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鸿祎

自序

我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人工智能产业有泡沫成分。

第二,纯粹的人工智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

第三,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威胁人类。

真正的智能硬件是跟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的人工大脑连在一起的,使得这些计算能力比较弱的智能硬件能够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跟我们交互。

IOT技术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下一个5年,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来说,最大的威胁和挑战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般译为物联网)技术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对科技来说,我们彻底变成了一个透明的数码人,你所有的数据都会被不同的互联网公司拿到它们的服务器上。

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交流之后,提出了一个“用户信息安全三原则”,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1)数据是用户的资产,只不过用户把它托管在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

(2)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要使用,需要拿到授权

(3)互联网公司有义务维护用户数据的安全

现在很多用户为了记忆方便,所有网站和APP上用的都是同一个密码,这就意味着如果其中一个被攻破,那么其他的网站和APP也会受到***。

人工智能:360未来主推的方向

我对360的战略规划就是全线硬件产品向人工智能看齐,从图像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两个方向深度拓展。

360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规划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

(1)最基本的硬件层面,研发、升级可以在云上、端上进行深度学习的专用芯片;(2)面向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的多机多卡软硬件平台,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各种人工智能的前沿算法;

(3)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智能硬件产品;(4)在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使智能硬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我对人工智能的设想建立在泛安全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泛安全指两个方面:传统的线上安全和线下安全。线上安全处理的主要是大数据方面,线下安全则是人与智能硬件的交互。我们把信息传递给智能硬件之后,智能硬件要能理解我们的意图,同时要把它的信息反馈回来。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

因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有很多结合点,导致有些做智能硬件的企业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背离了硬件的本质。就是说,你做一个智能硬件,仅仅是用它加上互联网的附加值,但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一个供用户使用的硬件设备。我觉得类似“卖出200万个体重计,从中得出每个人、每天测体重的时间和体重数据,然后宣称掌握了大数据,进而步入健康管理”的事情,非常荒唐。

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要能与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到一起的产品,否则无法称之为智能硬件。

做软件积累100万个用户和做硬件卖出100万个产品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后者对于你的物流、仓储、供应链等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前景,我非常看好,硬件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以下3个:

(1)你的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做硬件不赚钱,大家都去做软件,那么硬件就会变得越来越差。(2)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支付更高的价钱。

(3)未来,产品功能的细分会更加丰富,这会为智能硬件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人工智能生态格局

在未来10年,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依然局限于专用领域内的定向智能化,只有人脑芯片等硬件架构取得新进展、运算能力极大提高,专用智能才有可能进化成为通用智能。

360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进行了很多投入,并且有多个团队在为之努力。我们希望做出来的智能硬件可以真正地与云端的图形图像、视觉处理、自然语言的处理结合在一起,使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壁垒,这才是360的未来。

我眼中的大数据:未来科技的灵魂

有很大一部分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数据的产物,深度学习概念在10年前提出,而其背后的算法在几十年前就诞生了,但它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还是在应用到大数据之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似乎就是天生的一对搭档。

客户无须部署底层大数据技术,即可利用大数据;而底层的技术已经是打包的,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另外,人工智能在应用层也将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安全领域用来对付***。

大数据技术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比如机器学习,它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数据中自动分析并获得规律,从而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目前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搜索、垃圾邮件过滤、机器翻译、在线广告、手写识别等方面。

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里的创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现在被证明可行的市场基本上都存在至少一个巨头。你若想跟小米比拼手机或者再打造一个即时通信产品,是根本没有任何机会的。你要想进入其他细分领域,要么会被巨头咬死,要么会被吃掉。

但这依然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创业时代,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站在现在看未来,不要现在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尽管大数据技术是刚刚启动的项目,它爆发起来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10年以上,但我认为这才是很多创新创业公司的机会。

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来看,已经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无规则,计算机读取大量数据,依靠统计、概率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所实现的人工智能;另一个是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深度学习,使人工智能的能力不断提高。

