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相信科研工作者们对“scoop”这个词并不陌生,好不容易做出的成果被他人抢先发表,往往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内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当然,遭遇scoop也说明论文的主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侧面证明了它的价值。

本文精选了知乎问题“论文被scoop是怎样一种体验?”评论区的热门回答,答主们从自身经历、心态调整、未来计划等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体验一

作者丨奥斯蒙德的108

我常年活在被scoop的压力之中,经验相当之丰富......

先讲一些例子让大家开心一下吧,具体的经验总结在后面......

例一:PhD期间,有个项目X做的差不多了,但老板觉得离发文章还差点什么,于是让学弟接着做项目Y,准备合写。结果项目Y被人scoop,老板遂弃疗......一年后,项目X被别人一模一样的做了来,发表在物理著名一区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下简称PRL)......

例二:PhD末年,突发灵感想到一个很“美妙”的idea,并花了两周验证了其正确性。正在兴奋的跟老板介绍的时候,arXiv上出来一篇某大佬的文章把我scoop了。整个人慌成狗,六神无主。老板表示他觉得两篇工作其实有不同之处,并坚持让我把一些很难的计算仔细的完成并好好打磨,而不是仓促的写一个稿子挂到网上。两个月后,scoop我的文章发到了PRL。四个月后,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计算,但我的结果已和scoop我的文章大不相同。又过了半年,我的文章也成功发表在了PRL上。

例三:博后期间,和某大牛同僚在讨论中想到一个很令人激动的idea,觉得很容易实现!几天后,被某大神scoop,弃疗。

例四: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讨论出另一个令人激动的idea,也觉得很容易实现!两周后,被另一大神scoop,又弃疗。

例五: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想到了第三个令人激动的idea,终于无人scoop。半年后,文章挂到了arXiv上,现在正在审稿中......一次开会的时候,兴奋的跟领域内某顶尖大神(我的偶像)分享了我们的结果。大神异常冷静的表示,这些结果我都差不多知道了,因为你们把我scoop了......

经验一:冷静下来,调整好心态。

首先,我们要正视被scoop这件事情。一个冷门的方向是很难被scoop的,因为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了。所以一个人被scoop,大概率意味着:他在研究一个相对热门的领域;他选择的科研方向是受人关注的。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嗯,调整好了心态,我们再来看如何应对自己被scoop......

经验二:确定自己确实被scoop了以及到底被scoop了多少。

Again,先冷静下来。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比较慌乱,所以有的时候会误以为自己被scoop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明确自己被scoop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说,简单的读一读abstract和conclusion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了。

另外,明确自己被scoop了多少也是很关键的。如果idea只是部分被scoop,那么其实不用太着急,你可以略悠闲的读一读文章,好好思索一下这篇文章和你正在做的project的差异性。把这些区别想清楚了,最后成品的工作就完全go beyond之前的文章了。见例二。

如果不幸的是,你被完全scoop了,那么:

经验三:一定不要细读scoop你的那篇文章!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认真的读了那篇文章,那你就一定会被文章的观点所影响。在这种关头,保持自我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要把自己的文章加班加点的赶出来,我们绝对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充斥着别人的影子。所以,“做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scoop你的文章屏蔽掉,忘了它的存在。

经验四:对自己被scoop的科研项目做精确的评估。

物理圈里,一般来说时间相差一个月以内的两篇文章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工作。所以,是通宵还是弃疗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科研进度。如果你刚刚起步,并没有确切的结果,那就换个小号重练吧。如果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就通个宵,把东风吹起来。当然,最纠结的还是进度条卡在50%的这种情况,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经验五:被scoop的多了,也就慢慢开始scoop别人了。

俗话说的好,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慢慢地,我们就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个人 O_o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119262770

体验二

作者丨zibuyu9

体验就是印象深刻,经历一次,终身难忘。我博士生投的第一篇EMNLP论文是用聚类方法做关键词抽取,刚投完过投稿截止时间WWW就发了录用论文列表,其中有一篇也是用类似的思想做标签推荐。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想,如果稿件没被录用该怎么办。幸运的是最后被录用了,因为是第一次中顶会叠加幸运没有被抢先发表,所以至今都数那次看到录用通知最兴奋。

