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儿子的学习,包括数学和科学、英语,一直是由学外语出身的老婆在辅导,今年初一暑假,7月初,儿子考上了深国交,看到A Level数学的课程,明年的数学课本就有微积分的内容了。我觉得很多微积分的课本,尤其是回忆自己以前学的高等数学,感觉这些课本,写的并不好。对毕业于一所非著名一般性重点工科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我来说,还是要发挥自己作为父亲和工科出身的价值,因此,想自己整理资料,写一份微积分教材。这份教材,同样可以适用于国内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主要是大学)。BTW,和传统课本相比,我们做过学生,知道学生的困惑,而且为了不那么严肃,本文写作风格,采用口水稿的形式,也是我们的特色。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希望可以写完。更主要的是,希望发出来,能看到更多网友的意见,听听大家的意见,更好地完善。里面的数学符号,可能会有些变形,我尽量做好。

第一章 微积分漫谈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一个好奇宝宝,总有那么多的为什么要问,经常把父母问的张口结舌。当我们长大一点,这种好奇心,其实也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压抑了,在课堂上,可能仍然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为什么…

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老师,未必会喜欢这样的好奇学生:你老这样问为什么,我还有没有时间讲课了?你听着就是了,我怎么讲,你就怎么听。

而且,我们中国的教科书,是以结果和希望灌输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上来就是一堆抽象的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每个知识点,都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存在意义是什?能用来干什么?

比如上大学时,我们在学习高等数学或者微积分时,一直有这样的困惑:

  • 我们的高等数学教科书,不是讲微积分的吗,为什么一上来就讲数列的极限?这个时候,我连微积分到底是啥,都没有搞清楚啊,这个极限和微积分是啥关系啊?
  • 微分和积分到底是啥?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们到底有啥用?
  • 微积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难道他们是数学家们闭门造车,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教科书如果变成定理和公式的堆积,或者公式的大辞典,那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数学不断进化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很难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所以,很多中国的孩子,很多会抱怨说,高等数学/微积分很无趣啊,我们的课本,看起来很无聊啊,都是一堆堆让人眼晕的数学定理的堆砌,对了,还外带习题集,既不知来龙(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是解决什么问题产生的,怎么来的),也不知去脉(有什么用,能用来干什么,你总不能告诉我是做题吧?),又写的干干巴巴,看起来味同嚼蜡,听起来又不容易懂,你怎么让我们提起什么兴趣来呢?学不好,真不怪我们啊。

事实上,数学家们发明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不是为了成为教科书上干干巴巴的一条条定理,而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理解数学家们当时面临的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自然也就知道了这个理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更容易理解对应的数学理论。

比如几何是数学最早的领域,起源于古埃及,是为了解决测量等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具体的,对于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勾股定理,我们上初中时就知道了勾三股四玄五,然后我们就记住了a^2+b^2=c2,但是埃及人很早就拿来干活了。比如修建建筑过程中,需要各个方向垂线,向下的垂线好说,拿个线,吊个铅锤啊砖头石块的问题就可以了,可是,其他方向的垂线怎么办?吊铅锤没用啊,做一把极其大的三角尺?

埃及人的做法是,找一根长绳子,然后在整个绳子上做十二分等长的标记,标记出各个点为0,1,2,3,4...11,首尾连接成环。先把0点固定好,然后另一个人牵动4号结,把绳子拉直使之成为一条直线,第三个人找到标记为9号的点,将绳子拉直,那么从0号到4号的绳子,垂直于0号到9号的绳子。[清华大学,数据结构,邓俊辉, P23-P24]

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真的是很厉害的。再如,我国古代农民丈量土地面积,土地如果是不规则的怎么办?你以为他们都是数学家吗,按照什么周髀算经去计算吗?或者请个数学家来帮助他们丈量土地?负责丈量土地的人,是不懂复杂的数学公式的,他们只会基本的矩形面积公式,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会使用叉尺,对于不规则的土地,先尽可能找出一块规则的,好计算的部分,快速量好,然后把剩下的土地分割成一个个小方块,然后累加起来,边角地带,可以分割求补,最后得出基本准确的土地面积。仔细想想这个过程,这个分割土地成为一个个小方块然后累加起来的思路,除了方块的个头大一点,其实,还是蛮符合积分思想的。

所以微积分的产生,也不例外。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遇到了两大类问题都很棘手:求曲线的切线和求曲线围成图形的面积,正是由于对这两类问题的研究,才导致了微积分的诞生。

(一)微积分是什么?