大数据推动着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领域实现突破,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准确度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中不断提高。

大数据有两方面战略意义:一是企业可以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二是大数据还可以与产业结合,深度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的“增值”。

大数据是制造业智能化的基础,有了数据才有灵魂,才能智能化。企业通过收集、分析、共享数据,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敏锐的洞察力,真正实现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令所有人都为之期待,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大数据可以对人类世界进行真实还原,并且满足我们所有智能化生活的需求。现在我们用数据来决策一些事情,未来它将直接抵达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让超级人工智能触手可得。

所有IOT都是手机

在我看来,IOT是把大到车床、集装箱、汽车、远洋货轮、飞机等,小到手表、眼镜、衣服、项链、腰带,还有家里的灯泡、开关、冰箱、彩电等,所有的硬件都智能化。换句话说,这些硬件里都会植入一个智能系统。这个智能系统里面自然包括了传感器,虽然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IOT绝不仅仅是传感器。

有了这个智能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硬件都可以变成智能手机;不同的是,它的外形并不都是手机的样子。比如,智能汽车是四个轮子的手机,智能眼镜是带着两个镜片的手机,智能手表是手表外形的手机……因为任何硬件里面都可能有类似手机的芯片、操作系统,支持3G、4G、5G和Wi–Fi。

从整个历史来看,这些IOT设备实际上是第一次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数据记录,然后上传到云端。所以,由此产生的数据量会是今天的数百或数千倍。这就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当然也会带来巨大的机会。

我的IOT产品观

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也会继续向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两个分支:一个是O2O,因为互联网会改变很多行业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很多行业也就因此会被互联网改造;另一个就是我经常讲的IOT,万物互联时代,很多东西都会变成智能硬件,互联网连接的东西会比手机、PC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会产生真正的大数据,因为所有的设备、智能传感器都在不间断地每天24小时工作。

今天,手机是最重要的移动设备,但未来,我认为很多原来需要计算机和手机做的事情会被很多新的硬件分担。比如未来手机的功能会有一部分挪到手表上,也可能会有一部分功能挪到眼镜上,当然也可能挪到其他任何新的东西上。

很多时候我觉得IOT设备不是依赖手机来做遥控,而是会分化甚至取代手机的部分功能。很多IOT设备的普及和推广,实际上跟手机是平行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

面对巨头,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

(1)做巨头在今天还看不懂、看不清的事,相反,如果巨头能够看得懂、看得清,那么它一定会重金投入,这样创业企业基本没有机会;(2)你要想办法比巨头跑得更快;

(3)你要在做法上跟它完全反着来。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聚焦方面比巨头强。小企业毕竟资源有限,所以往往会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一个点上,然后形成足够的压强。

侧翼战、速度、聚焦,这就是我觉得在面对巨头时应该采用的一些竞争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做有价值的产品

而此前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送外卖、上门洗车、卖电影票等领域,认为这是最大的商业机会。但是,在这股浪潮中,奇虎360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耐住了寂寞,认定了IOT的战略方向,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未来,坚定地相信智能设备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智能手机并不是它的终极表现形态。

我从来不认为奇虎360未来的使命就是把盒饭送到每个用户手里、把上门×××的师傅送到用户家里,同样,卖电影票也不并不是我们的长项。我们是且始终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的使命就是用科技产品为大众服务,让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能够守护他们所爱的人。

优秀产品经理的“四心”

要想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具备以下“四心”。

1. 用心:对自己、对产品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用心——对自己用心,对产品用心;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产品负责,是成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基本前提。

在我看来,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太小,只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仔,那么这样的层次和胸怀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的,更不可能做出好产品。

2. 同理心:从用户角度出发

做产品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伙人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互不让步。其实,这恰恰说明我们可能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而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事实上,我做产品,至少有一半的灵感是来自用户的。