这十几年下来跟同学们投的论文多了,想法撞车时常发生,甚至有时是清华的两个研究组间出现撞车,甚至有时两篇工作的模型名字完全一样,都碰到过。感觉在某个领域耕耘足够久时间,基本能具备判断一个想法出现撞车的概率,而这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无法体会。这应该也是导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帮你判断一个想法到底靠不靠谱,该不该做,要不要快马加鞭加班做。例如2018年底BERT出来席卷整个NLP,当时基本可以判断有几个方向一定会有很多工作,如引入知识,跨模态,跨语言等。组里有同学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想做跨模态文本预训练模型,当时就建议要做就尽快,不然很可能被scoop。最后果不其然,在2019年中后段一下涌现出好多篇多模态PLM来,这位同学因此颇受打击。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似乎在所难免,新鸟都是被这些压力和挫折不断磨砺才成为老鸟的。科研作为一门职业而言,与很多工作类似,都需要大量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屡败屡战,越战越勇。希望更多同学不被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吓到,逐渐长成为领域的栋梁。

直到我博士毕业做了老师,有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领域的一位前辈老师跟我开玩笑说,ta组里的同学挺怕看到我们的最新论文,生怕在做的想法又被我们抢先了。我当年读博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也能成为那个抢先的人。也许这就是一种试炼的过程,需要做的就是吸取经验,坚持下去,总能探索出自己的一条科研之路。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71703622

体验三

作者丨王赟 Maigo

我有一次被 100% scoop 的经历,好在不是论文,但这次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2015 年下半年,有一件事牵动着所有留美中国学生的心 —— STEM OPT 延长的听证。简要叙述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OPT 是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开始工作时所需的签证状态,在此期间可以排队抽签以换成 H-1B 工作签证,若抽不中,则 OPT 到期后只能回国。OPT 的时长,对于一般的专业来说是 12 个月(只有 1 次抽签机会),对于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来说是 29 个月(有 2~3 次抽签机会)。2015 年,有人举报国土安全局实施 OPT 政策的流程不合法,缺少听证的程序,国土安全局被勒令补充听证。听证在 2015 年 10~11 月举行,趁此机会,国土安全局也提议把 STEM 专业 OPT 的时间由 29 个月延长至 36 个月(有 3 次抽签机会)。

所谓听证,就是开了一个网站,大家可以上去写评论支持或反对,听证得到的民意对于 STEM OPT 是将延长至 36 个月还是缩短至 12 个月有重要影响。显然,STEM 专业的留学生们是全力支持延长的;但不少美国人发表了反对意见,认为留学生们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也有少部分非 STEM 专业的留学生反对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嘛。当时留学生对听证的关注程度,不亚于今年的美国大选。

但是,听证网站上只接受文字评论,并不像淘宝那样还有「打星」的功能;一条评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STEM OPT 延长,必须要阅读文字才能知道。于是我便有了一个想法,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手段,统计一下网站上的上千条评论中,到底有多少支持,多少反对。为了更全面地揭示评论的分布,我还想统计一下支持与反对的势力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个族裔的不同态度——怎么才能看出一条评论是来自哪个族裔呢?评论都是实名的,中、美、印等族裔的姓名特点还是很鲜明的嘛!

于是 11 月的某一个星期,我使用 Stanford 的情感分析工具包,开始了上面这个小项目。不幸的是,Stanford 的情感分析工具包是在「影评」上训练出来的,而影评跟听证评论所用的词汇偏差很大,我没能做出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CMU 的另一位同学,利用手工选取关键词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我想做的每一项任务。他写出的报告内容跟我的设想 100% 重合。看完后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服。这件事印证了 LTI 流传着的一句名言 ——「fancy 的 model 不 work」—— 有很多时候,反倒是最笨拙的模型,才最适合手头的任务。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外项目,并不是博士论文,所以被 scoop 了也没有感觉多么惨痛。在论文方面,我也有过一次被近似 scoop 的经历 —— 2014 年的 SLT(spoken language technologies)会议,我投的论文被拒了,但有一篇跟我的论文内容高度相似的论文被接受了。这当然不是抄袭,只是巧合。后来我那篇论文又辗转投了 4 次稿,均被拒,最后感觉其内容明显落后于时代了,就不了了之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篇普通论文,胜败乃兵家常事嘛。

我现在正在做的博士课题,芬兰有一个组也在做,而且他们在这个课题上比我有更悠久的经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激励:要想不被 scoop,就必须抓紧出成果,才能在这个课题上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4660726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  

论文被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相关推荐

  1. 论文被 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奥斯蒙德的108 https://www.zhihu. ...

