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总结

1、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力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和房发展潜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习主体相结合

5、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量力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基本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需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指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8、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思想正确
全面管理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自主参与原则---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管结合原则---教育+纪律
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全体学生
平行管理原则---集体、个人 --- 冯卡连提出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再创造性
劳动的复杂性
受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10、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因材施教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
长善救失
灵活施教
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11、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2、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13、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4、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15、启发性教育原则的贯彻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16、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组织严密
气氛热烈

1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2-5岁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6-8岁
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18、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19、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最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
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
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2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

2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24、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质量
人口规模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5、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26、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27、三种学制类型

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 单轨学制: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 双轨学制:把血学校分为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的,其结构是大学、中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两者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 分支型学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进行基础教育之后在进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28、本位论

  •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求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
  •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设计
  • 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影响下,将皈依上帝作为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为虔诚额宗教人士

29、综合实践活动

  • 范围:从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 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 内容: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 特点: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0、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要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

  •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是编制各科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 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1、教学组织形式

  •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
  • 道尔顿制:指老师不再在课上向学生系统性讲授教材,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
  • 文纳特卡制:将课程氛围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学习知识技能,另一部分按活动进行,培养社会意识
  • 贝尔-兰卡斯特:也成导生制,教师教导优异学生,导生教其他学生

3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 诊断性评价:是学期教学开始或者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簪进行评价
  •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 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学习,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正规的评价,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
  • 档案性评价:又称学习档案评价或者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有目的的从各种角度个层次收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证明,由师生,家长合作,评价学生表现的方法

33、德育方法评价法

  • 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品德评价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 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知的方法,使德育工作的基本法
  •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方法

34、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的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3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进行德育时,应当适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配合,协调一致,连贯性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的目的得要求发展

3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知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8、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39、注意分散、注意集中,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从而指向了其他对象的现象,注意分散是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
  • 注意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务,并且一直多于的活动
  • 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0、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 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 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多额尊严和价值,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的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有机体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外部环境下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 构建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绪性

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桂拉-------社会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收学习论

41、学习动机----奥苏泊尔

奥苏泊尔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三个方面

  • 认知内聚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 自我提高内聚力: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
  • 附属内聚力:个人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认可或者同学的接纳,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或者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预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感知运算阶段: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个体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9-12月的儿童的手指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 前运算阶段:除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特征: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 具体运算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特征,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形成了守恒概念,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规则,具有多维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具有以下特征:认知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有逆向性,补偿性和可逆思维

43、普雷马克原则----强化的作用

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不喜爱的活动
使用原则注意点:
1、 必须现有行为,后又强化
2、 必须使个体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个自己的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3、必须使用个体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44、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型、消极型、对抗型

  • 积极型:积极型的课堂气氛是安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相统一
  • 消极型:消极型的课堂氛围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 对抗型:对抗型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表现为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

45、 教学操作、教学归因,教学反思,教学迁移

  • 教学操作: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操作作为认知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总结,从而不断的改善自己的额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 教学迁移:是指一种教学对另一种教学的影响

4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 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 遗传是指下代从上代继承遗传素质的过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强调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身心发展使用过人的活动展来实现的,因此,我们也称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7、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在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在封建社会,教育在阶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严格的等级性,

  • 等级性:是指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照家庭出身等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
  • 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
  • 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自不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 民族性:是指教育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在思想,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具有民族的特征

48、中国“六艺”、欧洲“七艺”

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七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

49、形势教育和实质教育

  • 形式教育:
    古希腊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知识的价值只是作用于训练的材料,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是重视他们的训练作用
  • 实质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和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教育不重于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

50、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 诊断性评价:是指早学期教学开始或者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进行反馈,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者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较为正规的,制度化的考察,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

51、德育方法(考点)

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 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知的方法
  •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5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考点)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视具体情况,任何一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生理活动
  •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 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活动的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 学生的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规律主要强调了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53、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务发生的注意
  •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例如:老师上课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特殊形态的注意,例如:熟练地骑自行车,熟练地织毛衣

54、人倾向于将活动的成败归结原因

韦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

  • 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柯归结为三个维度
  • 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 其中。努力程度属于不稳定,可控的内部归因
  • 稳定的内部归因是能力
  • 稳定的外部归因是任务难度
  • 可控的外部归因无对应因素

55、耶克斯-多德森—最佳动机和任务难度

耶克斯、多德森认为:

  • 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一般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 最佳动机水平和任务难度密切相关,
    •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
    •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
    • 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称倒 U 型定律。
      所以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中等偏下的动机水平最有利

57、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 逻辑记忆:称为语义记忆,是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性质等内容的记忆。如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
  •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见过的人,看过的风景,听过的音乐
  • 情绪记忆:是指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的内容的记忆。如:自己经历过的悲伤,喜悦,痛苦
  •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如:骑车,游泳,舞蹈动作等

58、道德发展—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 前习俗水平
  • 习俗水平
  • 后习俗水平

59、性格、能力、情绪、气质

  • 性格:

    •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在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对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优劣之分
    • 性格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 勤奋,努力,细致,谨慎,诚实可信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 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必备的心理条件

  •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递,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脾气 秉性

  •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60、强迫症=强迫概念+强迫行为

强迫症的主要变现为强迫概念和强迫行为

  • 强迫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 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都属于强迫行为)

61、中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具有:爆发性、冲动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外露性、内隐性、心境化、持久性等

  • 两极性:是指情绪在性质,紧张度,强度,激动程度等方面的对立状态

62、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的关注点

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 关注生存:关注生存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 关注情境: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教学时间,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 关注学生:处于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会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不一定都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63、替代强化、直接干预、团体警觉、处理转换

  • 替代强化:是指个体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 直接干预:是教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直接指出其缺点,制止不良行为
  • 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授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
  • 处理转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的处理

64、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65、提高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66、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功能

  • 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

    •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 教育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的质量和素质,使其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
    •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为复杂劳动力
    • 教育可以使得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
  •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
    •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护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 教育的生态功能
    • 教育对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所起的积极作用

2、20年下

2.1、20年下选择题

1、解析。
1、《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隔日的身心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3、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教育结构的变革,反映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4、属于分支学制
5、题干中:卢梭提出的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的目的的主张属于个人本位论,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解析:
7、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8、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相结合
9、档案袋评价也就是形成性评价,是指学习进程中,对学生的评价
10、题干中:班主任老师通过评比活动,对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进行奖励,体现了品德评价法
11、题干中,孔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耐心的向子路阐明道理,并最终改变其认知,这一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
12、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从而指向了其他对象的现象,注意分散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行为。题干中,建华 的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听课”,不由自主的玩手机或者小动作,是注意分三的表现
13、题干中。张老师用奖励刺激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做法符合行为主义学习观
14、题干中,晓磊为了获得老实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其学习的动机属于附属内聚力

