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的篇名叫“当法学遇上经济学”,说的是利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理论去解释法学日常所处理的基本问题,去解决法学在特殊条件下所难以处理的疑难杂症。作者从公平正义这个话题开始切入,并深刻的指出,公平正义不是法学的终极目的,更不是人类的终极真理,而是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基于理性、自利的基本天性,为了维护稳定、团结,便于达到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制度安排。简言之,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公平正义就是一种让人们生活的富足、幸福的工具。随后,作者把话题扩展到了权利的领域,提出权利不是生来就有的,再符合民心的权利都是需要制度和人力物力条件支持的,这一点对传统的法学思维是一种完善和补充,使它在研究理论的同时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在那一篇的最后一章里,作者举了一些很生动的例子,为的是要说明经济学的一套“行为理论”。这一套理论,就是经济学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贯穿全书的灵魂,在上一篇的最后一章被明确的提出来了。

  那么,既然行为理论在前面四篇得到了从原理到现象、从经济学基本常识到社会关系到政治学再到法学的全方位解读,那么这把代表着经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万能钥匙”到底该怎么用?因此,全书的最后一篇,就叫做“‘万能钥匙’怎么用”。这一篇只有两章内容,即第十五、十六章,这两章我个人感觉都比较零碎,还是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让读者能够继续感受和认识经济学的行为理论所带来的智识上的享受。因为毕竟,一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都好解释,但是怎么用却要依照实际情况来考虑,所以也没有必要说那么多。

  书读到了这里,又想到“解释”这个词,我突然想到书名叫做《解释的工具》。之前在看前面几篇的时候总弄不太懂它的意思,但是现在豁然开朗了——其实整本书不就是在介绍一种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经济学“行为理论”吗,而这种理论就是解释的工具!前两篇是引出“行为理论”加解释原理,再两篇是结合政治学和法学来讲“行为理论”的优越性和可拓展性,最后一篇再提纲挈领的讲讲行为理论该怎么用,其实全书都在说它该怎么用,因为说理的办法就是拿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现身说法!这一刻,我突然感觉到经济学的实用以及作者起名字的精炼到位。

一、第十五章

  作者认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十分独特也十分精致的。他始终坚持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将思维的成果通过本书的一个个循循善诱传播给读者。在前面的章节里,作者是由经济学的角度,分别处理了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里的问题,在这一章里,则是以前面各个章节的材料为背景,希望具体归纳出经济分析的特殊观点。前半部,是说明这种特殊的着眼点;后半部,则是阐明如何运用这种简洁有效的经济分析。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刚刚分到的教工宿舍,就设计问题,“我”和夫人产生了争论。房子空间有限,而承载的使用需求却很多,腾出空间是两人共同的意见,但是在怎么腾上出现了分歧。核心的焦点在于,“我”认为可以把厨房打掉,因为一是厨房太占空间,二是小区周边有几十家饭店,以后吃饭可以考虑在饭店解决;而夫人却坚决反对把厨房打掉,“一个家里怎么可以没有厨房!”针对是否需要保留厨房的问题,双方争论的不可开交。显然,这是一个权衡 比较的问题。就这个话题来论,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有厨房的好处和没有厨房的坏处进行比较(或者反之),但其实,有厨房有很多好处,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没有厨房是有很多的缺失,但也有一些优点。所以持平的态度并不是以有厨房的好处来否定没有厨房的缺失,而是把“有厨房”和“没有厨房”这两种安排放在一起比较,心平气和的列出这两种可能性的所有优缺点,评估一下它们的轻重大小,然后再选择整体来说比较好的安排。享受“有厨房”的好处就意味着承担有厨房的缺点,以及不能享受到“没有厨房”的优点以及避免了那种安排的缺失,反之亦然。

  这个例子看似是很简单的,但是深入琢磨却意味深长,它涉及到的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首先,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就要明白,在面对取舍时,一方面可以得到这个选择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这个选择的缺失。同时,选择了这个选项,一方面无法得到其他选项的好处,但是也避免了其他选项所隐含的缺失。然后,针对厨房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秉承传统思维呢?不见得,因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人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和接受很多讯息;而后,在行为上也就以那些讯息作为认知和取舍的标准。可是,当环境里的事物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些讯息的意义其实值得重新思索和界定!最后,人的行为,其实就是一连串的取舍,而取舍的本质,其实必然和相对密不可分。在取舍时,相对的意义有两层。一方面,在两个或者更多的选项之间,彼此是处于相对的地位,比如看电影或是看电视、工作或者是休闲。另一方面,每个选项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许多相关的条件,因为,抽象地看,事物本身的意义其实是被充填的。比如,看电影的意义,是由电影院、观众、电影本身、同伴等等因素所充填;同样的,工作的意义,是由工作本身、场所、同事、互动等所有大小细节所决定。其实以上的分析,就是在引导生成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阐述的,就是经济分析的内涵。

