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
芭芭拉·明托

小结

很早之前就听说了这本书,印象里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法论。整本书介绍了四个部分,分别是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示的逻辑。每个部分描述的内容理论行还是比较多的,实际做起来可能有些已经用到了,有些可能还需要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复习多练习。

前面说到书分了4个,那每个部分讲的啥的呢?
在表达的逻辑里面强调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理论,金字塔理论里面分为向上是下面的概况总结,向下是上面的详细解释和支持,横向是统一逻辑范畴的思想。此外,强调序言的重要性,从背景、冲突、疑问、答案的方式讲故事吸引读者阅读。

思考的逻辑中,首先要找出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等,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

解决问题的逻辑,首先要界定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现状与期望或者目标的不一致。界定完问题后再结构化的分析问题。

演示的逻辑实际就是如何表达,通过文字或者ppt,文字要注意概况性的总结,通过标题、符号、下划线等,还要注意承上启下。ppt的话,要注意一图二表三文字,要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

————书籍摘要————

◆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 对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或学员)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 先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使受众对表达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金字塔结构中的)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受众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

    •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
    •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 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将思想(观点、结论、要点、论点、论据、建议、行动、步骤等)归类分组。
    • 将分组后的思想,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搭建金字塔。
    • 向读者介绍(传递、阐述、论证)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结论先行,自上而下表达。
  • 金字塔原理能够帮助你解决哪些问题

    • 学习金字塔原理课程,会使用金字塔结构思考、表达、管理下属和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性、条理性,准确高效阐述思想。掌握规范动作,组织中所有人用相同思路和表达方式交流,沟通效果好、效率高。
    • 思考:学会用右脑、左脑全脑思维,提高结构化思维能力,思考全、准、快。
    • 书面表达、公文写作:会挖掘读者的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能使用金字塔的4个原则,搭建逻辑清晰的常用公文框架结构(通知、请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纪要、报道),掌握写序言的四要素、归类分组的MECE原则,能够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简明扼要,让人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快速写文章,缩短写作时间,减少修改次数。
    • 口头表达:说话、演讲、讲课,能够使用金字塔的基本原则,回答听众最常有的4类疑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好不好?”表达时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让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成为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的人。
    • 管理下属:能够运用金字塔原理,考虑全面、周到、严谨,分配任务、设计流程不重叠无遗漏。
    • 培训师开发课程和讲课:会使用金字塔搭建框架结构、组织素材、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因为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够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 研究发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最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你必须牢记。
  •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经事先进行了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读者就能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以上说明,条理清晰的文章应当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不断“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虽然在开始写作时作者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

◆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 你的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中心思想、核心观点)。

  •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 检查你将思想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1.金字塔结构的各个层级上包括各种思想;思想使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或学员)产生疑问。
2.在纵向方向上,各分支、各层级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3.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4.序言的讲故事形式是为了提醒读者,文章将回答的读者最初的疑问。
5.序言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回答。冲突因背景而产生,背景和冲突都是读者已知的事实。
6.冲突导致读者提出疑问,而文章将回答读者的疑问。

◆ 纵向关系

  • 纵向联系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为什么可以肯定读者会感兴趣?因为这种纵向联系会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
  • 你将不断地按照“引起读者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方式继续写作,直到你认为读者不会再对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
  •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就必须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
  • 金字塔结构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你的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发读者的疑问,而你也必须在这一表述下的横向结构层次上逐个回答读者的疑问。

◆ 横向关系

  •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因此,演绎性思想组合具有以下形式:
  • 归纳法回答由某个思想引起的疑问,你就必须保证该组思想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并且可以用同一个名词表示。

◆ 序言的结构

*这种典型的讲故事式的呈现——背景、冲突、疑问、回答——能够使你确保在引导读者了解你的思维过程之前,你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位置上”。

  • 总之,序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你已经了解或将要了解你正在讨论主题的一些信息,从而使读者想起他本人的疑问,这也是本篇文章将要回答的问题。叙述式的序言说明了发生“冲突”的“背景”,以及“冲突”引发的“疑问”,而这个“疑问”正是你的文章将要“回答”的。

