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bbs.spthome.com/thread-50710-1-1.html

60、嘴里大声念,脑中记得牢
我们往往在查完电话号码之后,为了避免忘记,嘴里会反复念着:3087111……。
原来,脑子里记忆的东西,因为从嘴巴念出来而产生了补充加强作用,使记忆变得更确实,记得更清楚、更深刻。
一般来说,人类的记忆,越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记得就越确实。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写,再比手画脚地试试看,越是手、脑、五官并用,效果越好。其中尤以出声念出来是最轻松、最能反复活用、利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方法。例如九九乘法表,一定要出声念才更好记,就是一个好例子。这方法可以多多应用于各种场合。
此外,念出声音的方法,在确认解答问题的程序上。这里要这样做,然后这样做……。或操作复杂的语言、数字时,也同样适用。声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帮助记忆,增进知识,提高成绩的最佳武器。

61、速度和正确同样重要
教孩子做功课时,父母常会说“慢一点没关系,只要做得正确便好”。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相反,因为像“读书、写字、计算”这种以正确为最高前提的单纯作业,做得快可以提高精神的紧张度,往往和正确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打字高手,以惊人的速度打字,而几乎没有错误,这不仅是单纯的熟练而已,由于打字速度的加快,产生了对工作的集中注意力,以正确度表现了出来,如果请打字高手慢慢打,反而使注意力分散,因而会错误百出。也就是说,当面对“读书、写字、计算”这些作业时,如何使精神集中于课题上,是提高正确度的重点。而要集中精神,加快作业速度,也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一开始也“快”和“正确”不能两全,那么与其求正确,不如先把重点放在养成快速的习惯上,则是一个好办法。

62、训练速读有助于学习。
检查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考卷,从他们的答案中,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不了解问题的要求和意思。换句话说,他们在寻找解决方法以前,连该回答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从观察他们念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立刻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是用眼睛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的。这样就算把字念出来了,但文章的整体意思,却极难掌握。就像在一个大操场上,动用许多人的排字表演一样,如果我们光注意每一个人的动作,那么就会完全搞不清楚全体人想要排出来的字到底是什么。
对于有这种缺点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彻底好好读书,但并不是一般的读法,而是训练他们尽量速读,这是提高所有科目成绩的关键。比方说孩子读过之后,父母立刻问他们“书上写了什么”“结尾怎么样”。这是帮助他们养成能大略抓住重点的诀窍,而且相当有效。

63、及早养成默读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会字的读法时,是从一个字一个字开始读的,渐渐进入可以一口气读两三字一组的片语、字群,乃至文章的段落。每次读的单位愈大,读书的速度也愈提高。这个阶段,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养成默读的习惯。
通常随着读书速度的加快,我们自然都会养成默读的习惯。不过也有少数孩子,还一直无法摆脱逐字逐句出声读,或嘴巴不动就没办法读的。念书。习惯。前面虽然说过,发出声音读书很有效,但那是建立在能够默读的基础之上,刻意去运用的情况。
为什么默读的习惯很重要呢?因为随着读书速度的加快,知识与情报的获得能力也大为增加;同时,在思考事情时不可缺的,也就是脑子里在运转的语言,用法会更加熟练。而平常我们默读时,眼睛过目的地方,和头脑里所理解的部分,两者的差距会加大,因而读书速度可以加快,同时也能训练头脑对文字的解释、重组、批评等活动。
对现代人来说,默读已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了,这和知识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因此,如果孩子还一直改变不了口读的方法,最好尽快改成默读。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会有极大的帮助。

64、加强写字与计算,能培养实力
很多人批评,最近孩子的基础教育是“歪斜的三脚架”。因为,过去一直被视为初等教育三大支柱的“读书、写字、计算”之中,写字和计算如今都极端恶化了。在这种不平衡的基础之上,要再堆积什么,都会纷纷滚落,正如三脚架的两腰矮了半截一样。
至于“读书”最近因为电视和漫画等的影响,就算读得不够,也还有颇多学习的机会。然而在“写”和“算”方面的训练,就要父母多用一点心思了。
很多父母表示“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练习写字和计算”觉得很无聊。因此母亲不敢太逼孩子,其实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是保留着原始的幼儿心性,对于单纯而机械性的训练,并不如父母想像的那样觉得很痛苦。
但如果长时间训练,就会出现幼儿心性中的另一个特征——“腻烦”。至于象这样机械式的训练,与其集中学习,不如反复学习来得有效。因此,就算只花一点点时间,只要持之以恒,每天重复练习,那么孩子非但不觉的痛苦,而且可以建立稳固的“读书三脚架”往后便能不断累积,加强实力。

65、有趣的读物,可以加强理解力
前面已经提过,对小学生来说,与其理解每一科目的课本内容,不如加强他们的读书理解能力,才能提高成绩。
有一位非常喜欢棒球的小学生,他因为收集职业棒球选手的照片,而会读选手的名字;因对报纸上的体育版、有关棒球的书感兴趣,渐渐地能够理解困难的说明内容。这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本来并不很好,他的父母还担心他的学业,可是不久之后,那孩子不但语文成绩,甚至算术和社会科,也在班上拿到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其实不只是小孩,大人也一样,没有比让自己读一本自己不想读的书更难受的事了。为了增进孩子读书的理解力,首先就要让孩子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如果这是和语文、社会科、算术有关的,那么无疑对于学科内容的记忆,会很有帮助,虽然有时并不见得直接有关。与其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书桌,还不如让他们多多阅读感兴趣的东西,对提高成绩反而有效。

66、词性要严,语汇要松。
有一个孩子作文时,写了这样一段句子:“下次当我打击的时候,一定要打中”。假如你念了这句子,会对孩子怎么说呢?写成“当我打击的时候”有点奇怪,那么是不是应该写成“我当打击手的时候”呢?或者活用“当……的时候”而写成“当我到球场的时候。当我打棒球的时候”呢?但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其实这孩子想要说的是“当轮到我打击的时候”。
我想,这孩子本是想使用新学到的生词“打击”。而且从这生词,他也想像到球棒真正传到自己手中时的情景。因此,如果光改成“我当打击手的时候”。可能令人联想的是下一次的比赛,或更长久以后的事,而失去了真实感。
很多人表示,我们不应该把下雨的声音,硬性规定成“淅沥淅沥”。如果确实站在培养孩子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表现力的立场,那么过分限制孩子的词汇是不对的。但是构成文章基本“词类结构”的用法,却有必要严格训练。这篇作文的例子,就因少数字的混淆,而使文章的结构和语意交代不清。

67、寓算术于日常生活。
像算术这种必须日积月累的学习科目,一旦遇到难题之后,就很难跟上进度。可是学校里的教学进度,却不会特别配合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怎么办呢?
这种“落后”现象最容易产生的时候,据说是出现小数、分数的三、四年级。和过去的整数加减乘除不同,因为加进了新的数字概念,因此对小孩来说,实在很难理解。这件事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克服这分数、小数问题,那么非但孩子的功课不会落后,反而是提升成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此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越早让孩子熟悉分数、小数、百分比等概念越好,例如“给你二分之一个苹果”或“零用钱的百分之二十五要储蓄起来”等。平常遇到机会,不妨多多利用。
如果平常在生活中,能透过具体的事物来教孩子,那么孩子一旦遇到新的数的概念,感觉上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学校的课程进度,突然间由整数进入分数时,也不至于因为慌乱而无法了解。