微积分是微分和积分的统称。有人总结:微分就是无限细分,积分就是无限求和

比如牛顿在研究苹果落地过程,从第二秒到第四秒,苹果掉落的距离△S除以两秒的时间间隔△t,就是这两秒内苹果的平均速度,但是如果缩短△t,从两秒变化到无穷小的时间间隔,那么这个平均速度就变成了瞬时速度,这个瞬时速度,就是微分的概念,而苹果在每个瞬间所掉落的路程之和,就是积分的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天文以及几何,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微积分的诞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问题:

  • 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的面积,曲线包围的物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心,统称为求积问题。例如求行星的运动轨迹。
  • 求曲线的切线 (微分学问题)。为什么需要研究曲线的切线?是因为17世纪的数学家,遇到了三类问题,实质上都是求曲线的切线:
  1. 光的反射问题。透镜的设计者要研究光线透过透镜的通道,必须知道知道光线的入射角度,获得透镜曲面上任意一点的切线和法线。比如光在平面上,入射角等与反射角,在圆弧上,入射光和反射光,与圆弧的切线所成角相等,那么对于其他曲线呢,光线的反射,必须要求出曲线的切线;光学中的反射和折射,其实就是求切线和法线问题。
  2. 曲线运动的速度问题。对于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同或者相反。要确定,曲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必须求出切线;
  3. 曲线的交角问题。如何求两条曲线相交所构成的角,需要确定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
  • 物理学的求运动物体的即时速度和路程。已知变速运动的路程为时间的函数,求瞬时速度与加速度,或者相反,困难在于速度和加速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前面一半为微分学问题,求路程为积分学问题)
  • 求一些问题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微分学问题),例如行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计算,弹道学中涉及炮弹的最大射程问题。

纵观微积分的发展过程,数学家总是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无穷、无穷分割、极限,在开展研究,而他们的反对者们,包括其他数学家,诡辩专家,传教士(是不是很奇怪,关他们什么事情?事实上,真的相关啊)也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对微积分的不同阶段的开拓者们展开批判,微积分的就是在这样的研究,提出相关理论,被批判,完善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诞生和进化。

(二)微积分令人目瞪口呆的史前时代,被压抑的无穷小和可能是个宝藏的芝诺悖论

无穷,是无尽的,不可数的,简单地说是有限性的反义词,不只是无穷大,无穷也往往离不开无穷小。早期包含了无穷,无穷分割和极限的经典例子,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诡辩专家芝诺的阿基里斯追龟等悖论。

古希腊关于物的本质,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一元论,称为巴门尼德派,认为存在之物是不可分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觉;另一派是多元论,称为德谟克利特派,认为物质是可分的,最后到原子不可再分。两派主要纠结于时间、空间、长度是否无限可分,因而经常辩论打嘴仗。芝诺作为掌门老师巴门尼德最钟爱的学生,为了本门派的荣光,要压倒德谟克利特派,精心制造了几个矛盾,提出了两分法,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等著名的悖论。芝诺的悖论都类似,就是如果你承认无限可分,按照当前的已知知识,那你就会发现结果是比较荒谬的,明显违背常识,也和事实不符,但是,你又找不到办法去驳倒芝诺,简直气死个人。

让我们看一下阿基里斯追龟悖论: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和阿基里斯赛跑,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前于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0,乌龟仍然前于他1米…… 芝诺认为,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如果是你,和芝诺面对面辩论,你会怎么办?说什么?如果你说搞个毛线,阿基里斯和乌龟同样的方向,又比乌龟快,怎么可能追不上乌龟?这是违背常识的好不好?那么,你并不是在讨论数学问题。

以讨论数学问题的方式,和芝诺进行辩论,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是中国小学的小学生,会说:啊,我们学过,追及问题,同向而行,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肯定能追上啊。两个人的速度差为,咦,怎么没有具体速度呢,这可让我咋套公式呢,芝诺,你先等等,让我想一下如何计算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时间…

如果你是中国的初中生,你可能会说,让我用函数和解方程组来对付你吧,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运动可以被看成两个一次函数,芝诺,让我们来画个图吧,喏,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说到画个函数图像,你不得不感谢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笛卡尔坐标系。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成就之一,就是将一次函数移到坐标图上,最终表明一次函数的线性性质。在笛卡尔之前,一次函数只存在于数学家们的想象之中,谁都没有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笛卡尔的这一研究实际上是把代数学和几何学撮合到了一起【P53-54 牛顿教你学微分,金承泰】