如何构建金字塔

  • 自上而下法

    • 确定作者想论述的主题
    • 设想读者的疑问
    • 给出答案
    •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提出疑问
    • 证实答案
    • 填写关键句要点
  • 自下而上法

    • 列出所有作者想表达的要点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 得出结论
    • 倒推出序言
  • 首先,你知道在你文章的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将有一个包括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其次,你知道这个句子的主语就是文章的主题。

  • 当在(读者了解的)某个“背景”中发生了(读者了解的)某种 “冲突”,就会引发读者的“疑问”,而回答这个“疑问”就是你写作的动机

◆ 自上而下法

  • 背景”中发生了哪些“冲突”,以致引发了读者的“疑问”呢
  •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 1.提出主题思想。
    •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一家卖汉堡包的公司是该公司的大客户,长期从该公司采购大量饮料,我们称其为“大客户”。大客户出于自身数据统计的需要,希望跟踪每天的账单情况。大客户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留存每次的交货单,将有关信息及计算出的总数输入计算机,然后每月将数据盘和支票送至饮料公司总部。也就是说,大客户建议财务系统采用以下运作方式:

1 “我将讨论什么主题?”(大客户提出的改变记账方式的建议。)
2.我将回答读者头脑中业已存在的关于该主题的哪些疑问?(这个建议可行吗?)
3.我的答案是什么?(可行。)
4.然后与序言相对照,检查该疑问和该答案是否仍然相对应。将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相结合,作出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首先作出的关于该主题的哪些表述肯定不会引起读者的疑问呢?即读者肯定会当做事实接受,且不会提出任何疑问的表述。(大客户建议改变记账方式。)
5.现在假定读者说:“是的,我知道这回事,有什么问题吗?”你就可以直接指出冲突。(你们问我该建议是否可行?)
你之前作出的关于疑问的表述现在将跃入读者的大脑。(该建议是否可行?)读者想到的疑问与你之前提出的疑问基本一致,因此你可以说,读者的疑问和你的回答相匹配,你讨论的主题对读者是有意义的。
6.作出该建议确实可行这样的表述后,你将沿金字塔结构继续向下思考,以确定读者在看到这样的表述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么说?)
7.针对“为什么”之类问句的回答必须是“原因”,因此,你在关键句要点这一层次上提供的所有要点必须都是“原因”(可以用单一名词概括)。你的原因有哪些呢?
● 该建议将提供给我们所需的信息。
● 该建议将增加我们的现金流。
● 该建议将减少我们的工作量。
8.在确定了以上要点都是正确且符合逻辑之后,下一步就是继续沿金字塔结构向下思考,提供能够支持以上观点的思想。但是,在篇幅较短的文章中,也许无需进一步构建金字塔结构,就可以开始写正文了。也许你在写到每一具体部分时很容易从脑海中找到支持以上观点的思想。

◆ 自下而上法

  •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3.得出结论。

序言的具体写法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提供新信息。
2.序言通常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答案。
3.序言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需要和主题的要求。
4.为每个关键句要点写一段引言。

  • 文章的序言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 序言总是向读者说明其已知的信息,其意义是: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该“疑问”。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序言必须是讲故事,又为什么必须是读者已知的信息?

  •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 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起始句:

  • 什么是“冲突”:“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

  • 序言必须采取“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所变化,以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以下是一个序言的基本结构和分别用4种顺序写出来的例子。注意体会用每一种顺序后文章风格的变化。

    •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背景(S)= 人们相信使用X工具将获得Y。
冲突(C)= 确实在使用X,但是只有其他人获得Y。
疑问(Q)= 为什么其他人获得Y?
回答(A) = 使用A+B+X。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中不应含有读者需要证明后才能接受的信息,例如,不应当含有图表。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3.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 序言的常见模式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构思过各种文章的序言。你也许发现,文章的序言具有某些共同的模式,你也可能发现,你写文章的目的通常是回答以下4类问题之一:
    1.我们应该做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做(将如何做/是如何做的)?
    3.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4.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1.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2.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3.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背景(S)= 我们打算做X。
冲突(C)= 需要你们做Y。
疑问(Q)= 我们如何做Y?
疑问是隐含的,是读者发现的;

背景(S)= 你做X。
冲突(C)= 必须按Y方式进行。
疑问(Q)= 什么是Y方式?