  再进一步说,对于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时建立了一种A-A1的结构模型。一般人想问题时,往往是针对某种做法(以A来代表)的利弊得失来考虑,可是厨房的故事却隐含着,比较周全的方式不是只考虑这种做法(A),而是要以其他的做法(用A1来代表)作为对照。这种A-A1的结构,作者的原话是,“精致地反映出经济学的分析方式”。这个其实就是这一篇所说之“万能钥匙”,可以处理生活中几乎一切的问题。那么这个A-A1能否用最简要的说法来概括内涵呢?我认为应该是以下4点:1、无论A还是A1,每一种选择都是倾向于不同的方面的,就好比是选总统,每一个候选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身份、经历、才能、特质;2、在诸多的方面里,A和A1通常都是利弊掺杂的,很少有一个是只优无缺而另一个是只缺无优;3、既然A和A1是利弊掺杂各有优劣的,所以最后的选择,必然是权衡得失下的取舍,这种取舍意味着选A有得有失,不选A1有失但也有得;4、对于每一个人而言,A和A1所隐含的利弊得失并不相同,但是价值判断总是主观的,选谁,都是在权衡得失以后的一种主观偏好,但并不代表有客观上的优劣,更与“真理”无关。再深入一点,请大家想一句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的启示:长期来看,决定一个社会能不能繁荣富庶的,不是有没有英明的领袖或先进的科技;历史上的赢家,往往是在那个社会里大多数的人都具有好的世界观!他所谓的好的世界观,大概就是指好的思维方式、好的分析问题的方式!

对照与衬托

  其实说到底,A-A1的这把“万能钥匙”所反映的,就是一种权衡和取舍。而A-A1的结构,就等于把人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选项等等)抽象化、图解化,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像画连环画一般地呈现出来;希望能明确、精致、有效地掌握每一个步骤,并且能够归纳出有意义的结果。所谓“意义”,更多的是由人所主观决定与赋予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照”和“衬托”的意义。无论是眼前具体的事物或是脑海里抽象的概念,本身并没有必然明确的内涵;这些事物和概念的内涵,是被充填和决定的。通过和其他类似以及相关事物和概念的对照与衬托,才反映了这些事物和概念的意义。而且,经过对照和衬托,我们总是可以试着去探索潜在的、其他的、更好的可能性。比如说在目前的选项之外,还可以试着想出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等各个领域里的新产品和新发明,其实就反映了经济分析所隐含的主动创新精神。

  一般人在想事情的时候,往往是针对这件事斟酌利弊得失;可是,其实这是一种不大完整的思维方式。比较好的方式,是把这件事情A和类似的事情A1放在一起,借着衬托比较,才能烘托出A的意义。作者的这种思维方式与英特尔总裁戈罗夫所说的一句话不谋而合,那就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经常思索,和目前的做法(产品)相比,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这个想法提醒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求变求新求好的企业家,A-A1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用途非常广,隔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坐下来、静下来想一想:在自己目前的生活上、想法上,有没有可能重新组合,得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二、第十六章

  本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了自己“授课”的两大目标,其实在我看来也是写这本书所想让读者达到的两个目标:1、试着培养抽象思考的能力,由经济学的角度,建构一套能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2、试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辽阔的视野。这里的巨人,指的是思想上的巨人,也就是那些得到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如果能够体会和掌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就可以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享有高瞻远瞩、一览无遗的乐趣。第一个目标可以说是本书主要篇幅所铺陈和阐述的,归根结底就是行为理论和A-A1的思维方法;第二个目标则是在字里行间能够有所体现,因为本书在文字上既准确合乎规范,又旁征博引名人言语,书看到了最后一章,我们确实能够体验到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顶峰境界。对于这第二个目标,在这一章,作者有了新的更深的扩展。所以他说这最后一章“一方面是总结,一方面也尝试作一些引申。”首先,是以金字塔来比拟一个学科的结构,然后是解释经济学这座金字塔的结构,接着是探索经济学金字塔的最顶尖,最后则是点明经济分析所得到的智慧,以及运用经济分析的乐趣和兴味。