阿基里斯追龟的一次函数图像

这样你就可以对芝诺说,看,在我的笛卡尔坐标系中,阿基里斯的运动函数图像和乌龟的函数图像都是一条直线,他们的交点就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那一刻,联立两个一次函数,解方程即可。

或许芝诺不会对和你辩论的胜负感兴趣,他可能会对你的笛卡尔坐标系叹为观止,大呼:神器啊,天赐我也。或许,看到笛卡尔坐标系,芝诺能开发出更多新的悖论?估计那样的话,芝诺的新悖论,就没有办法由亚里士多德来记录并批判了,而是由你来记录了。

如果你是高中生,你可能会说,芝诺同学,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 你提到的t,其实,并不是一个恒定值,这是你犯的第一个错误,设第一段t1是阿基里斯跑1000米的距离,那么第二个t2,只是阿基里斯跑100米的距离,t2=0.1 t1,同理t3等于0.1t2….. t1,t2,t3,t4….tn是一个以0.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且tn收敛;

2. 同理,每段t对应的s,也不是一个恒定值,设第一段s1,距离是1000米,第二段为s2=100米,s3=10米,s4=1米,s5=0.1米…..,那么

所以,这其实是两个收敛的无穷级数求和问题,这两个无穷级数和,T=t1+t2+t3+t4….+tn,S= s1+s2+s3+s4….+sn,都是一个常数,阿基里斯只是在T之前追不上乌龟,芝诺你将一段有限时间,进行了收敛的无穷分割。翻车了啊,你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一个学过微积分的大学生,估计你都懒得动笔,口算即可,芝诺同学,你的阿基里斯追龟,混淆了无穷和无穷分割的概念,无限可分并不一定等于无穷大,人追乌龟经过的路虽然无限可分,但是长度确实有限的,所以人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完这一段路程。而且,bala bala的大道理,能像大话西游的唐僧一样,让芝诺痛不欲生。

芝诺的另一个悖论,两分法:正在行走的人从A地出发,要走到X地。首先,他必须通过标有1/2的B点,这刚好是A——X的中心点。然后,他又得经过标有3/4的C点,这是B——X的中心点。接着,从C点出发,在到X之前他仍要经过一个中心点,即标有7/8的D点。从D点出发,他仍然得经过D——X的中心点E……,由此类推下去,无论离X的距离有多么接近,他都得先经过一个个地中心点。然而,这些中心点是无止境的,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距离,也总还有一个地方是这段距离的中心点。正因为中心点是走不完的,所以那个行走的人虽然离终点越来越近,但他始终无法到达终点。

芝诺的本意就是想说,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绝对可以从A地到B地,他其实是把1分解成了无穷级数1/2+ (1/2)^2+...+(1/2)^n+....(请大家将就一下,头条的编辑器,毕竟不是word,我在word文档里面写的是分数形式,还有乘方,在这里无法展现)

这两个悖论都是很有趣的问题。这里面藏着什么?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看到的是不同的。比如阿基里斯追龟,小学生看到了追及问题,高中生可能看到了收敛的数列,数列求和,极限,大学生可能看到了极限,无穷级数求和,收敛与发散,无穷分割。。。。隐隐约约,似乎可以说,似乎还有一点无穷小量的影子?

可惜,那时候还没有无穷级数求和的办法,对于上面的几何级数(等比数列)的和,亚里士多德只是觉得可能是个有限值(而现在,一个中学生都会计算等比数列的和)。直到14世纪奥雷姆针对几何级数(等比数列)的求和,明确几何级数有两种可能,公比大于1,无穷几何级数有无穷和,当公比小于等于1,有有限和,奥雷姆还证明了当无穷级数项的值,不是按照比例减小时,其和也可以使无穷,调和级数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就是1+1/2+1/3+…+1/n+…,是发散的无穷大,这是很厉害的,要知道后来作为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一开始也以为这个调和级数是有限值,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搞错了,欧拉摆平了这个无穷级数求和,并发现了欧拉常数)。所以,真不怪亚里士多德啊。

所以,当时亚里士多德辩不过芝诺(事实上芝诺悖论,困扰了人们1000年左右),就采用耍赖的方式,说没有人能够把空间分割成数目无限的部分,强行关闭了讨论,但是,他并没有驳倒芝诺。