要求批准经费的备忘录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背景(S)= 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冲突(C)= 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___美元经费。
疑问(Q)= 我应该批准吗?

背景(S)= 必须做X。
冲突(C)= 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
疑问(Q)= 如何做好准备?

背景(S)= 我们希望做X。
冲突(C)=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做X的方案。
疑问(Q)= 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1.演绎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第二个论点对第一个论点加以评论,第三个论点说明前两个论点同时存在时的含义。
2.对演绎推理的概括,就是把最后一个论点作为主体,概括整个推理过程。
3.归纳推理是把具有相似性的思想归类分组,根据各要点具有的共同性得出结论。
4.在关键句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方便读者理解。

  •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同一组中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推理关系,还是归纳推理关系。

  •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

  • 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论点)

◆ 演绎推理

  • 人们通常将演绎法解释为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 在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的是:1.演绎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 演绎推理需要完成3个步骤:
  •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3个步骤:
  •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解决问题的方案。

◆ 归纳推理

  •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的事物(思想、事件、事实)具有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 在用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归的类、分的组是否恰当。
  • 在归纳过程中,你通常需要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者保持谓语不变、改变主语。
  • 演绎推理,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谓语的论述。归纳推理,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第2篇 思考的逻辑

  • 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inductive leap)。

应用逻辑顺序

  1. 应用逻辑顺序可以确保你不会:

    1. 把新闻条目当做思想列入
    2. 遗漏某一组中重要的思想
  2. 任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都呈现了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
    • 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 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 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3. 如果你在某一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或者你的思考还不周全。
  4. 为了检查一组思想的逻辑顺序,你可以:
    • 先把每一个句子改写成能说明其实质的短句(即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和补语,只保留动词、名词,删除形容词、副词)。
    • 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点的句子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
    • 最后选择使用适当的顺序。
  5. 如果思想属于行动性思想(即说明行动、活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等)
    • 明确说明每一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 把能产生同样最终结果的行动(行为、步骤等)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类别),并依此排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6. 如果思想属于描述性思想(即介绍观点、情况、信息等)
    • 把说明类似事务,或具有共同点的思想归类分组。
    • 确定该组思想的分组基础(找出相似之处、共同点)。
    • 把所有思想转换成完整的句子,并决定其顺序。
    • 检查是否遗漏了任何步骤。
  • 时间顺序: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 结构顺序: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务时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示意图等。
  • 重要性顺序: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 时间顺序

  • 人一次性最多记忆7个项目,凡超过7个,就应当归类分组。
  •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 结构顺序

  • 什么是结构顺序?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务时的顺序。你想象的“某事物”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

  • 如果划分时强调活动本身,那么各部分展现的是一个逻辑过程(流程),因此应采用时间顺序。

  • 如果划分时强调地点,那么各部分呈现的是地理状况,应采用结构顺序。

  • 如果划分时强调与某一产品或市场有关的活动,那么划分就是一种归类。各部分思想应采用重要性顺序,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以是任何排序标准(如:销量、投资额等)。

  • 分组的MECE原则,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相互排斥,没有重叠。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 程度顺序

  • 来看看程度顺序,也称重要性顺序。是你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务所采用的顺序,如:3个问题、4个原因、5个因素等。表达者将思想简单罗列出来而缺乏深入思考的现象尤为严重。

  • 重要性顺序: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 检查逻辑顺序是检查某一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手段。当你遇到任何一组归纳性思想,需要找出其真实意义时,一定要先快速浏览一遍该组中的所有思想。你能否发现某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如果不能,你能否发现这种分组的基础(过程、流程、结构、类别),并采用某种逻辑顺序?如果某组中所列的思想很多,你能否发现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并根据这些共同特点将思想归纳、分组,然后使用逻辑顺序?

