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大湿

全文共 7024 字 7 图,阅读需要 15 分钟

———— / BEGIN / ————

提及互联网思维,大家头脑中可能会闪现很多词汇:参与感、流量、免费、爆品、迭代等等。这些年,这些概念火爆过、恐惧过,也逐渐深入到每一个互联网人的血液中。

这些思维,过时了吗?

并没有。

只是,在这一轮AI浪潮中,不适用了。

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是一个AI技术赋能万物的时代,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时代。

软硬件结合的浪潮,从2014年亚马逊发布Echo开始,逐步蔓延到国内。

  • 谷歌在2017年收购HTC 手机业务,同年召开硬件产品大会,参加CES展;

  • 2017年,阿里和小米先后发布音箱,掀起国内音箱大战;

  • 2018年,百度战略投资小鱼在家,3月发布小度在家;

  • 2018年,猎豹举办机器人之夜,推出了5款机器人。

AI + 硬件,一时间,好不热闹。只是喧嚣过后,可曾有想过: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互联网思维,即将成为 AI 时代的一根枷锁?

此话怎讲?

切不能危言耸听!

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先从2017年和2018年,国内两场喧闹的硬件发布会说起。

一、现状:两场互联网式硬件大会

AI技术需要硬件作为载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这个进程,互联网企业走得并不顺利。

1. 2017百度世界大会:设计至上,谁为直觉买单?

2017年11月,渡鸦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三款创新产品。渡鸦强调,这三款是依靠『直觉设计』做出来的产品。

在互联网领域,的确有不少设计出众的精巧产品,比如:笔记应用Bear、涂鸦应用Lake等等。

但在硬件领域,哪怕是设计出众的苹果,也不敢走片面极端。

从Apple Watch、Airpods到iPhone X,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但更是一个向外探索与向内权衡的艺术。

互联网领域,产品的高难度设计,背后意味的是开发时间和人力成本;在硬件领域,产品的高难度设计,背后是工程可行性、性能稳定性、产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一个成功的硬件产品,是不会把自我主观直觉,凌驾于产品要素的最高层。无论是音箱、情感机器人还是家庭机器人,其实都有不错的智能产品。

我们如果把渡鸦系列和同类对比,功力高低,可见一斑。

2. 2018猎豹灯光秀:当梦想遇上伪需求

这样的现象,在2018年,再次上演了。资金雄厚,梦想磅礴的猎豹,发布了五款机器人产品。它和渡鸦发布是产品一样,都是没法落地的『战略性』产品。

我们避开梦想先不谈,来看这些产品的对立面。

主打音质的小豹音箱,对立面是死磕音质的HomePod——PPT里的音质好,和用户口中的音质好,是两个概念。为了做好音质,苹果是声学实验室早在六年前,就开始了研发攻坚。好的音质,需要工程的打磨。

9999元的陪伴机器人豹小龙,对立面是销量型产品How are you。

How are you售价2000多,也是这四年消费机器人浪潮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产品创始团队深耕教育行业多年,深谙儿童产品的设计取舍。移动性固然酷炫,但带来的额外成本,远不如强化儿童内容来得有价值。

自诩『全球首款』五星级服务的机器人豹小秘,对立面是云迹的酒店机器人。

目前服务机器人,大多需求不强烈,云迹的酒店机器人,算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小案例。如果客人在房间需要毛巾,云迹机器人能自动上电梯,送过去,减少了服务员跑腿的次数。真真切切提升效率,带来价值,才是服务机器人的设计原则。

至于移动售卖机器人豹小贩和机械臂,在内行看来,概念没什么新奇,离市场化也还很远。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何必在乎外人眼光?

对于看客来说,的确可以这么认为。

但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是公司员工,你投入了资金或者青春,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硬件产品重决策,方向错了,一个小的改动,都会牵扯成本、硬件选型。推倒重来就是大半年,哪来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哪来什么小步快跑,敏捷迭代?

忽视硬件方向的慎重性,以互联网快跑迭代的思维来设计机器人,或许是猎豹式机器闹剧的根源。又或许,把它当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梦想秀,何必认真。

无论是百度还是猎豹,在互联网时代,都有着优秀的产品,为什么纷纷在AI硬件上栽了跟头?是不努力吗?是资源不够吗?是没用心吗?都不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在于——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从电脑转向手机,商业格局已是剧烈震荡。那从移动互联网到AI硬件,从互联网生态到软硬件一体,背后的变化,必然是更加剧烈!