这样也能行?还行吧,一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地位太高,属于大咖,而且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大学阀,二更主要是宗教原因(无限性和神性几乎是一致的,专属的,伽利略因为仰望星空,用望远镜观察了月亮,动摇了神权,在软禁中含冤去世。其后的数学家,也不乏因为涉足无穷领域,差一点被害死的例子),使得后续很多著名数学家,包括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都努力避免提及无穷小量,哪怕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使用了无穷小量,但也不会明确提及无穷小量,无穷小量也从此成为雷区,大家都不太愿意触及。当然,也有无穷小量很难给出精准的定义有关(包括牛顿和莱布尼茨,也没有办法给出),说不清楚,都只是叙述性描述,不是数学上的严谨定义,一提出来,必然被大家批判,不提,大概也是为了减少争议。

其实,芝诺的悖论还是真值得仔细研究,他只是理解错了无穷和无穷分割,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可能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无穷级数求和,无穷分割,无穷小…如果能摆平芝诺,可能提前1000多年发现微积分。

芝诺悖论,是一个混淆了无限可分和无穷的典型案例。当然,也不是大家都会混淆。那让我们响应号召,增加些正能量,说点正面的案例吧。

(三)以无限求和作为目的的积分,其实比微分产生的更早,从阿基米德的弓形求积到费马的无穷小量求积,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前奏…

下面我们要谈到安提丰和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以及阿基米德。事实上,积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求得图形内部的面积。

古希腊的数学家安提丰,试图解决古希腊尺规作图的三大难题之一 –化圆为方时,提出了在求解圆面积的时候,先在圆内部做一个内接正多边形,然后成倍扩大,得到另外一个新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继续此程序,成倍扩大边数,则圆与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之差,会越来越小,大到一定程度,内接正多边形与圆弧基本一致了,圆的面积被穷竭了。通过求解求正多边形的面积来近似替代圆的面积。

欧多克索斯在安提丰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安提丰的思想更多是建立在几何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欧多克索斯则建立了严谨的穷竭法(the method of exhaustion),并用它证明了一些重要的求积定理,比如“棱锥体积是同底同高的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和“圆锥体积是同底同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两个定理是欧多克索斯首先予以证明的。

欧多克索斯没有什么著作流传下来,只能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看到一些零散的记录。他的穷竭法可以看做是微积分的第一步,但没有明确地用极限概念,也回避了“无穷小”概念。除了穷竭法,欧多克索斯还发展了比例理论,后来19世纪的戴德金分割(在漫谈部分,不适合详细展开,因为这部分,我们主要介绍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实际上就是欧多克索斯比例理论的算术化提法,戴德金遵循了欧多克索斯的思想定义了无理数,从而为实数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好用是好用,也挖了两个大坑(后面介绍),为了填平这两个大坑,达朗贝尔和柯西等数学家认识到,必须把极限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后来19世纪发展极限时,波尔查诺,维尔斯特拉斯等人而又是把极限建立在实数理论体系之上的,所以,可见欧多克索斯对微积分的贡献。

阿基米德,又把欧多克索斯的方法发扬光大,穷竭法应用的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为了更好地理解穷竭法,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例子:阿基米德在求抛物线的弓形面积时,就是利用无穷分割的手法,把弓形面积分割为无穷多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抛物线f(x)=lx^2+mx+n (不失一般性,假设l>0),在抛物线上任意选定A,B两点,过着两点的弦和抛物线的弧围成一个抛物线弓形,求抛物线弓形的面积。

阿基米德穷竭法求弓形面积

阿基米德的做法是:以弦AB为底,做抛物线的一个内接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采用过弦AB的中点平行于抛物线的中轴线,与抛物线相交的C,得到第一个层内接△ABC,记其面积为A1,这样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弓形(弦AC和抛物线构成的弓形,还有弦BC和抛物线构成的弓形),采用同样的步骤,再做出两个新的内接三角形,△ACD和△BCE,记此次两个二级内接形面积的和(S△ACD+S△BCE)为A2,第三次则有2^2个三级内接三角形,记其面积和为A3,第n次共有2n-1个n级内接三角形,记其面积和为An。

很显然,弓形面积等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和,当时还没有无穷级数的求和公式,阿基米德采用了一种比较繁琐的方法,证明了S弓形面积=4/3 *A1。如果按照现代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应该是:

显然弓形面积S=A1+A2+A3+A4+…+An

A1 =S△ABC=S梯形abBA-S梯形acAC-S梯形cbCB

=l/2 *1/4 * (b-a)3

= l/2* |a-b| * |b-c| *|c-a|

A2 = S△ADC + S△CEB

= l/2* 1/4 * (b-a)^3 *1/4

= 1/4 * A1

同样,A3= 1/4* A2

A4= 1/4 * A3

An=1/4 * An-1

S=A1+A2+A3+A4+…+An=A1[1+1/4+(1/4)^2+...]= 4/3 * A1 = l/6* (b-a)^3 [抛物线弓形面积的求法,陈伟侯,数学通报,1999年第10期,P23-P24]

可见,阿基米德在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的穷竭法,其实是在用内接三角形填满弓形。所以,通过这个例子,这下你该知道什么叫穷竭法了吧。

类似的,我国的刘徽,采用割圆术,利用正N边形去逼近圆的面积,割之弥细,所算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无论是阿基米德的用三角形去穷竭弓形面积,还是我国的刘徽,用正N边形去穷竭圆的面积,事实上,都隐藏着无穷小量。

所以,穷竭法看起来比较麻烦,要求技巧比较高,首先找到合适的图形去填充或者逼近所求的图形面积,感觉就像在一个不规则的客厅里铺地砖,首先你要绞尽脑汁挑选合适的地砖形状,然后再想怎么去铺满客厅….真的是烧脑啊。

由于穷竭法繁琐笨拙,后来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6世纪才又被重视。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要研究运动,研究物体在无限可分的时间和空间里面的运动,无穷小才回到了视线之内。由于约翰尼斯.开普勒在探索行星运动规律时,遇到了如何确定椭圆形面积和椭圆弧长的问题,无穷小的概念被引入并代替了繁琐的穷竭法。尽管这种方法并不完善,但却为费马等数学家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大家直接尝试用无穷小去覆盖所求图形的面积。

相比阿基米德奇思妙想的以三角形填充弓形面积,法国大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所采用的思路,看起来更接近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和习惯。费马在讨论抛物线y=xn的面积时,是以等距离的纵坐标,把面积分成窄长条,然后求和式的极限。(这个图,我先不附了)

北师大数学分析课程录像,刘继志老师讲课时讲到的其实就是这个例子。抛物线f(x)=x2,求其与x轴,以及直线x=1所围成的曲边三角形的面积。

将[0, 1]分成n等分,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0,1/n,2/n,3/n,...n-1/n,1,从每个点做垂线,交抛物线与各点,形成宽度为小矩形的高,取右端点的高,矩形的高为(i/n)^2。

则整个曲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抛物线y=x^2与X轴,x=1围成定的曲边三角形面积计算

当n->∞时,可以得知,曲边三角形的面积为1/3.

可见,无论是阿基米德和费马的操作,无穷级数求和,都可以说是积分求和中的基操。通常积分的求和的对象,是很多个很小的,一个定宽(后来微积分中的dx)的很小的长方形面积,而长方形的高度,则通过函数本身的表达式f(x)计算出来,而整个运算,就是要把这样无穷多个无穷小量加在一起进行求和取极限,这也是为什么积分被概括为无限求和的原因。

在求面积时,卡瓦列里原理,是个很有趣儿的原理:

1. 当两个平面图形位于两条平行线之间,并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再画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时,如果被这条直线切断的平面图形的两个线段之长相同,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同。

2. 两个立体处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在这两个平行平面之间作任意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如果它们被立体所截得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

在车荣旭的黎曼教你学积分(1)中(P123-P133),谈到了这个有趣的例子,在同一块草坪上,有两个方案修建小路,一条弯的(竖线宽度为1米),另一条是直的,宽度一米,问哪个方案草坪面积大?眼睛可以欺骗你,但是,数学无法欺骗你。

卡瓦列里原理之铺草坪

面积可以求了,体积自然不是难事。因为体积可以被看成是横截面面积之和,开普勒就是这么干的,把酒桶切成一个个薄片,开普勒在1615 年撰写了《求酒桶体积之新法》。

所以,积分真实的精髓,概括起来就是:先无穷分割,分割之后再累加,然后求极限。以无限求和为基本思想的积分,事实上是早于微分的。

四)微分的出现,千呼万唤始出来

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人们仍然认为微分和积分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随着航运和天文学的发展,曲线求切线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导致求切线问题从16世纪以后,几乎吸引了所有的数学家的目光。笛卡尔曾经说,求曲线的切线问题,不但是我所知道的最有用,最一般的问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想要在几何学里知道的问题。笛卡尔利用坐标系,通过代数演绎的方法,求得了一些高次抛物线的切线,但对更一般曲线的切线,还是没有什么办法。