概括各组思想

  1.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等)。
  2. 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3. 行动总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
  4. 把描述性思想归类分组,是因为该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它们都:
    1. 针对同一类主语
    2.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3. 包含同一类判断
  5. 将行动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1. 发掘每一个行动的本质
    2. 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比如,采取一项行动,是必须在另一行动开始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行动?)
    3. 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
    4.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6. 将描述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1. 找出句中结构的共同点
    2.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3. 说明共同点隐含的意义
  • 概括各组思想: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 “缺乏思想”的句子对读者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因为这种句子难以吸引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不能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还可能使读者根本无法了解你表达的思想。

  •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同事曾这样写道:“该公司存在两个组织问题。”然后列举这两个问题。这个句子就是一个“缺乏思想”的句子

  • 概括各组思想: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的情况。

    •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 在将各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比较容易:如果你希望读者在采取下一项行动之前先采取某一项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就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前一项行动以便产生后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是后一项行动的下一个层次。

  • 直接总结行动产生的结果:

    •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 描述性思想通常可以用“原因”、“问题”或“结论”之类的单一名词表示。将此类思想分类的基础,是这些思想具有某种共性。

  • 写作中表达的思想或者是行动性思想,或者是描述性思想,这些思想或者是告诉读者做某事,或者是告诉读者关于某事的情况

    • 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 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
    • 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 如果这些语句符合以下要求,就说明这一组思想具有某种共性:

    • 针对同一类主语。
    •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 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 如果这组句子的主语完全相同,你就要找出谓语之间的共性;如果谓语的动作或对象完全相同,你就要找出主语之间的共性;如果主语和谓语都不相同,你就要找出其隐含的意义之间的共性。

  • 进行任何一次分组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列出了这些思想,而不列出其他思想?”对此的答案应当是:

    • 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
    • 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表明采取以上行动后产生的直接结果。

第3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 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解决方案)
  • 我们应该做吗?(如果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 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如果已经知道且接受解决方案)

界定问题

  1.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1. 切入点/序幕(产生问题的具体领域、方面)
    2. 困扰/困惑(它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
    3. 现状R1(你不喜欢该方面正在产生的结果)
    4. 目标R2(你希望在该方面得到的结果)
    5. 答案(到目前为止,针对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如果采取了的话)。
    6. 疑问(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做什么)
  2. 把界定的问题转换成序言
    1. 从左往右再往下
    2. 读者最后知道的事实就是冲突
  •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由某一特定背景导致的某一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R1, 即现状,Undesired Result)。

◆ 界定问题的框架

  • 如前所述,问题是指你已有的(现状)与你想要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哪种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是确定差距之性质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过程。

  • 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你回答以下3个问题:

    •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 + 困扰/困惑)]
    •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非期望结果R1)
    •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R2)

◆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 界定问题,并由此寻找解决方案。这4个要素分别是:

    • 切入点/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 Scene)
    • 困扰/困惑(Disturbing Event)
    •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Undesired Result)
    • 目标,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
  • 某些事件的发生困扰了结构或流程的正常运行。困扰/困惑是指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将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现状,R1)。

  • 外部原因 结构或流程所在环境以外的地方发生的变化,如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改用新技术、政府或消费政策发生变化等。

  • 内部原因 公司内部的变化,如增加业务流程、安装新的计算机系统、进军新市场、调整产品线等。

  • 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自己认识到或有证据表明肯定或可能发生变化,如产品 /流程的性能落后、运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市场研究显示消费者态度可能发生改变等。

◆ 发掘读者的疑问

  • 最常见的问题
    1.不知道如何从R1(现状)到R2(目标)。
    2.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3.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问题的变形
    4.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5.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6.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7.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标杆比对)。

