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01 引言
    • 我们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 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 02 多元思维模型:终身学习者的利器
    • 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 查理·芒格眼中的多元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背后更重要的思维方式
    •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 积累经验型学习
      • 深度思考型学习
    •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 追问有效策略背后的原理
      •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 棱镜法分解问题层次
    • 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 从“无用之用”中学习思维方式
  • 03 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 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 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 超:“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
      • 一:“多维记忆”到“举一反三”
      • 流:“实践练习”到“行云流水”
  • 04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 多样性红利
      • 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
      • 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 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 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 05 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01 引言

我们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我们做决策的依据,主要是个人的过往经验。靠个人经验来做决策,在过去是很有效的策略。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解决答案,天然地缺乏一种跨行业、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的意识。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时候,在某个领域是全新、陌生的问题,而在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研究和分析的老问题了。我们可以去找那些发展水平更高领域的解决方案,搬到发展水平较低的领域。这就是创造性学习,也是我们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02 多元思维模型:终身学习者的利器

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一个知名投资公司CEO对我说,他们投资的策略之一,就是用最牛的团队,杀入最落后的行业。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
诱发刺激(A)—信念反应(B)—行动结果(C)

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

查理·芒格眼中的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说,“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 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2. 这些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
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

思维模型背后更重要的思维方式

把答案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解决未来的类似问题。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积累经验型学习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这个过程可以用管理学上一个重要概念“PDCA”解释。

“PDCA”,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 Plan ) 、执行计划( Do ) 、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

积累经验型的学习过程如下,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敢于尝试 + 善于总结。

遇到问题——尝试试错(敢于尝试)——积累经验(善于总结)——熟能生巧——形成适应(前提假设: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深度思考型学习

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思维模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深度思考型的学习过程如下,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洞悉问题的本质 + 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

遇到问题——分析本质(洞悉本质)——匹配规律(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跨界迁移(外部环境快速变化,OODA)——迭代改进

美国空军的军事思想“OODA”:观察( Observe ) 、调整( Orient ) 、决策( Decide ) 以及行动(Action)。

做系统级能力建立的事情,能带来系统级优势的长期回报,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才有差异化的竞争力。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追问有效策略背后的原理

有深度的思想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的具体现象和解决方案,还能看到解决方案背后的更底层的规律;不仅能够理解问题表
面的原因,还能洞察原因背后深层的原理,甚至能够看到在一层次思考时是成功有效策略的方法,在另一层次思考时可能反而是负面、有害的策略。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从理解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深度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思维模型分为四个层次: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次思考追问。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往往出自实践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第二类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把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了。第三类是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是各门学科中科学家们发现的重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第四类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模型,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棱镜法分解问题层次

追问总结答案背后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答案”,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来自答案,而是来自思考答案的方式。

从“无用之用”中学习思维方式

读历史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己的做法”,只有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上给了我两大启发:

  1. 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2. 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

03 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把书当作“字典”,遇到问题去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即可。

一个加速掌握思维模型的“不读书法”。所谓“不读书法”,是指一旦我们读书时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维模型,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然后“思考提问”:

  •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

  1. 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 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巴菲特有一个叫“三步走”策略的独特时间管理方法。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完成的二十五个目标,这个大多数人做过。第二步:选出排名前五的目标。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把所有时间聚焦在完成前五个目标上,对于后二十个目标,要坚决消灭,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做接触其他目标的事情。

我们如何才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没写出来的信息和思维方式呢?这就要用到一个方法:知人论世。跳出书籍本身看到背后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看清楚整条思想大河中不同的流派。而要看清楚思想大河中的各个流派,就应当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思想的脉络,最终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两个方法也可以加速我们形成这种全局视角的思想地图:

  1. 阅读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
  2. 研读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我们就要多花时间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做会议纪要或工作笔记。其实做会议纪要是一个智力工作,关键是在人们说出来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二次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该如何做笔记才能更好地转化隐性知识为思维模型呢?“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五星笔记法:

  1. 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2. 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 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再花时间加工分析。
  4. 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5. 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其实不仅能用在工作中,还能用在所有给你启发的场合,它的作用就是帮你挖掘隐性知识。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所谓“超一流”,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