3. 处处留心:产品体验无处不在

4. 没心没肺: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

好的体验更不可能一次到位,你需要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去改进。

在用户最痛的点上突破

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很多时候,当用户有了刚需,他可能就会为了这个刚需而容忍你的某些缺点。

把每一个单品都做到极致

我在智能硬件方面提出了一个重度垂直的概念,也就是说,你可能只做一个硬件,但这个硬件会做得非常深入。并且你不是只卖硬件,相反,硬件会变成你跟用户之间连接的桥梁,你可以通过硬件源源不断地给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最大的优势就是找到一个小众市场,然后在这里建立用户的心智认知。

奇虎360到目前为止也做了几个不同的硬件产品,并且也会做交叉推广,但我们其实一直都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做硬件——只做跟安全有关的硬件。比如,我们做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我们做智能摄像机,是为了保障用户家人和家庭的安全;我们做行车记录仪,是为了保障用户的行车安全。

事实上,在产品战略中,只有两个或者多个都做得好,它们的互动才有意义,才有可能产生联动效应。所以今天很多人谈产品的交叉互动、谈平台战略、谈所谓的生态,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都是伪命题。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好其实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跟很多人价值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家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做没做成功,往往更多的是根据产值、市场规模、收入规模来衡量。我不是这样。哪怕你只是做了一个很小的产品,但如果最后它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就一样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一样是一个伟大的产品。

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

现在互联网领域都在谈互联网的未来,而我认为,未来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万物互联,它大概可以分为4个领域: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以及工业互联网化。

由于基因问题,做硬件和做软件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

1.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规则并不适用

一方面,如果粗糙、难看、不好用,那么用户很可能直接就不买了,因为购买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另一方面,硬件做好卖给用户之后,再想修改基本没有机会,所以也就很难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2. 硬件技术开发难度比软件大

3. 硬件产品更要学会平衡和取舍

比如做手机,很多人都希望手机越薄越好,但是薄也就意味着电池没办法做得很大,因此续航能力就差了;反过来,如果你希望续航时间长、电量足,那么手机重量可能又不如意了。或者现在大家一般都喜欢大屏,但大屏自然耗电量大。所以说,做硬件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平衡和取舍。

4. 从产品原型到量产需要面临极大的挑战

5. 供应链管理不好会是致命点

在供应链控制上,硬件还存在一个隐患,就是我们通常都需要找合作伙伴代工生产。

在做试验阶段,他可能会给你用比较好的元器件,但一旦开始批量生产,为了控制成本,他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节省一些钱,这样产品质量自然也就失去了保障。

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伪需求”

所以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刚需特别简单,反问自己:如果没有它会怎么样?生活是不是没办法继续下去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自然就是刚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恐怕就还需要再斟酌。很多人家里就算没有万能遥控器,日子也可以照常过,并且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这其实就算不上刚需。

互联网的颠覆力源自连接

无论是今天智能手机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未来的IOT时代,互联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威力”,其背后的力量都是连接。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个,才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行业会被互联网颠覆,才会理解这些现象背后最本质的问题是连接关系被改变了。

我们很多企业都要考虑:一方面,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另一方面,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把其他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这个“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当然也可以是信息。

互联网的“道”

互联网的“道”首先应该是4个关键词:一是用户至上;二是体验为王,产品和服务是基础;三是免费;四是颠覆式创新。

先为自己找到一批用户,这些用户愿意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跟你保持长期联系,这成为互联网所有产业模式的基础。

互联网经过发展,产生了大概3种赚钱方式:卖东西、增值服务、广告。卖东西之中,卖有形的东西叫电商,卖无形的东西叫O2O;增值服务,举个例子就是游戏,不向基础玩家收费,但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收费;做广告很简单,就是用的人多了之后,一旦有人来打广告,那么就可以收广告费了,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流量,也就是说,要有足够多的用户。

