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该了解一下硬盘的几个知识点:
一、容量
    容量恐怕是最能体现硬盘发展速度的了,从当初IBM发布世界上第一款5MB容量的硬盘到现在,硬盘的容量已经从几十、几百MB增加到了上百GB,硬盘容量的增加主要通过增加单碟容量和增加盘片数来实现。单碟容量就是硬盘盘体内每张盘片的最大容量,每块硬盘内部有若干张碟片,所有碟片的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总容量。比如希捷酷鱼Ⅳ 60GB硬盘,其单碟容量为40GB,由两张碟片组成,其中一张为40GB(双面)、另一张为20GB(单面)。

1、 硬盘的发展突破了多次容量限制
单碟容量的增长可以带来三个好处:第一是硬盘容量的提高。由于硬盘盘体内一般只能容纳4到5张碟片,所以硬盘总容量的增长只能通过增加单碟容量来实现;二是传输速度的增加,因为盘片的表面积是一定的,那么只有增加单位面积内数据的存储密度。这样一来,磁头在通过相同的距离时就能读取更多的数据,对于连续存储的数据来说,性能提升非常明显;三是成本下降。举例来讲,同样是40GB的硬盘,若单碟容量为10GB,那么需要4张盘片和8个磁头,要是单碟容量上升为20GB,那么需要2张盘片和4个磁头,对于单碟容量达40GB的硬盘来说,只要1张盘片和2个磁头就够了,能够节约很多成本。目前硬盘单碟容量正在飞速增加,但硬盘的总容量增长速度却没有这么快,这正是增加单碟容量并减少盘片数的结果,出于成本和价格两方面的考虑,两张盘片是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

不过单碟容量的飞速增加也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是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各项异性磁阻)的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限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 476Mbit~794Mbit/平方厘米;其次是硬盘的总容量受到28bit寄存器的限制,最多只能达到137.4GB。

2、GMR巨磁阻磁头
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磁头与AMR磁头一样,核心是一片特殊金属材料,其电阻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磁阻元件连接着一个十分敏感的放大器,可以测出微小的电阻变化,通过这种微小的变化就可以读出盘片上记录的数据。只不过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A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GMR磁头的存储密度能够达到1.55Gbit~6.2Gbit/平方厘米以上。

3、Big Drives
硬盘的容量及扇区地址与三个方面息息相关:柱面数(Cylinder)、磁头数(Head)和扇区数(Sector),统称CHS。这三个数值的寄存器位数决定了硬盘的最大容量,目前这3个寄存器的位数分别为16bit、8bit、4bit,总计28bit。这样即使是通过LBA寻址方式,也只能访问268,435,455个扇区,按每扇区512字节计算,总容量约为137.4GB。鉴于此种状况,迈拓(Maxtor)提出了一种叫做Big Drives的解决方案,为CHS的每个数值分配了一个16bit的寄存器,一共48bit,这样算来通过LBA寻址方式就能访问281,474,976,710,655个扇区,最大容量高达144PetaByte,合144,000,000GB。

二、转速
转速是指硬盘内盘片转动的速度,单位为RPM(Round Per Minute,转/分钟),有时也简写成“转”。目前市场上IDE硬盘的转速主要分5400RPM和7200RPM两种,当初昆腾曾经推出过两个转速分别为4400RPM和4500RPM的硬盘系列——lct15和lct20,但由于价格及发热量并没有比5400RPM硬盘降低多少,而性能却有所下降,因此没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

从测试及实际应用等各个方面来看,5400RPM硬盘和7200RPM硬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性能差距,不过7200RPM硬盘的发热量、噪音以及性价比等方面均比5400RPM硬盘略逊一筹,而且现在的应用软件对于硬盘速度的要求并不很高,5400RPM硬盘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需要。况且随着单碟容量大幅度提升,转速对硬盘整体性能的影响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当初希捷U6系列硬盘推出之时,高达40GB的单碟容量使它在持续传输率等方面甚至比部分7200RPM的硬盘还要强。所以今后IDE硬盘的转速仍然会保持在现在的水平并维持一段时间。