更一般曲线的切线求法,是法国数学家费马给出的。在牛顿出生的13年前(也就是莱布尼茨出生17年前),费马想出了求曲线切线的一般性解法,简单地说,就是从割线到切线。

费马求切线的方法,由割线到切线

要求曲线上任何一点P,过P(x,y)的切线,可以先取曲线上另外一点Q,设Q的坐标为(x+a,y+b),可以看到弦PQ的斜率为b/a,让Q慢慢靠近P,当Q无限靠近P,也就是当a趋近于0时,b/a的极限值就是切线(这也是后世学生们熟知的微分三角形)。

费马这个求切线的方法,和后来的莱布尼茨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和牛顿的方法本质上,也还是一样的。但我不是数学系的,更没学过数学史,所以不知道莱布尼茨和牛顿是否看过费马的方法,也不知道费马是否发表过求切线和求极值的方法(费马是个淡泊名利的业余数学家,众所周知之,他老人家有怪癖,连费马大定理都写在书页夹缝中,说放不下了,未必喜欢发表)。即使看过,也没有关系,因为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的内容,远远不止一个求切线的思路,而且费马缺少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有一个的利器—二项式定理,而作为二项式定理的整数形式的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是在1654年(帕斯卡三角形,比我国杨辉三角要晚将近400年),所以按照道理,费马在当时,是没有办法求出通用的微分导数的。而且费马对于一般性求积问题,求曲线长度,仍然没有找到通用的解法。

牛爵士曾经留下了一句名言,我敢说,几乎所有中国的中小学生都看到过(很多时候是贴在教室的墙上,或者走廊里…)“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你真以为牛爵士是谦虚?至少在微积分的发明上(牛顿关于微分和无穷级数求和,微分和积分可能是互逆,以及微分三角形,很多是受到了他的老师巴罗的启发,再加上前人的输入,当然,这无损于牛爵士的英明,确实厉害),真不是。要知道,关于微积分的发明,牛爵士和莱布尼茨可是打嘴仗打的激烈无比,反目成仇,导致当时的数学家,都不得不考虑,到底是站牛顿呢还是站莱布尼茨呢?

牛顿在求物体运动速度的过程中发现了微分学。牛顿开创微分学的初衷,是为了寻求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位置变化,速度的变化,了解和观察变化的方法就是微分,微分的本质是研究变化率,速度指的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所以,微分非常适用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牛顿的平均速度极限化后到瞬时速度

首先,引入了一个平均速度,或者说平均变化率,在时间[a,b]内,可以求得平均变化率为:

在连接a,b两个点构成的微分三角形中,当b无限趋近于a时,△x无限趋近于0,上述△y/△x的平均变化率变成瞬时变化率,成为导数(牛顿成为流数),导数其实就是x=a处,△y/△x的极限值。

可以说,导数就是在一个点上的切线斜率。牛顿的思路,就是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这个和费马、莱布尼茨的由割线求切线,其实是一回事。求极限的运算,和加减乘除一样,自此也成为微积分中的基本运算,而且是最重要的运算。

在制定求导公式前,牛顿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二项式定理。因为牛顿把无穷级数作为微积分的一个主要工具,利用无穷级数可以把复杂的函数转换成无穷级数。以前的帕斯卡三角形,都是利用(1+x)^n-1展开式的系数,来确定(1+x)^n展开式的系数,在帕斯卡三角形中,每一层的都是以1开始,以1结束,每行中的每个数,等于该系数上一行中它肩膀上的两个数的和,牛顿要找的,是不依赖于(1+x)^n-1来展开(1+x)^n的方法。

二项式定理对于微积分很重要。如果没有二项式定理,例如,对于y=xn求导数,你无法得到y’=nx^(n-1),因为没有二项式定理,即使你知道导数的定义,当你按照导数的定义去计算时,但是你无法将(x+△x)^n这个二项式展开化简,自然也就无法按照导数的定义去计算出极限。