◆ 开始写序言

  • 背景描述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冲突是指读者处在R1,希望到达R2。
  •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4)

结构化分析问题

  1. 使用诊断框架,呈现存在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展示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单位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 查找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
    2.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2. 收集资料,以证明或排除结构中导致问题产生的部分
  3. 使用逻辑树
    1. 产生和检验解决方案
    2. 揭示思想一览表的内在关系
  •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建立诊断树与逻辑树。

◆ 从信息资料入手

  • 提出各种假设。
  • 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 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结论。
  • 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 设计诊断框架

  • 应用逻辑顺序”已经了解到,结构化分析的方法只有3种:呈现有形结构、寻找因果关系和归类分组。为了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建立诊断框架。
  • 诊断问题的第二种方法是寻找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或任务,得出最终诊断结果。
    • 接下来是根据“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假设
    • 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分类
  • 第三种方法是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相似性分类,前提是这种预先的分类有助于综合分析各种事实。
    • 诀窍在于,在上一层的分支进行“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分类,并按此线索,进一步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通过回答“是”与“否”,确认或排除其中一些原因。
  • 诊断框架与决策树和项目评估检查技术图(PERT图)之间是有区别的,前者用来提出问题,而后两者用来阐述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

◆ 使用诊断框架

  • 好的解决方案不是抽象得来的,首先要求你对所在领域——制造、营销、信息系统等有全面的了解。大量深入的关于目标领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 渊博的知识有助于获得真知灼见,发现只有超出逻辑推理的范畴方能发现的备选方案。对那些没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则可以使用逻辑树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 建立逻辑树

  • 使用逻辑树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我们前边曾提到序列分析法,有以下步骤:
    1.是否有问题?
    2.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存在?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步骤2和步骤3,可使用具体的流程图和因果结构,表示有关公司经营的要素、作业或任务之间的系统关系,建立“背景”的模型。在步骤4和步骤5,使用逻辑树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实施这些方案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

◆ 是非问题分析

  • 是非问题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按先后顺序画出该政策领域的图解,标明每个阶段的主要决策变量(MVD),包括影响每项活动的环境、经济、管理和社会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决策变量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提出假设,并根据对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决策变量,决定应该作出哪些决策

第4篇 演示的逻辑

  • 在纸面上或屏幕上展示你的思想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视觉上,你都需要确保能加强组成金字塔的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或观众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因此你要用读者眼睛所看到的来强化他们的头脑所接收的。
  • 让逻辑关系更一目了然的技巧各不相同,取决于读者只是从纸上读取你的思想,还是他们看着屏幕上的演示的同时,听着你的讲解。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 用多级标题、行首缩进、下划线和数字编号的方法,突出显示文章的整体结构

    • 1.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组合之间的过渡
    • 2.表现金字塔结构中主要思想组之间的过渡。
  • 多级标题法
  • 下划线法
  • 数字编号法
  • 行首缩进法
  • 项目符号法

◆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 如果文章很短,比如,支持每一关键句要点的段落少于两个,读者很容易明白文中的要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给这些要点加上下划线,它们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 如果文章篇幅较长,支持每一关键句要点的段落多于两个,可以如表10-2所示,通过“标题”介绍和阐述你的论点。

  • 多级标题法: 使用多级标题的基本方法是: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论点、论据、建议),用不同的标记区分;层次越低的思想离页面的右端越近;同一层次的思想采用同一表现形式

    • 1.每一层级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 2.相同的思想(观点、论点、建议等)应使用相同的句型
      • 要强调的是同一组中各小节思想之间、而不是不同组的各小节之间的一致性。
    • 3.标题用词应提炼思想的精髓
  • 标题的作用是提示,而不是统领下文,因此应该尽量简明扼要。

    • 标题,是提示作用,是思想精髓。
    • 关键句要点,统领下文,是结论。
  • 不要滥用标题, 这是所有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

  • 下划线法 现在,很多人把主要思想用粗体字表示,而把低层次的支持性思想用下划线表示,这样做起码能使版面更有吸引力:

  • 紧靠左侧页边给支持性论点编号;大写;加下划线。

    • (1) 行首向右缩进至下一层次;编号带括号;加下划线;大小写混用。如果文章很长,编号不带括号;行首缩进至下一层次;加下划线;大小写混用。
    • 必须严格使用疑问/回答结构
    • 必须注意论点的措辞,说明论点的信息越少越好
  • 数字编号法

    • 许多企业以及大多数政府机构,都喜欢用数字而不喜欢用标题强调文章的细分部分,有的甚至给每一个段落编上号。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任何一个话题或建议都能被方便准确地查找到。
    • 但是,频繁使用索引编号,容易分散读者对文章整体或整节内容的关注。另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如果修改文章时删去一个或几个段落,就需要为所有后续的段落重新编号,文字的处理也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
    • 一般情况下,当你采用行首缩进法划分思想(观点、建议、论点)时,需要记住一条重要规则:要用相同的句型表达观点。
    • 层次越低的思想观点离页面的左侧越远,

◆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 一种把读者带入关键句要点的好方法是向他讲述背景—冲突—疑问三部曲,自然而然地引出关键句要点作为故事的答案。
  • 承上启下的方法很简单:从金字塔结构的前一部分中挑选一个词、一句短语或总结其中心思想,把它用在下一部分的起始句中。
  • 关键是从上一节挑选关键词或短语,并把它用在下一节的起始句,让两节之间的过渡既清晰又自然,当然,还必须和下一节的主要论点相结合。
  • 得出完整结论 理论上,如果你是按照金字塔原理写序言和构思文章正文的,就没必要再写结论性的文字,因为你已经在文章开头清楚地说明了读者的问题,并按无懈可击的逻辑关系给予了完整的回答。
  • 比较醒目(也许过于醒目)的办法,是在文章正文的最后用一行星号,有时被称为“日落”(sunset),表示正文结束,然后写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使用“结论是……”这样的字眼,提醒读者你的主要论点,但要避免简单地重复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内容.
  • 有一种情况下,必须写结论性的章节,就是当你希望读者在最近的将来采取行动时。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 你必须会“作秀”。“作秀”需要明星、剧本、故事情节和技术上出类拔萃的视觉元素,另外还要考虑一些无形的因素,如时机、节奏和悬念等。这一整套技巧远不是“以幻灯片的形式作报告”那么简单。
  • 演示文稿包括两类幻灯片——文字和图表(图、表或示意图),理想的比例是图表占90%,文字占10%,其各自的作用是:
    1.说明演示文稿的框架结构(文字幻灯片)。
    2. 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结论、论点、建议或要采取的措施等(文字幻灯片)。
    3.阐明单用文字难以说清楚的数据、关系(图表)。

◆ 设计文字PPT幻灯片

  • 制作现场演示用的文字幻灯片时,需要强调的是,只有你,演示者,才是表演的明星。房间里所有听众最感兴趣的不是幻灯片,而是你。幻灯片只不过是视觉上的辅助手段,其作用主要是让演示更加生动。因此,你所说的和你在屏幕上演示的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 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 2.论点应使用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 3.文字应尽量简短 每张幻灯片最好不要超过6行或约30个单词
    • 4.使用简单的词汇和数字
    • 5 字号应足够大 32是个非常有用的数字。用最远一位观众到屏幕的距离(英尺)除以32,得到的就是可以看清楚的最小字号(英寸)。
    • 6.注意幻灯片的趣味性 趣味性取决于布局、字号的选择和颜色的运用。基恩先生最有意思的方法之一是“让幻灯片动起来”
      7.用逐级展开呈现,提高趣味性

◆ 设计图表PPT幻灯片

  • 制作图表幻灯片的诀窍是:确定你想用图表回答的问题,把答案作为图表的标题,然后选择最适合表现论点的图表样式。

◆ 故事梗概

1.序言尽量写得详细,把每个你想说的词汇按照你希望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没有遗漏,还可以再次检查你回答的问题是否仍然是受众想问的。
2.用写故事梗概的形式。每张幻灯片写作的顺序,从上往下依次为序言各要素、关键句要点和关键句下一层次的论点。
3.初步决定你准备采用的呈现方法。这时你可能还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只要知道数据的类型和想要表现何种关系即可。
4.准备好每张幻灯片的讲稿,确保整个演示像讲故事一样流畅。
5.完成幻灯片的设计和绘图。
6.排练,排练,再排练!