三、缓存
缓存(Cache Buffer)的大小也是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硬盘缓存的大小决定了可存放数据的多少,但并不是说缓存越大性能就一定越好。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多在2MB左右,没有配备更大容量的缓存主要是出于缓存算法的考虑,更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不会有多大提升。当然更大的缓存也是未来硬盘的一个发展方向,西部数据(WD)就推出了一款缓存容量高达8MB的硬盘产品。
四、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当硬盘接受到系统指令后,磁头从开始移动到到达数据所在磁道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ms)。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其平均寻道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越高,其平均寻道时间就越低,但5400RPM硬盘与7200RPM硬盘之间平均寻道时间的差距并不仅仅是由于转速造成的,厂商出于市场定位以及噪音等方面的考虑,有时也会人为地降低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寻道时间有关系的还有磁盘存取时间(Disk Access Time)和平均等待时间(Average Latency)。所谓平均等待时间是指硬盘把数据转到磁头下方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数字与转速是成反比的,但相对比较固定,5400RPM硬盘的平均等待时间一般为5.56ms,而7200RPM硬盘则是4.17ms。平均寻道时间加上平均等待时间就是磁盘存取时间。平均寻道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磁盘在读写大量小文件以及非连续存储的数据时的性能表现,而要想提高存取大文件以及连续存储的大量数据时的性能,则可以通过提升单碟容量来实现。

五、接口
随着硬盘容量和速度的飞速增加,硬盘接口也经历了很多次革命性的改变,从最早的PIO模式到今天的串行ATA及UltraATA133,传输速率已经翻了几十倍。这里要说明一下,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一种接口,主要用于连接主板与各种存储设备,其实也就是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随着硬盘内部传输率逐渐上升,外部接口也必须提高传输速率才不至于成为数据传输时的瓶颈,在这种环境下,串行ATA及UltraATA133规范诞生了。


串行ATA规范是计算机行业工作组(Computer Industry's Working Group)制定的,这个工作组由迈拓(Maxtor)、APT、戴尔(Dell)、IBM、英特尔(Intel)以及希捷(Seagate)组成。串行ATA采用与并行ATA(也就是现在最常见的IDE)接口相同的传输协议,但硬件接口则不同,串行ATA接口的电压更低,而且数据线也更少。

UltraATA133是迈拓提出的,是UltraATA100的后续规范,但它并没有得到ATA官方组织T13的正式认可,所以严格说来,UltraATA133应该算是企业规范而非行业规范,或许直接叫它“Fast Dirves”更为妥当

由于串行ATA并不能向下兼容并行ATA设备,所以从并行ATA全面过渡到串行ATA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会持续到2005年。在这期间,硬盘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因此而停下来,UltraATA133等于是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它很可能作为最后一种并行ATA接口规范,在计算机发展史上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六、保护技术
现在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存储在上面的数据也越来越多,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硬盘厂商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现在市场上的主流硬盘产品,全部都具有多种保护技术——从外到内、从软到硬,简直武装到了牙齿。

1、外包装
为了防止撞击或突然掉落造成的损坏,最简单最便宜的办法就是把硬盘多包几层。例如希捷就开发了一种专门用来包装硬盘的硬塑料盒——SeaShell,这是一种带抗冲击肋条的热成形蛤壳状外包装,能够明显降低硬盘在搬运和安装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坏。如果一个硬盘从30厘米的高度直接掉落到水泥地面上,所受到的冲击力将超过1000G,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造成物理损伤。如果加上SeaShell包装的话,所受到的冲击力一般不会超过180G,对硬盘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迈拓的全系列硬盘,迈拓的正品硬盘全部都有纸制的环保保护材料,起到的保护作用与SeaShell是相同的。

2、内部结构
在发生冲击或震动时,硬盘内部的元件可能会损坏,最容易损坏的四种元件是马达轴、磁头、磁头臂和盘片。从滚珠轴承的内部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在发生震动的时候,震动使滚珠和轨道互相挤压,滚珠和轨道就会发生变形,造成损坏,从而导致马达失灵。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换用较大的滚珠,这样在震动时能够有更多的接触面积来吸收震动;二是干脆换用液动轴承。


另外,所有硬盘在不接通电源的时候,磁头都会停放在盘片最内圈的CSS(Contact Start/Stop,接触启/停)区,也叫“着陆区”,着陆区不会用来存储任何数据,即使震动也不会对存储数据的区域产生直接影响。但震动足够强就可能发生损坏现象,因为磁头是通过磁头臂固定的,如果磁头受到震动偏离盘片,磁头臂的弹力就会使磁头重新附着在盘片上,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盘片并留下颗粒。虽然盘片的数据区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但遗留下的颗粒对于高速旋转的盘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盘片上很快就会出现各种划伤,进而完全报废。