用户有了选择权之后,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用或者不用、看或者不看。

互联网商业模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挣钱模式,而是要先等同于用户模式。也就是说,要先把用户凝聚、召集起来,然后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挣钱。

体验简单来说,首先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体验一定要可被感知。

第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这一点特别重要。

假如你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成本是固定的,做软件花了20万元,做网站花了100万元,但是用的人越多,成本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靠广告赚钱,可以通过干别的赚钱。

所以,免费不仅不是噱头,它还有可能会建立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但同时,免费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用免费来冲击别人的时候,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当别人免费的时候,你也会特别尴尬——如果你不免费,用户就被别人抢走了;但如果你免费,收入就没了,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在互联网领域,很多公司成于免费,也败于免费。

今天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其实都可以去创新。创新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或者要弄很多专利,也不是弄一个研究院,或者在美国弄一些专家学者、教授导师回来才叫创新。特别是很多年轻创业者,你们就是互联网主流用户,最了解互联网用户的想法,因此不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能不能把体验做得更好,或者能不能把收费的东西变成便宜的东西甚至完全免费,这样你就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传统企业面临的危与机

传统企业只靠自己的力量单独完成转型的过程会异常艰难。在这方面,我主要推荐3种方式:一是跟互联网企业合作,比如奇虎360等;二是内部孵化;三是走出去多做投资。

客户不等于用户

在我看来,传统企业要想转型,要想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而第一个需要转变的就是把客户概念变成用户概念。当然,这里的区别可不仅仅是付不付钱这么简单。

但在我看来,如果企业心中只有客户的概念,那么就很难转型成为互联网公司。因为很多企业和客户之间都是单次交易行为,没有情感,没有交互,没有对彼此的影响和信任。这种关系,显然并不符合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期待。

用户需要满足以下3个特征,才能称为用户:

(1)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2)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

(3)用户要和企业之间有连接、有交互。

也有很多传统企业问过我关于转型的问题,我的回答很客观,我解决不了3年以后的事情。我是一个坚定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我告诉他们,3年之后,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做好一个产品,然后利用它去吸引用户。

我的从0到1

从0到1,这也是万物互联时代经常提到的一个短语。从本质上讲,这个短语有两个含义:其一,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但这种机会很难找到;其二,把别人做过的事换一种方式重新做。

从整个互联网领域来看,我们所称道的很多成功企业,其实也都是循着第二条路径走向成功的。

雷军和小米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在互联网领域做了以下两件事。

第一,改进体验。

第二,突破模式。

把别人做过的事换一种方式重新做,这跟简单模仿、复制别人的产品或服务不同。

对其他企业,要想做到从0到1,其实方法也就有3种:

(1)找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领域,用互联网思维去提高那个市场的效率;(2)颠覆或者改变整个市场的用户体验,比如把东西做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好用等;(3)颠覆以往的商业模式,比如别人的产品很贵,你的产品很便宜;别人的服务收费,你的服务免费。

我所理解的O2O

总结一下,优步模式其实有以下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令用户满意的标准化服务。

第二,最大限度连接资源。

但是其他很多行业却不同于出租车行业,必须有专业人士才能操作。以医疗行业为例,即便医疗服务平台做得再好、再大,但医生和医疗资源毕竟是有限且匮乏的,这恰恰是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基于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千万不可以试图把一切都优步化。

除了要掌握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做好线下工作之外,O2O企业还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补贴。补贴也是O2O领域的一大特点。

要判断一个业务或者行业是否可以用补贴这种模式,主要要看以下两点。

1. 通过补贴,能否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

2. 通过补贴,能否消灭对手

创业是一种态度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个打工仔,那你一辈子都会是打工仔。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不能把自己只当成一个打工仔。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下——我们拿着老板的工资,企业替我们交学费,让我们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打工”经历,你会更加明确自己具备哪些特质和潜力,可能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CEO,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CTO(首席技术官),或者是一个很优秀的销售总监。这时,你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会更明确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人与你优势互补,合伙创业。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其中一类人非常罕见,他们有领导力,有领袖风范,只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时机,他们就能组建一个团队、搭起一个平台。他们其实就是最适合创业的人。但很遗憾,绝大多数人并不属于此类。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当上企业老板,但我们有机会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追随那些创业企业的领导者,跟他们一起感受创业的过程,分享创业的荣耀。

