,进一步确认主题同时简化书目,借阅(图书馆)或者购买(换书网、豆瓣二手、孔夫子旧书网、一淘、有道购物搜索)。

规则③:寻找章节——对到手的纸质书再做系统略读,找到和主题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我所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非我要读的书,如前所述,书为我用,非我为书役。

规则④:建词库——建立一组词汇,将不同作者的叙述统一到这组词汇下。如有必要,可下定义,如投资中的安全边际,估值,竞争优势,能力圈。这个规则也是在解决我在主题阅读一开始提到的难题。

主题阅读中,需要由我来建立共识,带领作者与我达成共识,而不是我跟着他们走,如果我只是接受一位作者所提出来的词汇,很快就会迷失。

规则⑤:厘清问题——想象我在写篇论文,先拟大纲,说明我准备用什么的顺序,回答哪些问题来解决我的主题。

规则⑥:回答问题——从不同的书中提取有用内容充实到正文中。不过要记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回头参阅原文,以确定自己没歪曲作者本意。

主题阅读规则摘要:

规则①:粗定书目;规则②:细定书目;规则 ③:寻找章节

规则④:建词库;规则⑤:厘清问题;规则⑥:回答问题

最后,说说本书的缺点:一是作者可能太想把问题说明白了,有些细节处,不厌其烦,有啰嗦之嫌;二是译者追求直译,使得不少地方的文字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

下面,用高善文的《光线是可以弯曲的》为例说明检视及分析阅读规则。

系统略读

①:副标题——关于研究方法

②:摘要——如何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理解市场运行逻辑,提高预测概率;10个小故事;标题来自其中一个故事;科学研究四步;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中国一向缺乏;隔离;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别;可证伪;简单(大量的关键词啊,读到这我就兴奋了,得来不费功夫)

③:目录——就是10段,每段先说故事,这故事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做?

④:索引——无,跳过

⑤:选读——“下边,没有了”,卖方报告少有严密逻辑及基于逻辑的预测和验证

⑥:跳读——“上帝难以琢磨,但他并不邪恶”,简单优美的理论往往战胜复杂的理论

⑦:评论——夸得居多,找点有料的。

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给了一个答案:社会领域包括市场,不适用于物理学的方法。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的反身关系。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会影响市场。反过来,市场的表现也会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二者互相影响。不同于物理学领域的观察与被观察者可以互相隔离的情况。

作为曾经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人,给您鸡蛋里挑个骨头:相对论解决的并不是光线是否会因为引力场而弯曲,事实上牛顿力学框架下就能算出引力场会使得光纤弯曲,但其计算得到的弯曲程度只有实验结果的一半,广义相对论的贡献在于引入时空弯曲,从而得到了另一半效应。——同意和接受你的批评。文中表述着眼于通俗化,本是一场即席演讲的整理稿,所以显得冗长,口语化,细节上也有不少毛病。你说的是众多骨头中比较难的一根。

这不就是张五张《经济解释》中讲科学方法论的第一章么,蚂蚁的问题,计步器只是能决定行走的距离,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呢?(可看《经济解释》,关于方向,我读时有同问,可能蚂蚁体内有指南针吧)

⑧决定:继续

粗浅阅读:以标题为问题,带着问题读

分析阅读:

规则①:分类——讲研究方法,实用性

规则②:概括——

一句话:作者用一些故事来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用怎样的方法,遵循怎样的逻辑。

百字文: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应该是“现象-解释(假设)-预测-验证”,其中的解释需要能覆盖所有现象,同时在逻辑上又能通,而根据解释所做出的预测必须在理论上是可证伪的。另外,在实证中,要区别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规则③:重编——

科学研究4步;

科学之母:形式逻辑与实证精神;

相关与因果;

命题需可证伪;

信仰简单

规则④:提问——

科学研究要遵循怎样的步骤?形式逻辑与实证精神于科学研究如何不可获缺?研究的本质是寻找因果关系,如何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为什么命题必须是可证伪的?简单是一种信仰?