  2. 如何发表cscd核心论文_新手如何发表论文

    新手如何发表论文呢?初次发表论文的人员可能不是很清楚,而且也容易踩到雷区,论文发表过程是很复杂的,而且需要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哪个环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近期,有很多人员咨询小编关于 ...

  3. 【IEEE】IEEE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全流程案例说明

    [IEEE]IEEE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全流程案例说明 1.选期刊-写论文 2.投稿 3.论文状态变化和应对流程 4.版权转移 5.自动更新orcid确认 6.预印版成果发行邮件 7.校对(校样) 8.收 ...

  4. 西湖大学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Datawhale干货 作者:黄嘉兴,西湖大学教授 黄嘉兴 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化学物理专业,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 ...

  5. 【学术相关】西湖大学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Datawhale干货 作者:黄嘉兴,西湖大学教授 黄嘉兴 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化学物理专业,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 ...

  6. 博一就完成了SCI论文发表要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241138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404NotFound https://www.zh ...

  7. 怎么发表计算机论文,潮州发表计算机论文写作方法,怎么发表论文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来源于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中,他们在技术革新.知识创新的实践中,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必然会成为新的关键词及时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同时要避免能正确反映文章主题 ...

  8. 浅谈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听讲座的总结)

    主讲人:贾勇副教授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要 广撒网,慢收网:关于提炼撰写,关键在于好包装,上档次:关于排版发表,要选对路,早致富. 选题渠道要广: 1.抱导师,师兄师姐大腿 2.广泛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 ...

  9. 从头发表SCI论文:新手怎么发表第一篇计算机相关的SCI论文?

    本文挖个大坑,会持续更新.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0. 工具(文具) 1. 选题确认 2. 通读领域论文 3. 找到要解决的问题 4. 方法的动机 6 实验与数据 7.论文编写 8. 投稿 9. ...

最新文章

  1. python生成订单号或生成任意序列
  2. Python技巧之函数拆包裹
  3. lpk.dll是什么
  4. 如何设置JTable行颜色
  5. vue怎么插入接口demo_前端学起来特别吃力,新人入前端怎么学?
  6. android卡片层叠效果_ReactNative之Android绝对布局position:#x27;absolute#x27;问题
  7. Java 开发常用类库和API
  8. 工龄是怎么计算的?几个月算工龄吗?
  9. oracle buffercache,Oracle DBA开发之:使用sql来查看buffer cache的使用情况
  10. CF 246E. Blood Cousins Return [dsu on tree STL]
  11. iText导出pdf、word、图片
  12. ansible 循环与条件判断when
  13. python安装mysql模块_Python:使用pip安装MySQL-python模块
  14. 【损失函数】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And RetinaNet
  15. linux 定时执行某个任务,多个时间段
  16. QCC3024/QCC3020/QCC3034 对讲机(Intercom) 蓝牙耳机 替代CSR8670
  17. sqlserver 多表连接查询
  18. 10本经典励志书籍推荐
  19. 图能页:傻瓜式的手机网页制作服务
  20. git远程代码回滚_git 远程分支回滚

热门文章

  1. 刻意练习:Python基础 -- Task01. 变量、运算符与数据类型
  2. 【怎样写代码】函数式编程 -- Lambda表达式(四):Lambda表达式与Expression树
  3. 如何利用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高校科研能力评价(2)
  4. 【HDU】1237 简单计算器 (stack)
  5. 【数据结构】顺序栈的实现(C语言)
  6. 赠书福利 | Tidio AI 趋势报告:约42%受访者能够接受机器人伴侣
  7. 2020长沙“科技之星”榜单重磅揭晓,近百家企业凭实力“出道”!
  8. 应届生失业率或继续上升?别怕,这份秋招指南请收好!
  9. 今晚20:00 | 港科大郑光廷院士详解人工视觉技术发展及应用
  10. 用Python远程登陆服务器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