所以我跟很多年轻的朋友说过:“如果你真的要去创业,我希望你的创业目的、出发点一定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而不是为了短期内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如果你真有这样一种梦想,那么就不会太拘泥于创业的形式。”

大学生不太适合创业

1. 创业就像买×××,中大奖的概率太小

2. 创业前,要知道自己缺什么

3. 年轻人的创业梦,可以从加入创业公司开始

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常常会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我们的答案跟别人的不一样,那么就会被认为是错的。这种心理几乎毁掉了一代人。

在我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那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

用户体验的改变,说白了就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更加容易、更加简单。商业模式的改变直接点说就是别人收费我免费、别人很贵我很便宜。互联网行业所有成功的例子,几乎都可以纳入这两点改变。

文化差异表现在创业或者说创新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前面提到的我们的“从众心理”;二是我们对失败的畏惧心理。

所以,我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从现在开始,尝试接触创业、学习创业,将来可以参与创业、辅助别人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畏惧失败,要相信现在的很多失败对你的人生来说除了会积累经验之外,并不代表什么。即便看似一无所得,也没关系,至少你们还年轻,拥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

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

1. 脱离产品谈融资是最错误的价值观

在我看来,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初心就是产品,任何企业要想成功都必须通过产品解决用户问题。初创企业,可能各方面资源都会短缺,商业模式也未必成型,但这些都不会妨碍投资人给你投资。但如果你没有产品,则注定没办法往前走。

2. 别将交流活动变成“邯郸学步”

我所说的用户至上,是指要去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然后顺势而为,这是产品成功的关键。而教育用户,让用户养成一个从来不会养成的习惯,这恰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还有人想通过免费把对手干掉,然后再改免费、补贴为收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户一旦吃了免费的午餐,再想让他们回头是很难的。

我会投资哪种创业者

在处理跟创业者的关系时,虽然我说话风格直截了当,给人的感觉比较“强势”,但实际上在决策方面,我其实非常尊重创业者,在我投资的很多企业中,我甚至连董事都不是。在我看来,创业企业不太可能靠股东投票解决问题,也不太可能靠外部的投资人强行决定做或不做某件事。所以,我总是对创业者说:“虽然我会给你建议,但你是CEO,你来做决定,因为这毕竟是你的企业,不是我的企业。”

后来做天使投资时,我对创业者提出了三点要求,其实也是我的三个选择标准。

1. 学会承认自己还不是很牛

2. 胸怀开放,善于跟他人合作

3. 坚韧不拔

投资人是创业者的磨刀石

我在创业的过程中,自然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愿意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创业者一个建议:一定要有平常心,就算融资失败,也可以把投资人的这种“拷问”当成激励和改变自己的磨刀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努力和调整的方向。

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会觉得自己的项目很好,但在投资人看来未必如此。甚至就算投资人认可你的项目,他们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逼出破绽,看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之下,10年前投资人很少,融资很不容易,所以我觉得能被人骂一顿也值得。但是现在反过来了,投资人有钱却找不到好项目,反而需要天天追在创业者的屁股后面,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要幸福得多。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选择那些能够做良师益友的天使投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说漂亮话、只会捧你的投资人。

找到“摩西”

关于合伙,我曾经说过,创始人最好是“双雄会”或者“三个×××手”,言下之意就是,好的创始人团队最好是由两三个人组成。这个观点刚一提出来,立刻就有一位网友评论道:“双雄会也不能是‘平分秋色’,最好一强一弱;三剑客最好是‘一个好汉两个帮’,不能是三足鼎立。创业需要担当和决断,太平衡容易失去战斗力。”这位朋友说得非常对,这也是我要谈的一个内容。