68、借划拳训练计算能力。
目前学校中以算术为主的所谓落后现象,似乎比想象中更严重。虽然原因很多,但至少计算的基础训练不够,显然要占原因中的相当重要部分。
由于学校教学进度的急迫,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因此家庭中的训练就变成主要的了。尤其加法和减法的基础——补数关系,也就是一和九、二和八、三和七等加起来等于十的两个数字关系,必须在低年级之内,学得滚瓜烂熟才行。
父母可以用划拳式训练法,帮助孩子做好计算的基本训练。例如父母伸出三根手指,然后小孩必须伸出能将其凑成10的数目,那就是伸出七根手指。当然,这时候可以两手并用。
就这样反复多次以不同的数目练习,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孩子反应的速度也加快,不再需要考虑就可以立即反射地答出来。
就像这样练习,以后不必用手指,只凭嘴巴出声或写在纸上,就能正确计算,而有进步。
这种方法的长处是,可以养成孩子的反射性对答能力。在玩划拳游戏中,不知不觉培养了计算的基础能力。

69、单纯的计算是数字感的基础
小学的算术,在程度渐渐加深之后,最后终于会出现连父母都不容易了解的。集合。概念。在这种时代风潮之下,过去曾经占初等算术中心地位的计算练习,往往有被轻视的倾向。然而像这样忽视计算练习而急着往更高深的课程猛冲的做法,绝对无法增进算术的真正实力。
因为所谓计算的练习,目的并非只为导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正确答案才做的技术练习而已。确实,单纯的计算问题,容易令人厌烦,反复的演算,表面上看来也似乎很浪费时间和精力,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可是从这看似浪费的反复之中,孩子对于。数目。这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感到亲切,而能渐渐建立起切身的“数”的概念和“量”的概念。
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如此风行,看似枯燥的计算力,尤其易遭人们忽视。因此,父母若能多加强孩子的计算能力,将有助于他的数理能力。

70、给孩子真正的工具书。
配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分别给他们不同程度的教材,确实可以避免加重孩子的负担。可是,很多父母每年忙着换买不同年级用的各类图鉴或百科图书,这就有必要考虑了。因为一来是这样做不好;二来确有必要让他们看大人用的东西。
理由是:就算图片、装订方法、项目种类、说明的深浅等,在质量上会有差别,会随着年级不同而改变所用的百科图鉴,但孩子用起来,还来不及产生亲切感和熟练度,就又要换了,如此在脑子里就很难对这图鉴建立起什么印象了!。
相反的,大人用的图鉴或百科辞典,每一项的说明多半为分阶段说明,孩子可以依他们想知道的程度而分开使用。当然因为不必换着买,因此可以彻底使用同样的书。这和专供孩子用的不同,是更“真实”的,也是比“几年级用”的程度更适合,而能永远用下去的工具书。

71、在查过的地方做记号
为了参加大专联考或高中考试而用过英文字典的人,相信都有过相同的经验:查过好几次的英文生字,总还会忘记,每次心里都想,“这次一定要记得!”却还是忘了。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方法是:查生字的时候,用红铅笔画线,而且并不是只在第一次查的单字上做记号,同一个单字,每查一次,他就做一次记号,以便知道查过几次。这样一来,对查过次数的多少,就可以发现自己最容易忘的单字是什么,对克服弱点会有帮助。
这种方法并不限于考生,小学生做功课时,也可以多加利用。小学生因为不象考生一样处于紧急状况,因此反而会觉得一一增加记号,是一种乐趣,因而会喜欢用字典和参考书。
而且当他们发现。“咦!这里我查过一次啊,这个字以前在什么地方出现过呢?”从这里他们又可以联想起过去学过的地方,而让知识更加确实。换句话说,这些记号具有“红灯”和“黄灯”的作用,可以唤起孩子读书应该注意和加强的地方,非常有用。

72、图鉴和百科全书,可以制造学习的机会
大人用的图鉴或百科全书,拿给孩子看,不但不嫌早,而且对于还不太习惯读书的孩子,还具有一种积极的鼓励作用。
只要把这类的图鉴或百科全书放在家里,就能制造孩子自动自发的读书机会。例如,一位心理学家的书房中,放有好几种图鉴和百科全书,住在附近的他的侄儿和甥女们,很早就开始利用这些书。当然,一开始还谈不上真正的。利用。只不过基于。可能有什么稀奇的东西在里面。的想法,半游戏性地翻阅而已。
然而不久以后,孩子就被里面许多的照片和插图所吸引而渐渐入迷了。这以后,发现需要查一点什么时,就会自动过来利用它。有趣的是,底下的孩子也会跟着哥哥、姐姐学样,一本正经地翻阅起这些图鉴来了。
此外,在英美国家的开放教室,老师并不做直接的灌输式教育,而是采取启发孩子自动学习的教育制度。这也因为在孩子的周围,具备了各种教材,可以让他们随时动手去用。他们不但有书,而且有视听中心的教材宝库,如果孩子对稻子的发芽感兴趣,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八厘米慢镜头的影片或幻灯片标本等,自己拿来放着看。
换句话说,不是由大人带动。教他们一切。而是创造出等待孩子。随时可以查资料。的场所,让孩子不得不主动采取学习行动。在这层意义上,不需花费太多金钱和空间的图鉴或百科全书之类的书,可以说正是最好的教材。

73、评定家教,观察三月
似乎一上了高年级,很多孩子的家长不是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就是送孩子上补习班。而所谓家教,三个里面大约就有一个是大学生,而今天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如果父母从此放心不管,任孩子去补习,则效果颇值得怀疑。
因此,家长有必要先观察三个月,看看孩子有没有进步?当然,短短三个月,孩子的成绩也许还不会有太大的改进,可是从孩子态度,还是可以观察一二。例如,老师要来补习的那天,孩子是否一早就开始期待这时刻的来临,如果没有发现类似这种态度上的任何变化,那么不是老师的教法不行,就是和孩子的个性不合。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学习,对孩子的成绩是不会有帮助的。
以我们的情况,往往是人家三个多月在家里进进出出之后,碍于人情实在很难辞掉他,可是这时候为孩子好,必须干脆点。因为,不好的家教和补习班,反而会成为阻碍孩子求知意愿的原因。

74、发现老师教错时怎么办?
人非圣贤,老师也不是“神”偶尔难免有错。这时候,有些父母会象见鬼似的嚷,“唉呀!老师真不行,连这种问题也会搞错,真伤脑筋”嘴里虽然这么说,其实哪里是伤脑筋?简直是得意洋洋。说实话,真的令人伤脑筋的是这种父母。
就凭这样一句无心说出口的话,孩子对老师的信心,已经大打折扣,从此,在学校上课时不再认真听讲。结果蒙受损失的,除了孩子之外,别无他人。
你听过这个故事吗?
有一位科学家的儿子,满脸疑惑地走到父亲面前说,今天老师在学校教的功课,他怎么也听不懂、想不通。正好那问题是这位父亲专长的领域,于是他仔细地帮孩子看了一下,发现老师确实错了。可是这位父亲却不动声色地说,他不知道有什么不对,并要他儿子明天再去问问老师,然后,暗中打了一个电话给老师。第二天儿子回到家里来,满脸高兴地说:我们老师果然很行!
父母亲就算不必打电话给老师,至少也该考虑到这一层。