规则⑤:关键词——

规则⑥:关键句——

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分别是:现象,解释,预测,验证。第一步:从现实中去寻找我们不知其规律的大量类似现象;第二步:猜测一种可能的规律,它可以在逻辑上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第三步:根据猜测的规律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第四步:大量地去实验或寻找第三步做出的预测是否真实,如是,则验证了理论的正确。

在漫长的时间里,科学并未诞生,因为人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理论不但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实证去检验,直到伽利略、牛顿时代,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被运用到研究中,科学才真正诞生。

什么是因果关系?假设一个密闭的系统,把它隔离起来,能观察到10项输入,10项输出,改变其中一项输入A,观察到相应地一项输出B发生了变化,才能说因为A,所以B。比如先加热,水后升温,不加热时,水不升温,可知加热是因,升温是果。

物理学研究的世界在原则上是可控或者可隔离的,要研究AB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必须保证其它9项输入不变。而经济学以及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很难做出这种隔离,也就导致很难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如何区分相关与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观察AB两现象相关,有三种可能A cause B;B cause A;C casue A、B;只有排除后两种可能,才能说A cause B。

科学研究的命题原则上必须是可证伪的,否则就无法进行研究的第四步:验证,也就无法确信它是对的

大道至简:这个世界在原则上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理解,如果你的理论过于复杂,几乎注定是错的。

规则⑦:提炼——

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分别是:现象,解释,预测,验证。第一步:从现实中去寻找我们不知其规律的大量相关现象;第二步:猜测一种可能的规律,它可以在逻辑上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第三步:根据猜测的规律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第四步:大量地去实验或寻找第三步做出的预测是否真实,如是,则验证了理论的正确。

关于“现象”,我们会找到很多相关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因果关系或至少逼近因果关系。所以,首先要明白二者的不同。

什么是因果关系?假设一个密闭的系统,把它隔离起来,能观察到10项输入,10项输出,改变其中一项输入A,观察到相应地一项输出B发生了变化,才能说因为A,所以B。比如先加热,水后升温,不加热时,水不升温,可知加热是因,升温是果。

如何区分相关与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观察AB两现象相关,有三种可能A cause B;B cause A;C casue A、B;只有排除后两种可能,才能说A cause B。

关于“解释”,我们根据现象推测出来的理论必须在逻辑上是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也能做出一些原则上可被证伪的预测,否则就无法确认理论的正确。在漫长的时间里,科学并未诞生,因为人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理论不但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实证去检验,直到伽利略、牛顿时代,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被运用到研究中,科学才真正诞生。

总的来说,我们要相信世界在原则上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理解,如果你的理论过于复杂,几乎注定是错的。

规则⑧:答题——规则④中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一个: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可隔离,实验也不可控,很难从相关关系去确认出因果关系?

像索罗斯所言:社会领域包括市场,不适用于物理学的方法。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的反身关系。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会影响市场。反过来,市场的表现也会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二者互相影响。不同于物理学领域的观察与被观察者可以互相隔离的情况。——在他的书中去找找答案?

规则⑨:自问——懂了

规则⑩⑾⑿:评论——

有疑问的地方:

①希腊人的逻辑水平远高于中国先哲?:先秦时不是有名家专攻辩术,到什么水平?;

②AB相关推出A cause B只有通过排除B cause A和C casue A、B来证明,如果AB相关,且A先于B,非A与非B相关,能推出A cause B吗?;

③“诗必穷而后工”中的穷是指不得志?,我是理解成“反复推敲,挖空心思”,度了下。

④基于现象如何提出理论去解释说得不多,不能瞎猜啊,如能举例说明会好些?

⑤关于可证伪?:如果命题说得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它说的是大概率,如果你这么这么做,炒股赚钱是大概率事件。什么,你又亏了,哎,你运气不好,小概率事件又发生了。只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⑥关于信仰简单?:大道果真至简?治大国果如烹小鲜?无招必胜有招?得到一定境界才行吧?

规则⒀:反思与分享——这“研究四步”自己写报告用得上,看别人的报告也用得上

《如何阅读一本书》笔记相关推荐

  1.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笔记

    序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反思 现状与趋势 银行贷款的质量变化与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等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现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前几年经济快速增长时企业过度投资.银行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结果. 从历史情 ...

  2. AI公开课:19.02.27周逵(投资人)《AI时代的投资逻辑》课堂笔记以及个人感悟

    AI公开课:19.02.27周逵(投资人)<AI时代的投资逻辑>课堂笔记以及个人感悟 目录 课堂PPT图片 精彩语录 个人感悟 课堂PPT图片 精彩语录 更新中-- 文件图片已经丢失-- ...