金字塔的秘密

  这个故事非常的简单。作者是经济学教授,住在他对面的是电机学教授,他们因为是邻居,所以认识的很快,而且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随后还交换了彼此的著作。那么就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一个经济学者的著作,电机系的教授会有兴趣去看吗?同样的,一个电机系教授关于发明原理的大作,会对经济学者有意义吗?事实是,当作者把书送给电机学教授以后没多久,他就告诉作者:书写的很好,已经把书介绍给了他的学生;而且他觉得作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思考的角度和他自己书里面的某些原则是相通的;作者看电机系教授的书也是同感。更有趣的是,当他们谈起学生对课程的反应时,发现也几乎是一样的:都是上了教授的课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独立思考”!原因何在呢?作者根据这个故事所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里,每一个学科就像一座小的金字塔。每一座金字塔的最底层,是这个学科里各式各样的问题;底层之上,是分析处理这些问题的主要理论;在各种理论之上,是更抽象的理论;而在每一座金字塔最顶尖,就是最重要、最能反映这个学科精神、也最能贯穿整个学科的核心观念。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核心观念可能不一样。但是在“观念”的层次上,可能各个学科是相通的——可以由一个金字塔跳到其他金字塔上。因此,好的老师不但能掌握自己学科这座金字塔顶尖的核心观念,而且还可以像导游一样,带领学生在自己的金字塔里从容遨游;甚至,还可以指引学生如何由自己的金字塔过渡到别的金字塔,享受知识殿堂里的盛宴!

  当然,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可以看成是许多小的金字塔组成的两座大金字塔。社会科学这座金字塔的结构是由价值体系所支配,自然科学这座金字塔的结构是由自然定律所支配。如果阐释得宜,当然可以由自然科学这座金字塔的顶尖,跳到社会科学这座金字塔上,反之亦然。这就是金字塔的奥妙。

经济学的金字塔

  就经济学的金字塔而言,底层是个别的研究课题,中层是各种理论,最顶尖则是核心的分析概念。两百多年以来,一代代经济学者的努力使得这个金字塔越来越稳固扎实,体积不断因内容的丰富而膨胀。不过,整个金字塔的精神依然是历久弥新的:经济学相信,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情和身份,试着作合情合理、前后一贯的描述与分析。简言之,就是一种一以贯之的“道”。简言之,就是这样解释:1、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的社会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意义的。因此,值得试着去了解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人的基本特性就是“理性”、“自利”,人是能思索、会努力追求自己的福祉的一种生物。根据这种对人的特性所具有的认知,再琢磨推敲一下环境里存在的一些条件,往往很容易就能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从人是理性和自利的这两个简单平实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一以贯之地认知、了解、掌握和分析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从1960年起,经济学者开始向政治、法律、社会等领域扩展,而且成果辉煌,原因主要就是因为经济学的分析架构简单平实,从人的行为特质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既然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是自求多福,经济学的分析角度当然就享有一以贯之的优势和乐趣了。

  在经济学这座又高又大的金字塔里,如果要提出一个最重要、最核心、也最足以反映经济学精髓的分析概念作为顶尖,作者认为应该是“成本”二字。这里的成本不仅是金钱货币上的成本,而且可以是良知道德等其他价值上的成本。事实上,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成本的考量;选了其中之一,被放弃没选的就是(机会)成本。往深一层来说,人之所以有选择,还是因为选项之间有差异。所以,选择和成本的背后,其实还有“相对”这个更本质的概念——如果选项之间“相对”没有差别,就不会有成本的问题,选择也就失去意义。但其实,追根究底,行为的基础还是先有认知,才会有判断和取舍。事物之间的相对高下和差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自己主观所决定的。因此,差别的多少和高下的程度,还是由自己来取舍。

经济学的智慧

  经济学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核心观念上,都必须要能够实际操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作者慢慢归纳出经济学的四点重要结论:

  1、人是理性、自利的;

  2、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有原因;

  3、好的价值要出现,是有条件的;

  4、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而出的。

  这四点,就是作者以经济学看生活、看世界所提炼的智慧。那么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样的呢?是这样的:经济学隐含的其实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思维方式,既然各种现象都是由人的行为所组成,所以值得先厘清人的行为特质;而后,以此作为基础,可以试着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作者所反复铺陈的,就是历来经济学者所归纳的智慧结晶——以经济学的角度,一以贯之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这个,就是本书成书的基本思路,也是作者以经济学视角来探索世界、尝试以经济学作为解释世界的工具所持守的基本观念!