75、兄姊教弟妹学习更确实。
英国各地的幼儿学校,因为采取了垂直群(vertical group简称vg)的学级组织,而引起世人瞩目。这与按学年编班的水平群(Horizonfal Group)不一样,。是把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编成一班的学级编排法。
为什么故意这样做呢?他们有各种目的,其中之一是希望学生之间能互相教育。例如在某一学校里,当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并不直接教,却让旁边年纪较大的孩子来教。
由于从被教的立场,转变成教人的立场,一方面可以增进学习的意愿;另一方面为了要使对方了解,自己也不得不对该问题更深入认识,并掌握重点。这样一来,不知不觉间,就明白了该书的精华所在,对自己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仔细想来,这正是我们平常在家里学习时,不知不觉在做的方法。哥哥教弟弟,姐姐教妹妹读书,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吗?我们为什么不更用心地把这种方法纳入学习计划里呢?相信一定能够提高读书兴趣,掌握课业重点,而大为改善孩子的成绩。

76、重视结果不如重视方法。
今天学校教育的缺陷之一,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由于过分把重点放在教导学生知识,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如何学得,以及课题应该如何解决的“方法”。因而在“考试至上”的今天,很容易变成只要考出来的结果好就行了。可是这样下去,很难养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自动自觉去学习的习惯。
本来家庭中的学习,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可是父母也深受升学主义的影响,只重视答案和结果。只教孩子怎么回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该怎么做才能求得答案?却不教他们。父母以为这样一一教下来,也许会降低做功课的效率,却不知即使做功课的速度一时慢下来,但到高年级以后,却会有很好的成效。
教育不是短距离赛跑,而是象马拉松一样,需要时间和毅力去完成。父母如果只看到跟前的成绩,而患得患失地鞭策孩子,那么孩子可能跑不到终点就喘不过气来了。
因此,小学时代用功的重点,要放在学习做学问的方法,最好不要太重视成绩。因为父母能比手划脚地教孩子,也只限于小学时代,等孩子上初中、高中之后,想教也未必教得了。到那时候,如果没有领会学习方法的孩子,终究是会落后的。

77、让孩子由模仿而学习。
俗云,儿子肖父,看到孩子就知道父母。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确实是一面模仿父母一面成长的。也就是说,“模仿”是学习的方法之一。
模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且不限于小孩,大人同样也有基于某种意图的模仿,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模写性行动”。例如,体育活动,教练示范某种动作,选手照着做而学得技巧,就属于这类。
教孩子读书时,父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做给孩子看,而孩子则照着学。其实,父母倒不如站在自己的立场,示范给孩子看文章的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写法、答案的求法等范例,比较有效些。
换言之,对于还不知道如何用字遣词的幼儿,父母与其用幼儿语气和他们讲话,不如使用正确的语言,因为幼儿之所以能早日学会正确的用语,是从正确的类型模仿而来的。同样的,在教小孩时,父母在读法、写法上做正确的示范,孩子会很快有进步,如果以为孩子还小,于是就用孩子容易懂的幼儿语来示范,那么就算一时进步很快,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却反而会妨碍进步。

78、要孩子整理并复述学习内容
有一位母亲,她每次读书给孩子听,或教孩子功课时,一定要求孩子整理所学的内容概要,并复述给她听。这是为了加深孩子对内容的了解,以便增进记忆度;而教的人,也可以借此知道学的人了解多少,是一种提高用功成果的有效方法。
读书给孩子听时,可以问孩子书中的主角是谁?这是悲哀的故事还是欢喜的故事?如果是悲哀的故事,那么为什么悲哀?主角最后怎么样?让孩子概略地复述一遍,就可以知道孩子对这本书的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除了避免教的一方对学的一方只有单行道的沟通之外,也可以减少无效的用功。
要小孩整理概要,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作业。因此,刚开始时,父母有必要把重点放在三个项目上:也就是养成他们从“谁”“什么时候”“怎么样了”等三个重点,来整理学习内容的习惯。这样一来,他们不但能够正确理解,并且也能培养他们记忆事情重点的能力。因此要孩子对当天学校里发生的事,所学的东西,回家向父母整理、报告,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79、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无论读书或工作,对于一个课题如果不能感受到“完成的喜悦”。那可真是件令人扫兴的事。
只讲究效率的工厂作业方式,若是被带进孩子求学的天地,必将伤害孩子的求知欲。这种工厂作业式的用功法,通常是父母或孩子为了赶快消化做不完的功课,而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效率上。甚至有的父母还代孩子想答案,然后让孩子把答案抄在笔记里。读书、学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孩子体会完成的喜悦,也同样重要。
因此,如果父母从头到尾都教孩子,那么孩子永远无法尝到这种喜悦。教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即使教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最后如果不让孩子自己求得答案,孩子终究会讨厌读书,永远无法自己主动去面对书桌。
 唯有体会完成的喜悦,有了成就感,才能引发孩子下次做功课的浓厚兴趣!

80、相关的事项可以强化记忆
有不少人一旦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永远忘不了。据说他们不光是记人的名字,而且会把那个人的经历和住址等与名字有关的事一起记起来。这样不但加强了印象,同时可以反过来从这些事情想起名字,因此,虽才听过一次名字,却也不会忘记。这种方式和记忆的法则相当符合,也可以充分应用在孩子的学习上。
例如教孩子生字的时候,不仅单教这个字,同时也可以告诉他们这个字的反义词、同义词、同音异义字以及能和这个字产生联想的事,以强化对这个字的记忆,使孩子难以忘记。
如果忘了这个字,也可以因此从相关的事项找到头绪,而联想起这个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同时还有增加词汇、扩大兴趣等附和效果。尤其在教孩子抽象概念时,如果能够教他们相关的具体事项,则对于缺乏理解力的孩子、更能发挥大的效力。
上了高年级以后,孩子自然会学到这种记忆的方法,可是低年级时,父母有必要在这方面加以辅导。

81、用集中法教重点功课
有一位母亲教孩子读书时,定今天为“时钟日”。明天为“左右日”等,把她想教的事集中教,而且,她并不是强制孩子坐在书桌前,而是利用所有生活中的情况,教孩子学看时钟,区别左右。这不仅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来复习,是一种相当有心计的教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学习的方法可以分“集中法”和“分散法”两种,而这种方法,则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换言之,每一个科目以短时间教,然而重要的事则在当天之内,每间隔一段时间提醒孩子一次,集中于一个主题上反复地教。低年级时,可以一天为单位定出“××日”。上了高年级之后,则以一星期为单位定出“××周”。让孩子的兴趣得以持续不断,父母也能集中教他们各种与主题有关的事。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孩子了解自己学习的目标,而能产生集中精神全力学习的紧张感,在提高效率上也大有助益。这是相当值得一试的教法。