15、题干中,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说明其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16、题干中,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老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反应的是其心理自我发展
17、本题抓住“情绪低落”“不合理信念”等关键字眼,明确是通过纠正不合理信念,调节情绪,进而选择理性情趣疗法
18、题干中,家长想用玩游戏来强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应在期望行为(写作业)发生后,给予强化行为(玩游戏)
19、题干中,晓旭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期望得到他们的赞许,说明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0、属于消极型课堂氛围,紧张俱进,心不在焉
21、题干中,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教学策略,反映了具备突出的教学操作能力

2.2、20年下辨析题

2.2.1、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辨析题)

  •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不是教育,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这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 因此,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母猴教小猴爬树不符合“培养人”这一特征,不是教育,所以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2.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老师的工作

  •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老师的工作,也是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的教育,它在道德途径中居于基础地位
  •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和执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活动,校会,班会和班主任工作等
  • 社会德育是指:社会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促其道德成长的教育
  • 因此,学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班主任,思想品德老师以及其他学科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相关人士,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2.2.3、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顺向迁移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的作用
  • 顺向迁移和正迁移是两种分类模式下的迁移类型,顺向迁移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 因此,顺向迁移不一定就是正迁移

2.2.4、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 思维定势是指在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 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作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 因此,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故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2.3、20年下解答题

2.3.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高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3.2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班主任的主要功罪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5)、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3.4、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变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同种能力的发展在量上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别。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只要指智力发展差异,智力分布近似生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占多数,偏离中等水平越多,所占的人数就越少
  • 2)、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早期显露和大器晚成两个方便

2.3.5、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情绪耗竭: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生理耗竭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疲乏虚弱,睡眠障碍,食欲异常等心理耗竭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 2)、去人性化:去人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 3)、个人成就感低:主要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效能感下降,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工作变的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2.4、20年下材料分析题

2.4.1、周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了如下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结果

2.4.2、请结合材料对这些教学原则加以分析

  •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前提学生,用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 材料中,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但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 材料中,周老师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说明其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了量力原则
  •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 材料中,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对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材料中,周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2.4.3、请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 海波同学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任务,存在的问题是自我效能感过低
  • 海波同学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学习的成败经验的影响,一般来说,失败的学习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纳原因,把失败归为自我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可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 材料中,海波同学初中时成绩很好,上高中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种失败的学习经验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感。海波同学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习竞赛的任务,并将此归结为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降低了其自我效能感
    • 情绪唤醒的影响: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导致成绩下降,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者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的操作,降低个体对成功的预期
    • 材料中,海波同学一提到考试就浑身不自在,这种充满紧张的高度的情绪唤起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4.4、如果你是许老师,你应该如何帮助该学生?

如果我是许老师,我会通过以下几点来帮助海波同学:

  • 1)、进行积极的言语劝说,引导其进行恰当归因,改善自我认知,我会和海波同学进行深入交谈,引导其认知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而非能力,以避免习得性无助,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 2)、树立成功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替代性经验,一般来说,当个体看到和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取得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我会用替代强化,给海波同学提供与其水平相近的榜样事例。为其增添学习的动力
  • 3)、设定合理的目标,创造条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会帮助海波同学设定具体的,有一定挑战性,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帮助他改进学习策略,引导他进一步实现目标,逐渐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
  • 4)、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其行为的坚持性,适当的表扬和批评,特别是表扬。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会对海波同学的阶段性努力给予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恰当应用表扬,让海波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19年下

3.1 选择题


解析:
1、《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题干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反应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 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 遗传是指下代从上代继承遗传素质的过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强调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身心发展使用过人的活动展来实现的,因此,我们也称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题干中:人口结构是影响教育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生源数量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题干所述的现象主要反映了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4、我国教育的性质合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优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题干中“六学二馆”的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等级别的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6、中国古代的“六艺“,欧洲古代的“七艺”,以及工业革命后的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属于学科课程


解析、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8、形势教育重视训练作用,不重视知识掌握
实质教育重视知识的获得,不重视训练的作用

9、题干中:王老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10、题干中,该中学将表现好的学生的照片贴在“明星墙”上,是讲这些学生作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体现出的教育方法就是榜样示范法


解析:
11、A

12、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题干中:同学们的注意突然被飞进教室的小鸟吸引,这种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属于无意注意

13、努力程度属于不稳定可控的内部归因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一般有利于学习效果。中等偏下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


解析:
15、题干中,林同学擅长记忆定律公式等,说明他的逻辑记忆好

16、题干中,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规章制度,从道德的本质出发,说明其道德发展处于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7、格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 勤奋,努力,细致,谨慎,诚实可信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18、强迫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题干中,赵峰控制不住地想“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表明他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观念,恐惧观念,恐惧行为为干扰项

解析:
19、两极性:是指情绪在性质,紧张度,强度,激动程度等方面的对立状态,题干中,谢晶受到表扬时,兴奋不已,面对同学讨论时,又极度苦恼,其情绪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反映了其情绪的两极性

20、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关注学生

21、题干中,老师不直接批评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王建,而是表扬认真听写的冯军,给王建树立了榜样,老师利用对冯军的强化来引导王建认真的听课的做法属于替代强化

3.2 解析题

3.2.1.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堂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课程计划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也是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但并不是直接依据,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3.2.2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遗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等
  • 遗传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3.2.3 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情绪状态是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

  •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还包括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知识经验与迁移,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
  •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的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 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过度紧张,惶恐吗,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 解决
    • 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因此,情绪对问题解决有影响,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3.2.4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人年龄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 人一生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心里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年龄的心理特征有质的差异心理健康标准可能不完全划一而是各有侧重
  • 例如:
    • 智商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但不能作为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 自我中心取向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是健康行为,对于小学生就是不健康的行为,
    • 心理健康是对社会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会发生变化,
    • 某些行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小是正常反应,而在另一些社会背景下出现是不正常的,故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3 问答题

3.3.1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目标明确
  • 内容正确
  • 方法得当
  • 结构合理
  • 语言艺术
  • 板书有序
  • 态度从容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3.2 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是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是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3.3.3 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策略:

  • 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 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 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3.4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 道德认知: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以及执行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情绪和态度,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换的催化剂
  •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客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3.4、材料分析题

3.4.1 材料中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

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4.2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求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 材料中:这位老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王晓展开教育时,从他的问题入手寻找突破口,采取一些列的针对性措施,引导王晓成为班级上积极的一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 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调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 材料中,这位老师对于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并对他进行表扬鼓励,调动了他自我改变的自觉性,主动性,体现了疏导原则
  •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 材料中:这位老师 “一分为二” 的看待王晓,发现王晓在作文和绘画上的特长,对他的作文加以润色,请美术老师对他的画加以指导,帮助他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促进了他的积极转变,体现了长善救失的原则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 材料中:这位教师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引领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来帮助王晓改变,这样做既帮助王晓融入班集体,又教育全班同学学会了包容友善,这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3.4.3 简述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学生有效进行复习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 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学习之后如果不及时复习,那么大部分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要及时复习,这样可以用极少的时间挽回大量的内容
  •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复习是要指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 分散复习是将对同一材料的复习分成多次进行,每两次复习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 集中复习:是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复习一中材料,使用集中复习还是分散复习,一般看材料的性质,数量,难易程度,以及记忆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定
  • 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式有助于引起和加强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习材料更好的被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尽量应用多种感官参与,要使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
  • 尝试回忆和反复记忆相结合:尝试回忆是指在识忆的材料尚未记住之前试图回忆的学习方法,通过尝试回忆检验自己记忆的情况,从而有重点的反复识记,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 掌握复习的“量”。一般的复习内容的量要适当,一次复习的内容数量不宜过多,二是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达到50%时,记忆效果最好,记忆最牢固

3.4.5 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晓宁在复习时存在以下问题

  • 1、没有做到及时复习。材料中,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二是在考试前一周才开始着急的复习,这说明他在学习后没有及时的复习,使得很多材料被遗忘,难以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 2、使用的复习方法单一。材料中,晓宁认为只要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并在复习所有科目时都采用背诵的这一个方法,这说明他复习方法太单一
  • 3、没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材料中晓宁在复习时只要有时间就开始背诵,而且背诵的内容又多又杂,这说明他对复习的时间和复习的内容没有合理的安排
  • 4、没有掌握复习的“量“。复习的数量要适当,即第一次复习的材料数量不宜过多,复习的量过多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从而使过度学习成为无效劳动。材料中,晓宁从晚上复习到深夜,说明其复习的量非常大,这样会导致记忆效果下降,
  • 5、学习动机过强,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动机不足或者过强都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材料中,晓宁发誓要考出好成绩,动机过强,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19年上

4.0 选择题


解析:
7、B
题干中的观点强调教育可以通过开发人的能力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反映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8、A
按照学科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知识的界限,从儿童和兴趣的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社会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外即社会上接受教育的课程,不属于我国学校课程的分类

9、B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机构部的规定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0、D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做好的发展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统一,表里如一
  •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客服消极因素
  •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

11、B

  • 品德评价法

    •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 品德评价法包含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等方式,
  • 说服教育法

    •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 榜样示范法:

    • 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 品德陶冶法

    •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2、A

题干中,学生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的行为是由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注意听讲需要意志努力的,因此属于有意注意

根据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意后注意

  •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由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C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层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14、D

精加工策略,又称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和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等

15、A

团体警觉是是指在讲授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运用最多的技巧就是先提问后点名,湿度使用这一技巧,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题干中,钱老师上课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叫学生回答,是在帮助学生保持注意,采用的课堂方式是团体警觉

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同样的接收强化
处理转换:是指在课堂以适当的速度进行,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比如从听课转向到当堂作业
最小干预:是指处理常规的课堂问题时,教师应当运用能够起作用,但是最简单的干预策略来纠正不适当的行为

解析:
16。A
胆汁质:

  • 胆汁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清强烈,爆发迅猛,容易冲动,
  • 题干中,方华的表现和胆汁质类型的人的特征相符

多血质:

  • 多血质型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

粘液质:

  • 粘液质类型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

抑郁质:

  • 抑郁质类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不善交际,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17、B
题干中,张老师设置教学目标时所考虑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理论

  • 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 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 另一种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8、C
题干中,郭阳同学不由之主的重复洗手的行为是强迫行为的表现,说明他可能患了强迫症

  • 强迫症 :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 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
    • 强迫观念:
  • 抑郁症:是持久性的心理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 焦虑症:是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病

  • 恐怖症:是以对特定的,无是在危害的事务或者场景的非理性惧怕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19、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B

  •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 是指教师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后,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存在“自我实现的语言”效应,
  •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积极期望

20、A
题干中的行为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注意学习理论-----桑代克

  • 学习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步增加,而最终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21、D
题干中,李老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主要反映了他的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4.1 辨析题

4.1.1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人的身心发展中去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教育,而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 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1.2 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教育的任务是多样性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 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1.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
  •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
    •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果伴随着学习动机的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效果
    • 之后会随着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1.4 品德形成受情感影响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
  • 学生思想品德的的形成和发展,即这四种心理成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的过程
  • 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情绪和态度,是产生道德行为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积极或者消极的道德情感会相应的影响道德行为,进而影响品德的形成,
    因此,品德的形成受情感的影响说法是正确的

4.2 辨析题

4.2.1简述当前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2.2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你以下四条基本规律

  • 间接性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 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 双边性归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 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2.3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 知觉的选择性:

    •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 知觉的整体性
    • 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体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 知觉的理解性
    • 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 知觉的恒常性
    • 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任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4.2.4 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 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其流畅性越高
  • 变通性,是指个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对同一问题所想出的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其变通性越高
  • 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方法,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或者从未做过的事,想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思维的独创性越高

4.3 材料分析题


4.3.1 该班主任贯彻了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请简要分析

该班主任主要观测了因材施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 材料中,该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各自的长处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这一原则
  • 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 材料中,该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一再鼓励启发他们,体现了这一原则
  •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 材料中,该班主任有意识的创造条件,通过让后进生在其擅长的方面取得成绩,激励其不断努力,促进他们扬长避短,体现了这一原则
  •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相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 材料中,该班主任来老师关心后进生的需求,相信后进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对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体现了这一原则