一个好的创始人团队最好是两三个人,但他们在分工上应该有一个错位,而且必须要有一个人来充当整个创始人团队的领导者。

现在,有的人创业也要讲求公平,如果是5个好兄弟一起创业,那么股份就要平均分成5份,每人20%。这种分法看似很公平,但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结果变成了最大的不公平,并且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分歧和矛盾的种子。

创始人一定不能把初创时期的股份状态看成企业的最终状态。一旦发生变化,也大致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由董事会来决定,二是让VC来做参谋。

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丑话就应该说在前面:第一,千万不要平分股份;第二,还要达成共识,留出一部分股份给未来,以吸引优秀人才。

天赋是积累出来的

通常情况下,只要我们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会有人说我们在这方面有天赋。但是我想,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一定不要盲目信以为真,因为这很可能是他们在逃避,不愿意正视自己不努力的现实。所谓天赋,其实都是经过努力积累出来的。

做好产品其实跟做好其他事是一个道理,如果说有天赋,那也只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不断学习,从而培养起来的。

在火山岩浆喷薄而出之前,它一定已经在地壳下不为人瞩目地酝酿、积累了很多年。这些都是失败和积累的价值。

不管是什么标签(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要紧。但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就像做互联网产品,要想做成做好,需要不断坚持,需要强大的韧性,需要长期关注一些细节。

真正的创新其实很难

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看,我们满大街打广告,列出很多功能点,这样做可能还不如别人只讲某一个点,比如漂亮的颜色或外壳等,这同样能够打动很多感性的用户。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在产品上用力过猛,在市场上却有些后续乏力。所以,我就跟市场营销人员讲,看来我们仅做好产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想一想,到底我们要传递给用户什么理念,到底我们做的这些功能亮点中哪个才是用户最关心的,并且怎么才能把它讲出来。

不改变对创新的理解,中国就不会出现“乔布斯”式的人物

所谓文化,不是讲讲《论语》,也不是讲讲《易经》。我们判断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文化,首先要看这个人、这个企业在遇到一件事时的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

即便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从来没有变过,但是他的公司上市了,市值过百亿了,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不一样了。换句话说,在文化上,我们对失败并不是特别宽容。

在深层次的文化里,我们往往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这就导致一个后果——我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如果有一件事特别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或少数派,那我们通常都不会太看好它。相反,如果你做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那大家就会认为你靠谱、有前途。但很可惜,通常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事情,往往最没有前途。

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

微创新是颠覆式创新的开始和战术,颠覆式创新则是持续微创新后得到的结果,是一个“马后炮”式的总结。

真正的颠覆不是敲锣打鼓在某一刻突然到来的,而是以你我都意识不到的方式逐渐***和改变,最终通过量变达到一个质变的结果。

做事情要追求极致,但不要追求完美。这是我的理解。但现在,很多人把这两个词颠倒了。

所谓追求完美是指我要把产品做得没有缺点。事实上,这样的东西常常无法达到创新的目的,更不要说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在刚出来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缺点,但在这些缺点背后,有一个能尖锐地刺中用户需求的点,让用户觉得原来这事儿还可以这样做。这就叫做到极致。

创业者一定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琢磨一个能打动他们的点。

从“互联网安全公司”到“安全互联网公司”

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看这家公司给用户、社会带来了多少有益的影响,要看它们是否能让用户离不开。这是所有商业价值的基础。

对,没错,是做一家安全互联网公司。过去,我们常说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安全公司,但现在我们把这两个词颠倒过来了。表面上看,这只是两个词调整了顺序,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公司性质的转变,并且这个转变非常不容易。