82、附加意义,容易想起
要孩子记忆一件事,死背有时候固然不错,可是如果因记忆项目的不同,分别加上一些意思,会更容易联想起来。
下面这个以四年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事实。有一张具有故事的漫画卡片,切成四块分别散开,和另外四片没有关系的漫画混在一起,一共给孩子八块图片,叫孩子自己选出四块,按照顺序排列,并说出故事来。结果原来虽只有一种故事,但后来有些孩子却说出不同的故事。
在这实验里,孩子们排列出的故事,有些是大人看得懂的,有些却是大人看不懂的。
过了几天之后,又在这八块图片之外,另加了七块,一共给孩子看十五块图片,要他们从里面找出他们以前选过的。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果:拼出大人能了解的故事的孩子,几乎都能正确地想起那四块图片,相反的,拼出大人不能了解的故事的孩子,则不太能清楚地想起他们选过的四块图片。而另外四块,他们拼故事时没用上的图片,则两种孩子几乎都想不起来了。
孩子之所以能记得那四块大人也能理解的故事的图片,表示孩子也和大人一样,适合做理论性的记忆。换句话说,要记住某种内容时,如果附加上某种意义再记,回想的时候会因为有线索可循,比纯粹的死记,更容易想起来。
这种线索,在心理学上称为“抛锚点”。是记忆再生的重要条件。

83、巧妙运用孩子的个性。
前面对做功课的教法,提出许多运用技巧的例子,最后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教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巧妙的运用孩子个性上的优点。
正如人人长相各有不同一样,每个孩子也有不同的个性。因此有些学习方法对某些孩子非常有效,对另一些孩子却可能无效。例如,对于考多少分毫不在乎的孩子,有时候也有必要采取重视结果的教法;对于凡事都很专注用心的勤勉型孩子,与其用。读二十分钟、休息十分钟。的间隔方式,不如把每段时间拉长,效率会更高;好动贪玩不太能定下心来做功课的孩子,最好能把书桌周围那些和做功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父母对于这些事情的考虑,是很重要的。
父母既不是学校的老师,也不是家庭教师,因此在辅导孩子做功课时,没有必要太深入课程的内容。然而父母不能不做的事情——是让孩子早日养成适合他们个性的读书方法。这件事除了最了解孩子个性的父母之外,没有别人能够做到。

84、考试成绩好,正是反省的最佳机会
孩子成绩不太好的科目,如果忽然有一天考了高分时,大人小孩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似的放下心来。刚考完试,何况还考了好成绩,父母想让孩子轻松一下,也是非常自然的心理反应。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孩子正处于满足感和开放感中,这个时候,才更是让孩子反省平常没注意到的地方的最好机会。
平常我们在别人指责自己的缺点时,都会有拒绝的反应,也就是。什么也听不进去。可是当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被别人肯定时,则会心情愉快,处于可以接受一切的“开放”心理状态,因此即使稍微刺耳的话,也能不觉反感地欣然接受。
这时候,最好能把握机会,把孩子过去做功课时的缺点和这次很可惜又犯下的错误等,彻底检讨一下。这样非但可以防止下次再犯粗心大意的毛病,同时也可以一口气解决过去的问题,为以后的考试成绩,打好稳固的基础。

85、了解考试内容和形式,可以帮助学习。
高中生在准备大学联考时,如果知道历年大学联考出题的内容和考试的形式,就大致明白,应该把用功的目标放在哪里。为了使读书合理化,考题“趋势与对策”等类的参考书,便被视为珍宝。
这种方法,并不只限于准备应考,在一般学习上也可以多加应用,对小学生的用功上,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考试和测验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测试学生对该科目的重点和容易弄错的地方,到底正确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知道考试形式和试题内容与该把学习重点放在什么地主,具有极密切的关系。
所以母亲在教孩子时,如果先把参考书和题库里该科目的考试形式,以及出题内容放在脑子里,再来教孩子,会非常有效。因为知道这些内容,以及考试出过什么题目,自然会明白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就不会遗漏重点,这样来教孩子,自然会使孩子的成绩显著提高。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86、考坏了,正是改进的机会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大多数的父母只看到分数,就想责备孩子。连平常慈祥的父母亲,这时候也会板起脸来,横眉竖眼地责骂孩子。因此,孩子很可能会把考坏的考卷藏起来,或在放学途中撕破丢掉,以求自卫。而父母还挺高兴,以为自己的孩子考一百分,没想到不久学校通知来了,老师要父母多注意孩子,加强用功,这才大吃一惊。
考试分数高固然是最好不过的事,可是,小学时代父母还是不要过份重视孩子的分数为好。父母应该改变想法,当孩子考坏的时候,应该把这当做改进学习的机会,好好检查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便把教孩子的重点放在这里。!。
学校老师因为不太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确实掌握孩子功课不懂的地方,是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考试,就是一个改进的根据,如果太重视考坏的分数,不但会使孩子讨厌读书,而且也白白糟塌了可以借此好好改进的机会。

87、不妨让孩子“考前猜题”。
学生时代,每当要考试时,有人会预测,学过范围里的什么地方可能会出考题,也就是一面做。考前猜题。一面临阵磨枪。
通常一说“考前猜题”。就会被认为是懒惰的学生,临时才来抱佛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检查学生对所学事物中真正重要的地方,到底了解多少的办法。因此所谓。考前猜题。几乎就是考验自己是否确切掌握重要事项的行为。
所以在考前问孩子什么地方重要,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中,到底认为哪里重要,根据这些,再帮孩子整理一下他的想法,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判断该科目什么地方有多重要,而且可以大为提高考试成绩。
此外,考前这样做,还有一个优点:孩子可以比较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项,和老师认为重要的事项,其间有什么异同,因而可以矫正自己的想法。

88、答对的问题,可能隐藏“学习危机”。
答对的问题,其实比答错的问题,隐藏着更大的危险。你会认为这是胡说吗?。
这是从一位母亲那里听来的真实故事:这位母亲为她数学不太好的四年级儿子,买了一本计算练习薄,让孩子练习。
不久以后,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练习簿上孩子会做的问题,学校考试出来,答错的比率反而特别高。刚开始她以为只是纯粹的疏忽,有一天偶然间却发现了真相,使她象青天霹雳似的受到强烈打击。原来孩子做练习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全部翻开后面答案来抄。严重的时候,答对的居然全部都是不会的问题。
由于一时疏忽,这位母亲把练习簿的答案部分一起交给了孩子,再加上自己急功近利的态度,造成孩子这种做法。这位母亲因而痛切反省。虽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不过答对的问题也经常隐藏着危险,希望父母能够有这种心理准备。因为孩子答对的时候,父母往往以为没有问题了,于是给他们。通行证。可以免去一切检讨和反省。
其实虽然答对了,其中的实际情况,却可分为许多阶段:也许是以非常危险的方法好不容易安全过关;或者由于偶然碰对;此外,严重时也可能象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是抄来的。总而言之,答对的情形,也包括由百分之百的答对,到百分之零的答对。
要想识破真相,有一个办法:不妨在孩子做问题时,计算他们回答每一题所花的时间。这样一来,就算一样是答对,也知道是遇到困难,好不容易才答出来的还是毫不迟疑就答出的?这可以做为判断孩子理解程度的标准。不用说,这种方法对答错的问题也同样有效。