4.3.2 该班主任主要采用了哪些德育方法,请简要分析

该班主任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实践锻炼法

  • 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促进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以及操行评定等方式
  • 材料中,该班主任老师进行“每月一评”活动,并为获奖的学生颁发奖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改正自己的缺点,采用了品德评价法
  • 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思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 材料中,该班主任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长处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发挥自己的长处,采用了实践锻炼法

4.3.3 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那些特点

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以下几个特点

  • 爆发性和冲动性

    • 中学生对各种事务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被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就会猛烈的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
    • 材料中,晓辉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情绪来的快,变得也快,在与同学交往以及父母沟通时常常表现出冲动的一面,这都体现了其情绪发展的爆发性和冲动性
  •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起伏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且两极性明显,他们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锤头丧气,情绪在两断间有明显的跌宕
    • 材料中 ,晓辉的情绪变化明显,体现了其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晓辉取得了好成绩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极度苦恼,体现了其情绪发展的两极性

4.3.4 作为教师,针对晓辉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作为教师,针对晓辉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指导建议

  • 敏锐觉察情绪,只有觉知自己的情绪及其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适合对自己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而给情绪一个转化的出口,
  • 晓辉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以及早期经验,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等了解自己的情绪
  •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一切情绪都有其意义,情绪的爆发性和冲突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等中学生情绪的常见特点,
  • 晓辉应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苛求自己,以平常心来面对情绪上的波动,
  • 正确调整情绪,在与同学交往或者父母沟通时,晓辉应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保持正确的理性认知,同时,晓辉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采用合理宣泄,注意转移,意志调节,自我暗示,幽默法,补偿法等多种方法有效调节情绪
  • 有效表达情绪,情绪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晓辉应该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向同学,朋友,家人等进行客观完整的情绪表达
  • 创造和保持快乐的情绪,晓辉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类爱好,身体锻炼,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方式来创造和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

5、18年下

5.1 选择题


解析:
1、B

  •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自己和要求,他人的影响或者学校的教育等,
  • 题干中的案例语句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墨子的这种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
  • 遗传决定论:强调的是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需要

2。A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
  •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心

其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 一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
  • 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合会发展的规律,恩局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3、B

4、C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朝末期,清政府对延续几千年额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开启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改革

5、A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奥苏泊尔:构建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6、D
自我修养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习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自我修养的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解析:
7、C
学校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以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活动,
学校体育突出的特点就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即通过传授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车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8、C
题干中,该中学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本校所处地区额传统和资源,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该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 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一种课程。学校根据学校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指导意见、教育环境优势,结合学校的传统和资源,兼顾学生兴趣、在专家指导下,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进行本校课程的管理,开发,设计和实施工作

9、B
题干中,李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

10、D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1、A

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等
其中,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12、B
题干中,陈东看到自己对号好的朋友受到校长的嘉奖而强化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强化属于替代强化

班杜拉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 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行为受到强化
  •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 自我强化:属于内部强化,是指个体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者处罚自己

13、A

双趋势冲突:是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双避式冲突:是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u躲避两个极具威性的事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冲突

趋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是指人们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的权衡利弊时产生的冲突

解析:
14、D

  •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辐射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 动作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为
  •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者突然领悟的思维
  • 耦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的思维

15、B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分为8个阶段

  •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 自主感对羞耻感
  • 主动感对内疚感
  • 勤奋感对自卑感
  • 亲密感对孤独感
  • 繁殖感对停滞感
  •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16、A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分为以下四种对立情况

  • 爆发性和冲动性
  •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 外露性和内隐性
  •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的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起伏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且两极性明显

17、C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抑郁症主要表现:

  • 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消极的人
  •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待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 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18、A

题干中,曲鸣因其写的诗首次在报纸上发表获得稿费这件事心情愉悦,进而近期做什么事都很愉悦的情绪状态属于心境,他的行为体现了心境的弥散性和长期性

根据情绪状态,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人逢喜事精神爽” 都属于心境的表现
  •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的情绪状态
  •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19、B
题干中,徐燕所体验到的道德情感是由她心眼看见同学的道德行为引起的,属于形象性道德性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 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即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性感体验
  •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更自觉额情感体验,会把道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的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

20、D
题干中,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说明其教学操作能力突出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

  • 教学的认知能力:

    • 是指教师对所教的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额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 教学操作能力
    • 是指教师在使用策略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时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监控能力
    • 是指教师爱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额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解析:
21、C
教师的教导方式分为:

  • 强硬专断型

    • 是指教师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要求学生立即无条件的接收一切命令,认为表扬可能宠坏学生,很少给予表扬,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能自觉学习
  • 仁慈专断型
    • 是指教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专断横行的人,关爱学生,表扬学生,专断的症结在于他的“自信”,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喜欢他,但是能看穿他的这套方法的学生会恨他,
  • 放任自流型
    • 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中几乎没有什么信心,或认为学生爱怎样就怎样,很难做出决定,没有明确的目标,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既不参加学生的活动,也不提供帮助或方法
  • 民主平等型
    • 是指教师和班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予以帮助,指导,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

5.2 辨析题

5.2.1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总是积极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总是积极地,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教育的正向功能也称积极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 教育的负向功能也称消极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其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例如:应试教育下追求高分数的标准化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作用就是消极作用,属于负向功能,
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2.2 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从总体上来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包含着学生应当具有的间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其中:

  •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室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的说法是正确的

5.2.3 根据皮亚杰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即便有良好的外界环境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不可能跳过具体运算阶段,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

  •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儿童会议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发展阶段。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5.2.4 学习材料的难度越大,越难产生迁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并不是学习材料的难度越大,越难产生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 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与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会影响学习迁移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两种学习材料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 在学习迁移中。学习材料的难度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二者也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3 简答题

5.3.1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 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简介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 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行动,学校的教材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从而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5.3.2 描述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额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内容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观测这一原则有如下要求

  •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同时,讲授也应遵循科学性要求,表达准确,实验,演示,计算要精确规范
  •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小学教学涉及的内容直接或者间接的蕴含着思想性,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教材章节内容的特点,把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于一体
  •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保障,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从而提高知识的科学化程度,并通过自己内在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情感状态,行为方式等多学生品德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5.3.3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口腔,肛门,生殖器等相继成为快乐和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 口唇期、(0-1.5)口唇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口唇,舌头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性敏感区
  • 肛门期,(1-3)在肛门期,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和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快感
  • 性器期,(3-6)在性器期,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阴茎或者阴蒂成为重要的性敏感区
  • 潜伏期,(6-12)潜伏期称为“同性期”,此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处于一个“性”中立的时期,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 生殖期,(12-17.18)生殖期又称“异性期”,个体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第二性特征,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并且开始关注自身形象,对自己的外貌,服饰,行为表现等特别敏感