同样,没有二项式定理,e= lim (1+1/n)^n自然也不会出现了。而由y=x^n的各阶导数为基础建立的泰勒公式,以及幂级数理论自然也就难产了。而且,牛顿发现的是广义的二项展开式,(P+PQ)^m/n,不管m/n是整数还是分数,正数还是负数。(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广义牛二,其实是可以把二项式化简成为A+Bx+Cx2+Dx3+…的无穷级数,牛顿自豪地写道:这是一种产生无穷级数的简便方法,所有复杂的项都可以简化为一类简单的量,即分子和分母都是简单项的分数的无穷级数,这样将会消除那些其原始形式看起来几乎难以逾越的困难。

所以,牛二是个大杀器,将数学家从不可逾越的难题中解脱出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具。

幸运的是,牛顿在由于黑死病疫情,剑桥大学关闭18个月之前发现了牛二定理,在躲入自家庄园研究微积分的时候,就有了可用的利器。

牛顿是由物理学上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莱布尼茨则是从割线到切线,莱布尼茨是从几何入手。

莱布尼茨认为,函数的导数,实际上是函数曲线的切线梯度,更准确一点说模式在一个点上的切线梯度tanα=f’(a),又称为微分系数:

则在函数y=f(x)上,过点(a,b)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分别为:

切线方程y-b= f’(a) (x-a)

法线方程y-b= - [1/f'(a) ]*(x-a)

莱布尼茨更乐于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历史上第一篇刊载的微积分论文,是莱布尼茨于1684年撰写的,名称叫《一种求极大值与极小值以及求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有理量与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计算》,不愧是德意志钢铁直男,取的论文名字,都是这么的清新脱俗,真的是…冗长无比,又生又硬,没点耐性,或者肺活量不够,估计连论文名字都读不下来。

等等,莱布尼茨是从几何入手的,没有去计算行星的远日点和近日点之类的,为什么他对极值还这么感兴趣呢?

耳边不由得传来一阵陕北民歌的声音,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湾?。。。

是啊,如果在二维平面坐标系内,描述黄河这条的样子,如果你不知道黄河有多少道弯,每道弯的陡峭程度,那画出来的,绝对不是黄河。

类似于描绘黄河的几十道弯,我们要描绘函数的图像,就离不开微分。例如对于二次函数,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画出抛物线,但是对于三次函数,四次函数,我们却无法像二次函数那样轻松,然而利用微分,却可以帮助我们勾画函数的图像。因为微分是衡量函数变化的工具,通过微分,可以分析函数的增减状态,这就是极值的作用之一。

因为导数表示函数某一点切线的梯度,所以,如果函数f(x)在某一区间内是可微分的函数,

当f’(x)>0时,f(x)在该区间内递增;

当f’(x)<0时,f(x)在该区间内递减。

函数的极值

若函数f(x)是连续的(指函数当自变量变化很小时,引起的因变量y变化也很小,连续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是一条没有断裂的连续曲线),在x=a附近,发生了递增->递减的变化,此时在x=a处,f(x)取得极大值;若在x=a附近,发生了递减->递增的变化,f(x)取得极小值。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很显然,在极值点a处,那么f’(a)=0。但是,反之,则未必成立。另外,如果函数f(x)在x=a的左右两侧,f’(x)的符号不变,函数在x=a处,既不会有极大值,也不会有极小值,因为函数一直在递增或者递减。

对于三次函数f(x)=ax^3+bx^2+cx+d(a≠0),f’(x)=0的两个根,分别为α、β(α

f'(x)有两个根的3次函数,有两个极值

也就是说,f’(x)有两个根的三次函数,有两个极值点,“拐了两道弯“。

而对于三次函数f(x)=ax3+c,f’(x)=0作为二次函数只有一个根,其图像如图所示,虽然在x=0处,导数为0,但并不是极值点,因为一直处于递增或者递减状态。相当于没有”拐弯”。

f'(x)只有一个根,没有极值

所以,如果黄河真的拐了99道弯,相当于有99个极值点,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黄河是一个x高达100次的函数。

牛顿是在物体运动中的测速过程中发现的微分,而莱布尼茨,是通过对函数曲线的切线,极大值和极小值观察而发现微分。看起来,牛顿更像我国的工科院院士,莱布尼茨反倒像个中科院院士?(开个玩笑)

微分就是求导,微分的特征,就是将区间切得一细再细,就像一个威力巨大的放大镜,不,准确地应该说是显微镜,它可以把一段曲线放大,观察极其细小的一部分,在微分这个显微镜下,看到的已经不是曲线,而是这一小段的直线。