89、重复看题目,训练阅读理解力
小学生的考试,和初中、高中生不一样,由于不明白问题的要求而答不出来的情况,占相当多数量。如果光从考试的结果判断的话,会把这种情形也归纳进“不会”的一类。因此,小学时代首先最必要的,就是让孩子完全理解问题的含义。平常就要花心思训练使读解力(阅读理解力)增强,而最立即见效的办法,是养成一定把问题集合练习簿重复看两次的习惯。
这种方法,往往会被轻视为速成学习法。可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考试分数,而且在增进读解力方面,也很有效。原因在于问题集合练习簿,与其他读物不同,是由短文构成,而且经常要求回答。因此有时候不一定要他们直接解答问题,可以要他们看懂问题。如果问题的内容理解了,就再移进下一个问题。这种读问题的训练,对于增进读解力,应该很有帮助。
换句话说,可以把问题集合练习簿拿来当做训练读解力的工具,多加活用。这种日常训练,可以防止误解考题的意思,或粗心大意的错误。

90、没学过的题目可以训练应用能力。
市面上所卖的问题集合练习簿等,不一定和教科书的内容一致,因此在同一单元的问题里,往往含有一些孩子还没学到的问题范围。如果要特地把这些问题先找出来剔除,相当费事,因此最好不要这样做。原因并不是为了避免麻烦,而是因为这是孩子未知的问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发挥实力。
那就是:遇到还没学过的问题时,先用过去学过的方法解答看看,就算解答不出来也没关系,先花一定的时间想想看。
通常,孩子是先学过解法的原则之后,才做问题,可是现在遇到还没有学的问题,只好自己思考解法的原则。这种训练,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而且也和培养充分活用基础学力的应用能力有关。而且,就算考试和测验时,不会出没学过的问题,可是学过的基础问题也很少会以既定的形式出现。因此这种应用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果要特地去找没学过的问题来做,相信孩子和父母都没有这种闲工夫,不过假如偶而遇到没学过的问题时,却不应白白放过,而要加以活用。

91、试题究竟问什么。
有不少孩子明明了解课业的内容,可是一考试起来,平日的实力却表现不到一半。此外,平常和父母谈话反应敏捷的孩子,考试时居然会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答案。
这时候父母总会质问孩子: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答错呢?。其实,如果父母在质问孩子的错误之前,先和孩子一起重新读一下考试的问题时,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了。
原来,孩子是不明白考试的问题究竟“问什么”!
为了孩子正确了解考试到底问的是什么,最好平常在家做练习的时候,先让孩子看一次问题,但不要立刻写答案,而把问题盖起来,问他们这道题目在问什么?这也是一种训练法。
如果他们答得正确,等于问题已经答对了一半以上,当然也就能避免发生“明明会的,怎么又答错了”的遗憾失误,同时,可以让孩子平日用功的结果充分反映在考试成绩上了。

92、“倒回确认法”有助于发现错误。
我们跟朋友谈话的时候,话题常常会脱线,离本题越来越远,甚至忘了原来主题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会问,刚才是从哪里谈起的?在这之前又是怎么说起的?从后面一一往前倒推着回想。
这种“倒回确认法”在孩子读书时,对于找出“问题点”的应用上也很有效。例如要想检查很单纯的加法有没有答错时,如果和原来计算时一样由上往下算,往往很难发现错误。相反的,由下而上试加时,则常常可以意外地发现错在哪里。
这是因为人类的思考,一旦以一种流程进行时,如果有错,下次只要重复同一流程,那么这水路只有越流越深,很难再出现新的流法。正如水管里如果被杂物塞住了,从一定方向流来的水,很难将这杂物冲走,而如果相反方向灌水时,却能轻而易举地把塞住的杂物冲出来。思考方向逆流回来时,往往可以解决想不通或错误的地方。

93、眼不见为净
有人决心用功时,会把书房中所有的灯都关了,只留桌上的台灯。在一盏孤灯下,集中注意力全心用功,这当然是个好办法。
同样的道理,考试时为了集中注意于一个问题上,可以把其他问题用纸遮起来,以免这个问题以外的东西进入视线,产生干扰。如果平常就有这种训练,那么不但在学校的考试和入学考试时,可以发挥实力以上的力量,同时在培养集中注意力方面,也很有效果。
尤其是小孩子的好奇心最旺盛,一点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把没有关系的东西,都从他们的视野中除去,确实能够提高读书效率,这可以说是“眼不见为净”的好办法。

94、写字潦草自己受害更大。
以前我们谈过,若要增进基础学力练习写字是必不可缺的。可是有些孩子有了某种程度的成绩时,往往就会不太在乎写字的正确与否,和字体的漂不漂亮了。也有人说,文字的作用主要在于表达内容,形状并不重要,只要写的内容正确,那么文字即使稍有错误或不整齐,也没有多大关系。
有这些想法的人,问题出在只重视考试的结果。他们认为看这些字的人,就是考试时看考卷打分数的老师,而字写得好不好看,并不直接影响分数,于是字就开始写得潦草起来。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是缺乏自律观念呀!
字写的潦草,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种不正确的字,难看的字,往往只有误了自己。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做算术计算问题时数字不好好写,把9误写成7,结果造成大错。不正确的字,不但令读的人难受,甚至还会蒙骗写者自己,这件事真应该铭记在心,切记勿犯。

95、如何改善“试题做不完”的困扰
同样是解答试题,在家里做练习和在学校考试就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学校考试是“严格限制时间”。因此,孩子从学校考完试回家,往往会抱怨:如果时间够的话,我全部都会呀!。
不过象这样“时间不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时间分配错误造成的。例如孩子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会花很多时间去想,结果简单的问题却没时间做了,大多数学生都会不管题目的难易,而从第一题开始顺着次序回答,可是对这孩子来说,属于比较困难的题目,往往却集中在前面。于是真相虽然是“会做”的问题“做不完”,但是结果却和“做过的”是“不会的”一样。
如果你的孩子这种情况发生的话,平常在家练习做试题时,不妨叫他们把全部试题快速过目一遍,先从他们认为简单的、或觉得不必花太多时间的题目开始做,甚至做个先后顺序的记号亦可。如果能够养成这种分配时间的眼光和能力,就可以避免发生“会做”的问题“做不完”的遗憾结果了。

96、每做完一题,就立刻确认对错。
有些小孩在做练习或试题的时候,喜欢一口气做好几页,可是这并不是好办法。小孩自己可能会认为一口气做很多,是很有效率的做法。可是这样一来,就只好把结果的对错暂时保留而挂在心里,反而效率不高。
在心理学上也已经获得证实,如果能立刻知道自己做完事情的结果的话,接下来的作业会更正确。换言之,一解完问题,能够尽快知道正确答案,是很重要的。
最近急速进步的学习机,很多就是应用这种“即时确认”原理,在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上,大为成功。同时,当孩子解答一个问题时,最好设法尽量让孩子确认对错,让他们立即尝到自己努力所得的结果的喜悦。不用说,如果答错的话,也要给他们立即改正的机会,一直反复到做对为止。