就是要用颠覆式打法把安全做到极致,但我们不通过安全赚钱,而是通过互联网业务赚钱。

所以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创造各种相关服务,既帮我们解决商业化的问题,也帮我们解决更重要的用户黏性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做手机

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希望自己做的手机有什么独特的创新,在产品上有什么极致体验。我觉得只要瞄着产品,从用户角度思考,就有操作空间。

你好!合伙人时代

我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我对“创始人精神”的理解是——不管身处何种职位,都要看到自己与企业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对任何伤害企业利益的事都会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对任何能够给这个企业增加价值的事都会努力使其成功。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把指挥权交给离炮声最近的人。”就是说企业大了,容易形成官僚文化,真正指挥的人根本不知道一线发生了什么,然后根据流程层层上报,最后势必会贻误战机。所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公司庞大的集团军变成很多特种小分队,他们可以灵活创新,可以往前冲。公司在后面,可以给他们提供军火掩护和空中支援。

我觉得奇虎360目前正处于需要二次创业的阶段。未来我会在公司发挥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定战略方向;二是搭班子、带队伍。我希望找到更多新的合伙人,把公司很多业务拆分出来,交给他们管,未来这些拆分业务可以独立上市,这些合伙人也可以拿到股权。

(1)合伙人首先应该有创业精神

(2)合伙人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

(3)合伙人要有很好的开放合作心态,因为要成功一定需要跟很多人合作

有了好的合伙人,组建起好的团队,才会有好的产品。

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这种转变更好地解决了投资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些股东拥有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为股东打工,也为自己打工,与公司的利益变得一致了。

徐小平也曾经说过:“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比你是否处于风口更重要。”

改造公司的四大法则

我最希望自己的公司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像创业者,大家有激情,有创造力,不甘平庸,永远追求与众不同。

所以,为了公司能够保持一种创业状态,我觉得有必要创造一种类似于硅谷现在正流行的“合伙制”机制,使得团队能够自我设计目标、自我激励、自我驱动。

1. 做好员工培训

过去我们过于强调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却没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领导力、管理力甚至情商等问题。

2. 给新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3. 向自组织管理模式靠拢

把成熟业务和创新业务放在一起,并且用一套标准去培养,结果一定做不成,最大的可能就是最后把资源倾斜给那些可能没有创新性,但今天很成熟、能带来收入的业务。

建立“铁打的营盘”

1. 不能完全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2. 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3. 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把大公司做小

但另一方面,有些互联网巨头非常聪明,它们不再什么事都自己做,而是把很多业务独立出去。道理很简单,因为成熟业务的管理方法和初创业务的管理方法、衡量准则必然不一样。

所以,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要在内部给更多的团队松绑,可以在内部孵化,也可以让各个团队独立往前冲。当然,我们也同时强调,虽然做了品牌的切分,但以后凡是跟安全、安全感、保护有关的,都必须用奇虎360的品牌。

外部投资加上内部孵化,这就是奇虎360今后的互联网硬件产品打造策略。

像打游戏一样工作

如果想成为互联网创业新星、明星产品制作人,你就要不断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怎样调动手中的一切力量来做成这个事,而不是找个人在背后督促自己。如果你非要有人监督,那么基本什么事都做不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下方微信号:

书摘—智能主义:未来商业与社会的新生态相关推荐

  1. 数据智能是未来商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前言 先透露阿里的一个小秘密,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双十一的狂欢,双十一的交易额一直在增长,但是阿里内部的员工却一年比一年闲,特别是客服部门是阿里压力最大的部门,但是去年却破天荒的没有加班.大家会问为什么, ...

  2. 周鸿祎《智能主义》读书笔记

    第一章:智能主义 在周鸿祎看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这几十年的发展带来的最令人兴奋的变革.发现最令人兴奋的变革发生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可以预见的 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完美结合,将开启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

  3. CCF C³-19@航天宏图:星链互联,创新未来——商业卫星互联网时代的思考丨开始报名...

    CCF C³活动第十九期主题是:星链互联,创新未来--商业卫星互联网时代的思考,将于2023年4月25日周二(13:30-16:30),在航天宏图北京总部举行,报名从速.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 ...