厂商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是增加了磁头、磁头臂等部件的紧密程度,这样一来在受到震动的时候,硬盘内部结构的变形程度就减小了,磁头受到的震动也会降低;另外就是减少磁头的重量,由于重量减少了,所以对磁头臂的推力也会减小,也就降低了磁头从盘片表面偏离的可能性。

3、自我检查
除了改进结构设计来加强硬盘的可靠性外,硬盘的自我检查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硬盘产品都具备基于S.M.A.R.T.技术的自检能力,这种技术的全称为Self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我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BIOS的配合下自动监测硬盘的工作状态,由硬盘内部的监测电路和系统中运行的监测软件将硬盘当前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和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时,则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通过S.M.A.R.T.技术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不过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对渐发性的故障进行监测,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S.M.A.R.T.技术就无能为力了。

硬盘维护]

  硬盘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记录数据的刚性磁片;马达;磁头及定位系统;电子线路

 磁片被固定在马达的转轴上,由马达带动它们一起转动。每个磁片的上下两面各有一个磁头,它们与磁片并不接触。如果磁头碰到了高速旋转的磁片,会破坏表面的涂层和存在那里的数据,磁头也会损坏.

  盘所要求的密封性能很高,而且绝对不能让灰尘进入,更加不能随便打开。这是因为硬盘的结构十分精密,硬盘的盘片和磁头之间只有很小的间隙,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硬盘盘片在加电工作的时候会高速转动,如果有灰尘进去的话,足以引起一场风暴,灰尘的颗粒就象一颗巨大的"陨石"落在盘片上,砸毁了磁粉涂层,磁头也会被这些"陨石"损坏。因此硬片一般采用金属外壳和胶圈,把盘片和磁头密封在里面。
  关机时最好先使磁头定位在磁片外的安全区域。在CMOS中的硬盘参数设置里有一个LANDZ(land zone)项,它定义磁头归位所处的磁道,一般为最外边的一道。现在的硬盘都有磁头自动归位功能,切断电源时会自动回到安全位置。
  [硬盘的结构]  

硬盘的结构和软盘差不多,是由磁道 (Tracks)、扇区(Sectors)、柱面 (Cylinders)和磁头(Heads)组成的。
  拿一个盘片来讲,它和软盘类似,上面被分成若干个同心圆磁道,每个磁道被分成若干个扇区,每扇区通常是512字节。              
  硬盘的磁道数一般介于300-3000之间,每磁道的扇区数通常是63,而早期的硬盘只有17个。

 和软盘不同的是,硬盘由很多个磁片叠在一起,柱面指的就是多个磁片上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它的数目和磁道是相同的。
  硬盘的容量如下计算: 硬盘容量=柱面数×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磁头数 标准IDE接口最多支持1024个柱面,63个扇区,16个磁头,这个最大容量为1024×63×16×512= 528,482,304字节,即528M;
  增强型IDE最多可支持256个逻辑磁头,容量最大可达到8.4GB。 前面我们提到过簇的概念,它是文件存储的最小单位,软盘的簇只有一个扇区。在硬盘上,簇的大小和分区大小有关: 比如,当分区容量介于64M和128M之间时,每个簇有4个扇区;介于128M和256M之间时,每簇有8个扇区;而当分区容量大于1024M时,每簇的扇区数目将超过64,容量达到32KB以上。在此时一个1字节的文件在硬盘上也会占用32KB的空间。 所以,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分区,以免浪费很多的硬盘空间。如果您使用的Windows 95 OSR2或者Windows 98的话,可以利用它们提供的FAT32分区,使硬盘的每一个簇小到4K。

[格式化硬盘] 

软盘只需要一次格式化,硬盘却需要两级,即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
  硬盘的低级格式化在每个磁片上划分出一个个同心圆的磁道,它是物格式化。现在的硬盘在出厂前都已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就不用再对它作低级格式化。 而我们平时在给电脑安装软件时,用 FORMAT C:命令对硬盘所作的格式化指的是高级格式化。

[IDE硬盘上的跳线]