97、草稿纸是“思考过程的履历表”。
无论解算术问题、应用问题、图形问题,或写作文、短句、生字,各科目要解答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到草稿纸。
孩子在家做功课时是怎么用草稿纸的?好象有不少孩子,因为草稿纸不必交出来,也没有人会来查看这张纸,于是就在纸上乱七八糟地到处乱写。
也许有人会反驳道:只要答案正确就好了,如果还去管草稿写得整不整齐,就没时间解答问题了。其实不但不会如此,反而常常可以借着整理草稿,而答出问题。例如发现计算问题的答案很离奇的时候,如果草稿写得整齐,那么不必重新算起,就可以找出自己错在哪里。作文的时候如果有草稿,也可以和正稿一面比较,一面润饰得更理想。
总而言之,草稿等于是孩子思考过程的“履历表”。借着重新检视这“写给自己看的履历表”。可以发现更正确的自己。

98、让孩子自己出题自己答
一般家庭,只有父母出问题让孩子来解答,绝少有孩子自己出问题给自己解答的情形。这大概是受了“孩子是解答问题的人,父母是考孩子的人”这个固定观念的影响吧?其实,有时候让孩子试着自己出问题,不但使学习的方法富于变化,同时也能让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产生兴趣而自动做功课。
此外,让孩子自己尝试出考题,父母也可以借此了解,孩子认为哪里是重点。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方向上,这是很好的指针。而且因为孩子会从自己最了解、最得意的地方出试题,所以父母也能从这里充分掌握孩子拿手与不拿手的地方。根据这结果,父母可以反过来出试题考孩子,以补足他们的弱点,成绩自然就会节节上升。
如果经常做这种训练,日积月累之后,孩子自然也会思考平常学习的内容中,什么地方会成为问题,而能迅速捉住要点,并且抓得很准。除此之外,也能期待孩子表现能力的提高、自尊心的满足等各种不同的效果。由此看来,这种方法能加强考试实力,非常值得一试。

99、让孩子自己改考卷打分数
小时候,老师每次用红笔改考卷、打分数时,我们都会以既羡慕又嫉妒的眼光看老师。心里想,如果反过来自己当老师,可以替别人打分数,那该多过瘾!
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让孩子自己看自己的答案,为自己打分数。
这是一种能收到意外效果的用功法。因为这样可以从解答问题不同的角度,来看试题,因而自己可以找到答错的原因。何况为了查出正确答案,必须翻教科书或查参考书,不知不觉,就做了一次复习。更进一步,则能养成客观看自己答案的习惯,还可避免再犯不必要的错误。此处,用功方法有了变化,在快要产生惰性的时候,对学习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这种答案的批改和计分,可以针对孩子自己回答的试题,也可以由母亲写答案,让孩子打分数。孩子自己当起老师,一定会得意洋洋地拿起红铅笔来,拼命仔细看有没有错的地方。父母可以依孩子打分数的情形,再为他们打分数。这样能让他们亲眼看出试题什么地方可能会有陷井,等到实际应考时,便可以充分发挥威力。

100、利用直觉回答问题。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一种经验:遇到一个问题,想到好几种答案,犹豫不决之余,还是写下最初想到的答案,结果真的答对了。人类的直觉或第一印象,虽然好象模糊不清,却往往命中问题的核心,尤其是小孩,这种可能性相当高。
所以如果平常就教过孩子,考试时如果不能确定该怎么答,应该重视最初的直觉,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形,会很有帮助。这样一说,听起来好象很玄,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直觉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为基础而产生的。而且我们往往是经由反复的尝试错误之后,才发现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遇到迷惑时,回到最初的直觉是很重要的。虽然光凭直觉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里只不过建议父母可以这样教孩子:当孩子脑子里想到几种答案而犹豫不决时,可以回答最先想的答案。这是解答问题的一种手法。

101、反复练习答错的考卷可以培养实力
一般人似乎都以为,考试完毕,分数算出来以后,就没事了。然而批过分数的考卷,正是最好不过的。教材。
例如考不到一百分的考卷,如果能让孩子全部反复练习,做到一百分为止,那么在这进度范围里,就不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对于往后的学习,是强有力的踏脚石。与其一知半解,偶然碰巧考个一百分而沾沾自喜,不如象这样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对增进真正的实力更有帮助。因为小学生时代,与其注重考试成绩,不如奠定基础实力来得重要。只要还有些许不清楚的地方,将来就会渐渐变成大问题,可能跟不上别人。
要能完全掌握答错的地方,就不能抱着“反正考试结果已经出来”的心理,而不再看考卷。相反的,应该把这考卷当做“教材”好好检讨,这样会比其他教材更有用。
这种方法,不仅在打好基础方面很重要,就是在准备下次的考试上,也可以减少以后的失误,是提高成绩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102、类似测试查错误。
孩子把考卷带回家来,母亲常常觉得很难下判断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出错的地方,到底是因一时不小心犯的错误呢,还是本来就不懂?
如果本来懂的,只因一时粗心大意而答错,倒还不成问题,相反,如果完全是因为不懂而答错,那么就必须赶快采取措施,否则以后会越来越不懂。
父母不妨从教科书或问题集里找出类似的问题,让孩子做做看。如果是不小心写错的,这次应该会答对。如果本来就不懂,那么一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至此,父母自然可以对症下药了。

103、常做错的问题不要强化了“误反应”。
父母发现孩子每次考每次错的问题,总会说“都是因为你练习做得不够多”。于是要孩子重复多做同类的问题。可是这种做法,是不是能让孩子顺利克服困难呢?其实不但无法克服,还往往会越陷越深。
从心理学上所谓“正反应的强化”和“误反应的强化”来看,这种做法是属于“误反应的强化”。因为让孩子“重复做”以致更强化了错误反应,对孩子来说,最后连什么地方、怎么“错”的都搞不清楚了。所以,越是重复多做同类的问题,这种“误反应”越会变成惯性,而难以改过。
若要从这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首先就必须停止这种重复,而让孩子彻底思考做错的那一题,把构成这问题的每一个要素,详细分解出来,并要孩子口头说明一番。这么一来,就可以知道孩子犯的错误在哪里,自然也能免去一直重复犯错了。

104、收集答错的问题让孩子再考一次
通常小学的考试,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为提高孩子的学习实力,做为以后教学参考用的所谓。测验性考试。;另一种是让孩子集中解答问题,一方面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以便能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这可以称为。发展性考试。
第二类考试的目的,往往因人而异,学校老师难以一一个别指导,这时候,父母的指导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孩子不会的地方,放着不管,那么不但理解不完全,知识不完备,而且不会的地方会越积越多,自卑感会越来越重,结果只会加强孩子对该科目不拿手的意识。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形成,父母可累积几次考试的结果,把不对的问题收集起来,重新誊写成一份新的考卷,让孩子做到完全答对为止。这样一来,原来不会的问题,现在都能迅速而正确地答出来,自然能全部消除这个科目的。盲点。