  4. 产品读书《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作者简介 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鼻祖,汽车共享公司Zipcar.无线网络连接公司Veniam.点对点汽车租赁公司Buzzcar以及拼车网站GoLoco的联合创始人.<时代周刊>"全 ...

  5. 智能改变未来,创新引领世界,第二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暨智能制造创新高峰论坛盛大启幕!

    2021年5月20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商务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深圳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1第二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开幕式暨智能制造创新高峰 ...

  6. 大华管理平台用户名_智能财务引领商业与管理变革——浙大EMBA首席财务官研习社走进大华股份...

    杭商传媒记者  周  珂/文   徐青青/摄 编辑 何影丹 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盈利持续下降,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这不仅对业务部门提出了挑战,也对传统的财务管理产生了巨 ...

  7. 【电子书分享】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pdf(附下载链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实用的图书<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pdf>,该书由大数据实践的先行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所著,全书由两大部分十一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为从数 ...

  8. 大数据智能交通未来会是怎样的交通状况?

    大数据智能交通未来会是怎样的交通状况?智能交通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改变我们的交通,交通少不了大数据的处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实现智能交通需要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挖 ...

  9. 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7: 云计算支撑未来商业图景

    北京,2017年7月28日-- 7月28日-29日,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7云计算峰会在北京举行,有超过200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重量级嘉宾.CIO/CTO.工程师.开发者.技术 ...

最新文章

  1. 自动售货机编程_Rosmaro中基于视觉自动机的编程简介
  2. 刚刚!最新大学专业排名出炉:北大、清华和浙大居前三!
  3. Java的工厂模式(三)
  4. 真恶心,用安卓模拟器开微信不能找附近的人
  5. python程序调试logging_python-logging模块的简单使用
  6. HH SaaS电商系统的商城模块设计
  7. 妖帝q群机器人_有关酷Q 晨风机器人,契约 qqlite qqlight ,mypc等QQ机器人关停一事的一点想法...
  8. 阿里P7程序员、资深架构师,竟不知jvm、红黑树!这都能进大厂?
  9. FISCO BCOS rpc端口、channel端口、p2p端口 怎么用是什么
  10. 日历代码(微信小程序)
  11. 让你的Windows系统时光倒流
  12. findfont: Font family ['DejaVu Sans'] not found. Falling back to DejaVu Sans.
  13. Ninth season sixteenth episode,Monica is gonna do a boob job???bigger?????
  14. 自建数据库与云数据库RDS性能优势与优缺点对比
  15. 解决 VS Code 卡顿 卡死 电脑变卡 CPU 运行高
  16. 【尚硅谷 Java Web 笔记】表格的跨行跨列
  17. mysql 备库 1032_【MySQL 5.7 】从库1032 报错处理
  18. 梅西:世界杯是我最重要的奖杯;很高兴斯卡洛尼能够续约
  19. 轻量级过程改进之综述
  20. 51单片机学习——4--数码管显示

热门文章

  1. 如何实现分布式锁?赶紧收藏备战金三银四!
  2. 苹果手机其他占内存很大去哪删除_Iphone内存总是不够用?原来这才是正确清理垃圾的方法,长见识了...
  3. python查天气预报_一个用Python编写抓取天气预报的代码示例
  4. self计算机语言,python中self在函数中如何使用
  5. linux虚拟化桌面协议,桌面虚拟化传输协议之android spice
  6. python函数不包括参数函数_python中实现函数不限制参数的数量
  7. 如何编写wenpack插件
  8. 关于CodeReview
  9. go json tag 字符串 整数_json:你或许还不知道的序列化操作(一)
  10. 联想微型计算机怎么恢复系统,联想电脑台式一体机怎么重装系统 台式一体机重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