注意,微分的无限细分和无穷分割不同。比如牛顿为了计算行星轨道,牛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个办法还是无穷分割之后求和:他把轨道分成无数多个小段,通过太阳的重力在这些小段上对行星速度的作用,他就能把这些小段整合成要计算的轨道。整合小段这个过程就是积分,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惊人的:行星轨道都是椭圆,而太阳正居于两个焦点中的一个。

待续,杯太大,一锅装不下。 下面会介绍牛顿的积分,以及牛顿和莱布尼茨把微积分大厦建起来了,但是挖了俩大坑,第二次数学危机。

c语言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_自编微积分教材-第一章 微积分漫谈(1)相关推荐

  1. matlab绘制加速度曲线,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和位移的问题小结

    在振动信号采集分析中,我们常常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是因为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可靠性高,可测频带宽,结构小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有些时候,必需要得到速度和位移信号,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如何通过对加速度积分得 ...

  2. 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的Omega算法

    在工程中,有时候很难直接测量机械设备部件的速度或位移,特别是在运动着的设备上.即使在一般的场景下可以布置速度传感器,但是有时候需要同时监测速度和加速度,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通过将加速度信号直接进行积分得 ...

  3. 一年代码功能点的创新性怎么写_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原标题: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以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 ...

  4.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李凤霞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 1.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是________. A)机器语言 B)汇编语言 C)高级语言 D)第四代语言 2.程序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四个步骤,其中其中首先应该 ...

  5. Web入门_朽木|学习笔记之第一章-数据库基本知识(1.1-1.7)

    数据库基本知识 目录: 1.1数据库基本知识 1.2关系型数据库基本知识 1.3建表,查询与编辑 1.4结构化查询语言 1.5数据库的种类 1.6网站与数据库 1.7注入与数据库 1.数据库基本知识 ...

  6. python控制语句第一章_【原创】Python第一章

    Python总是从第一行代码开始逐步执行,而C是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 在Python中,一切东西都是对象. 在Python中,没有C的花括号,不能任意排版,属于同一个语句块的语句需要使用相同的对齐 ...

  7. 莫烦python简历_强化学习传说:第一章 模仿学习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糖葫芦喵喵~! 经过了几个月的奋斗,大家是不是对炼丹已经有所体会了呢?从今天起我们要进入机器学习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 ...

  8. python模拟点击网页按钮_网页自动化开发(第一章)

    Web网页可以用许多工具进行开发,本文重点是介绍如何在python中使用Selenium实现网页自动化开发,主要先介绍Selenium的概念,开发环境搭建,selenium模拟用户打开浏览器并实现自动 ...

  9.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王恺 王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初识Python 课后习题答案

    1.6 课后习题 (1)高级语言翻译为机器语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编译,一种是解释.Python属于解释型语言 (2)Python程序支持两种运行方式:交互式和脚本式 (3)Python的单行注释以 ...

最新文章

  1. 在Windows上搭建Git Server
  2. 3n+1猜想(求关键数)
  3. reverse函数实现vector变量的翻转
  4. linux 上下文切换监控,[Linux] 查看进程的上下文切换pidstat
  5. 如何VMare虚拟机里安装Mac操作系统(图文详解)
  6. 医学图像分析相关的会议
  7. COM编程之四 引用计数
  8. Raki的读paper小记: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as Dependency Parsing
  9. winmail邮件服务器的搭建,搭建Winmail邮件系统
  10. 2022年武汉市小微服务业企业进入规模服务业企业奖励申报条件以及申报流程汇总
  11. T400 系统安装过程
  12. LED背光源技术特点
  13. QLU ACM2018新生赛
  14. java word导出表格_Java Word模板导出包含表格单元格合并
  15. 五金机电行业供应商智慧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优化供应链管理,带动企业业绩增长
  16. 【python数据类型】
  17. React 函数组件导出自定义方法的办法说明
  18. 叶飘落,诉说着冷寂与孤独
  19. 2020-11-08裁判文书网数据python爬虫更新下载
  20. 智康护——传统养老面向转型智慧化

热门文章

  1. Jquery调用ajax参数说明
  2. DNS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
  3. 前端之DIV+CSS布局
  4. Java程序如何生成Jar、exe及安装文件
  5. linux服务器重启init 6和reboot区别
  6. 动态切换数据源(spring+hibernate)
  7. cisco 9月24日 CCNA实验
  8. 保存到redis的字符串类型出现斜杆_深入浅出Redis:这次从Redis底层数据结构开始...
  9. OpenJudge NOI 1.7 08:字符替换
  10.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1135:配对碱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