在这变化的背后,产品设计,需要从原先的互联网思维,切换到整体式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 VS 整体式思维

1. 产品形态的底层差异,造就了上层产品思维的差异

一旦产品的底层逻辑改变,上层的产品思维、方法论,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这一轮AI硬件化的浪潮中,不应该从互联网思维去演化硬件思维,而是要从硬件产品的底层,重新推导全新的整体思维。

要彻底理解两个思维方式的差别,我们需要把两者进行解剖。从产品功能、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到开发机制,对比两者的区别。

  • 功能:软件产品强调的是满足需求,硬件产品强调的是达到预期。

  • 设计:软件产品的设计,强调用户体验。在硬件产品的设计,强调整体体验。

  • 价格: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但在硬件领域,免费不可行,每卖一台产品,就是实体成本。

  • 开发机制:软件产品快节奏,敏捷开发,小步快跑。硬件产品重决策,更新迭代需要以年为周期。

如上四个方面,我们下面分别做一个阐述。

(1)功能:实现功能 VS达到预期

设计互联网产品时,产品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设计功能,满足需求。大部分的功能是点状、一次性的。

比如:评论点赞功能、歌曲收藏功能。功能一旦上线,意味着这部分需求被满足了。

但在硬件领域,产品的满足,往往是指用户预期的满足。

什么叫做达到预期?

你花500元买了一个新的运动耳机,音质和你之前500元的旧耳机一样,那这款耳机的音质是达标的。如果新耳机比旧耳机还要好,那你可能会对别人说:这款耳机音质很棒!

这里说的音质好,是指它的音质,超越了你的预期。脱离了预期这个参照点,直接谈论音质好坏,就像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从这个角度,渡鸦Raven H 说音质好,要和同价位的Sonos 1比,不谈价位,跨越式比拼性能,都是耍流氓。

和软件功能的多样性不同,硬件产品的核心属性屈指可数。比如:智能音箱,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和技能。对于耳机来说,一级属性是价格、音质、佩戴。

产品功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用户预期上,才能量化,才能落地执行。

在硬件领域,之所以不谈功能实现,要谈论用户预期。是因为预期本身,不仅包含了功能实现,还包含有实现程度,用户不仅关心有没有功能,还要关心功能的程度怎么样。

在互联网领域,大家很少提及预期,因为产品是免费的,只要有,就是好的。一旦顾客掏了腰包,产品本身就承载有用户的预期。

不及预期,会抱怨;达到预期,则无感;超预期,就尖叫。

付费和免费,天壤之别。

这几年,智能音箱在全球普及流行。亚马逊在推广Echo音箱的时候,就善于洞察用户的预期。

起初,Echo 在2014年底公布时,对外的标价是199美金。说实话,这个价格是很高的。当时家庭音箱的旗舰是Sonos play 1,售价也是199美金。

虽然亚马逊内部员工知道,Echo是一个革命性的智能音箱,压根没法和传统音箱相提并论!但是,消费者不知道啊,他们只会把它当成一个家庭音箱,只不过这个音箱会说话罢了。

亚马逊的策略非常聪明,在最开始的半年里,Echo的预售只针对会员,而且是以半价进行购买。在2015年上半年,谁也不知道一场语音交互的革命即将到来,但确是有大量的尝鲜用户,被Echo的低价吸引,率先体验了Echo。

99美元,就当买一个普通音箱,也不吃亏 —— 早期 Echo 用户评价

买一个家庭音箱,就是Echo早期用户的心理预期。

2015年下半年,Echo开始正式对外售卖,亚马逊把价格下调到了179美金。

从音质上讲,Echo是很不错的,但是决然比不上Sonos。以20美金的价格差来做一个让步,会远好过直接和同价位的旗舰展开比较。

亚马逊很聪明,他不想把Echo摆到要和Sonos比音质的境地。

那一年,Echo一炮打响,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50万台。

在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早起尝鲜还是正式发售,亚马逊都是在价格和用户预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因为所有硬件产品的满意,本质都是预期的满意。

(2)设计:极致性 VS 整体性

写互联网产品体验的书很多,比如:经典的《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软件产品的五层体验维度。对于任何产品来说,产品设计追求好的用户体验,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产品从软件载体转向软硬件一体时,好体验背后代表的含义,却发生了改变。

关于功能极致,我们会听到一些这样的说法:

  • 产品经理为了追求图标完美,把设计师逼疯了;

  • 渡鸦在发布Raven H时,也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产品选色背后的辛酸历程;

这些动画、颜色不重要吗?