  1. “超”,是指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2. “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3. “流”,是指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

掌握思维模型的核心流程:

遇到问题->超级人脉,寻找答案->超越答案,提炼模型->举一反三,理解模型->刻意练习,内化直觉

超:“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

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主动积累解决各种问题的高手,即超级人脉。找超级人脉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借此加入了一个更高质量的人脉网络,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为我们之后的学习进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找超级人脉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模式,一种是被动模式。主动模式的核心是利用比较优势,被动模式的核心是加入高价值网络。和超级人脉建立合作也一样,只要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相对超级人脉的比较优势,是有可能获得“贵人相助”的。所谓“被动模式”,就是指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圈子中天然地植入很多“超级节点”,那样我们遇到问题时找到超级节点的效率和质量就大不相同。

环境就是价值网。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你在哪里,往往比你做什么还重要。环境不决定努力程度,但环境会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如何判断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否属于“高价值网络”呢?我常用的指标就是,看环境中产生创新机会的概率。我们不要简单地从“名
气”“岗位”来理解一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而要看这件事情会不会带给我们频繁高质量地接触各种资源的机会,这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关键。

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和高手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阅读大师和高手的书籍或文章。

一:“多维记忆”到“举一反三”

记得牢,要从多个维度复习一个思维模型;理解深,要把一个思维模型用在多个场景。

拓展学习的维度关键就是要把思维模型放在具体情境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变着法儿地应用和实践。而且,事后还要抽出时间,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回顾这些经历。在实际应用中至少有三种促进多维记忆的方法:情境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在不同场景下学习;交替学习,是指我们要交替变换学习的内容,有意识地把需要不同思考技术和策略的问题来回转换,交替学习;回顾测试,一方面,我们要定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机械、单调地回顾。

理解思维模型的关键,就是变换不同的情境应用,即举一反三。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型扑克牌法”,有三个步骤或注意事项:

  1. 制作卡片时,核心不是写下思维模型的概念,而是提炼思维模型的用途。
  2. 反复拿卡片思考,训练对相关思维模型应用的敏感性。
  3. 随着案例的增加,不断迭代卡片对思维模型用途和适用范围的定义。

流:“实践练习”到“行云流水”

把复杂问题自动化处理。专家分析问题效率高,是因为他们熟练内化了很多知识,把复杂问题自动化处理,最终形成了“模式识别”的能力。

专家看问题的时候,由于经验很丰富,往往能够一眼看到事情背后的“模式”(Pattern),能够观察到问题的整体特征,并能快速
聚焦到有异常的部分,支持自己进行判断。

要把一个新的认知掌握到直觉程度,核心原理无非两条: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这个新领域的知识可以用哪些更熟悉的知识
类比理解;二是用“重复”提升“速度”,本质上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把反应速度一步步提升到直觉程度实现的。从内化的角度来讲,利用反思日记作为我们思维模型练习内化的工具非常有效。

判断我们是否在内化一种新习惯上有进展,不是看自己是否中途打断了,有没有持续坚持,而是要看一段时间内自己践行某个习惯的频率是否有提升。习惯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

04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思维模型只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它并不能减少问题的数量。而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我们掌握了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只会让我们更高效地陷入问题的海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从精简问题数量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了。

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的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样性红利

因为每个思维模型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角度,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很复杂,只用一个角度理解问题就有很大局限性。

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

多元强调的是掌握不同属性、学科的知识。

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跨领域学习多元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全局性理解,从而更本质地理解问题。所谓“全局性理解”,是指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接近问题的本质。

全局性理解力=多样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层次

如果要真正深刻理解某类复杂问题,从构建全局性理解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掌握的多元思维模型的类型和数量必须同时具备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的足够思维广度和思想深度。

有效的多元思维模型体系=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广度)×(思想深度)

更全面的思维方式,往往来自涉猎更多的学科,即查理·芒格说的要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而在众多学科中有四类学科是我们都应该掌握的:

  1. 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2. 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3. 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4. 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是支撑一门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更多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我提出的新的知识组织方式——“问思模”体系,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有两大区别:

  1. 这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起点既不是某个学科,也不是某个知识(或思维模型),而是过去知识体系中没有的新要素:基本问题。
  2. 这个知识体系没有直接把问题和知识联系起来,而是在两者之间引入了一个新要素:思维方式。

这就形成了“问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附着在这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内。其实这个“问思模”知识体系建立横向联系的关键,就是用“洞见事物相似性”来打破学科壁垒,让各门学科的知识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看到问题的相似性。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用基本问题寻找相似性。

不同领域具体问题-->抽象为普遍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
不同领域解决方案-->抽象为普遍的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和我们一般习惯的在解决问题时从细节入手不同,它是全局视角,重视问题的核心与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

几乎每个问题都有结构化分析工具。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同时属于很多不同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往往已经有前人提炼出某些结构性分析工具。我们用“厘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上了。

05 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问题的复杂度也是有区别的,一般我们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问题、局部复杂问题和全局复杂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思考方法便是线性推理、结构化思考、系统性思考。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认知是有层次的。有时候,问题复杂往往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从更高维度俯视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这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第一个思路:降维攻击。

更深刻的理论意味着处在问题因果链的源头,也意味着它有更普遍的解释力。如果我们想要升级认知,或者碾轧别人认知的时候,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降维攻击,高维打低维。

在各种模型中,我发现有一个思维层次模型特别实用,那就是“商业—技术—科学—人文”模型。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眼前的现象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问题往往也会变简单。

应用有效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注意有效策略适用的时空尺度。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策略有效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是短时有效,还是长期有效?是局部有效还是整体有效?我们必须根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周期,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策略。

跳出日常尺度,从宏观大视角寻找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策略非常关键。除了拉大视角看趋势和方向外,我们在找具体原因时,还要能够深入微观,在更下沉的维度找原因。

我分享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多尺度分析问题习惯的小技巧,那就是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比起陷入问题的海洋里,我们更需要找到更关键的问题。所谓“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

多数的日常努力抵不上少数关键努力。绝大多数努力的影响是很小的,其实在看似复杂的人生问题里,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就能实现逆袭。如果我们看不到大系统的关键要害,就会陷入各种具体问题的海洋。只有我们找到动态复杂系统中的少数关键问题,并聚焦寻找这些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人生的选择就容易很多。

雷军总结道:“聪明、勤奋不保证你能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

动态变化中的关键点——系统反转时刻。人生是非线性的,人的成长轨迹往往是断崖式或者拉升跃迁式的。

凯利公式:通过研究信息论,发现赌徒可以在知道胜率和赔率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的下注比例,从而使自己的长期复合收益最大
化。你应该投入钱的比例=(可能赚到的钱-可能损失的钱)/(可能赚钱倍数×可能赔钱倍数)

凯利公式的核心是四个变量:成功的概率、成功后的收益、失败的概率、失败带来的损失。尽管我们对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很难准确预测,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对事情可能的收益和损失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凯利公式其实可以大幅简化,核心关键就是:“分析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机会。”——带来巨大非线性结果的机会,这是我们要找的关键时刻。

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些机会,是成本投入很有限,但是收益却有可能非线性地大幅增加,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值得我们投入。找到这种非线性后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上至下的思考,就是先分析宏观趋势,再梳理可能的方向,最后从这些方向中找结构性变化的非线性机会。另一种是从下至上的思考,其实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出发,思考这件事情未来的发展动态,是否有值得巨大变化的可能。

寻找关键时刻的五原则,是指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关键时刻的要求要评估的五个维度:

  1. 战略学:趋势判断(变换尺度思考),看这件事未来是否有较长期发展的可能。
  2. 心理学:内驱力原则。不喜欢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
  3. 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提升认知)。要思考投入的事情能否增进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4. 经济学:边际成本/复利效应。边际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或者收益可以有复利增长的效应。本质上是分析判断这件事情收益是否有非线性增长的可能。
  5. 正面黑天鹅(非线性后果)。

黑天鹅是美国金融投资者塔勒布提出的概念,是指我们生活中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对我们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事情。

【读书笔记】好好思考-成甲相关推荐

  1. 读书笔记与思考(一)《MIT深度思考法》

    何为思考呢?是基于一定阅历及对应知识体系下进行的推理与论证? 思考可以天马行空,放飞自我,犹如脱缰野马.思考也可以步步为营,娓娓而来,有若高楼拔地而起.对于复杂的问题,思考的过程犹如解答一道数学逻辑证 ...