5.3.4 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如下: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关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5.4 材料分析题

5.4.1结合材料,说明该班主任老师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该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把积极分子的培养和会用结合起来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调整班委会人选,根据各班委的特长调整分工,建立了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 3、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

    •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生活规律,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争取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并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严格施行德育考核,奖惩结合,并定期向家长通报。建立了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 班集体是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车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处理并展示个人的才能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组织一系列班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班主任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 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通过制定班级常规,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是班级体逐步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6、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 班主任必须根据个别性的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对于后进生,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 培养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 树立榜样,增强后进生的是非观念,
    • 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在撤换了生活委员小丽之后,对她进行鼓励和帮助,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个别教育行为,对待后进生小明 ,班主任老师采取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他身上的闪光点,实现了后进生的转化

5.4.2 请根据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

马英的心理现象是青少年学生在异性交往中的正常现象,是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的反映

  • 青少年学生的性意识不断的发展,在异性交往方面便显出一些典型特点。
  • 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爱慕期,两型恋爱期。
  • 异性爱慕期是性意识变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性心理成熟的同时,伴随着性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
  • 异性爱慕期,青少年的性意识有感情隐秘的特点,表现为在与异性接触时的感情交流是隐晦的,含蓄的,常常以试探的形式进行,男女青少年常常会把异性对自己的好感当做对自己的倾心。
  • 马英的心理表现符合性意识发展爱慕期的特点,她表现出了对异性的好奇和爱慕,比如她不由自主的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目光也总是跟醉着周勇的身影,,同时这种感情也有隐秘性的特点,如她认为自己对周勇的好奇额关注是喜欢对方,担心被发现或者影响自己的成绩,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忧虑

5.4.3 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你会给马英提出什么建议

6、18年上

6.1 选择题

解析:
1、B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其与其他学科并列
卢梭:最先发现儿童的人
康德:是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A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末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3、D

  •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 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
  •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统一社会的不用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的作用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
    •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4、D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对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教育可以高效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原来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也能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辰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教育中表现的尤为重要

5、B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认知的引导性,间接性和间接性。

  • 间接性:是指学生走的是一条认知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 引导性:是指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 间接性:是指学生主要以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6、B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相对较长,这体现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7、C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解析:
8、A

题干中。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就是陶冶法

  • 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 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 实践锻炼法: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事件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
  •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知的方法

9、C

  • 非指导性教学:

    • 又称“以学生为中心”模式,是罗杰斯提出,
    • 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是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实现,人的成长是在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先天潜能不断实现的过程,题干中的模式属于非指导性教学
  • 指导性教学:又称直接教学,是指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 情景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 程序教学模式:由斯金纳提出,是根据程序编造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并按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出来。

10、A

  •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是打破科学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隐形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1、D

  • 课程设计:

    • 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 课程评价
    • 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 课程实施
    • 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课程组织
    • 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12、B
维果斯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从四个互相联系的层面进行,分别是

  • 微观发展阶段
  • 个性发展阶段
  •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 系统发展阶段(种系)

13、C

  • 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能引起另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题干中的现象属于联觉
  • 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 感觉后像:是指在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段短暂时间的现象

14、C

题干中,所述的测验中,能够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容易的分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体现出其认知方式为场独立型

  • 场独立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的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 整体型:又称同时型,该类人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 序列型:又称计时型,该类人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一环扣一环,指导问题解决
  • 场依存型: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知觉容易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和干肉。

解析:

15、D
题干中,学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比较顺利,这种迁移属于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零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16、A
题干中,小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是刺激分化的过程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是指任何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
刺激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刺激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17、B
题干中,许明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请朋好友的赞赏,这一动机属于附属内聚力

奥苏泊尔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成分

  • 附属内聚力:是指个人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或者工作做好的需要,
  • 自我提高内聚力:是指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需要
  • 认知内聚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18、D
沙河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在大脑整合的产物,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19、B
网络成瘾常用的心理治疗法包括:
强化干预发,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法,替代延时满足法,团体辅助法

厌恶干预法:是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

强化干预法:是指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的时间减少,立刻给予奖励,表扬或者肯定评价,一旦发现成瘾学生的上网时间增加,立即给予适当的惩罚

转移注意法:是指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网络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降低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干预方法

延迟满足法:是指了解成瘾学生的上网时间,将其上网总时间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学生的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学生网瘾的目标

20、A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一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会调适,
二是寻求发展,

  •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 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成为发展性辅导

21、C、
题干中,江金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好每一堂课,这说明江金处于关注情境阶段

富勒和布朗: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关注生存

    • 处于关注生存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待我”等
  • 关注情境
    •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学的基本要求的时候,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这时就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教学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 关注学生
    • 是指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

6.2 辨析题

6.2.1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历史继承性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

  •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 教育是有自身的规律的,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组成部分
  •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故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6.2.2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教学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偶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6.2.3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分散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不能把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混为一体,

  •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
  •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对象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

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6.2.4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发展能力不仅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思维方式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与能力的发展成正比,有的人掌握的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掌握的知识较少,但能力较强,

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6.3 简答题

6.3.1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 按照不同的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
  • 体现教材的普适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的适用性
  •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 教材的便携性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3.2 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班主任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这些基本素质是一名合格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 思想道德素质,是班主任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
  • 知识素质,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法,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与能力,还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 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思想教育能力,交往和表达能力,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能力
  • 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是班主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6.3.3 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是什么

  • 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者内部能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 学习动机的功能:

    • 激发功能,引发作用
    • 指向功能,定向作用
    • 维持功能,维持作用
    • 调节功能,调节作用

6.3.4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以下五类:

  • 言语信息的学习

    • 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 智慧技能的学习
    • 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加涅把智慧技能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
  • 认知策略的学习
    •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方法
  • 运动技能的学习
    • 运动技能是指一种习得的能力,其行为结果表现在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灵活和连贯等方面
  • 态度的学习
    • 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体对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6.4 材料分析题

6.4.1 结合材料,贾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一德育原则

材料中贾老师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调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材料中,贾老师能够了解和认可明朗心肠好,乐于助人,力气大等优点,同时也教导明朗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行为体现了长善救失原则

6.4.2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展开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6.4.3 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爆发性和冲动性:

    • 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就容易猛烈的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
    • 情境1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家门,体现了中学生情绪的爆发性和冲突性
  •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起伏比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且两极性明显,
    • 情境2中的王芳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不容许别人说丽丽的坏话,而在遇到问题之后,便认为丽丽是骗子,并表示以后不再相信她了,体现了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 外露性和内隐性

    • 中学生会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喜怒哀乐均形于色,也会表现为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 情境3中的岳勇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十分满意,感到高兴想大声欢呼,体现了其情绪的外露性,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如无其事,则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

6.4.4 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一下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情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

  • 敏锐觉察情绪
  •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 正确调整情绪
    • 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的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华,正确调节情绪的方法包括,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和补偿法
  • 有效表达情绪
    • 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有效表达包括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进行完整的情绪表达
  •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 中学生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爱好,身体锻炼,创造愉悦的生活环境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7、17年下

7.1 选择题

7.2 辨析题

7.2.1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知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的起点并不一定是提高道德认识,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7.2.2 教学具有教育性

7.2.3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之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
  • 复述时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收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7.2.4 负强化和惩罚本质上是相同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或愉快刺激的消除来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两者的主要区别:

  • 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 实现时机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负强化是当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
  • 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

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7.3 简答题


7.3.1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 信息技术教师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和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从而形成信息伦理
  •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7.3.2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 了解和研究学生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建立学生档案
  • 进行个别教育
  • 组织班会活动
  •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 操行评定
  •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3.3 简述构建主义的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7.3.4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7.4 材料分析题

7.4.1 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

7.4.2 什么迁移,迁移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

8、17年上

8.1 选择题

解析:
1.C

2、D

3、B

4、.A

5、C

解析:
6、B

7、B

8、B

9、C
.

10、A

11、D

12、A

解析:
13、B

14、B


15、D

16、A

17、D

18、C

19、C

20、B

21、D

8.2 辨析题

8.2.1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8.2.2 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
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8.2.3 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既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的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8.2.4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阶段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柯尔伯格确定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划分不仅考虑到个体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而且要看个体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因此,相同年龄阶段的人并不都能达到同样的道德发展水平。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8.3 简答题

9.3.1 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9.3.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统一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9.3.3 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的特点包含以下几点:

  • 时间很短:不会超过一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 容量有限:为7± 2 个组块
  • 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 操作性强:短时记忆就其心理功能而言具有操作性
  • 易受干扰:当有新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时,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能恢复

9.3.4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如下:

  •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
  •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 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个别化对待原则
  • 整体性发展原则

8.4 材料分析题

8.4.1 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材料中周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8.4.2 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 材料中,周老师针对三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评语,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积极的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 材料中,周老师从小赵同学聪明这一积极因素出发,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态度不好,从而帮助小赵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小张对电脑游戏有强烈的兴趣,周老师从电脑运行相关原理出发,教育小张,使其改变错误认识。小黄语文水平高,周老师用文言评语引导其踏实学习
  • 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相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 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加以批评指责,而是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利用趣味性的评语来引导学生,这种做法不仅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而且在评语中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8.4.3 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

小明是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小罗是场依存型风格

  • 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判断
  • 材料中,小明经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判断分析,不容易受外部的影响,这正是内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明的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 认知风格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感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 材料中,小罗解决问题时更愿意通过倾听他人的建议的方式作出决定,这是外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罗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

8.4.4 假如你是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是他们的老师,我会采取一下措施

  • 对小明而言,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内不学习动机为主,较少依赖外部的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结构,多给予其独立思考的机会,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为他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
  • 对小罗而言,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较多的依赖教师,家长等外部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提供严密的教学结构,为他提供明确而具体的训练和指导
  • 另外,我会鼓励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9、16年下

9.1 选择题

解析:
1、A
孔子

  •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 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君子,为社会培养政治家
  • 在道德教育上:主张“仁”为核心
  • 在实践主张上:主张立志求仁,亲身躬行
  •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主张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诗》《书》《礼》《乐》《易》《春秋》

孟子:提出“性兽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尊师
庄子:主张教育遵循自然,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2、C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
    • 提出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 柏拉图—《理想国》

    •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 认为女子和男子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
    • 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 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 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
    • 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 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 赫尔马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现代教育学之父
    •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C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代表人物----叶澜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沛西能
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认为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本能生利息
心理访孟禄
米开爱劳动

4.、A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 永恒心:是指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 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在统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其中,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
  • 生产性:是指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5、B

6、A

7、C

8、B
经验课程:

  •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9、D

10、D

11、B

12、C

13、A

14、B

15、B

16、B

17、D

18、B

19、A

20、C

21、C

9.2 辨析题

9.2.1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获得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表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的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提前或推迟,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9.2.2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9.2.3 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由个体在后天的活动中获得的,哪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也能引起行为变化,但这样的行为是比较短暂的,不能成为学习,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有练习或反腐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结果,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9.2.4 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是产生的紧张和但又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生是有益的,焦虑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会导致神经紧张,生理节奏紊乱,失眠,甚至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焦虑并不是不利于学习的,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9.3 简答题

9.3.1 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成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活动课程特点分以下几个方面

  •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以及个性的出发设计课程
  •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9.3.2 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系统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的开展思想斗阵,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3.3 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或者行为的表现
  • 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9.3.4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划分为几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

    • 这一阶段,个体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 前运算阶段:(2-7)
    •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务,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致性
  • 具体运算阶段:(7-11)
    •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儿童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能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维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
    •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务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

9.4 材料分析题

9.4.1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田雨没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有的放矢的教育,田雨老师只关注自身的教学,认为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就能成为好老师,忽略课教学是双边活动的特点,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效果不佳
  •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因素,田雨老师虽然积极学习老教师的授课经验,但是一味的照搬其他教师的方法,不考虑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不恰当,故收效不好
  • 教师的成长要注意教学反思,田雨老师虽然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观看景精品视频,但并没有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要求,如目标明确,结构紧凑,内容正确,气氛热烈,材料中,田雨老师虽然关注其他教师的经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还需要明确 课堂的要求

9.4.2 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 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
  •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经验
  • 教师要把教学理论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了解和研究学生
  • 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9.4.3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节的方法

  • 表现

    • 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识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 考试后持久不能放松下来
    • 材料中的女高中生在考试前的紧张,失眠,在考试中心跳加速,不能放松下来的表现都体现了她的考试焦虑
  • 原因
    • 中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学校方面:考试升学带来的持久,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
    • 家庭方面: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 学生方面:个人过分的争强好胜,学业多次失败的体验等,以及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
  • 方法