  • 设计PPT演示文稿应掌握以下基本规则:

    • 文字幻灯片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分组和总结的思想(观点、论据、建议等),叙述时应简洁。
    • 演示文稿应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示意图,更形象更直观,更有冲击力。
    • 演示文稿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 演示文稿中,图表幻灯片占90%,文字幻灯片占10%:

    • 说明演示文稿的框架结构(文字幻灯片)。
    • 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结论、论点、建议等(文字幻灯片)。
    • 阐明单用文字难以说清楚的数据、关系(图表幻灯片)。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1.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或画思维导图)
2.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 但是写作时,他们似乎认为,内容越枯燥,术语越专业,就越能获得尊重。
    其实这是谬论。好的思想观点不应该用不好的文章来装扮。
    文章不仅应该做到能清楚地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而且能让读者在接受你的观点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 画脑图(在大脑中画图像)

  • 有关记忆的研究已经证明图像能帮助增加记忆,但同时也表明,忘记和添加哪些细节取决于人们的感情偏好。

◆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 总之,做到条理清晰的有效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想象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头脑里有了清晰的图像后,就能立刻把它转换成清楚的句子,读者也能马上理解和吸收,并在记忆中以图像的形式储存知识。
  • 文章要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愉悦。简单的方法就是:主观臆想那些当初用来得出思想(观点、论点、措施)的图像

◆ 在无结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皮尔斯认为,在任何推理过程中,都要涉及以下3个实体:
1.规则(关于世界组成方式的看法)
2.情况(世界上存在的已知事实)
3.结果(如果把规则用于该情况,预期将发生的事情)

◆ 序言结构范例

  • 序言的写作是最重要的思维过程。一旦熟悉了这一过程,你会发现很多序言都采用同样的形式,通常回答下面前3个问题中的一个,有时也回答第四个问题:
    1.我们应该做什么?
    2.我们是否应该按计划做?
    3.我们应该如何做?
    4.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背景(S)= 现在使用A方法销售产品。
冲突(C)= 希望更高的增长率,面临其他问题,担心X方法不能继续发挥作用。
疑问(Q)= 如何改变?

我们是否应该做我们想做的事
衍射物理公司
背景(S)= 也许存在问题。
冲突(C)= 如果存在问题,必须改变。
疑问(Q)= 是否必须改变?

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想做的事
圣塞巴斯蒂亚诺市
背景(S)= 存在问题。
冲突(C)= 知道解决方案,但很难实施。
疑问(Q)= 如何实施该方案?

我们存在问题吗
阿尼尔斯基航空公司
背景(S)= 变化正在发生。
冲突(C)= 希望减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疑问(Q)= 负面影响是什么?

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
科尔法克斯超市
背景(S)= 计划做X。
冲突(C)= 有人建议Y可能更好。
疑问(Q)= 选哪个?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
杰克逊食品公司
背景(S)= 过去存在问题,实施了解决方案。
冲突(C)= 解决方案行不通。
疑问(Q)= 我们应该做什么?

  • 序言的复杂形式: 尽管所有序言的简单结构都是背景—冲突—疑问,但有些序言还是比其他的复杂。我选了两种最常见的复杂序言作进一步的解释:
    ● 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比如在咨询项目建议书和项目计划书中。
    ● 面对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金字塔原理》读书摘记相关推荐

  1. 【正一专栏】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读<江村经济>--献给妻子的书 原创 2017-09-24 九天 九天时空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我国社会学的鼻祖.费孝通先生有几本基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l ...