重要!

只是重要,永远是相对的。

在软件产品开发设计,背后主要成本是开发时间。所以在任何一个单点,做把体验做到极致,对用户是有益无害的。软件产品强调极致,本质是一种折磨自己,服务用户的过程。

但在硬件角度,片面强调某一个功能极致,是有问题的。

  • 对于耳机,没有谁敢不顾成本,追求音效的极致;

  • 对于手机,没有谁敢不顾工程可行性,追求相机性能的极致。

正是如此,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更应该从宏观体验的角度,追求整体体验,而不是去苛求极致。

在硬件领域,苛求单点极致,是非常致命的;全局整体性,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我们以苹果无线耳机 Airpods为例:如果从普通的功能角度来评判,它是不完美的、不极致的。耳机本身没有音量调节按键,也没办法直接切歌,这一点,相比有线耳机,看上去像是一种『退化』。

事实,并非如此。

Airpods的整体体验,是非常完美的——小巧便携,放进任何口袋,都不显得累赘;它佩戴稳定,快甩摇头也不会掉;它连接快速,看视频也毫无延迟。

从16年底发布以来,一直是真无线耳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哪怕到2017年,同行的无线耳机,依然在便携性和蓝牙稳定性上,明显弱后苹果。

领先,就是这么寂寞。

那怎么理解 Airpods 没有音量键?Airpods 2代会不会加上这个功能?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从功能角度来理解。

产品的整体体验,是要高于单个功能。

如果你用过同类『竞品』,如出门问问的无线耳机,你就能理解Airpods在交互克制上的良苦用心。

在切歌和调节音量上,问问无线耳机的交互方式是双击和挠一挠。

这样的交互方式,Airpods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选择这么做。

在狭小的耳机上,无论是双击还是挠一挠,都与一定的失败率,这背后带来的挫败感,非常损伤产品体验。

在实际用户体验中,一次不小心长按,误触发了蓝牙配对,一次滑落扶正耳机,错误暂停了歌曲… …

这样的情景,不会很多,一旦出现,你都会怀念那个功能简约、交互克制的Airpods。

那为什么不像Bose Soundsport free那样增加一个功能键和两个音量键?

优秀的硬件产品,并非全然功能主义,也并非全然设计至上。苹果简约、Bose实用,各领风骚,何必雷同?功能的多少,从来不代表体验的好坏。

AI硬件,更应该关注产品全局体验,而不是把功能极致挂在嘴边。

(3)价格:免费思维 VS 定价策略

在互联网领域,不少软件得益于免费策略迅速崛起,成就了一时辉煌。

如:360杀毒软件,靠着免费,把瑞星、江民拉下马。

但是,硬件免费,可行吗?

国内硬件免费的鼓吹者,是那个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如今贾老板去了美国,国内硬件免费这杆大旗,已是后继无人。

硬件真能免费吗?

如果真有强大的软件或者服务费用能支撑起硬件成本,捆绑服务销售,实现硬件免费。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这也只是理论而已。

对于手机、音箱、耳机这些常见的硬件产品,硬件本身盈利,是数十年来颠扑不破的基本模式。硬件免费,别考虑了。

在产品定价方面,百度音箱的定价略显飘忽。

17年11月,渡鸦音箱售价1699,高得让人咋舌;18年3月,小度在家屏幕音箱,售价仅599,低得诱人……

产品设计出来之后,究竟应该怎么考虑定价策略?

从成本出发吗?从用户入手吗?

都不是,产品定价不是产品完成之后确定的,而是产品设计之初,就确定好的!一款消费级产品,产品的价位,是在描绘用户画像和产品需求时,同时间确定的。

比如:目标用户是一二线都市白领家庭,需要设计一款给他们使用的家庭音箱,那从他们过往购买音箱的均价中,就能得出产品的价位段。这个价位段,是技术功能取舍、产品设计权衡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切不可前期求极致,飙性能,核算成本才发现居高不下。

一般来说,产品的定价有这么几种:

  • 基于成本的定价:以产品的制造成本为基准,考虑固定成本和利润率,计算出来对外售价,这是大多数产品的定价策略。

  • 基于竞争的定价:在同等品质下,以更低的售价对竞争对手发起进攻。亚马逊、谷歌的音箱战争、国内的阿里、小米、百度的音箱战争,都是竞争性定价。

  • 基于创新的定价:对于前沿创新的产品,往往没有竞争者,这个时候的定价,已经没有了竞争参照,可以在目标消费者消费意愿范围内,选取一个高利润的价位点。大疆旗舰创新产品,最初售价,大多是此般『任性』。