10、16年上

10.1 选择题


解析:
1、C
《教育过程》:布鲁纳的著作,强调学科结构,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普通教育法》:是赫尔巴赫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著作,是教育写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的代表作

2、A
题干中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3、B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A

  • 双轨交学制:是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自上而下—大学到中学)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自下而上—小学到职业教育),梁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甚至不相对应

  • 单轨学制: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 分支型学制:又称中间型学制,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的学制,其特点是基础教育阶段是相同的,之后进行分流,一部分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

5、C
题干中把教育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额观念违背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有其自身质的规定
  •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心

6、B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 高中课程主要以分科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是从小学 三年级以上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7、D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以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如:校风,教风,学风等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又称公开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8、B
题干中,王老师既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又通过居里夫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科学和思想相统一原则

  •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展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他们能够接受,但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9、D
题干中,陈老师使用的方式是:在一节课或者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 书面测验等属于形成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额比较经常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者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察,考试以及成绩的全面评定
  •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指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10、D
题干中,李老师运用班风和舆论,以及自身真诚的爱的影响和感化学生,体现的是情感陶冶法

  • 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厚道感化的方法,
  • 个人修养法:也是自我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的会倒下,受教育者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 实践锻炼法: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1、C
题干中,冯老师发现小王同学有绘画才能,就充分发挥其特长,克服其散漫的毛病,帮助他取得成功,遵循了长善救失的原则

  •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 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他们积极向上
  •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 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相结合,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2、A
题干中,一目十行和一目一行表现的是 不同个体的意识把握对象数量的不同,体现了小明和小华注意广度上的差异

  • 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 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 注意转译: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上的现象

13、B

题干中。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答案的思维。
  •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用熟悉的规律解决问题。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14、B
题干中,中学生尝试宝摆脱父母的保护,渴望像成年人,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立性

  •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立性: 表现为出现一定的“成人感”,一些思维活动,行为认识,以及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式
  •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是指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的表露内心的世界
  •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是指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不稳定性,动荡不安的特点。如情绪容易出现起伏,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

15、C
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 算法式:是指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逐个尝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式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需要大量的尝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算法式策略
  • 启发式: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和目标的指示,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极少的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6、D

17、C
题干中:小黄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属于掌握趋近

1、德韦克将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2、平特里将掌握目标划分为掌握趋近和掌握回避

  • 掌握趋近: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评判成功的标准是自身的进步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 掌握回避:是指关注如何避免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成功的标准是任务中不出错
    3、埃利奥特将成绩目标分为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
  • 成绩趋近:是指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太关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只要超过团体中的其他人就很满意
  • 成绩回避;是指力图避免因在考试中,分数低或名次靠后而让自己显得愚笨,只要在团体中不是最差的就感到满意

18、D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理论:

  • 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认为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
  • 中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中学生经常考虑“我是谁”,“我来做什么”,他们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时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19、B
题干中的孟老师工作消极,对学生漠视,态度麻木,属于去人性化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的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玛乐特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

  • 去人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的忽视的态度,去人性化的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 情绪耗竭: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生理耗竭是职业耗竭的临床指标,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心理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质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
  • 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的评价自己,自我效能感下降。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20、C

21、A

10.2 辨析题


10.2.1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还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一单一因素是错误的

10.2.2 德育的过程是对知情意行的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情、意、行依次进行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始,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0.2.3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左右,最长不会超过一分钟,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将会被迅速遗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爱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0.2.4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也好,但是研究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教师的指导等,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0.3 简答题

10.3.1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较好
  •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0.3.2 简述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 美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品德品质的形成
  • 美育能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 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会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创造带来的喜悦

10.3.3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两种工具说,即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
  •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技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 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理论
  • 内化学说: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可以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变

10.3.4 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培养动作技能有以下几种途径: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0.4 材料分析题

10.4.1 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结合材料分析

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

  •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方法
  • 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学生手动做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
  •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道具,运用示范性实验或现代试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 张老师用示意图展示实验结果,通过自己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
  • 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 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回答的方式会学生明白知识原理,这体现了谈话法
  •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 张老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表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

10.4.2 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原则?结合材料分析

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前面的,深刻的掌握知识,
  • 张老师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和使用意图演示实验结果额目的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 启发性原则,是指爱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狐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己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张老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思考,使他们最终明白了植物吸收水额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 张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问题既是知识的运用,也是生活实际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

10.4.3 请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10.4.4 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来时,你决定如何帮祖她?

11、15年下

11.1 选择题




解析:
1、B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包括:白板说,绅士教育
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
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里学化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C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A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
其中,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
  •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其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
  •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复杂的劳动力。
  •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题干中马克思的观点主要说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4、B
1902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5、C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C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想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7、B
活动课程

  •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主导的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从做中学”

学科课程:

  • 也称分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综合课程:

  • 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新课

8、C
课程标准:

  • 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的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是,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资料

9、A
题干中。罗老师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运用了模象直观,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手段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摸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循序渐进原则:

  •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巩固性原则:

  •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将其提取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10、C
题干中,陈老师通过边说边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清晰的掌握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采用的教学方法属于演示法

演示法:

  • 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道具,运用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试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者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

  •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究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

  • 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11、 D
情感陶冶法:

  •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题干中,教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 又称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

  • 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个人修养法:

  •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换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2、A
题干中,成人与幼儿对于一幅画的认识不同,是因为他们之之间的知识经验不同,这反映的知觉性是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

  • 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他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知觉的理解性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

  •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 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 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独立的个体,而总是把他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13、B
题干中,单词在晓东的头脑中存储了几十秒,是在一分钟内,属于短时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保存下来,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是0.25-4秒

  •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加工和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几年,甚至终身

  • 内隐记忆:也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14、D
题干中,所述的实验形式,是形式运算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和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说明他能够完成钟摆实验,由此可以知,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

    • 0-2岁,
  • 前运算阶段
    • 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
    • 11岁以后

中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形成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 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15、A
题干中,小丽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和诚实正直,体现了小丽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即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 态度特征

    • 主要是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
  • 意志特征:

    •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调节的特征
  • 情绪特征:

    • 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 理智特征

    • 是指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所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6、D
题干中,小辉害怕教师的批评是典型的避免惩罚的表现,因此,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解读理论分为三个阶段:

  •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惩罚个服从取向阶段:
    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以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划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是坏的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儿童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的,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17、B
题干中,小华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的现象属于投射

投射:

  • 是以己度人的方法来达到心理防御的目的,通过投射,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或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也可以将自我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欲望或情感转移到别人或者其他事物上去,

退行:是指当个体收到挫折之后,其行为的表现有时会表现的比较幼稚,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不符

升华:是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向的过程

文饰:也称合理化,是个体无意识的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被接受

18、C

题干中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教学认知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的接决策略的理解程度。

  •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解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时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

  •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9、A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包括: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我约束阶段

  • 人际纪律阶段:是指学生的行为取向是要建立一种相互的额人际关系,他们做出的行为往往与“我怎样才能取悦你”的动机联系在一起,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你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学生形成了一种纪律感,你让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就会安静下来,基本不需要借助强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但是也需要轻微的提示。

  • 反抗行为阶段:儿童的行为经常表现出对抗性,拒绝遵循指示。要求。很少具有自己的规则,由于畏惧斥责,可能会遵循他人的要求

  • 自我服务阶段: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关心的是行为的后果,“对我意味着什么,是奖励还是惩罚,很少具有自我几率感”

  • 自我约束阶段:是指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也能够约束自我,即使教师不再课堂上,也能够保持纪律

20、D

题干中,董老师注重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这是关注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

  • 人本主义取向:
    是指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在教师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柜去发掘其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
    格拉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该模式认为应积极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

  • 行为主义取向
    是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者是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

21、C

题干中,小阳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而事实并不是如此,说明小阳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想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是要改变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建立合理的情绪,因此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理性情绪法

理性情绪法:
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 放松训练法
    也称松弛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

  • 系统脱敏法
    是指当个体处于充分放松的状态下,让个体逐渐接近所害怕或者所焦虑的事物,或是逐渐的提高此类刺激物强度,以逐渐降低个体的敏感性,从而减轻或消除对该刺激物的恐惧或者焦虑情绪

  • 代币强化法:
    又称代币奖励法,是指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其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11.2 辨析题

11.2.1 全面发展是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衡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衡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买,健康发展,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1.2.2 教学中“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授之于鱼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因此,授之于不如授之以渔

11.2.3 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教学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者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1.2.4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接近正迁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与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种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那么产生的就是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学习材料相似而带来的负迁移,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1.3 简答题

11.3.1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3.2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 1、备课要做好一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 钻研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兴趣,思想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 设计教法:包括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1.3.3 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压力产生的来源即压力源,常见的压力源有以下四种:

  •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的刺激作用而造成人的身心紧张的刺激物
  • 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信息
  • 社会性压力源:是指构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人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和事件
  • 恩华性压力源:指人们要适应和应付的文化问题

11,3,4 简述教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

教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重视学生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11.4 材料分析题

11.4.1 材料中的“我”主要观测了哪些德育原则

案例中,“我”主要贯彻了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1.4.2 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论述

  • 首先,贯彻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 材料中,当小杨同学情绪激动,与王老师发生争执的时候,我没有立刻发作,训斥小杨,而是等待时机,借着运动会的机会找他谈心,循循善诱,让小杨自己认识到错误,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 其次,我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是指进行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 材料中,我根据小杨在跑步方面的特长,鼓励他积极参与运动会,让他通过运动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促进他特长的发展
  • 再次,我贯彻了长善救失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客服消极因素,
  • 材料中,我鼓励小杨在运动会上挑战自己,借助这个机会表扬他,是他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1.4.3 请运用动机的相关知识解释小美专业课面试失利的原因

小美专业课面试失利是因为她报考音乐学院后,买有保持最佳的动机水平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的强度增大而提高,直到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效率,之后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 材料中,小美为了实现考上音乐学院的目标。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这种过强的动机可能会使她处于过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干扰她正常水平的发挥,导致她面试失利

11.4.4 假设你是班主任,如何帮助小美在下次面试中发挥正常水平

作为班主任,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小美

002-教育知识和能力相关推荐

  1.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的由来与定义 教育的由来: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 ...

  2.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https://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t&q=%E6%95%99%E8%B5%84%E7%A7%91%E4%B8%89 复习:教资还剩50天来得及吗? ...

  3.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给大家总结了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考前一定要背! 简答题也分一级简答和二级简答,整理好Pdf了,有需要的友友分享给你们!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 ...

  4. 2021 年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2021 年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文章目录 2021 年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重点)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 ...

  5.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重点整理

    2017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重点整理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 ...

  6.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原则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概念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 ...

  7. 教育知识和能力2--课堂教学

    教育知识和能力2–课堂教学 一. 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8.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主观题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 ...

  9.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出现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4)国家机器的产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 ...

  10.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文化素养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一共考查3个题目,共计30分. 1.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 ...

最新文章

  1. IntelliJ IDEA 12详细开发教程(四) 搭建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与Android项目创建
  2. python数据分析numpy_Python数据分析之numpy学习
  3. linux中exit()和 _exit()说明
  4. sas数据集怎么导出_[求助]如何导出sas数据集的标签?
  5. winform利用委托传值到datagridview_C# Winform 跨多级窗体/控件传值
  6. halcon--1D measuring
  7. 这款免费小工具,让你的Mac也能实现右键新建
  8. JAVA中inputstring_java IO流 之 字节输入流 InputString()
  9.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时dm是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试题答案
  10. python 读取pdf 两栏_python 读取pdf
  11. 创建一个对象和i++是否原子性的理解
  12. 二维平面上判断点是否在三角形内
  13. android 相机权限_暴力破姐权限,吹爆这款软件...
  14. 2010年imac从移动硬盘启动Win10
  15. 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Java实现)
  16. Java方法——方法的重载
  17. linux驱动篇-touchscreen-精简版
  18. Approximation of functions in fractional Sobolev spaces
  19. Pg extention pgcrypto
  20. 男生和女生的十个瞬间 (温馨啊)【转载】

热门文章

  1. 安卓出现闪退是什么情况
  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调制识别(含代码链接)
  3. 发改委:加大下一代互联网试商用投入
  4. 什么是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包含哪些功能?
  5. CF817D Imbalanced Array
  6. Recordset对象属性(二)
  7. 在线合并Excel文档的HTML网页工具
  8. 2017Google Study Jams之1A对View和ViewGroup的认识
  9. 国内四大运营商频段使用情况
  10. mysql binlog 设置日志大小 保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