  在经济学里,既然有二三十位诺贝尔奖巨人,该选择向谁顶礼膜拜,站在谁的肩膀上继续攀爬呢?熊秉元先生给出了一个通法:“可以由任何一位巨人开始,边读边思考他的作品,等读熟之后,再从另一位巨人开始。接触过两三位之后会慢慢发现,自己好像是由不同的面向攀爬,但是爬的是同一座金字塔,殊途而同归。一旦到达到顶峰,都同样有美景尽收眼底的情怀!”其实无论是经济学也好,乃至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再大一点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那一座座金字塔,都可以这样去攀爬,到最后也都会学有所得,在智识上享受同样的挑战和兴味!而至于作者对于读者最大的希望,也是希望读者能给予他的最高评价,就是一句话:过去我用经验习惯面对环境,今后我以理论智慧感知一切!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tzhang/p/5174300.html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7(完)相关推荐

  1.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6》

    在前面一篇,我们通过层层推进的办法,透过经济学的世界观去观察了一番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学).由民主构成的基本要素,到穿越时空去对比古今人对于众人之事的一致愿望和不一致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到最后全面认知 ...

  2.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4

    之前的五章,从人性本能.群体制度.供需关系.经济体系和信息问题这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作者对于在生活中.在经济活动中所易见的经济学的基本特点.起源.表现形式和发展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作者把这五章归为了 ...

  3.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5

    上一篇读书笔记里的三章内容,是全书的第二篇,名字叫"社会关系有价签".作者通过分析家庭伦常.社会资本和社会变迁来阐释社会关系里的经济学原理,探寻每一个关系里的成本效益.虽然作者的理 ...

  4.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2

    一.第二章 之前在第一章中,作者已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人都是基于"理性"."自利"两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既然一个人是理性的.自利的,那么这个人会去怎么 ...

  5. 搭档之家|生活中的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

    今天搭档之家来给大家讲讲生活中的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 照例搭档之家在这里还是先用一个故事来进入今天的主题.有个猎人林中逐鹿迷失了方向,想尽所有办法可是连续八天仍然找不到出路和食物,饥肠辘辘感觉能够 ...

  6. 直观易懂的机械动图,展示生活中机构的原理!

    直观易懂的机械动图,展示生活中机构的原理! 1..伸缩式滑动门 2.可伸缩屋檐 3.可伸缩装置 4.三折叠门

  7. 生活中的杠杆原理//2021-1-28

    目录 一.前言: 二.正文: 1.定义,杠杆原理(物理学宏观力学定理): 2.提出历史: 3.概念分析: 4.杠杆分类: 4.1省力杠杆 4.2费力杠杆 4.3等臂杠杆 4.4.人体杠杆 5.小故事与 ...

  8. 余淼杰老师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1) 2020-12-14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1) 第八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chapter 23 一国收入的衡量 23.1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GDP 23.2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

  9. 余淼杰老师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2)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2) 第十章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chapter29 货币制度 29.1 货币的含义 29.2 联邦储蓄体系 29.2.1 美联储的结构 29.2.2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29 ...

最新文章

  1. 这 4 款 MySQL 调优工具 yyds
  2. anuglar.js ui-router传递参数
  3. 腾讯员工平均月薪7万?腾讯回应:完全不能这么算
  4. 【python】日志模块以及日志组件使用
  5. 使用脚本快速查看Linux系统信息
  6. 零基础学python好学吗-Python0基础好学吗?
  7. stosb, stosw, stosd 汇编指令
  8. 智慧环卫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9. java POI excel导出自定义分页问题
  10. android 不如 ios,安卓永远不如iOS运行流畅的根本原因
  11. “TikTok+独立站”模式熟了?看Anker如何玩转社交私域流量导流独立站?
  12. 国外免费电子书资源下载
  13. 多可系统中如何修改注册信息
  14. UOS安装mysql
  15. 宿舍买饭随机数概率生成器
  16. 神经网络实现逻辑运算,神经网络 最小二乘法
  17. 性能测试:游戏Jank卡顿及卡顿率
  18. L289N步进电机驱动原理
  19. CF985D Sand Fortress
  20. java 字符类型 字节数_JAVA基本数据类型所占字节数是多少?

热门文章

  1. ospf hello时间和dead_图文并茂解释OSPF邻居关系建立失败的几种常见情况(太实用了!)...
  2. python模拟键盘输入_python模拟键盘输入的问题
  3. oracle命令窗口粘贴,Oracle数据库中的Copy命令
  4. java手机号判断运营商_用Java对手机号所属运营商进行判断
  5. php rmdir 返回值,php通过rmdir删除目录的简单用法
  6. oracle sql 表个数,【oracleSQL】查看当前用户各个表的记录数
  7. java垃圾回收菜鸟_java垃圾回收机制
  8. mac mysql mysqldump_Mac下Mysql导出sql语句的方法及可能遇到的mysqldump: command not found...
  9. mysql from unixtime_mysql 错误总结 和FROM_UNIXTIME用法
  10. eval在python中是什么意思_如何在Python中使用ev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