无论哪一种定价策略,最激进的价格底线,都是不赚钱,而不是去亏钱。和互联网烧钱抢用户模式不同,硬件领域的烧钱,效果是不明显的。

我们熟知的滴滴优步补贴大战,有资本在背后兴风作浪。补贴的目的——在于快速击败对手,获得绝对的市场垄断。

但在硬件领域,靠补贴,实现快速抢占和市场垄断,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靠补贴抢占市场,不行吗?

首先,硬件产品的渗透,是渐进式的,不会出现爆发式指数增长。产品就算补贴,也是需要用户花钱购买。

花钱和不花钱,是一个决策的鸿沟。

APP下载量可以在某次大规模导流后,出现指数级飙升,但硬件产品做不到,再大的引流,背后也是需要购买。购买需要重决策,绝不是点一个下载按钮这么简单。

其次,促销永远都是短期的,硬件产品的渗透是靠数款产品更新迭代实现的。一旦把时间拉长,短期割肉式的补贴效果,就会把烫平。到最后,你会发现,只有好产品和好体验,能赢得用户。

2018年,百度决心进入音箱领域,以低价破局,是值得称道的。

但补贴本身,难以持久。硬件产品的设计,还需要落到基本的价值和体验上。

(4)开发机制:快跑的兔子 VS 慢走的乌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句话,很有误导性——因为它只是凝练的一句话,实际背后的两大关键因素,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速度代价和速度相对性。

猎豹2年做出5款机器人,速度是相当快,但结果呢?产品方向多有错误,这样的速度,值的吗?

苹果做HomePod,声学研发6年,产品发售节点从17年拖延到18年初,真是慢啊,但结果呢?产品发售,立马就让用户认可了HomePod的音质。

我们说互联网思维产品快速迭代,说硬件产品慎重决策,背后遵循的底层原则是一致的:

  • 任何快都要以结果为最终目的;

  • 追求相对的快,不求绝对的快;

互联网领域,小步快跑是常用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打车。

最开始APP的雏形,是8万元从外包公司购买的,体验非常蹩脚。但在那个打车软件兴起的时代,战机转瞬,不可能说等APP开发到完美,再推向市场啊!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就立马推向市场,去抢占用户。

后续的演进中,不断更新迭代,把体验做上去。

在滴滴这个案例中,速度快的代价是很小的,哪怕一个按钮做错了,下一版立马修复就行。

但速度慢,却是不能容忍,有可能失去市场,有可能整盘失败!

而在硬件制造领域,一味求快,把不确定性留到上市后,风险和代价都是非常高的。如果上市后,发现产品造型错了、性能不及预期、成本过高,再做修改,几无可能!

整个产品调整的周期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以月和年为单位。这也是为什么,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两年一次。

在核心性能的打磨上,宁可等,也不能急。

在2016年9月,Gopro为了阻止大疆日益增长的用户版图,推出了Gopro Karma无人机。如临大敌的大疆,为了阻击Gopro,也在同月对外发布了Mavic Pro,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

但在产品发售时间点上,两者却是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Gopro Karma在10 月23日立马开售,可惜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Gopro的无人机,性能是不稳定的。

开售仅两周,不少用户反映无人机在飞行时会突然断电坠毁,仓皇之下,Gopro立刻宣布把产品全部召回。

相反,大疆虽然在9月发布了Mavic pro,但因一些设计工艺和量产问题,整个16年基本只是预定。产品体验不达标,宁肯等,也不开售!Mavic Pro一直到2017年初,才实现稳定发货,并成为了17年消费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爆款旗舰。

在速度的追求和克制方面,Gopro和大疆,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不禁让人唏嘘深思。速度和效率,是所有企业都公认追求的。

我们不能看到快的表象,忽视它背后的原则和条件。

从互联网到AI硬件,如上四个方面的思维差异,都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心怀梦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重剑无锋,好产品需要时间的检验。

泡沫,浮浮沉沉;而时光,不曾辜负。

———— / END / ————

作者:邹大湿,微信公众号:邹大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500强战略咨询顾问,大疆产品经理。专注科技产品商战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为什么用互联网思维,却做不好硬件相关推荐

  1. 通俗易懂的告诉你大数据、O2O、互联网思维、红海、蓝海是什么!