105、故意重复写错可以纠正“老毛病”。
考试的时候,老师在答错的地方,打一个圈的记号,学生以为是对的,以后就一直错下去,这种例子很常见。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犯错的毛病”时,当然要纠正孩子,一面反复强调错误的地方,一面让他们故意重复写出那个错字,这样反而能够纠正过来。本来所谓“错误”的行为,原因就在于对正误辨别不清,因此先辨别正确和错误,是能够改正的前提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丹拉普的实验报告,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实例:有人打字的时候,总是拼错某一个字,再三要他练习改正,依然改不过来,于是叫他照着拼错的字故意打几百次,三个月以后检查结果,发现错误果然纠正过来,从此不再犯了。换句话说,他已在脑子里彻底认清这错误,因而达到改过的目的。

106、“理解”和“应用”要交互运用
这里有一本语文课本,一本生字练习簿。假如孩子语文成绩不好,你想趁暑假一个月期间,让孩子每天读书三十分钟,以便加强实力,那么以下两个方法,你会选哪一个呢?
(1)每天花二十分钟看课本,十分钟练习写生字,把三十分钟分成两段来交互使用。
2)开始的二十天,每天读课本三十分钟,彻底打好基础实力;接下来的十天,每天在生字簿上练习写生字。
这里先把结论说出来:正确答案是①,课本和练习簿每天交互运用,效果比较好。
从学习的理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第一,教科书属于教导该科目原则的“理解性”学习,而反复训练的练习簿,则属于“熟练性”的学习,这两者在头脑的使用上,方法不同。人类的头脑,如果一直以同样的方法使用,则很快就疲劳。因此如果把“理解性东西”和“熟练性东西”分开来,在一定期间,只“彻底”专攻某一项的话,成果反而会越来越低,这是比较消极的理由。
第二,从比较积极的理由来说,“理解性东西”和“熟练性东西”交互学习较好。因为“理解性东西”总是带有原则性和一般理论等抽象性格,而“熟练性东西”则总是带有具体而实际的性格。学习则经常需要兼顾“先学习原则,再实际操作、实验”及“由具体导出一般原理、原则”两个方面。
所以,“理解性东西”和“熟练性东西”的反复交互运用,可以达到真正理解和真正熟练的目的。

107、借不同颜色的记号检查实力
在试题集里,对解出来的问题和解不出来的问题,要立刻做记号。
考试的答案,是孩子成绩的诊断书,也是处方笺,因此最好保存起来,以便利用“试题集也一样”。一般人对试题集不太注重答案对不对,却只关心做了几页的进度。因此常做了就丢。可是,试题集却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记录簿。必要时应该重新拿来翻一翻、看一看。
这时候,父母不妨建议孩子,依当天练习时所感觉的难易程度,分别做记号:毫无疑问而能立刻答出来的用绿色;答出来了,但花了些时间思考的用黄色;答错了的用红色;完全无从下手回答的用黑色。这样以颜色区分,在以后重新检查试题集时,非常有用。
如果照这种办法,做完整本试题集后,全部从头检查一遍,对孩子的弱点在哪里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因此下次考前复习时,就会把重点放在薄弱环节上,甚至以最薄弱的环节为核心复习。这样,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完全消除不明白的地方。

108、生活步调快,考试能力强
在一天有限的二十四小时之内,想要多做一点事,而且希望每件事都能迅速处理好,不用说,生活步调就不得不加快。因此,就有必要把每件事的时间订好,例如读书一小时,晚餐30分钟……。定好每个节目的时间后,便可顺序进行,不能养成这种生活习惯的人,工作和杂事常混成一团,做事也总是拖拖拉拉的。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大人,小孩也一样。生活步调快,吃饭、游戏、读书时间转换利落的小孩,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完功课,然后尽情去做自己爱做的事。养成这种生活习惯的孩子,实战能力强,人们几乎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读书,考试下来,他成绩却很好,这就是所谓很会考试型的学生。
不过仔细想来,考试这种东西,就是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完定量试题的一种“活动”。所以平常加快生活步调,等于在累积考试的训练。

109、预测考试结果可以建立努力目标
当孩子回家报告说。今天有考试。时,父母大多会问“会不会答”?或“考得好不好?”等。过几天考卷发下来,分数出来了,回家以后,话题就集中在“考几分”上。
这时候,父母如果能适当地问两句,那么学校每次考试,都能增进孩子学习效果。比方孩子回到家,报告说。今天有考试。时,父母可以问道“什么地方会”“什么地方不会”,并尽量问他们“可能会考几分”让他们自己预测。
然后,过几天成绩下来了,再比较预测和实际得分的差距。当然孩子以为。会。的,很可能错了;反过来说,以为不对的却对了。如果每次考完都这样做的话,孩子自己就能检讨实力到达什么程度,以及什么地方不懂,什么地方错了。这样一来,从考试便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接下来,自己也就明确该把读书的目标定在哪里。而经常了解自己现在客观的实力,也就是所谓。自我认识能力。则是增强实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110、不能拜托孩子读书。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拒绝上学,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常常借口各种理由,不去上学。起初母亲以为他身体有什么地方不适,于是带着他到处去看医生,检查的结果,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于是母亲就拿出威吓战术来,可是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只得哭哭啼啼地向孩子说:我拜托你去上学好不好!。孩子眼看着母亲哭着哀求,只好勉为其难地去上学。
然而接下来情况更糟糕,孩子居然开始要起钱来。也许他以为既然是母亲拜托我去上学的,那么,要求报酬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父亲知道孩子的零花钱越来越多之后,立刻火冒三丈,气得不得了,不但把他的钱没收,并且说:如果你觉得不上学很好,就不用去了!。经过这样一来反倒好了,据说,几天以后孩子就自动去上学了。
这个例子,很明显地说明了以下的事实:哀求或拜托孩子读书,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孩子不是为他自己而读书的话,怎么读都没有效果。

111、坐在书桌前可以培养读书情绪
俗话说:“能把马拉到水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小孩子读书也完全一样,“能把孩子带到书桌前面,如果孩子无心读书,也没办法勉强”。可是如果换成“孩子有心要读书,正是因为被引到书桌前”那么前面所引的那句悲观的话,就不尽正确了。
从心理学上的实例来看,我们大人也往往有一种经验:当不太想做事时,如果能在工作桌前坐下来,很奇怪的,就会开始想做,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埋头苦干起来。换句话说,人类如果做出一种样子,往往就会真的变成那个样子。
如果你的孩子一点都不想读书,而做父母的又不能眼睁睁的不管他,那么不妨每天让孩子面对书桌坐下来,就算是表面的形式也好。刚开始,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读了,反正每天养成面对书桌的习惯,不知不觉,他就会真的用心读起来。起先是“把孩子带到水边”结果“孩子开始想喝水”这样的事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

112、“我的志愿”可以激发用功意愿。
如果能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将来的前途,现在辛苦读书是绝对必要的,那么,这将成为一个比什么都强烈的用功动机。因此,有必要让孩子以自己的想象力,来掌握他们的未来。
首先,可以让孩子以他们自己的说法,来描述他们的未来。不管他们说得多么的不合常理,多么不实在,其实越是不实在,才越能让他们的理想充分扩大发挥,父母只要一本正经地认真听就行了。这样一来,不想读书而想逃避现实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会领悟到,如果将来想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现在就非努力用功不可。