  2. 《向上生长》读书摘记

    向上生长 九边 上周看了这本书,这本书比较简短,也没有完全的提纲啥的,感觉就是一篇一篇的博文累积成书,每节都比较独立.不过这本书每节讲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也比较直接.深刻的反应了当下的一些 ...

  3.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读书摘记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周岭 前言-读书小结 前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还挺有共鸣的,但还是怕巴纳姆效应,就是把一般性描述往身上套,看起来都是准确的那种,今天回头过,快速翻了下之前的摘记 ...

  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摘记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小结 说起来也是自己浮躁,跟人之觉醒里面说的一样,想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又想立马看到效果,缺乏耐心.导致自己读起书里,只希望看到重点,快点读完就了事.至于在这本书里到底学 ...

  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摘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前言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 ...

  6.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摘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 ◆ 赞誉之辞 每个人都有意识不到的内在优势.你要明白成功不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意义. ◆ 序言 "伟大的公司靠什么突显?为什么有些公司从优秀 ...

  7.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读书摘记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 武永梅 ◆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

  8.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读书摘记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1-2(独家定制版)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 一.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经济学 先,经济是什么? 简单地讲,就是资源最优化配置 人类经济就是在重复交易里建立起来的,起步是农业经济 经济 ...

  9. 《你不可不知道的法律常识》读书摘记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张志强 法律既是匕首,又是盾牌,它既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能保护人们不受侵害. 酒后出事,同席者承担多大责任? 作为同席饮酒的人,事实上已经建立了法律上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法律上的 ...

  10. 《苍炎-羽生结弦》读书摘记

    苍炎 羽生结弦 最近是北京冬奥会,特别火,燃起了一股冬日运动风,平日里见不到的雪上运动,现在看看也挺酷的.除了运动本身,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光辉的人物,比如谷爱凌,履历特别强大,大家对她的讨论也比较多,说 ...

最新文章

  1. python抓取贝壳房源信息
  2. PCL—点云分割(基于凹凸性) 低层次点云处理
  3. 全球及中国矿棉板行业运营能力状况与十四五规模预测报告2022年
  4. LoadRunner中进程运行和线程运行区别
  5. python数据透视、有的value不能同时输出_python – Pandas数据透视表ValueError:索引包含重复的条目,无法重新整形...
  6. od找数据 遇到dll_OriginPro:最近比较烦,被360盯上了【数据绘图】
  7. ThinkPHP内核微信拼团购物商城小程序源码
  8. win10安装mvn,安装ojdbc7.jar
  9. 服务器修改字体,云服务器怎么修改字体
  10. 用户画像 客户消费模型表
  11. 华为云git clone代码
  12. More Effective C++之 Item M26:限制某个类所能产生的对象数量
  13. Python的运行环境
  14. 学习CALCULATE函数(一)修订版
  15. 【小白】【大学】一名嵌入式软件开发小白的单片机学习历程、心路历程、经验分享
  16.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路由与交换深圳积多少分,深圳积分入户初级证可以 累积加分吗,你需要知道这些!...
  17. android视频解码数据分辨率改变,Android实现任意分辨率视频编码的思考与实现
  18. wireguard官方swift代码编译错误的解决办法
  19. 如何申请注册企业邮箱?公司企业邮箱功能有哪些好用?
  20. ctfshow-命令执行

热门文章

  1. Eclipse导入SVN项目的三种方式
  2. Windows 环境搭建Redis集群之无脑教程
  3. 黑莓Z10忘记BBID密码导致手机锁定解决方案
  4. 权重计算方法三: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5. Discuz代码分析:getgpc($k, $t='GP')获取超全局数组值
  6. Cesium 鼠标单击和双击事件
  7. 福昕pdf阅读器 去广告版|福昕pdf阅读器Foxit reader 去广告电脑版下载v9.3
  8. UnityEditor-Windows编辑器与Inspector编辑器
  9. EditPlus 3.7 中文版已经发布
  10. php给超链接添加图标,图片超链接怎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