    什么叫大数据? 某必胜客店的电话铃响了,客服人员拿起电话. 客服:必胜客.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 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 客服:先生,烦请先把您的会员卡号告诉我. 顾客:16846146 ...

  2. 抱抱星英语Antony:不要用互联网思维做教育 | MCtalk教育访谈摘录

    MCtalk教育创业者说 聚焦教育行业,  倾听创业故事,  洞察行业痛点 少儿在线英语市场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也因为市场的迅速增长,在线教育行业乱象丛生.大部分企业大 ...

  3. 互联网思维:毛利率变零下的硬件厂家将横尸遍野,华为这样的硬件公司何去何从

    最近涌出了很多互联网思维概念,并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其中硬件免费最为可怕,而手机市场毛利率变零正在变成现实,小米为代表的山寨规模化正在洗劫手机市场,而最近手机厂家兆信老板自杀拉开了硬件厂家走上不归路的序 ...

  4. 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7个要…

    原文地址: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7个要素作者:正见品牌顾问 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一个比较多元性的概念,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人使用该概念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就我所知应包括这么几个元素: 1. 快速迭代, ...

  5. 微信营销干货:用互联网思维做微信营销

    http://emarketing.hhczy.com/article/20131107/17175.shtml 时间真快,微信公众平台自去年8月17日上线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过去搞SEO的.做微博草 ...

  6.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读书笔记

    虽然书中很多内容,在IT 老司机来看都是老生常谈,但对于我们每个有互联网思维的小伙伴来说还是常读常新的. 很多我摘抄的内容,没有上下文语境不是很好理解,推荐花5个小时左右时间把书读一遍,算是温习一遍互 ...

  7. 互联网思维是葵花宝典 不是“公公”学不了

    北京网站建设,难得在野,除了出门会客访友就是在家看书充电 本周看书四本 黄若的<再看电商>:冯唐的<素女经>: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和黎万强的<参与感& ...

  8. 港股火爆吸引北水南下,拿下投资客要靠互联网思维?

    日前,中国最成功的工具类软件平台美图公司即将在香港启动IPO,计划寻求募资至多7.1亿美元,市值有望超过50亿美金,将会成为香港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上一次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还是200 ...

  9. 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好社交这件事?

    来自:Louis徐玮 人是群体动物,社交是底层需求.这么多年以来,人类底层需求从来没变过.互联网的产品经理看到了,想把社交这件事搬到互联网上.谁只要垄断了社交,上亿市值不是梦.但似乎大家都没怎么做成. ...

最新文章

  1. 2.对于所有对象都通用的方法_EJ
  2. PostgreSQL的configure 干了些什么(二)
  3. C# 线程手册 第三章 使用线程
  4. 自定义控件:下拉刷新
  5. 库存生产-实用sql知识:如何在保证去重分组的情况下获取组内最新数据(可按时间排序),distinct +group by +嵌套结果 的联合妙用
  6. scanf(“%s“)真的只开读入字符串大小就可以了吗??
  7. pytorch torch.tensor
  8. java和以太坊交互_java类库web3j开发以太坊智能合约快速入门
  9. Web Components 系列(五)—— 关于 Templates
  10.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
  11. 后RCNN时代的物体检测及实例分割进展
  12. python安装notebook_Jupyter Notebook环境安装
  13. LeetCode--042--接雨水(java版)
  14. 外汇交易系统(自动化/程序化/量化/EA)
  15.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是前端还是后端_【一线】当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有什么感受
  16. 【单片机学习】51单片机【串口】,详细介绍
  17. 七雄争霸如何获得鸿蒙碎片,七雄争霸手游资源如何获取
  18. Mac电脑使用Charles抓取Android手机app的包
  19. 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者配置
  20. SX1278传输距离测试

热门文章

  1. [2017纪中10-25]凤凰院修真 LCIS最长公共上升子序列
  2. Gentoo无线网卡安装之broadcom-sta(wl)篇(三)
  3. FPGA通过PCIe读写DDR4仿真IP核
  4. NexusJar包私服
  5. ijkplayer系列1:ijkplayer介绍
  6. unity表情动画与动态捕捉表情
  7. 关于java Socket与C#通信编码问题小结
  8. 盛迈坤电商:运营店铺需要怎么做
  9. Redis-NoSql结构化数据库
  10. 短信服务-重要消息通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