113、比上无斗志,比下会嫉妒
父母亲在评价孩子的成绩时,总难免拿身边最近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兄弟姐妹来比较。父母认为,同是自己生的孩子,当然在素质方面也好,个性方面也好,最容易互相比较,可是孩子却不以为然。
首先,假定拿兄弟姐妹来比较的话,弟弟过去一直是跟在哥哥后面走的,每件事都是哥领先,偶尔还要靠哥哥帮忙。因此父母要是拿他和哥哥比的时候,他往往会为自己找理由辨护:哥哥比我大,当然比我行。或者。我反正比不过哥哥。这种情形,是基于弟弟通常以哥哥为学习榜样,以之或无妨。
但若反过来,父母当着哥哥的面夸奖弟弟的话,会怎么样呢?平日因为年纪大,事事做为弟弟的模范,或者包容弟弟、谦让弟弟,当这种关系忽然一下子倒过来,那他不但不能心平气和地同意这些赞美,反而会引发嫉妒和仇恨的情绪。
我们虽可说。兄弟是他人之始。然而,却不适合当做彼此比较的对象。

114、“小时了了大却佳”的伟人故事最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如果能让孩子多知道伟人的小时候曾是“坏学生”的故事,对鼓舞孩子克服困难颇有益。
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多拉为例,他在少年时代,常被强烈的自卑感困扰,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他开始研究自卑感,这才发现,原来古今中外的伟人也和他一样,一面受自卑感困扰,一面拼命努力克服,终于成为杰出的人物。受此鼓舞,阿多拉也因此在世界心理学上名留千古。
事实上“差劲的人变成伟人”的例子真不胜枚举,诸如学校时代曾经为“坏学生”闻名的有名人物,就有拿破仑、生物学家林内和达尔文、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牛顿、哲学家黑格尔、诗人拜伦等。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教育,把这些人物的事迹告诉孩子,让失去勇气和斗志的孩子,奋发图强起来,这是很有用的做法。

115、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用功读书”。
如果你被别人强迫做自己不以为然的事,心理上一定会觉得痛苦不堪。例如火车在两站之间忽然莫名其妙地停下来,等到广播说明了理由,乘客才会松一口气。这种心情和读书正是一样。如果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而只一味地勉强孩子,只有使他们焦躁厌烦,却不能引起他们想读书的意愿。
要让孩子了解非用功不可的理由,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有必要一再重复这理由。这种重复可以转变成暗示,即使不必噜苏地强制,孩子也能感觉到,而在内心同意这想法,于是不得不用功的意识也就渐渐牢固而确实了。

116、好话多说才有益。
父母偶尔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说一句“只要你肯读,一定读得很好”之类的鼓励,孩子被鼓励赞美之后,可能会恢复信心,于是拼命用功。但有时才过了两、三天,又回到原状,失去面对书桌的气力。
这种情形经常重复的话,孩子对父母鼓励的话,会产生疑问,反而渐渐更远离书本了。
鼓励孩子和赞美孩子,并不限于做了什么之后的当场鼓励,而应该每天重复不断地做,这点很重要。换句话说,有益的暗示,必须反复进行,才能提高效果。
“只要肯读,一定读得好”。这种听起来乏味的鼓励,对于没什么信心的孩子,也许一开始会有反感,但是,只要你每天重复地说,孩子接受暗示性的能力很高,渐渐就会相信父母的话,而真的开始“读起来”了。
只要孩子肯读,一定会有效果出现,这就和真正的自信大有关系了。

附:日本的“教育妈妈”。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的《学生用功术》---2相关推荐

  1.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的《学生用功术》 (1)

    转自:http://bbs.spthome.com/thread-50710-1-1.html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的<学生用功术> 小学生用功术 <小学生用功术>是一部父母和老师 ...

  2. 云服务器 小学生_日本小学生羡慕中国学生“钉”选之子,马云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近一个月,超过一亿学生用钉钉在线上课.现在中国的小学生已经把"宝藏"钉钉各种攻略玩转于掌心之间,时刻保持"我就是钉之骄子,钉选之子"的风范.钉钉应该是史上评分最 ...

  3. 钉钉火到日本,日本学生哭着打一星,哈哈哈哈

    点击上方"涛哥聊Python",选择"星标"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转自:BAT 要说最近最火一软件,一定是钉钉了. 受疫情影响,无数人使用钉钉远程办公 ...

  4. 开学!可怕的日本,无情到令人感到恐惧!

    图文:环球旅行(Viphuanqiu)版权属于原作者 突然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日本 今天突然刷屏网络! 下面一位国外学者 公布的几组日本真实图片 让所有看过的人 都捏了一把汗 -- 以下为全文↓↓↓ 可 ...

  5.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 ...

  6.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 Unit1至Unit8 课文内容英译中 中英翻译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一 Unit1至Unit8 课文内容英译中 中英翻译   大家好,我叫亓官劼(qí guān jié ),在CSDN中记录学习的点滴历程,时光荏苒,未来可期,加油~博客地址为:亓官劼的 ...

  7.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贤",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聚集在被雅典 ...

  8. 教资教招笔记整理(二)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是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教育萌芽阶段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1)<论语> ​ (2)教 ...

  9. 读书笔记|《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 张军平

    前言:去年封控期间在张老师的一次学术分享讲座上知道的这本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老生常谈,就没有太在意.后来从学弟那里借到一本张老师撰写的<爱犯错的智能体>,读来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乎找 ...

最新文章

  1. MySQL删除数据表
  2. Boss黑话,老板看完都笑了!
  3. C++ STL list删除和修改
  4. CSS3 盒尺寸 box-sizing属性
  5. php 数组作用域,如何在php中访问私有作用域命名空间数组数据?
  6. 9 | Spatial-based GNN/convolution模型之GIN
  7. 中国水溶性PVA薄膜行业市场供需与战略研究报告
  8. Linux学习总结(九)—— CentOS常用软件安装:中文输入法、Chrome
  9. Linux进阶之给nginx设置登录用户验证
  10. 【leetcode】排序题(python)
  11. 苹果怎么加辅助功能的计算机,Mac辅助功能 - 基本操作以及设置 - Macbook Pro用户手册...
  12. 上海仰邦BX-5K1,BX-5K2系列板卡加入定时开关指令后死机现象及解决方案
  1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纲
  14. Linux下忘记root密码重置过程笔记
  15. 实现类似微信中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
  16. kube-scheduler源码分析(五)之 PrioritizeNodes
  17. 「独立思考」的背后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18. IBM天工计划AIX培训活动感想
  19. 先进先出的两个简单例子
  20. This application has requested the Runtime to terminate it in an unusual way Please contact the....

热门文章

  1. Google AIY 套件将亮相香港!人工智能新一轮风潮袭来!
  2. 论文写作笔记2:AIME-相关论文
  3. 静态检查(static checking)
  4. UseCase事件流描述规范
  5. 2019 年社保抵扣所得税说明
  6. 自己写的融资金融系统的js
  7. 项目进展:淘宝店铺抓取
  8. Vue3 watch 侦听 props 的变化
  9. Spark jar not loaded. Offending class: javax/servlet/Servlet.class
  10. 新发传染病与公共安全答案(慕课网)课堂测试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