  让我们看一下如何安装和设置IDE硬盘。硬盘上有标准电源插座和40针的数据线接口,连接数据线时请把色线和接口上的第一根针对应。

一般来说,硬盘出厂时默认的设置是作为主盘,当只安装一个硬盘时是不需要改动的;当安装多个硬盘时,需要对硬盘重新设置。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zjhwin/41034

很详细的硬盘基础知识相关推荐

  1. 计算机硬件知识硬盘,DIY硬件知识:小白必看的硬盘基础知识大全

    硬盘是DIY硬件最为重要的存储设备,如果没有硬盘,虽然能够点亮机器,但是你不能进入系统并且保存任何资料文件.众所周知,目前主流的硬盘类型有两种,一种为机械硬盘,另一种为固态硬盘,固态硬盘是目前最流行的 ...

  2. 非常详细的滤波器基础知识

    滤波器是射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是用来作频率选择----让需要的频率信号通过而反射不需要的干扰频率信号. 经典的滤波器应用实例是接收机或发射机前端,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 ...

  3.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概述

    本文基于:王道计算机考研-计算机网络 顺便提一嘴,王道计算机网络的小姐姐声音真滴好听 相关文章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二章-物理层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超详细的计算 ...

  4.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本文基于:王道计算机考研-计算机网络 其他文章: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述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二章:物理层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四章:数据链路层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 ...

  5.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第四章:网络层

    本文基于:王道计算机考研-计算机网络 ☺其他文章: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述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二章:物理层 超详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超详细的计算机 ...

  6. 硬盘基础知识:磁头 柱面 扇区理解

    By: Ailson Jack Date: 2018.11.11 个人博客: http://www.only2fire.com/ 本文在我博客的地址是:http://www.only2fire.com ...

  7. 史上最详细大数据基础知识

    # **1___Hive** ## 0.0.hive基本命令 ```sql [1.分区表] --创建分区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partition(分区字段='分区值' ...

  8. 很全的sas基础知识

    5.1 SAS表达式简介 1.SAS常数表达式 (1)数值常数 如: 1.23. -5. 0.5E-10. (2)字符常数 如: name1='TOME'. name2='MARY'.name3='J ...

  9. 超详细的java基础知识学习(java SE、javaEE)笔记 核心重点!

    标识符 Java 的标识符是由字母.数字.下划线_.以及美元符$组成,但是首字母不可以是数字.Java 标识符大小写敏感,长度无限制,不能是 Java 中的关键字.命名规则:要见名知意! u  变量要 ...

最新文章

  1. 网关的作用是什么_SpringCloud中Zuul网关原理及其配置,看它就够了
  2. 2-2 工程源码文件结构
  3. Android系统自带样式(android:theme)
  4. JavaFX图表(八)之堆积条形图
  5. 晨读,难道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的吗?
  6. python语言语块句的标记_NLTK基础教程学习笔记(十一)
  7. kotlin获取属性_Kotlin程序| 属性获取器和设置器方法的示例
  8. java strlen,跟妹妹聊到 Java 16 新特征,真香!
  9. 找换硬币问题 与 0-1背包问题区别
  10. Linux软件包管理的知识点,Debian软件包管理APT和存储库的基础知识[Linux 101] | MOS86...
  11. oracle里面的degree,收集统计信息degree不生效的问题
  12. L2TP的LAC自动拨号实验
  13. 如何将Eclipse设置为中文版
  14. 2021上交应用统计考研经验贴(初试)
  15. java纸牌_Java纸牌拖拉机简单模拟
  16. 手机无线如何共享给台式计算机,怎么把电脑网络共享给手机上网
  17. JDK1.8 Collection知识点与代码分析--TreeMap
  18. 数据库sql简单的优化方案
  19. ElasticSearch 参数调优
  20. C语言基础:折半查找

热门文章

  1. matlab画满载率渐变图,数学建模论文-校园公交车调度问题
  2. spark集群访问mysql_spark连接数据源以及在spark集群上跑
  3. go语言 panic
  4. 图解TCPIP-传输层 TCP报文
  5. Zookeeper Python
  6. 1.1 为什么是 ML 策略
  7. CDM是什么?和CDP有什么区别?
  8. Windows server WSUS补丁服务器搭建(转)
  9. ZooKeeper学习总结(4)——Zookeeper选举机制总结
  10. PHP学习总结(9)——PHP入门篇之WAMPServer服务控制面板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