  2. 02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黄金思考圈

    说实话,上次他们有人分享了画导图的"套路":what,how,why,当时我听了以后心里默默的来了一句:除了这三个还有三个你们没说呢,where,when和who. 但是今天看了& ...

  3. 《当狗养的男孩》读书笔记和思考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by Bruce perry and maia Szalavitz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几乎最好的一本关于儿童发育和育儿的书.读完以后我十 ...

  4. 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

    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上分享更多嵌入式知识和资料,分享个人学习嵌入式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来玩呀. <思考快与慢>是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刷完的书,原因就是看的断断续续,更 ...

  5. 读书笔记 - 《思考,快与慢》

    这真是很神奇的书!选择带这本书出差是因为它的厚度适中,说实话在书桌上堆了很久,我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买它.翻开书看到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意识觉得诺奖越来越水了:但看完书之后,我觉得收获巨大,作 ...

  6. 单元测试之道——基于junit的java单元测试 的读书笔记与思考

    第二章 你的首个单元测试 这一张已经忘了差不多,如何去测试,其实首先还是得先去考虑怎么去测试,这个就需要看代码单元的需求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测试排序 第二章 你的首个单元测试 这一张已经忘了差不多, ...

  7. 读书笔记以及失效分析心得。

    微波集成电路仿真 作者:龙忠琪 读书笔记 第一章 成电路仿真软件所能够做的仿真: 工作点分析(OP): 直流工作点分析就是忽略了电路中的储能元件,将电感短路,将电容视为开了,然后计算电路的个节点的电压 ...

  8. 【读书笔记】《干法》

    书籍简介 <干法>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 <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 ...

  9. 2020读书笔记 之《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 读书笔记 关于本书 插入「表格」 书名 <好好学习> 作者 成甲 书名 <学习之道> 作者 芭芭拉*奥克利 书名 <穷查理宝典> 作者 查 ...

最新文章

  1. ANDROID BITMAP内存限制OOM,OUT OF MEMORY
  2. http 三种认证方式 Basic Session Token 简介
  3. 150929.js过完
  4. AGC038D - Unique Path(建图)
  5. mui 获取地图当前位置和经纬度
  6. esxi 6.7 update 3 3b_污水站运维系统,3大要点让你吃透运维本质
  7. pandas聚合dataframe某一列的值中的所有元素
  8. Python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九句话
  9. python入门——P45魔法方法:属性访问
  10. ASP.NET GridView中使用搜索框(SearchableGridView)
  11. Java可变参数demo
  12. f2fs文件系统的页缓存
  13. python语音识别终极指南_Python语音识别终极指南
  14. python实现高级计算器_Python实现的复杂的计算器的代码
  15. Maven第7篇:聚合、继承、单继承问题详解
  16. carte执行job任务时出现中文乱码
  17. mysql 全局锁_Mysql全局锁和表级锁
  18. 墨干V1.1.0: 新一代结构化编辑器的雏形
  19. 一个网站域名价值 1亿人民币,互联网寸土寸金!
  20. 电脑计算机的符号什么意思,计算机上面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悬赏20

热门文章

  1. 知识小结------数据分析------Fisher‘s exact test(费希尔检测)
  2. Debezium报错处理系列之三十六:Task threw an uncaught and unrecoverable exception. Task is being killed and will
  3. linux系统硬盘 转换格式,怎么在LINUX系统里修改硬盘格式呢?
  4. linux如何查看mac地址_查看mac地址 linux_linux查看mac地址
  5. android 锁屏界面 sim卡,注意!手机的这个密码比锁屏密码更重要,赶紧设置!攻略→...
  6. 暑假规划及小学期总结
  7. 深入解析棋牌湖南放炮罚,跑胡子手游源码(java版)
  8. (附源码)springboot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 毕业设计 984655
  9. 2021顺丰科技实习 面经
  10. 从实战中学前端:打造自己的 html5 文件上传插件