  3. 人工智能入门算法逻辑回归学习笔记

    逻辑回归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算法,其中也包含了非常多的细节,曾看到一句话:如果面试官问你熟悉哪个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说 SVM,但千万别说 LR,因为细节真的太多了. 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对笔记进行 ...

  4. 【逻辑回归学习笔记】

    算法描述 1.逻辑回归要做的事就是寻找分界面实现二分类. 2.问题假设:对一堆三角形和正方形分类. 3.数据输入:已知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坐标和标签. 4.算法过程: 知识储备 1.分类和回归 ①分类的目 ...

  5. 逻辑回归函数学习笔记

    继续逻辑回归学习,今日笔记记录. 1.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的关系:对逻辑回归的概率比取自然对数,则得到的是一个线性函数,推导过程如下. 首先,看逻辑回归的定义 其次,计算两个极端y/(1-y),其值为( ...

  6. 2.2 逻辑回归-机器学习笔记-斯坦福吴恩达教授

    逻辑回归 上一节我们知道,使用线性回归来处理 0/1 分类问题总是困难重重的,因此,人们定义了逻辑回归来完成 0/1 分类问题,逻辑一词也代表了是(1) 和 非(0). Sigmoid预测函数 在逻辑 ...

  7. LVM逻辑卷分区笔记

    磁盘的静态分区有其缺点:分区大小难评估,估计不准确,当分区空间不够用的时候,系统管理员可能需要先备份整个系统,清除磁盘空间,然后重新对磁盘进行分区,然后恢复磁盘数据到新分区,且需要停机一段时间进行恢复 ...

  8. 适合理工直男的钟平老师逻辑英语学习笔记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套路!             --鲁迅 核心公式: En: (状语1) 主(定语1) 谓(状语2) (宾)(定语2) (状语1) Ch: (状语1) (定语1)主 (状语2)谓 (定 ...

  9. 【数字逻辑】学习笔记 第四章 Part2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与竞争、险象

    文章目录 一.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1. 译码器 (1) 二进制译码器 74LS138(3/8译码器) a. 一般符号和图形符号 b. 74LS138功能表 c. 两片 `74LS138` 构成 `4-1 ...

  10. 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学习笔记

    学习源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true_fun(X): # 这是我们设定的真实函数,即ground trut ...

最新文章

  1. mysql noinstall_windows mysql noinstall
  2. Html内联定义特点,HTML5
  3. 第二百四十六节,Bootstrap弹出框和警告框插件
  4. activity 变成后台进程后被杀死_Android 后台运行白名单,优雅实现保活
  5. 无人出价!贾跃亭所持2210万股乐视网股票首次拍卖流拍
  6. LeetCode:63. 不同路径 II(python、c++)
  7. android kotlin log,Kotlin实现Log打印工具类
  8. 机器学习数据集哪里找:最佳数据集来源盘点 1
  9. 考研数学一之高数上册学习计划
  10. selenium课程笔记2--selenium操作chrome浏览器
  11. vba把json转数组中_网抓处理Json数据 | VBA实例教程
  12. matlab 拉普拉斯金字塔,图像拉普拉斯金字塔(laplacian pyramid)并从金字塔重建原图 matlab程序实现...
  13. 蜗店SaaS系统功能介绍
  14. mysql CONCAT和DATE_ADD函数的使用
  15. JME 3 入门教程 3 - Hello Assets
  16. nbu6.5 linux安装,Veritas.Netbackup 6.0 for Linux RedHat AS5.3安装问题
  17. 关于小红书的小程序不同数量的轮播图,展示不一样的轮播指示点的实现
  18. JavaScript学习:利用第三方接口做手机归属地查询
  19. struts2-spring-hibernate实现员工的增删查功能
  20. 七招搞定微信朋友圈营销

热门文章

  1. xampp配置虚拟主机的步骤
  2. 2012年***名单。
  3. 正则表达式(18)——字符串替换案例:UBB翻译
  4. iOS 16 中 SwiftUI 防止弹出的 sheet 视图被下滑关闭(dismiss)的新解决方案
  5. [bzoj3202][SDOI2013]项链
  6. 德语语法笔记——形容词综述
  7. 算法---找出数组中的所有孤独数字(Kotlin)
  8. 人力资源书籍排行榜,这些好书不容错过!
  9. 深度:老年消费品细分领域潜藏爆品机会,老花镜市场6000万风险投资揭示老年消费升级背后的创新机会!
  10. 【力扣精选】3分钟拿下反转链表所有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